北京
城南旧事 (1983) Eggplant.place 豆瓣 TMDB
城南旧事
8.9 (353 个评分) 导演: 吴贻弓 演员: 沈洁 / 张丰毅
其它标题: My Memories of Old Beijing / South of the old
本片根据林海音的同名短篇小说改编。
小女孩林英子(沈洁 饰)住在五十年前的北京南城,在他们家院子附近住着一个疯女人秀珍(张闽 饰),秀珍的丈夫因参与学生运动被杀,孩子也不知所踪,因此落下了疯病,时常把英子当做自己的孩子“小桂子”看待,英子也喜欢秀珍,答应帮她找回小桂子。英子有个苦命的小伙伴妞儿,学戏时常遭干爹打骂,英子偶然发现妞儿有小桂子的胎记,帮助她们母女相认。英子上小学后,一家人搬到了厂甸。在家门口荒废的院落里,英子发现了一个小偷(张丰毅 饰)藏赃的草堆,小偷为了供弟弟读书只得干不光彩的勾当,英子却不把他看作是坏人。不久,女佣苏妈返乡,父亲去世,英子的童年,彷佛一下结束了……
2005年10月5日 看过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 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中国电影 北京 童年 经典
北京记忆 (2012) 豆瓣
8.0 (7 个评分) 导演: 袁子勇 / 吴群 演员: 孟京辉 / 邹静之
这样的笔触,奠定了本片的基调。以这样的不动声色的展开,将观众带到20世纪70年代末的往日气氛之中。历史的轮转体现在70年代的北京民居当中,匮乏时代的生活,触目可见的地震棚(北京人为解决住房拥挤而使用的临时居所),自然史、民生史和反映时代变迁的社会事件有机结合起来,展开时代的画面,唤起观众的回忆。
本片规避了以中央性新闻、大事记代替城市个性化叙事。更规避宏大和过于豪放的风格,表现的,是具有独特气质的北京,以及北京人(包括原住民和各种类型的新北京人)的生活历程,和岁月的体悟。一个地点、一个舞台、一段时光、一群人、一个故事,一个一个年轮的画像细细展开,一个家庭的历年叙事的娓娓道来,如戏文般以16集的规模描画出一座城市和她的子民30年来走过的历程。
《北京记忆》是全景性反映北京改革开放全过程的大型纪录片。然而由于本片采用了独特的视角——选定记忆与城纪错落有致的表现平台,既有宏大的背景,又充满个案的生命体征。大时代与小屋檐的画面编织,反映出了人们对改革给生活带来变化的真切感受,体现了编导主创人员的追求。
《北京记忆》整合30年年轮中的公共记忆和各阶层人士的亲历往事,描述和纪念这一段历史,表现改革开放30周年之宏大历史背景的同时,更应注重讲述北京人特有的记忆,在往事回溯中北京独具的城市气质和变革历史。显现本片的资源优势和文献价值。
这一个30年,在整个华夏文明的历史上,都是极为独特而关键的断代,它以觉醒、开放、变革为特征,确定了未来中国的历史走向。北京的延展,特别是其国际化色彩的浓郁,是改革开放中国形象的标范,本片多处采用国外影像报道,传达出北京魅力在世界范围内的辐射。
本片用个体化、微观化的手段,在大历史的架构下,呈现出更多、更丰富、更接近事实本身价值含量的意义。如胡同生活模式在大时代冲击下的转型,如从传统的居委会管理模式到社区自制显示的公民意识和自主意识的成熟。如商品大潮时代知识分子的命运转型(不仅仅是中关村奇迹带来的成功示范),如消失的柜台 折射出的城市商业精神的变化。
集体记忆由无数个人记忆堆积而成,公共性正蕴藏于私密性之中,它们是一条河流的两岸,而不是两端。我们可以随意架设桥梁。本片将是把历史还原到日常生活语境中去的开放性文本:以人性化、故事化、情感化的价值取向,呈现出宏大历史的民间面和生活面——人本的关怀、人文的气息。这部系列片选取的还是旅游、饮食、购物、时装、住房、出行、电视、通讯、健身、婚恋等10个视角,通过个人对不同时期的一些代表性事件的回忆,从衣食住行扩展开来,展示了中国社会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揭示了半个世纪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所发生的巨大变迁。
《北京记忆》第1集-京华春早
《北京记忆》第2集-金梭和银梭
《北京记忆》第3集-夕照街
《北京记忆》第4集-日日夜夜
《北京记忆》第5集-绽放
《北京记忆》第6集-生活是多么广阔
《北京记忆》第7集-向远方
《北京记忆》第8集-我爱我家
《北京记忆》第9集-北京人
《北京记忆》第10集-车轮上的梦想
《北京记忆》第11集-千里之外
《北京记忆》第12集-消失的柜台
《北京记忆》第13集-东区西区
《北京记忆》第14集-在路上
《北京记忆》第15集-大都会
状元媒 豆瓣
8.3 (15 个评分) 作者: 叶广芩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2 - 4
《状元媒》著名作家叶广芩的最新长篇小说,是作者家族系列作品最精彩最具代表性之作,讲述了清朝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做媒,促成了皇室后裔父亲金瑞祓与平民母亲陈美珍的婚姻,由此而引发了金家大宅门里的家庭成员和亲戚朋友的故事。以小格格“我”的视角为轴线,冠以十一部京剧戏名而写成。 从辛亥革命开始到改革开放的今天,跳跃性地写了背景百年的人物众生相,北京百姓的价值观念,北京社会的风土人情。对于北京的过去和现在,这类话题人们似乎总是说也说不完……那些个细节,那些个欢乐,那些个拾掇不起来的零碎,如同一瓶陈放多年的佳酿,夜静时慢慢品来悠远绵长,回味无穷。作者动用了她最独特、最难忘、最熟悉的生活素材,构思精巧、精心创作而成。叶广芩对传统文化的直接体验与研习和对世事交变的经历与敏锐感知,促成自身修养所具有的学识与胸襟,加之现实主义浪漫的艺术风格,都赋予了这部作品非比寻常的文字魅力。这部作品可以说是作家家族系列小说的登顶之作。
2016年1月27日 已读
在听小说连续广播,老北京各种日常细节,好听
中文 北京 小说
采桑子 豆瓣
8.3 (23 个评分) 作者: 叶广芩 北京出版社 2009 - 1
《采桑子》是一部讲述民国以来满族贵胄后裔生活的长篇小说,是一幅描摹人物命运、充满文化意蕴的斑斓画卷,是一曲直面沧桑、感喟人生的无尽挽歌。清已降,大宅门儿里的满人四散,金家十四个兄妹及亲友各奔西东:长子反叛皇族当了军统,长女为票戏而痴迷;次子因萧墙之祸自尽,次女追求自由婚姻被逐家门……  一个世家的衰落,一群子弟的遭际,形象地展现了近百年间中国历史的风云、社会生活的变造与传统文化的嬗变,令人思绪绵绵。
“采桑子”本为词牌,此书名借用之。满族著名词人纳兰性德所著《采桑子.谁翻乐府凄凉曲》,曾被梁启超先生赞为“时代哀音”,称其“眼界大而感慨深”,此书亦然。写没落而不颓放,叹沧桑终能释怀,娓娓道来,不瘟不躁,实有大家遗风。其“京味”,较之一般“京味小说”更为浓郁、醇厚,是从生活深层涌流出来的上层老北京的情趣与意蕴,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2015年5月9日 已读
好看!选的故事比状元媒更富有戏剧性,跌宕起伏。但是个人更喜欢状元媒,因为里面的小人物和老北京的生活日常的细节描写更细腻丰富。
中文 北京 历史 小说 文化
书商的旧梦 豆瓣
8.0 (5 个评分) 作者: 沈昌文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7 - 8
这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曾经当过银楼小学徒,出版社校对员,当过社长秘书、主任、副总编、总经理;他曾主持《读书》杂志和三联书店,他曾策划《万象》杂志和“书趣文丛”;他曾用二十个字概括自己的编辑生涯——吃喝玩乐、谈情说爱、贪污盗窃、出卖情报、坐以待币。他就是本文作者,自称为书商的前三联书店总经理兼《读书》杂志主编沈昌文先生。在这部文字平白、看似东拉西扯的小书中,他记录了一个编辑、出版人“以文会友”办杂志“谈情说爱”当编辑的历历往事,彰显出为他人做嫁衣而不厌苦累更不计名利的高尚风范,他对出版事业的满腔热情,更从中可看出新中国出版事业的艰难前进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