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
枕草子 豆瓣
7.7 (19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清少纳言 译者: 周作人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 1
作者对自然的感受与表达,不是面面俱到地铺陈与状物,而是印象化或情感式地去捕捉,去开掘司空见惯的自然景致的内在韵致,和最打动观景者的一种记忆、一个姿态或一个瞬间。一方面,这种内在韵致来自自然的客观特质,萤虫翩然飞舞是夏夜独有的景致;冬日清早满地的清霜、凛冽的岚气,以及火盆带给人的温暖,则又是一种独有的记忆;而樱花的繁茂灿烂、橘花的质朴莹洁和在碧叶金果衬托下显露出的“动人姿影”,也是别种花卉不可取代的。另一方面,作者又是带着意绪、情感去记忆和描摹这些自然物象,表现自然物象带给人的主观感受,物象在主体的审美活动中被高度心灵化、情感化了。萤火虫的翩然飞舞,让人联想到黑夜中的微光、静谧中的萌动,以及白天暑气消尽后清凉如水的怡然;而寒冬里捧着火盆徐行的情景,也带给人一种温暖美好的感受。
从内容来看,这本书大致可以分成下面三类: 一是根据当时流行的列举文写成的类纂性的东西,如“山”“节日”“树木”“高雅的东西”“稀有的事”等等。这有点类似唐朝李义山“杂纂”的写法,列举“不快意”“煞风景”等各事,以类相从,只是更为扩大,并涉及山川草木各项,有美的也有丑的,颇为细微。其二是日记的各段。在皇后定子逝世以后,作者离开宫廷后的几年中,回忆旧事,不胜感念,因加以记述。其三是感想的各段。在她的晚年,出家为尼,过着孤独冷清的生活,这时候对于自然和人生发生一些感想,随时加以辑录。这三种随笔,后来经译者编辑整理,各选若干,就是现在的《枕草子》。
红楼梦 豆瓣
作者: 曹雪芹 / 高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举世公认的巅峰,是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也是中华文化的结晶。二百多年来,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历久而不衰。这次推出的豪华本《红楼梦》,心版本价值较高的程乙本为底本,并请著名红学家、作家蒋和森先生撰写了怎样读《红楼梦》的前言,著名画家刘旦宅先生创作了精美的插图。全书装帧典雅豪华,版式疏朗大方,既有很高的阅读收藏豪华,版式疏朗大方,既有很高的阅读收藏价值,又是馈赠亲友的最佳礼品。
A Widow for One Year 豆瓣
作者: John Irving Ballantine Books 1999
《寡居的一年》以委婉的叙述方式剥开了爱的各个复杂层面,直达其最神秘、最黑暗的深层角落……纽约州东汉普顿的海滩上,这个夏天之于着名的儿童读物作家泰德·科尔亦或他美丽的妻子玛丽恩来说,都是生命中最为不平凡的一段时光。俩人也曾拥有甜蜜幸福的时光,却因为十几年前突如其来的惨剧而彻底粉碎--那场车祸中,他们失去了两个儿子。十年蹉跎,两人虽然表面上恩爱如昔,婚姻已名存实亡。现在,他们惟一能够达成共识的就是对聪明可爱的小女儿罗丝不可逆转的爱。本来,科尔一家虽然不幸,却在情感上达成了某种程度的平衡共同维系着这个家,可是泰德的不忠却打破了这一平衡……然后,埃迪·奥海尔出现了。
泰德表面上雇用埃迪作为自己的助手,实则希望他可以成为自己和妻子所面对难堪的婚姻关系的催化剂。可以说,埃迪一直将泰德视为自己的偶像。然而泰德不稳定甚至古怪的工作习惯很快使得满怀热情的埃迪整日无所事事--他开始将心思花在风韵犹存、引人无限遐想的女主人身上;反之,只有16岁的埃迪也重燃了玛丽恩作为一个母亲乃至一个女人的热情。在与玛丽恩肉体纠缠的同时,埃迪却渐渐意识到,泰德看似无能的外表背后实则隐藏着某些更为深层的晦涩……夏天在慢慢消逝,玛丽恩和泰德都需要为自己的未来重新选择生活。 ps.blind assassin
书评:
令人惊异的丰富与原创性,《寡居的一年》是欲振乏力的二十世纪末小说中罕见的佳作,当读者将离开这个深邃而精细的想像世界时,都将感到难舍难离。——斯蒂芬·金
一本让人震撼、令人感动的小说,将旧式与新式的叙述技巧完美地熔于一炉。——《纽约时报》
具有深层的魅力……《寡居的一年》的丰富与美丽具有多样性,享受它是人生的乐趣之一。 ——《洛杉矶时报》
《寡居的一年》具有聪颖的写作技巧,是一本徘徊不散的悲伤,我们很容易将自我投射于主角的家庭故事。欧文是当今少数能用近乎反讽与幽默手法写作忧伤的作家。 ——《今日美国》
《寡居的一年》提供了其他作家同类型小说无法提供的阅读乐趣。 ——《达拉斯晨报》
欧文的颠峰之作……有令人狂喜的角色、令人着迷不已故事。 ——《时代周刊》
The Power and the Glory 豆瓣
作者: Graham Greene Penguin Classics 2003 - 2
Unabridged on mp3 audio disk. How does good spoil, and how can bad be redeemed? In his penetrating novel The Power and the Glory, Graham Greene explores corruption and atonement through a priest and the people he encounters. In the 1930s one Mexican state has outlawed the Church, naming it a source of greed and debauchery. The priests have been rounded up and shot by firing squad--save one, the whisky priest. On the run, and in a blur of alcohol and fear, this outlaw meets a dentist, a banana farmer, and a village woman he knew six years earlier. For a while, he is accompanied by a toothless man--whom he refers to as his Judas and does his best to ditch. Always, an adamant lieutenant is only a few hours behind, determined to liberate his country from the evils of the church. On the verge of reaching a safer region, the whisky priest is repeatedly held back by his vocation, even though he no longer feels fit to perform his rites: "When he was gone it would be as if God in all this space between the sea and the mountains ceased to exist. Wasn't it his duty to stay, even if they despised him, even if they were murdered for his sake? even if they were corrupted by his example?" As his sins and dangers increase, the broken priest comes to confront the nature of piety and love. Still, when he is granted a reprieve, he feels himself sliding into the old arrogance, slipping it on like the black gloves he used to wear. Greene has drawn this man--and all he encounters--vividly and viscerally. He may have said The Power and the Glory was "written to a thesis," but this brilliant theological thriller has far more mysteries--and troubling ideals--than certainties. --Joannie Kervran Stangeland
红楼梦(上下) 豆瓣
9.9 (16 个评分) 作者: [清] 曹雪芹 / [清] 高鹗 译者: 俞平伯 校 / 启功 注 2000 - 5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写于清乾隆时。前八十回为曹雪芹作,后四十回一般认为系高鹗所续。小说内容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爱情故事为主要线索,着重描写在贾家荣、宁二府由盛到衰的过程中,贾宝玉和一群红楼女子为中心的许多人物的悲剧命运。
Breakfast at Tiffany's 豆瓣
作者: Truman Capote Modern Library 1994 - 1
It's New York in the 1940s, where the martinis flow from cocktail hour till breakfast at Tiffany's. And nice girls don't, except, of course, Holly Golightly. Pursued by Mafia gangsters and playboy millionaires, Holly is a fragile eyeful of tawny hair and turned-up nose, a heart-breaker, a perplexer, a traveller, a tease. She is irrepressibly 'top banana in the shock department', and one of the shining flowers of American fiction.
This edition also contains three stories: 'House of Flowers', 'A Diamond Guitar' and 'A Christmas Memory'.
2006年2月26日 已读
2006年2月27日 评论 与钻石无关 - 最近因为《卡波特》电影走红,他的书在旧书店一扫而空。因为看到黄小邪的评论( http://www.blogcn.com/User3/huangxiaoxie/blog/28480262.html ),才知道那部奥戴丽赫本主演的好莱坞经典电影《蒂梵内的早餐》是根据卡波特的同名中篇小说改编的。自从去年底看了《卡波特》,每次来青苹果都会去找找有没有卡波特的旧书,尤其是这本《蒂梵内的早餐》。对《冷血》到是有着很强的抗拒心理。因为它不言而喻的阴暗血腥,加上从电影里知道作者为了写这本书而背负的心理负荷。感觉上会是异常压抑不快乐的阅读经验。最近看了太多不快乐的东西,对黑暗东西的心理承受力到了限度。在大书店的新书柜前翻到过《蒂梵内的早餐》,看了第一页,文字很好。内容又是关于纽约和美女,比冷血里面的小乡村和暴力背景要有吸引力的多。所以最近看到旧书店就钻,只在找这本书。 昨晚走进青苹果的旧书部,熟门熟路的直奔小说分类,作者名在”C”下面那个书架,竟然看到这本干净的硬皮小书!一时间不太敢相信自己的好运气。书的品相非常新,开始还以为是新书呢。翻到扉页,看到熟悉的右上角的铅笔字”9″。知道确实是按旧书在卖,原价13,现价9块。欢欢喜喜地拿到前台去付钱。花了一个晚上读完。 《蒂梵内的早餐》这部电影曾经令我大跌眼镜。因为它的盛名,一直以为是经典的好莱坞式浪漫爱情片。经朋友再三推荐才去录影店租来看。故事情节里面的错综复杂,Holly对她周围世界人物的冷漠精辟地分析认知都是要多前卫有多前卫。完全不是我想象的一个琼瑶小说式的乖乖女,完全不是幼稚地对爱情充满幻想那种苍白女子。电影结尾虽然还是好莱坞式的大团圆,但是和电影本身并不配套。“一部奇怪有意思的电影。”是我的评价。现在才知道,这里面让我觉得奇怪和有意思的元素都是来自卡波特的小说。那个结尾是好莱坞加上去的。 卡波特笔下的 Holly,在功利冷漠桀骜不驯的外表下其实有着一颗异常坚持天真的心。她的天真不是无知,她的天真是一种纯粹,因为这种纯粹,她对自己的坚持变成理所当然。一切外人眼中,一切世俗人所以为最不可思议的决定和放弃,对她来说都是自然而然的。因为对她来说,不可能有第二种选择。世俗的东西,功利的东西对她来说其实都很轻。放弃在好莱坞和大明星同台演出的机会,她说“you got to want it to be good and I don’t want it.” 因此她决不妥协,决不接受一切她知道对她不重要的东西。而表面上她却不愿意相信自己有着这样的坚持,表面上她嘲笑一切社会所设定的规范,心甘情愿甚至变本加厉地去做楼下那个Madame Sapphia Spannella眼中的轻浮的功利女子。 很喜欢书中的一个线索,好像在电影里也被完好保存铺展开来。就是关于Holly在自己门铃边贴的名字条上写的“Traveling”(旅行在外)这个词。还有她的公寓里一切都是旅人的做派,几乎没有家具,所有衣物依然放在旅行箱里,不给收留的猫起名字。因为她不知道自己要在哪里停留,不知道自己明天会不会启程。这种深深的没有归属感,这种惧怕和人(哪怕是一只猫)建立情感纽带的心态,才是最深入骨髓的所谓“漂泊感”。它既不华丽也不浪漫,充满了失望和不安。     “If I could find a real-life place that made me feel like Tiffany’s, then I’d buy some furniture and give that cat a name.”     “如果我能在生活里找到一个地方,一个让我感觉像象蒂梵内那样的地方,那我才会去买些家具,并且给那只猫一个名字。” 光知道《蒂梵内的早餐》这个名字而没有读过小说或者看过(看懂)电影的人很可能会被这个名字误导。需要明白的是蒂梵内对Holly的真正意义。Holly所依赖的蒂梵内能够给她的平和安全的感觉到底来自哪里?     “Not that I give a hoot aout jewelry. Diamonds, yes. But it is tacky to wear diamonds before you’re forty; and even that’s risky. They only look right on the really old girls. Wrinkles and bones, white hair and diamonds: I can’t wait. But that’s not why I’m mad about Tiffany’s. ”     “我才不在乎宝石首饰。钻石,也许。不过四十岁以前戴钻石太爆发户了。不过四十岁也有点儿悬。钻石只有戴在老女人身上才好看。满是皱纹瘦骨嶙峋,白发苍苍再加钻石:啊,我都等不及了。不过那和我爱蒂梵内一点关系都没有。” Holly喜欢蒂梵内是因为在她焦虑重重,     “满心恐惧,冷汗直流,根本不知道自己怕的到底是什么却千真万确知道坏事临头的时候,最管用的是钻进一辆计程车去蒂梵内。那是一个如此安静骄傲的地方,它立刻让我安心平和下来。在那里什么坏事都不会发生,因为那里有那么多善良地西服笔挺的绅士,还有那么美好的银器和颚鱼钱包的味道。”     “You’re afraid and you sweat like hell, but you don’t know what you’re afraid of. Except something bad is going to happen, only you don’t know what it is. …What I’ve found does the most good is just to get into a taxi and go to Tiffany’s. It calms me down right away, the quietness and the proud look of it; nothing very bad could happen to you there, not with those kind men in their nice suits, and that lovely smell of silver and alligator wallets.” 她管这种焦虑叫做“阴险的红”。     “You know those days when you’ve got the mean reds?” “Same as the blues?” “No,” she said slowly, “No, the blues are because you’re getting fat or maye it’s been raining too long. You’re sad, that’s all. But the mean reds are horrible.” “你知道有些时候你会感觉到‘阴险的红’?” “你是指类似‘蓝调悲哀’?” “不是,”她一字一板地说,“不是,‘蓝调悲哀’往往是因为你觉得你在发胖或者很久的阴雨天。你有些难过罢了。但是‘阴险的红’要恐怖的多。” 这本小说之所以经典,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在“阴险的红”里惶惑过,其实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个象蒂梵内一样的地方,我们可以安心的为这个地方买家具,给收留的小猫起个名字。。。与钻石无关。
经典 英文 英文小说
史记(全十册) 豆瓣
9.2 (65 个评分) 作者: 司马迁 / 张守节 译者: (索隐)司马贞,(正义)张守节 中华书局 1982 - 11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通史。在史记之前,有以年代为次的“编年史”如春秋,有以地域为限的“国别史”如国语、战国策,有以文告档卷形式保存下来的“政治史”如尚书,可是没有上下几千年,包罗各方面,而又融会贯通,�络分明,像史记那样的通史。
唐刘知几的史通分叙六家,统归二体。所谓“二体”,就是“编年体”和“纪传体”,而史记是纪传体的创始。从此以后,历代的所谓“正史,从汉书到明史,尽管名目有改变(例如汉书改“书”为“志”,晋书改世家”为“载记”),门类有短缺(例如汉书无“世家”,后汉书、三国志等都无“表”、“志及世家”),但都有“纪”有“传”,绝无例外地沿袭了史记的体例。
据司马迁自序,史记全书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包括太史公自序),共一百三十篇。今本史记一百三十卷,篇数跟司马迁自序所说的相符。但汉书司马迁传说其中“十篇缺,有录无书。三国魏张晏注:“迁没之后,亡景纪、武纪、礼书、乐书、兵书(按:即律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传靳列传。兀成之间,褚先生补缺,作武帝纪、三王世家、龟策、日者列传,言辞鄙陋,非迁本意也。可见司马迁编写史记,只能说是基本上完成,其中有若干篇,或者没有写定,或者已经定稿而后来散失了。
曲院风荷 豆瓣
8.0 (5 个评分) 作者: 朱良志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6 - 3
本书重点不在对具体的艺术理论进行推演,而是意在打通艺术理论经和具体艺术之间的通道,到鲜活的艺术之中,去寻找理论的“歇脚处”;打通艺术和人生之间的通道,到艺术之中,寻找另人特有的人生智慧。中国艺术渊深和海,我舀起一瓢之饮,来说大海的意味,其浅疏显而易见。只能说它传达了自己的一点真实体会而已。
本书共十讲,第一讲听香,讲神情问题;第二讲看舞,主要讲动静关系问题;第三讲储蓄,以“曲径”之名;第四讲讲中国艺术理论中见大的思想,这是东方艺术理论中的特有思想,以“微花”名之;第五讲枯树,说中国艺术中大巧若拙的思想;第六讲空山,说虚实问题;第七讲冷月,说中国艺术中荒寒冷寂的境界;第八讲和风,论中国艺术中的和谐思想。第九讲名慧剑,说的是妙悟的体验;第十讲名扇舟,说的是中国艺术的写意传统。
2007年10月31日 已读
2007年10月29日 评论 展开一个古老的世界 - 也许对终日浸溺其中的人来说,这本书只是皮毛?但是对于我这个门外汉来说,却宛如盛宴一般叫人惊喜不已甚至贪婪。最喜欢的是本书涉猎面极广,诗,词,曲,书法,园林,花鸟,山水,篆刻,禅,哲学,音乐,等等中国艺术的种类都交杂在一起,正是我喜欢的大杂烩一样的好东西。更像一本向导,一个开始,我可以从书中的提示线索里慢慢走出去,看到更深更广的世界,因为这本书里的“地图”我现在知道如何摸索,有多少小径等着我走进去。。。想想都是很幸福的事。 书是朱良志教授在北大十个讲座的合集: 第一讲 听香 - 形神问题 第二讲 看舞 - 动静关系 第三讲 曲径 - 含蓄 第四讲 微花 - 以小见大的思想 第五讲 枯树 - 大巧若拙 第六讲 空山 - 虚实问题 第七讲 冷月 - 荒寒冷寂的世界 第八讲 和风 - 和谐思想 第九讲 慧剑 - 妙语的体验 第十讲 扁舟 - 写意传统 回程飞机上看了一路,看完了九讲,还剩最后一讲了。有趣的东西太多。 冷月:关于时代主流 不是看了章诒和的往事并不如烟感叹一代承上启下的人不见了,所以有了文化断层?不是都在抱怨如今的中国功利心遍地,没有人记得文化为何物?不是说现在太多的人人云亦云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其实,公元前五百年的老子就有过类似的感慨了。不禁大笑。原来真是太阳底下无新事。真以为过去的古中国遍地是苏东坡王维么?原来中国一直是这个样子的啊! 冷月里讲: =========引用开始======= 《老子》二十章: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美之与恶,相去何若?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 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众人都觉得很满足,而我就像丢失了什么东西似的,我真是愚蠢的人啊!。。。众人似乎都找到了施展才能的地方,偏偏我愚顽有鄙陋。我偏偏不同于众人,我尊重自然本然的生活。     老子这里用讽刺的口吻,道出了时流文化的放荡不羁,腐朽不堪。人类最喜欢赶热流,追求享受,这可以说是各个时代不变的主流,只是有程度不同罢了,为了蝇头小利,蜗角功名,你争我夺,这世界好不热闹。。。。老子。。。说:“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大众们都感到很充满,他们有“余”智去行诈,有“余”财去挥霍,满堂富贵,一屋珍奇,老子感到这并不能算真正有余。。。。在老子看来,众人的归属是一个虚假的归属,他们真正是荒天中的游魂,他们什么都想得到,也许什么都得到了,但是就是丢失了一件东西,这就是自我。所谓“嗜寂者,观白云幽石而通玄;趋荣者,见清歌妙舞而忘倦。” =========引用结束======= 枯树·中日艺术之差别 自从在东京美术馆把中日展馆连续着全部看完之后就一直有一个强烈的印象,日本艺术美则美也,但是让人无法呼吸。中国艺术更合我心。没有那么强的压迫感。是可以亲近的。枯树那章点出二者不同,简单明了。 =========引用开始======= 中日两国喜欢枯木的艺术创造,都来源于禅宗,都是为了表现出离俗世、达到永恒的内容,但在具体的处理上却有相当大的不同,这是饶有兴味的差异。中国人是要在枯中见活,日本人是要在枯中见寂。在中国艺术家看来,一段枯木,就是一个预示生命预示春天的引子;在日本庭院艺术家来看,一段枯木朽石,则是死寂的永恒。 =========引用结束======= 3.曲径:关于书法 =========引用开始======= [书法]八法作为运笔的法式,透露出中国美学的一大消息,就是含蓄蕴籍,笔笔藏,笔笔收,不直截,不显露,不滑落,不漂移,稳实,有力,内蕴,外表静得如无风的水面,没有一点涟漪,但在其深处则暗藏玄机,充满了力的漩涡。     这就是中国书法的“势”。“势”就是力,内在的力,不是外在的力。为什么说是内在的力呢?因为这种力是通过线条内部的变化、线条与线条之间、具体的章法等表现出来的,书法家就是一个制造矛盾的高手,就是要造成书法内部的冲突,形成一种张力。这就是“势”。这个势,也与自然有密切关系,中国书法家,是到自然中体会这种势的,体会“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精神。     如以下这个“君”字取自汉张迁碑( http://jqzheng.org/mt-static/images/jun.PNG )。在结体和笔画的处理上,就体现出这种“势”来。此碑方笔运笔,从结体上看,上面“尹”的部分大,而下面“口”的部分小,二者形成极大的反差,如同高山压顶。由此构成内在的冲荡。但正是这小小的“口”抵住高山,力拨千钧,给人强烈的力感。此字结体平正,平平地写来,似乎有些呆板,用笔泄迟,似乎有些僵滞。但就在这近于凝固的画面中,突有左边的一掠,右边的一挑,注入了活泼之势。 =========引用结束======= 4.微花·大小之别 大家都知道中国传统文化总在小里面做文章。小园,小章,盆景,微雕之类的。而其实: =========引用开始======= 先秦汉民族常以大为美,形容人则有“生而长大,美而无双”(《庄子·盗跖(zhi)》;“长令蛟美,天下之杰也”(《荀子·非相》);《诗经》中赞扬“硕人”之美更是显例,《诗经·卫风·硕人》中描写的“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美人,就是一位“硕人”,一位肥硕的美人(Jean - 哈哈哈,听上去就比现在那些瘦的和枯枝一样的模特们来得美丽啊,硕人这名字真是好!)。。。。孟子说:“充实以为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公羊传·隐公五年》直截谓之:“美,大之辞也。”《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从先秦时期出土的鼎器中,也可看出当时人们对恢弘阔大的追求。秦汉思想中以大为美的倾向更加明显,只要看看秦始皇兵马俑和汉代大赋的创作就可以感觉盗这一点了。。。。     六朝时期,随着哲学上玄远之风的流行,人们要高蹈乎八荒之表,抗心乎千秋之间的思想席卷了这个朝代。。。。幕天席地蔚为一种风尚,大代表一种精神的伸展,“大人先生”成为一种至高的审美人格风范。而大唐王朝的气象更是以它的气势卓然立于千秋之间。     。。。     大的东西往往和人的占有的欲望联系在一起。。。大的东西以其巨大的体量,使人产生恐惧感,有唤起人的征服感。曹操《步出夏门行·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沧海巨大的体量没有使它恐惧,却唤起了他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气魄。。。这首诗是征服者的诗。 =========引用结束======= 中唐之后中国艺术开始从大转小。“反映了中国人内在文化心理的变化,对小的重视,反映了人们注重平和、悠远、淡雅的心理需求。” 这一转变好像也和佛教传入中国,佛教的一花一世界的观点有关。从此中国文化开始在小上面下工夫,小园林,小印章,小题材,小盆景,等等等等。 这是不是和中国后来没有西方国家的远渡重洋的侵越性有关呢?文化大革命的初衷想要打碎重建的是不是想把中国人的心理从小变大呢?从内省到外瞻呢?把征服欲望重新注入这个古老的国家?但是中唐以来千百年的文人雅士在这个“小”里如鱼得水,折腾出这么多有趣的东西,这个“小”也是无法蔑视的吧?无知如我,又如何能说孰对孰错? 第九讲的慧剑看得我一头雾水。主要在讲禅的东西。说禅是反文字反任何媒介。一切需要自己体验。这个我还可以接受。又说禅是反理性的,我脑子里的不以为然立刻跳了起来。原因是理性和辩论本身就一定要分对错,而禅的世界里没有是非。嗯,好吧。看来我是没法子参禅的了。估计朱教授也是没有妙悟的人,否则不会洋洋洒洒写这么丰富的一本书来给大家看了。呵呵。
中国艺术 中文 经典
浮生六记 豆瓣
作者: 沈复 译者: 傅仁波 2007 - 5
《浮生六记》流传久远,“浮迷”众多。其中两位超级“浮迷”林语堂、俞平伯的贡献,让其成为经典并走向世界:1924年,《浮生六记》由俞平伯整理标点并首次以单行本印行后,迅速广为流传;民国时期,《浮生六记》精彩片段被选入《国文》课本;1935年,《浮生六记》由林语堂译成英文,并相继被译成德文等多种文字。
Of Human Bondage 豆瓣 Goodreads
Of Human Bondage
8.9 (7 个评分) 作者: W. Somerset Maugham Signet 2007 - 1
From an orphan with a clubfoot, Philip Carey grows into an impressionable young man with a voracious appetite for adventure and knowledge. Then he falls obsessively in love, embarking on a disastrous relationship that will change his life forever.
世說新語校箋(全二冊) 豆瓣
作者: 徐震堮 中华书局 1984 - 2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所作的一部主要记载汉末、三国、两晋士族阶层遗闻轶事的小说,中国的贵族的风范大量呈现在这部书里。
《世说新语校笺》正文分为三卷,按篇加以编号。书后附有词语简释和正文出现人物的人名索引。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校本 豆瓣
9.8 (16 个评分) 作者: 曹雪芹 著 脂砚斋 评 / 邓遂夫 校订 译者: 邓遂夫 校订 作家出版社 2006 - 5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一部妇孺皆知的《红楼梦》可谓凝聚了曹雪芹一生的心血。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驾构出了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鲜活的人物、凄美的爱情,是一部读不完、说不尽的千古奇书。本书所据底本,是现存十一种《红楼梦》古抄本中最完整、最真切地保存了曹雪芹生前定本原貌的一种,不仅可以从中领略作者原定本的真实风貌,还可以直接品味到作者的“红颜知己”脂砚斋在庚辰原本上留下的2100余条珍贵批语,具有独特的艺术欣赏价值、学术研究价值和版本珍藏价值。
本书校订者:邓遂夫
本书是迄今国内外首次出版的一部全面反映《红楼梦》庚辰本(包括其脂批)原貌的校订本。
本书所据底本,是现存十一种《红楼梦》古抄本中最完整、最真切地保存了曹雪芹生前定本原貌的一种,由徐星署先生1932年在北京隆福寺发现收藏,后遗赠燕京大学图书馆,今藏北京大学图书馆。此本与胡适先生1927年发现收藏的甲戌本(残本)堪称双璧,属国宝级文物与文献。今据文学古籍刊行1955年及人民文学出版社1965、1993年出版的三种影印本校点排印(并据原件作了重点核对),同时还收录了底本原件及影印本上的相关资料。
本书与过去出版的《红楼梦》通行印本最大的不同之处,是严格按照曹雪芹生前最后定本的原貌校订排印。不仅可以从中领略作者原定本的真实风貌,还可以直接品味到作者的“红颜知己”脂砚斋在庚辰原本上留下的2100余条珍贵批语(其中大部分和此前本社出版的甲戌校本的批语不同),具有独特的艺术欣赏价值、学术研究价值和版本珍藏价值。
本书的校订,在《红楼梦》文本(包括脂批)的正本清源上有重大突破,值得引起各界人士关注。
迦陵讲赋 豆瓣
作者: [加拿大]叶嘉莹 2019 - 7
本书将叶嘉莹先生在《文史知识》上刊登的讲赋的内容集结于一册。叶先生讲诗词大家并不陌生,但有关赋的讲解,到目前为止,可能还是头一次与大家见面,所以具有新颖性。叶先生讲解了赋体大家鲍照的《芜城赋》,庾信的《小园赋》《哀江南赋序》,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后《赤壁赋》,既梳理了赋这种文体的发展演变过程,又深入浅出、丝丝入扣地讲解了各篇文中涉及的作者生平、历史背景、典故、语言常识等。读者可以在一种娓娓道来的氛围中,对赋这种文体及其*负盛名的作家的几篇名作有一个生动鲜活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