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疯狂实验史 豆瓣
Das Buch der verrückten Experimente
7.5 (24 个评分) 作者: [瑞士]雷托·U·施奈德 译者: 许阳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 10
本书是一本以轻松的笔调讲述的科学实验史,这些实验有喜有悲。有的实验者因此断送了婚姻,结束了科学研究生涯;有的实验尽管从来没有进行过,却引来了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宣传。有的实验令人作呕,有的实验堪称恐怖,有的实验具奇幻色彩,有的实验引发了社会伦理问题。
不管怎样,疯狂本身不是目的,它只不过说明了人类的求知欲。无论何时何地,无论什么样的人,都有通过自己的方式了解未知世界的愿望。
《疯狂实验史》:“只要与敌人一开打,再周全的作战计划也没用”。
《疯狂实验史》是一本以轻松的笔调讲述的科学实验史,这些实验有喜有悲。有的实验者因此断送了婚姻,结束了科学研究生涯;有的实验尽管从来没有进行过,却引来了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宣传。有的实验令人作呕,有的实验堪称恐怖,有的实验具奇幻色彩,有的实验引发了社会伦理问题。不管怎样,疯狂本身不是目的,它只不过说明了人类的求知欲。无论何时何地,无论什么样的人,都有通过自己的方式了解未知世界的愿望。
科学碰撞“性” 豆瓣
Bonk: The Curious Coupling of Science and Sex
7.4 (10 个评分) 作者: [美] 玛丽·罗琦 译者: 何静芝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3 - 7
一本献给勇敢研究床笫之间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不畏嘲讽的科学青年的欢乐之书。
活人能否仅凭想象就到达高潮?死人是否也能勃起?阴道高潮难道只是一个神话?伟哥为什么对女性和熊猫没有作用?在《科学碰撞性》中,玛丽·罗琦向我们讲述了性兴奋与性高潮——地球上两大最为复杂,也最令人欢愉的神奇现象——为何如此难以成真,介绍了科学为使卧房变得更美满而进行的努力。
科学幽默作家罗琦凭着感染力十足的幽默机智带领读者回顾了性学研究令人拍案叫绝的曲折发展史。此人以穷追不舍的热情直追最尴尬最私密最让人侧目的问题,然后以一种冷静的科学态度调查研究,最后写成一本让人在最奇怪的笑点上发笑的书。
《科学碰撞“性”》(Bonk: The Curious Coupling of Science and Sex)曾获得过如下荣耀——
《纽约时报》畅销书籍
《旧金山纪事报》畅销书籍
《旧金山纪事报》2008年度好书
《圣路易邮报》2008年度好书
《波士顿环球报》新英格兰地区科普好书前五名
新英格兰书店畅销书籍
南方书店畅销书籍
山原书店畅销书籍
西北太平洋书店畅销书籍
心田书店畅销书籍
南加州书店畅销书籍
北加利福尼亚州图书零售协会畅销书籍
《科学碰撞“性”》(Bonk: The Curious Coupling of Science and Sex)得到过的媒体赞誉——
“玛丽·罗琦就是写半圆柱活动房屋史,我也会去读。如今她写性爱如何呢?简直是神作。这本书——即令比不上那项活动本身——也是一个令人欢乐、娱悦之极的选择。”
——A·J·雅各布,著有《像圣经那样活一年》
“玛丽·罗琦对窘迫、尴尬的松弛态度,是我们的幸运。她在越来越离奇的人物和情境面前表现出不寻常的轻松自如,写作曾经的死亡、来世以及现在这个性爱话题时全然无所顾虑和畏惧。我们都有一些与我们休戚相关却耸人听闻、令人不快的问题,也都急需一解窥淫之痒。感谢上帝送来了罗琦,为我们挠了挠痒。”
——汉普顿·塞茨,著有《血与雷》和《美利加纳》
“为了这本书,罗琦投身于鲜为人知的性研究领域,并最终带回一份立即向我们揭示了许多——委实相当数量——不为人知之事的极有趣味的报告。这场性研究寻访之旅充斥着(抱歉我这样措辞)各种令人下体紧张的小知识,这些小知识也必将活跃起床笫之间的话题来。”
——埃里克·拉森,著有《白城里的恶魔》
“玛丽·罗琦是继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后死亡和性爱写得最有意思的人,而且不像弗洛伊德,她不厌恶女性,也不抽雪茄烟。”
——彼得·萨嘉尔,国家公共电台《等等,等等……别告诉我!》节目主持人
“罗琦对科学研究和写作充满热诚,她说服先生同自己一起献身给了邓博士关于性交痛的前沿研究,为了改善不良性爱,研究人员必须先知道良好的——或至少有效的——性爱是什么……献身的后果虽在过程上有一些小小的尴尬,却在最终结果上相当成功。《科学碰撞性》是罗琦(继《人类尸体的奇异生活》和《科学的来世观》后)第三本关于人类自身状况的书。本书遵循喜剧文学的套路,笑点不断……读《科学碰撞性》的感觉仿佛度过一个无所禁忌的狂野之夜。”
——Bloomberg.com
“罗琦擅长从所选科学题目的枯燥中挖掘基本知识和无数几近荒诞的细节,这一次,她选择的题目是性爱。与她合作的那些古往今来对性有所研究的睿智的人们,向她提供了大量资料。这是一次精彩绝伦的阅读,充满可以说给朋友听的新鲜趣闻。”
——《旧金山纪事报》
“罗琦堪称最有趣、最大胆的科普作家之一……她在上一本书里为我们打开了传统科学研究尸体时躲藏其后的大门……罗琦与她所选的主题有着相同的无畏精神,她坚定地相信,没有什么问题是因为太愚蠢而不能问的——就算不能问,也肯定是能Google……这本书帮助我们对科学最隐讳的秘密投去生动、有趣且增长知识的一瞥。”
——科克斯书评网加星书评
“《人类尸体的奇异生活》的作者玛丽·罗琦,在《科学碰撞性》中解释了许多五花八门的性爱谜题。她延续了令她成为‘全国最有趣的科普作家’的风格,带领我们从实验室到红灯区,游历人类性爱活动研究的前沿领域。”
——《芝加哥论坛报》
“在玩笑和奇闻之余,读者将对性无能、性高潮、自身和勇气皆不同寻常的科学家及其他物种的性行为方式学到很多,且能读到关于豪猪交配的有趣叙述……《科学碰撞性》像一场轻快的歌舞表演,作者无论写什么似乎都能写得很愉快、很享受。”
——黛博拉·布卢姆,《新科学家》杂志
“《科学碰撞性》是一本包含很多科学知识的书,且其传达知识的方式具有很强的娱乐性。”
——杰夫·贝克,《俄勒冈人报》
“《科学碰撞性》充满了科学探险……是一本内容虽渊博却易懂的书。它风格古灵精怪,内容引人入胜,排山倒海的引证更为该书增添了科学可信度。这绝对是一次充满了妙语、华彩和小机灵的令人满意的阅读体验。”
——《胸像》杂志
“(罗琦)写作自选的题材时,总是表现出令人折服的机智和一种低调的自信。”
——哈普尔·巴尼斯,《圣路易邮报》
“在一本书中以审慎、关照的态度写满20世纪人类性爱和性学(在物理、化学、情感方面)的科学研究需要的是一种技能;而能做到机智、幽默、充满乐趣,需要的又是另一种技能。罗琦的第三本书成功地兼顾到了这两点……读者们会发现,书中罗琦加上了许多具有机智感和知识性的注脚,技巧纯熟地预判并回答了许多正文可能引发读者想到的问题……强烈推荐此书。”
——图书馆报道网加星书评
“即便这世上有几千个幽默科普作家,(罗琦)也算得上最滑稽幽默的一个。而且她的选材总是很棒:2003年《人类尸体的奇异生活》中的尸体,2005年《来世》中的鬼魂,以及这一次《科学碰撞性》中这些真正给力的话题。”
——书单网加星书评
“罗琦对荒诞有一种不知疲倦的关注,本人又有一种疯癫的幽默感,由她带我们去参观那不便示人的边缘科学地带令旅途显得非常愉快……罗琦在(对性爱科学)的突袭后,为我们讲述了各种讯息,关于人类的怪癖,关于那些被误作医学的无稽之谈,以及听来更为痛苦的、那些人类为获性满足而愿意采取的极端尝试。”
——《出版人周刊》
“读者为罗琦机智幽默的风格发笑是自然的,文中有许多写得很好的附注,拿来念给一本正经的人听应该十分有趣。”
——《粘贴》杂志
“玛丽·罗琦为自己的书作研究时,总会做足功课……所以在写作《科学碰撞性》时,她不只是去采访性学家、查阅几个世纪以来的实验室资料——还志愿参加了为科学而做的性爱试验。具体说来,她将自己英勇无畏的先生艾德从美国加利福尼亚的家中带去英国伦敦的一个实验室,让一个物理教授为他们动作中的身体(至少是与性爱有关的那些部分)做了实时四维超声成像。很难说她和艾德谁的勇气更值得褒奖,但总之,参与的结果为这本据说献给勇敢研究床笫之间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不畏嘲讽的男女的书增添了欢乐的一幕。”
——网络版《新闻周刊》
“玛莉·罗琦将《科学碰撞性》写得如此有趣、惹人发笑,很容易使人忽视她研究选题时的执着与认真。好在,罗琦关于母猪人工授精的故事,以及亲手触摸植入假体的阴茎和亲身在超声成像机中大动干戈的故事,都相对明晰地体现了她在写作这本历史上第一次包罗了性爱研究各方面的书籍时,那种投入的精神。”
——《种子》杂志
请教机长 豆瓣
Cockpit Confidential
作者: [美] 帕特里克·史密斯 / Patrick Smith 译者: 陈思颖 / 郭雅琳 后浪丨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9 - 10
把飞行真相装进你的行李箱
◎ 编辑推荐
飞行不止的机长为你剥开航空旅行背后的秘密,勇往直前的你不可错过的旅行佳伴。
☆乘坐飞机时,选择哪里的座位更为安全?全世界范围内,在哪里搭乘飞机尤其危险?如果机舱内突然降压,乘客可以如何应对?与空中交通管理相关的系统性延误到底有无解决之法?飞机被闪电击中的频率有多高?遭到小鸟撞击的概率有多大?萨利机长英雄事迹的背后,有多少是机长们的常规操作?
☆备受欢迎的“请教机长”空中旅行系列博客精华集锦,听资深机长揶揄机场运营与航空公司的种种槽点,让与9·11被劫持飞机擦肩而过的他为你扫除误解,澄清真相,助你克服空中恐惧:你认为自己了解的飞行事实,有多少是错的呢?
☆泰坦尼克号沉船上方、机舱内的郁金香与火灾,这三者之间有何联系:如何辨明飞行中的危险信号?遥望流星与北极光,俯瞰委内瑞拉油田的橘色光辉和亚马孙丛林的冲天火焰:飞行的迷人之处并没有消失殆尽,你可知道现在还可以去哪里寻觅?
◎ 内容简介
搭乘飞机已普及寻常百姓家,但回顾灾难事件发生时我们所置身的舆论环境,专业术语、沉默的企业、别有用心的媒体,都使航空业看似扑朔迷离,阴谋论盛行。作为经验丰富的机长,作者解开了人们普遍好奇的关于航空旅行的各种秘密,并讲述了一系列惊心动魄的飞行故事和真实经历:你所不满的问题,哪些是航空公司应当改进的,哪些又是乘客不得不理解和接受的;何以判断飞行是否遭遇危险;航空公司运行有哪些“潜规则”;不同航空公司的服务品质和舒适度如何……从计划一次旅行,到结束航程走出航站楼,一切问题都可以在本书中找到答案。
◎ 名人推荐
“出色的作者,帕特里克·史密斯,在这令人误解丛生的行业里,提供了一段让人忍俊不禁的旅程—一场没有艰涩难懂的语言出没,只有幽默与深刻的见解相伴的航空旅行。”
——克莉丝汀·内格罗尼/航空作家,《事故侦测》作者
“他的优雅笔触与广博见识让人垂涎。这是一本成就非凡、航空旅行者必备的书籍,每个人都值得拥有。”
——詹姆斯·卡普兰/小说家
“没有人拥有像帕特里克·史密斯一样多的飞航经验。他为这个常被扭曲夸大的话题带来了平衡、清晰的阐释。”
——克莱夫·欧文/《康泰纳仕旅行者》杂志、作家
“帕特里克·史密斯对于现代航空业十分在行,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能用曼妙的笔触写下生动的文章,而不是只会呆板叙述飞行员术语。他是个理想的邻座乘客、朋友、作家,以及解说员。”
——亚力克斯·比姆/《波士顿环球报》专栏作家
“我希望我能把帕特里克折起来放入行李箱中。他似乎知晓所有关于飞行的值得一探究竟的事。”
——史蒂芬·J. 杜柏纳/《魔鬼经济学》作者之一
“‘请教机长’网站真的让飞行变成一种乐趣。帕特里克·史密斯设法揭开自身经验的神秘面纱,还告诉我们航空业的神奇之处。他还充满着幽默感——当你卡在区域喷气客机14D座位上时,他就是你的最佳良伴。”
——克里斯·波杰瑞安/《助产士与黑夜中的陌生人》作者
“帕特里克·史密斯不仅对航空旅行了如指掌,还拥有一种罕见的本领,那就是用清晰又风趣的形式将其进行阐释。”
——芭芭拉·帕特森/《康泰纳仕旅行者》杂志作家
不速之客:藏在家里的自然史 豆瓣
作者: [英]理查德•琼斯 译者: 花保祯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5
尽管我们今天生活在舒适、设备齐全的房子里,但我们仍然不断地遭遇不速之客,有一大群小动物侵略者觊觎我们的居所。无论是地窖里的甲虫,还是卧室里的蚊子,我们都无法完全躲开它们。事实上,它们已经成为我们和我们家庭的一部分。
本书以英国为中心辐射全世界,介绍了世界性分布的各种典型的小动物,探索它们如何逐渐适应进入人类家庭中生活。同时,本书附有鉴定指南,详细描述所列动物的外观、生活习性以及对人类的影响等等,读者可以了解到自己遇到的入侵者是何种生物,以及如何应对等基本生物学常识。
漫画电影史 豆瓣
Filmish: A Graphic Journey through Films
8.6 (43 个评分) 作者: [英] 爱德华·罗斯 译者: 灰土豆 后浪 |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9 - 10
《《观察家报》推荐
迷影人士必读漫画
图像小说版《认识电影》
继《非平面》之后又一部非典型漫画论文
妙趣横生的图像导览带您畅游影史百年长河
◎ 编辑推荐
☆ 图像小说版《认识电影》,迷影人士必读漫画
当作为“第八艺术”的电影碰撞“第九艺术”的漫画,会诞生出什么样的思想火花?
如果说每一部电影是一场梦,那么这部漫画就是300多个梦的经典串烧:
从《火车进站》到《盗梦空间》,从《发条橙》到《闪灵》,海量经典场景、经典角色以漫画形象出现,目不暇接,让迷影读者有“看图猜电影”的乐趣。书末附有漫画中出现过的所有片目与引用著作,把所提及的影片都刷一遍——或者更简单粗暴地一书在手——您就是对电影史张口就来的资深影迷。
☆ 独到的视角,通俗易懂的形式
《发条橙》《趣味游戏》《为所应为》里的角色为何要直视镜头?
《出租车司机》的故事为什么只能发生在纽约大街上?
《闪灵》里的酒店到底有什么玄机?
关于时间与记忆蕞出色的影像,来自哪部影片?(答案均见本书)
每章以“眼睛”“身体”“场景和建筑”“时间”等主题切入,用生动形象的方式深入赏析佳片,深入浅出,既有学术的严谨又有阅读的愉悦。
看完这本书,你不会再带着同样的眼光去看电影啦!
☆ 一封以爱封缄,写给电影史的“漫画情书”
跟《理解漫画》一样,本书中的作者给自己赋予了一个亲切、富有人情味的漫画形象,就像《神曲》中的维吉尔之于但丁,带读者穿越电影的幕后、前台与历史。
这是一部只有爱电影的人,才能画出来的“懂电影”的漫画。
这是一封洋洋万言,以漫画形式写成的迷影情书。
◎ 内容简介
《漫画电影史》用漫画的形式,通过“眼睛”“身体”“场景和建筑”“时间”“声音与语言”“权力与意识形态”“技术与技术恐惧”等七个章节来赏析电影。引用了丰富的电影例子与理论著作,为读者提供一种新的欣赏电影的视角。
◎ 媒体推荐
“罗斯真正了解他要说的,他在案例教学和细节分析上展现出良好的品位。”
——Total Film
“非常让人享受……阅读过程很轻松。”
— —《卫报》
“《漫画电影史》很有启发性,既容易接受又十分有趣。”
——《图书馆杂志》
“这就是放映员们所需要的。”
——《观察家报》月度图像小说
鸟类的天赋 豆瓣
The Genius of Birds
8.1 (15 个评分) 作者: [美]珍妮弗·阿克曼 译者: 沈汉忠 / 李思琪 译林出版社 2019 - 4
我们经常忘记钥匙在哪里,乌鸦却能记住5000个贮藏食物的地点。
.....................
▼内容简介▼
人类与鸟类在演化之路上走向不同的分支,我们习惯于以自身的尺度衡量智力,从而严重低估了其他物种的潜能。《鸟类的天赋》用一段寻找最强鸟脑的旅程,颠覆了人类对鸟的认知。本书从工具制造、沟通、鸣唱、审美、空间感和 时 间感、环境适应能力等方面展示了鸟类的智力奇迹,让我们重新认识了身边这些熟悉又陌生的精灵。珍妮弗·阿克曼以平易优雅的文笔记录自己在世界各地所做的鸟类调查,并介绍鸟类学的新近科研成果,使本书在趣味性和知识性之间保持了很好的平衡。
中文版由鸟类学者刘阳作序推荐。
.....................
▼荣获奖项▼
第十五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推荐图书
第十届吴大猷科学普及著作奖·翻译类佳作奖
《华尔街日报》2016年度十大非虚构类好书
《科学星期五》2016年最佳科学图书
《观察家》2016年度好书
《星期日泰晤士报》2016年度自然图书
.....................
▼媒体推荐▼
《鸟类的天赋》读来令人赏心悦目,并颠覆了我们过去的看法,颇具启发性。这本书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生命的敬畏之情,并让我们秉持道德的精神关怀世间所有的生灵。
——作家、环保主义者里克·巴斯
本书为鸟类的智力奇迹提供了一份诗意盎然的证词。
——《科学美国人》
明亮的泥土 豆瓣
Bright Earth: the Invention of Colour
8.9 (7 个评分) 作者: [英] 菲利普·鲍尔 译者: 何本国 译林出版社 2018 - 3
每位艺术家,都与他那个时代的颜色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约定。
一部揭示艺术、科学与文化协同演进历程的力作,获评第十八届引进版优秀图书,美术史学家范景中作序推荐 。
▼内容简介
艺术史的书写向来重技艺而轻材料,英国作家菲利普·鲍尔却让调色板上的无名英雄列队登场,以外观、气味、质地和名称彰显了颜料迷人的物质 属性。他搅动炼金术师的坩埚,聆听画家与画材商的争执,又拈起科学家的色卡和棱镜,细腻地谱写出梦想家与手艺人协力合作、发明新颜料的漫长故事:千百年来,艺术需求刺激了化学工艺的演进,绘画乃至整个社会生活的色彩谱系又因科学而扩张。名画背后的科技革新,给我们带来了理解西方艺术史的独特维度。
▼媒体专家推荐
这部书用科学和艺术的精工去绘制金碧山水,从而创造一套色彩的语言,帮助眼睛重新观看色彩的绘画和色彩的世界。——范景中
这部作品是对西方绘画的一次全新审视,叙述简洁,构思精巧。在学术史与一系列可读性极强的奇闻趣事和艺术家传略之间,鲍尔恰如其分地挥洒着他的渊博才学。——《每日邮报》
一部研精究微、信息量极大的色彩大全。——《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充满了妙趣横生的小插曲……鲍尔动人地书写了诸多复杂的主题。——《星期日电讯报》
有毒 豆瓣 Goodreads
8.4 (11 个评分) 作者: [美] 克丽丝蒂 • 威尔科克斯(Christie Wilcox) 译者: 阳曦 低音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9 - 11
★★★
《史密森》杂志2016年年度优秀科普书
“科技艺术”网站2016年拓展大脑的12本非虚构图书之一
这颗星球上的每一个物种都有自己的故事,演化的史诗中藏着代代相传的知识
……………………
◎ 编辑推荐
★ 毒物的出现,原来是生命的另一种机会!
全面扭转你对有毒动物或毒液的刻板看法
☉小心有毒!!!
☉卸下防备,它们又不会从书里跳出来咬你;
☉抛开恐惧,这些生物远比你以为的有趣:
· 雄性鸭嘴兽的螫刺会让人剧痛数个小时
· 子弹蚁“蚁如其名”,毒素带来的疼痛堪比中枪
· 雌性扁头泥蜂会控制蟑螂的意识,使其乖乖成为幼蜂的口粮
· 吉拉毒蜥的毒素化合物彻底改变了医生治疗糖尿病的方式
· 蜂毒的一种主要成分会攻击并杀死人体免疫缺陷病毒
……………………
◎ 媒体推荐
作者开展了大量有毒动物的研究……并提醒我们,毒液是具有医疗潜力的“复杂分子库”, 因此保护其生物多样性也可以保护生物化学的财富。
——《自然》杂志
一次热闹的旅行……作者讨论了蛇、河豚、科莫多巨蜥和蜘蛛,还有章鱼、蜗牛、鸭嘴兽和蜜蜂,她以一种通俗易懂又愉快的方式将生化科技与生理信息联系了起来。
——《出版者周刊》
读者们要注意了:有毒的东西会把毒牙咬进你的身体,而且不会放过你。作者在本书中介绍的会导致出血的毛毛虫和控制思维的黄蜂十分引人注目。我向每一个想知道毒液科学家到底是对什么如此兴奋的朋友和每一个想知道自然界中还有什么尚待发现的学生推荐本书。
——莱斯利 • V.波伊尔,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毒蛇研究所创始人
…………………………
◎ 内容简介
数千年来,人类对毒液深深着迷,无论是它迅速发挥功效的能力,或是极小量就足以造成伤亡的威力。半个世纪前,研究人员发现“毒液”的传递方式会影响其作用:吃下去可能无毒,经由皮肤或其他途径接触却会致命!生物学家克丽丝蒂 • 威尔科克斯探索世界上形形色色的有毒动物,带领读者了解毒液的演化、其细致的运作方式、对人类的影响,以及毒液为何具备改变当代生物化学和医学发展的非凡潜力。
作者以生动的口吻娓娓道来有毒动物研究者如何“以身犯险”,让你在捏把冷汗之余被她讲述的故事吸引。除此之外,作者还平易近人地置入多种原本可能令人望而却步的科学知识,包括化学分析、细胞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免疫学、神经科学、药物动力学、人体生理学等。如今我们已经能从基因和细胞层面来理解毒液分子对人类的影响,科学家们仔细探究毒液的各种组成,厘清不同成分对人类的不同组织造成的影响,这些精密的作用机制让毒液得以为人类所用,进而开发成治疗癌症和艾滋病的潜力药物。读完本书,你将会发现,越来越多的研究让科学家更加肯定毒液在人类医疗领域的价值,以及有毒动物在生态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餐桌植物简史 豆瓣
The Nature of Crops: how we came to eat the plants we do
作者: [英]约翰·沃伦 译者: 陈莹婷 商务印书馆 2019 - 11
一本关于餐桌植物的“冷知识大全”
讲述粮食、蔬菜与水果的传奇身世
吃货的好奇心词典
外媒推荐的“马桶读物”
****************************************************
为以下人群量身打造:
好奇心旺盛的吃货
热衷于考究的植物GEEK
****************************************************
“这些故事生动精彩地讲述了日常餐桌植物的起源, 深挖历史,有趣有料,让人停不下来。而且每篇文章都短小精悍,用来在马桶上翻阅也是极好的。”
——《新科学家》周刊
****************************************************
为什么我们把小麦、大米、土豆作为主食?
为什么我们要栽培含有剧毒氰化物的木薯?
为什么我们常吃的坚果是杏仁而不是橡子?
为什么兰花有两万多种,人类的食谱却只选择了香荚兰?
回答上述问题,都要从这些栽培植物的起源说起。
本书将带你踏上一段关于餐桌植物的时空穿越之旅,揭秘这些蔬果、谷物和香料令人大跌眼镜的原貌和风味,再现它们与人类漫长互动中的那些恩怨情仇。
原来,人类与这些栽培植物之间的关系,并不仅仅体现于农业生产中的杂交育种工作,而是与古代先民的生活、世界各地的习俗、宗教传说故事以及近代以来的殖民地扩张和全球经济发展都息息相关。
动物的家超有趣:铃木守的109种动物巢穴大揭秘 豆瓣
作者: [日] 铃木守 译者: 黄文娟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9 - 11
日本畅销科普作家VS中科院5大权威导师带你看透109种动物智慧!一次横跨全球、水陆空的动物之旅,趣味中学知识,博识让你更生动!硬件不够,智商来凑,109种动物们的居家、生存、御敌必备宝典就是本书咯!
1、审读导师团:
*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张劲硕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博士、高级工程师,国家动物博物馆科普策划总监;兼任北京市朝阳区政协常委、经济科技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中国动物学会科普委员会委员。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动物来啦”、“科学动物园”节目常驻嘉宾。
*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王德华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二级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兼任中国动物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副理事长、中国生态学会动物生态专业委员会主任,《兽类学报》主编、国际学术期刊《动物生态学》副主编等。
*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吴超
就职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螳螂》作者,“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中国昆虫生态大图鉴》分支主编;多次前往西南各省、藏东南及珠峰地区考察采集,发现并在国内外相关期刊发表昆虫新属新种及新纪录;有数种昆虫新种以“吴氏”命名。业余时间在各科普期刊及平台刊发科普文章。
* 知名科普博主-@鸟窝里的猫妖
鸟类科普大V,在微博有347万粉丝。
2、特邀专家:
*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陈瑜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科学绘师。其复原图得到国内外诸多学者和相关机构的好评,多次被中国、美国、新西兰、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学者用于学术报告、科普会议、学术论文以及博物馆建设,并用作许多图书的科学插图。
109种动物为争最有趣巢穴的称号,各自拿出了看家本领。
* 有的动物灵活利用气压差,让天然空调吹到家。
* 有的家仿佛电梯一样居然会随季节升降。
* 有的动物只想筑巢,却无意中改变生态环境。
* 有的鸟类凭借家大业大,竟然居于百年豪宅。
* 色彩强迫症、强迫整理症已蔓延至鸟类。
* 几毫米的小虫竟能筑起10米巨塔。
聆听每一个巢穴的秘密,开启对动物世界的探知与想象……
内容简介:
作者铃木守是日本著名的动物学者、绘本作家、插画家,他从孩提时就一直喜欢观察动物,并将这些动物画在自己的写生本上,进行长年累月地记录。《动物的家超有趣:铃木守的109种动物巢穴大揭秘》就是作者历经20年时间走遍世界各大洲,寻找、搜集、观察、研究各式各样的动物巢穴。
书中将动物之间隐藏的联系揭开,跨越物种环环相扣,在展现动物巢穴的同时也将生物链状况和生存的技能融入其中。作者创作的自然插图高度还原、美不胜收,知识解说亲切有趣,让人仿佛沉浸于自然界之中。相信读过本书的人,也一定会爱上观察,感受到自然界的魅力。
猫头鹰的秘密生活 豆瓣
The Hidden Lives of Owls
作者: [美]利•卡尔韦 译者: 任晴 商务印书馆 2019 - 9
一位博物学家探索森林,去了解猫头鹰的秘密生活。这些鸟有点神秘,而这也正是它们如此迷人的原因。作者卡尔韦在探索有关人与动物的联系、人们对猫头鹰的痴迷,以及猫头鹰的栖息地、叫声、社会行为和神话等问题时,将科学变得既有趣又容易理解。让我们随着卡尔韦一起,走进猫头鹰的世界,去观 察猫头鹰和它们背后的鸟类科学,探索深夜里的密林深处。
猫头鹰是非常可爱的鸟类,也有许多出众的本领,它们在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中国拥有32种猫头鹰,但关于猫头鹰的研究与保护工作还有待加强,获得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愿此书带你走进猫头鹰的世界,让你更加关注它们的生存,更好地保护它们!
——孙悦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鸟类生态学研究组研究员
“利•卡尔韦带着令人眼界大开的好奇心进入猫头鹰的世界,与读者分享了这一过程中的每一项发现。这是一次成功而衷心的探索。”
——索尔·汉森,《种子的胜利》《羽毛》作者
“你一定会喜欢和杰出的博物学家兼作家利•卡尔韦一起散步。《猫头鹰的秘密生活》这本书就像鸟儿本身一样,充满了戏剧性、神秘性和惊喜。这本引人入胜的充满猫头鹰智慧的书将会开拓你的视野。”
——赛·蒙哥玛丽,《章鱼星人》作者
“博物学家利•卡尔韦凝视着这些难以捉摸的鸟类的眼睛,分享了她令人兴奋的猫头鹰探险经历。这本书内容丰富,引人入胜,是了解这些森林守护者的科学和秘密的一个迷人的窗口。”
——布伦达·彼得森,《再造方舟:与动物共生》作者
“卡尔韦在夜间探索森林,解开猫头鹰的秘密,探讨猫头鹰叫声、社会行为和与它们相关的神话等话题。”
——《芝加哥论坛报》
"卡尔韦在写作中投入了很深的情感,显然她对这些神秘的生物感到敬畏。"
——《图书馆》杂志
"这项对西北太平洋猫头鹰的热情研究一定能够鼓舞新的猫头鹰粉丝和公民科学家。"
——图书评论网站Shelf Awareness
"利·卡尔韦在这本美丽的书中分享了她的‘猫头鹰之旅’,书中充满了敏锐的观察和非常戏剧性的内容。"
——克里斯廷·冯克赖斯勒,《意想不到的优雅》和《诚挚》的作者
"观鸮的乐趣。"
—猫头鹰科普网站The Owl Pages
"一部猫头鹰的颂歌。"
——《华盛顿邮报》
"一趟启迪之旅。"
——《塞拉》杂志
"利·卡尔韦与我们分享了许多细微又美好的小故事,同时为我们详细讲解了11种猫头鹰的研究。"
——《奥杜邦》杂志
“趣味性和启发性并存……令人愉悦,值得一读。”
——《观鸟》杂志
“卡尔韦的作品将她周围环境的美好意象与科学数据和分析融为一体,为我们创造了如此迷人的阅读体验。”
——线上图书馆Owl Ey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