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史
时尚的受害者 豆瓣 Goodreads
Fashion Victims: The Dangers of Dress Past and Present
作者: [英] 艾莉森·马修斯·戴维 译者: 李婵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9 - 8
《时尚的受害者》是一本另类时尚史,讲述的是关于时尚如何致命的故事。探讨了时尚如何通过浸出化学毒素、传染疾病、造成事故(包括火灾和纠缠)折磨那些制作它们、穿着它们的人们。不论是意外的还是有意的,时尚已经成了历史上导致死亡、疾病和疯狂的原因。这些披裹着时尚外衣的致命武器,包括令人窒息的裙衬、染了汞的帽子等一些表面无害的物品。
作者把日常无害的服装放在“显微镜”下,带领读者踏上各式服饰的致命历史,包括传说着的和现实中的。作者调查了世界各大博物馆的时尚物品和文本,在书中展示了大量的历史图片和历史事件,包括虱子缠身的军服、奥斯卡·王尔德的同父异母姐妹的死亡和舞蹈家伊莎多拉·邓肯被其围巾意外勒死等。
英国插画书拾珍 豆瓣
8.2 (8 个评分) 作者: 崔莹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9 - 8
本书精选22本来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古旧插画书,从一个侧面展示了英国插画书黄金时代的面貌。书中囊括了诸多插画大师的作品,包括伦道夫•凯迪克、沃尔特•克莱恩、凯特•格林纳威、莫里斯•德•蒙维尔、约翰•坦尼尔、彼得•阿诺、肯尼•梅多斯等,风格各异,有的画面轻盈浪漫、色彩明媚,有展现繁华都市和市井文化的,有的古老神秘,有的宁静抒怀。就表现技巧而言,这些插画也颇具代表性,有纹理丰富、具有层次感的铜版画,有表现力细腻的钢版画,有层层上色、堪比彩笔绘制效果的石版画,也有通过木刻彩印技术大批量印制的插画。
艺术世界中的七天 豆瓣
作者: [美]萨拉·桑顿 译者: 何云朝 雅众文化 / 上海三联书店 2019 - 9
★★★
《纽约时报》和《星期日泰晤士报》年度最佳艺术书籍
当代艺术是创新的一个极端符号和象征,若一国没有当代艺术,就没有未来。
普利策奖得主安娜琳·斯旺、艺术家格雷森·佩里推荐
★★★
【编辑推荐】
1.非虚构写作,故事引人入胜,全面透视西方当代艺术的创作、生产、传播和拍卖市场
2.《纽约时报》《星期日泰晤士报》最佳艺术类书籍
3.一种置身艺术世界的感受:作者鲜活地描述了一个特殊社会的人生百态,让读者体会到其中的激烈竞争、奇特、光鲜亮丽,以及其中的神秘运作方式。
4.挑动读者的思考与反应:艺术世界是由不同的次文化交集而成,每一种文化对艺术的定义都有不同的主张,书中每一个有声音的人都同意,艺术应该挑起人的思考与反应。
5.作者揭示了艺术世界在寻找生命的意义的同时,追求创意、品味、地位、金钱的新趋势。这本书将改变你对当代艺术界的认识。
【内容介绍】
艺术市场一直在蓬勃发展,博物馆的参观人数激增,越来越多的人自称为艺术家。当代艺术成为一种大众娱乐、一种奢侈品、一种工作描述,而对某些人来说,则成为一种宗教的替代品。而炙手可热的艺术品并非突然冒出,它是艺术家、画商、策展人、艺评家、经纪人、收藏家联合“制造”出来的。
萨拉·桑顿花了五年的时间,走访六城五国,将其280次贴身采访整理成7 篇故事,为大家探索艺术世界的秘密,是了解现代艺术的最佳指南。在这一系列节奏优美的叙述中,萨拉·桑顿带领我们参观了佳士得拍卖行上演的喜剧,村上隆工作室的艺术创作,巴塞尔国际艺术博览会上的艺术精品,《艺术论坛》杂志的执着,透纳奖背后的竞争,尚未走入市场的加州艺术学院的艺术评论课,以及威尼斯双年展的仙境。
艺术拍卖让人有艺术品可以变现的错觉,但别以为价格只会朝一个方向飙涨,在一个神秘、时髦、诱惑、上瘾的世界,艺术品价值全看你愿意付多少钱决定!要在艺术市场卖得高价,作品的“估价”更胜于“评价”:
1. 棕色的画不如蓝色或红色的画;忧郁的画不如让人愉快的画。
2. 男性的裸体画通常不如大胸脯女性的画。
3. 超过电梯大小的作品,在市场上就没有销路。
4. 绘画是最受欢迎的艺术品。
5. 新兴、年轻的当代艺术家作品容易受到高度注意。
6. 艺术品是否在市场中初次亮相,或已转手过好几次,对抢手程度也有影响。
7. 艺术品跟过哪些收藏家,不仅为人津津乐道,无形中也提高了它的价值。
8. 获得透纳奖提名,作品售价会提高三分之一,得奖则会使售价暴增一倍。
【媒体推荐】
《艺术世界中的七天》笔调轻松愉快却有着探索社会意义的敏锐性。它让我们审视那些认为“当代艺术已经成为一种信仰”的人时,觉得他们既可笑又抱之以一定程度的理解与同情。……结论:请阅读它吧。
——《时代周刊》(Time)
这是迄今为止,阐释现代艺术繁荣写得最好的一本书。这是一幅罗伯特阿尔特曼式的全景图,展现了过去十年中最重要的文化现象。
——《星期日泰晤士报》(The Sunday Times)
《艺术世界中的七天》一书当经得起时间考验。作者桑顿鲜活地描述了一个特殊社会的人生百态,让人体会到其中的割喉竞争、它的奇特、它的光鲜亮丽,也知道那个世界里头充满了那一类会在高中不受欢迎的人物。
──莱斯丽·卡米(Leslie Camhi),《时尚》杂志(Vogue)
本书对当代艺术的神秘运作方式,提供了清晰而有趣的叙述,作者自我节制,未对当代艺术提供自作聪明或过于笼统的答案;她的报导严谨,而字里行间有许多弦外之音,读者可以自己去做连想。
──彼德·艾斯普登(Peter Aspden),《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
一本精彩好书──充满细节、有闲话性、又有洞见。读到结尾时,你几乎可以了解为何避险基金操作高手斯蒂夫·科恩(Steve Cohen)会拿出八百万美元来买一个泡在甲醛里的烂鲨鱼。
──丹·皮特森(Thane Peterson),《商业周刊》(BusinessWeek)
对时刻受到身份地位驱动的艺术世界,桑顿有精辟独到又趣味横溢的民族文化志式的记述。她对艺术世界若干最负盛名机构的剖析,既优雅又讽刺,令人回味无穷。
──《出版人周刊》评论(Publishers Weekly)
桑顿是一位有学术专长与杰出写作计划的史学兼社会学家,也是一位眼光独到的观察家兼写故事能手,她简洁有力的句子透露了丰富的信息。她从艺术第一线精辟报导,对艺术家、画商、艺评家与收藏家的众生相,有着画质清晰的描述,对创意转变为商品过程中的内在矛盾,也有深入的解析。
──唐娜·希曼(Donna Seaman),《书单》(Booklist)
桑顿就好像我们派出的私家侦探一样,她带着读者空降到一个奇妙的艺术世界之中,让我们了解艺术世界运作核心中的灵魂与各种细节。
──艾伦·延托布(Alan Yentob),BBC创意总监
全程亲临现场、亲眼所见的描述让人读之有味,在桑顿一双巧手之下,艺术世界精致诱人的亚文化在我们面前展现开来。她引人入胜、智慧与鲜活的叙述,让我们了解当代艺术是如何扮演大众娱乐的新角色。
──巴诺书店(Barnes &Noble)
桑顿抓住了贯穿艺术世界殿堂的本质、魅力、复杂与矛盾,让局外人着迷不已。
──克里斯·米绍德(Chris Michaud),路透社
高明而引人入胜,透过圈内人的眼光来看今天的艺术世界。一本必读的好书。
──安娜琳·斯旺(Annalyn Swan),普利策奖得主
让人忍不住想一页接一页地看。我担心这本书揭开了太多的神秘面纱,下一代的艺术家突然之间会面对信息爆炸。
──格雷森·佩里(Grayson Perry),英国艺术家
如果艺术世界总是像一扇大门深锁的谜团,那么本书便是打开这个谜团的钥匙。桑顿的书到处都是各种问题的答案。谁会花一千三百万美元购买一件艺术品?谁在负责拍卖工作?艺术批评的重要性何在?艺术家如何去缔造成功?
──《悉尼晨锋报》(Sydney Morning Herald)
明亮的泥土 豆瓣
Bright Earth: the Invention of Colour
8.9 (7 个评分) 作者: [英] 菲利普·鲍尔 译者: 何本国 译林出版社 2018 - 3
每位艺术家,都与他那个时代的颜色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约定。
一部揭示艺术、科学与文化协同演进历程的力作,获评第十八届引进版优秀图书,美术史学家范景中作序推荐 。
▼内容简介
艺术史的书写向来重技艺而轻材料,英国作家菲利普·鲍尔却让调色板上的无名英雄列队登场,以外观、气味、质地和名称彰显了颜料迷人的物质 属性。他搅动炼金术师的坩埚,聆听画家与画材商的争执,又拈起科学家的色卡和棱镜,细腻地谱写出梦想家与手艺人协力合作、发明新颜料的漫长故事:千百年来,艺术需求刺激了化学工艺的演进,绘画乃至整个社会生活的色彩谱系又因科学而扩张。名画背后的科技革新,给我们带来了理解西方艺术史的独特维度。
▼媒体专家推荐
这部书用科学和艺术的精工去绘制金碧山水,从而创造一套色彩的语言,帮助眼睛重新观看色彩的绘画和色彩的世界。——范景中
这部作品是对西方绘画的一次全新审视,叙述简洁,构思精巧。在学术史与一系列可读性极强的奇闻趣事和艺术家传略之间,鲍尔恰如其分地挥洒着他的渊博才学。——《每日邮报》
一部研精究微、信息量极大的色彩大全。——《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充满了妙趣横生的小插曲……鲍尔动人地书写了诸多复杂的主题。——《星期日电讯报》
陈规再造 豆瓣
作者: (美)巫鸿 译者: 郑岩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 1
◆ 编辑推荐
清宫帝王的化装肖像,身份扑朔迷离的“十二美人”,屏风上绘屏风的“画中画”……中国古代美术史上的一串串趣味密码,由著名美术史家巫鸿悉心破解。中国传统艺术注重程式,充满“陈规”,控制着作者、读者和观众的自我想象与自我表现,然而,相似的图像在不同的语境里可以有完全不同的含义,旧传统和新创造之间时时进行着对话。理想化的美人登上深宫的屏风,就成了异域风情与文化权力的象征。
◆ 内容简介
“巫鸿美术史文集”是芝加哥大学巫鸿教授中国古代美术研究成果的全面集成,编年汇集了巫鸿几乎所有古代中国美术史的论文和未发表讲稿,串联四十年学术历程中散落的明珠,透视学者思维发展成熟的脉络。
继2019年出版的《传统革新》与《超越大限》之后,《陈规再造》为文集的第三卷,收录作者1995年至1998年关于中国古代美术史的15篇论文和讲稿。这一阶段的研究仍聚焦于墓葬、佛教、肖像艺术等主题,持续探讨图像内容与空间、媒材的关系。其中《清帝的假面舞会》《屏风入画》《陈规再造》等一系列论文,围绕清宫旧藏文物和中国古代艺术审美传统展开,选择了雍正乾隆变装画像、十二美人图、屏风文化等精巧的切入点,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引人入胜的同时,进一步发展阐释了“图像”与“原境”互动的美术史观,是为后来《重屏》等专著的雏形与先声。
“巫鸿美术史文集”下一步即将推出卷四《无形之神》与卷五《残碑何在》,敬请关注。
◆ 专业评论
他的著作打破了按照材质分类,按照西方概念讲述中国故事的传统,从基本结构上改变了西方中国美术史传统写作的范式,正在构成一种具有历史关怀的、生动新鲜的叙事。不仅如此,以他为代表的这一代学者甚至在对世界范围内整个美术史学科的走向产生重要的作用。
——郑岩(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
巫鸿教授有关中国美术的相关研究,跨越上古与中古时期的墓葬美术、宗教美术与传世书画艺术,兼及史前时代的玉器文化与当代实验艺术,其开拓领域之广、研究力度之深,可谓前所未见。他在研究方法上,引入了当代人类学的思维与视角,创造性地将绘画、雕塑、器物与建筑有机整合为一体,从而发展出一套适用于美术史学科的、能够打通微观研究和宏观叙事的“中层研究”方法论体系,使图像、器物与建筑空间的研究能够与人和时代的精神、思想和文化相联通。
——李清泉(广州美术学院美术研究所教授、艺术与人文学院院长)
巫鸿并未把艺术品作为多样而变化中的世界观的图解。相反,艺术品在他手里成为了历史中的演员和创造者,而不仅仅是历史的标志物。
——伊万兰•卜阿(Yve-Alain Bois,哈佛大学美术史与建筑史系前系主任,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员)
巫鸿希望的,是通过分析美术材料本身找到一条可以跟随的线路,寻找视觉材料内在的演变路径。换句话说,也就是把美术演变的轨迹从这些概念中剥离出来,在美术中说明一个精神性的“中国”。
——胡一峰(《中国文艺评论》杂志副主编、编辑部主任)
他在方法论上兼具中国传统美术史和美国美术史的研究方法的优点,重视人类学和美术学的跨学科融通,并且推陈出新,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方法论。
——朱志荣(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美学与艺术理论研究中心主任)
巫鸿先生在解读中国画史名迹时不仅注意重新审视传统的读画方式和内容实质,还充分注意到绘画媒介形式的物质性特征,将绘画置于一种由创作者、观赏者共同参与动态过程,从而丰富和提升了鉴赏这幅名画的内涵和意义。
——赫俊红(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
◆ 媒体评论
巫鸿认为作为处理历史材料的研究者,最终能够改变西方中心格局、建立全球性美术史的途径并不是以抽象思维的方式推演出一套理论话语,而是通过对于历史的具体的作品,通过考古材料,通过历史上的书写进行具体分析,从中提炼出多元性的美术史的概念和叙事方式。
——雅昌艺术网
巫鸿是一个有着特定的视角和兴趣,并将这种视角和兴趣沿用到极为多元的研究对象之中的学者。
——《燃点》
在如今更趋多样化的美国学界,芝加哥大学的巫鸿教授可谓是最活跃的一个中国艺术学者。他的研究领域跨越了古代与现当代的壁垒,以人类学的研究方法贯穿始终并互为借鉴。
——《艺术新闻(中文版)》
2020年5月20日 想读 “陈规”指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中的程式,“再造”指在程式基础上的变化和创新。中国艺术注重程式——学习书法必须从模仿古人碑帖入手,文人画中有大量仿古册页,屏风、墓葬等工艺作品更是注重传统和规范。然而,陈规不是一成不变的。文人总是在程式中寻找属于自己的表达,匠人们也因地因时制宜,发展出不同的风格。即使是相似的图像,在不同语境中也可能有着完全不同的含义。
艺术史
竹不如肉 豆瓣 Goodreads
7.8 (13 个评分) 作者: 张宇凌 中信出版集团 2020 - 1
从公元前三千多年的古埃及到今天,从希腊、意大利、法国、俄罗斯到中国,在艺术史中穿凿“虫洞”,搭建不同时空的通路。古雅典人民英雄雕塑在工体北门影现,伦敦艺术大学前校长跟古埃及法老选择同款造型,听见耶路撒冷的审判在《憨豆先生》的插曲里回响,闻到身体精油的芳香从古希腊运动馆直 达你的健身房……“研究者的乐趣就在于,找出那些挑战魔镜的沉默证物,对它不停追问下去,等到它理竭词穷,它才会向你展示非你所愿的奇观。”“汉代的中国人和公元前6世纪的伊特鲁里亚人,不约而同地在死亡面前展现了夫妇宴饮的图像,仿佛死亡就是两只旧酒杯几乎听不见的轻轻一碰。”
从古埃及的《纳芙蒂蒂王后胸像》、古雅典的《握手言别》雕像、古罗马的《忧郁的罗马人》雕像,到中世纪的《夫人与独角兽》壁毯、文艺复兴时期的耶稣造像和艺术审查,再到现代的西尔维娅•斯莱的女性主义画作,作者选取了西方艺术史上的一些名作,并透过作品解读背后的思想和文化 ,带领我们展开了一段大开眼界的艺术之旅。
————————————
真正的研究者只研究让她着迷的东西。张宇凌以理性的态度回溯那段理性尚未萌芽的历史,让我们记起生命的本能。——姜文(演员、导演)
对我而言,《竹不如肉》是一段大开眼界之旅。张宇凌的行文细腻、广博且锐利,充满反常规的洞察。——许知远(作家、单向空间创始人)
我还清楚记得《竹不如肉》书中一些文章的编辑过程,哪段文字对应哪些图片,哪张图片太小了,要到哪里找大图。编辑其实就是替读者先看一遍稿子,在这个过程中,我喜欢上了艺术。希望张宇凌这本书能让你更喜欢艺术。——苗炜(作家、编辑)
我对张宇凌写作的艺术史,喜欢之外,还有信任。这种信任源于她文章中细密结实的知识底蕴,也源于她精神结构里的一种特殊的乌托邦性:活在艺术中,理性地燃烧,冷静地沉迷。——曾焱(《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
《竹不如肉》以非常独特的视角为我们阐释了西方美术史上的诸多经典作品,以及它们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加深了我们对西方文化的理解。——张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教授)
《竹不如肉》阅后,乃知艺术也洞穿人性。艺术史,是一曲权力和美、欲望和温情、身体和眼睛、荆棘和王冠……变奏的冰与火之歌。——唐克扬(建筑师和建筑史研究者、写作者)
意大利作家翁贝托•艾柯曾经说过,我们必须通过故事来理解这个世界。《竹不如肉》成功证明了这一点:张宇凌如同小说家一般,选取恰适的视角,用精彩的故事将读者拉进西方古代艺术世界。就这样,艺术史不再是枯燥的知识点,而成为一段脑力激荡的愉悦旅程。——btr(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