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虚构
痛快的日子 豆瓣
7.8 (20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佐野洋子 2022 - 7
“无论到了几岁都要积极进取”像是一种强迫症不断对我们洗脑,慵懒、归于平淡的心反而轻松。
《活了100万次的猫》作者佐野洋子最后的人生自白,好评不断,重版归来。
在人生最后的日子里,佐野洋子健忘的症状愈来愈严重,接着她又发现自己罹患癌症,甚至癌细胞转移被告知只剩下两年生命。在这段看似人生末了的黑暗日子,她写下了她的日常生活,有她对食物的记忆,对各种人、事、物的观察,以及对老年、独居、死亡的种种看法。
但在这本书中,你看不到佐野有一丝消极。有的只是她面对生活与生命的直视和淡然。在面对生存的辛苦和不幸的同时,她以直白而诙谐的口吻展现了对生命的豁达,用淡然与豪爽的笔触,为这最后一步写下精彩痛快的一笔,让人在阅读过程里看见她的豁达,并偶尔会心一笑。
人生很麻烦,但只要吃饱喝足,就可以继续过日子,并且可以过得很痛快。
-----
她的文字有种粗粝的力量感,不在笔触而在意态,一路前行,见啥风景就潇洒开谈,话题插枝就活,但不过分流连和经营。谈笑间,在时间的指缝中,已漏下金沙,留给我们循迹寻美。——黎戈(《平淡之喜》《时间的果》作者)
2024年6月8日 已读
人活到老就不用太在意别人的想法了,作者写的很直白。读的时候感受到作者无时无刻的愤怒,对自己衰老的愤怒、失去能力跟不上时代的愤怒、还有其他一切的愤怒……真的是痛快的日子吗?不如说是愤怒的日子。看到日文原名无用的日子,确实更合适。
非虚构
老派少女購物路線 豆瓣
8.4 (64 个评分) 作者: 洪愛珠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21 - 3
★「台北文學獎」散文首獎得主洪愛珠首部著作。
★備受矚目、眾人垂涎敲碗的飲食書寫新聲音。
★舒國治、馬世芳、蔡珠兒、古碧玲、詹宏志、韓良憶、簡媜重量級推薦。
∣ 她的老派,是養成,是本性,也是鄉愁 ∣
她自小看著有頭家娘風範的外婆與母親,進出廚房,起灶架鍋,張羅數十家人員工日常吃食,宴請東南亞與中東等地賓客,哄嚷熱烈,直到滷肉飯、蒸冬瓜肉餅、芋棗甚至一碗煲粥,俱成為她日後的念想。
她曾與外婆、母親,三代女子,穿行在大稻埕與永樂市場,買鮑參翅肚、麵龜椪餅、胡椒肉桂蠶豆,見識老鋪的講究,練就一套對古早物什的擇選標準。
她熟稔蘆洲湧蓮寺周邊,在旺鋪裡食切仔麵黑白切與米苔目,飲青草涼茶,更向在地攤商習得剁雞的技巧,與若干習俗規矩。
如此種種,養出她一雙識貨的眼睛,一根敏銳的舌頭,一個老派的靈魂;更化作筆下時而雍容深情、時而輕俏意趣的篇章段落。
〈老派少女購物路線〉:「龍月堂的綠豆糕和鹽梅糕這類小姐點心,製得極細,以印著紅字的油紙包裝,內有六枚綠豆糕,每片僅指甲大小,化口沙碎精緻非常。將綠豆糕放舌尖,再抿口茶,就在口中化成一團芬芳的煙霧。」
〈粥事〉:「這種糜,是以碗就口,以筷子撥著吃的。手曲成弓形,拇指勾碗緣,食指撐在碗足,臉湊近,先啜一口泔,再食粥米。長輩餵嬰兒吃糜時,將糜舀在匙尖上, 送入小口前,臉湊近,頭輕搖,來回吹涼。吃糜時候,人垂眉斂目,神態最溫柔鬆軟。」
∣ 她的少女,是好奇,是清亮,是真的喜歡 ∣
「長長的百年的大街上,四顧僅餘我一人。」當至親家人一一遠行,她最終成為一個自擁廚房的女子。然循著吃食滋味,她重回那仿如傳說盛世的親族過往,再現早輩人的心志與作風。
她且飛港島,尋覓那一路喝到大的福建茶行鐵觀音;從曼谷買齊各尺寸的猴桃標白藥油;自檳城拎回一口像似外婆「烏鼎」的印度黑鐵鍋……
老食、老物、老鋪、老市場,是回返時間的甬道,是追尋記憶的線索。她還以此學會撫慰自己,做人待人,並學會看人間煙火,安身定心的過日子。
〈滷肉之家〉:「母後至今,如遇困難,無端端孤兒意識滋長起來的時候,就滷肉。慢慢切件、翻炒、滷一大鍋。趁熱下肚,以治心堵。當香氣開始流瀉在小公寓裡,就回去和兒時那個完整無缺的家族團圓。」
〈吃麵的兆頭〉:「憑藉吃麵,看清彼此的參差,有我趨吉避凶的直覺,和頻繁進出本地寺廟,可能的庇蔭。總之見識過不少感情成災的事,是從生活裡的碎石細沙開始崩塌的。事先有兆,不必自欺欺人。」
〈居家隔離式吃飯〉:「災難迫使太平盛世中的嬌人,重新面對生活基本技能,也算禍福相倚,實用的預習。人實在渺小,須盡量自強。煮飯即自強,餵飽自己照顧他人,以應人生萬變,一直一直來。」
2024年6月6日 已读
好看,写吃,也是写文化、写情感、写过去。作者笔下的食物自带一层回忆的金光,除了台菜托福大部分都在这边吃过,但以后也想在当地再吃,想必有不同感觉。
#今天读了啥
非虚构
闭经记 豆瓣 谷歌图书
7.6 (60 个评分) 作者: (日) 伊藤比吕美 译者: 蕾克 Guangxi shi fan da xue chu ban she 2022 - 7
🪞紫式部文学奖得主 女诗人剖开人生 勇闯世界 浴血厮杀:以战斗姿态活着,并创作
伊藤本人拥有一段相对传奇的人生,二十岁患厌食症,三十五岁患忧郁症,离过婚,四十多岁去美国生活,五十五岁和美国画家同居,有三个女儿都在美国,大女儿未婚先孕,比吕美女士潇洒地当了外婆。在父亲去世前,她每个月长途往返于美国加州和日本熊本,父亲去世后,每天跳尊巴,瘦了四公斤,重新穿回牛仔裤。
在她的人生后半场,她选择的活法是冲上去,赌一把,做过,错过,再重来!
🩸📢闭经=必经,但年龄≠羞耻
挑战衰老污名,撕破肉身禁忌,直面人生后半场的痛与乐
“所有人,所有人,都会变老啊!”
伊藤在这本书里写的并不只有闭经的事,她以女诗人特有的细腻和诙谐生动的笔触枝蔓到生活的角角落落,其根本还是进入更年前后女人的身体和生活,是正在或未来将要老去的我们所有人与各种人和事之间的关系。
衰老,闭经,照护丧亲,丧失性魅力,再也减不掉的赘肉与失控的更年期……伊藤敞亮又美丽地直面生而为女的难堪与难言之隐,百无禁忌、泪中带笑地书写所有女性必将经历的私密:
我们的母亲,我们的姐妹,我们自己
——所有人,所有人,都会闭经啊!
📬是女人写给女孩的赤诚剖白,也是未来之你写给此刻之你的温柔来信
是一本献给母亲的治愈之书,也是献给所有与人生决斗的女性的应援歌
“我们是满身疮痍的女人。无论旧相识还是新女友,都浴着血,伤痕累累。有孩子的为孩子而伤;父母健在的为父母;有男人的,男人是元凶;没男人的,亦自有伤痛。我们精疲力竭,身心破碎,然而当新的太阳升起,又镇定地站起身来,该干什么就干什么。甚至,平时根本感觉不到自己已经满身伤痕。
我想把心声传达给女友们,这是我坚持写作的动力。”
是女人,是母亲,是女儿,是妻子……天生的性别角色、社会赋予的多重身份转换、自我认知与实现之间的缝隙,都是女性肉身和心理需要弥合承担的。这本书或许会帮助我们更理解母亲的人生、苦难、病痛,或许可以让我们提前照见未来的生命之路,因同样的身体经验,而不再害怕、不感到多余的羞耻。
❤️‍🩹新锐译者蕾克共鸣译介 × 汐和妙趣设计
同种生活经历、同样悲喜情感,译者蕾克共鸣翻译,文风清爽,情感真挚。
视觉呈现上,设计师汐和挑选日本插画师织田知里的作品《葡萄柚》,手写体书名潇洒恣意,平装双封,外封特种纸专色印刷,内文使用瑞典轻型纸,翻阅轻松熨帖、细腻护眼。
【媒体推荐】
育儿、孩子独立、照护、夫妻关系。为什么这些问题都集中在这个年纪出现问题?满身疮痍地,像狮子一样战斗的姿态,确实是一部与人生格斗的女性战记。极致的欧巴桑赞歌!
——上野千鹤子
望向这条她经历过的道路(也是我走过的),只感觉深切共鸣和有趣回味。我也出色地加入了“女人”的伙伴阵营,气势汹汹地下着决心。
——角田光代
闭经前后正是女人一生一瞬的妖花。诗人连经血都是七彩的。
——濑户内寂听
伊藤比吕美或者我母亲中年后经历的一切难过,除了闭经,其他基本我也都将经历。只是没想到的是,她们貌似被生理、家庭与种种陈规束缚的身体,里面深深埋藏着我所不知的自由,这自由是汹涌的也是艰难的。
——廖伟棠
【内容简介】
“美还是不美,都去他的。变老意味着自由,全新的自由。”
日本女诗人伊藤,用诚实、诙谐、赤裸的笔触(48篇随笔)分享女性闭经前后,自身的生理、心理的变化与喜怒哀乐。这个年纪的女人不仅要面对自己身体的变化:身材变形、皱纹增多、经历闭经,还要面对家庭随时的分崩离析:双亲年迈,长时间辛苦照护之下,和父母关系在撕裂与和解两重中游走;渐渐长大的孩子开始独立,不再如小时候般与自己亲近;和丈夫的关系也渐渐冷淡……
女性的身体,老得比心灵快多了。闭经,就是一场笑泪交织的错位之旅,人生后半场,就是咬着牙把难堪事一件件打倒的过程。
2024年1月5日 已读
感觉大家看一些人生经历丰富的女性前辈时总希望对方要足够完美——要够洒脱、要够女权、要断绝情缘、要为自己而活。而我看到作者写经血经血经血、写夫多一个字都嫌占位置却又担忧家里讲日语时会把对方排除在外,是一个极坦诚的人,愿意把心里最拧巴的烦恼也剖开给读者看。作者在文章里写的那些烦恼和纠结,就好像人到中年生出的赘肉,减不掉又无法不去在意。而这些问题也会像更年期的燥热一样在度过后就一身轻松只不过是暂时的。看了更多女作者极坦诚的自白书后,不再试图从她们的文字中学到些什么——因为每个人都是普通人,不存在完美的role model,只要接受当下的自己就好了。
散文 非虚构
一个女孩的记忆 豆瓣 Goodreads
Mémoire de fille
8.1 (43 个评分) 作者: [法]安妮·埃尔诺 译者: 陈淑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2 - 10
在《一个女孩的记忆》这本新书中,安妮·埃尔诺重温了1958年夏天在诺曼底担任夏令营辅导员的经历,并讲述了她与一个男人度过的初夜。当他移情别恋时,她意识到她已经把自己的意志交给了他,像是没有了主人的被征服者。六十年后的今天,作者发现自己可以抹去中间的岁月,重新回忆这个她曾想完全忘记的年轻女孩。将那个夏天不可磨灭的记忆带入现实,埃尔诺发现,她写作生涯的重要和痛苦的起源是建立在耻辱、暴力和背叛的基础之上。
2023年10月25日 已读
作者用今日的目光去看待过去的自己,把自己当成客观描写的对象才能找回与失去的记忆的联系。从小镇女孩到第一次参加夏令营被“强奸”(?),追寻更当代的更“上层”的生活而迷茫,再到被霸凌患上暴食症再到闭经,经历这一切的她就应该承受所有责任吗,懵懂也是错?
可能是我看的太少,第一次看到如此真诚的文字,需要的不仅是剖析自己的痛苦,还有不去评判过去的自己和面对社会风俗展示自己的勇气。作者在书写中找回自己以获得和当下的联系,比较有意思的是看到和另外两本写母亲和父亲的作品相比这本推荐的人少了许多。或许并非是大多数人共通的记忆,但仍然感谢有这么一本书写下这些事,未来若有人有相似的经历可以看到她不是一个人。
#今天读了啥
文学 非虚构
饥饿 豆瓣
Hunger:A Memoir of (My) Body
8.4 (18 个评分) 作者: [美] 罗克珊·盖伊 译者: 邓迪 南海出版公司 2020
★活在这个时代,安全感从何而来?身体上的饥饿,从来都和精神上的饥饿相关
★一场勇敢真诚的自白 书写当下最公开、最隐私的焦虑
★“直面自己,直面活在我身体里的自己,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纽约时报》畅销榜好书
★美国《时代周刊》《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美国国家公共电台、英国《卫报》等十多家媒体公推“年度好书”
★获拉姆达文学奖、入围美国国家图书评论奖
---------------------------------------
我的身体是破碎的。我是破碎的。
一部分已经死去,一部分沉默不语。
这里有丑陋、脆弱、赤裸的我。
写这本书,就是一场坦白。
我被迫去正视内心不堪的秘密。
----------------------------------------
我的身体是犯罪现场。那天之后,我被挖空了。十二岁,我的人生被分成了两半,边界被劈得参差不齐。
我一直吃啊吃,我想只要我的体形变大,身体就会很安全。我把我心中那个曾经的小女孩埋葬了。但她还在,在某个地方。她还是那么小,惊恐而羞愧。食物为我筑起逃避异性目光的堡垒,却令我曝于公众灼灼的视线中。
有人说思想和灵魂,可以像骨头一样干净利落地愈合。总有一天,我将不再感受到这种平静而持久的愤怒。我不会醒来再去回想自己遭受暴力的过去,哪怕只有一秒钟、一分钟或几个小时。
那一天从没有来过,那一天还没有来,而我也不再等待。我尝试与自己的身体和解。
------------------------------------
事实证明,当你以智慧和勇敢去直面一段扭曲痛苦的过去,结果可能是同情和启迪,无论是对于有过类似经历的读者还是对此毫无所知的读者。盖伊告诉我们如何得体地对待我们自己,以及得体地对待彼此。《饥饿》在我难以尽数的很多方面都取得了令人惊异的成就。——作家安·帕奇特
2023年10月5日 已读
A very personal expression. 作者因为曾经的遭遇心灵受创而把自己吃成超级肥胖的体型,于是这本书不再是关于那些只比普通人胖一些又或者在加大码衣服中还塞得下身体的肥胖者,而是更outlier的体验。
阅读过程中最深刻的感受是矛盾,身体即是灵魂的牢笼,又是安全感的堡垒。而当作者能清楚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却又无法彻底改变时,她将自己也视作“肇事者”而非单纯的“受害者”。
成为超级肥胖者所遭到的歧视就像残障人士在生活中遭遇的方方面面一样,上下楼梯需要寻找扶手、被邀请参加的活动却没有一把合适的椅子、上舞台没有阶梯也无法灵活的爬上去而在所有观众面前出丑。想不到不再是可行的借口,而是一种可耻的无视和歧视,inclusiveness和accessibility是自我再教育。
看的时候解答了之前有的轻飘飘的疑问,即超级肥胖症人士出行是否需要买两张票……事实则是无论买一张还是两张票都会遭受歧视。以及第三章肥胖者对减肥真人秀的感想也是全新视角。
说回书本身,语言太破碎后期看着很累。Shame to say but it‘s an eye-opening reading experience.
回忆录 美国 非虚构
一个女人的故事 Goodreads 豆瓣
Une Femme
8.8 (90 个评分) 作者: [法]安妮·埃尔诺 译者: 郭玉梅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2 - 10
◇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自己的人类学家”、女性主义代表作家 安妮·埃尔诺
◇献给一个女人、一位母亲的简短而痛苦的“安魂曲”
◇简体中文版全新修订上市,译稿精心打磨,展现原著的写作风格
◇成千上万的男人和(特别是)女人,在她的毫不妥协的写作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重磅推荐
埃尔诺“以勇气和临床医生般的敏锐揭示出个人记忆的根源、隔阂和集体约束”,她“始终如一地从不同角度审视在性别、语言和阶层方面存在巨大差异的生活”。
——瑞典文学院诺贝尔奖评委会
安妮·埃尔诺是新自传文学的女王。
——《时代周刊》
让人联想到加缪的《局外人》和西蒙娜·德·波伏瓦的经典回忆录《安详辞世》。
埃尔诺对她母亲的回忆如同一个极简主义的启示,简洁而犀利,以外科医生手术刀的精准度直刺心脏。
——《洛杉矶读者周报》
这部自传体小说既涉及一个特定的女人,也涉及每个女人。小说生动地描述了一个曾经充满活力和独立的女人在老年时的残酷现实。从不感情用事,始终保持克制,这是一个关于母亲和女儿、青春和岁月、梦想和现实的深刻动人的故事。
——《柯克斯书评》
◆内容简介
《一个女人的故事》是安妮·埃尔诺对母亲和女儿、青春和衰老、梦想和现实的感人叙述。在母亲死于阿尔茨海默症后,作者开始了令人生畏的时光倒流之旅,她试图捕捉真正的女人,那个独立于女儿而存在的女人,那个出生在诺曼底小镇、死在巴黎郊区医院的老年病房里的女人。
她探讨了母亲和女儿之间既脆弱又不可动摇的纽带,将她们分开的疏远的世界,以及我们必须失去我们所爱之人这一无法逃避的事实。在这部平静而有力的致敬作品中,埃尔诺想要为她的母亲争取最大的公平:将她描绘成她自己。正如作者所说:“现在我写我的母亲,就像该轮到我重新让母亲出生。”
2023年9月19日 已读
作者从母亲的去世开始写起,这样的书写是困难的,因为作者“认为母亲没有故事”,就像所有女儿一样把母亲的形象“固定在一幅没有时间概念的画面中”。她写不曾了解的母亲是“梦中出现的那个复活了的女人”,可这样的母亲在成为母亲前必然也是谁的妻子、谁的女儿,于是用死亡作为原点追溯变成了理所当然,在失去的悲痛中用文字试图还原这个世间普通的女人的人生也成为一种发泄和慰藉。

看的时候在想难道全世界的母女之间都是一样的吗?为什么出生在几十年前法国的作者和她的母亲之间的情感联系,与几十年后出生在文化环境完全不一样的我和妈妈之间的情感是如此相似?

作者不甘于母亲本应有更开阔的人生却受限于阶级和社会只能苦命劳作,对成为“阶级敌人”的女儿产生自卑心理;妈妈平时对我感叹自己老了不如年轻人一些讨好行为,其实还在可以学习新鲜事物掌控人生的阶段,我亦曾想过如果没生下我是否能有更好的未来。

文字记录永远是让普通人的生命在这个世界存在最好的延续,作者用平静的口吻写自己的母亲也是写出了我的母亲。不过让我写我妈,我能写出什么呢?

#今天读了啥
文学 法国 非虚构
成为母亲的选择 豆瓣
8.3 (50 个评分) 作者: [以]奥娜·多纳特 译者: 林佑柔 明室Lucida/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2 - 1
“如果能带着现在所拥有的认知和经验重返过去,你还会让自己成为母亲吗?”
历时五年、横跨三代母亲的权威调查 重新言说一份被视为“禁忌”的情感
以色列社会学家奥娜·多纳特话题之作 在德国、以色列等多国引起热烈讨论
“我们女性需要把世界掌握在我们手中,而不是随波逐流。我们女性需要主宰自己的身体和人生;也需要主宰自己的思想、感受和想象力。”
——————
编辑推荐
1.以色列社会学家奥娜·多纳特话题之作,被翻译为近十种语言,在以色列、德国等地引发热议。
2.“我爱孩子,但后悔当妈妈。”首度聚焦“后悔生育”的话题,采访二十三位后悔生育的母亲,倾听她们的真实心声,展现女性生育前后的情感历程。
3.后悔并非不存在,只是不被允许言说。探究“禁忌”情感背后的社会成因,为更多的女性创造出选择的余地。
4.将“母亲”身份拉入到公共领域的探讨之中,剖析“母亲”背后复杂的人际关系,正视“母亲”面对的社会压力。
_________
“你绝对会后悔没有生孩子!”2008年,当以色列社会学家奥娜·多纳特开始进行一项名为“后悔当妈妈”的社会调查时,这句警告始终回荡在她的脑海里。
母性是天生的吗?成为母亲是女性的天职吗?在其后的五年,这些问题始终伴随着多纳特和她的调查,并最终发展为《成为母亲的选择》一书。
在本书中,多纳特采访了二十三位以色列女性,无论其年龄、教育程度、社会阶层,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已为人母。通过长期的跟踪采访,多纳特追溯了这些女性成为母亲的历程,分析她们在孩子诞生前后的情感世界,调查她们如何认知和化解生养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成为母亲的选择》用女性自己的声音,展现了立体、复杂的母亲形象。
2023年9月19日 已读
“情绪可以成为对权力体制的一种抗议。”

仅仅是让母亲们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也可以是一把刺向父权制的利刃。在将“理想母亲”的标准按到“一般母亲”身上的当下,以及对职业女性鼓吹的风气中,女性成为母亲真的有选择吗?作者的背景是宗教大国以色列,社会默认母亲应该生三胎,好笑的是共产党执政的中国三胎也成为了一种号召。

看的时候很难有一个确切的通用答案,哪怕是书中几十个坚定后悔成为母亲的采访对象,仍然有着不同的思想和各自的处境。母亲和非母亲的身份差异并不是二元论,后悔成为母亲既可以是爱着孩子也可以是不爱孩子,于是这种情景也更复杂化。

作者在结尾试图给出一种解答,即将母亲视作一种人际关系而非角色,将母亲当成主体从和孩子的绑定中解放出来。真正的错并非后悔成为母亲,而是对自己不坦诚,父母应将真实的经验教育给孩子。

#今天读了啥
以色列 社科 非虚构
隐谷路 豆瓣 Goodreads
Hidden Valley Road: Inside the Mind of an American Family
9.1 (85 个评分) 作者: [美]罗伯特·科尔克 译者: 黄琪 中信出版集团 2021 - 10
一个家族希腊悲剧级的苦难
如何让家庭成员走上不同的人生旅途
被摧毁,被改变,被修复……
又如何为医学研究提供绝佳的机遇
为所有病患家庭点亮希望的微光
·
一段激荡人心的医学探索
一个家庭与命运抗争的感人故事
——奥普拉•温弗瑞
·
【内容简介】
在外人看来,美国科罗拉多州斯普林斯市的加尔文一家是一个完美的中产家庭:丈夫多恩热情洋溢,是一名自信满满的空军学院军官,妻子咪咪则是来自得克萨斯州一个上层家庭的大家闺秀,他们还有12个可爱的孩子。
但在这种表明的光鲜下,一股这对夫妇无法理解的力量正在涌动。短短十年间,12个孩子中的6个先后罹患严重的精神分裂症,另6个孩子则在恐惧中等待,等待自己成为下一个,等待更多痛苦和伤害的降临。在超过半个世纪的时间里,癫狂、屈辱和暴力从未饶恕过这个家庭,笼罩在这个家庭之上的也远不止自残和谋杀。基于对所有健在当事人的采访和大量医学档案资料,作者罗伯特·科尔克以饱含同情和悲悯的笔触讲述了精神分裂症吞噬这个家庭的全过程。
在承受无尽苦难的同时,这个特殊的家庭也为探寻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和治疗方法带来了一丝希望。以加尔文一家的故事为脉络,科尔克在书中梳理并穿插了过去一个世纪医学界有关精神分裂症病因的观点和争论、这种疾病治疗方法的演变、社会对精神分裂症病人及其家人的偏见和歧视。从弗洛伊德与荣格的分歧与决裂,到整整一代治疗师将病因归咎于“精神分裂症妈妈”,从理论家们抛弃疾病的概念执着于对其进行颠覆,到医学研究者抽丝剥茧寻找这种疾病的生物学原因,本书都一一做了介绍。《隐谷路》最终把注意力聚焦在几名医学研究者上,讲述了他们以这个特殊的家庭为样本,在过去数十年间为解开精神分裂症之谜做出的不懈努力,以及发现精神分裂症易感基因的曲折和突破。
·
【编辑推荐】
★ 横扫几乎所有欧美著名媒体2020年度好书书单:《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波士顿环球报》《时代》《泰晤士报》……
★ 力压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回忆录《应许之地》,位居《纽约时报》2020年度十佳图书非虚构类榜首
★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2020年度最爱图书
★ 美国亚马逊2020年度最佳非虚构类图书
★ 奥普拉读书俱乐部创立25年来迄今唯一入选的非虚构类叙事作品(不含回忆录)
★ 2021年度美国笔会非虚构文学奖决选作品,2021年度安德鲁·卡内基优秀图书奖入围作品
★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作序推荐
★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教授、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主任委员李凌江,科普作家、《心外传奇》作者李清晨,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高级研究员、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仇子龙倾力推荐
·
【媒体、学者推荐】
一部叙事新闻的杰作,也是对同理心的研究。作者罗伯特·科尔克以饱含同情的笔触讲述了加尔文一家的故事,同时也梳理了医学界在诊治精神分裂症方面的科学进展。——《纽约时报》
必将成为非虚构叙事写作的经典之作。——《明尼阿波利斯明星论坛报》
一项杰出的病例研究,一部调查报道的力作。——西尔维娅·娜萨,《美丽心灵:纳什传》作者,普利策奖、美国书评人协会奖获得者
从当代科学的眼光来看,精神分裂症是遗传的易感素质与个体成长过程中各种不良经历磨合的结果。然而,要找到帮助患者解脱“心魔”的路径并消除疾病带给患者的各种折磨,从正常人的角度艰难地去感悟和理解患者那种“疯狂”的感受,有时比努力寻找致病基因更有意义。《隐谷路》对一个高发精神分裂症家庭经历的细致描述也许就是这样的一剂良药,我相信它在这方面能达到的效果会远远超出了解这种疾病本身。——李凌江,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教授,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主任委员
我在儿童医院的工作中接触过与《隐谷路》中故事类似的家庭,但这本书揭示的苦难比我既往了解到的还要深重许多倍。人类的幸福有上限,但苦难深渊的下限深不可测,永远有更惨烈的痛苦让人目不忍视。但直视这样的痛苦是征服它们的必要前提,感谢那些以无与伦比的勇气去直面和征服这些苦难的科学家和医生。那些不幸罹患如此隐疾的人不应该是被社会隔绝、被人类抛弃的怪物,而是亟待拯救的正在忍受大不幸的人。——李清晨,外科医生、科普作家,《心外传奇》作者
精神分裂症是人类现代医学史上第一种被发现与遗传因素有关的脑疾病。这本书的时代背景二十世纪也是人类社会对遗传与基因爱恨交加的世纪。从一开始对基因的无比崇拜,到纳粹灭亡后所有人都对导致疾病的遗传因素讳莫如深,现代医学对精神分裂症的研究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展开的。《隐谷路》提供了一份研究精神分裂症的绝佳资料,一个被疾病困扰的大家族。在逐渐揭开精神分裂症神秘面纱的同时,医生也发现了各种药物,可以逐渐减轻精神分裂症病人的痛苦。人类也许暂时还无法治愈精神分裂症,但无数医生和科学家的孜孜探索终将使人类摆脱精神疾病的困扰。——仇子龙,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高级研究员,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2022年1月31日 已读
本书有两条线,对加尔文一家病痛史的展现,以及美国对精神病研究治疗认知和技术进步的大背景。书内书外互相印证,无论是过去人们把精神疾病患者当作恶魔和疯子,还是现在一些人把精神疾病当作天才病,哪怕现在我们对精神病的误解依然有很多。很好的纪实作品,对精神疾病的治疗迟早会和疾病一样摧残身体,而肉眼可见的未来内,似乎依然不会有大的技术发展。
纪实 非虚构
当呼吸化为空气 豆瓣
When Breath Becomes Air
8.5 (128 个评分) 作者: [美] 保罗·卡拉尼什 译者: 何雨珈 猫头鹰文化·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6
全世界只有万分之零点一二的人会在36岁前患上肺癌,保罗·卡拉尼什(Paul Kalanithi)是其中之一。当你读到这本书时,他已经不在人世。保罗曾获得过美国斯坦福大学英语文学及人体生物学双料学位,并于英国剑桥大学获得科学史与哲学研究硕士学位,以优异成绩获得美国耶鲁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即将获得斯坦福医学院外科教授职位并主持自己的研究室。2013年,即将抵达人生巅峰的保罗,忽然被诊断出患有第四期肺癌。自此,他开始以医生和患者的双重身份,记录自己的余生,反思医疗与人性。他的文章刊登在《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媒体,获得了全球读者关注。本书文笔优美,诚挚感人,书里有着对人性、生死、医疗的深沉思索,让全球无数读者为之动容。
2022年1月27日 已读
保罗·卡拉尼什身患绝症,在临终之际回顾短暂一生。对生命意义和死亡的探索让保罗弃文从医,到后来他发现自己最高的理想不是挽救生命,而是引导病患及家属对疾病和死亡的理解。如果年轻时接触宗教更多,他也可能成为一个牧师。这本书并非警世名言启发众人,只是保罗将自己的经验分享给大家,未完成的小书完整地传达了他的精神。“你在死亡中探究生命的意义,你见证生前的呼吸化作死后的空气”,很喜欢书名的来由。以及两篇序和后记成为鲜明对比,别去打扰死人了。
2016 非虚构
密码女王 豆瓣 谷歌图书
The Woman Who Smashed Codes:A True Story of Love, Spies, and the Unlikely Heroine Who Outwitted America’s Enemies
作者: [美] 贾森·法戈内 译者: 朱嘉琳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20 - 5
1916年,年轻的伊丽莎白·史密斯只身前往芝加哥闯荡,却在陌生的大城市落得身无分文又举目无亲的境地。无奈之下,她决定在芝加哥再待一天就回家乡,而就是这一天,戏剧性地改变了她的命运。伊丽莎白意外地来到了芝加哥富翁乔治·费边筹建的河岸实验室,受雇研究莎士比亚作品中的隐藏信息。在这里,她遇到了终生的挚爱威廉·弗里德曼。
“一战”的紧张局势迅速改变了伊丽莎白的工作任务,她需要把破解莎士比亚谜题的能力运用到一个激动人心的新领域——密码学之中,运用纸笔和智慧,打碎敌人所有坚固的秘密。
本书书写了“美国第一位女性密码分析员”伊丽莎白·史密斯·弗里德曼的传奇故事。这名智慧女性在联邦调查局等机构尚不成熟时,一直潜伏在情报前线,打击黑帮网络,追捕纳粹间谍,为两次世界大战取得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她推动中央情报局和国家安全局的成立,为重要组织创建通信安全系统,帮助建立了一门影响历史进程的新学科——密码学,直到现在仍然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是世界上当之无愧的密码学先驱。
——————————————————
这本书涵盖了上至间谍团伙、下至晚餐宴会的一切细节,展现了一名身处动荡年代的迷人女性。
——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
读来犹如一则童话和扣人心弦的侦探惊悚小说相结合……能带来最纯粹的阅读乐趣。
——《旧金山纪事报》
考虑到伊丽莎白·弗里德曼的工作内容有很大一部分都在战时受到保密,那么大多数美国人没听过她的名字也就不足为奇了……这位出身于印第安纳州贵格会家庭的诗人是国家安全局的奠基人,事实上还创造了现代的密码破译这一职业。
——《福布斯》
伊丽莎白·史密斯·弗里德曼这位孜孜不倦、才华横溢的密码破译员将黑帮与纳粹间谍一举歼灭,推动了美国情报机构的建立……一段引人入胜的历史。
——《洛杉矶时报》
不是所有超级英雄都会穿斗篷,伊丽莎白·史密斯·弗里德曼理应成为下一部《神奇女侠》的主题。
——《纽约时报》
贾森·法戈内重塑了一个世界和一群极其迷人的角色。读完这本书很久以后,脑海中也依然会浮现出这些角色的音容笑貌。
——美联社
本年度最佳读物之一,研究深入,叙述优美。
——《费城询问报》
简直让人爱不释手。这本书包罗万象:惊心动魄、毛骨悚然、残酷杀戮、浪漫爱情、神秘密码,以及得知伊丽莎白·史密斯·弗里德曼这位即将被众人遗忘的美国天才终于实至名归后的欣慰感。
——ARS TECHNICA网站
伊丽莎白·弗里德曼这位孜孜不倦、才华横溢的密码破译员将黑帮与纳粹间谍一举歼灭……这段引人入胜的美国历史始于镀金时代的芝加哥,并在“二战”结束时深入到了美国情报机构的内部运作中。
——《洛杉矶时报》
通过记者贾森·法戈内的妙笔,我们不仅了解了“一件失落的国宝”,而且还对美国的战争史有了全新的认识。
——《纽约邮报》
《密码女王》载誉而归……读这本书真的会让你有种穿越感。
——VICE
《密码女王》应该成为下一部《隐藏人物》……任何对这段时期感兴趣的人都应该翻开这本书,这是美国战争历史中的重要部分。
——《华盛顿邮报》
本书是我读过最棒的非小说作品……法戈内煞费苦心地回溯历史,展现出埋藏已久的真相。通过这一过程,他帮助美国的女英雄弗里德曼重获认可。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
本书引人入胜,鼓舞人心,而且不乏丰富多彩的人物。法戈内广泛的研究并且无比耀眼的标题正是通俗历史写作的最佳状态,也是返璞归真的阅读俱乐部。
——《书目杂志》(重点书评)
一项重大的研究成果,以及对密码学领域重要人物的一次还原。
——《科克斯书评》
法戈内记录了这对夫妇的成就、经历的磨炼与爱情,伊丽莎白最终实至名归。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尾注,对于那些希望进一步探索女性密码破译员贡献的研究人员大有裨益。玛戈·李·谢特利的《隐藏人物》以及安德鲁·霍奇斯的《艾伦·图灵:恩尼格玛》的粉丝肯定会喜欢这本调查详尽的书,女主角聪慧又忠诚。
——《图书馆杂志》
法戈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他书写了一则迷人的故事,故事中的女主角歼灭了禁酒令时期的走私犯、纳粹分子、货币伪造者、黑帮匪徒等等。
——本·罗特克,美国信息安全大会
《密码女王》不仅是一个关于爱情与战争的动人故事,也是一本迷人的人物传记。这本精彩绝伦的非虚构著作展现了一位历史中的重要人物,绝对会让你如饥似渴地读下去。
——卡伦·阿博特,美国历史作家
《密码女王》以深刻的调查为背景,具有惊人的原创性,这则引人入胜的故事讲述了美国历史上被忽视的人物之一——她非同寻常的故事被忽略了70多年,仅仅因为她是个女人。
——斯特凡·法特希斯,美国作家、记者
贾森·法戈内是个讲故事的高手,他讲述了关于一位美国女英雄的精彩故事。最值得一提的是,本书是国家安全机构的早期历史,可读性极高。他的书中充满了令人难忘的恶棍、阴谋与爱情。
——富兰克林·弗尔,美国作家、记者
贾森·法戈内精彩的叙述揭露了一段关于密码破译的惊人秘史。这则非凡的故事展现了密码学在过去的历史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其演变历程背后的女性先驱不为人知的故事,堪称书中的瑰宝。
——娜塔丽亚·霍尔特,美国作家
贾森·法戈内在《密码女王》中纠正了一个历史性的错误,掀开了一位幕后女英雄的面纱,同时展现了一个奠定现代间谍活动的爱情故事。不过本书真正揭露的是作者的才华:炉火纯青,惊心动魄,诗情画意。
——本杰明·华莱士,美国作家
2021年10月1日 已读
会看这本书完全是因为阴差阳错,本来想看wifi之母的传记记错了名字(虽然后面发现我想找的那本其实也不是wifi之母的传记),结果发现了这么一位传奇的女性密码学家。阅读体验有些枯燥,后半完全是靠毅力读完。对早期伊丽莎白为费边在河岸庄园研究莎士比亚密文的经历最感兴趣,向往那么一个科学迎来大步发展人类对自己充满信心试图揭开历史谜团的时代。以及人与人的差距就是虽然我学数学却连简单的解密科普都很难理解,伊丽莎白作为一个文科生却成为了改变二战的密码学家……或许比起数学,对文字敏感更重要?
传记 非虚构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豆瓣
作者: 朱光潜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9 - 7
本书是由朱光潜先生旅欧期间陆续写给国内青年朋友的十二封信集结而成。信中,先生如老友谈心般就青年们所关心的事项,如读书、修身、作文、社会运动、爱恋等等,对青年朋友进行了语重心长的劝导,鼓励青年人树立远大理想,刻苦读书,朴实做人,勿贪图世俗名利。感情真挚诚恳,文风亲切自然,一经发表便深受青年读者的喜爱,此后多次重印,至今仍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同时本书还特别收录朱光潜另一处世哲学经典之作《谈修养》,进一步从文艺、美学、哲学、道德、政治等角度,为青年指点迷津,是当代青年不可或缺的人生指南。
2021年1月10日 已读
前半为《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朱先生青年时写成,故与其说是劝告不如说是自省,有种恳切感。多元宇宙一篇叫人耳目一新,另发现先生爱用科学的新知来探讨人生哲理,万万没想到牛顿的力学定理还可这么解读。后半是《谈修养》,写时作者已人近中年,故读起来有些难,更多一些年长者以经验谈的说教感,但也很言之有物。虽然说朱先生的观点受时代所限并不完全认同,但也正是那个时代的文人所以才更求知更接受世界的变化。世风是不会古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礼法,要紧跟时代浪潮前行,一个世纪后看本书也不过时。
文学 非虚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