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响曲
朗斯特勒姆第一(“斯特林堡”)和第三交响曲 豆瓣
Leif Segerstam / Janos Furst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5年11月18日 出版发行: Sterling
朗斯特勒姆(Ture Rangström,1884-1947),瑞典作曲家。师从普菲茨纳学作曲,1907-1921年在斯德哥尔摩从事音乐评论,然后先后担任哥德堡交响乐团、斯德哥尔摩皇家歌剧院的指挥。这首《第一交响曲》为纪念斯特林堡而作。
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田园] 豆瓣
哥伦比亚交响乐团
发布日期 1956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上海声像出版社
布鲁诺·华尔特对“田园”交响曲的演绎,是本世纪指挥家中的传奇,而他也一向对这部作品情有独钟,早在78转的录音时代,他就传有两版。本片是他1960年代的录音,被欧美乐评视为他指挥艺术的颠峰之作。在此片中,他驱使一腔热血,驾驭手下的哥伦比亚交响乐团,展现出最具人文关怀和人性的演出,没有激昂,没有矫作,只是想尽办法把音乐中属于人的一面,尽情渲泄。作为二十世纪德国最伟大的指挥家之一,华尔特把音符凿刻成音我,那温柔与人性的光辉是失落已久的真心。
德国班贝格交响乐团中国国家大剧院音乐会 豆瓣
Bamberger Symphoniker / Jonathan Nott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11年1月4日 出版发行: 古典爱好者精华
班贝格交响乐团:
即巴伐利亚州立爱乐乐团,在音乐界享有崇高的地位,被称为“巴伐利亚全球文化大使”,在世界各地演出。此外,班贝格交响乐团还不断接到国际著名音乐节的邀请,其交响乐唱片也获得了包括MIDEM古典唱片大奖、国际“Toblach创作棚”唱片奖在内的众多国际奖项。
班贝格交响乐团成员来自前布拉格德国爱乐乐团核心人员。二战后,他们被班贝格这座位于雷格尼茨河河畔的城市收留,成为他们的第二故乡。与布拉格爱乐乐团间的关联使班贝格交响乐团继承了上溯至十九甚至十八世纪的音乐传统。数十年来,曾担任过乐团首席和客席指挥的艺术家带领着乐团一路成长,并引导乐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1950年,班贝格交响乐团迎来了首位首席指挥约瑟夫•凯伯特,他是布拉格德国爱乐乐团的前任总监。詹姆斯•洛克伦和豪斯特•斯坦恩是继约瑟夫•凯伯特之后的两任首席指挥家。其他许多伟大的指挥家也曾与乐团亲密合作,并引导乐团形成自身独特的演奏音色,这些特质现今也已成为班贝格交响乐团的特色之一:这些指挥家有鲁道夫•肯佩、汉斯•卡纳匹兹布什、克莱门斯•克劳斯、乔治•索尔蒂爵士、克里斯托夫•冯•多赫纳伊、魏陶德•罗威基、君特•旺德、维托尔德•卢托斯瓦夫斯基、英戈•梅兹马赫、朱塞佩•辛诺波里和克里斯托夫•艾森巴赫、班贝格交响乐团的首位名誉指挥家欧根•约胡姆,以及现任名誉指挥家赫伯特•布洛姆施泰特。在赫伯特担任名誉指挥家的三十年间,他与巴伐利亚州立爱乐乐团和班贝格市之间形成了亲密无间的合作关系。
自2000年1月起,首席指挥家乔纳森•诺特担任乐团的艺术总监。2006年3月,赫伯特•布隆斯达特担任乐团的荣誉指挥,这一职务对乐团来说也十分重要;2010/2011演出季伊始,罗宾•塔西提加入班贝格交响乐团,担任首席客座指挥家。在乔纳森•诺特执掌乐团期间,乐团严格遵循传统。他将历任指挥家的辉煌成绩沿袭至21世纪,并获得了巨大成功。在任期内,他参加了2004年萨尔茨堡音乐节、2007年圣彼得堡的白夜节、2008年北京音乐节、2009年伦敦逍遥音乐节以及2009年古斯塔夫•马勒音乐周。除此之外,班贝格交响乐团及其英国籍首席指挥家诺特还成为德国大型音乐节的常客,如柏林音乐节、波恩的贝多芬音乐节以及巴特基辛根的夏季音乐节。而且班贝格交响乐团还在德国和欧洲其他各国做过巡回演出、在日本和南美进行过三次巡回演出,并在美国进行过两次巡回演出。近年来,瓦汀•列宾、特鲁斯•莫克和皮埃尔-劳伦特•艾马尔等杰出音乐家均曾是班贝格交响乐团的常驻艺术家,并随同班贝格交响乐团一同进行国内和国际巡回演出。
虽然班贝格交响乐团的常奏曲目中仍以马勒的音乐为主,但在乔纳森•诺特的带领下,乐团的常奏曲目近年来已不断扩展,节目非常多样化。巴伐利亚州立爱乐乐团所演奏的马勒曲目历来备受推崇,但乔纳森•诺特带领乐团所演绎的版本仍然在音乐界造成了极为轰动的影响。班贝格交响乐团和乔纳森•诺特的马勒曲目CD获得了众多重要奖项,这也再次证明了他们在演奏马勒曲目方面的崇高成就。
班贝格交响乐团蜚声海外,不仅因为他的音乐会演出,而且在培养青年音乐家方面也做出了杰出贡献。自2004年以来,班贝格交响乐团即开始举办马勒国际指挥比赛,并迅速获得了世界声誉,成为选拔青年才俊的严苛考场。
-------------------------
指挥:乔纳森•诺特
2000年1月,乔纳森•诺特担任班贝格交响乐团,即巴伐利亚州立爱乐乐团的首席指挥。自此之后,诺特与乐团的合作娴熟无间,在世界各地的演出获得了巨大成功,赢得广泛赞誉与关注。
诺特和班贝格交响乐团的足迹踏遍德国和欧洲的顶级音乐之都,曾在爱丁堡、萨尔茨堡、圣彼得堡、北京、琉森及席列斯韦格-霍斯坦举行的国际音乐节以及伦敦逍遥音乐会上登台献艺;并在日本、南美和美国举办数场巡回演出,获得了空前成功。英国《卫报》是这样评价诺特和班贝格交响乐团的:“总体来说,我认为他们在管弦乐方面的合作振奋人心”。
2007年,乔纳森•诺特成为琉森音乐节的“艺术家之星”,而班贝格交响乐团也作为音乐节的常驻乐团登台。在这位首席指挥家的带领下,该乐团还作为常驻乐团,参加了2005年爱丁堡国际音乐节,以及2008/2009演出季中科隆爱乐音乐厅的演出。
诺特及班贝格交响乐团录制的CD唱片接连不断地囊括各种大奖,如“MIDEM古典唱片大奖”、“国际Toblach 创作棚”唱片奖及《留声机》杂志“编辑首选奖”等。这些奖项也再次印证了乔纳森•诺特在班贝格交响乐团中获得的艺术成就及国际认可。而他所指挥的音乐会数量更是令人叹为观止 ——在这位第四任首席指挥家的执棒下,乐团的演出已逾450场。2009年5月,诺特将任期合约续签至2012年。
在过去几年里,乔纳森•诺特已指挥过欧美绝大多数的一流管弦乐队。其中包括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维也纳和慕尼黑爱乐乐团、苏黎世音乐厅管弦乐团、莱比锡布商大厦(格万特豪斯)管弦乐团、汉堡NDR交响乐团、克里夫兰管弦乐团、纽约和洛杉矶爱乐乐团、东京NHK交响乐团,他还与古斯塔夫•马勒青年管弦乐团合作在欧洲进行了巡演。而在与柏林爱乐乐团的合作中,乔纳森•诺特录制了里盖蒂的全部管弦乐作品和各种版本的《安魂曲》。音乐媒体对这些CD给予了高度赞誉,《法兰克福汇报》在2010年3月的诺特专刊中写道:“里盖蒂本人并非一位简单的观察家,他会对音乐演绎者做出严苛的评论,但他在评价诺特的指挥时,也不吝奖掖之词。”作为现代音乐的热烈拥护者,乔纳森•诺特还指挥了布里安•芬尼豪赫、沃尔夫冈•里姆、赫尔穆特•拉亨曼、阿里博特•莱曼创作的作品及班贝格交响乐团委约作品的首演。
Horenstein:Tchaikovsky Symphony No.6 "Pathetique" 豆瓣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 Jascha Horenstein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62年11月18日 出版发行: Vanguard Cardinal
TCHAIKOVSKY: Symphony No. 6 in B Minor, "Pathetique"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Jascha Horenstein, conductor
Vanguard Cardinal VCS-10114, stereo LP
In 1967, record collectors clamored for recordings by the sadly-
ignored conductor Jascha Horenstein, particularly of the great
symphonies of Bruckner and Mahler that he championed. Though
Horenstein concerts were well-attended and the conductor could claim a
vocal and loyal following, he had not worked in the studio since the
Reader's Digest sessions in 1962, and his work for Vox had ended in
1958. Then surprisingly, EMI made a Horenstein recording, issuing it
on their full-price HMV label (ASD 2332). To the disappointment of
many, it was a record of the Tchaikovsky Symphony No. 6, the
"Pathetique" Symphony.
The cry went out, "WHY, WHY ANOTHER 'PATHETIQUE?'"
Critic Edward Greenfield, in England's record review magazine, The
Gramophone, gave Horenstein's "Pathetique" a write-up that was
lukewarm at best, unfavorably comparing the performance to the also
straightforward and undemonstrative, justly famous one conducted by
Otto Klemperer.
But that was all right to Horenstein's fans, who expected great things
to come. But alas, that was it. The floodgates had not opened on a
deluge of Horenstein recordings, after all. It would not be until 1969
that Horenstein recorded again, in the famous series that included
Brahms, Hindemith, Nielsen, Mahler, Panufnik and Simpson on the
independent label Unicorn.
When the EMI/HMV "Pathetique" was issued in Britain, at least it got
some attention. But in the USA: nothing. Despite Horenstein's fame,
which extended across the Atlantic and had been given a boost by a
mid-60s magazine review of all records of the Mahler Symphonies (it
judged Horenstein's Vox recording of the First as the best, and
proclaimed about the Ninth, "Back to Horenstein!"), not even EMI's
subsidiary Capitol Records, which issued EMI classical records on the
Angel label, was interested. In the USA, Horenstein's "Pathetique"
was licensed by EMI to Vanguard, which issued it on their midpriced
Cardinal label. It didn't get much notice and was soon deleted.
Now, over four decades later, the CD issue of Otto Klemperer's
"Pathetique", once in EMI's Klemperer Legacy series but now out of
print, commands prices at times nearing $200 in the used and collector
market. But Horenstein's "Pathetique" is still largely forgotten.
The Horenstein page at
ignores it. According to
Horenstein's second cousin Jakob, it has had one CD reissue, coupled
with shorter Tchaikovsky pieces conducted by Sir Malcolm Sargent on
the super-bargain label Royal Classics (ROY 6458) and sold only at the
Music Discount Centre chain of record shops. It's not available at
ArchivMusik.
Here's my transfer of this now-forgotten LP record. It's from a hardly-
ever played copy of Vanguard Cardinal VCS-10114, which already had a
tell-tale punchout on the record's jacket when I bought it as a cut-
out, a long, long time ago. Vanguard's surfaces were, to put it
charitably, variable. This one's got noise, especially at the very
beginning of the symphony; but not the worst I've ever heard, either;
and it goes away pretty quickly. There is a bit of tape overload or
cutter overload at the end of the third movement but it's not bad.
NOTE: Horenstein himself specified a minimal pause between the third
and fourth movements, so that the forced elation of the third movement
be rapidly followed by the resignation and depression of the fourth.
His wishes have been observed here in the short intervals at the end
of the third movement and the beginning of the fourth.
纽曼、佩塞克指挥捷克爱乐:约瑟夫·苏克管弦乐作品集 豆瓣
Václav Neumann / Libor Pesek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6年2月28日 出版发行: Supraphon
童话 Op.16
1900年一整年苏克都在创造这部《童话》,1907年1月7日由Oskar Nedbal 指挥捷克爱乐首演。在这部作品中,苏克以四个捷克民间童话为题材谱写了四个部分:1.拉多斯与玛克莱娜不灭的爱和他们的悲叹;2.孔雀和天鹅的游戏;3.晨曲;4.露娜因爱破灭的诅咒和崩溃。
-------------------------
布拉格Op.26
1904年春,苏克计划写一部作品来献给布拉格。1904年5月,正在马德里随捷克四重奏团巡演的苏克接到了德沃夏克去世的电报。在请了一位荷兰演奏家接替自己继续巡演后苏克匆匆赶回布拉格为恩师兼岳父送行。尽管他很立即想写一部作品纪念德沃夏克,但是手上这部未完成的作品却让他安不下心。他受到捷克诗人Svatoplukech一首关于1424年布拉格围城战的诗歌《日什卡》(日什卡是胡斯战争中的捷克民族英雄)的启发,将胡斯教徒的一首赞歌《上帝的战士》加以谱曲,同时借用了歌剧《拉多斯》旋律完成了这部作品。
-------------------------
死亡天使交响曲Op.27
德沃夏克去世后,苏克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中。1905年初他开始创作一部作品来表达自己内心对岳父同时也是自己的偶像的巨大哀痛。这部新的交响曲计划分为五乐章,他很快就写好了大概构思并在半年时间里就写好了三个乐章的草稿。就在他开始写了一些第四乐章的片段的时候,“巨大的悲痛压倒了我,我生命中最珍贵的宝卷失去了”(苏克语,指德沃夏克女儿奥蒂丽去世)。在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哀伤后,身心疲惫的苏克在1905年7月继续开始创作。他扔掉了积极乐观的第四乐章原稿,同时把交响曲命名为Asrael,即穆斯林神话中引导亡灵走向极乐世界的死亡天使 Israil,他将后两个乐章献给亡妻奥蒂丽。1906年10月4日,全稿终于完成,题献是“对德沃夏克和奥蒂丽最美好的回忆”。“如此的打击可以毁灭一个人,也能重新让一个人坚强。我似乎是遭受了前者般的命运,但是音乐拯救了我。”他写道。这部作品的主要主题来源于Radúz,被用作死亡的主题。他还引用了德沃夏克安魂曲的一些片段,使得作品有了特殊的意义。Asrael是苏克的全部作品中最重要的里程碑:他原来作品中那种晴朗,光明的色彩开始削弱,他复杂的人生经历使他体味了更多的情感。从那时起,他经常思考关于人类存在的基本问题。在所有的捷克作曲家,也许只有诺瓦克在和声及复调的熟练使用上可以与苏克竞争。
--------------------------------
夏日传说
失去了亲人的苏克决心振作,他以自己的乡村生活为题材创作了《夏日传说》,这是他创作巅峰时期的代表作,于1907年夏完成。这组组曲是苏克在经受精神打击后对自我的进行慰藉的作品。"生命慰藉之声"是对死亡天使交响曲结尾的照应;“日中”则是夏季阳光下万物欣欣向荣情景的描绘;“盲人音乐家”则是用两只英国号、竖琴和弦乐营造了一个流浪的盲人音乐家的形象;“幽灵的力量”类似圣桑《骷髅之舞》和穆索尔斯基《荒山之夜》,是一幅狂魔乱舞的图景;“夜”则体现了乡村夏夜的静谧。整部作品运用了丰富的音乐色彩来描绘自然场景。这也是苏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
《丰收》开始创作于1912年夏,后因第一次世界大战耽搁,直到1917年才完成。作品描绘了捷克乡村丰收季节的热烈景象。
马祖尔指挥莱比锡布商大厦管弦乐团:贝多芬第九交响曲 / 莱比锡布商大厦重开庆典音乐会 豆瓣
Ludwig van Beethoven / Kurt Masur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8年7月8日 出版发行: Berlin Classics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1944年2月20日,莱比锡格万特豪斯布商大厦音乐厅被战火所无情摧毁。以建筑为名的格万特豪斯布商大厦管弦乐团不得不在动物园旁边的Conference Centre度日如年。音乐厅的废墟被一直保留到1968年,在70年代乐团总监库特马舒尔的不懈努力之下音乐厅在70年代末期得以重建。建筑大师Rudolf Skoda用了57个月完成了这个杰作,保留传统角度新落成的音乐厅依然命名为:New Gewandhaus。1981年10月8日,乐团在新家进行了首场演出: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合唱》。柏林古典唱片公司为当时的现场留下了效果极佳的录音。唱片之中乐团处于极佳的兴奋状态,充满自信的展现出自门德尔松到康维茨尼直到马舒尔的一贯严谨端正演绎风格,在层次与细节上表现透彻完美,情绪温和感人。合唱团编制除了自己拥有的格万特豪斯布商大厦合唱团与童声合唱团之外,莱比锡地区的其它老朋友也来捧场:合作数百年的莱比锡圣托马斯教堂童声唱诗班、隶属莱比锡广播电台的莱比锡广播合唱团,两个童声合唱团的加入令女声合唱部分更如天籁。四套合唱团站在新建成的漏斗型山谷梯田合唱席上如海一样的宽阔,造就了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史上少见的豪华配置。这张唱片太棒了!个人以为是和Gewandhausorchester Leipzig四次合作里面气氛最好的。
马勒-第九交响曲 / 拉特尔指挥柏林爱乐乐团 豆瓣
Simon Rattle /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8年3月3日 出版发行: EMI
"The performance of Gustav Mahler’s 9th symphony was one of the most wonderful accomplishments of Simon Rattle as conductor of this orchestra."
Berliner Zeitung
EMI Classics are pleased to release a new recording of Gustav Mahler's Symphony No. 9 by Simon Rattle and the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taped live during concerts in October 2007. Sir Simon and the Orchestra subsequently performed the symphony at the Salzburg and Lucerne festivals before taking it to America in November, where they headlined Carnegie Hall's "Berlin in Lights" festival and performed it again in Boston's Symphony Hall. To coincide with the "Berlin in Lights" festival, EMI made available a digital pre-release of the alb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