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响曲
索尔蒂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门德尔松第四交响曲“意大利”;肖斯塔科维奇第五交响曲 豆瓣
Shostakovich / Mendelssohn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5年1月17日 出版发行: Decca
本片系取自1993年2月维也纳乐友协会音乐厅实况,也是索尔蒂晚年多场音乐会完全相同(如九十年代东京 Suntory Hall)的一组“强打”曲目。门德尔松《第四交响曲》(意大利),索尔蒂采取偏快速度,但并非盲目猛冲,他充分“利用”维也纳爱乐的美声体质巧妙奏出室内乐纹理及田园芳香,而末乐章的舞蹈节奏则火花四射、畅快无比。肖斯塔科维奇《第五交响曲》同样速度偏快,但张力十足,其中诙谐乐章可以听到马勒廻声,慢板乐章则丝毫未见沉溺之痕。末乐章结尾猛爆处,索尔蒂先采“超快速”升腾再放慢脚步释放能量,格局之大,放眼天下也只有他做得出来。印象中 WPO 好似首度灌录肖氏《第五》,果真如此,收藏价值当然更为提高。
● 门德尔松:第四交响曲(意大利)
门德尔松的《第四交响曲》(意大利),A大调,op.90,受伦敦爱乐协会委托而作,作于1832-1833年,1833年5月13日由他本人指挥首演,呈献给伦敦爱乐协会。此曲灵感来自对意大利的印象,共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活泼的快板,A大调,奏鸣曲式。第一主题有明亮的舞蹈节奏,以小提琴纯净地表现,展现对意大利明亮的天空与蔚蓝的海水的印象。第二主题由单簧管以E大调表现,带有淡淡哀愁。发展部先以赋格形态处理新的旋律,再发展第一、第二主题。再现部明朗地再现两个主题。
第二乐章:流畅的行板,d小调,短小的序奏表现优美宁静的少女的祈祷,主部双簧管演奏的主旋律亦极优美。之后有一个副旋律,主旋律、副旋律与序奏旋律交织。有人称此乐章为《朝圣者进行曲》,其旋律来自罗马宗教仪式。
第三乐章:稍快的中板,A大调,三段体,类似于小步舞曲与谐谑曲之综合。主旋律朴素而活泼,近似德国民间舞曲,中段极为优美,浸透了华丽和优雅。
第四乐章:急板,C大调,有标题为“沙塔莱拉舞曲”。沙塔莱拉是罗马一带的民间舞曲,由男女张开手臂共舞,其中有后退、旋转,舞蹈热烈而豪放,这个乐章第一主题以沙塔莱拉舞曲为中心,后接第二、第三主题的发展。第三主题为意大利塔兰泰拉舞曲,两种舞曲节奏交织而推向高潮。据说此乐章来自对罗马狂欢节的感受。
● 肖斯塔科维奇:第五交响曲
这首交响曲d小调,op.47,作于1937年,肖斯塔科维奇本人对此曲有如下说明:“此曲主题在于表现人性,作品始终以抒情为基点,在中心,我设定一个人的种种体验。末乐章是解决前面各乐章对悲剧的追问,并引导至光明灿烂的人生观、生命的喜悦。”据前苏联评论家的解读,第一乐章为“对自己的追问或童年记忆”,第二乐章为“对一去不复返的过去无法倒回之嘲笑”,第三乐章是“痛苦的眼泪”,第四乐章是“对前面各乐章疑问的回答”。此曲1937年11月21日由穆拉文斯基指挥列宁格勒爱乐乐团首演。四个乐章分别为:
第一乐章:中板转从容的快板。先由低音弦乐与高音弦乐作八度音程卡农,拉开序幕,第一小提琴奏第一主题,与序幕动机结合而产生一个节奏,这个节奏反复后,第一小提琴又展示第二主题,产生经过部乐念后,长笛奏新旋律,双簧管承接而结束呈示部。发展部为这些乐念的自由变形发展。中提琴奏b小调部分后,第一层次先由大提琴、低音提琴的拨奏引出钢琴进行、圆号扩大与小号以赋格方式覆盖。进入从容快板后,第二层次为快速音群的高涨,然后第三层次,小军鼓节奏上发展成管乐进行曲再体现出管弦乐的色彩缤纷。在进行曲尾加入木琴而进入再现部,中高音部弦乐与木管群以卡农进行,长号、低音号和小号把第二主题乐念作四度卡农。在全体乐器快速音群后,再以长笛、圆号的卡农进入尾奏。
第二乐章:小快板,谐谑乐章。低音弦乐呈示主题后,木管应答,插入圆号乐句,以8分音符打转。中间部以相同的8分音符为主体,旋律轻快,第三段再现主部。
第三乐章:最缓板。相当长的弦乐表现旋律之后,长笛奏出与第一乐章乐念相关的旋律。速度转快后,在小提琴陪衬下,木管一次又一次奏抒情的独白。管钟敲击两下后,加入钢琴、木琴发展,大提琴进行独白,交给小提琴。最后在竖琴伴奏下的小提琴再奏与第一乐章乐念相关的旋律,构成竖琴、纲片琴、木管的回声。
第四乐章:不太快的快板。在定音鼓敲击下,小号、长号奏该乐章主要主题,该主题扩大而形成进行曲风格。它与谐谑乐章主题般旋律结合而形成强烈的节奏。最后在8分音符的敲击下鼓乐齐鸣,在D音齐奏中结束。
BRUCKNER: Symphony No. 8 in C minor (1890 version, trans. for organ) 豆瓣
Lionel Rogg
发布日期 1997年12月1日 出版发行: BIS
布鲁克纳第八交响曲不太为人所知的1887年第一版的总谱和现在常用的1890年版的总谱
之间的关系就象贝多芬《莱奥诺拉》和《菲德里奥》的关系一样。两个作曲家都是迫于
善意朋友的压力对作品进行修改、删节,同时这种压力由激发作曲家新的灵感,如《菲
德里奥》第一幕的终场部分、第八交响曲第二乐章的三声中段;不过有得亦有失,贝多
芬忽略了一些精彩的片断,而布鲁克纳——他的性格决定了他更容易被别人支配——不
仅任由这些朋友对他的作品进行涂改,而且还和他们一起对作品进行毫无道理的删节(和
1887年版的总谱相比1890年的足足少了164个小节!)。Robert Haas是第一个研究布鲁克
纳手稿的人,他所编纂地布鲁克纳交响曲的总谱被认为是最好的。Haas认为布鲁克纳对
第八交响曲的删节并非出自布鲁克纳的本意,而是由外人强加的,因此他在编纂这部交
响曲的时候从1887年的总谱中恢复了一些他认为十分必要的段落。虽然Haas的做法受到
一些有“科学头脑”的人的反对,但是他所编纂的布鲁克纳第八的总谱却是三种总谱中
最好的一个。不过1887年的第一版是布鲁克纳在他的第七交响曲带来的第一次成功的巨
大喜悦激励下写出来的,而且丝毫没有受到外人的乾扰,更好的表现了布鲁克纳创作这
部作品的最初动机。
开始布鲁克纳把这部作品给了Hermann Levi——布鲁克纳第七交响曲就是在他的棒下取
得辉煌的成功,而且他还指挥了《帕西法尔》的首演——还附上了谦卑的题词“希望这
部作品能够得到您的垂爱”。但是Hermann Levi还是拒绝了这部作品。就我们后人的眼
光来看,Hermann Levi拒绝这部作品一点也不奇怪,因为他根本没有明白这部庞大的新
作品中蕴含了一个多么与众不同的悲剧世界。不过Hermann Levi的拒绝对布鲁克纳而言
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使得布鲁克纳几乎想去自杀。布鲁克纳立刻失掉了所有自信,他
马上开始着手“改进”这部杰作,不过这种改进并不是总是那么有效,比方说在第一乐
章24小节处宏大的主部主题再次出现的时候,在我看来1890年版中铜管乐器的写法就太
简单远不如1887年版的那样有效果。
在所有的布鲁克纳11部交响曲的开头部分,只有这首交响曲的调性是不明确的,在开始
的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都在猜测这部作品到底会落在哪个调上。很快,布鲁克纳式的
节奏出现了(二连音加三连音的节奏),这个节奏构成了第二主题的基础,这时候是在
大调上。第三主题在弦乐器拨奏的伴奏下出现将音乐引入到小号上缓慢的长音和其他铜
管奏出的5个音符的快速下行音阶之间的碰撞。展开部的开始部分十分的安静,第一主题
以十分抒情的方式演奏着。随后出现布鲁克纳喜爱的发展手法:第二主题逆行。低音乐
器三次反复演奏着第一主题和其他乐器演奏的布鲁克纳式节奏对抗,好像发出了绝望的
呐喊。音乐由此进入再现部分。第一乐章以很强的力度结束,这对于那些习惯于1890年
版的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因为1890年版是结束于弦乐器轻轻的拨奏中。然而这个初看
上去似乎是无用的多余部分却是布鲁克纳最初的构思。
布鲁克纳觉得有必要把谐谑曲的位置提前,放在阴森恐怖的第一乐章后面,就像他在第
二交响曲和贝多芬在他的第九交响曲中所做的那样。这个乐章具有一种上奥地利人式的
固执性格。听众欣赏这个乐章的时候在一些的地方会发现一些和声上的差异(后来的版
本对此有所改进),谐谑曲第二部分弦乐的演奏的旋律是上行的而不是下行。三声中段
部分在1890年版中完全被重写,这个三声中段部分标记着“有节制的快板”,在1890年
版中是“Langsam”(缓慢的)。我演奏的时候在三声中段中省去了竖琴声部。
在我看来这个柔板乐章是继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以来最伟大的交响曲慢乐章。在二连音加
三连音节奏的伴奏背景(这个伴奏和瓦格纳《特里斯坦》的爱之死有一定关系)之上第
一小提琴唱出了一个极为独特的旋律,这个旋律主要以一个长的持续音为基础最后上行
一个半音,当旋律反复的时候又下行一个半音。两个如同心灵歌唱般的转调乐段将音乐
又引回到开始的旋律。速度加快后在远离乐章主调(降D大调)的远关系调性上出现一个
高潮(在第一版中是在A大调上)。一组神秘的和弦带出一个新的旋律,这里我们第一次
听到竖琴的声音。所有这些反复一遍以后,大提琴奏出第二主题——这是布鲁克纳最伟
大的旋律之一。在一段庄严的铜管乐乐句之后音乐进入14小节的3/4拍子部分(这个乐章
的其它部分都是4/4拍子)并将音乐引回到开头部分。随后主题在原速上进行一段发展后
速度又逐渐加快引出竖琴上的和弦,辉煌的大提琴旋律降低半音出现,中提琴加强。第
一部分再现,中提琴上的对位旋律进行装饰。音乐的速度强度逐渐加大引出一个颤音背
景上的高潮,伴以6下奇怪的镲响(这个高潮的调性和1890年版的不同)。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他人对布鲁克纳的影响。在第七交响曲的慢乐章中对镲的使用是Ni
kisch借着作曲家名义使用的,因此你想指挥布鲁克纳的第七交响曲而不是Nikisch的第
七交响曲时候很容易而且也很必要去掉这一声镲响。但是对于第八交响曲中的这6下的镲
响怎么处理呢?你只要按着谱子演奏就是了,因为它们是布鲁克纳明白的写在手稿上的

柔板的尾声部分和第七交响曲柔板的尾声一样,都是所有音乐中灵感四射的创作。
庞大的终曲部分由弦乐器上演奏的“骑行”节奏开始,铜管乐庄严的宣告又使我们开始
猜测音乐究竟会落到那个调性上去。弦乐和第一圆号奏出一个缓慢的抒情旋律。随后我
们又听到一个进行曲样的旋律。一个短暂的休止后,弦乐、长笛、单簧管在长号的伴奏
下奏出一个庄严的旋律,接着进行曲的旋律又回来了。主题经过广阔的发展后进入变化
的再现部。尾声中音乐逐渐转入C大调,最后在C大调的和声中各个乐章的主题一一出现
结束整部交响曲。在1890年版的总谱中终曲乐章是经过删节的,因此很有必要听听作曲
家原来是怎么样设想的。
2012年4月15日 听过
在某些片段上,确实能感受到交响曲版本中的仿管风琴音响,但是延音就不可能像交响乐团一样延绵不绝了
BIS Bruckner organ symphony 交响曲
Rachmaninov: The Symphonies 豆瓣
Concertgebouw Orchestra / Vladimir Ashkenazy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8年1月12日 出版发行: Decca
01 Symphony No. 1 in D minor, Op. 13 (lost; reconstructed from piano duets and orch. fragments)
Composed by Sergey Rachmaninov
with Natalia Troitskaya, Tom Krause
Conducted by Vladimir Ashkenazy

02 Symphonic Dances, for orchestra (or 2 pianos), Op. 45
Composed by Sergey Rachmaninov
with Natalia Troitskaya, Tom Krause
Conducted by Vladimir Ashkenazy

03 Symphony No. 2 in E minor, Op. 27
Composed by Sergey Rachmaninov
with Natalia Troitskaya, Tom Krause
Conducted by Vladimir Ashkenazy

04 The Isle of the Dead, symphonic poem, Op. 29
Composed by Sergey Rachmaninov
with Natalia Troitskaya, Tom Krause
Conducted by Vladimir Ashkenazy

05 Symphony No. 3 in A minor, Op. 44
Composed by Sergey Rachmaninov
with Natalia Troitskaya, Tom Krause
Conducted by Vladimir Ashkenazy

06 The Bells, choral symphony for soprano, tenor, baritone, chorus & orchestra, Op. 35
Composed by Sergey Rachmaninov
with Natalia Troitskaya, Tom Krause
Conducted by Vladimir Ashkena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