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
朱可夫传 豆瓣
作者: 雅可夫列夫 海燕出版社 2001 - 8
《朱可夫传》是第一部著名统帅朱可夫的传记,让我们在传记中所看到的格奥尔吉•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的形象成为一种优良传统的开头——任何有关他的作品,都要讲述俄罗斯苏维人的劳动、勤奋和性格的力量所创造的功绩。
在俄罗斯内地 豆瓣
作者: [苏联] 康·帕乌斯托夫斯基 译者: 盛海耕 大众文艺出版社 2006
巴乌斯托夫斯基跟普里希文一样,也爱写大自然,爱写游记。但是巴氏的游记更符合传统形式,巴民不仅写处女林式的自然风光,也写人类征服大自然的成果,如(海的诞生)就是写伏尔加和顿河之间的运河的。但是另一方面,他又呼吁保护大自然。如果说普里希文“想为人们哪怕保存几小块这样原始的土地”的话,那么巴乌斯托夫斯基则具有更现代的观念,主张改造大自然,同时又尽一切力量保持生态平衡。
巴乌斯托夫斯基在苏联是有名的散文大师,巴氏热在苏联从60年代开始,在我国俄语界当然是文化大革命以后的事。学俄语不读巴氏作品,尤如不读普希金的诗一样。巴氏散文的优美在哪里?一般都说是抒情情调。连巴氏的短篇小说,也富有抒情,就像优美的散文一样。比如短篇小说《电报》,严格说是对忘记了老母亲的女儿的责难。但是故事情节和叙述语言都那么轻松自然,使你读过之后,更多的感到的是惆怅,而不是愤慨。所以我觉得,巴氏的抒情笔调是奠定在作者的审美观或审美角度上。上面说过,不起眼的梅晓拉在作者笔下就写活了,变成人入朝拜的地方。再如坐轿车途中遇暴雨,本来是最令人苦恼的事,可作者偏偏不顾别人的批评,把闪电中出现的白樟树和火红色的狐狸写得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
2010年11月3日 已读
2010年12月5日 评论 盲厨师 - Page 234 巴乌斯托夫斯基 1786年一个冬天的傍晚,在维也纳近郊一间小木屋里,一个盲眼的老人——杜恩伯爵夫人从前的厨师快要死了。实际上说来,那甚至不是一间屋子,而是花园深处的一间陈旧的小看守棚。花园里堆满了被风吹落的腐朽的树枝。每走动一步,要枝就发出咔喳咔喳的响声,于是一条带链的狗就开始在它的窝里发出低微的狺狺声。它也像它的主人一样奄奄一息,由于衰老而不能汪汪地吠叫了。 几年以前,这个厨师被炉子的热气熏瞎了眼睛,从那时候起,伯爵夫人的管家就让厨师移到这间小屋来居住,经常给他几个佛洛令(德意志地区货币)。 厨师和他的女儿玛丽亚住在一起,她是一位18岁的姑娘。小屋里全部的家具只有一张床,几条跛脚板凳,一张粗笨的桌子,一个布满裂缝的洋磁罐,还有一架大键琴,是玛丽亚唯一的财产。 大键琴是这样的古旧,它的弦唱着冗长而柔和的调子来回答周围所发生的一切声响。厨师笑着把这架大键琴叫做“自己屋里的看守人”。只要是有人走进屋里,这架大键琴就发出颤抖的、老年人的嗡嗡声来迎接他。 玛丽亚替临死的父亲洗干净了身体,替他穿上了冰冷而干净的衬衫,老人说:“我向来不喜欢牧师和修道士。我不能把听人忏悔的牧师叫来,不过临死前我要洗净我自己的灵魂。” “那么到底怎样办呢?”玛丽亚吃惊地问道。 “到街上去,”老人说道,“请求你碰到的第一个人到我们屋里来听取临终者的忏悔。谁也不会拒绝你的。” “我们这条街是这样荒凉……”玛丽亚喃喃地说道,披上头巾就出去了。 她穿过花园吃力地把生了锈的铁栅门拉开,便停在那儿。街上空旷无人。风把落叶吹刮得满街跑,阴霾的天空下着冰冷的雨点。 玛丽亚长久地等待和倾听着。最后她似乎觉得有人沿着围墙走来,哼着曲子,她走上几步去迎他,和他撞了个满怀,啊地叫了一声。那个人站住了,问道:“谁在这儿?”玛丽亚抓住他的手,用颤抖的声音把父亲的请求说出来。 “好吗,”那个人冷静地说,“我虽然不是牧师,但是也一样,咱们走吧。” 他们起进了屋子。在烛光下,玛丽亚看出他是个身材瘦削而矮小的人。他把淋湿的斗篷脱下放在凳子上。他穿得很讲究,但很朴素;烛光把他的黑坎肩、透明的钮扣和饰有花边的衣领都照得闪闪发亮。 这个陌生人还很年轻。他完全像个顽皮的小孩似的摇晃着脑袋,整一整上了香粉的假发,很快就把凳子移近床边,坐下来,弯着腰,愉快地凝视着临终者的脸。 “您说吧!”他说,“我不是借上帝的权力,而是用我所从事的艺术的力量,我要使你在生命的最后几分钟获得轻松的感觉,并卸下你心灵上的重负。” “我干了一辈子活,直到眼瞎,”老人喃喃地说道,并把陌生人的手拉向自己身旁,“干活的人是没有时间去犯罪的。当我的老婆——她叫玛尔达,得了肺病时,医师开了各种贵重的药,要给她吃凝乳和酒果,给她喝滚热的葡萄酒,我就从杜恩伯爵夫人的一套食具里偷了一个小小的金盘子,把它打成碎块卖了。现在回想起这件事心里很难受,我向我的女儿隐瞒着:我教她不要动别人桌上一点点小东西。”“伯爵夫人的仆人中有谁为这件事吃过苦头吗?”陌生人问。 “我发誓,先生,谁也没有。”老头回答后就哭了起来,“如果我知道黄金对我的玛尔达没有帮助,我何必偷呢!”“你叫什么名字?”陌生人问。 “约翰·梅叶尔,先生。” 哦,“约翰·梅叶尔,”陌生人说,然后把手掌放老头儿那双瞎眼睛上,“你对人们没有罪过。你做的这件事不是罪过,也不算是偷窃,相反,也许可以算是你对爱情的功劳。” “阿门!”老头喃喃道。 “阿门!”陌生人重复道,“现在你告诉我你最后的心愿吧!”“我希望有人能照顾玛丽亚。”"”“我来照顾。你还希望什么?” 于是临终者突然微笑起来,高声说道:“我想再一次看到玛尔达,就像年轻时代遇见她的那个样子。想看见太阳,想看见这个古老的花园百花齐放的春天。但这是不可能的,先生。您不要为我说这些蠢话而生气。大概是病把我弄湖涂了。” 好吧。陌生人说了就站起来。 “好吧。”他重复说道,走近大键琴,坐在它前面的凳子上。 “好吧!”他第三次大声说道。 突然间急速的声响在小屋内散开,仿佛千百颗玉珠被抛到地板上。 “听吧,”陌生人说,“听吧,看吧!”他弹起来了。玛丽亚后来回忆起这个陌生人,当第一个琴键前额异常苍白,烛火的光焰在他发黑的眼睛里摇晃。 大键琴多年来破天荒第一次放声哥唱。它的声音不但充满了整个小屋,而且也响彻了整个花园。那只老狗从窝里爬了出来,坐着,歪着脑袋,小心翼翼地、轻轻地摇着尾巴。天下着雨雪,可是老狗只抖了抖它的耳朵。 “我看见了,先生!”老人说,在床上欠起身来,“我看见和玛尔达相会的那一天,她因为慌乱而打翻了一罐牛奶。这是冬天发生的事,在山上。天空像一块深蓝色的玻璃那样透明,玛尔达笑了,她笑了。”他重复道,倾听着琴弦发出的像河水的潺潺声。 陌生人弹着琴,一边望着那个黑洞洞的窗户。 “现在你看见了什么没有?”他问。 老人倾听着,默不作声。 “难道你没有看见。”陌生人一连继续弹琴,一变成了蓝色,随着又成了蔚蓝;温暖的阳光从某处的上空射下来,你家古树的树枝不是已经开放了白花吗?我看这些苹果树上的花,虽然是从这儿,从房间里看去,它们都好像是大朵的郁金香。您看:第一道阳光射在石头砌成的院墙上,把墙烤暖了,上面正冒着热气。这也许是饱含着融雪的青苔蓝、更加壮丽,一群一群的鸟儿已经从我们古老的维也纳上空飞向北方。” “这些我统统看见了。”老人喊了一声。 大键琴的踏板轻轻的轧轧发响,大键琴更庄严地歌唱起来,好像不是它在唱,而是千百个人在欢呼。 “不,先生,”玛丽亚对陌生人说,“这些花完全不像郁金香。这是苹果树,今夜才开了花。” “是的,”陌生人回答,“这是苹果树,但是它们的花瓣很大。” “打开窗户吧,玛丽亚。”老人请求道。 玛丽亚打开了窗户。冷空气冲进屋来。陌生人弹奏得轻柔而缓慢了。 老人倒在枕头上,贪婪地呼吸着,手在被子上摸索着。玛丽亚向他扑去。陌生人停止了弹奏。他凝然不动地坐在大键琴旁,好像被自己的音乐迷住了似的。 玛丽亚大叫一声。陌生站了起来,走到床前。老人喘息着说道?“我像许多年以前那样清楚地看到了一切。但我不愿意不知道你的名字就死去。名字!”“我叫沃尔夫冈·阿玛迪乌斯·莫扎特。”陌生人回答道。 玛丽亚离开床边,双膝几乎着地,深深地向这位伟大的音乐家行礼。 当她直起身子来的时候,老人已经去世了。朝霞在窗外显得通红,红光下呈现出铺满了雪花的花园。
俄罗斯 俄罗斯文学 巴乌斯托夫斯基 散文 文学
青春禁忌游戏 豆瓣
Дорогая Елена Сергеевна
8.7 (13 个评分) 作者: [俄]柳德米拉·拉祖莫夫斯卡娅 译者: 童宁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3 - 3
他们酗酒,他们撒谎,他们作弊,他们早恋,他们肆无忌惮。他们是高中生,却老谋深算;他们理想远大,却难过考试关;他们是苏维埃青年,却让老师感到心寒……他们经历了极度的疯狂,然而最终——他们醒了,一场过火的青春游戏,让正当年轻和曾经年轻的心——体味青春。
本剧原名《亲爱的叶莲娜·谢尔盖耶夫娜》,是前苏联女作家柳德米拉·苏莫夫斯卡雅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的代表作。在前苏联一经上演就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但由于本剧对社会问题准确、深刻的揭示,引起了前苏联当局的重视,此剧甚至曾一度遭到禁演。解禁之后又迅速在欧洲以及美国、加拿大地区引起了轰动。2003年3月由中央戏剧学院学生搬上北京舞台(这也是该剧在亚洲地区的首度公演),并计划在全国进行巡回演出 。
剧本讲述了4名即将高中毕业的学生,为得到老师保管的存放试卷的保险柜钥匙,以便换掉他们上午考得并不理想的试卷而精心策划、实施的一个残酷“游戏”。在瘦弱、善良、孤独的女教师叶莲娜·谢尔盖耶夫娜面前,4名学生充分展示了与他们实际年龄不符的势利、残酷和冷漠。他们用利诱、劝说、威胁等各种“卑鄙下流”手段,甚至不惜用当着老师的面假装强奸女同学的办法逼迫老师就范。4名学生魔鬼般的通宵折腾,最终彻底摧垮了老师的理想主义情操。女老师叶莲娜·谢尔盖耶夫娜自杀,两名学生心中的善被唤醒,而这个觉醒会转化为向善的努力吗?
作者简介
柳德米拉·拉祖莫夫斯卡娅,毕业于列宁格勒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20世纪80年代俄罗斯戏剧新浪潮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著有戏剧集《无土的花园》(1989年)。《青春禁忌游戏》是她最富盛名的剧作。

译者简介
童宁,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系,戏剧文学硕士,中央戏剧学院教师。译有包括普希金五部小悲剧在内的多部俄罗斯剧作。
红轮(第一卷 全三册) 豆瓣
Красное колесо, Узел I: Август Четырнадцатого
作者: [俄]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 译者: 何茂正 / 李万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0 - 6
《红轮》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最大的一部鸿篇巨制,也是目前世界文学史上篇幅最宏大、卷帙最浩繁、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时间跨度最长的一部小说。这部描写俄国战争和苏共历史的史论-政治性小说,从1914年8月的一战开始,一直写到1916年的俄国民权运动、俄国资 产阶级二月革命、无产阶级十月革命、水兵叛乱,直至1945年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构成了俄罗斯生活的一部百科全书,重现了整个20世纪俄国和苏联的历史。
本次出版的《红轮》中文版第一卷《1914年8月》(第一二三部)主要描写革命前夕俄国处于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形势和一战爆发后与德国之间的战争经过,涉及了俄国以及欧洲历史上一系列重大事件和重要任务,作者极力把这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重现在读者眼前,用文学笔调一一对其作出自己的解释和评价,力求多方面、全方位、多方位反映历史现实,以此对实际发生的历史过程展开讲述,并在其中融会贯通了作者对俄国和西方、过去和现在种种思想文化传统的褒贬和取舍。
见证 豆瓣 谷歌图书
9.4 (9 个评分) 作者: [苏] 肖斯塔科维奇 口述 / 伏尔科夫 记录并整理 译者: 叶琼芳 花城出版社 1998 - 1
《见证》内容简介:这不是关于我自己的回忆录。这是关于他人的回忆录。别人会写到我们,而且自然会撒谎——但那是他们的事。 关于往事,必须说真话,否则就什么也别说。追忆往事十分困难,只有说真话才值得追忆。
回头看,除了一片废墟,我什么也看不到;只有尸骨成山。我不想在这些废墟上建造新的波将金村。
我们要努力只讲真话。这是困难的。我是许多事件的目击者,而这些都是重要的事件。我认识很多名人显要……
在乌苏里的莽林中 豆瓣
8.9 (8 个评分) 作者: [苏] 弗·克·阿尔谢尼耶夫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 2
弗·克 阿尔谢尼耶夫考察西伯利亚原始森林时,遇到了一位赫哲族猎人德尔苏·乌扎拉,请他做向导。流浪猎人乌扎拉譬觉灵敏 对山林无比熟悉能嗅到动物的气息。辨别人和动物的足迹等等。他凭借高超的生存本领,数度帮助阿尔谢尼耶夫和他的队伍渡过难关,多次救了阿尔谢尼耶夫等人性命。两个男人在森林探险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5年以后,阿尔谢尼耶夫把德尔苏带到生活无虞的城市居住。可老猎人处处与现代化的社会发生冲突。最后,属于大自然的德尔苏·乌扎拉返回莽林中,不幸死于盗贼之手。

本书是对一个善良朴实平凡的人的终极关怀,是一曲普通人的生命的挽歌。

本书是苏联地理学家阿尔谢尼耶夫于二十世纪初在乌苏里地区考察后写出的地理考察报告,也是一部堪与《瓦尔登湖》相媲美的绿色文学经典,全书分为《乌苏里山区历险记》(原名《乌苏里地区之行》)和《德尔苏·乌扎拉》两部分。日本电影大师黑泽明根据该书改编的电影 《德尔苏·乌扎拉》引起国际影坛轰动,获得1975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在乌苏里的莽林中 豆瓣
9.5 (8 个评分) 作者: [苏]弗·克·阿尔谢尼耶夫 译者: 王士燮 / 沈曼丽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 2
弗·克 阿尔谢尼耶夫考察西伯利亚原始森林时,遇到了一位赫哲族猎人德尔苏·乌扎拉,请他做向导。流浪猎人乌扎拉譬觉灵敏 对山林无比熟悉 能嗅到动物的气息。辨别人和动物的足迹等等。他凭借高超的生存本领,数度帮助阿尔谢尼耶夫和他的队伍渡过难关,多次救了阿尔谢尼耶夫等人性命。两个男人在森林探险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5年以后,阿尔谢尼耶夫把德尔苏带到生活无虞的城市居住。可老猎人处处与现代化的社会发生冲突。最后,属于大自然的德尔苏·乌扎拉返回莽林中,不幸死于盗贼之手。
本书是对一个善良朴实平凡的人的终极关怀,是一曲普通人的生命的挽歌。
本书是苏联地理学家阿尔谢尼耶夫于二十世纪初在乌苏里地区考察后写出的地理考察报告,也是一部堪与《瓦尔登湖》相媲美的绿色文学经典,全书分为《乌苏里山区历险记》(原名《乌苏里地区之行》)和《德尔苏·乌扎拉》两部分。日本电影大师黑泽明根据该书改编的电影 《德尔苏·乌扎拉》引起国际影坛轰动,获得1975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雾霭 豆瓣
作者: [俄] 亚历山大·雅科夫列夫 译者: 述弢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 - 1
前苏共高层是怎样剖析苏联历史和苏联历届领导人的?俄罗斯自十月革命以来的斯大林时期、赫鲁晓夫时期、勃列日涅夫时期、戈尔巴乔夫时期直至叶利钦和普京时期各有什么不为我们所知的历史另一面?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在苏共高层亲历者看来是什么样的?前苏共中央领导人对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现状又是如何看待的?相信本书——前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宣传部长、戈尔巴乔夫的战友、“改革设计师”、“公开性之父”亚历山大·雅科夫列夫的“绝唱”——《暮霭》将会给您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