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四
阿巴多:勃拉姆斯交响曲全集 豆瓣
8.4 (5 个评分)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 Claudio Abbado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2年3月3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意大利指挥家 Claudio Abbado 指挥柏林爱乐演奏勃拉姆斯交响曲及其它作品,上世纪八十年代数字录音,音质优秀,1992 年发行套装。早些时候 DG 曾发行过四张单独唱片。
小克莱伯指挥贝多芬,莫扎特和布拉姆斯的作品 1996年德国巴伐利亚州因戈尔施塔特 (Ingolstadt) 演奏会 豆瓣
Carlos Kleiber / Ludwig van Beethoven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4年12月25日 出版发行: Memories
1996年德国巴伐利亚州因戈尔施塔特 (Ingolstadt,注:AUDI总部所在地) 音乐会
小克在1996年,为了得到一辆价值10万美元的奥迪跑车,在因戈尔施塔特(Ingolstadt. 德国巴伐利亚州的城市) 指挥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音乐会,演出莫扎特、贝多芬、勃拉姆斯的作品。
克莱伯指挥的布拉姆斯e小调交响曲被形容成“或许是这个交响曲中最棒的录音”。他处理贝多芬的科里奥兰序曲体现了他的音乐天赋。而莫扎特的《降B大调第33交响曲》在他棒下显得格外流畅。这场由巴伐利亚国家交响乐团演奏的音乐会在克莱伯为数不多的录影中实属稀罕品!
勃拉姆斯-四首交响曲 / 拉特尔指挥柏林爱乐乐团 豆瓣
8.0 (5 个评分) Simon Rattle /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9年9月7日 出版发行: EMI Classics
The name of Simon Rattle had not been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works of Johannes Brahms so it was even more rewarding when his first Brahms recording with the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Ein deutsches Requiem", won critical accolades and both Grammy and Classic FM/Gramophone awards. Now Sir Simon and the Orchestra have committed to disc the complete Brahms symphonies, recorded in concert at Berlin’s Philharmonie in the autumn of 2008. In the words of Die Zeit, "Simon Rattle has finally dared to tackle Brahms with the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He combines Furtwängler’s monumentality with Karajan’s beautiful sound."
The Brahms symphonies concerts drew praise from the German critics: "The fourth symphony was an ecstatic apotheosis of what current orchestral playing, quick reactions and scarcely sketched annotations can get out of this work which has long since become a classic. Especially the Passacaglia finale was a finely-dosed wonder of sound refinement and harmonic finesse. Rattle appears to have finally conquered his difficult Berliners."--Die Welt.
德国班贝格交响乐团中国国家大剧院音乐会 豆瓣
Bamberger Symphoniker / Jonathan Nott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11年1月4日 出版发行: 古典爱好者精华
班贝格交响乐团:
即巴伐利亚州立爱乐乐团,在音乐界享有崇高的地位,被称为“巴伐利亚全球文化大使”,在世界各地演出。此外,班贝格交响乐团还不断接到国际著名音乐节的邀请,其交响乐唱片也获得了包括MIDEM古典唱片大奖、国际“Toblach创作棚”唱片奖在内的众多国际奖项。
班贝格交响乐团成员来自前布拉格德国爱乐乐团核心人员。二战后,他们被班贝格这座位于雷格尼茨河河畔的城市收留,成为他们的第二故乡。与布拉格爱乐乐团间的关联使班贝格交响乐团继承了上溯至十九甚至十八世纪的音乐传统。数十年来,曾担任过乐团首席和客席指挥的艺术家带领着乐团一路成长,并引导乐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1950年,班贝格交响乐团迎来了首位首席指挥约瑟夫•凯伯特,他是布拉格德国爱乐乐团的前任总监。詹姆斯•洛克伦和豪斯特•斯坦恩是继约瑟夫•凯伯特之后的两任首席指挥家。其他许多伟大的指挥家也曾与乐团亲密合作,并引导乐团形成自身独特的演奏音色,这些特质现今也已成为班贝格交响乐团的特色之一:这些指挥家有鲁道夫•肯佩、汉斯•卡纳匹兹布什、克莱门斯•克劳斯、乔治•索尔蒂爵士、克里斯托夫•冯•多赫纳伊、魏陶德•罗威基、君特•旺德、维托尔德•卢托斯瓦夫斯基、英戈•梅兹马赫、朱塞佩•辛诺波里和克里斯托夫•艾森巴赫、班贝格交响乐团的首位名誉指挥家欧根•约胡姆,以及现任名誉指挥家赫伯特•布洛姆施泰特。在赫伯特担任名誉指挥家的三十年间,他与巴伐利亚州立爱乐乐团和班贝格市之间形成了亲密无间的合作关系。
自2000年1月起,首席指挥家乔纳森•诺特担任乐团的艺术总监。2006年3月,赫伯特•布隆斯达特担任乐团的荣誉指挥,这一职务对乐团来说也十分重要;2010/2011演出季伊始,罗宾•塔西提加入班贝格交响乐团,担任首席客座指挥家。在乔纳森•诺特执掌乐团期间,乐团严格遵循传统。他将历任指挥家的辉煌成绩沿袭至21世纪,并获得了巨大成功。在任期内,他参加了2004年萨尔茨堡音乐节、2007年圣彼得堡的白夜节、2008年北京音乐节、2009年伦敦逍遥音乐节以及2009年古斯塔夫•马勒音乐周。除此之外,班贝格交响乐团及其英国籍首席指挥家诺特还成为德国大型音乐节的常客,如柏林音乐节、波恩的贝多芬音乐节以及巴特基辛根的夏季音乐节。而且班贝格交响乐团还在德国和欧洲其他各国做过巡回演出、在日本和南美进行过三次巡回演出,并在美国进行过两次巡回演出。近年来,瓦汀•列宾、特鲁斯•莫克和皮埃尔-劳伦特•艾马尔等杰出音乐家均曾是班贝格交响乐团的常驻艺术家,并随同班贝格交响乐团一同进行国内和国际巡回演出。
虽然班贝格交响乐团的常奏曲目中仍以马勒的音乐为主,但在乔纳森•诺特的带领下,乐团的常奏曲目近年来已不断扩展,节目非常多样化。巴伐利亚州立爱乐乐团所演奏的马勒曲目历来备受推崇,但乔纳森•诺特带领乐团所演绎的版本仍然在音乐界造成了极为轰动的影响。班贝格交响乐团和乔纳森•诺特的马勒曲目CD获得了众多重要奖项,这也再次证明了他们在演奏马勒曲目方面的崇高成就。
班贝格交响乐团蜚声海外,不仅因为他的音乐会演出,而且在培养青年音乐家方面也做出了杰出贡献。自2004年以来,班贝格交响乐团即开始举办马勒国际指挥比赛,并迅速获得了世界声誉,成为选拔青年才俊的严苛考场。
-------------------------
指挥:乔纳森•诺特
2000年1月,乔纳森•诺特担任班贝格交响乐团,即巴伐利亚州立爱乐乐团的首席指挥。自此之后,诺特与乐团的合作娴熟无间,在世界各地的演出获得了巨大成功,赢得广泛赞誉与关注。
诺特和班贝格交响乐团的足迹踏遍德国和欧洲的顶级音乐之都,曾在爱丁堡、萨尔茨堡、圣彼得堡、北京、琉森及席列斯韦格-霍斯坦举行的国际音乐节以及伦敦逍遥音乐会上登台献艺;并在日本、南美和美国举办数场巡回演出,获得了空前成功。英国《卫报》是这样评价诺特和班贝格交响乐团的:“总体来说,我认为他们在管弦乐方面的合作振奋人心”。
2007年,乔纳森•诺特成为琉森音乐节的“艺术家之星”,而班贝格交响乐团也作为音乐节的常驻乐团登台。在这位首席指挥家的带领下,该乐团还作为常驻乐团,参加了2005年爱丁堡国际音乐节,以及2008/2009演出季中科隆爱乐音乐厅的演出。
诺特及班贝格交响乐团录制的CD唱片接连不断地囊括各种大奖,如“MIDEM古典唱片大奖”、“国际Toblach 创作棚”唱片奖及《留声机》杂志“编辑首选奖”等。这些奖项也再次印证了乔纳森•诺特在班贝格交响乐团中获得的艺术成就及国际认可。而他所指挥的音乐会数量更是令人叹为观止 ——在这位第四任首席指挥家的执棒下,乐团的演出已逾450场。2009年5月,诺特将任期合约续签至2012年。
在过去几年里,乔纳森•诺特已指挥过欧美绝大多数的一流管弦乐队。其中包括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维也纳和慕尼黑爱乐乐团、苏黎世音乐厅管弦乐团、莱比锡布商大厦(格万特豪斯)管弦乐团、汉堡NDR交响乐团、克里夫兰管弦乐团、纽约和洛杉矶爱乐乐团、东京NHK交响乐团,他还与古斯塔夫•马勒青年管弦乐团合作在欧洲进行了巡演。而在与柏林爱乐乐团的合作中,乔纳森•诺特录制了里盖蒂的全部管弦乐作品和各种版本的《安魂曲》。音乐媒体对这些CD给予了高度赞誉,《法兰克福汇报》在2010年3月的诺特专刊中写道:“里盖蒂本人并非一位简单的观察家,他会对音乐演绎者做出严苛的评论,但他在评价诺特的指挥时,也不吝奖掖之词。”作为现代音乐的热烈拥护者,乔纳森•诺特还指挥了布里安•芬尼豪赫、沃尔夫冈•里姆、赫尔穆特•拉亨曼、阿里博特•莱曼创作的作品及班贝格交响乐团委约作品的首演。
欧根·约胡姆:勃拉姆斯交响曲全集 豆瓣
9.3 (6 个评分) Eugen Jochum /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7年1月28日 出版发行: Polygram Records
德国指挥家 Eugen Jochum 指挥柏林爱乐演奏勃拉姆斯交响曲,录音于 1951、1953 和 1956 年,1996 年 DG 发行。此单声道录音被普遍认定为勃拉姆斯交响曲最优秀的演奏之一。
谁与争峰——俞峰/宁峰: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第四交响曲 豆瓣
俞峰 / 宁峰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11年4月9日 出版发行: DR-classics
虽然每年都有100多场的演出,但昨晚的演出还是成了俞峰一次特别的体验。因为杭州,也因为杭州爱乐。他说,杭州会成为一个很好的搞音乐的地方。他说,杭州爱乐肯定会成为国内一流乐团。 昨晚,杭州大剧院迎来了两位特殊的客人。著名指挥家俞峰,现任中央歌剧院院长、艺术总监、首席指挥;著名小提琴家宁峰,在小提琴界最高赛事之一的第51届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比赛中获得了金奖和两个单项特殊奖,现任杭州爱乐2010-2011音乐季的驻团艺术家。巧的是,两位艺术家名字里都带“峰”,于是,他们和杭州爱乐合作的这场音乐会,就有了一个高调的名字《谁与争“峰”》。 俞峰出场时,脸上带着轻松的笑,因为他“回家”了。 为什么说是回家?俞峰是浙江宁波人,对浙江的交响乐团自然会特别关注,“杭州有个这么好的交 响乐团是件值得我们(在北京的浙江籍交响乐家)骄傲的事”;他和杭州爱乐还有一层关系不得不提,杭州爱乐乐团的艺术总监、首席指挥杨洋是他的学生,杭州爱乐组团时,曾经向他讨教过许多经验。昨晚,是他第一次和杭州爱乐合作。 离演出开始还有一个小时,宁峰的休息室里就传出不间断的提琴声,他还在练着当晚演出的曲目。《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勃拉姆斯四部协奏曲中最著名的一部,几年前,宁峰就是凭借演奏这部协奏曲夺得了帕格尼尼金奖。这不是那种炫技性的作品,考验的更多的是对音乐的理解。练习,仍是这位小提琴家让自己在演出前平静下来的一种方法。 19点30分,当俞峰的指挥棒扬起,宁峰的独奏和乐团的合奏互相呼应,先是让你身处田园,然后陷入音乐的情绪中,最后则仿佛置身于吉普赛的舞者间。一首曲子终了,现场热烈而整齐有序的掌声久久不愿停息,观众们确实被演奏者们的表现所打动了。 昨晚的演出,其实是少了一位观众的,杨洋因为旅途延误,而没有赶上这场演出。但这不会影响俞峰对这场演出的满意。为什么?因为台下几乎没有什么空出来的座位,“这就是成功了”。演出前,有人问俞峰,你觉得什么样的城市交响乐团算是一流的乐团?“演奏能力,队伍建设和上座率。”俞峰的声音特别强调了上座率。俞峰在2001年到2007年间,曾经担任过深圳交响乐团的音乐总监,他最引以为豪的是,乐团演出时的上座率总能保持在90%以上。“上座率高了,城市乐团就真成了城市的一部分了。” 演出下半场,《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这是勃拉姆斯交响曲中唯一一部具有悲剧色彩的。可在俞峰的指挥下,乐曲呈现出一种特别的味道,虽然还是悲剧,但也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悲剧”。这是杭州爱乐第一次演奏这部交响曲,出色独特的表现让杭州爱乐者们有了一次特别体验。 在似乎不会停下的掌声中,俞峰和宁峰站在大剧院的台上,一次次地谢幕。像每位在这里演出过的艺术家们一样,这一刻,他们仿佛有点醉了。
作者:归并 来源:杭州日报
Brahms: The Symphonies 豆瓣
Georg Solti / 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2年2月11日 出版发行: Decca
指挥家 Georg Solti 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演奏勃拉姆斯交响曲和两首序曲,1978 和 1979 年录音,1991 年 Decca 发行套装。此套唱片被认为是勃拉姆斯交响曲优秀的演奏录音之一。
弗里茨·莱纳指挥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 豆瓣
Fritz Reiner / The Royal Philharmonic
发布日期 1994年6月23日 出版发行: Chesky Records
“记得有人说莱纳听了自己这个勃拉姆斯录音感动的哭了,这个版本确实有值得聆听的地方。笔者认为这个版本有勃拉姆斯傲骨凛然的霸气,却又不失铁汉的柔情,前者可以听他的第四乐章,后者可以听他的第二乐章。
虽然将录音的优劣也放在版本比较的考量有一点奇怪,但是我们却必须说,录音确实会影响聆听时的整体感受。就如之前说过的,莱纳这个录音诠释的非常爽朗,而且又不缺曲子中的灰暗面,如果你可以接受索尔蒂的诠释方法,那么应该可以轻易接受这个莱纳的最后录音。”
——以上引用蓝昌松先生的评点。这是一张著名的录音,我仅仅在线听过而已。个人觉得莱纳首乐章主题速度过快,皇家爱乐的弦乐还没有完全放开。但莱纳终究功力不凡,乐队是渐入佳境。之后的几个乐章都完成得很好,莱纳的独有气质在末乐章尤为突出。
总之是一次上佳水平的演绎,虽然不是完美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