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扬
贝多芬 :交响曲全集(卡拉扬指挥) 豆瓣
9.3 (6 个评分) Herbert von Karajan / Berlin Philharmonic 类型: 古典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贝多芬交响曲全集》/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维也纳歌唱家合唱团。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奏的这个60年代版一致公认为最首要的选择,录音也堪称模拟时代的范本,此低价版套装也更加显得超值,不可错过。63年版“企鹅”评价三星
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 & 斯拉夫舞曲 豆瓣
Herbert von Karajan
发布日期 1964年11月18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1892年,美国纽约国家音乐学院聘请德沃夏克出任该院的院长,德沃夏克则应邀赴美。这部《第九交响曲》即是德沃夏克在美国停留的将近三年期间内,大约在1893年五月完成的作品。这部交响乐实际上是作者对于美国所在的“新大陆”所产生的印象的体现,曲中虽然有类似“黑人灵歌”与美洲“印第安民谣”的旋律出现,但德沃夏克并不是原封不动地将这些民谣歌曲作为主题题材,而是在自己的创作乐思中揉进这些民谣的精神而加以表现。将此交响曲命名为“自新大陆”者,正是作曲者德沃夏克本人。(也有的版本译为“新大陆”或“新世界”交响曲)
全曲共分为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 序奏,慢板,e小调,4/8拍子。此序奏部分颇为宏大,其主题与相继的主部快板部分有极其微妙的关系,担负一种连贯全曲的特殊任务,甚至可称之为全曲精神的中心旋律。乐章的引子部分由弦乐器、定音鼓和管乐器竞相奏出强烈而热情的节奏,暗喻了美国那种紧张、忙碌的快节奏生活 ; 乐章的主部主题贯穿了全曲的四个乐章,其特性与居住于匈牙利和波西米亚境内的马札儿民族固有的民俗音乐具有共通的性质。这一特殊主题靠着巧妙发展,转达了不同于以往音乐世界的“新世界”的消息, 具有强烈的震撼效果。德沃夏克当时背井离乡,乡愁蕴积,故而引用了他少年时期耳熟能详的民俗歌曲特质,以遣思乡念国的情怀。乐章中另一段优美的旋律透露出浓浓的乡愁,恰是作者这种心情的体现。
第二乐章 最缓板,降D大调,4/4拍子,复合三段体。这一乐章是整部交响曲中最为有名的乐章,经常被提出来单独演奏,其浓烈的乡愁之情,恰恰是德沃夏克本人身处他乡时,对祖国无限眷恋之情的体现。整个乐队的木管部分在低音区合奏出充满哀伤气氛的几个和弦之后,由英国管独奏出充满奇异美感和神妙情趣的慢板主题,弦乐以简单的和弦作为伴奏,这就是本乐章的第一主题,此部分被誉为所有交响曲中最为动人的慢板乐章。事实上,也正因为有了这段旋律,这首交响曲才博得全世界人民的由衷喜爱。这充满无限乡愁的美丽旋律,曾被后人填上歌词,而改编成为一首名叫《恋故乡》的歌曲,并在美国广泛流传、家喻户晓。本乐章的第二主题由长笛和双簧管交替奏出, 旋律优美绝伦,在忽高忽低的情绪中流露出了一种无言的凄凉,仍是作者思乡之情的反映。 本乐章的第三主题转为明快而活泼的旋律,具有一些捷克民间舞蹈音乐的风格。
第三乐章谐谑曲,从“海华沙的婚宴”中的印第安舞蹈中得到启发,舞蹈由快而慢地不停旋转。音乐有两个主题,第一主题轻快而活泼,带有跳跃的情绪;第二主题清丽、明快,富有五声音阶特色;两个主题彼此应和、模仿。 乐章的中间部分主题悠长而婉转,是典型的捷克民间音乐风格。
第四乐章快板,奏鸣曲式。气势宏大而雄伟,这个总结性的乐章将前面乐章的主要主题一一再现,同时孕育出新的主题,彼此交织成一股感情的洪流,抒发了作者想象中和家人聚首时的欢乐情景。乐章的主部主题由圆号和小号共同奏出,威武而雄壮;副部主题则是柔美、抒情性旋律,由单簧管奏出。这一切经过发展之后,形成辉煌的结尾。
Gustav Holst: The Planets 豆瓣 Spotify
9.0 (47 个评分)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 Herbert von Karajan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3年2月15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行星》组曲是一部庞然巨着,整个作品分为七个乐章,分别以九大行星中的七个星球(地球和当时尚不为人类所知的冥王星除外)命名,而且乐队编制也异常庞大,启用了一般很少登台的低音长笛、低音双簧管、低音单簧管、低音大管、次中音大号等管乐器,以及管风琴和众多的打击乐器,在最后一个乐章中还有一段六声部的女声合唱(有时亦以两支独奏长笛取代)。如此众多的乐器的组合产生了丰富的音响色彩,如在 "火星"乐章的一段音乐中,乐队的全奏展示出了地动山摇的气势。但也许正是由于《行星》组曲本身及其乐队编制过于庞大,这部作品一般很少全曲演奏,通常仅演其中的三、五个乐章,有时则只是单独演奏一个乐章。
就《行星》组曲的意义来说,该曲与纯粹的天文学并无关系,而仅仅是建立在古代勒底人、中国人、埃及人和波斯人所熟悉的"占星术"之上的。关于这一点,霍尔斯特在 1920年全曲公演时曾这样对记者说:"这些曲子的创作曾经受到诸行星的占星学意义的启发。它们并不是标题音乐,也不与古代神话中的同名神仙有任何联系。如果需要什么音乐上的指引,那么,尤其是从广义上来说,每一曲的小标题足以说明与某些庆典活动有关的那种礼仪性的欢乐。例如,土星带来的不仅是肉体的衰退,它也标志着理想的实现,而水星则是心灵的象征……"
卡拉扬:马勒第五交响曲 豆瓣
8.0 (8 个评分)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 Herbert von Karajan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6年8月13日 出版发行: Decca International
马勒在总谱上所罗列的表情符号时常会令演释者不知所云。比如他的《第二交响曲》,几乎每过五小节就出现一个提示,似乎是作为指挥家的马勒专为未来的演释者所设置的某种悬念。那里,隐含着他对未来音响空间的丰富想象。又如,面对pp和ff或渐强(crescendo)等表情符号,如果被埋在老贝和瓦格纳的乐谱里,演释者就可以凭自己的经验驾轻就熟。前者可依据古典的演释法则对之,后者则可凭个人的造化加以再创造。然而,遇马勒就不行。演释者如那样做就有可能迷失方向,几乎无从着手。对此,已入一流的大师英巴尔不无感叹道,马勒的音乐之于乐队要求甚高,乐队唯有相当熟练后,才有可能逐渐去领略马勒的多义性,刻画出那些极为动人的音响。确乎,演释马勒就止时间与才能的相并之果。诚如伯恩斯坦所言,马勒的音乐基本上就是音色的音乐。在此,音色成了他隐喻万下世界和宇宙之力的心理独白。《第五交响曲》就是他对未来音响空间所作的一次有益探寻。他将巴赫艰深的复调思维融在各种音色的组合之中,结果,书面上成了,排练却遭到了同仁的批评。人们抱怨他写得过于繁复,连外声部都快被吞没了。而马勒生前又最在乎别人说他外中部的不是,他的交响乐作品大多要求外声部结构轮廓要格外清晰。马勒自己也说:“一些个别音太难演奏……连那些经过句都给跑了。”后来,马勒听取了大伙意见,重新来了一稿。才有了今天《第五交响曲》(据阿尔玛说,马勒后来对《第五交响曲》的配器还是不满)。
说起《第五交响曲》,人们不由地想到了他对终乐章的偏爱。那不仅是因为那里有他人生的缩影和对生活的感受,而且还因他的创造力可以得到全面而综合的展现。《第一交响曲》、《第二交响曲》、《第三交响曲》,甚至到《第九交响曲》,均为如此。这回,为了《第五交响曲》的终乐章,马勒特意将第四乐章紧缩成了具有间奏风味的“小柔板”作为铺垫,其结果就令这多情的《小柔板》名震天下。
那是因为每当聆听《小柔板》,就令人想到了她与电影《魂断威尼斯》的神缘。意大利名导威斯康蒂慧眼识金,懂音乐,听马勒。为拓展托马斯?曼原作的意境,将马勒的这个《小柔板》切入了银幕。影片的凄美基调与马勒音乐之境颇为相吻,结果,就让人从此知道了马勒。也使这段悲愁的音乐几乎成了死亡的某种象征。这既可说是马勒复兴运动借助影视媒体发展成功的某种点缀,也意味着好音乐必因与好影视的联姻而令世纪末之人逐渐远离日益物化了的烦躁,“躲”进音乐里去玩味人生。有趣的是有关此曲的追问至今仍为纷扬。
人们关注的焦点自然就是威斯康蒂究竟为何要用马勒之乐作配乐呢?与影片相吻的浪漫时代悲乐何止马勒?!比如老柴的《悲怆》等。于是,世界影坛和乐坛的“马勒迷”们就此展开了和睦的争议。是因威斯康蒂导演的故事影射了马勒的爱情生活,还是威导没了别的选择,只是就属她了的那种?!孰是孰非,难以评说。一般而言,人们似乎更倾向于后者。想必威导对马勒颇有心得。影片中导演似淡即浓地让主人翁作家与英俊少男在充满瘟疫的威尼斯城相遇所引出的恻隐和凄楚,似高贵清纯而又似荒诞悲戚,确乎构成了电影配乐的难度。这则缠绵,除了马勒之乐能够胜任外,还会有别的选择吗?!何况原小说作者与马勒还是朋友。可见,威斯康蒂是聪明而富远见的。他当然知道“小柔板”是为了爱情;为了爱妻阿尔玛的负疚之情,更是为了预示某种成份的殉情。马勒的大男子气概,一直令阿尔玛无所适从。阿尔玛有很好的作曲人赋,又是与马勒齐过名的策姆林斯基的学生,并肩过成功的艺术歌曲,而马勒却禁止阿尔玛作曲。阿尔玛含泪顺从。这种心灵隐患令她终身难忘。她甘愿为马勒这具崇高的精神话体作出牺牲。《第五》还是由阿尔玛抄写定稿的。可以想象,马勒的创作灵感若离开了阿尔玛的鼎力相助,还会有今天的‘“巨人”马勒吗?!对此,马勒生前是深有感悟的。在他们的通信交往中,马勒曾无数次地向阿尔玛呼唤过爱和内疚之情。结果,除了“小柔板”,还有《第六交响曲》、《第七交响曲》、《第九交响曲》,尤其是《第十交响曲》的慢板乐章,马勒不失时机地将这些情感表达出来。
至于那些大指挥们,每俟品到此处,就分不清自己和马勒了。才有了有关“小柔板”的风格之别,有了速度等方面的角逐。有人曾评说大师们远离了马勒原速。他们怎么看?卡拉扬、伯恩斯坦、库贝利克、巴比罗里、腾斯泰德等都似乎对此不屑一顾。或许这是情有可原的。马勒有常在排练中即兴改变配器之习。马勒也曾说:“为了表达作品的意图,如果乐队的空间和质量要求指挥家在我的总谱上做一些改动,那他是正确的。”大师们所争的无非就是自身修养和对马勒风格的感悟,仿佛就在这个“小柔板“里融着道不尽的人间沧桑。所以,似乎一个比一个缠绵和悠长。竖琴潜在的简约风格和弦乐的如泣如诉般的吟颂,令人不由地想到了人生的无常。
19O2年,马勒完成此作。五个乐章。为了音色的倾述,马勒首次在此曲中开始了音响上的“剪接”和“叠影”。他不自觉地将电影蒙太奇的一些法则运用此曲中,结果,就令第一乐章的送葬进行曲动人心魂。乐曲由马勒从小偏爱的小号开始,在大鼓的逐渐弱奏下,由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在升C音上的拨奏声中结束。注意,马勒特意标明为P一 PP—PPP,为第二乐章的激情精心铺垫。
第二乐章又作第一乐章的持续和扩展。所以,那个大鼓的弱奏自然成了某种点缀,此乐章为自由奏鸣曲式。音响粗旷、尖锐、凝重,甚至个别段落还出现了九度音程。马勒要求长笛柔而飘逸,像天边回声;单簧管、双簧管和大管要奏得古怪而粗野、滑稽;圆号作大块面地吼叫。在此,音响的“剪接”象征着生存的苦难和不幸。其中,高潮即临的铜管齐鸣下的D大调圣咏,极富动力。
第三乐章,谐滤曲。弦乐在连德勒舞曲节奏下拨奏,音色似如吉他,很是轻灵、动听。在相当长的发展部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三支单簧管和三支小号融在弦乐中的音响。十分流畅超迈。
第四乐章,小柔板。仅由竖琴和弦乐演奏,采用了他为五首吕克特诗歌之三“我消失于这个世界”而谱的旋律。具有夜曲风味。在降G大调的中部,通过持续不断的半终止来逐渐导向终乐章。所以,也可视此为终乐章的序奏。
第五乐章,回旋曲——终曲。马勒十分注重配器上的结构和色彩。这种章法直接影响了《第八交响曲》、《第九交响曲》,乃至《大地之歌》。法国号、低音号、双簧管和单簧管相互对答,由法国号将主题展开,在圣咏般的高潮中结束此曲。
法国文学大家罗曼?罗兰听了马勒《第五交响曲》后,声称是‘“严谨和松散的一个混合物”。对此,深喑马勒风格的伯恩斯坦却认为“马勒用音色喻示了20世纪的精神危机”。有心的听者只要认真聆听,便会觉得伯恩斯坦的结构色彩、句法和呼吸,以及对马勒独有的“剪接”音块和音色的把握均到了炉火纯青之境。他在用音色作着内心对天穹的表白。
马泽尔虽与伯恩斯坦在理性上积分不相上下,但效果上却不如伯氏浑然。
卡拉扬的马勒“第五”毋如他的《第六交响曲》和《第九交响曲》。卡氏似乎对马勒的“剪接”言语有些不以为然。所以,太本色,就凸现了结构、在色彩上却略有些平了。
西诺波里堪称独辟跟径,他通过演释和录制马勒“第五”而逐渐确立了自己在世界乐坛的地位。尽管人们对他在演出中的表现甚有微词、觉他水平很是波动,但也极为赞赏他首次试图用心理分析的方法来演释马勒。在他看来,马勒就是一个敏感而富幻想的大家。马勒通过音乐创作去寻觅不幸生活产生之原由。因此,他在演释上突出了幻想和色彩。如在终乐章之前的引子,他把法国号、低音黑管和双簧管所奏的过门音色处理得似悠闲而富冥想意昧。在终止的最后那瞬的小提琴所奏的圣咏般的和弦进行,他处理得一波三折、突出了终止的厚度和气派。
英巴尔自从录制了马勒以来,人们就对这位具有学术水平的马勒专家抱有期望。他的演释走向与阿巴多如此相近。然而,由于他采用了单点录音方法,又在德国古歌剧院大厅录制,所以,展现马勒生前那种对音响空间的远大理想可谓得天独厚。同样像阿巴多那么注重音色的光彩,但他的管弦音色却极具颗粒性,又有适度之美。甚至就连提琴的换弓,铜管部的呼吸以及器乐的方位感都能听到。尽管,他的音量总不太大,但就音色来看,他比伯恩斯坦、阿巴多等更为精细和清晰。他的唯一不足或许就是在驾驭激情上还略欠火候。股斯泰德的马勒《第五交响曲》荣登榜首,那是因为他对音乐具有超乎寻常的直觉和领悟事物的敏锐。这令他在诠释马勒《第五交响曲》的深度上堪与伯恩斯坦相匹,在人文上具有相当的高度。所憾的是面对铺天盖地的音响在处理上略有些含混,尽管如此,他对《小柔板》以及许多旋律悠长片断的处理,令人极为心动。
索尔蒂、海汀克和康德拉欣,均属结构力浑厚的那种,敢于表现,大刀阔斧,令人难忘。小泽的版本音色很好,透明、清新,还有回音感。但在把握马勒结构和色彩上略显不足。祖宾?梅塔也出了《第五交响曲》版本,但评价毋如他的马勒《第一交响曲》和《第二交响曲》。
老到的巴比罗里一如既往、一身贵气、色彩上虽不及伯恩斯坦、英巴尔那么富有新意,但他驾驭结构和激情的能力丝毫不逊卡拉扬。这不禁令人想起了当年他与卡拉扬、切利比达凯一起角逐柏林爱乐帅印的情景,确乎实力非凡。在巴比罗利的经典演绎中,小柔板乐章更具悲天悯人的感情J而麦克拉斯的这版使用了少许有争议的诠释方法和华丽的现代音响,使其成为绝佳的首选之作。巴比罗利的1969年版无论如何也应算作最伟大的演绎之一,是曾制成唱片的作品中最热烈动人的一张。音乐宽广繁华但感情强烈:尤其小柔板非常动人。这张唱片录制于沃特福德市政厅,重新制作得极为成功。堪称经典一版。
目前,世界上的不少乐团,常把马勒《第五交响曲》作为训练和提高乐团素质的手段之一。那是因为演释马勒既可把握古典浪漫风格,又为演释现代之乐作了必不可少的技术准备。
卡拉扬:勋伯格《升华之夜》;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 豆瓣
Herbert von Karajan / Berli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发布日期 2008年10月27日 出版发行: Testament
这张专辑并非像以往“卡拉扬-柏林爱乐”的录音是由EMI、DG、Sony这些把卡爷的传奇录音都攥在手里的大公司发行的。独立厂牌Testament成功地从BBC手里拿到了1988年的现场录音,虽然这份录音的效果并不好,有如磁带一样的感觉。那是一次横跨欧亚大陆的巡回演出(对很多国家的乐迷来说,这是他们最后一次在自己的国家看到卡爷的身姿,比如这就是卡爷在英国的最后一次演出)。当时正赶上法国铁路工人罢工,乐器很迟才送到,为此音乐会推迟了一个小时才开始,在没有任何排练的情况下就直接投入了演出。在这样的情况下,BPO表现出了顶级的专业水准和精湛的技艺。
斯拉特金:比才《卡门组曲》/格里格《培尔·金特组曲》 豆瓣
Leonard Slatkin / St.Louis Symphony Orchestra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2年6月25日 出版发行: Telarc
01. Bizet: Carmen Suite No. 1: Prelude to Act I
02. Bizet: Carmen Suite No. 1: Aragonaise (Prelude to Act IV)
03. Bizet: Carmen Suite No. 1: Intermezzo (Prelude to Act III)
04. Bizet: Carmen Suite No. 1: Seguidilla
05. Bizet: Carmen Suite No. 1: Les Dragons d'Alcala
06. Bizet: Carmen Suite No. 1: Les Toreadors (Introduction to Act I)
07. Bizet: Carmen Suite No. 2: La Garde Montante
08. Bizet: Carmen Suite No. 2: Danse Boheme
09. Grieg: Suite from Peer Gynt: Ingrid's Lament
10. Grieg: Suite from Peer Gynt: Arabian Dance
11. Grieg: Suite from Peer Gynt: Morning Mood
12. Grieg: Suite from Peer Gynt: Ase's Death
13. Grieg: Suite from Peer Gynt: Anitra's Dance
14. Grieg: Suite from Peer Gynt: In the Hall of the Mountain King
里赫特: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 豆瓣 Spotify
9.5 (65 个评分) Sergey Rachmaninov / 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6年2月13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柴科夫斯基一共有三首钢琴协奏曲,当然就是属第一号最有名了。在这首钢琴中,作者深深情地、热情洋溢地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光明的渴望,钢琴与乐队的协奏成功地实现习了真挚的感情抒发与强烈的、激动人心的交响化效果的高度和谐与协调,从而使产生极其巨大的音乐感染力。

1963年由卡拉杨指挥维也维交响乐团、闻名世界、脾气怪异的前苏联钢琴大师演奏钢琴的"大禾花"版被众多乐评称为无出其右。李希特+卡拉扬+维也纳爱乐,这样的组合,精彩绝对可期。

而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钢琴协奏曲,可以算是20世纪音乐家创作的钢琴协奏曲中最受欢迎的。这一乐曲被公认为拉赫玛尼诺夫的“最高杰作”,广受世人的喜爱和欢迎。在所有俄罗斯作曲家所作的钢琴协奏曲中,本曲为首屈一指的名作。

里赫特的这一版本充满梦幻色彩,可以说是最接近拉氏原意的演绎,当然成为“拉二”的首选版本!
卡拉扬:贝多芬D大调第二交响曲作品36号/降B大调第四交响曲作品60号 豆瓣
Herbert von Kalajan /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发布日期 2007年11月18日 出版发行: 杰盛音响
贝多芬,路德维希·凡(1770-1827)德国作曲家,祖籍费尔德,生于波恩,后移民至波恩。父为当地选帝侯的宫延乐手和歌手。1779年贝多芬成为聂费的学生,后任他的助手。历任宫廷副管风琴师、歌剧乐队的中提琴手等。后又师徒海顿、申克、阿尔布雷,希茨贝格和萨列里等人。1786年访问维也纳,曾 莫扎特即与演奏,颇得莫扎特赞许。1792年在维也纳定居,1795年首次以作曲家和钢琴家身份登台湾奏并获得成功。1798年他双耳失聪,发展到1819年时病情恶化到只能书谈。但他仍以顽强的毅力进行创作,在此后的30年里,他源源不断地创作出各种体裁的作品。他于1827年逝世,在瓦林举行的葬礼,有2万余人自发参加送葬行列,成为全国的重大事件。现葬于维也纳中心公墓。他生前饱受困苦熬煎又顽强地与疾病作斗争,但是他并不屈服,他要“扼住命运的咽喉”,贝多芬在音乐史和音乐发展史中的作用是极其伟大的,被誉与“乐圣”。他是世界上最富于独创精神的作曲家之一,在他一生的最后阶段创作了一些伟大,最富于思想性的作品。他是集古典音乐之大成,开浪漫之音乐之先河的伟大作曲家。对后世的影响巨大。其一生作品浩如烟海,其中著名的有:九部交响曲(著名的有《英雄》、《命运》、《田园》、《合唱》交响曲),钢琴奏鸣曲32首,钢琴协奏曲5首、变奏曲21套、管弦乐曲、合唱曲、歌剧、芭蕾舞剧、室内乐等。附碟附送精美手册,此手册包含作曲家、演奏家生平简介,深入浅出的作品分析,中、外文对照的声乐作品唱词。以及古典音乐时期的割分、世界著名乐团、指挥家及古典音乐小百科。定会在您欣赏古典音乐的同时有所帮助。
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马勒第九交响曲 / 金卡马九 Spotify 豆瓣
8.9 (9 个评分) Gustav Mahler / Herbert von Karajan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4年10月11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马勒《第九交响曲》.一般都看作是他的“告别”之作。在此.他要告别的,正是他深深爱着的人世间。
《第九交响曲》作于1909一1910年,由布鲁诺?瓦尔特于1912年6月12日在维也纳指挥首演。在此曲之前的《大地之歌》,原应称为《第九交响曲》,因考虑到与第九有关连的作曲家的命运,才合第九不用。作此曲时,马勒好像已安然超越了死亡,在第一乐章发展部也曾记有“呵,我消逝了的青春,我消费了的爱”,第三乐章开头记有“给在阿波罗的我的弟兄”,第四乐章结尾有“像死那样结束”。这首作品按美国音乐评论家唐斯的说法,4个乐章好比“浩大的死亡之舞,按每乐章顺序分别为:死亡作为解放者,死亡作为死亡舞的伴奏者,死亡作为战场上的敌手,以及最后死亡作为一个起慰藉作用的友人。”
共4个乐章:
1.悠闲的行板对大调,扩大的奏鸣曲式。圆号、竖琴、低音弦乐构成短小序奏后,第二小提琴呈示断断续续的第一主题,木管变形承接后,变成灰暗的D小调。第一小提琴呈现第二主题,弦乐与木管对位,铜管加人后又回到D大调,将第一主题作发展处理,大提琴、小提琴、木管承接后,变为降B大调,展开以第二主题为中心的对位发展。到顶点时,小提琴与木管奏第三主题,壮丽地发展,平静后,进人发展部。定音鼓表达序奏动机后,圆号抒情地处理第一主题,双簧管承接,变成坚毅的快板。圆号表现第三主题的发展,弦乐急速作半音阶下降。变为降B/J’调,第二主题作热情的处理。第一、第二主题加以变形,对位达到高潮,平静后在序奏动机上小号奏F小调葬礼进行曲曲调,不久变成D大调,以第一主题进人再现部。再现部—一再现呈现部材料。如果说发展部充满与死神的搏斗,再现部已在平静净化的气氛中,宁静地吟咏,各乐器纷纷作华彩处理,最后以弦乐幽静的泛音而结束。这个乐章以死亡降临开头,主旋律则是告别的不同表现。柏格认为,这是马勒“有生以来所写的最最神圣的东西,它表现了他对人世的异常热爱,表现他多么渴望在世间平静地生活,渴望享受大自然的深逮奥秘——在死亡到来之前。因为死神的降临是无可抗拒的,整个乐章渗透了死亡的征兆,它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尘世的一切理想都以它而告终。”马勒的学生布鲁诺?瓦尔特 则认为:“这一乐章发展成为离别情绪的一个凄恻动人而又高洁庄重的缩影,徘徊在离别的悲哀和对天国光辉的幻觉之间的退想是独一无二的,它使这一乐章升华到天堂幸福的境界。”
2(大调,指示“以缓慢的兰德勒舞曲速度”,相当于谐谁乐章。全乐章有3种兰德勒舞曲风格旋律,开头在低音管与中提琴所奏的轻松短小序奏引导下,第二小提琴像古提琴呈示第一兰德勒舞曲旋律,低音管与中提琴以对位缠绕。变得活泼后,第二兰德勒舞曲旋以E大调圆舞曲风格出现于第一小提琴,结构如回旋曲。圆号与小提琴奏缓慢的第二兰德勒舞曲旋律,低音管与大提琴引进第一兰德勒舞曲旋律的对位,进人第二段。第二段先以6个变形发展第二兰德勒舞曲旋律,再以第二兰德勒舞曲第一插句与第三兰德勒舞曲对位,以5种变奏发展。第三段先发展第一兰德勒舞曲,再利用第二兰德勒舞曲的插句作为经过句,移至第二兰德勒舞曲的发展,以4个变奏达高潮。第二兰德勒舞曲的插句加人,又出现4个变奏。第四段以回忆的方式暗示第一兰德勒舞曲,第三兰德勒舞曲亦加以暗示后,进人结尾,以第一兰德勒舞曲的回忆构成宁静的尾声。
3.回旋剧曲,幽默地人小调,很快的快板。主题片断构成日短小序奏后,第一小提琴呈示回旋曲主题,它对位、变形后,圆号与小提琴都引人新旋律,第一小提琴再引出第一副主题,展开二重小赋格。小赋格的两个主题来自回旋曲材料,它达到顶点后,再由圆号与木管再现第一副主题,圆号奏《第三交响曲》第一乐章的牧羊神主题。接着,圆号与低音弦乐以对位进行,单簧管加人后,双簧管与小提琴以新旋律f小调奏二重小赋格。这个小赋格因铜管所奏的第二副主题而中断。这个副主题发展处理后,不久回旋曲主题再现,结尾变成急板,进行曲形态。
4.慢板,降D大调,回旋曲式。在缓慢的小提琴动态后,小提琴奏出有些灰暗的回旋曲主题,这是第三乐章后一个小赋格引申而来的。此主题进行中。小提琴奏第一副主题,回旋曲主题经过插句而变形,经过句作自由的幻想发展,最后是平静的结尾。这一乐章充分体现“平静地向世界告别”,中部有跌宕起伏的意大利风格旋律,最后旋律片断越来越不协和,它最后消退为“沉寂”,就像布鲁诺?瓦尔特形容:“就像一片云彩消失在蔚蓝色的天空中。”应该41&/D4k% 06说,这首交响曲“最大限度拓展了调性的表现力,达到了调性音乐的极限。
尽管卡拉扬录制的其他马勒作品都平平而已,但是他的两个《第9交响曲》还是十分出色,更胜一筹。较早的是模拟录音的版本,这个版本的外乐章既丰富又紧凑,表达了作品深深的激情。中间两个乐章既出出,又精细优雅。由于圆润宽广的录音的帮助,两个乐章中突然出现的极轻的乐段,声音虽然很轻,但都十分真切,听众很少能在唱片中体会这种效果。速度自由自在,但又控制得很好。听卡拉扬,最感动人的莫过于第一乐章结束的哀伤无以复加之际,第二乐章忽然飘入了一种在骨底子里充满凄凉之情的舞曲。舞曲本身是执著而认真的,但是为何要放在第一乐章对人世无比的眷恋之情都已——一受摧之后?马勒实在还是不能忘惰于人间,即使死亡已一次次前来召唤。然而除此之外,人又能把自己置于何处呢?那么,即使已是满目悲凉.不妨暂且让人心灵起舞,虽然舞得如此让人心酸。卡拉扬的第四乐章,,不仅表现出高贵和坚忍,同时他也表现出一种动人的情感,从而大大削弱了沉寂的感觉,令人想到有一种圣咏气氛在,他似乎觉得应该将马勒的“第九”射入这一道光束,才是可以放心的,事实上卡拉扬在此也确是给予了某种暖色调的感情表述。而伯恩斯坦则给人以“此情无计可消除”的深深震动,这给他那准备接受死亡来临的心境抹上了一层巨大的怅们,又使人仿佛看到最后一片云彩渐渐消失在天空远处,只留下一丝哀婉之情在空间回荡不散。现在有了一个非常便宜的版本可以替换较早的模拟录音版(1980年)。DG公司将原来的版本重新在其双张系列中发行,这样我们只需花一半的钱就可以获得重新制作的数字录音版。而且其中(亡儿之歌)和(吕克特诗歌谱曲5首)的演奏与其他版本有所不同,更胜一筹。路德维希的演唱也独具特色,非常漂亮地抓住了歌曲的沉静之美。尽管麦克风传送出来的声音有时不够均衡,但录音仍可说是手俩圆润,堪演唱媲美。
过了不到两年,卡拉扬又在柏林录制了这部作品的现场演出。两种版本的主要不同之处是,新版本舍弃了马勒式的死亡意愿,末乐章中有一种新的、灼热的乐观情绪,因此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这个版本采用“原声”数字处理技术,但弦乐声相当有质感。我认为卡拉扬的这个现场版不如他早两年的录音版。
如果谁喜欢对马勒《第9交响曲》的无拘无束,完全诉诸感情的解读,那么辛诺波利的版本当为上选,尽管在演奏中他时常会这样或那样地改变速度和乐句,不过他始终想要表现出一种热烈情绪。录音圆润、热情,有一种生动的现场感,铜管乐队光芒四射,这些因素都增加了这个版本的冲击力。在宏大、从容不迫的外乐章中,高潮部分十分有力,在这一点上,很少有其他版本能与之媲美的。而在中间的两个乐章中,鲜活的“点子”生动地传达出其怪诞感。西诺波里将他问这种解读方法一直贯彻到底,缓慢的终乐章仍然充满激情,并没有超然于尘世,直至最后的“最弱音”依然保持着温暖,并未消失在虚无之中。
巴比罗利现场演出的马勒交响曲给柏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录音也反应出了乐手们的热烈反应。在录制其他乐章之前,巴比罗利首先选择录制缓慢、紧张的末乐章,而演奏的美感使这个乐章确实称得上是这部作品的顶点。其他的乐章也演奏得活泼有力。这个版本绝对是物美价廉。
克勒姆佩雷尔的这个版本是在1967年他的一场大病之后录制的。但并未因病痛而表现出丝毫憔粹和衰弱;从录音的音质圆润和稳定中可以感觉到他的体力。克勒姆佩雷尔将崇高的末乐章演绎得极有张力,同时也很含蓄克制,不是直白地将他的深层次情感表露得一览无遗。
因巴尔的解读也许没有卡拉扬那样史诗般的力量宽广的幅度,但是如果从某种角度看,他的这个相对单纯的版本可以说十分紧凑。如同现场演出一样具有变化的张力,并在最后达致寂静的顶点。因巴尔不像卡拉扬的那样具有悲剧性,而是在轻唱(大地之“中的“EWig”(永恒)的同时,狂喜而迷乱地向曲终发展。附加(第10交响曲)的柔板顺理成章,其解读同样自然而温区。两部作品的录音都十分出色,平衡自然,堪称Denon的典范。
这个感人至深的(第九交响曲)版本是1990年4月在布拉迪斯拉发的现场录音,由贾德指挥青年马勒乐团的才华横溢的年轻乐手们演奏的。动态宽广、明亮生动的录音使得他们的演奏极有感染力。乐手们从始至终全情投人,演奏极其出色,听众根本没有必要因为他们的年轻而降低要求。(第10交响曲)的柔板的演奏尽管也令人满意,不过没有(第9)那么突出。这首柔板录制于1987年8月,由另一支乐队(其乐手都来自欧洲经济共同体国家)一欧洲共同体青年交响乐团演奏。
马勒《第9交响曲》在伯恩斯坦的1979年指挥柏林爱乐乐团的现场录音,演奏精细优雅、光芒四射。在伯恩斯坦的指挥下,演绎极富于表现力,反应极其火爆。伯恩斯坦的第一乐章初听觉其细微处情感表达极足,简直要疑心其是否会因此而顾不上整体?但是一曲终了,不由深深叹服于他准确传递出了马勒在此表达的感受:即那种虽然作好了一切心理准备以平静面对死亡,但仍不由自主地感受到了刻骨铭心的苦痛,并且因为说到底还是全身心牵挂在人世上,因而仍要经受心灵折磨的复杂感觉。在卡拉扬是柔惰万种处,伯恩斯坦则是一派“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景况。人在数度遭受死神打击之际,仍衷心保留他认为是珍贵的思想和感情而不眠,这岂非正是一种贞洁而崇高的精神的缘故?伯恩斯坦的第二乐章,表现了一个正在起舞却恍然发觉自已不知竟为何起舞者的心灵,他像是回忆起了第一乐章中曾经有过的那些感情.然而眼下又不知如何是好.于是不免舞得有些意兴阑珊而索寞。伯恩斯坦在此的风格是相当怪异的,这种风格在马勒那个原本就是怪异的第三乐章中更为突出。第三乐章其实是一连串尖锐而不可解问题的激烈提出,并且在对答案无所求的情绪支配下,流露出嘲讽来。伯恩斯坦的解读简洁紧凑,自然优美,速度控制得从容不迫,表现出一种相对沉静、内省的特征。
瓦尔特的Sony(原为CBS)版录制于1961年的二月末和2月初。制作人约翰?麦克留尔趁机录下了当时指挥家与阿诺德?米凯利斯的对话。谈话日期在5年前,共16分钟。瓦尔特在一开始缺少一种神秘感,但在篇幅颇长的整个第1乐章中,他的诠释非常平稳,速度控制比其他版本更严,并从而建立起了前后连贯的整体结构。中间的两个乐章与第1乐章类似,聚焦清晰而无亲切感。末乐章紧张激烈、坚忍有力,没有极轻的乐段。演奏非常出色,与他著名的(1938年)与维也纳爱乐合作的版本有很大不同。该版(由麦克?达顿提供)现在也有转录的版本,录音质量一流。1938年的录音是最早发行的(第9交响曲)的版本,他也是最早指挥这首交响曲的指挥家。演奏的开始部分还感觉不出有什么特别高明之处,而且不时夹杂着冒失的咳嗽声。但是比起绝大多数当代录音,瓦尔特随后的演绎更生动地表现出维也纳音乐厅的氛围,他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强。在第1乐章中,乐队有时有些出乱,但这并没有影响整体的紧凑。末乐章虽然速度较快,但却并不觉匆忙,而且仍给人以温以静江之感。新的DU ttOH转录版本(直接从78转的老式唱片转录)虽然仍无法去除观众席的杂音,但是比起EMI转录版(CDH763029-2)平衡大为改进,尤其是末乐章的弦乐声音极其自然、可信。
Dvorák: Cello Concerto / Tchaikovsky: Variations on a Rococo Theme 豆瓣
9.3 (28 个评分) Mstislaw Rostropowitsch / Herbert von Karajan
发布日期 1995年2月24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01 Cello Concerto in B minor, Op.104 - 1. Allegro 15:44
02 Cello Concerto in B minor, Op.104 - 2. Adagio ma non troppo 12:40
03 Cello Concerto in B minor, Op.104 - 3. Finale (Allegro moderato) 12:57
04 Variations on a Rococo Theme, Op.33 - Moderato assai quasi andante 1:00
05 Variations on a Rococo Theme, Op.33 - Tema: Moderato semplice 1:42
06 Variations on a Rococo Theme, Op.33 - Variazione I: Tempo del Tema 0:52
07 Variations on a Rococo Theme, Op.33 - Variazione II: Tempo del Tema 1:13
08 Variations on a Rococo Theme, Op.33 - Variazione III: Andante sostenuto 3:59
09 Variations on a Rococo Theme, Op.33 - Variazione IV: Andante grazioso 1:53
10 Variations on a Rococo Theme, Op.33 - Variazione V: Allegro moderato 3:28
11 Variations on a Rococo Theme, Op.33 - Variazione VI: Andante 2:52
12 Variations on a Rococo Theme, Op.33 - Variazione VII e Coda: Allegro vivo 1:58
Herbert von Karajan: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im Takt der Zeit 1963 / 卡拉扬:1963年新柏林爱乐音乐厅落成典礼贝九现场版录音 豆瓣
Herbert von Karajan /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6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1963年10月15日,新的柏林愛樂音樂廳 ( Berlin Philarmonie )開幕,為慶祝新據點的落成,由卡拉揚帶領柏林愛樂演出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見5月6日網誌)。這場音樂會由Memories發售立體聲版,這幾天CD入手,Memories很妙,在封底資訊欄寫著Kind Permission: Herbert von Karajan Club,CD則在台灣壓片,可惜台灣無管道可買。
以1960年非正規錄音的品質來看,此碟的音質算相當好。
Gundula Janowitz (S) , Sieglinde Wagner (A) , Luigi Alva (T) ,Otto Wiener (Bs)
St.Hedwig Cathedrale Chor ,RIAS Kammer Chor
1.Allegro ma non troppo un poco maestoso 15:02
2.Molto vivace 10:06
3.Adagio molto e cantabile 15:58
4.Presto Allegro assai 24:10
卡拉扬:比才《阿莱城的姑娘组曲》/《卡门组曲》 豆瓣 Spotify
9.3 (9 个评分) Herbert von Karajan /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85年2月25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01 L'arlÉSienne Suite No.1 - PrÉLude
02 L'arlÉSienne Suite No.1 - Minuetto
03 L'arlÉSienne Suite No.1 - Adagietto
04 L'arlÉSienne Suite No.1 - Carillon
05 L'arlÉSienne Suite No.2 - Pastorale
06 L'arlÉSienne Suite No.2 - Intermezzo
07 L'arlÉSienne Suite No.2 - Menuet
08 L'arlÉSienne Suite No.2 - Farandole
09 Carmen - Act 1 - PrÉLude
10 Carmen - Act 1 - Entr'acte
11 Carmen - Act 2 - Entr'acte
12 Carmen - Act 3 - Entr'acte
Mozart: Symphony No.39 Brahms: Symphony No.1 豆瓣
Herbert von Karajan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8年4月5日 出版发行: UNIVERSAL CLASSICS(P)(M)
奥地利指挥大师赫伯特.冯.卡拉扬一直对日本-这个美丽的东方国家充满了好感!在他整个指挥生涯中曾先后11次到日本访问演出!其中有9次是自己带着像维也纳爱乐和柏林爱乐乐团这样的世界一流演奏团体。从最早的1957年率维也纳爱乐乐团访问日本到他生命的最晚年1988年在东京的最后演奏会时隔了三十年。要知道日本是一个保守传统的国家,尤其是在古典音乐表演艺术方面。日本听众和评论家推祟的是像托斯卡尼尼、富特文格勒和克伦帕勒这种指挥风格的演奏。并在他们的头衔上冠以巨匠的字样。而卡拉扬当时只能被称为名手之类的。可见卡拉扬并非是一到日本就被认可的,有一次他去日本开音乐会,他的自弹自挥的巴赫第三号勃兰登堡协奏曲演完竟然无人鼓掌,第二天报刊上恶评如潮、著名评论家在论评卡拉扬的指挥时用了表面化、程式化、没有进入到作曲家的内心世界等评语!但卡拉扬对待艺术的态度是极其严肃的,在他其后的访问日本演出使的日本的评论慢慢的转变了,听众和评论家的风向开始变化了,从批评苛求转为一味赞美!我想卡拉扬这个唯意志论者不可能去使自己的艺术表演去迎合听众,只能是他用强大的意志贯穿于音乐作品中去征服观众。在卡拉扬的晚年,日本人开出了最高的价码、最高的礼遇去诱使卡拉扬访问演出!这三张唱片分别取之1988年5月2日、5月4日、5月5日在东京三得利音乐厅的实况演出录音!当年这几场音乐会的票价最低是500美金!人们明白在历经多次脊椎手术的卡拉扬大限将至,一位教授对他的学生们说:你们要永远记住这种声音,这种世界上最美的声音即将消失,再也无法重现!
最后一张唱片内容是莫扎特的笫三十九交响曲和勃拉姆斯的第一交响曲。七九年卡拉扬访问而我在现场的音乐会曲目与此相同。莫扎特的交响曲演奏的更加流利明快,音色极美难能有后人效仿!勃拉姆斯的第一交响曲则音色十分阴郁,演奏力大势沉。音响效果始终鲜活清晰、并不因为声音厚重而浑浊。终乐章演奏气如长虹、令人陶醉。这才是卡拉扬棒下全盛时期的柏林爱乐乐团的表现,如今你再听不到了,你现在听到的只是西蒙.拉特尔爵士棒下如同无人驾驶的火车似的柏林爱乐乐团的表现。曲终日本听众狂热的掌声也足以说明一切问题!
2010年5月29日 听过
卡爷在生命最后演绎出来的勃一都是那么的悲壮,他在89年的勃一成了音乐圣经的首选,勃一似乎最适合历经沧桑的老人来演绎/另:日本人做的CD音质真的很强,虽然转成无损也能和其他的对比出好坏来
BPO Brahms DG Karajan Mozart
Brahms: Symphonie No. 1 豆瓣
9.8 (9 个评分) Karajan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87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专辑简介:
卡爷指挥的交响曲一向来在专业的乐迷当中都是毁誉参半的,特别是80年代以后的录音。但其实也有例外,例如他的勃拉姆斯交响曲,尤其是70年代的那个全集,得到了高度的评价,而我们现在听到的这个80年代版虽然是保持了当时的风格-弱化对比,强化录音的人工处理,但是依然可以作为一个不可多得的版本来聆听。企鹅评价三星。
在这个第一里面,卡爷的处理力度还算可以,保持了一贯的奥德派指挥德精确严谨德作风。音色风格依然是不强调动态对比和声部差异。弦乐声部犹如被打磨过的,质感特别好,铜管乐在需要时还是可以表现的十分有金属光泽。由于特意的处理,音响效果很特别,整个乐团都被一股绵延的弦乐声浪所包围。这样做使得音响厚重而浑然一体,声音饱满,但是动态狭小,气势不足,力度稍欠。
结尾处依然的卡爷风格,拉长了最后一个音符,长到我觉得很烦很烦...
如果一定要听卡爷的勃交,还是推荐听他70年代的版本
贝多芬:第一钢琴协奏曲/三重协奏曲 豆瓣
Herbert von Karajan / Christoph Eschenbach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1年9月30日 出版发行: DG
C大调第一号钢琴协奏曲,作品完成于1798 年,并于当年在布拉格首演。虽名为《第一号》钢琴协奏曲,却比他的《降 B大调第二号钢琴协奏曲》的完成要晚三年,只是由于前者出版早而被定为第一号。从作品本身来看,第一号比第二号要成熟许多,在管弦乐法上,本曲已加入了单簧管、小号与定音鼓等乐器。这部作品是贝多芬年轻时代的代表作之一。
全曲共分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 灿烂的快板,C大调,4/4拍子,协奏风奏鸣曲形式。音乐意气风发, 主部主题坚定有力,副部主题优雅柔美。 整个乐章旋律虽然平稳,但渐渐装饰得异常华丽,主奏钢琴的技巧性很强。
第二乐章 最缓板,降A大调,2/2拍子,三段体。 曲调抒情、柔美,平缓如歌的主题平和、安宁,充满希望。
第三乐章 诙谐的快板,C大调,2/4拍子,回旋曲形式。主奏钢琴若无其事地奏出了回旋主题,显得非常轻快,错落有致的节奏显得朝气蓬勃。随后是管弦乐充满气势的反复,主奏钢琴在发展部分,充分体现出作者日趋成熟的作曲技巧。最后,在一种排山倒海的气势之下,全曲结束。
---------------------------------
贝多芬为小提琴、大提琴、钢琴与乐队而作的《三重协奏曲》 (作品56号) 与那些具有反映历史重大题材与博大精深充满人类至爱、每个音符都迸发着思想火花的交响曲相比有着很大的差别.这首《三重协奏曲》创作于1803年.当时愤世嫉俗的贝多芬在写作他的《英雄交响曲》的同时, 又要为取悦于他的一位贵族学生同时也是他的主要经济赞助人鲁道夫公爵而创作.这位鲁道夫公爵曾经当了贝多芬20多年的钢琴学生, 在此期间他曾经给予过贝多芬以极为丰厚的报酬与物质资助, 从而使贝多芬能得以减轻生活的重负而专心从事作曲并为世人留下了众多的惊世骇俗之作.从这个意义上讲, 鲁道夫公爵的善举确实值得称颂.贝多芬为了感谢公爵遂决定创作一首作品题献给他, 以示回报.运用什么体裁写作使贝多芬大伤脑筋, 虽然当时公爵已做了贝多芬多年的学生, 但据资料证实, 鲁道夫公爵的琴艺仍属极为一般.贝多芬为了让这位特殊的学生能在当时的上流社会社交场所中具有显山露水公开上台演奏的机会与能力, 于是在反复思量后便决定采用以三重奏协奏曲的形式来进行音乐创作.
《三重协奏曲》(即《C大调钢琴、小提琴与大提琴协奏曲》)是贝多芬运用小提琴、大提琴、钢琴三件乐器的组合与交响乐队相对置形式写成的一首协奏曲.在这首作品中, 贝多芬将室内乐纤细温暖的重奏形式与大型的具有磅礴气势的交响性协奏曲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从而产生出一种生机盎然的新形式.虽然这一形式并非由贝多芬所创立, 并且这首乐曲的艺术成就和音乐价值在音乐史上也不能算做是经典之作, 但是它的问世及音乐表现力的充分展现, 却为以后的浪漫主义创作拓宽了思路、树立了典范.
卡拉扬:贝多芬序曲集 豆瓣
Ludwig van Beethoven / Herbert von Karajan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89年3月1日 出版发行: DG
CD
2010年6月1日 听过
其实我没觉得有什么好的,特别莱昂诺拉三,前面跟喝醉酒一样,最后突然一下子醒了~~~不过费德里奥,BPO的圆号手不负盛名
Beethoven DG Karajan orchestral over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