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被遺忘的人群 豆瓣 Goodreads
Japanese reflection on World War II and the American Occupation
作者: 埃德加.波特( Edgar A. Porter) / 冉瑩(Ran Ying Porter) 臺灣商務 2021 - 5 其它标题: 被遺忘的人群: 神風特攻隊員、助產士、學生、教師, 日本平民的二戰歷史記憶
提到戰爭,往往聯想到士兵、將帥和國家領導人。

被迫捲入動盪的平民百姓,卻是影響最深的那群人。

本書還原二戰到美軍占領時期,日本社會大眾生活的軌跡,

追尋他們在戰火中求生的身影,銘記戰爭的殘酷與悲傷。



本書特色

1.從社會大眾的角度,了解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

2.訪問超過四十位經歷二戰的日本民眾,第一手揭露他們的經歷,以及對戰爭的看法。

3.了解日本老百姓如何在戰火下努力求生,反思戰爭帶來的傷痛和扭曲。



內容簡介

  大分縣,一個可能連日本人都不清楚地理位置的縣市,與二次世界大戰卻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從偷襲珍珠港艦隊的訓練基地、代表日本戰敗受降的官員,到戰後美軍駐紮的地方指揮中心,都與大分有所淵源。生活在當地的居民,是如何看待這場既遙遠又近在眼前的戰爭,盡力求生並尋找生存的意義?

  作者埃德加‧波特和冉瑩夫婦,訪問了超過四十位在地耆老,他們當年是學生、教師、助產士,甚至是神風特攻隊隊員,並且結合大分縣各地檔案館豐富的報刊、民眾回憶錄,重建了這段彌足珍貴的歷史記憶,讓我們得以一窺當時人們在戰爭下的日常生活,以及面對戰爭的心境與態度。



‧戰前新聞媒體如何煽動民眾,讚揚永不落敗的日本帝國?

‧戰爭期間,學生如何被動員到工廠製作武器,為戰爭做出貢獻?

‧戰爭期間,助產士如何在美軍猛烈轟炸下,克難地為產婦接生?

‧戰後,進駐日本的美軍部隊,如何給日本人帶來新的文化和衝擊?



好評推薦

專文導讀

藍適齊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一致推薦

(依來函順序排列)

林志宏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江仲淵 「歷史說書人 History Storyteller」粉專創辦人

宋彥陞 時空偵探‧文化工作者

Cheap  知識型歷史YouTuber



各界好評

「詮釋戰爭雖然經常屬於勝利者的聲音,但理解戰爭卻不該只有他們的權利。這本以戰時大分縣民眾生活與經歷為主的書,為我們提供了另一種管道來看待歷史。作者充分運用口訪、參證史料及相關研究,說明記憶具有多重複數的性質,並應正視戰爭帶來有形傷害與無形遺產。」

——林志宏,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精彩真實的著作,有別於大人物博弈的傳統視角,此書充分體現時代巨輪之下,平民百姓對於戰爭的取捨與無力感。」

——江仲淵,「歷史說書人 History Storyteller」粉專創辦人



「過往對於二次大戰的討論,經常著墨於重大事件及其影響,很少關注平民百姓的戰爭經歷。本書透過爬梳大量史料和訪談相關當事人,努力還原大分縣在二戰期間扮演的關鍵角色,帶領讀者一同回顧當地民眾塵封多年的戰爭記憶。」

——宋彥陞,時空偵探‧文化工作者



「通過四十名來自不同地區的日本男女,了解到戰爭是多麼個可怕,藉由日本平民的第一手資料,讓我們對日本戰時的生活有了驚人的認識。受訪者的範圍很廣,有學生、家庭主婦、護理師、記者、士兵,甚至是神風特攻隊的倖存者。了解戰爭,才能避免戰爭。」

——Cheap,知識型歷史YouTuber



「敵軍大後方民眾的生活總是難以捕捉,但透過訪談和檔案研究,波特夫婦利用日本大分縣獨一無二的材料,讓我們得以窺探居住在日本鄉村的一般大眾,面對戰爭和戰後美軍的占領,如何從中求生並找到生命的意義。」

——愛德華‧舒爾茨(Edward J. Shultz),夏威夷大學亞洲太平洋研究學院榮譽教授。



「作者波特夫婦將學生、工廠工人、護士、助產士、教師、水手,以及神風特攻隊飛行員的記憶,交織在一起,描繪出在二次世界大戰這個極端年代下,一幅相當珍貴的日本鄉村的日常生活圖像……最後,本書對於戰爭的悲慘與磨難,是如何影響平民百姓與他們的觀點,提供了相當清楚的見解」

 ——《日本時報》(Japan Times)



「從參與一九三七年進攻南京的師團、諸多軍官將校和政治領導人,到備戰襲擊珍珠港艦隊的海軍基地、神風特攻隊的訓練中心,全部都源自於大分縣。甚至美軍占領期間,其中一個區域總部就設置於大分縣底下的別府市。本書結合了四十多位大分當地居民的回憶,以及日本戰時、戰後更大的敘事脈絡,提供了一段極度重要且充滿吸引力,甚至過往在日本不被承認的日本歷史。此外,戰爭重大事件這類國家大事,和相關人員回憶的在地經驗,兩者之間的互動關係,更是本書引人入勝的地方。極度推薦!」

——《選擇》(Choice)
被遺忘的人群:神風特攻隊員、助產士、學生、教師,日本平民的二戰歷史記憶 Goodreads
2021 - 5
提到戰爭,往往聯想到士兵、將帥和國家領導人。

被迫捲入動盪的平民百姓,卻是影響最深的那群人。

本書還原二戰到美軍占領時期,日本社會大眾生活的軌跡,

追尋他們在戰火中求生的身影,銘記戰爭的殘酷與悲傷。

本書特色

1.從社會大眾的角度,了解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

2.訪問超過四十位經歷二戰的日本民眾,第一手揭露他們的經歷,以及對戰爭的看法。

3.了解日本老百姓如何在戰火下努力求生,反思戰爭帶來的傷痛和扭曲。

內容簡介

  大分縣,一個可能連日本人都不清楚地理位置的縣市,與二次世界大戰卻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從偷襲珍珠港艦隊的訓練基地、代表日本戰敗受降的官員,到戰後美軍駐紮的地方指揮中心,都與大分有所淵源。生活在當地的居民,是如何看待這場既遙遠又近在眼前的戰爭,盡力求生並尋找生存的意義?

  作者埃德加‧波特和冉瑩夫婦,訪問了超過四十位在地耆老,他們當年是學生、教師、助產士,甚至是神風特攻隊隊員,並且結合大分縣各地檔案館豐富的報刊、民眾回憶錄,重建了這段彌足珍貴的歷史記憶,讓我們得以一窺當時人們在戰爭下的日常生活,以及面對戰爭的心境與態度。

●戰前新聞媒體如何煽動民眾,讚揚永不落敗的日本帝國?

●戰爭期間,學生如何被動員到工廠製作武器,為戰爭做出貢獻?

●戰爭期間,助產士如何在美軍猛烈轟炸下,克難地為產婦接生?

●戰後,進駐日本的美軍部隊,如何給日本人帶來新的文化和衝擊?
2025年3月24日 在读 日本在九一八之后的新闻标题〈我軍從長春向吉林挺進〉,台湾译者加了个译注“這個標題顯示了當時日本人對中國地理知識的缺乏,長春是吉林省省會,並不是兩個不同的地方。”哎不是,且不说这文章里的吉林不是吉林省而是吉林市,就是长春当省会这也是50年代共产党定的,满洲国之前的长春哪有资格当省会啊。
二战 历史
中國西征 谷歌图书 谷歌图书
作者: 濮德培 衛城出版 2021 - 1
為何十八世紀準噶爾帝國滅亡,
會讓新疆、蒙古與西藏成為「中國」的一部分?
新清史宗師挑戰民族主義的經典之作.全球唯一中譯本   ★大清盛世的輝煌篇章,卻是大草原游牧史上最黑暗的一頁 今天的中國版圖,其實是清帝國在1600-1800年間向西擴張的產物。中國西征,征服了「中央歐亞」──也就是歐亞大陸的中心地帶,將現今的新疆與蒙古納入版圖,牢牢控制西藏。乾隆皇帝誇耀大清盛世的「十全武功」,泰半都是這場西征的成果。 然而,清帝國並非佔據一塊無人地帶。清帝國摧毀了當地另一個同樣也想成就自身霸業的帝國:準噶爾蒙古帝國。透過一系列野心勃勃的外交策略、軍事行動與經貿進逼下,準噶爾帝國曾經存在過的痕跡,幾乎遭到連根拔除。 「中國西征」雖然開啟大清歷史的偉大篇章,奠定中國版圖的疆界基礎,卻也終結最後的草原游牧帝國,終結數百年來的無邊界時代,更埋下日後宗教與種族衝突的種子。   ★七種語言、三方視角.首次完整呈現 要全盤檢視中國西征的歷史,就不能只有清帝國的單一視角,也不能僅仰賴中文史料。本書以「中央歐亞」為歷史舞臺,並將西征的大清帝國、東進的俄羅斯帝國,以及意欲匡復成吉思汗霸業的準噶爾蒙古帝國,同樣視為此一舞臺上的主角。
    為了處理本書驚人的時空跨度與多方視角,本書除了中文與英文史料,還嫻熟兼採蒙文、滿文、俄文與日文等多達七種語言的史料。唯有藉由過去中文世界較少企及的多方視角,既關照帝國征服者塑造歷史的方式,亦挖掘歷史失語者的低聲呢喃,才可能完整描繪三大帝國彼此相爭、橫亙兩百年的精采史詩。   ★地理環境、外交戰略、軍事後勤、全球比較.面面俱到分析 所謂「中央歐亞」,西起烏克蘭大草原,東至太平洋沿海地區,北從西伯利亞森林的南緣,一路向南延伸到西藏高原。此區自然環境多變、語言文化與民族複雜,廣袤千里且缺乏明顯邊界。 當大清、俄羅斯與準噶爾三大帝國在此交會,環境如何形塑其經濟、貿易模式與社會文化?如何影響三方之間的國際關係與合縱連橫?任何稱霸此一區域的帝國,又是如何克服山川地貌對軍事後勤與政治統治造成的障礙? 本書不只跳脫征服者與民族主義的單一視角,更將清帝國與歷史上其他殖民帝國進行比較。《中國西征》看似從中國史出發,卻整合了政治、經濟、環境、軍事等面向,並將中國西征的歷史,重新放回全球史的脈絡。   ★中國西征的故事,改變理解中國、帝國與殖民歷史的方式 在十八世紀以前,游牧民族也曾是歷史舞臺上的主要參與者。中國西征以後,最後的草原游牧帝國終結,也終結了自由來去的無邊界時代。世界史上的偉大篇章翻過新的一頁,游牧民族卻永遠喪失與定居農業社會競爭的機會。但是,中國西征的歷史從未遠去。 清帝國摧毀準噶爾,寫下征服者的故事。不只改變了世界對中央歐亞的認知,也改寫了「中國」的定義。這樣的敘事,也被日後的中華民族國家繼承。新疆、蒙古與西藏自此被視為中國領土,中國也自認各族皆統一在多民族國家之下。 《中國西征》的歷史,反映了「中國」被建構與詮釋成中國的過程。本書透過豐富多元的史料,帶領讀者穿透當代的民族國家框架,重新省思歷史上變動的「中國」定義與不同可能。 清帝國征服中央歐亞後,如何掌控今天的新疆、蒙古與西藏?後代史家如何將這種控制正當化,影響後世的中國(華)民族主義?又是如何改變中國對伊斯蘭世界與蒙古的關係?當今中國政府在這些地方的治理政策,又與當年清帝國的作為有何呼應?
  清帝國征服中央歐亞的歷史,至今仍深刻影響當代中國
蒙古帝國的最後輓歌,是否仍在歷史失語者的耳邊迴響?  
作者簡介 | 濮德培(Peter C. Perdue) 新清史重要領軍人物,過去曾任教於麻省理工學院,現為美國耶魯大學歷史學系教授、美國文理科學院院士。博士畢業於哈佛大學歷史和東亞語言學系,研究領域為現代中國與日本社會經濟史、邊疆史與世界史。涉略與精通語言高達14種,包括中文、蒙文與滿文。著有《疲憊的大地:1500-1850年間國家與湖南的農民》。2006年以《中國西征》一書獲得美國亞洲協會最高學術榮譽的列文森獎。 譯者簡介 | 葉品岑 哥倫比亞大學東亞語言與文化系碩士。專職翻譯。譯有《廣場與塔樓》《凱因斯對戰海耶克》《午夜的佩拉皇宮》《時光的製圖學》《古蘭似海》《我的應許地》等書。 蔡偉傑 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學士、碩士,美國印第安納大學中央歐亞學系碩士、博士。現任深圳大學人文學院歷史學系助理教授。研究方向為蒙古時代以降的歐亞世界史及內亞與中國關係史,著重於帝國、族群、移民與法制史領域。近年來除了從事學術研究以外,也透過網路媒體,積極推廣蒙古及內亞的相關歷史知識。 林文凱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領域為臺灣社會經濟史、臺灣族群史、臺灣法律史、歷史社會學。
流動的疆域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Between Winds and Clouds: The Making of Yunnan, Second Century BCE to Twentieth Century CE
8.2 (8 个评分) 作者: 楊斌 译者: 韓翔中 八旗文化 2021 - 5
製造「雲南」就是創造「中國」!
從古滇國、南詔國、大理國,再到雲南省,
「雲南」曾經主導東南亞的全球貿易中心,
為何最終被中華帝國統合,而淪為邊疆省分?
一部雲南二千年史,何以見證中國的民族建構?
中國歷史特殊論?且看本書如何挑戰葛兆光《宅茲中國》論述!
*****
■「雲南人」的地方認同,是大一統帝國的發明
中國大多數含有「東西南北」等方位名詞的省分名稱一般都與河流或山脈有關,如兩河、兩湖、山東、山西等等,但「雲南」卻是例外――作為地名的「雲南」,既與河流、山脈無關,也不是當地族群自發形成的政治地理名稱。
既然「雲南」原本不存在,自然也就沒有「雲南人」。事實上,「雲南」源自於一種來自遙遠北方的距離感與陌生感――它是中國歷代王朝製造出來,強加給帝國西南邊陲地區的一種「想像」。本書便是以「中國的東方主義」及「中國中心論」來形容這種隱藏於漢字觀點下的偏見。
雲南自古以來就是部落林立、政權更迭的獨立區域,一直要到十四世紀才正式被蒙古帝國征服,此後歷經明清兩代,成為「中華帝國」的邊疆省分直到今日。雲南這一省級行政區是元帝國的發明,在此政治空間之下,本地原住民與漢人移民逐漸融合,服膺於帝國秩序,並透過科舉制度與儒家文化,逐漸催生了「雲南人」這個「大一統王朝臣民」的身分認同。
因此,「雲南人」不是「獨立」的想像,而是「臣民」的想像。從明代開始,「雲南」在政治和文化上成為中華王朝的重要部分。所謂的「雲南人」,同時也成為「中國人」的具體表述。
■從雲南的形成,思考中國民族主義的建構本質
今天的雲南地區,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前就獨立形成了發達的青銅器文明。在相當長的時間裡,那裡生活著不同的部落、部落聯盟和王國,使用具有異國風味的名稱(如滇、僰、昆明、夜郎、哀牢、勞浸、靡莫、邛都等)。「雲南」這兩個漢字首次出現於西漢時期,屬於漢王朝在西南邊疆設置的「益州郡」之下。
西漢之後,儘管中原政權聲稱其擁有對雲南地區的統治權,但從未確立過牢固而連續的統治。雲南地區出現的獨立政權,如滇王國、南詔國、大理國,不斷與向南擴張的北方政權發生衝突,同時也透過貿易與移民進行交流。直到清末民初時期,「雲南」才在「軍閥割據」狀態下恢復了一定程度的自主權。
在一九四九年後,新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重新征服雲南,並對當地展開了「民族識別」,將官方認可的各種少數民族,歸併至「中華民族的大家庭」裡,以「民族主義」的方式徹底統合了「雲南人」。
當代中國的民族政策,承接了歷史上不同政權的帝國遺產,透過「中華民族」的概念維護著古代的「大一統」帝國框架,而雲南就是最鮮明的案例。因此,理解「雲南」形成的歷史,同時也是反思「中國」作為民族主義建構的本質。
■歐亞「大分流」時代的來臨,最終將雲南推向了中國!
雖然從中華帝國的視角來看,雲南不過是邊陲;但是,若從全球交流的視野來看,雲南絕不是封閉落後、尚待「開化」的蠻荒之地,而是一個位處西南絲綢之路上,貿易頻繁、文化多元的開放地區。雲南的傳統國際貿易網絡,不但可直接通往東南亞、南亞及印度洋,甚至遠及中亞與非洲。
縱使被蒙古帝國征服後,雲南仍然維持其國際貿易的核心要角長達數百年之久。因此,雲南文化深深受到各種國際因素的影響,帶有鮮明的異國特色。本書最具代表性的案例,便是分析雲南如何使用「貝幣」――來自馬爾地夫島出產的海貝、西南絲路與印度洋貿易的主要媒介――從上古一直持續到十七世紀。在歐洲勢力進入印度洋後,歐洲通貨逐漸取代了貝幣的使用,最終造成雲南經濟的崩潰,並轉向以中國主導的大陸貿易體系。
因此,雲南最終被併入中國,不能單獨從中國史的角度來解釋,而必須進一步思考世界史的關鍵影響,才能理解其中的結構性因素。同時,「中國」從傳統的帝國逐漸轉型為現代民族國家,也不只是王朝更迭的內部變化,更受到世界格局變化的外部影響。
命令与征服:红色警戒2 豆瓣
9.0 (70 个评分) 其它标题: 红警2 / RA2 2000年10月23日
类型: 即时战略 平台: PC 开发者: Westwood Studios, Inc. 出版发行: Sold Out Sales & Marketing Ltd. / EA Games
《命令与征服:红色警戒2》(英语:Command & Conquer: Red Alert 2),是一款由西木太平洋制作,艺电发行的2.5D实时即时战略游戏。于2000年10月23日在Windows发行,是《命令与征服:红色警戒》系列的正统续作。
帝国时代3 豆瓣
8.7 (30 个评分) 其它标题: Age of Empires III / aoe3 2005年10月18日
类型: 模拟 / 即时战略 平台: PC 开发者: Ensemble Studios 出版发行: MacSoft / Microsoft Studios
帝国时代III(Age of Empires 3,或简称AoE3)是全效工作室(Ensemble Studios)耗时4年所出帝国时代系列第三代,帝国时代系列是一款即时战略游戏,加入了船运(卡片)系统、探险家、交易站、原住民等特色。
帝国III的时代设定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至到1861年即美国内战爆发以前,这段时间八个欧洲强国的殖民活动。
后来,亦相继推出了扩充资料片《酋长》及《亚洲王朝》。
信长之野望13:天道 豆瓣
9.0 (6 个评分) 其它标题: 信長の野望・天道 2009年9月18日
类型: 策略 平台: PC / PS3 / Xbox 360 / PSV/PS Vita 开发者: Koei Co., Ltd. 出版发行: Koei Co., Ltd.
《信长之野望:天道》是继《信长之野望:革新》之后,睽违4年的历史模拟游戏《信长之野望》系列第13代新作,玩家将扮演织田信长或武田信玄等战国群雄其中1人,通过内政、战争与外交等手段来统一全日本66国。
  游戏承袭《革新》采用的即时制系统,并加入可越过国境来蚕食他国领土的“村落系统”,以及组合鱼鳞或鹤翼等“阵形”在战场上一齐施展的“战法连携攻击”等新要素。并导入扮演各地有名诸侯以“地方统一”为目标展开厮杀的“群雄争霸模式”。
  有别于以往系列作以整国为单位的统治模式,新加入的“村落系统”让玩家可以逐步蚕食敌方的国土,将国境之外的村落以“街道”与我方城池联系并加以统治。统治村落不但可以提供金钱与士兵,还可以借此来夺取强化我方势力所必需的资源与技术。
  “战法连携攻击”则是让组成鱼鳞或鹤翼等“阵形”的部队进行联合攻击的战术系统,根据阵形组成方式的变化,甚至有机会能达成一击扭转战局的强大效果。之外还可以通过与城寨或兵营等“军事设施”的联合攻击,将损失抑制到最低限度来击败敌人。
  “群雄争霸模式”则是以“地方统一”而非“全国统一”为目标的游玩模式,让玩家可以在短时间内尽情体验《信长之野望 天道》游戏的魅力所在。模式中并针对各地方诸侯准备了原创性十足的故事剧情,详细描绘出战国诸侯们的乱世生存之道。
2015年4月15日 玩过
玩的是信玄,北面和谦信日常搞基,西面和毛利联手灭了信长,南下相模被小田原给拖住了,结果被佐竹义宣和里见义弘两个鸟人抄了后路,没死但损失惨重。一怒之下弃
KOEI SLG 光荣 历史 战国时代
战地风云1 豆瓣
8.9 (83 个评分) 其它标题: 男朋友1 / 一战风云 2016年10月21日
类型: 第一人称射击 / 大型多人在线 平台: PC / PS4 / Xbox One / XSX 开发者: EA Digital Illusions CE 出版发行: EA Games
《战地》续作来了:居然叫《战地1》!

严格来说,《战地》系列的第一步作品应该是《战地1942》,并没有《战地1》。所以这部被称为《战地1》也是合情合理的。

本作背景设置在一战时期,仍然由DICE工作室开发,采用寒霜3引擎,将于2016年10月21日正式在PC/PS4/Xbox One平台发布。

从今天公布的预告片来看,《战地1》多人中包含了骑兵、履带车、齐柏林飞艇、双人Jet、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等元素。从场面来看,新作的场面要比此前的作品更加火爆。

新作依然是最大64人联机,但是EA表示你可以在这里感受到有史以来,最宏壮的战场。

而单人部分则将从几个不同士兵的角度来叙述这场充满血腥的战争,通过代入感强烈的冒险战役,从不同士兵的角度向玩家展示史上第一次全面战争。
十字军之王2 Steam 豆瓣 维基数据 IGDB
9.5 (31 个评分) 其它标题: 王国风云2 / 十字军诸王记2 2012年4月18日
类型: 即时战略 / 角色扮演 平台: PC / Mac / Linux 开发者: Paradox Interactive AB / Paradox Development Studio 出版发行: Paradox Interactive AB
《十字军之王2》作为2004年《十字军之王》的续作,《十字军之王2》给我们带来欧洲历史上最黑暗最暴力的时期 -- 欧洲中世纪黑暗时代。游戏可以选择从1066年开始,跨度大概有322年左右,当中包含了大量的历史事件。玩家将会扮演一个一心想振兴家族的没落家庭。听起来是不是很简单?寻找资源,建立城市,组建军队,征服土地,就像是那些旧式的RTS游戏一样。
斯坦福:《复仇号:舰队叙事诗》、《海之歌》、《舰队之歌》 豆瓣
BBC National Orchestra of Wales / BBC National Chorus of Wales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6年6月23日 出版发行: Chandos
查尔斯·斯坦福,1852年生于都柏林,1924年卒于伦敦,爱尔兰作曲家、指挥家、风琴家、教育家。1870年就学于剑桥大学,1873-92年任剑桥大学圣三一学院管风琴师,1874-76年在莱比锡师从赖内克,后又在柏林从基尔学习。1873年起任剑桥大学音乐学会指挥,为该会赢得很高的声誉,并最先在英国指挥演出布拉姆斯的作品。1876年,应坦尼森之请,为其戏剧《玛丽女王》(queen Mary)写了配乐,1883-1924年任皇家音乐学院作曲教授,他的学生有沃恩·威廉斯、布利斯、豪厄尔斯、艾尔兰、霍尔斯特、格尼等。 1887-1924年任剑桥大学音乐教授,1885-1902年任巴赫合唱团指挥,并在皇家音乐学院组织的音乐会及歌剧演出中任指挥。1901年以后在数届利兹音乐节上任指挥,同年被封为爵士。其创作产量甚多,最优秀的作品在歌剧、合唱与歌曲。他对勃拉姆斯钦佩之至,成为他在器乐领域至高的向往。他是19 世纪后期英国音乐“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人物。曾为收集爱尔兰传统曲调做了不少编辑和改编的工作。
在斯坦福的创作辉煌期里,其合唱作品尤其著称,这些作品主要是斯坦福受委托为当时英国的一些地方节日中的表演而创作的,包括两部宗教剧、一首《安魂曲》(1897)及一首《圣母悼歌》(1907)。此外,还创作了大量的通常以航海为主题的世俗作品,包括《麦尔度的航行》(The Voyage of Maeldune, 1889)以及本盘所收录的《复仇号:舰队叙事诗》(Revenge: A Ballad of the Fleet, Op. 24, 1886)、《海之歌》(Songs of the Sea, Op.91, 1904)、《舰队之歌》(Songs of the Fleet, Op. 117, 1910)等。《海之歌》与《舰队之歌》为姊妹篇,是斯坦福晚期的作品,两者均采用了英国诗人亨利·纽伯特(Henry John Newbolt, 1862-1938)的诗词写成。
斯坦福的大半生都是在维多利亚时期渡过的,其间英国的殖民扩张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日不落帝国”的神话也像泡沫般越吹越大。在这样的背景下,不少文学创作也应运而生,将一些看似平常的战斗故事升华到了英雄主义的崇高境界,而斯坦福极其喜爱这些史诗和故事。《复仇号:舰队叙事诗》选材自维多利亚时期代表诗人丁尼生(Alfred Tennyson, 1809-1892)的《叙事诗及其它诗集》,讲述了英国大型帆船“复仇号”1591年遭遇西班牙战舰的攻击,因寡不敌众被西班牙人夺走,故事以舰长格伦维尔爵士倒在甲板上阵亡、“复仇号”随后也因受重创而沉没为结局。斯坦福试图以这部作品向人们表达出这样的一个理念:不管身边的景况如何,一个人在思想和行为上要活得高尚。这部作品编曲手法十分灵巧,声音效果激烈,结构上几乎已接近歌剧,在当时颇受欢迎。
本盘由希科克斯指挥指挥威尔士国立 BBC管弦乐团及合唱团,杰拉尔德·芬利任男中音演唱,获留声机奖,《企鹅》评介四星带花。与第8张一样,该盘在此合集里没有做成首版时的SACD。
忽左忽右 豆瓣
9.4 (54 个评分) 程衍梁
发布日期 2018年2月3日 出版发行: JustPod
这个名字有一点自嘲的色彩,”忽左忽右”通常是被大家用来讽刺某人的政治立场不坚定。最开始,我们确实想去讨论一些比较意识形态方向的,但实际上执行起来之后,我们综合了很多现实的考虑,又把节目慢慢地往小众文化上的方向上靠了。
最长的一天 (1962)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The Longest Day
8.8 (42 个评分) 导演: 肯·安纳金 / 安德鲁·马顿 演员: 理查德·伯顿 / 肖恩·康纳利
其它标题: The Longest Day / 碧血长天(港)
影片描绘的是登陆诺曼底的第一天所发生的事件,所谓最长的一天是该片分别从盟军和德军双方面的角度同时描述诺曼第登陆这一历史战役的来龙去脉,以及双方在此期间的重要反应,手法平实,场面逼真,让整个事件在观众眼前重现。并且粗中有细,无论是决策的将军还是登陆的士兵都写得栩栩如生:英军战机低空飞过攻击;美国特种部队遭德军射击;一群法国修女冒着枪林弹雨抢救联军伤兵……
2008年4月26日 看过
2008年4月26日 评论 永远的D日 - D日 1944年6月6日 “无论对于盟军还是我们,这都将会是最长的一天。”――德国陆军元帅埃尔温·隆美尔 15万盟军将士,在经过了两年多的准备后,在这一天的清晨乘船抵达英国南部的怀特岛海域集结。几个小时后,一场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两栖登陆行动拉开了序幕。 柯尼利厄斯·瑞恩这位敏锐的爱尔兰记者,以其特有的眼光,利用各种资料,甚至亲自访问艾森豪威尔、蒙哥马利等亲历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战争画卷。 1962年这部与同名纪实文学一样永垂不朽的电影诞生在当今最著名的电影巨头20 century Fox的摄影棚里。在黑白片时代,如此宏大的场景令后人也叹为观止。 六七十年代是一个激情四射的年代。在经过近二十年的恢复建设后,欧美已经回到了甚至大大超过战前发展水平。物质生活的丰富带来精神生活的需求。而那场刻骨铭心的战争给人的记忆犹新,电影题材由此纷纷瞄准二战。各国战时的英雄主义气氛尚未消去,为了表现英雄主义和宏大的战争场面,各大电影公司不遗余力地动用最新的拍摄技术的效果制作。《最长的一天》就是在这种环境中诞生的blockbuster,大量的航拍镜头与5位数的群众演员外加一 在当时的电影界恐怕也是luxury。因此它无可争议地成为诺曼底登陆题材电影中的经典。 六七十年代的二战电影,一般都有大牌加盟,如1965年的《坦克大战》(the battle of bulge)请到了亨利·方达和罗伯特·萧;1970年《中途岛》(midway)则有亨利方达,查尔顿·赫斯登(主演《宾虚》),罗伯特·米切姆,三船敏郎(《罗生门》《山本五十六》) 1977年瑞恩的绝笔《遥远的桥》(a bridge too far)请到了肖恩·康纳利和安东尼·霍普金斯。而作为这一系列电影的起点,《最长的一天》汇集了空前的整容。你能看见罗伯特米切姆饰演的美29步兵师副师长科塔准将在奥马哈海滩上大喊:“留在海滩上的只有两种人,死人和将死的人。现在让我们离开这个鬼地方!”;亨利方达饰演的美第4步兵师副师长小西奥多罗斯福准将忍着病痛向师长雷蒙德巴顿少将请缨;理查德伯顿饰演的RAF飞行员在酒吧里发牢骚;肖恩康纳利饰演的英国小兵在水里栽跟头… 这部与原著一样史诗般的作品,闪动着那个时代激情的火花。 因为离二战相去不到二十年,电影中不少细节都做得和原来一样,一些道具也不难找到。这在后来那个动辄用现代武器硬充二战武器的时代(《坦克大决战》《巴顿将军》)实在是难能可贵。即使是《大决战》这样应官方要求不计成本的“政治片”也做不到这一点。 现在我就内容谈谈这部片子。关于那场激动人心的战役,迄今已有六十余年了。当年的亲历者大都已不在人世。但是人们始终不会忘记这“改变世界的一天”。这一天敲响了纳粹的丧钟,“从这一天起,第三帝国的寿命只剩下不到一年了”;这一天开始了铁幕的酝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当第一名伞兵踏上欧洲大陆时,他已经济为那道看不见的柏林墙——铁幕——添上了第一块砖;这一天开创了人类战争史上的新纪元,大规模两栖登陆作战不再是纸上谈兵,海陆空三军第一次并肩作战(当时美军在太平洋上的登陆战的主力是海军陆战队,不属于陆军编制)。 艾森豪威尔,作为这一奇迹的最高统帅,以他非凡的组织协调能力完成了他一生中最灿烂的战争作品;而隆美尔则不幸地当了这幕大戏的配角。尽管他预计攻击点可能是诺曼底,却宁愿相信是在加来,并预计六月中旬以前盟军不会登陆,于是在六月五日他风尘仆仆赶回家为妻子过生日(她的生日是六月六日)。这几乎是他在埃及时的境况的重演(隆美尔预计蒙蒂十一月前不会发起进攻,而且进攻重点是北线,于是就安心回维也纳度假去了。而在十月二十三日夜,蒙哥马利先是在北线佯攻,随后在南线发起全面进攻。德军全线溃败,这就是著名的阿拉曼战役)。结果这一天他失算了。一个半月后,他丢掉了整个诺曼底。再过了三个月,他丢掉了性命。 D日的故事在不断被传诵,《六月六日》、《红一纵队》、《拯救大兵瑞恩》、《兄弟连》……但是《最长的一天》将与D日一样成为永恒。
1962 二战 历史 战争 最长的一日
突出部之役 (1965) 豆瓣 IMDb
Battle of the Bulge
8.0 (6 个评分) 导演: 肯·安纳金 演员: 亨利·方达 / 罗伯特·肖
其它标题: Battle of the Bulge / 坦克大决战(港/台)
描述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盟军与德军的一场坦克大战,德军由罗伯特.萧饰演的希斯将军率领,企图在圣诞前夕对盟军作全面反击,但计划功败垂成,被亨利.方达饰演的凯晨将军发现,因而双方发生殊死战。原来的宽银幕电影颇能表现出这部巨制的战争气势,在小荧幕上播映当然大打折扣。不过,导演肯.安纳金的叙事手法仍算流畅,加上一群老牌演员罗伯特.瑞安,查理斯.布朗森等也演出卖力,使影片维持了相当的娱乐性。
2008年4月26日 看过
除了帅气的罗伯特-萧和激动人心的<Panzerlied>没留下什么印象。Panzerlied是唯一的亮点
二战 历史 坦克 战争 戰爭
解放3:主攻方向 (1971) 豆瓣
Освобождение: Направление главного удара
8.0 (26 个评分) 导演: 尤里·奥泽洛夫 演员: 米哈伊尔·诺日金 / 尼古拉·奥拉宁
其它标题: Освобождение: Направление главного удара / Освобождение
为纪念苏联卫国战争30周年,前苏联莫斯科电影制片厂于1970—1972年,拍摄了一部堪称前苏联电影史上耗资最巨、规模最大、场面最为壮观的战争题材影片———《解放》。影片从1943年苏联红军反攻(库尔斯克战役)开始,到强渡涅伯河,解放基辅,最后攻克柏林。分为五集,片长将近8个小时。导演尤里·奥泽洛夫为强调“纪实性”、“史诗性”,在影片中穿插了大量的真实历史文献镜头。影片还出现了不少历史人物,如斯大林、朱可夫、罗斯福、丘吉尔、希特勒、墨索里尼等。此外,影片还蕴涵丰富感人的故事情节,从苏、德两军统帅到普通士兵,从苏军反攻到德军覆没,成功地表现了一种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008年4月26日 看过
一堆经典到雷人的台词
2012年8月19日 评论 一堆现在看来比较雷人的台词以及场景设计 - 装甲19师师长跑进曼施泰因的指挥部:“对不起,元帅阁下,我的师……全完了………………我会遵守军人的职责” 跑出去,随后一声枪响。 “怎么回事?”曼施泰因问。 副官出去后回来报告:“他自杀了。” “毫无意义。”曼施泰因说 这也许是意大利总参谋部唯一一次成功的战例--墨索里尼被捕时对逮捕他的士兵与将领说。 德国在等待你建立功勋--希特勒对斯科尔兹内 206团团长卢金中校率两个营渡过第聂伯河建立登陆场,由于主攻方向改变,得不到炮火支援,损失很大。卢金自己也负了重伤,他把炮营营长茨维塔耶夫大尉找来,说:“留下你的枪给我,自己再去找一把,率部突围吧。” 茨维塔耶夫终于冲出包围圈,见到师长说:“我把全营都带回来了……15人……只有15人……” “我不想死,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啊?”--茨维塔耶夫大尉手下的一名士官在德军轰炸中阵亡,临死前木然地瞪着蓝天…… 没有你们这些男人,我们就要死了--卓娅奇卡(斯维塔耶夫的恋人)对斯维塔耶夫等战士(我总觉得有种XE的想法XD) 瓦:真不是时候啊,这次我不能亲自参加了,谁来代替我指挥呢? 朱:我代替你,瓦图京同志。你会好起来的,多多保重,我们在波兰还会见面的。 瓦:日切(波兰语,生命之意)。 朱:什么? 警卫员:他总在重复这句话,元帅同志。 瓦:……日切……是波兰话‘生命’的意思…… 多静啊,打破它真可惜。--华西列夫斯基 在战斗前,我总是要刮胡子。与其让敌人刮,还不如自己刮得好。--援苏的自由法国诺曼第飞行团飞行员 莫德尔:“元帅阁下,元首交给我一项重大使命:接替你的职务!” 布施:“我想元首还交给你另一项使命:挡住布尔什维克的进攻。” 莫德尔:“为什么苏联人能取得这么大的战果?” 布施:“他们作战完全违反军事理论。” 莫德尔:“在战争中只有一条理论,就是要善于取胜!” (影片中莫德尔总是一副穷凶极恶的形象,由此看出莫德尔确实是苏联人十分忌惮的对手) 博布鲁伊斯克包围圈内的最高指挥官加曼上将接到莫德尔的命令: “加曼将军,不能把一点物资留给布尔什维克!” 加曼:“是!元帅阁下!” (对部下)“凡是撤不走的物资,都烧光,全部烧光!” 朱可夫走进某团团部,团参谋长过来报告情况,朱可夫问:“你们团长呢?” 参谋长答:“在休息。” 朱可夫道:“叫醒他。” (参谋长摇醒团长,团长迷迷糊糊站起来向朱可夫报告) 朱可夫:“你们团进展如何?” 团长:“……恩……呃……战士们都很勇敢……” 朱可夫(对参谋长):“你说。” 参谋长:“报告元帅同志,我们在机床厂一带进攻受阻,伤亡很大。” 朱可夫(对参谋长):“少校同志,从现在起,你就是该团团长。至于你嘛,中校同志,应该做他的副团长!” 雷巴尔科(对勤务兵):“我叫你悠着点悠着点,只给我放两块方糖,你非给我放三块,政委都说我:‘将军同志,你胖的连坦克都钻不进去了’。” 攻占了柏林动物园,科涅夫前来视察,遇到一个中士肩上蹲一个猴,问道: “怎么了?” 中士:“我受伤了。” 科涅夫(看猴子):“这位呢?” 中士:“一样,我也给它包扎了一下。” 科涅夫(笑):“带它去医疗站,要特别照顾,就说是科涅夫元帅的命令。” 一个苏军坦克手与一个波兰侦察兵去找坦克燃料,在一个车站发现了一辆油罐车。 坦克手上去打开盖子闻了闻,对波兰兵说:“给我个杯子。” 波兰兵:“要杯子干嘛?” 坦克手:“拿来就是了。” (波兰兵递上,也爬了上去。见坦克手舀了一杯,准备喝,十分吃惊) 波兰兵:“你这是干什么?” 坦克手:“我们俄罗斯坦克兵有个习惯,喜欢用舌头尝尝坦克燃料的质量。你要来一口吗?” 波兰兵:“不要。” 坦克手(喝了一口):“爽。” 波兰兵(好奇地一闻):“是酒精!我也来一口!” (戈培尔帮希特勒了解柏林前线情况,按电话簿随便拨了个号码) 戈培尔:“我是‘柏林城防司令’,你们那有俄国人吗?” 老太太:“有,先生。” 戈培尔:“他们在干嘛?” 老太太:“在唱歌。” 戈培尔:“什么?在唱歌?!” 老太太:“对啊。司令先生,请问你是俄国的城防司令还是德国的城防司令?” 戈培尔:“德国的!他妈的!(对希特勒)他们已经到了威廉大街了。” (柏林前线,政工人员们正在给士兵拍党证用的照片) 教导员(对士兵):“看着照相机,精神点。准备,一、二、三……” (“轰!”一声巨响,大家急忙趴下) 教导员:“再来一次。” 摄影师:“还要拍啊?” 教导员:“这不是给朋友拍照,这是党交给的任务!” 苏756步兵团长(接到电话):“什么?(帝国大厦)二楼拿下来了?好样的!”转头道:“接师长!” 苏150步兵师长:“占领二楼了?好样的!再往上冲!--接司令员!” 瓦西里·伊万诺维奇·库兹涅佐夫(突击第三集团军司令员):“占领了二楼?你们拖得太久了。旗子,快点,把旗子插上去!--接元帅。” 朱可夫:“怎么才占领二楼,太慢了,行动太慢了,将军。——接斯大林同志。” 希特勒自杀时拿的居然是马卡洛夫手枪(代替瓦尔特?)?! 希特勒强迫爱娃自杀时的动作像强奸…… 根据克莱布斯的要求,一名苏军通信兵中尉被派到总理府地下避弹室装电话(直通莫斯科的),一进门,中尉扫了一眼避弹室,说:“你们这太不像话了,该收拾一下了。” 装好了,正在调试,戈培尔正好出来。中尉礼貌地问: “你好,请问盥洗室在哪?” 戈培尔恶狠狠地剜了他一眼,关上门,进去了。 中尉离开避弹室,出门前正赶上戈培尔叫卫兵用枪打死自己与玛格达,感叹道: “你们这儿确实不太象话。”
1969 二战 全景式 前苏联 历史
莫斯科保卫战 (1985) 豆瓣
Битва за Москву
7.3 (12 个评分) 导演: 尤里·奥泽洛夫 Yuri Ozerov 演员: Yakov Tripolsky / 米哈伊尔·乌里扬诺夫
其它标题: Битва за Москву / 大祖国战争
本片是苏联为纪念二战中苏联人民反法西斯斗争伟大胜利所拍摄的一部史诗性多集宽银幕巨片。全片分为《侵略》、《台风战役》两部,每部上下集共四集。1941年6月,法西斯德国集中了一百九十个师的兵力,以闪电战术入侵苏联,苏联因准备不足,在战争初期节节败退,德军直趋莫斯科城下,双方在莫斯科展开了殊死决战。该片拍摄历时两年,耗资约六百万卢布,拍摄场面宏大壮观,约有五千士兵、近一万名群众、二百五十名演员、二百零二名摄影师参加。这部场面宏伟的战争和导演其他几部类似的战争片一样,都在前苏联政府的支持下,拍摄的具有很强政治性目的的电影。影片宣扬的正义战胜侵略今天看来也是正当的,可是一些宣传国家领袖的场景明显是一种政治需要。如果排除掉这些政治因素,但就影片对宏观战争场面的描写,依然是出色的。
无主孤军 (2006) 豆瓣
Hârtia va fi albastră
导演: 拉杜·蒙泰安 演员: Paul Ipate / Adi Carauleanu
其它标题: Hârtia va fi albastră / 纸会变成蓝色
1989年罗马尼亚,齐奥塞斯库下台的革命之夜。分散各处的军队,有的早已跟群众打成一片,有的仍在听候不存在的指挥。负责保卫最高领导人安全的内务部,与站在救国阵线委员会一边的国防部队,在市中心等重要地点展开对攻。
内务部的一支巡逻小队里,有个满腔热血的士兵科斯蒂(保罗•伊帕特饰)。他不顾中尉(安迪•卡拉尔里努饰)劝阻,只身赶往打得不可开交的电视台,歼灭“恐怖分子”。如果第二天收队时丢了个手下,中尉当然不好交待。于是他决定放弃巡逻,带着手下开着装甲车,誓要找回科斯蒂。
2008年4月26日 看过
这其实很严肃
2008年4月26日 评论 冲动的人民+冲动的国家=荒诞可悲的故事 - 在斯大林模式近五十年的压抑下,东欧的积怨终于在剧变中得到了总爆发。美国及其阵营认为这是一次巨大的胜利,东欧各国也认为自己将迎来西方式的自由、民主。然而在某些国家,事实是:罗马尼亚陷入骚乱,经济下滑,险些演变成内战;南斯拉夫共和国一分为五,原本是兄弟的人民相互间大打出手。国家不断分裂。剧变打破了独裁专制,但是却带来了无政府的混乱状态。这,恐怕不是热爱自由的人们所追求的吧。 前些天看了一部罗马尼亚电影《无主孤军》(罗马尼亚的电影当年以“搂搂抱抱”而著称),让我切身感受到了当年罗马尼亚政变之时的混乱、荒唐与可悲。那种荒诞,让我想起了经常在书上可以看到关于文革的描写以及偶尔从上一代人那里听说的文革故事。是的,不论是一切“左”的文革还是统统“右”的剧变、解体,都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剧。现如今,不少捷克人重新开始审视伏契克,重新拾起被遗弃的《绞刑架下的报告》,承认他是捷克的民族英雄而非仅仅是共产党强力推销的偶像;在俄罗斯,人们正在恢复起对苏联老兵们的尊重,重新客观地认识列宁、斯大林等人的行为;在罗马尼亚,人们也开始反思这场政变,反思它给罗马尼亚人带来的究竟是什么。我想在《无主孤军》里已经表达了一种反思:政变带给“人民”的或许是“自由、民主、平等”,但是带给个人的却只是无常的命运,生命的无辜逝去和家庭的不幸。 影片一开始是两个罗马尼亚内务部的士兵(差不多相当于中国的内卫武警)一个戎装、一个便装,爬出一辆代号18-34的轻型轮式装甲车抽烟。突然,一名士兵爬上对面的步兵战车拉响了机枪的枪栓,抽烟的戎装士兵虽然感到不对劲,但在反应过来之前,对面的机枪响起,把他打倒在血泊里。车内的士兵试图冲出车外,但是马上被打死在车门旁。幸存的便装士兵以车体为掩护多活了几秒,仍在试图逃走时被打死。一个恼怒的声音传来:“停火!停火!谁下令开枪的?!谁下令的……”开火的士兵们面面相觑…… 于是影片开始倒叙,原来18-34号车在昨夜(即1989年12月22日,齐奥塞斯库出逃被抓回的当晚)奉命在布加勒斯特市区巡逻。小队里,有个受了西化思想、熏陶满腔热血的士兵科斯蒂。他不顾尼克中尉劝阻,只身赶往打得不可开交的电视台(反对罗共的救国委员会将在这里发布齐氏被捕的消息,挺共的内务部等一些部队和武装群众随即向电视台发起进攻),去为“人民”而战,歼灭“恐怖分子”(其实是“挺共派”武装,其中甚至有与他同一阵营的内务部部队)。不知为何,中尉竟未枪毙他,由他去了。由于不能缺人回到基地,科斯蒂走后不久,尼克中尉就带着大家去找他。在电视台,尼克找到了正在与“反罗共派”武装(其中有国防军)交火的内务部部队,却糊里糊涂地被缴了枪,连收条都没有。而科斯蒂先是糊里糊涂地跟着“反罗共派”的人去干仗,然后又糊里糊涂地被“反罗共派”的人当成了内务部特务,被关起来准备枪毙。这时。尼克中尉到了科斯蒂家找他,影片交待了一个情节:科斯蒂的父亲是罗共高官的保健医生,是“高干子弟”,所以中尉不敢怠慢。科斯蒂的母亲和未婚妻正在为他的安全担忧。科斯蒂那边,由于他说出了父亲的名字,“反罗共派”的一个头头似乎和他父亲有交情,加上尼克中尉和那位头头的一番沟通,科斯蒂终于被放了回来。他十分后悔自己的行为。一夜惊险过后,大家身心俱疲,回到基地门口报了口令,等待放行。谁也不知为什么,中尉记得很清楚而且再三确认的口令“Blue”竟是错的,于是就发生了开头的一幕。便装士兵正是科斯蒂。 整个影片贯穿始终的是混乱:混乱的国家、混乱的城市、混乱的战斗、混乱的阵营、混乱的口令、混乱的枪击……谁也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一切是那样的荒唐,却又是那样的真实。特别是影片运用了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开头的枪击显得尤为真实,就像我们在反映波黑、中东等冲突的纪录片中所见的那样。在这样一场大规模的骚乱中,没有哪个百姓能从中得到任何的政治实惠,得利只是少数人,牺牲的却是大多数。
2006 东欧 历史 社会 罗马尼亚
斯大林格勒战役 (1993)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TMDB
Stalingrad
8.2 (34 个评分) 导演: 约瑟夫·维尔斯麦尔 演员: 多米尼克·霍卫兹 / 托马斯·克莱舒曼
其它标题: Stalingrad / 决战斯大林格勒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次大战中德国遭到的史无前例惨败的一役,也是欧洲战场的一个重大转折点。苏联红军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挡住了德国炮弹和飞机的轰炸,但被战争涂炭的不仅仅是一个国家。这部影片从德军的独特角度深刻探讨了战争对人性与生命的摧残。
2012年9月26日 看过
2006年第一次下载,看了二十分钟;2010年第二次下载,看了半小时;今天终于看完了……我真够效率的……
二战 历史 德国 德国电影 战争
山本五十六 (1968) 豆瓣
連合艦隊司令長官:山本五十六
6.8 (5 个评分) 导演: 丸山诚治 演员: 三船敏郎 / 加山雄三
其它标题: 連合艦隊司令長官:山本五十六 / Rengô kantai shirei chôkan: Yamamoto Isoroku
1940年9月,德、意、日三国成立同盟。山本五十六被任命为日本联合舰队总司令,并不得不“违背自己的意愿”,接受命令对美、英、荷等国开战。1941后12月8日零时,山本五十六亲自下达了“1280”密码命令,并亲自率领部队偷袭美国珍珠港,从而对美军太平洋舰队造成重创,大胜而归。随后山本五十六建议与美国讲和,但意见未被采纳。在指挥中途岛战役时,由于战略上的重大失误,日本海军遭受惨重损失。形势陡然逆转,美军攻势如虹,日军兵败如山倒。瓜达康纳岛上有三万多名日本陆军,他们遭到了美军飞机的昼夜轰炸,陷于绝境。山本五十六派出舰队炮击美军基地,协助尚存的陆军安全撤退。1943年4月18日,山本五十六为了鼓动前线部队的士气,乘坐一架轰炸机到前线视察。没想到日军的密码被美军窃取,美军派出空军机队将山本五十六的座机击落,一代军人山本五十六就此碎尸于太平洋上空。
慕尼黑 (2005) TMDB Min reol IMDb 豆瓣 维基数据
Munich
7.9 (171 个评分) 导演: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演员: 艾瑞克·巴纳 / 丹尼尔·克雷格
其它标题: Munich / 慕尼黑惨案
这是一部关于政治、复仇的真实的电影。1972年在联邦德国举办的第20届奥运会上,巴勒斯坦的极端恐怖组织“黑色九月”闯进了奥运村绑架了11名以色列运动员,以此要挟以色列释放被关押的该组织成员。
联邦德国的警察草率对待了这次绑架事件,他们直接冲进了恐怖组织的巢穴企图武装营救 人质,孰料导致了11名以色列运动员全部遇难!
事件发生之后,以色列“摩萨德”高层迅速训练了一批特工,展开了对“黑色九月”组织以及相关的巴勒斯坦人血腥的报复……
众神与将军 (2003)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TMDB
Gods and Generals
8.7 (12 个评分) 导演: 罗纳德·F·麦克斯维尔 演员: 罗伯特·杜瓦尔 / 杰夫·丹尼尔斯
其它标题: 戰役風雲 / 신의 영웅들
《众神与将军》作为《葛底士堡》的前传,几乎完全由《葛底士堡》原班人马演出,只不过扮演传奇李将军的演员已由马丁·辛改为另一奥斯卡级的老演员罗伯特杜瓦尔担任,而导演、摄影等幕后人员则基本不变。

影片讲述了南北战争中发生在葛底士堡战役前的四场重要战役。

第一场主要战斗发生在弗吉尼亚的马纳沙斯(Manassas),因而这场战斗经常被历史学家们称为"第一次马纳沙斯战役"(First Battle of Manassas)。从整个内战的尺度来衡量,双方似乎是在试探对方的实力,因此没有投入很多兵力。当时北军处于麦克道威尔将军的领导之下,而南军的李将军并没有实际指挥这场战斗,不过南军虽然看起来非常松散,但最后还是取得了这场战役的胜利。因南军习惯以在战斗中发挥作用的重要河流和小溪来为战斗命名,所以这一战役被南军称为"第一次牛奔河战役"(First Battle of Bull Run),在通俗文学中也广为流传。

在马纳沙斯获胜之后,李将军决定向北挺进马里兰州(这是他第一次主动北伐),不料作战计划落入了北军之手,双方在安蒂特姆(Antietam)附近的夏普斯堡(Sharpsburg)展开了激战。北军以三比一的优势兵力强攻李将军的部队,结果南军不得不败退。1862年9月17日的这场战斗是整个南北战争中单日伤亡最多的一天,共造成双方23582名士兵伤亡,而其中北军损失略多,堪称是美国历史上最血腥的一天。由于此战的失利,本来想浑水摸鱼的大不列颠推迟了对南方邦联政府的承认。同时,本次战役还有另一个最具历史意义的后果:林肯总统借此机会推出了《奴隶解放宣言》。

时间到了1862年11月,由于不满意北军总指挥麦克林纳的无能,林肯启用了伯恩塞得将军,后者发起了志在必得的冬季攻势,在弗雷德里克斯堡(Fredericksburg)这一战略要地与李将军的部队打了一场恶仗。在这场战斗中,北军士兵人数依然压倒南军,但由于指挥和联络非常混乱,虽然伯恩塞得对南军驻守的弗雷德里克斯堡发起了多达14次的不间断猛攻,但仍然没有冲破南军阵线,最后只能无功而返。这场战斗可以说南军全面胜利,他们造成北军多达13000人的伤亡,而己方仅损失约5000左右。此役过后,北军士气急剧下降,而南军的士气则达到了顶点。

为了整顿士气,北军又换了约瑟夫·胡克将军作总指挥。1863年4月底到5月初,在115000对60000的优势兵力状况下,北军还是在钱瑟勒斯维尔(Chancellorsville)打了个大败仗,伤亡高达17000余人。本次战役一般被认为是李将军最伟大的胜利,但他这个胜利也来之不易,不仅南军也损失了约14000名士兵,而且还失去了绰号"石墙"的杰克逊将军。一部分历史学家甚至认为杰克逊将军的意外牺牲才是整个南北战争的真正转折点。
2008年5月16日 看过
写实不煽情的影片,正宗的美国主旋律电影,比起《大转折》《莫斯科保卫战》就是气势上小一些,倒也不能怪人家,毕竟我们拍这种片的预算都是计划经济的嘛~~~跟美国人打仗一样,堆物资
众神与将军 南北战争 历史 史诗 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