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尔
奥伊斯特拉赫/塞尔: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 第三奏鸣曲 豆瓣
David Oistrakh / Georg Szell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3年4月8日 出版发行: EMI Classics
奥伊斯特拉赫,1908-1974,苏联小提琴学派的领袖,他和海菲茨堪称20世纪上下半叶小提琴演奏技巧的最杰出代表。奥伊斯特拉赫的演奏风格有一种独到之处,那就是强烈的情感说服力,常常是一个乐句一到他手中马上就有了在别人那里所没有的感性魅力。他和海菲茨可以说走了两个极端。对海菲茨,人们常用的形容词是“冷峻”,以技巧的精湛和华美来替代情感的宣泄,而奥伊斯特拉赫却将技巧完全融化于音乐之中,在他温暖的琴声里,永远饱含着巨大的人性力量。
勃拉姆斯这部《小提琴协奏曲》被认为可以直接与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并驾齐驱,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部作品复杂的内在情感、精妙的作曲技法,那种只有人过中年而又举杯相当智性的人才可以把握的境界,都是令许多小提琴家视为最大挑战的。这部协奏曲完成于1878年,题献给勃拉姆斯的好友、小提琴家约阿希姆,它和勃拉姆斯其他的许多作品一样,蕴含着巨大的情感因素,小提琴灿烂的炫技部分发挥得十分充分,但完全是围绕情感表现的需要。乐队协奏部分仍旧是线条漫长、织体丰富细腻。许多旋律都是柔情与美的精华。第一乐章为不太快的快板,引子部分中乐队洋溢着节制的热情,接着低音弦乐和大管奏出主题,小提琴有长达40小节的华丽乐段。第二乐章慢板使人联想到勃拉姆斯音乐中一贯存在的乡村和大自然的影响力。这是勃拉姆斯最动人的慢乐章之一,前面乐章的激情和感伤已荡然无存,独奏小提琴大量精致的描绘及其对主题旋律的富有想像力的变奏构成了这一乐章。这个带有明显冥思色彩的乐章将充分考验演奏者的颖悟能力和人生经验,它犹如一缕颤动的夕阳之光,在心灵的原野上独舞。第三乐章是一首华丽的回旋曲,带有明显的匈牙利风味。它欢快、亲切、温暖动人,加上旋律中的异域风格,更使它具有一种喜人的辉煌效果。
奥伊斯特拉赫曾多次录制勃拉姆斯的这部作品,仅在EMI公司就有两次,与克伦佩勒版本相比,和赛尔合作的这个,奥伊斯特拉赫的表现更为自由,小提琴和指挥心意相通、琴瑟和鸣,塑造出悠远深邃的意境。
部分介绍摘自《音乐大师和唱片》(李清著)
塞尔:理查·施特劳斯交响诗 豆瓣
George Szell / Cleveland Orchestra
发布日期 1990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报纸版
理查·施特劳斯 Richard Strauss (1864.6.11~1949.9.8)
德国作曲家,生于幕尼黑。父弗朗兹·施特劳斯为慕尼黑宫廷歌剧院乐队的圆号演奏家,给予儿子良好的音乐教育。理夏德最早的作品如管弦乐《节日进行曲》(op.1)和短小可爱的管乐小夜曲(op.7),写作时尚未满十岁。1885年,中断了在慕尼黑大学的学习生涯,去迈宁根当汉斯·冯·比洛的助理指挥,不出一年,即继比洛而任首席指挥,在迈宁根乐队的一位小提琴师,瓦格纳的侄婿亚历山大·里特的影响下,他从布拉姆斯转向李斯特和瓦格纳的风格。从《意大利之行》(1887)起,大胆创作了一系列交响诗和描绘性交响曲,使之名利双收,并引起人们关于标题音乐的优点之争。继续用这一形式写作的作品有《唐璜》(1889)、《死与净化》(1890)、《梯尔·艾伦斯皮格尔的恶作剧》(1895)、《唐吉诃德》(1898)、《英雄的生涯》(1899)和《家庭交响曲》(1904)。与此同时,他的指挥生涯也有进展,慕尼黑歌剧院和魏玛宫廷歌剧院都聘请他去工作。1891年,科西玛·瓦格纳邀他去拜罗伊特指挥《汤豪舍》。1894年,主要在瓦格纳音乐的影响下完成第一部歌剧《贡特拉姆》,并在魏玛首演,由波琳·德·阿娜(后成为他的妻子)饰演女主角。至此,他似乎已成为瓦格纳的最理想的继承者。1894年任柏林爱乐乐团指挥,1898年任柏林皇家歌剧院指挥,1919至1924年与肖尔克同为维也纳歌剧院指挥。但他的家在上巴伐利亚的加米施,写完《莎乐美》(1905)——第一部轰动一时而争议甚大的成功歌剧——后,即定居加米施。皇帝说这部病态的歌剧对施特劳斯不会有什么好处,据说施特劳斯回答皇帝说,是这部歌剧的收益使他得以建造他的乡间别墅。下一部歌剧《埃莱克特拉》(1909)几乎同样骇人听闻,在这部根据索福克勒斯原作改编的歌剧中,他取得着名的维也纳诗人、戏剧家胡戈·冯·霍夫曼斯塔尔的合作,霍夫曼斯塔尔除这部歌剧的台本外,还接连为施特劳斯写了五个台本——《玫瑰骑士》(1911)、《阿里阿德涅在纳克索斯》(1912—1916)、《没有影子的女人》(1919)、《埃及的海伦》(1928)和《阿拉贝拉》(1933)。霍夫曼斯塔尔在写作上述最后一个台本时,因受到儿子自杀的刺激,中风而死。人们一般认为是霍夫曼斯塔尔使施特劳斯从《莎乐美》和《埃莱克特拉》这类过度病态的作品转向后期音乐的比较和悦的风格,《玫瑰骑士》标志洛可可式的转折。但是这样做是好是坏,意见不一。有些权威人士认为,施特劳斯为自己制造了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德国淘气鬼的声誉后,创作开始走下坡路。有的则认为他是必须通过《莎乐美》和《埃莱克特拉》的不拘一格才能到达成熟期的比较文明的风格。这种风格的最后几部作品,如最后一部歌剧《随想曲》(1942)——以18世纪为背景的精致的谈心式作品——表现了施特劳斯最纯净最富灵感的技艺。对于施特劳斯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我们既有可能不分轩轾地加以欣赏,也有可能因他在漫长的一生中留下如此风格迥异的佳作而感到欣慰。他在纳粹时期的活动也同样是自相矛盾的。他的歌剧《和平日》(1938)获得希特勒的嘉许,他也的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留在德国。但是,他的喜歌剧《沉默的女人》(1935)的台本作者是他大胆支持的犹太人斯蒂凡·茨威格。另外,虽说他为弦乐队而写的《变形曲》(1945)被普遍认为是为希特勒创作的挽歌,战后甚至在荷兰禁止上演,但它的音乐可能只是表现对他所热爱的德国遭到毁坏而感到的悲痛。
施特劳斯的主要作品有:
(1)歌剧:《贡特拉姆》(魏玛,1894),《火荒》(德累斯顿,1901),《莎乐美》(德累斯顿,1905);《埃莱克特拉》(德累斯顿,1909);《玫瑰骑士》(德累斯顿,1911),《阿里阿德涅在纳克索斯》(斯图加特,1912;修改本在维也纳,1916),《没有影子的女人》(维也纳,1919),《间奏曲》(德累斯顿,1927),《埃及的海伦》(德累斯顿,1928),《阿拉贝拉》(德累斯顿,1933),《沉默的女人》(德累斯顿,1935),《和平日》(慕尼黑,1938),《达夫尼》(德累斯顿,1938),《随想曲》(慕尼黑,1942)和《达奈之恋》(萨尔茨堡,1952)。
(2)芭蕾舞剧《约瑟夫的故事》(巴黎,1914)和《甩奶油》(维也纳,1924)。
(3)管弦乐:音诗:《意大利之行》(1887),《麦克白》(1887),《唐璜》(1888),《死与净化》(1889),《梯尔·艾伦施皮格尔的恶作剧》(1895),《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1896),《唐吉诃德》(1897),《英雄的生涯》(1898),《家庭交响曲》(1903),《阿尔卑斯山交响曲》(1915);f小调交响曲(1884);小提琴协奏曲(1883);圆号协奏曲二首(1884,1942);双簧管协奏曲(1945);单簧管与大管二重小协奏曲(1948);二十三件弦乐器的《变形曲》(1945)和《资产阶级绅士》组曲(1919)。
(4)室内乐:弦乐四重奏(1881),大提琴奏鸣曲(1883),钢琴四重奏(1884)和小提琴奏鸣曲(1887)。
(5) 歌曲:四组用乐队伴奏(1897—1921),二十六组用钢琴伴奏(1882—1929),以及乐队伴奏的《四首最后的歌》。
(6)钢琴曲:b小调奏鸣曲(1881)和两组小品(1881,1883)。
编订格鲁克的《伊菲姬妮在陶里德》(1894),莫扎特的《伊多梅纽斯》(1930)和柏辽兹的《乐器法》(1905)。
塞尔指挥克利夫兰管弦乐团:贝多芬交响曲全集 豆瓣
Beethoven / Szell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2年8月25日 出版发行: Sony
美国指挥家 George Szell 指挥克里夫兰管弦乐团演奏贝多芬交响曲及序曲,交响曲录音于 1959 到 1964 年,序曲录音于 1966 和 1967 年。1992 年 Sony 发行 CD 套装,目前已停止发行。
这份 60 年代的录音是最早的贝多芬交响曲立体声录音之一,发行几十年来获得了媒体和听众颇高的评价。1992 年发行的这套 CD 的音质也比以往有很大的提升。九部交响曲没有一处是短板,第一、第二、第五至第八都属于最出色的演绎。
固然,任何一套贝多芬交响曲录音都无法称作完美,但假如你只能收藏一套贝多芬交响曲的话,Szell 的这一套经典应当是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