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无
卡萨尔斯:巴赫大提琴无伴奏组曲1-6/其他大提琴独奏选曲 豆瓣
10.0 (5 个评分) Pablo Casals / Nikolai Mednikoff
发布日期 2000年9月26日 出版发行: Naxos
2010年3月26日 听过
相比老罗是低端了点,但是很纯净
2010年4月5日 评论 深邃的、童年的 - 大无 ~ 我第一次听到一号大无序曲的时候,就有一种穿越的感觉,好像回到了小时候,只有三四岁的时候。其实我那一次听到肯定不是第一次听了,肯定是在很小的时候就听过(没准还是老罗或者是老皮的呢),而且那旋律就深深地刻在我内心的某一个角落,直到我再次听到这个旋律,并知道它叫作巴赫大提琴无伴奏组曲。 对于这位复活大无的音乐法师表示深深地敬意。因为他,我们多了一批让人心醉的音乐
Bach Casals NAXOS cello 卡萨尔斯
富尼埃: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豆瓣 豆瓣
9.8 (23 个评分) Pierre Fournier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1年4月25日 出版发行: Philips
富尼埃的录音录于60年代初,大师接近60岁时。这时,立体声录音技术早已成熟。那是个大师录音杰作不断涌现的年代。富尼埃在录制了这个录音之后的年代中,巴赫这套作品逐渐变成了他的演出曲目中的焦点。在1974年,也就是卡萨尔斯死后的第二年,富尼埃应邀到法国南部的普拉德斯(Prades)在卡萨尔斯创立的年度音乐节上演奏这套巴赫组曲。那天在普拉德斯城外的圣米切德卡萨教堂内坐满了听众。他们深深地被富尼埃追思卡萨尔斯的演奏打动。在全曲结束时,没有鼓掌,而是全部听众在寂静中肃立。
Bach: 6 Suites for Cello, BWV 1007-1012 豆瓣
9.4 (28 个评分) Anner Bylsma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5年6月19日 出版发行: Sony
J. S. 巴赫的独奏大提琴组曲,BWV1007—1012,大约作于1717年,克滕。巴赫的这一套组曲采取标准的古典组曲形式,即集数种古典舞曲组成。当时克滕宫廷中有两位古大提琴演奏家阿贝尔与李尼希克,巴赫以这两位演奏家作为对象作成这套组曲,这套组曲谱系巴赫的第二位妻子安娜·玛格达琳娜抄下来,原谱没有速度标记。现在这套组曲的速度标记有多种历代著名大提琴演奏家所标标志,公认的版本是19世纪著名大提琴家H.贝尔卡所标,卡萨尔斯所标版本也极为重要。(林逸聪)
毕斯马(Anner Bylsma),出生于1934年的荷兰大提琴家,他对巴洛克音乐投注了相当多的心力,1976年他成为第一位灌录巴洛克大提琴的演奏家,而且曾经灌录过维瓦第全部的大提琴作品。他所演奏的巴赫无伴奏评价相当高,虽然名气不大但是却是一位「巷内人」都知道的实力派大师,他两次灌录巴哈无伴奏大提琴曲加上他在巴洛克音乐上的努力,让大家以为他只在巴洛克音乐上钻研,其实巴洛克只是他擅长的类型之一。出身自音乐世家的毕斯马父亲是位长号手、作曲家、指挥家,他们家族中没有人学习过大提琴,1934年出生的他起初师承Carel Van Leeuwen Boomkamp,在老师身上学到对古乐以及古代大提琴的很多知识,1962-68年间,他在阿姆斯特丹大会堂管弦乐团担任大提琴首席,六零年代早期他与莱昂哈特、布鲁根等古乐名家,一起的组成的Quado Amsterdam,尝试用当代乐器诠释巴赫那个时期作曲家的作品,但是一开始合作毕斯马就觉得事情不对劲,因为不管他怎样轻柔的演奏大提琴,总是会将布鲁根的直笛声「盖掉」,后来他们发现答案是大提琴必须用「肠弦」。毕斯马的琴声充满了人性,他不以速度、炫技、华丽为诉求,展现的是宁静、内敛、沉思的味道,加上其大师风范精彩可期。(转自Marcelproust相关介绍)
此版录于1992年,使用了名琴Servais。
Bach: Les 6 Suites pour violoncelle 豆瓣
Paul Tortelier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2年5月17日 出版发行: EMI
托特利埃演奏巴赫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托特利埃(Paul Tortelier)法国大提琴家,同时也是钢琴家、作曲家,出身巴黎贫民窟,16岁以第一奖毕业於巴黎音乐院,17岁时在巴黎首演。1935-37年担任蒙地卡罗交响乐团一员,1937-39年则在波士顿交响乐团,之后回到巴黎。也曾到以色列一年,写下以色列交响曲。他的学生有杜普蕾、Maud Martin(妻子),他与小提琴家、指挥家儿子Y.P.托特里耶、女儿Maria de la Pau组过三重奏。
托特里耶曾在卡萨尔斯第一次到巴黎时,在他面前演奏受教,两人不仅情谊深厚,他更受到卡萨尔斯詮释此曲的极大影响。对於推广音乐不遗餘力的托特里耶,虽然兼具严肃与幽默的音乐家在面对音乐时却异常谦卑,他的詮释是「品味」的最佳代表。这位人道主义者,除了求教卡萨尔斯的机缘外,更对艺术与文学有浓厚兴趣以及极高的素养,他最钟情於罗丹的理念。
托特利埃是一位学者型演奏家,他的演奏被称为学院派的演奏。他的演奏曲目非常广泛,但他自己最钟情于巴赫的6首无伴奏组曲,他认为巴赫是大提琴艺术的起源,他起码录制过两套巴赫无伴奏组曲,在节奏、整体把握上,有极深的钻研,至今成为音乐学院学生体会巴赫魅力的教材,而他的沃尔顿协奏曲,也被认为是最具有魅力的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