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电影
斯大林格勒战役 (1993)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TMDB
Stalingrad
8.2 (34 个评分) 导演: 约瑟夫·维尔斯麦尔 演员: 多米尼克·霍卫兹 / 托马斯·克莱舒曼
其它标题: Stalingrad / 决战斯大林格勒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次大战中德国遭到的史无前例惨败的一役,也是欧洲战场的一个重大转折点。苏联红军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挡住了德国炮弹和飞机的轰炸,但被战争涂炭的不仅仅是一个国家。这部影片从德军的独特角度深刻探讨了战争对人性与生命的摧残。
2012年9月26日 看过
2006年第一次下载,看了二十分钟;2010年第二次下载,看了半小时;今天终于看完了……我真够效率的……
二战 历史 德国 德国电影 战争
伯纳德行动 (2007)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Eggplant.place TMDB
Die Fälscher
7.7 (102 个评分) 导演: 斯戴芬·卢佐维茨基 演员: 卡尔·马克维斯 / 奥古斯特·迪赫
其它标题: Die Fälscher / 伪钞风暴(台)
20世纪30年代,二次大战如火如荼。而萨利(Karl Markovics卡尔•马克维斯 饰)凭借一手高超的伪造技巧春风得意,佳肴美女信手拈来,好不自在。但是他的好日子并为持续多久,很快他便因为遭罪被逮捕,随后投入毛特豪森集中营。
时德国纳粹图谋制造大量假币,以扰乱同盟国的经济。萨利的才能得到发掘,他成了这个秘密伪钞制造小组的头目,但良心却促使他选择了另一条路……
本片根据阿道夫•博格(Adolf Burger)原著《魔鬼工厂》(The Devils Workshop),书中所述为作者亲身经历,影片荣获2008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和2007年德国电影金像奖最佳男配角奖(Devid Striesow)。
2008年5月6日 看过
2008年5月6日 评论 关于这部片 - 德国电影总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无论是《帝国的毁灭》还是《从海底岀击》,甚至《意志的胜利》(大家不要拍砖…决无政治目的,仅仅从纯艺术角度欣赏),都有独到的创新之处。这次《伪钞制造者》也不例外,作为柏林电影节的展播影片,它广受好评。甚至国内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辞世前的最后一篇公开影评也是评论它的。影片打破了一贯从大屠杀的角度表现纳粹对犹太人迫害的手法,选取了一个鲜为人知的历史事件来探讨一些关于那个年代深层次的东西。 这部片子不像以往的“holocaust”片出现大量massacre镜头。只是点缀式地在影片中出现了几个党卫军枪杀犹太人的镜头。更多的篇幅还是集中在对主人公索罗维奇的个人经历的叙述上。索罗维奇有着非凡的艺术天赋,假如他生在西班牙或是哪个和平国家,没准会成为小有名气的画家。偏偏他生在德国,而且是Führer— —疯狂的波希米亚下士统治下的德国,偏偏他继承了犹太民族对金钱一贯热情,信奉“赚钱最快的方法就是直接生产钞票”。这就注定了他的悲剧人生:先是被柏林警备司令部反伪钞委员会的赫尔佐格督察长(此公与索罗维奇是一对剪不断理还乱的冤家)抓进了毛特豪森集中营。却又因为他的艺术天赋被送到条件较好的萨克森豪森集中营,参与制造假英镑的伯恩哈特行动。而赫尔佐格(已是党卫队旗队长,相当于国防军上校)竟是该行动的负责人。他不断向伪钞制造者们灌输这样一种思想:这么多德国人屠杀、驱逐你们,把你们当牲口。而我,赫尔佐格,把你们当人看,你们即使不为活命,就算是为了报答我个人,也应该好好干活。 假如弗雷德里希·赫尔佐格上校认识奥斯卡·辛德勒先生并知晓辛德勒的所作所为,他恐怕会在战后出来称自己是另一个辛德勒,一个官方的“辛德勒”。事实上,“伯恩哈特”行动中的犹太人尽管得以存活并享有较好的生活条件,但他们终究没有获得自由。赫尔佐格的仁慈并非良心发现,只是他为完成上级命令的手段。当他发现一个俄国铁路工人为了活命而冒充印刷工混进伪钞制造车间时,立即凶相毕露,下令将此人押回条件恶劣的集中营“惩诫”。而且,赫尔佐格对于手下侮辱、欺侮犹太工人,枪杀患有肺结核的犹太工人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一只眼。因此,他只是个温水煮青蛙的笑面虎,绝非辛德勒那样真正的人道主义者。 整部影片的充满了讽刺意味。赫尔佐格一家外逃时所用的护照是索罗维奇伪造的,而为了能不被怀疑,全家人都写上自己是犹太人——他们曾经最厌恶的种族。这与索罗维奇为了求生,不惜违背良心制作假钞相比倒是有趣的对比;1945年的元旦,囚犯们居然和看守们搞起了联欢;当萨克森豪森集中营的犹太人起义,攻入假钞工厂时,大腹便便的犹太厂医竟差点被当作德国人打死,因为那些饱受摧残的犹太人怎么不相信这些容光焕发的人会是和他们一样的囚犯;思想左倾的德国青年Burgor可以在德国人的淫威下坚忍地活着,却在获得自由后受不了心灵的折磨而自杀…… 无论哪个角度看,《伪钞制造者》都是一部很成功的影片。人性、道德、正义、伦理……每一个细节都可圈可点,每一个角度都有文章可作。喜欢文艺片的朋友们不要错过。
二战 德国 德国电影 纳粹
红男爵 (2008)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TMDB
Der Rote Baron
7.8 (26 个评分) 导演: Nikolai Müllerschön 演员: 马提亚斯·施维赫夫 / 马克西姆·梅米特
其它标题: Der Rote Baron / The Red Baron
故事背景为一战时期的德国。曼弗雷德·冯·里希特霍芬是一名德国飞行员,他有着击落80架敌机的傲人战绩,被称为王牌中的王牌,他的绰号叫“红男爵”。本片就是根据这位传奇人物的生平改编而成。
曼弗雷德(马提亚斯·施维赫夫 Matthias Schweighöfer 饰)出身名门,自小就憧憬着飞行。成为德国飞行员后,他凭着高超的技巧以及独特的作战风格赢得别人的尊重,包括被他击落的敌方飞行员。在一次战斗中,曼弗雷德击落了英国王牌飞行员布朗,曼弗雷德在确认战果时发现布朗只是受了伤,于是将其救活。这个过程中他认识了一名美丽的护士(琳娜·海蒂 Lena Headey 饰),并对她一见钟情。
1917年,曼弗雷德成为德国第一王牌飞行员,获得皇帝亲自颁授的最高勋章。后来,他将自己的战机涂装成了显眼的红色,率领11中队,在3000米高空中所向披靡,由此得名“红男爵”。此后的一次战斗,他被击中,导致头部中弹。不久德军上层考虑到“红男爵”的宣传价值因而有意地对他进行保护,劝他退出前线不再飞行。热爱飞行的曼弗雷德并不服从命令,要坚持作战。终于,他迎来了飞行生涯中的最后一次出击……
莉莉玛莲 (1981) TMDB IMDb 豆瓣 维基数据
Lili Marleen
7.1 (42 个评分) 导演: 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 演员: 吉安卡罗·吉安尼尼 / 汉娜·许古拉
其它标题: Lili Marleen / 莉莉·玛莲
二战时期的瑞士苏黎世,德国歌女Willie(汉娜·许古拉 Hanna Schygulla饰)和犹太作曲家Robert Mendelsson (吉安卡罗·吉安尼尼 Giancarlo Giannini 饰)相恋,而Robert的父亲Mendelsson则是一个帮助犹太人逃离德国的地下组织领导,他反对儿子和Willie的恋情,于是设下圈套让Willie留在了德国无法回到苏黎世,想借此来拆散二人。滞留德国的Willie只能靠唱歌维生,受到了许多德国人,甚至德国军官的喜爱。更得到了去电台录制音乐的机会,她唱的一首歌《Lili Marleen》更是让她成为了全德国士兵的梦中情人。这首歌曲陪伴着在前线的士兵们。而回到瑞士的Robert也没有放弃两人的爱情,他潜回德国和Willie相聚,不想却被纳粹所抓。而对Robert一往情深的Willie,又该如何利用她在德国的声望去拯救她的爱人呢?两人的爱情又将面临怎样的考验?
2009年2月28日 看过
2009年2月28日 评论 一边看Lili Marleen,一边听Lili Marleen - 第一次知道Lili Marleen这个名词是from CCAV-6。当时央视做了一个一分钟的介绍小短片,在CCAV-6滚动介绍了一周。但是到最后我也没能看上这部片子。高一的时候开始哈德,收集了关于第三帝国的很多音乐。现在但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只有四首:《Panzerlied》(装甲兵之歌,看过《坦克大战》的都有印象),《威塞尔之歌》(相当于纳粹党歌),《Erika》(节奏很鲜明),再就是这首《Lili Marleen》。 大学后总算有点空,所以下了Lili Marleen来欣赏。结果有些失望:一是因为是德语版、而且法斯宾德大导演很平实的叙事手法让我有些昏昏欲睡;二是因为字幕太次,演员已经说了好几句了才出现一两行。于是我想到了一个办法:到网上下了四个版本的《Lili Marleen》,然后一边看电影,一边用较低的声音播放着Lili Marleen,在情节有起伏时关掉。这样一来,总算支持着我看完了Lili Marleen。 应该说这部片子的内涵有点难懂。维莉只是一个歌女,她并不懂什么政治、战争、宣传。她的思想相当单纯,单纯的只剩下唱歌和罗伯特。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罗伯特,希望能与他在一起。但是命运就是这样无常,甜蜜的日子终究短暂,两人在战争中被迫分离。身处于不同的阵营中却又默默地相互支持。罗伯特为了见维莉被捕,维莉偷来了屠杀胶卷换取了罗伯特的自由;维莉因为歌曲“动摇军心”被逮捕,罗伯特不顾一切的冲进广播室,向德军士兵广播“莉莉玛莲”已死的消息,迫使希特勒当局作出让步。然而,这对经历了巨大磨难的恋人最终没能在一起。罗伯特结了婚,维莉在见到罗伯特事业成功、家庭幸福的情景后黯然离去。这是一个爱情悲剧。法斯宾德好像是要表达一种命运无常的感慨,体现出对二战时期饱受战争之苦的平民们的人文关怀。但是,法斯宾德又透露出一丝希望:有Lili Marleen这样的歌能够跨越种族、国界和仇恨,震颤每一个战火中的人的心弦。表明人类的内心深处还是有一些东西是相通的,那就是人性。尽管维莉的钢琴伴奏师施特纳是被自己的《Lili Marleen》害死的,可是在他临死前,他笑了,既是笑自己的愚蠢、也是对自己的作品能够如此广泛流传的一丝得意的笑。 还有一些幕后的故事想谈谈:首先,《Lili Marleen》的故事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历史上的维莉原型名叫拉拉·安德森(Lale Andersen ),是一个德国歌女。她于1939年首次演唱了该曲,大受欢迎。但此曲唤起了德军士兵的思乡情绪,遭到了纳粹官方的厌恶。再加上拉拉和一些瑞士的犹太裔艺术家有来往,更加遭到了纳粹的仇视。纳粹宣传部长戈培尔(就是片中的汉斯·亨克尔接电话时看的那张大照片)亲自下令禁播此曲。拉拉被捕,试图自杀未遂。1942年纳粹又允许她演出,但有很多严格的限制,其中之一就是不许唱《莉莉玛莲》。与片中两人最后别离的结局不同,战后的1949年,她和一位叫阿图尔·布尔(Artur Beul)的瑞士作曲家结婚(此人应该就是罗伯特的原型)。1972年她死于心脏病
德国电影 战争 法斯宾德 爱情
施陶芬贝格 (2004) 豆瓣
Stauffenberg
6.8 (12 个评分) 导演: 乔·拜尔 演员: 塞巴斯蒂安·科赫 / 乌尔里希·图库尔
其它标题: Stauffenberg / 瓦尔基里行动
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部分德国军官亦对希特勒(乌多·申克 Udo Schenk 饰)的残酷暴政感到不满,他们希望能够除掉纳粹党,同盟军和解。然而希特勒生性谨慎多疑,其行踪更是飘忽不定让人捉摸不透,之前的诸次暗杀计划均以失败告终。
唯一有希望接近希特勒的,是一位名叫史道芬贝格(赛巴斯汀‧柯赫 Sebastian Koch 饰)的年轻军官,他战功赫赫,深得独裁者的赏识和信赖。和副官赫福特中尉(哈代·克鲁格 Hardy Krüger Jr. 饰)一起,史道芬贝格带着装填着炸药的行李箱踏上了充满未知和危险的旅途。炸药虽然成功引爆,史道芬贝格亦顺利逃脱,但遗憾的是,希特勒并未丧命,这次暗杀计划的策划者们将要面对的命运,只有死亡。
窃听风暴 (2006)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TMDB
Das Leben der Anderen
9.1 (1447 个评分) 导演: 弗洛里安·亨克尔·冯·多纳斯马尔克 演员: 玛蒂娜·戈黛特 / 乌尔里希·穆埃
其它标题: 타인의 삶 / 善き人のためのソナタ
1984年的东德,整个社会笼罩在国家安全局的高压统治之下,特工魏斯曼(乌尔利希·穆厄 饰)奉命监听剧作家德莱曼(塞巴斯蒂安·寇治 饰)和他妻子演员克里斯蒂娜(玛蒂娜·杰蒂克 饰)的生活,监听过程中,魏斯曼渐渐对这家人的生活产生了兴趣,开始暗中帮助他们。一篇刊登在西德《明镜》报上的文章引起了特工头目的注意,他们认为这篇文章是德莱曼写的,并逮捕了克里斯蒂娜,希望能够从她口中得出她丈夫的秘密?而审问克里斯蒂娜的正是魏斯曼。
2009年9月8日 看过
如果你真的能适应任何环境,你根本不配做人。
2010年4月19日 评论 比懦弱更可怕的是习惯 - 如果说面对这样一个让你冷到骨子里的体制,你会选择反抗、沉默、为虎作伥还是习惯?选择反抗,我敬佩你的勇气,也许我是没有那种勇气;选择沉默,我尊重你的决定,毕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无所牵挂地去反抗的,这代价毕竟很大,高成本,超高风险,但是收益未必能抵消这代价,如果人人都那么崇高那么就不会有那么多汉奸了;为虎作伥么,嘿,小子,你TM确实没品,我也懒得来说你了,你要是无知也就罢了,你知道是没德的事还去干,那是相当无耻;但是习惯,哼哼,您还不如那为虎作伥的。   习惯于邪恶,表明了一个人从内心里对这一制度的认同。反抗是高尚的,牺牲自己为了他人;沉默是自保的,表面上不利己不损人,其实和为虎作伥一样,也是损人利己,不过是隐性的;而习惯,是彻头彻尾的损人不利己。当一个人对这一制度已经习惯时,他不会再想着去改变现状。相反,当有人力图改变现状时,他还会去维护这个制度,成为这个这个制度的卫道士。为虎作伥者,不乏有真的恶制度的信仰者,大部分是这一利益集团的受益者,假如这一制度遭到颠覆,他们狂热的去维护也容易理解。但是那些“习惯”者,我真的看不出为之殉葬有什么意义。说到底就是一种内心的空虚与麻木,这是拒绝思考后的必然产物。   片中的豪斯对徳莱曼说:如果你真的能适应任何环境,你根本不配做人。我喜欢这句对白,这是维护我们自我而向“习惯”做的最好宣战。
2006 东德 人性 剧情 德国
指挥家的抉择 (2001) 豆瓣
Taking Sides
7.9 (15 个评分) 导演: 伊斯特凡·萨博 演员: 哈威·凯特尔 / 斯特兰·斯卡斯加德
其它标题: Taking Sides / 富特文格勒的立场
影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描写了二战期间,德国大指挥家、柏林爱乐乐团艺术总监富特文格勒因为种种原因向纳粹妥协,担任了纳粹文化部门的职务。战后,美国对富特文格勒在二战中的行为进行了调查,力图在他的身上找到纳粹思想的痕迹。
负责调查工作的是美军少校史蒂文·阿诺德,在战前是个保险调查员,他对富特文格勒一无所知。当他看到纳粹在集中营犯下的罪行的录像后,被眼前凄惨的景象震惊了,因此他怀着惩治罪人的坚决态度展开了他对富特文格勒的调查。在整个调查过程中,阿诺德一直深信富特文格勒和纳粹一样有罪——因为他为纳粹演出,并力图找到确凿的证据。然而,在调查中阿诺德发现自己的两个助手对调查对象均怀有深深的敬意,包括盟友苏军上校在内的很多人都对富特文格勒抱有好感。面对这种情况,阿诺德反复为自己播放集中营处理尸体的录像来加强自己的判断。但是事与愿违,在对乐团的其他人的调查中,阿诺德发现自己找不到富特文格勒协助纳粹的证据,却看到人们对指挥家的的仇恨很多来源于不了解内情。最后他发现,“非黑即白”的理论无法适用在这位在纳粹政权下坚持履行艺术家职责的指挥家的身上。
影片结尾处,阿诺德并没有发现真正有力的证据,当富特文格勒里开时,阿诺德的助手放响了《命运交响曲》……
二战德军狙击手教学影片 (1944) 豆瓣
Der deutsche Scharfschütze
其它标题: Der deutsche Scharfschütze / 德国狙击手 看不见的敌人
德国狙击手-看不见的敌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狙击手曾横行欧洲战场,对协约国军队构成巨大的威胁。协约国士兵对那些幽灵般出没于战壕中的德国狙击手惊恐万分,将他们称为“看不见的魔鬼”。然而,一战结束后各国几乎都忽略了狙击手的作用,笼罩在“巴黎条约”阴影下的德国就更不用说了。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快速闪击的德军根本就不认为有使用狙击手的必要。后来,活跃在东线的红军狙击手用致命的子弹让德国人重新意识到狙击的重要性。由于一战中有实战经验的狙击手已基本没有了,能担负狙击任务的军人寥寥无几,德军只得匆匆大量设立狙击手学校以应付战事。
守林员和猎场看守员是德军狙击手的最佳来源。此外,由于战争爆发前希特勒青年团以增加了对成员的军事训练,因此狙击手学校大量招收希特勒青年团成员和那些经验丰富而且射击技术出色的士兵,如果有两年战斗经历也可以接受全面系统的狙击训练。党卫军头子希姆莱对狙击也很感兴趣,很早之前就在党卫军中设立了狙击训练项目。
狙击手学校的主要课程包括射击,潜伏,伪装,目标判读,野外生存等,对狂热的年轻学员们来说,击中600米甚至1000米外的目标并不难,最难的是要在掩蔽处连续潜伏几个小时甚至几天。通常,一名狙击手要在黎明时分便进入战位,并一直坚守在这里,直到日落才能休息,有时,他们会连续2-3天得不到任何补给。教官告诉这些毛头小子,他们必须学会在残酷的战场条件下生存,并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
狙击手学校传授的东西很多,但对未来的狙击手们来说,最关键的无外乎以下几点:必须精力充沛地投入战斗:静下心来选择目标,不要盲目射击,快速射击往往起不到作用:对一名狙击手来说,敌人的狙击手是最大威胁:射击后立刻转移阵地,否则会暴露自己:多利用战壕进行掩蔽:多练习如何测定距离:成为一名伪装和利用地形的专家:无论在前线还是后方,都要坚持不懈地练习射击技术:时刻紧握你的狙击步枪:10倍的伪装+1倍的射击技术=活着离开战场。
此片为1944年德军拍摄的关于狙击战的军教片“隐形武器”,是各狙击手学校的教程,在当时纳粹德国在军内广泛播映。后于1988年被美国人公开播映而得以流传。
再见列宁 (2003) 豆瓣 TMDB KevGa-NeoDB IMDb 维基数据
Good Bye Lenin!
8.9 (577 个评分) 导演: 沃尔夫冈·贝克 演员: 丹尼尔·布鲁赫 / 卡特琳·萨斯
其它标题: Good Bye Lenin! / 快乐的谎言(港)
克里斯蒂娜(凯萨琳·萨斯 饰)衷心拥护着社会主义东德,她的丈夫已经逃往西德,剩下她一人抚养一对儿女阿丽安娜(玛丽亚·西蒙 饰)和阿历克斯(丹尼尔·布鲁赫 饰)。1989年,阿历克斯上街游行被捕,母亲目睹了这一幕,心脏病发晕倒过去,不省人事了好一段时间。 当她醒来,她熟悉的国家已经改变——柏林墙推倒,民主德国的社会主义也随之瓦解。医生说,克里斯蒂娜不能再受刺激了。于是儿子想方设法营造一个过往的世界给母亲。母亲因此得以活在过去的民主德国里:包括邻居的衣饰,电视的新闻,换成苏联食品的罐头。然而,阿历克斯用心良苦不可能掩饰庞大的现实世界。终于,儿子以自己的方式去和母亲讲述东德的变迁。
艾希曼 (2007) 豆瓣
Eichmann
7.1 (9 个评分) 导演: 罗伯特·扬 演员: 托马斯·克莱舒曼 / 特洛伊·格雷提
其它标题: Eichmann
艾希曼(托马斯·克莱舒曼 Thomas Kretschmann 饰)出生在德国一个平凡的家庭之中,因为样貌的原因,艾希曼小时候常常被耻笑为犹太人,因此他对犹太人这一种族有着别样的厌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艾希曼得到了希特勒的赏识,后者将重要的犹太人迁移计划交给了艾希曼负责。在1937到1942年间,大部分的犹太人运送和屠杀计划都是经由艾希曼的双手制定和实施的。
二战结束之后,纳粹的落败让艾希曼开始了他漫长的逃亡生活,然而在1961年,艾希曼还是被情报部门的摩萨德发现了下落,艾希曼遭到了秘密逮捕。由于这场逮捕并没有法律支持,在国际上引起了争议,造成了外交纠纷。
我们要出海 (2012) 豆瓣
Wir wollten aufs Meer
导演: Toke Constantin Hebbeln 演员: 奥古斯特·迪赫 / 亚历山大·费林
其它标题: Wir wollten aufs Meer / Niemandsland
Ein überzeugender wie großformatiger Ost-West-Stoff, der die großen Themenkomplexe Stasi-, Republikflucht und Loyalität unter Freunden in einer packenden Liebesgeschichte erzählt.
2016年2月21日 看过
科伦坡飞回上海的航班上看的。东航选片的人品味有点独特啊。另:每次在银幕上见到史塔西都有一种不寒而栗的感觉
Stasi 东德 剧情 历史 德国
从海底出击 (1981) 维基数据 豆瓣 IMDb TMDB
Das Boot
9.1 (157 个评分) 导演: 沃尔夫冈·彼得森 演员: 尤尔根·普罗奇诺 / 赫贝特·格勒内梅厄
其它标题: 특전 U보트 / U・ボート
  二次大战期间,德军一艘U型潜艇奉命出击,完成对英国船队的袭击任务,当他们完成任务返航途中,却遭遇上前所未见的危机。《从海底出击》片长超过三个小时,而从开始到结束的每一分钟里,时间几乎都消耗在一艘德国潜艇的封闭空间里面,满脸油污、胡子拉茬的德国海军是影片的主要角色。在它的悠长篇幅之中并不缺乏大起大落的情节起伏,潜在的重重危机随时威胁着舰艇上官兵的生命安全,这个貌似强大而冷冰冰的庞然大物完全不能自保,一切只能听天由命。
柏林空运 (2005) 豆瓣
Die Luftbrücke - Nur der Himmel war frei
导演: Dror Zahavi 演员: Heino Ferch / Bettina Zimmermann
其它标题: Die Luftbrücke - Nur der Himmel war frei / 柏林1948
zz 1948年6月,为了解决“柏林危机”,美国总统杜鲁门下令空军投入所有能够使用的飞机实施空中补给,搭建一条通往西柏林的“空中走廊”。当美国空军第1批C-47型运输机满载着生活必需品飞抵西柏林,一场被视为世界航空史上空前壮举的大规模空运行动——“柏林空运”由此揭开了序幕。
1948年10月,美、英两国建立联合空中补给工作小组,由美国空军中将威廉·特纳负责统一指挥。然而特纳手头仅有美、英、法三国的军用运输机,每天只能空运750吨物资,这远不能满足西柏林居民生存的需要,经过努力,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非等国都纷纷派出运输机和机组人员参与柏林空运。随着投入空运的飞机、新建的机场以及运输强度的不断提升,每天的空运量也在不断地增加:1500吨、2000吨、4000吨、5000吨……直到1949年4月16日这天,西柏林上空异常繁忙,联合空中补给工作小组指挥下的所有运输机倾巢出动,当天的空运量一举突破了12840吨,创下了柏林空运的历史纪录而永载史册!
转自 弘艺影片介绍
德累斯顿大轰炸 (2006) 豆瓣
Dresden
导演: 罗兰德·苏索·里希特 演员: 费莉西塔斯·沃尔 / 约翰·莱特
其它标题: Dresden / 德勒斯登大战:烽火儿女情
1945年,在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肆虐中,安娜和罗勃在德勒斯登相遇。一个是德国医院院长的掌上明珠,在家人以及未婚夫的呵护下成长,有着救助身旁所有人的一颗善良的心。另一个是英国皇家空军的轰炸机机师,在一次任务失败中坠毁德勒斯登。安娜救了他的性命,安娜善良温暖的心也打动了他。就这样慢慢地,两颗心越来越靠近…
在此时,发现了罗勃真实身分的安娜,是要选择罗勃,还是要接受未婚夫的求婚?
最后一艘潜艇 (1990) 豆瓣
Das letzte U-Boot
导演: 弗朗克·贝尔 演员: 乌尔里希·穆埃 Ulrich Mühe / 小林薰
其它标题: Das letzte U-Boot / U-234死亡使命
二战末期,日本和德国在战场上节节败退,为了做最后挣扎,一艘有着特殊使命的潜艇从德军占领的挪威出发。潜艇上有着制造核武器用的设计图和重要材料铀-27,随行的还有两位日本技术军官。潜艇在海上遇到美英舰艇围攻,更要命的是当航行到一半时,希特勒的死讯和德国投降的消息先后传到艇上,潜艇的舰长和船员应何去何从......
二战海战题材经典电视电影。德国导演弗朗克·贝尔(Frank Beyer)作品。1945年苏军进逼柏林之际,载有原子弹制造材料铀和设计图的德军U潜艇从德占挪威港口出发,开始其以日本为目的地、预期两个月的航程……其间,由于使命在挪威时即已泄露,U潜艇先后遭遇英、美海军驱逐舰袭击和威胁,同时希特勒死讯和纳粹德国投降的消息也先后传来……面对参加过“七月阴谋”的空军将军、效忠纳粹的军法官、尽忠职守的两位日本海军中校和技术官,厌战却负责的大尉艇长将作何决断?……
末日旅程,内外交困,风云突变,进退两难。
乌尔里奇·穆赫(Ulrich Mühe)、小林薰、大桥吾郎、曼弗雷德·扎帕卡(Manfred Zapatka)、马提亚·哈贝克(Matthias Habich)等主演。
外交秘闻 (2014) 豆瓣
Diplomatie
6.4 (10 个评分) 导演: 沃尔克·施隆多夫 演员: 安德烈·杜索里埃 / 尼尔斯·阿贺斯图普
其它标题: Diplomatie / Diplomacy
电影改编自法国剧作家西里·贾里(Cyril Gely),2011年大获成功的同名舞台剧。故事主要发生在1944年8月24日夜晚,巴黎里沃利街上的(Rue de Rivoli)莫里斯酒店(Hotel Meurice)里。这座建于18世纪的酒店历史丰富,据说拿破仑的情妇还踏上过隐秘的后楼梯。当时,酒店则是肖尔铁茨的指挥部。
盟军于1944年6月登陆诺曼底后,正步步向巴黎进发,希特勒下达了焚毁巴黎的命令,偌灵则要极力劝服负责执行这一命令,已经在埃菲尔铁塔、卢浮宫、巴黎圣母院和塞纳河大桥上布置好了炸药的肖尔铁茨,放弃焚烧,保住巴黎的大街小巷,名胜古迹,和无辜居民。
这幕经典的政治大戏几乎全是两个角色的对手戏,一边是资深外交官偌灵,另一边则是既希望忠实履行军人天职,又不希望背负摧毁巴黎恶名的肖尔铁茨。两位主演尼尔斯·阿莱斯楚普(《预言者》《我心遗忘的节奏》)以及安德烈·杜索里埃(《巴黎香颂》《漫长的婚约》)的表演,收获国外影评人赞誉。跌宕起伏与唇枪舌剑,展示出有的时候,历史的转折就握在几个关键人物的手中。
历史上,偌灵与肖尔铁茨并没有如此戏剧化的“巴黎一夜”,而是在盟军开进巴黎之前,进行了多次会面,偌灵最终劝服了肖尔铁茨,放弃焚毁巴黎的计划。
科尔贝格 (1945) 豆瓣
Kolberg
导演: Veit Harlan 演员: Heinrich George / 克里斯蒂娜·泽德尔鲍姆
其它标题: Kolberg
During Napoleon's victorious campaign in Germany, the city of Kolberg gets isolated from the retreating Prussian forces. The population of Kolberg refuses to capitulate and organizes the resistance against the French army, which immediately submits the city to massive bombardments.
万岁 (2015) 豆瓣
Heil
7.6 (5 个评分) 导演: 迪特里希·布鲁格曼 演员: 本诺·菲尔曼 / 杰瑞·霍夫曼
其它标题: Heil
非洲裔作家塞巴斯蒂安·克莱恩在前往德国东部的普利特维茨参加读书会时,意外收到了当地新纳粹的一份“大礼”——刻在头上的纳粹标志。不仅如此,他还失去了记忆,成了新纳粹的一份子。他的女友尼娜察觉有异,于是驱车前往普利特维茨,和乡村警察萨沙一起寻找男友。另 一方面,新纳粹小头目斯万为了赢得同为新纳粹的多琳的爱不惜试图重演历史,挑起德国与波兰之间的战争。作家的爱情和一个国家的未来都面临着巨大挑战。(小易甫字幕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