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
审查历史 豆瓣
Censoring History: Citizenship and Memory in Japan, Germany, and the United States
作者: [美] 劳拉·赫茵 / [美] 马克·塞尔登 译者: 聂露 / 尹钛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 - 6
历史记忆构成一个民族精神生命的一部分,享有共同的历史记忆是民族认同的根基,但如果历史被曲解、阉割、遗忘,则意味着一个民族集体记忆的扭曲和中断,一个失忆或记忆错乱的民族不可能具有健全的心智和人格。
历史教科书具有官方性、权威性、正式性、普及性的特征,它将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深深地嵌入青少年一代的精神世界,因而它是格外重要的“记忆的场所”(sites of memory),是一个民族的“体制化的记忆”(institutionalized memory)。而这种记忆又在很大程度上形塑着新一代公民的认同:我是谁?我与国家或民族(国族)是怎样的关系?作为一个公民,应该如何想、如何做?如何看待与外国(族)的关系?
在国内,人们很少将历史教育与公民教育联系起来。在改革开放前,历史教育主要是意识形态的灌输,是对某种历史观的确证和展开。当这种意识形态逐渐淡化后,历史教育几乎等同于爱国主义教育。在西方国家和日本,中学的历史课是公民教育的核心内容,而历史教科书如何写,关系到是否能够培养出具有现代视野和价值观的、充分知情的公民。这就是本书所要揭示的内容:它不是简单地讨论历史教科书的技术问题、纯知识性问题和审查制度问题,它将历史教科书及其承载的民族历史记忆上升到公民身份、公民认同的高度来考察:我们需要培养什么样的公民,因而需要什么样的历史记忆?或反过来说,某种历史记忆会塑造什么样的公民?本书的一个基本前提是:历史教育,包括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其对于民主社会的维系和发展至关重要。
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民主 豆瓣
作者: 布莱恩·巴利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7 - 5
本书由社会学和经济学的路径,探讨了政治理论中的重要问题:民主问题。全书共八章,分别由理性行为的政治参与、价值观与稳定的民主制度、价值观与民主的稳定性、民主的经济理论、民主理论的检验和结论等部分组成,主要针对美国民主的实现问题做实证分析,并对经济学路径与社会学路径的内在联系进行了研究。
章节目录:
目录:
菲尼克斯版序言;
第一章:导言;
第二章:作为理性行为的政治参与;
第三章:价值观与稳定的民主制度:三种理论;
第四章:价值观与民主的稳定性:背景和问题;
第五章:民主的经济理论;
第六章:民主理论的检验(1);
第七章:民主理论的检验(2);
第八章:结论
理解国际冲突 豆瓣
Understanding International Conflicts
8.4 (5 个评分) 作者: 小约瑟夫·奈 译者: 张小明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 10
著名学者小约瑟夫·奈所著的《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第5版)一书,把历史与理论结合起来,给学习国际政治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分析过去和理解我们所面监的现实问题之框架。
第五版包含了如下新内容:
·分析伊拉克战争及其后果与影响;
·阐述中东局势的新发展,包括和平进程与民主化前景;
·分析美国"反恐战争"的新进展;
·添加了核武器扩散方面的材料;
·评述小布什新的国家安全战略以及先发制人战争和预防性战争所存在的问题;
·谈论美国权力地位以及霸权和帝国问题;
·对软权力作了更加深入和详尽的分析;
·进一步评价了建构主义者的思路;
·增加了关互联网、非政府组织和信息时代的权力之新教材,并且更新了有关全球化和世界政治经济学的材料。
《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第5版)作者运用国际政治中传统的现实主义方法,以伯罗奔尼撒战争为引子,用简洁的语言和历史事例来阐述复杂的国际政治现实,尤其是20世纪以来的历次重大冲突,包括两次世界大战、冷战,并对冷战后的相互依存现象进行思考,最后还对新的世界秩序提出构想。全书紧紧围绕传统的现实主义方法,特别是利用其对国际体系的层次分析来对这些重大的历史事件进行剖析,从现实主义的角度得出相应的结论。当然,作者的目的不是为了要让读者知道现实主义的看法,更重要的是希望读者阅读《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第5版)》后能够举一反三,在遇到其他案例的时候可以通过自己的立场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分析。同时也是一本很好的教科书;而对普通读者而言,又是一本简明的历史书及国际政治的入门教材。
联邦主义探索 豆瓣
作者: 丹尼尔·埃拉扎尔 译者: 彭利平 2004 - 4
如果说本书在传递探索的乐趣之外还有什么目的的话,那就是它将论证联邦主义凭借其自身的实力为我们探讨政治现象提供了一种方法,而且这种方法还不是包含在其他政治探索的模式之中的。如果说联邦主义方式在智力优点上尤为突出的话,那是因为,对联邦主义的学者而言,任何一个理论问题必须有切合实际的特点,反之亦然。也就是说,联邦制理论,要成为好的理论的话,必须从经验上证明自己,而在实践当中运用联邦制体制必须一以贯之地依靠某一套理论原则。这样一来,联邦主义的研究对于政治科学而言便是最为重要的,因为它将理论和实践的智慧相互联系起来了,而这种将理论与实践智慧相互联系的方法则是所有政治科学研究都应该遵循的原则。
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有过三次重要的联邦制实验。《圣经》中所描述的希伯来人的部落联盟是首次联邦制实验。3000多年前,部落联盟将不平等人之间的附庸条约改变为平等伙伴之间的契约关系(至少为了达成契约目的而显得平等),导致建立了这样一种部落政治形态,即在共同的宪法和习惯法框架内维持他们的自由。尽管外部的压力最终造成作为一种政体的部落联盟的失败,但是犹太人毕竟作为第一个联邦制民族而继续生存着。而且,时至今日,他们在其内部组织中继续使用着联邦制原则。第二个进行联邦制实验的是瑞士邦联。700年前,它在中世纪欧洲维护了自由。后来,它培育了新教徒宗教改革的主要自由趋势,成功地在世界上创建了一个由自由的人民自治的花园国家,并生存了下来。第三个进行联邦制实验的国家是美利坚合众国。200年前,它成为第一个现代联邦;就在最近,又成为第一个联邦制超级大国。美利坚合众国向人们展示了在欧洲大陆大小的范围内,如何将自由和联邦主义合而为一,组成一种政体。我备感荣幸的是,我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与这全部的三种联邦制现象发生了密切的联系,并将本书的写作以区域位置为准,划为三个部分,尤其侧重描写了第一个和第三个联邦制现象。


录:
第一章 为什么是联邦主义?
一、联邦主义与政体的起源
二、联邦制思想
三、联邦主义者决议
四、联邦主义、冲突的解决和政治整合
五、联邦主义和政府间关系
六、联邦主义和联合主义
七、作为当代政治和社会科学的联邦主义
第二章 什么是联邦主义?
一、联邦制矩阵和相对立的模式
二、联邦制体制的各种类型
三、作为统一的和多样的联邦主义
四、作为结构的和程序的联邦主义
五、联邦主义的社会的、领土的和文化的表达方式
第三章 作为手段和目的的联邦主义
一、有限的或无所不包的联邦主义
二、联邦主义旨在达到什么目的?
三、联邦主义和多元主义
四、联邦主义与自由
五、联邦王义、多元主义和自由
穴、四个层面的目的
七、联邦王义、共和主义和民主
八、全球范围的联邦主义革命
第四章 联邦制的思想和形态
一、联邦主义和联邦制思想的历史
二、联邦主义在古代的表现方式
三、中世纪的努力
四、联邦主义在宗教改革当中的复活
五、现代时期的联邦主义、中央集权和国家建设
六、现代联邦制理论和新的联邦制实验
七、联邦主义:此项艺术的现实状态
第五章 联邦主义的基本组成部分
一、作为政治联合的基础的联邦主义
二、联邦制度的必要条件
三、维护联盟
四、维护非集权化
五、维护联邦制原理
六、联邦制度中的地方政府
七、当代联邦制度受到的历史影响
八、思考联邦制:政治文化的作用
第六章 当代联邦制度中的集权和分权趋势
一、联邦制度中集权的复杂性
二、总体趋势
三、决策和实施
四、决策主体
五、机构的反应
六、政党和政党制度
七、过度性的结论
第七章 后现代时期会成为联邦主义时代吗?
一、现代的民族国家往何处去
二、联邦制对民族和民众的调和
三、第三世界中的联邦主义
四、联邦主义何以会失败
五、联邦主义何以会成功
六、调和多样性
七、加强自油
八、扩大经济发展
九、联邦主义在第三世界的未来
十、都市化和联邦主义的未来
十一、走向新的国家制度
十二、后现代时期与联邦主义革命
参考书目
译后记
重新思考自由主义 豆瓣
Rethinking Liberalism
作者: 理查德·贝拉米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 - 5
《重新思考自由主义》探讨了自由主义在过去和当前的各种变革,设想了新共和民主自由主义令人向往的未来贝拉米与从J.S密尔,经由T.H.格林、圭多.德.拉吉罗、卡尔-施米特、约瑟夫熊彼特.再到哈耶克、约翰罗尔斯、迈克尔.沃尔泽的自由主义理论家们一一论战他提出,现代社会的多元性及复杂性削弱了自由主义理论中社群主义的和道德的假设英国人头税政策的失败以及欧盟的宪政困境方面的有关研究证实了传统的自由主义民主概念己经不适用于当前的社会实际贝拉米借鉴了马克斯韦伯的做法,提倡重新用马基雅维里的政治观点来解决复杂形势下相互竞争的价值观造成的冲突然而,与韦伯不同的是,他的论述集中在马基雅维里思想的共和及民主层面他提出了一个共和对策.可以通过权力分散来限制任何观念及利益对其他观念和利益的统治.这样,每一个人都必须作出让步,以寻求各方都能接受的方案《重新思考自由主义》提供了一条走出十九世纪民族国家环境下特有的自由主义民主的准则和模式,进入适应新千年超国界及多元社会的、充满未知因素的民主自由政治的途径。
自由多元主义 豆瓣
作者: 威廉·A·盖尔斯敦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 - 8
《自由多元主义:政治理论与实践中的价值多元主义》的基本观点是,自由主义与以赛亚·伯林首倡的价值多元主义是兼容的。盖尔斯敦教授为某种版本的价值多元主义进行了辩护,并反对约翰·格雷及其他人提出的论点。他认为,这种价值多元主义加强了某种形态的自由主义政治,而正是这种自由主义政治增强了个人或集体根据他们对生命目的和意义的深刻信仰过他们想要的生活的能力。威廉·A·盖尔斯敦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哲学家,1993年到1995年曾担任克林顿总统的国内政策助理。因此,在那些于实践中提出某种道德和政治价值内涵的政治理论家当中,能像他这样有发言权的实在是凤毛麟角。作为重要的政治哲学家,同时又是一位政治实践者,当代很少有政治理论领域的作家具备威廉·盖尔斯敦这样的身份。有鉴于此,再加上作者讨论问题时所用的非技术性语言,应该可以肯定,无论是哲学,政治科学、法律、政策制定领域的专业人员,还是对这些领域感兴趣的一般读者,都会对这一极富感染力的作品情有独钟,力图先睹为快。
狂热分子 豆瓣
True Believer : Thoughts on the Nature of Mass Movements
8.6 (153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埃里克·霍弗 译者: 梁永安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6
这本书主要探讨群众运动的一些共有特征,重点是陷入狂热的乌合之众的人格。长期与下层民众打交道的生活经历使作者发现,积极投身群众运动的往往是一些失意者。他们认为自己的生活已无可救药地失败,渴望逃离自我寻求重生,将生命托付给某项神圣伟业让他们感觉不错,整齐划一的集体生活令个人的责任、恐惧、无能得以掩埋。运动的领导者则刻意培养参与者的罪恶感,号召自我牺牲以获救赎。
自1951年出版后,《狂热分子》即被视为社会科学领域的经典之作,短期内行销50万册以上,被译成10余种语言,是多所大学政治系的必读书。书中俯拾皆是充满智慧的思想火花与一针见血的比喻,风格酷似法国思想家蒙田与帕斯卡尔的随笔。至今,其佳言警句仍不断被引用、辑录。
城邦 豆瓣
作者: (英)杰弗里·帕克 译者: 石衡潭 2007 - 7
城邦肇始于三千多年前非利士人所居住的地中海东海岸。它们的继承者是推罗、迦太基和其它由腓尼基人建立的沿海贸易城市,随后它们又被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视为完美国家类型的希腊城邦和作为帝国首都的罗马城邦超越。杰弗里•帕克将城邦作为一种地缘政治的形式来考察,并确定了其在国家类型中的独特地位。本书详细地说明了城邦在不断变化角色中的价值,探寻了作为政治实体的城市从起初直到21世纪的演进轨迹。作者的视野还伸展到早期伊斯兰教世界城市的政治作用,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也适合于城邦这一术语。
随后是在中世纪后期和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欧洲城邦的复兴,而在近代,城邦则成为地缘政治组织主要形式之一。它在沿波罗的海和北海海岸的城邦汉萨同盟中达到了顶峰。同盟与新兴的多种国家类型,特别是与民族国家的关系得到了细致的梳理,而并非仅仅是因为民族国家的兴起而导致了欧洲城邦的衰落。蒙特卡罗、列支敦士登、圣马力诺以及一些更小的城市构成其珍贵的遗产。城邦甚至在后帝国时期的中东和远东地区也重新出现,如科威特和巴林、新加坡和程度稍逊的香港,作者还对这些城邦在21世纪乃至以后更长时间可能发挥的作用作出了预测。
这本书是英语世界乃至整个世界的第一部研究城邦的专著,可以说开辟了一个地缘政治学研究的新领域。作者视角之独特、选材之全面、叙述之清晰、评论之精到,自不待多言,读者可以自行领略,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对自由之钟情和对幸福之关注,这正是他选择城邦作为研究对象的主要原因。
旧制度与大革命 豆瓣
L'ancien régime et la révolution
8.8 (26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托克维尔 译者: 冯棠 / 桂裕芳 商务印书馆 2012 - 8
1789年法国人以从所未有的最大努力,将自己的命运断为两截,把过去与将来用一道鸿沟隔开。但他们不知不觉中从旧制度继承了大部分情感、习惯、思想,他们利用了旧制度的瓦砾来建造新社会的大厦。因此,若要充分理解大革命及其功绩,必须去考察那逝去的、坟墓中的法国。
法国大革命有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似乎要摧毁过去的一切;第二阶段要恢复部分已被遗忘的东西。旧制度有大量法律和政治习惯在1789年突然消失,几年后重又出现,恰如某些河流沉没地下,又在不太远的地方重新冒头,使人们在新的河岸看到同一水流。
这部《旧制度与大革命》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新东西,发了什么前人所未发的新意?托克维尔开宗明义就指出,他从事的是“关于法国革命的研究”,而不是写另一部大革命史。既是“研究”,就要提出问题。从各章题目就可以知道作者要解决的是哪些问题。从方法论说,这也可以称为后来“年鉴学派”创导的问题史学。例如,托克维尔企图说明:何以全欧洲几乎都有同样的政体,它们如何到处都陷于崩溃?何以封建特权对法国人民比在其他地方变得更为可憎?何以中央集权行政体制是旧制度的体制,而不是大革命或帝国的创造?何以18世纪的法国的人们比其他国家人民更彼此相似,同时又彼此分离,漠不相关?尽管文明不断进步,何以18世纪法国农民的处境有时甚至比13世纪的农民处境更恶劣?何以18世纪法国文人成为国家的主要政治人物?何以法国人宁愿先要改革,后要自由?何以行政革命先于政治革命?路易十六时期是旧王朝最繁荣时期,这种繁荣如何加速了革命?等等。每一个问题几乎都可写成专著。
与19世纪一些思想家、哲学家——从斯塔埃尔夫人到基内——不同,托克维尔不是凭空“思考”法国革命,而是扎扎实实地依靠对原始材料的分析研究得出结论。他阅读、利用了前人从未接触过的大量档案材料,包括古老的土地清册、赋税簿籍、地方与中央的奏章、指示和大臣间的通信、三级会议记录和1789年的陈情书。他是第一个查阅有关国有财产出售法令的历史家;他还努力挖掘涉及农民状况和农民起义的资料。根据这些史料,他得以深入了解、具体描绘旧制度下的土地、财产、教会、三级会议、中央与地方行政、农民生活、贵族地位、第三等级状况等,并阐发自己的论点。
弯曲的脊梁 豆瓣
Bending Spines: The Propagandas of Nazi Germany and the German Democratic Republic
8.4 (16 个评分) 作者: (美)兰德尔·彼特沃克 译者: 张洪 上海三联书店 2012 - 6
为什么极权主义的宣传,比如在纳粹德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在开始时卓有成效,却最终失败?外界观察家在解释这段时期的宣传时常常犯两个致命的错误。首先,他们假设因为有警察国家的支持,宣传机器得以广泛有效地工作,人们对希特勒和昂纳克欢呼雀跃,因为他们担心不这样做的后果。其次,他们认为,宣传确实成功说服了大多数的公民,纽伦堡集会反映了大多数德国人的想法,大多数东德人相信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二战盟国于是担心,铲除纳粹主义将是非常艰巨的任务。西方知名的学者们或政治家们,没有预计到东德会崩溃得如此迅速。
有效的宣传取决于一系列有说服力的方法,从最温和的建议到公开的暴力,二十世纪的独裁者对此都深有体会。从许多方面来看,现代极权主义运动在本质上是宗教性质的世界观。纳粹主义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提供对文化,道德,科学,历史和娱乐的方方面面的解释;他们也提供人们接受现状的原因。
本书考察了纳粹德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使用的所有说服技巧,并试图指出这两个系统最终失败的原因。
太平洋战争 豆瓣
作者: 儿岛襄 译者: 彤彫 东方出版社 2016 - 8
一本书,读懂影响三百年世界格局的太平洋战争。日本长销40余年,再版近70次的战争史巨著!战败国对“致命伤”的挣扎与反省日、美战史资料深度解密日本战史权威儿岛襄详解日本“必败之战”
日本战史权威儿岛襄历时七年寻访日军决策亲历者并深入旧战场、全景式展示太平洋战争!日本长销40余年,再版近70次的历史巨著!
深度爬梳解密历史文献,看透每一个影响战局的转折点。一本书,读懂影响三百年世界格局的太平洋战争。
从空袭珍珠湾,到山本五十六之死,再到战舰“大和”和“武藏”的沉没—— 这是一本涵盖了太平洋战争所有战局转折点的书。
——《读卖新闻》
日本战史权威儿岛襄历时七年寻访日军决策亲历者并深入旧战场、全景式展示太平洋战争。本书翔实介绍了日本政府、军方、民众对战争的态度,更深层次地阐述了战争的时代背景,更细致入微地展现了战争的历史细节。
帝国的分裂 豆瓣
8.4 (5 个评分) 作者: 郑非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4
美国革命是一次奇怪的革命。“在其他的革命中,人们拔剑出鞘是为了捍卫受到侵犯的自由,反抗那正在威胁着社会核心的压迫。”但很难说美国革命是由于这个爆发的。北美的保皇主义者彼得·奥利弗(Peter Oliver)批评说:“这是地球上从未有过的最胡闹和不自然的叛乱。”
对北美在 英国治理下的生活的优劣,可以用几个量化指标来做一个简单的审视。第一个指标是人均税负。以不列颠本土人民在1765年人均税负为100,弗吉尼亚、康涅狄格、纽约、马萨诸塞、马里兰、宾夕法尼亚诸州的税负只在2到4之间(0.1到0.22美元之间)。第二个指标是居民身高。英法七年战争期间美洲殖民地新兵的平均身高大约是1.727米,比同期的英国新兵的身高平均要高上7到8厘米。也就是说,几乎在200年前,殖民地人民的身高就达到了现代水平。根据常识,身高反映营养水平,间接反映生活水平。第三个指标是收入水平,1760年代北美人的人均收入是60美元(相当于现在的1920美元)。第四个指标是经济学家所估算出的英国贸易法规给北美施加的直接间接经济负担——平均每个人损失0.26美元。
无论如何,英国在北美的统治说不上严酷。正相反,可以说是善治的典范。正因为如此,当时的北美人民普遍都有英国认同。
那么,为什么北美还会独立出去,就是一个值得回答的问题。本书认为,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我们转变两个旧观念:1,不要把北美的独立看作是殖民地对帝国的反抗,而应该看出,美国革命其实是一场英国内战。北美独立不是战争的起因和目的,而只是内战的结果;2,应该从英帝国的整体环境来考虑美国革命问题。
首先,与其说美洲革命是一场反抗暴政的起义,不如说这是一次“跳船”行动。从根源上来看,使北美人离心离德的原因,在于他们对英国统治的不放心。再具体一点,就是英国国内政治的弊陋和腐败导致它统治合法性的丧失。再追根溯源一点,就是十八世纪英国正在经历政治转型和社会转型,在这种转型中,君主立宪制与议会制的争斗、大众社会与大众政治的兴起、政治改革呼声与社会运动都在摧毁殖民地人民对英国政治的信心。直到1775年,殖民地人士都确定自己在处于一场由政治和社会腐败引发的宪法危机之中,这种危机心态极大的影响了他们对英国诸项殖民地政策的判断。
其次,英帝国的政治结构是有严重缺陷的,而这种缺陷反过来激发了北美与英国之间的矛盾。在长达十多年的时间里面,英美双方一直在寻找一条帝国框架下满足彼此需要的合法出路,他们思考了若干种方案,比如让北美向不列颠议会派出代表,或不列颠与北美组成共主体制,或成立帝国总议会,又或建立一个倾斜式双头帝国,但是这些方案都遇到了严重的困难而无法实行。
由于宪法结构上的缺陷,导致北美和不列颠两方的妥协空间减少,敏感性与脆弱性增高。
最后,不列颠人的应对实在不当。尽管从国王到大臣未必存心为恶,但是他们的反应却不好,一是回避真正的政治问题,把美洲问题简单归结为一小撮人野心作祟,把政治冲突庸俗化;二,在冲突显性化之后,却又实施“边缘政策”,又把政治斗争“零和”化。这些行动策略极严重的恶化了局势。
总之,本书的观点可总结为:
1.美国革命其实是一场英国内战,内战的结果是北美独立。
2.美国革命也是第二次英国革命——美国独立运动与英国革命之间存在继承关系。
3.18世纪英国的政治与社会转型制造着一场总危机,北美人士的抗争是英国抗争运动的一部分。
4.大英帝国的政治结构存在根本缺陷,这种结构上的缺陷转化成实际的政治对抗。
5.英国统治者无意镇压,北美抗争者无意决裂,但存在循环刺激,恶性升级。
6.在革命/改良的关键时刻,英式保守主义并不胜任。
最后,本书也提出,对美国独立这个案例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突破既有的国家分裂理论的限制(现实冲突视角、情感-心理视角、资源动员视角、政治过程视角等),从变迁、结构、话语、互动等更动态、更历史的角度来审视国家分裂问题。
布达佩斯往事 豆瓣
Enemies of the People
8.0 (59 个评分) 作者: [美] 卡蒂·马顿 译者: 毛俊杰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1
本书通过冷战时期匈牙利秘密警察长达20年的档案,所揭开的一部隐藏了几十年的家庭历史和时代侧记。
冷战时期,苏联集团中的匈牙利,秘密警察通过庞大的告密网,试图全面渗透控制匈牙利的政治生活。作者的父母原是匈牙利著名记者,他们的报道是西方了解匈牙利的重要信息来源。因此他们被视为“人民的敌人”,长期受秘密警察的监控,终因叛国和间谍罪而先后入狱。一家移居美国后,匈牙利政府却又异想天开地试图招募他们当间谍,而美国也对他们进行了几年的监控。书中不只还原了马顿夫妇被告密者包围的经历和遭遇,他们的抗争、坚守、脆弱和勇气,也展现了他们情感和内心的矛盾——夫妻之间相互的感情背叛与灾难中的支撑,父母子女之间的爱与亲情,人性的坚强与软弱,从而使得这本书更为丰富、复杂,具有血肉。
耶鲁大学公开课 : 政治哲学 豆瓣 Goodreads
Political Philosophy
8.6 (18 个评分) 作者: [美]史蒂芬·B·斯密什(Steven B. Smith) 译者: 贺晴川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2015 - 1 其它标题: 耶鲁大学公开课:政治哲学
◎名家推荐
耶鲁学生是有福的,有学术大家以如此流畅、易懂的生动语言,道尽两千年来西方哲学中的政治智慧。这个福分今天轮到了中国的读者。
——许纪霖,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这是一部极为难得的政治哲学入门读物。作者兼具教师与学者的卓越品质,循循善诱地引领读者,深入到伟大思想家们的问题与论述的核心地带。他的讲解格外清晰生动,但不失深刻与丰富;他呈现个人的独到见解,却保持着中肯开放的对话气质。毫无疑问,这是政治哲学课程最为理想的读本之一,是深入浅出的典范之作。
——刘擎,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教授
一本短小精悍但又博大精深的政治哲学导论,读完此书,你会明白,为什么通过阅读伟大哲人的伟大著作会有助于理解我们当下的政治生活。
——周濂,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编辑推荐
短小精悍,内容丰富 本书重点选取了十位左右的政治哲人及其经典著作进行讲解,重点突出,要言不烦,基本上涉及了政治哲学全部重要主题。
落脚现实,生动幽默 作者非常善于以现实生活中的事例阐述深奥的政治哲学原理,并且以美国作为民主社会的典型,具体而微地分析了民主政 体的利弊。
◎内容简介
应该由谁进行统治?为什么我应该遵守法律?应该如何控制冲突?公民和政治家应该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自由与权威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每一个人类社会都曾提出过这些问题,它们是所有社会都曾面临的永恒难题。今天,我们仍然对法律、权威、公正和自由这样发问,而在过去的2500年中,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马基雅维利、霍布斯、洛克、卢梭和托克维尔在自己的著作中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探讨,这些著作就构成了政治哲学的伟大传统。
在这部生动而富有启发性的书中,斯密什教授通过细致讲解这门学科的伟大经典,向读者介绍了政治哲学的广阔领域。伟大思想家的经典著作刻画了人类政治生活中的永恒难题,斯密什教授将向我们展示,尽管我们不会通盘接受他们的答案,但他们总是以一种无与伦比的清晰和洞察力提出问题。只有透过昔日最严肃的思想家的视角,我们自己对当下的关切才是可以理解的。
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9.4 (177 个评分) 作者: 周雪光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 - 3
关于中国国家的治理逻辑,本书主要沿着两条脉络进行探讨:一是中央权威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这体现在各级政府体制的制度设施和行为方式;一是国家与民众之间的关系,这体现在国家与社会群体的相互影响上。本书从学术上推进了当前国内的国家治理研究,并为社会科学研究者提供了一种可以参照 的研究路径和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