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修补裂痕 豆瓣
作者: 伊凡·休伊特 译者: 孙红杰 / 杨燕迪 校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 6
本书是对古典音乐走完20世纪旅程后的历史反思。作者伊凡·休伊特[Ivan Hewett]敏感地意识到,在音乐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格局,以及电子工业和互联网技术已迫使音乐接受方式发生巨大转型的当下,音乐文化的面貌已不再是丰富多彩,而是扑朔迷离——我们已进入了“新新音乐”时代,艺术已没有“雅、俗”之分和“是、非”之别,我们时时刻刻被形形色色的“音乐”所包围,却不幸地已丧失了评判其优劣的意识和准绳,甚至连体验音乐的激情也在日益麻木。音乐,是否还持续具有可供标榜的价值?如果有,它是什么;又该如何评判?这正是本书的核心论题之一。 休伊特对此采取明朗的肯定态度,认为:音乐是一种饱含价值的话语体系,具有与人性类似的“升华性”或“超越性”,因此不能对之采取漠不关心的随意态度和回避价值评判的中庸眼神[参见第一章];引领我们通向音乐价值的可靠向导不是别的,正是古典音乐以及与它一脉相承的现代精神。在休伊特看来,古典音乐和现代音乐并非通常所谓的“敌对关系”,而是解决同一问题的两种方案,即,当曾经统一的音乐领域迫于社会变革而四分五裂时,如何“修补裂痕”以使其复归统一。音乐领域过去曾掺杂着宇宙数学、经院哲学和社会功能,既不独立、更不统一,古典音乐是这第一道“裂痕” 的催生物,它“弥合裂痕”的办法是在不脱离传统和社会现实的情况下发展形式规范,从而孕育普适性的公众音乐话语;但随后由于其内部的扩张[如和声的发展、文学的渗入]和外部的融合[与流行音乐和世界音乐等“他者” ],艺术音乐重又走向了分裂,于是诞生了新音乐。现代主义者前赴后继所苦心探索的,也正是能够弥合裂痕、以使音乐领域复归统一的最佳方案[这同古典音乐相像]。而由于这些方案均有缺陷[或是脱离传统,或是脱离社会,或是缺乏形式价值,详见第六章“本真性”]且各自独立、相互轻蔑,故终未如愿,由此出现了第一段描述的种种“病态”。正是在这种境遇下,休伊特真挚地呼唤古典音乐的“超越”理想,并主张这种音乐精神应成为我们认识当今音乐文化的最佳向导。 不过作者坦言,时下乃是流行音乐派系纷呈、世界音乐异军突起、古典理想正位处边缘并日渐消融之际,把古典音乐视为价值准绳无异于冒险挑衅之举,但作者通过对各种音乐样式所主张的“本真性”[即某种音乐样式借以标示其不可替代性的品质]、以及这种“本真性”在各样式的代表性曲目中的实现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介,最终说明了“古典”准绳的合理性。
我們最幸福:北韓人民的真實生活 豆瓣 Goodreads
Nothing to Envy: Ordinary Lives in North Korea
9.0 (160 个评分) 作者: Barbara Demick / 芭芭拉·德米克 译者: 黃煜文 麥田出版社 2011 - 5
朝鮮向來是個外人難以深入、臆測的一個祕密國度。
夜空中,整個朝鮮地區都是黑的,那黑暗訴說著人民深不可測的痛苦,有時卻又穿插著零星微弱的希望曙光……

與燈光閃耀的南韓相比,北韓好似黑夜與白晝。在這裡,飢荒奪去了數百萬人的性命,製造和貿易幾乎停止,經濟崩潰,醫療機制失敗,人們習慣於行走在要跨越屍體倒臥在街頭。

朝鮮曾遭受兩次悲劇。第一個是朝鮮半島分裂的二戰結束時(史達林安扶植金正日作為蘇聯在朝鮮的代理人),第二悲劇是蘇聯的崩潰(在後蘇聯時代,朝鮮遭受短缺,電力,自來水和食物)。金日成和金正日藉機創造了個人崇拜的一種痴迷的支持,自我監督的社會。本書透過生動地描寫六個勇敢的叛逃者的悲哀生命,投射出現實生活中集權主義的本質。

《我們最幸福》作為一個故事它確實引人入勝,但實質上則作為一種政治信息的描述:看這個極權主義鎮壓下可怕的朝鮮共和國是如何成功地讓人民對外部世界完全一無所悉,以及他們如何避免內部政權的垮台?其中究竟暗藏了什麼樣的詭計?

從六名平凡百姓的生活中,我們對北韓有了超乎以往的認識。
批评官员的尺度 豆瓣 Goodreads
Make No Law: The Sullivan Case and the First Amendment
8.8 (103 个评分) 作者: [美] 安东尼·刘易斯 译者: 何帆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7
1960年,因为一则批评性广告,警察局长沙利文以诽谤为由,将《纽约时报》告上法庭,并申请巨额赔偿。两审失利后,几乎被各地政府官员相继提起的索赔逼至绝境的《纽约时报》,奋起上诉至联邦最高法院。九位大法官在“《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中力挽狂澜,宣布“对公共事务的讨论应当不受抑制、充满活力并广泛公开”,维护了媒体、公民批评官员的自由。《纽约时报》资深记者、两度普利策奖得主安东尼•刘易斯,以翔实史料、生动笔触,系统回顾了这起新闻自由史上的里程碑案件,并循此为线,串接起美国人民争取言论自由的司法抗争历史,完美展现了霍姆斯、布兰代斯、汉德、沃伦、布伦南、布莱克、韦克斯勒等伟大法官和律师的形象。
中国行日记 豆瓣
Carnets du voyage en Chine
6.7 (10 个评分) 作者: [法] 罗兰·巴特 译者: 怀宇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有温度的历史,有态度的观察,纪录片镜头一样的素描,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外国学者眼里的七十年代中国。
1974年春天,正处“批林批孔”运动中的中国大地,迎来了一个包括学者罗兰•巴尔特、克里斯蒂娃和作家索莱尔斯在内的五人代表团。他们在20多天中访问了北京、上海、南京、洛阳和西安 等城市,参观了各地的重点景物、历史古迹以及学校、医院、人民公社、工厂。
在这段充满神秘色彩的旅程中,罗兰•巴尔特写了三本日记,详细地记录了他在中国所见到的人和事,并加入了较为个人化的评价。
高级迷信 豆瓣
6.7 (6 个评分) 作者: [美] 保罗·R. 格罗斯 / [美] 诺曼·莱维特 译者: 孙雍君 / 张锦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 9
“一石激起千层浪”!自1994年初版以来,《高级迷信》一书一直是舆论界经久不衰且爱恨纠缠的焦点,引发了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人文学者们广泛参与的“科学大战”。
《高级迷信:学术左派及其关于科学的争论 》是首次将各种“科学批评”的视角与观点集结在_二起“示众”的宣传画廊。其中涉及许多严肃而又深刻的学术问题:如何看待科学的价值与社会功能?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的精髓是什么?科学权威的来源与合理性何在?
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十五讲 豆瓣
作者: 彭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 8
《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十五讲》由作者在清华大学开设全校通选课(国家精品课程)的教材讲稿整理而成。全书内容涉及古代农业、天文、音乐、纺织、玉器、建筑等诸多领域,力图将考古学家和文物研究专家的高头讲章,转换成普通读者能够听懂的语言,把专家们的重要研究成果变成大众的共识,以充当考古学家、文物研究专家与大学生和普通读者之间的桥梁,使人们对文物研究的一些重要成果有更加深刻的了解,由此而对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形成比较直观的印象,对“文化中国”的含义有更为透彻的认识。
文化与公民身份 豆瓣
作者: 尼克·史蒂文森 编 译者: 陈志杰 吉林出版集团 2007
《文化与公民身份》主要内容:近来在文化研究和公民身份研究中出现的论争可能表明,这些领域内极少有共同之处。“文化”一司通常与博物馆、图书馆、学校、影院和媒体等既属公共又是私有机构的混合体相联系,同时,更加具体地说,是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与对话生成的意义和美学思想连在一起。另一方面,公民身份在更多时候被看做是关于成员资格、归属、权利和义务的。从制度上看,公民身份的所指范围通常是由抽象的法律定义所标示的,规定了谁被包括在政治共同体之内,谁又被排除在其外。
确实,在某种情况下,身份要求与居住权必须切实分开。自由主义的观点可能提倡把公民身份的权利与大量的文化义务明确地相互分开。这种观点认为,公民身份标准的达成取决于特定文化类型。
影像中国 豆瓣
作者: [美] 张英进 译者: 胡静 上海三联书店 2008 - 7
随着中国电影近年来在各大国际影节上屡获殊荣,西方批评界对于中国电影的关注也在不断增加。然而,作为一个新兴研究领域,在西方中国电影研究表面的兴旺繁荣之下,其实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影像中国:当代中国电影的批评重构及跨国想象》集中考察中国电影以影像来展示中国的众多文本和批评层面,纵观中国电影研究在西方体制化的历史,提议一种自省性对话式批评的范例以代替跨文化研究中的欧洲中心主义,并在特定的历史和社会政治语境中研究了一系列影片类型:少数民族电影,战争电影,民俗电影,怀旧电影以及都市电影。全书始终贯穿跨国文化政治的问题,指出中国电影与中国电影研究在跨国文化生产领域里正在进行的全球性/本土性构建中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
辜鸿铭经典文存 豆瓣
作者: 洪治纲 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8 - 4
《辜鸿铭经典文存》收录了中国近代史精通中西文化的著名翻译家、儒家大师辜鸿铭的的优秀著述,其内容偏重于儒学、东西文化比较等方面,具体内容包括《中国语言》、《中国人的精神》、《何谓文化教养》、《中国古典的精髓》、《孔教研究》、《宪政主义与中国》等,它可以为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年学生提供一面人生思考的镜子。
文化笔记 豆瓣
作者: 王小波 2009 - 1
《文化笔记》是为了纪念这位不朽作家离世十周年所首次编辑出版的。对于以思维为乐趣的人而言,王小波无疑是他们最喜欢的作家之一。在王小波去世后的这些年,他提供的文本的价值不仅没有因他的离去而失色,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愈亦显现。他创造的文学与美,像一束强光,透过时间的阻隔,启迪了广大青年的心灵。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精神家园,那么,王小波的精神家园又是怎样一番风景呢?让我们跟着《文化笔记》去看看吧!
城邦 豆瓣
作者: (英)杰弗里·帕克 译者: 石衡潭 2007 - 7
城邦肇始于三千多年前非利士人所居住的地中海东海岸。它们的继承者是推罗、迦太基和其它由腓尼基人建立的沿海贸易城市,随后它们又被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视为完美国家类型的希腊城邦和作为帝国首都的罗马城邦超越。杰弗里•帕克将城邦作为一种地缘政治的形式来考察,并确定了其在国家类型中的独特地位。本书详细地说明了城邦在不断变化角色中的价值,探寻了作为政治实体的城市从起初直到21世纪的演进轨迹。作者的视野还伸展到早期伊斯兰教世界城市的政治作用,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也适合于城邦这一术语。
随后是在中世纪后期和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欧洲城邦的复兴,而在近代,城邦则成为地缘政治组织主要形式之一。它在沿波罗的海和北海海岸的城邦汉萨同盟中达到了顶峰。同盟与新兴的多种国家类型,特别是与民族国家的关系得到了细致的梳理,而并非仅仅是因为民族国家的兴起而导致了欧洲城邦的衰落。蒙特卡罗、列支敦士登、圣马力诺以及一些更小的城市构成其珍贵的遗产。城邦甚至在后帝国时期的中东和远东地区也重新出现,如科威特和巴林、新加坡和程度稍逊的香港,作者还对这些城邦在21世纪乃至以后更长时间可能发挥的作用作出了预测。
这本书是英语世界乃至整个世界的第一部研究城邦的专著,可以说开辟了一个地缘政治学研究的新领域。作者视角之独特、选材之全面、叙述之清晰、评论之精到,自不待多言,读者可以自行领略,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对自由之钟情和对幸福之关注,这正是他选择城邦作为研究对象的主要原因。
日本名城解剖书 豆瓣
作者: 米泽贵纪 / 中川武 译者: 史诗 南海出版公司 2016 - 10
《日本名城解剖书》:跟随书中的建筑手绘走遍日式城郭的各个角落,你会感受到武将们设计城的智慧与热情,想象人们建造石垣、土垒时的活力,钦佩木匠们精雕细琢的用心。
城是国家、地区或封建共同体强烈生存意志的体现,这里有过战争、繁荣,最后却逃脱不了废弃的命运。透过这一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可以窥见各领主的人格、各地的历史文化与祥和的市井风情。
城是日式励志故事的写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即便不能做到“一国一城”独当一面,但只要经历过不为人知的艰辛,理解了城的真髓,便会爱上城。
邂逅达·芬奇 豆瓣
作者: [意]爱德华多·扎农(Edoardo Zanon) 译者: 王大风 2019 - 6
莱昂纳多•达•芬奇于16世纪初期编写完成的《鸟类飞行手稿》,是19世纪前人类有关飞行的*重要的研究成果。
《邂逅达•芬奇:与鸟类飞行手稿的第 一类接触》聚焦于达•芬奇在《鸟类飞行手稿》中设计的仿生飞行器“巨鸢”,以梳理达•芬奇之前的人类飞天尝试开篇。首先,全面讲述了《鸟类飞行手稿》的流转历史,剖析了它的装订和编码方式,并史无 前例地以等比例的方式展示了全部手稿页面。然后,以古意大利文原文与中文对照的方式,对《鸟类飞行手稿》的每一页文字和插图进行了全面且深入的分析和解读。接着,以证据链条的形式,完整讲述了仿生飞行器“巨鸢”的复原过程,以及达•芬奇所开展的以赤鸢为基础的鸟类飞行研究工作。*后,以梳理达•芬奇之后的人类飞天尝试结尾。
本书由来自意大利达•芬奇研究机构Leonardo3的机械考据与复原专家爱德华多•扎农主笔。扎农团队基于《鸟类飞行手稿》中的图文线索,并参考相关手稿内容,历史上首次完整复原了达•芬奇设计的仿生飞行器“巨鸢”。
本书将为普罗大众打开一扇前所未有的走近伟大天才达•芬奇的大门,引领读者“穿越时空”,身临其境地领略达•芬奇手稿的魅力,在了解达•芬奇所开展的鸟类飞行研究与仿生飞行器设计工作的同时,感受一个拥有人类*庞杂知识体系与创造力的灵魂所独有的摄人魅力。
希腊罗马神话 豆瓣
Greek and Roman Myths: A Guide to the Classical Stories
7.1 (14 个评分) 作者: [英] 菲利普·马蒂塞克(Philip Matyszak) 译者: 崔梓健 后浪丨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19 - 1
古典学学者写给大众的神话小书
追溯古希腊罗马神话的前世今生
双色印刷,大量文物、艺术品图片展示
………………
※编辑推荐※
全面介绍古希腊罗马泛神论宗教的神灵体系、民间传说故事和英雄史诗。
作者学养深厚,在介绍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和故事的同时,还在字里行间暗暗勾画出了古代人的信仰系统和内心世界。
文笔严谨而不失幽默感,偶有不动声色的反讽佳句——既传达了古典韵味,又能让现代读者时时会心一笑。
………………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专业学者写给大众的书籍,严谨而又通俗地向大众读者介绍了古代希腊罗马的神话系统。古希腊神话不仅本身就是色彩斑斓、引人入胜的故事,更是我们今天很多文化元素——从哲学观念到艺术作品再到游戏和科技等的源头,因此本书可以让读者认识到这些神话与今天世界千丝万缕的联系。
………………
※媒体推荐※
这本新出的小册子,既是本实用的工具书,也是本令人愉悦的读物,同时还是件精美的工艺品……查阅它是种享受。
——苏格兰人报
中国人的德性 豆瓣
The Real Chinaman
作者: (美)切斯特·何尔康比 译者: 王剑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 5
《中国人的德性》的作者切斯特·何尔康比在中国居住多年,几乎在中国各个角落、各个阶层的人们都有过接触,甚至与一些人建立了亲密友好的关系。他声称自己在书中所展示的是接触和了解中国社会时所得到的“几点心得和体会”。“力图用大视角、粗线条的几笔”,勾勒出“中国人社会生活中一些非常重要而独特的因素”,从而准确地描绘出真正中国人的形象。他在书中对他所看到的中国社会作了一个全方位的鸟瞰。虽然不免有许许多多的偏见、误解和曲解,有的是西方人所固有的偏见和曲解,有的是文化上的误读和误解,但大体上还是勾勒出了一幅中国的社会的真实画卷。甚至在一些方面还具有理性的现代化的外来旁观者的深刻洞察力。
格萨尔王(修订版) 豆瓣
作者: 阿来 重庆出版社 2015 - 1
本书是著名作家阿来先生为“重述神话”系列而写作的长篇小说,通过讲述藏族神话中的格萨尔王从作为天神之子降生人世,到降妖伏魔、安定三界,最终返归天界的故事,展示了藏民族从原始部落联盟到国家产生的历史,展现了藏民族独特的文化精髓。本书曾于2009年于本社出版,此为修订版。
格萨尔王是藏族传说中的英雄人物,相传他为神子崔巴噶瓦化身,因怜悯人世间妖魔纵横的苦难,特意降下人间来降妖除魔,为世间开创美好生活。格萨尔王一生,充满着与邪恶势力斗争的惊涛骇浪,为了铲除人间的祸患和弱肉强食的不合理现象,他受命降临凡界,镇伏了食人的妖魔,驱逐了掳掠百姓的侵略者,并和叛国投敌的奸贼展开毫不妥协的斗争,赢得了部落的自由和平与幸福。他降魔驱害造福藏族人民的光辉业绩,千百年来广为流传,至今藏族人民仍深深热爱并歌颂着这位民族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