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音乐
Quartet for the end of time 豆瓣
Gil Shaham / Paul Meyer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0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梅西安《时间终结四重奏》
这不是一首寻常的四重奏----既不是弦乐四重奏也不是钢琴四重奏。这是小提琴、单簧管、大提琴和钢琴的四重奏。如此古怪的搭配,并非梅西安有意标新立异,实在是出于无奈。这首诞生于纳粹德国集中营的传世之作,是在集中营中首演的。当时梅西安在狱中的难友中只能找到一个拉小提琴的,一个拉大提琴的,一个吹单簧管的,他本人担任钢琴演奏,其演奏的钢琴还是缺了许多琴键的。
就是这样一个残酷时代,这样一个严峻的时刻,每个人都在与死亡对视,在绝望中期待奇迹。聆听这首《时间尽头》,我可以想象梅西安的心境——在危机包围中,在死亡的窒息中,他仰面向天,用音乐散播安宁与爱,用音乐向上帝祈祷,赞美主赐予的生命。他用美来蔑视丑恶,用高尚纯净的灵魂来谴责纳粹的暴行。这是无声的轰鸣,受难者的表情令施暴者心悸。
末日,没有恐惧,没有焦躁不安,没有痛苦。
末日,一切终结的时刻,一个纯洁静谧的时刻,人们涤清灵魂的污浊之后,即将飞升天国。
一 纯洁的礼拜仪式 有节制的 3/4
二 为宣告时间终结的天使而歌唱
三 鸟儿的深渊 (单簧管独奏)
四 间奏曲
五 赞美耶稣的永生(大提琴与钢琴)极美,感人至深
六 七位吹号天使的愤怒之舞 果断,刚健
七 宣告时间终结的天使头上的彩虹大放光芒 梦幻地 相当慢3/4
双主题的变奏,展开的综合结构
八 赞美永恒的耶稣 极慢而温柔的,出神的4/4 (小提琴与钢琴)
[作曲家介绍](法)梅西安 Clivier Messiaen(1908-1992)
身为“二战”前后的作曲家,梅西安对宗教题材的巨大热情曾在西方现代文化中带起一股不小的热情。如果纵观梅西安一生的经历,就可以理解梅西安所有的音乐主题 ——宗教、大自然与爱情——从何而来。出生在笃信天主教家庭的梅西安是一位虔诚的教徒,他从1930年起担任巴黎三一教堂的管风琴师,任职达40年之久。 1940年,他被关入纳粹德国的集中营,1942年回国担任巴黎音乐学院的和声教授。
梅西安受象征主义美学影响,又有崇拜耶稣的宗教狂热,许多创作贯穿了神学思想。他讴歌大自然,因为这是造物主恩赐的杰作。他对自然界的反映,最终通过他长期对世界各地的鸟鸣研究和音乐化的再现来达到。其独特的鸟鸣在他的音乐中反复出现,不仅作为他音乐中的一个特征符号——象征大自然,更抒发了某种神秘意味的感恩之情。
梅西安被认为是第一首全面控制的音乐作品的作者。他的音乐技法与配器融合了神秘主义与实验精神,影响了西方现代主义音乐的思潮。我国的著名青年作曲家陈其钢就是梅西安的关门弟子,他可谓学到了梅的真传。
梅西安的主要作品有: 《上帝的诞生》 (1935)管风琴组曲
《十二圣婴默想》 (1945)钢琴曲
《俳句七首》 (1963)
《三部小神迹剧》 (1945)
《黑色的鸟》
《异国之鸟》 (1955——1956)
《我主耶稣的变形》 (1969)
《五首合唱曲》
罗新民:小提琴协奏曲“刘三姐”,郝维亚:钢琴协奏曲“长江” 豆瓣
孔祥东 / 吕思清 类型: 世界音乐
发布日期 2004年11月18日 出版发行: 普罗艺术
《吕思清:小提琴协奏曲刘三姐 孔祥东:钢琴协奏曲长江》小提琴协奏曲《刘三姐》是根据同名广西歌舞剧进行创作的。该曲的创作历时半年,三易其稿,音乐充满戏剧性的发展,将刘三姐与邪恶势力斗争的风采表现得淋漓至尽。作品中还有一些优美的广西民间音乐,是老百姓都比较熟悉的旋律,这有助于大家对这部音乐作品的欣赏与理解。

钢琴协奏曲《长江》中采用了《我住长江头》、《川江号子》、《嘉陵江上》、《我的祖国》等著名歌曲的音乐元素创作而成,很容易能引起老百姓发自心灵的共鸣,是新时代唱颂的“长江之歌”。

孔祥东:钢琴协奏曲长江
创意:郁钧剑 郝维亚
作曲:郝维亚
钢琴:孔祥东
中国乐乐乐团

吕思清:小提琴协奏曲刘三姐
创意:郁钧剑 罗新民
作曲:罗新民
小提琴:吕思清
中国爱乐乐团

01 钢琴协奏曲长江
02 小提琴协奏曲刘三姐
哈巴:一百周年纪念 豆瓣
Vladimir Koula / Alois Hába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4年4月1日 出版发行: Supraphon
哈巴(1893~1973)
Hába,Alois   捷克作曲家,音乐理论家。1893年6月21日生于摩拉维亚的维佐维采 ,1973年11月18日卒于布拉格。1908~1912年接受正规音乐教育。1918~1922年先后在维也纳和柏林学习作曲。1923年在布拉格音乐学院建立微分音音乐系,培养了大批音乐家。哈巴是1/4音作曲体系的创造者。他的体系包括1/2、1/4、1/6、1/12音。他的作品总数逾百部,其中主要有1/4音歌剧《母亲》,1/6音歌剧《 你的王国来临》 ,九重奏《第三幻想曲》,1/4音的钢琴《幻想曲》,1/6音的《第十六弦乐四重奏》,小提琴与钢琴《组曲》等。著有《我的发展》、《四分之一音与六分之一音的主要写作方法》等。1968年,捷克政府授予他功勋艺术家的称号。   1893年6月21日生于摩拉维亚的维佐维采,1973年11月18日卒于布拉格。从小在父亲的民间乐队中唱歌、拉小提琴和低音提琴。母亲为民间歌手。1908~1912年在克罗梅日什教师培训学院受正规音乐教育。1914年在布拉格就学于V.诺瓦克门下。1918~1922年先后在维也纳和柏林师从F.施雷克尔学习作曲。1923年他回到布拉格音乐学院,建立微分音音乐系。从1934~1951年除中间受战争干扰外,该系一直很活跃,培养了许多音乐家。1951年微分音音乐系停办以后,他致力于作曲和讲学。1968年庆祝他75寿辰时,国家授予他功勋艺术家的称号。   哈巴是四分之一音作曲体系的创造者。他把从摩拉维亚、斯洛伐克民间音乐演奏中归纳出来的原则应用到作曲体系中。他的体系包括1/2、1/4、1/6、1/12(1/4和1/6的组合)音。他也写十二音(半音)的音乐,但他的十二音与十二音技法不同,其区别在于:有音的中心,并同中世纪调式的自然音相结合。他作有微分音的歌剧、钢琴曲、弦乐四重奏曲、小提琴曲、大提琴曲、声乐曲等。他为他的四分之一音歌剧《母亲》的初演(1931)特制了四分之一音的钢琴、单簧管、小号。他的歌剧《你的王国来临》(1940),要求演唱者掌握六分之一音唱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也采用传统音律创作表现社会题材的音乐,如康塔塔《争取和平》(1949)。他的作品总数逾百部。晚期作品有九重奏《第三幻想曲》(1953),四分之一音的钢琴《幻想曲》(1957~1958),六分之一音的《第十六弦乐四重奏》(1967),小提琴与钢琴《组曲》(1972)等。他还写有《论维捷斯拉夫?诺瓦克》(1940)、《我的发展》(1970)、《四分之一音与六分之一音的主要写作方法》(1971)等著作。
2010年6月26日 听过
现代音乐还有点听不大来啊~~~论名气不如勋伯格的~~论美感不如电影音乐~~~话说倒数第二首大亮啊~~~英特纳雄耐尔来着
Hába Supraphon 哈巴 微分音 捷克
华人优秀作品系列——陈永华《九州同》 豆瓣
佛罗内斯交响乐团 / 麦家乐
发布日期 2001年4月1日 出版发行: 雨果 Hugo Productions
CD小册子内容:

陈永华于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随纪大卫学习作曲,后获英联邦奖学金于多伦多大学深造,获音乐硕士及博士荣衔,同时亦获伦敦圣三一音乐学院文凭。

陈氏音乐风格现代化及充满都市感,同时表现对生命的热忱,其作品包括多部交响曲、多首管弦乐及室乐创作,同时亦有数首中乐大合奏曲。其作品的演奏者包括美国克诺斯四重奏、英国伦敦火焰剧团、德国克莱曼弟三重奏、日本东风合奏团及中、港、台、加拿大、日本、罗马尼亚的交响乐团等。

陈氏作品屡获奖项,其中管弦乐《飞渡》除获亚洲作曲家同盟颁授“1998入野义朗纪念奖”外,更于1993年获北京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选为“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之一;四重奏《秋》获1981美国国际双簧管协会作曲大赛首奖。德国政府学术交流部曾于1986年邀请陈氏参与达木士塔国际现代音乐节,并于德国演出其作品。陈氏于1991年获香港艺术家联会颁授“作曲家年奖”,1992年获颁“十大杰出青年奖”。

陈永华于香港及多伦多就读期间,已积极参与乐团及合唱团的指挥活动;布鲁克纳的安魂曲、帕莱斯特里耶的弥撒曲及不少圣乐作品的香港首演均由陈氏指挥演出。他亦曾客席指挥香港管弦乐团、香港小交响乐团、中国中央交响乐团及多伦多华人爱乐乐团演出其作品。

陈永华于1992年起任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主任,并获香港管弦乐团委任为首位“驻团作曲家”,任期为1994-96年。陈氏现为香港作曲家联会主席、香港作曲家及作词家协会理事、香港中乐团名誉顾问、赛马会音乐基金委员及香港艺术发展局成员,并担任香港电台第四台现代音乐节目主持。陈氏于1995年起担任香港圣乐团音乐总监。


第五交响曲《三国志》(为双乐队创作,1995)

三国时代的历史是作曲家小学时最爱的读物,至今仍不断的重看。构思第五交响曲时,他正在又一次的重看这段历史。而《三国志演义》书首的开启句所谓“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引起他的联想。三国时代(公元220至280年)结束了强大的汉朝(公元前221至公元220年),但最后亦一梳为晋朝(公元265至316年),同时结束了纷争及不安的三国时代。诉诸现世,中、港、台、澳原本就是一个国家,却有着不同的政制及社会制度。随着1997的回归,一梳的局面已迈进一步。本曲的创作感情来自“三国概念”,此曲虽非描述式,但仍有某种象征。至于作曲家对双乐队的运用始自他的第三交响曲,是其对交响乐均衡与对等的一种向往。

第一乐章以一个广阔的主题开始,表示昔日的光辉。紧接出现的稍快板有若对唱,表示出理想主义者(黩武者或缔造和平者?)的热诚,铜管的鼓号曲亦穿插其中。一段短暂的平和带出对位的重复段,再回到光辉的主题结束。

缓慢的第二乐章,主要用弦乐奏出近似赋格的体裁,间以延绵的自由乐段。赋格主题随后以原形、反向及增值于双卡农曲中出现,此象征手法或表示不同意见的爵协及修和。

第三乐章以缓慢及回响的和弦开始,透出礼仪的气氛。紧接着的稍快板主题是九及七的复拍子,或者是1997的萦绕!这主师稍后变成二部及三部的卡农曲,最终于凯旋的E大调和弦中结束,憧憬着希望与和平。

本曲由香港管弦乐团委约创作及首演。


冲击(为四位打击乐手而作,1995)

这首作品由四位敲击乐手演奏,三位演奏不同种类的鼓,另一位演奏大小不同的锣、钹和木鱼。听众会听到由皮革、金属和木发出的不同声音,此曲灵感来自京剧开场的锣鼓。

新事物往往对旧东西带来一定的冲击,在历史、文化、社会上也是如此。二十世纪末,香港受到多方面的冲击,这冲击产生的力量,成为了社会进步的动力。

此作品于1995年由香港艺术节协会委约,香港作曲家及作词家协会辖下之“香港音乐基金”赞助,并于同年香港艺术节由瑞典“鼓猛打”合奏团演出。


第六交响曲《九州同》(1996)

史记孟轲转谓“中国名曰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据尚书记载黄帝分天下为九州,及后洪水为患,“帝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山海经·海内经》)大禹治水成功后,更获帝舜禅让帝位,并得国人赞许,遂重划九州国界,自此州一词意指整个完整的中国。南宋产爱国诗人陆游嗟叹宋皇南渡,时刻希望北定中原,有“但悲不见九州同”之语。

反观现世,随着1997及99年的港、澳回归,中国复合之势已踏出重要一步,作者有感于此乃作此曲,意谓“九州同,山河一统”之期不远矣。陆游见不到的情景,可望在下世纪初实现。从宏观的角度看,但愿世上九州尽同,纷争止息,世界和平。

全曲共分三乐章,首乐章以击鼓开始,以示世上纷乱,缓慢的第二乐章抒发纷乱后的安慰,第三乐章紧接出现,展现光辉的统一局面。谨写此曲以纪念1997年的回归。

本曲由香港管弦乐团委约创作及首演。
伯恩斯坦:肖斯塔科维奇第一交响曲/第七交响曲 豆瓣
8.3 (6 个评分) 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 Leonard Bernstein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89年9月8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详细内容: DMITRI SHOSTAKOVICH(1906-1975)COMPACT DISC 1 [66'43]Sypmphony no.1 op.101.Allegrotto-Allegro non troppo [8'54]2.Allegro-Meno mosso-Allegro-Meno mosso [4'46]3.Lento-Largo-[Lento](attacca:) [10'19]4.Allegro molto-Lento-Allegro molto-Meno mosso-Allegro molto-Molto menomosso-Adagio-Largo-Più mosso-Presto [10'37]Symphony no.7 op.60"Leningrad"5.Allegretto [31'43]COMPACT DISC 2 [53'10]1.Moderato(poco allegretto) [14'48]2.Adagio(attacca:) [19'25]3.Allegro non troppo [18'52]广告语: 肖斯塔科维奇:《第一、七“列宁格勒”交响曲》/伯恩斯坦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企鹅”评价三星
夜雪 豆瓣
9.2 (33 个评分) 龚琳娜 类型: 世界音乐
发布日期 2010年3月6日 出版发行: 中国唱片深圳公司
● 专辑介绍:
琴 :老锣
笙 :聂云雷
人声:龚琳娜
笛子:王华
扬琴:熊俊杰
小提琴:Olga Lakkoni、Petra Wolff
中提琴:Nancy Sullivan
大提琴:Mathis Mayr
王西麟:第四交响曲-作品38号 豆瓣
9.0 (6 个评分) 王西麟 / 谭利华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7年5月1日 出版发行: 人民音乐出版社
王西麟的《第四交响曲》是一部无标题的大型交响曲。全曲不分乐章,连续演奏。作品
写于1999年至2000年间,并于2001年9月11和12日初演于台中、台北,2005年4月9日谭利
华和国交举行了北京首演。面世后,这部作品获得了中外乐人十分正面的评价。
作者深感刚刚过去的一个世纪是迄今人类发展史上最严峻酷烈、最激烈动荡而具有特殊意义的一个世纪,值得深深反思。
第一部分(1-126小节):人类生命和命运的历史长河——混沌、漫长、苦难、迷茫、愁苦、孤独、无奈、忧伤、彷徨、焦虑、愤懑、寻觅、困惑、漂泊、思索、祈盼。作者说:“人类生命和命运的历史长河,也是我生命和命运的艰难历程。”
第二部分(127-354小节、355-599小节):铺天盖地突然袭来的巨大灾难、浩劫、罪恶、毁灭、杀戮、欺诈、陷害、叛卖、告密、险恶、纷乱、撕裂、扭曲、拷打、破碎、冲撞、抗争——生命在巨大的黑暗和无底的深渊中、在无法摆脱的无形巨风中挣扎、煎熬。
第三部分(500-594小节):死难。哀悼。葬丧。升华。
第四部分(595-684小节、尾声595-791小节):希望有吗?来自何处?——来自人类在毁灭和苦难的灰烬中的反思、觉悟而生长出来的新生命的星星之火。这火星终将凝聚、茁壮,并发出威严的警告:罪恶和黑暗并未死去,善恶的争斗仍在继续,人们!警觉!
----------------------------------
王西麟,1937年出生,作曲家,国家一级作曲,北京交响乐团驻团作曲。1962年以《第一交响曲》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1963年作交响组曲《云南音诗》。王西麟的作品包括六部交响曲、二部交响合唱以及小提琴协奏曲等五十余部。他三次获得国家音乐作品金奖:1981年交响组曲《云南音诗》、2000年艺术歌曲《春雨》、2004年《交响壁画三首》。他三次举办个人作品音乐会(1991、1999、2005),1994年他访美半年曾获得美国洛克非勒ACC奖金。其《第四交响曲》获得潘德列茨基高度评价。2002年他的《四重奏》Op.41首演于德国科隆,此作获Sofia Gubaidulina高度评价。他的《火把节》(《云南音诗》第四乐章)已在二十余国三十多个城市演出。
修补裂痕 豆瓣
作者: 伊凡·休伊特 译者: 孙红杰 / 杨燕迪 校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 6
本书是对古典音乐走完20世纪旅程后的历史反思。作者伊凡·休伊特[Ivan Hewett]敏感地意识到,在音乐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格局,以及电子工业和互联网技术已迫使音乐接受方式发生巨大转型的当下,音乐文化的面貌已不再是丰富多彩,而是扑朔迷离——我们已进入了“新新音乐”时代,艺术已没有“雅、俗”之分和“是、非”之别,我们时时刻刻被形形色色的“音乐”所包围,却不幸地已丧失了评判其优劣的意识和准绳,甚至连体验音乐的激情也在日益麻木。音乐,是否还持续具有可供标榜的价值?如果有,它是什么;又该如何评判?这正是本书的核心论题之一。 休伊特对此采取明朗的肯定态度,认为:音乐是一种饱含价值的话语体系,具有与人性类似的“升华性”或“超越性”,因此不能对之采取漠不关心的随意态度和回避价值评判的中庸眼神[参见第一章];引领我们通向音乐价值的可靠向导不是别的,正是古典音乐以及与它一脉相承的现代精神。在休伊特看来,古典音乐和现代音乐并非通常所谓的“敌对关系”,而是解决同一问题的两种方案,即,当曾经统一的音乐领域迫于社会变革而四分五裂时,如何“修补裂痕”以使其复归统一。音乐领域过去曾掺杂着宇宙数学、经院哲学和社会功能,既不独立、更不统一,古典音乐是这第一道“裂痕” 的催生物,它“弥合裂痕”的办法是在不脱离传统和社会现实的情况下发展形式规范,从而孕育普适性的公众音乐话语;但随后由于其内部的扩张[如和声的发展、文学的渗入]和外部的融合[与流行音乐和世界音乐等“他者” ],艺术音乐重又走向了分裂,于是诞生了新音乐。现代主义者前赴后继所苦心探索的,也正是能够弥合裂痕、以使音乐领域复归统一的最佳方案[这同古典音乐相像]。而由于这些方案均有缺陷[或是脱离传统,或是脱离社会,或是缺乏形式价值,详见第六章“本真性”]且各自独立、相互轻蔑,故终未如愿,由此出现了第一段描述的种种“病态”。正是在这种境遇下,休伊特真挚地呼唤古典音乐的“超越”理想,并主张这种音乐精神应成为我们认识当今音乐文化的最佳向导。 不过作者坦言,时下乃是流行音乐派系纷呈、世界音乐异军突起、古典理想正位处边缘并日渐消融之际,把古典音乐视为价值准绳无异于冒险挑衅之举,但作者通过对各种音乐样式所主张的“本真性”[即某种音乐样式借以标示其不可替代性的品质]、以及这种“本真性”在各样式的代表性曲目中的实现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介,最终说明了“古典”准绳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