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版
2006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豆瓣
Mariss Jansons / Wiener Philharmoniker
发布日期 2006年3月14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诞生于1939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是世界音乐界的一大盛事,于每年的1月1日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金色大厅举行,以演奏“圆舞曲之王"的小约翰·施特劳斯及其家族的音乐作品为主,由著名的维也纳爱乐乐团(Wiener Philharmoniker)演奏。从1987年开始,在总体风格不变的前提下,维也纳爱乐乐团还不断邀请世界著名的指挥家与他们同台演出。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每年通过卫星向全球几十个国家进行直播,观众人数超过10亿。
《2006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由指挥大师马瑞斯·杨颂斯 Mariss Jansons执捧,马瑞斯·杨颂斯1934年出生于拉脱维亚首都里加,毕业于俄罗斯圣彼得堡音乐院,是赫伯特·冯·卡拉扬和叶夫根尼·穆拉文斯基的弟子,曾任奥斯陆爱乐乐团首席指挥、匹兹堡交响乐团的音乐总监、伦敦爱乐乐团首席客座指挥等职。目前同时担任慕尼黑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和阿姆斯特丹皇家大会堂管弦乐团的音乐总监,曾多次以客席指挥身份和维也纳爱乐乐团合作,是古典乐界最活跃的指挥家之一。2005年12月马瑞斯·杨颂斯曾携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来到上海演出了两场曲目不同的交响音乐会。此次《2006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为纪念莫扎特诞辰250周年,还特别挑选了这位著名作曲家的音乐作品。
小泽征尔:2002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豆瓣
9.1 (9 个评分) 小澤征爾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2年1月19日 出版发行: Philips
ついに、われらが小澤征爾が、日本人、いやアジア人として初めて、60余年の歴史を誇るウィーン・フィルのニューイヤーコンサートの指揮台に立った! ハプスブルク王朝時代からの伝統文化を継承する世界最高のオーケストラ、ウィーン・フィルは、ユーロ通貨開始の国際的記念の年に、ヨーロッパを代表し、三顧の礼をもってアジアの偉大なマエストロを迎え入れたのである。この録音はその歴史的なドキュメントでもある。
この重大な演奏会にあたって小澤は普段にもまして綿密な準備で臨み、ウィーン・フィル楽員もそれに最高の演奏でこたえている。「こうもり」序曲でのロザムンデのアリアの哀愁のメロディでの滴り落ちるような美音、「悪魔のダンス」でのたたみかけるようなエネルギッシュな迫力、「ウィーン気質」での弧を描き、弓がしなるような独特の緩急自在なリズム、「チック・タック・ポルカ」での息を呑むスピード感、そして「美しく青きドナウ」で微妙に甘く漂う葡萄酒のような芳香、「ラデツキー行進曲」での小澤ならではの楽しさいっぱいの和やかさ。すべてがすばらしい。
それにしても、小澤の全身から発される生命力のオーラは本当に凄い。人種も文化の違いも越えて、誰もが魅惑されてしまう。ウィーンで小澤が聴衆にも音楽家たちにも絶大な人気を誇るのは当然だろう。
この演奏全体で特に感じられたのは、音楽全体に「愛と幸福のしるし」が満ち満ちていることである。困難と不安のなかで迎えた2002年の冒頭に当たって、「これから再び明るい時代がきっとやってきます! 希望に満ちたいい年になりますように!」という熱くポジティヴなメッセージがここで発信されたことの精神的意味はとても大きい。
2002年秋からのシーズンでいよいよウィーン国立歌劇場の音楽監督の地位につく小澤征爾。ウィーン楽壇と小澤の結婚によって、両者とも画期的な飛躍を遂げるのではないか。そんな期待に思わず胸がふくらむのをどうして抑えられようか?(林田直樹)
メディア掲載评论ほか
2001/2002 OZAWA~スペシャル・活动。小澤征爾指揮、ウィーン・フィルハーモニー管弦楽団の演奏による、2002年1月1日にウィーン・ムジークフェラインで行われたニューイヤー・コンサートの模様を収録したライヴ盤の限定盤。 (C)RS
巴伦博伊姆:2009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豆瓣
Daniel Barenboim 丹尼尔·巴伦博伊姆
发布日期 2009年11月18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已经有超过六十年光荣历史。作为一项年度最热门的古典音乐事件,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有着全球性的影响力。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向全球五十多个地区转播,全世界有数以千万的人们观看。
2009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第一次由阿根廷——以色列钢琴家、指挥家丹尼尔·巴伦博伊姆执棒。从1991年到2006年,巴伦博伊姆是芝加哥交响乐团的常任指挥,从1992年开始,他还是柏林State Opera Unter den Linden 的音乐总监。巴伦博伊姆与维也纳爱乐乐团从1989年开始合作,现在他已经是维也纳爱乐乐团的客席指挥。
2010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豆瓣
Georges Pretre / Wiener Philharmoniker
发布日期 2010年1月12日 出版发行: Decca (UMO)
2010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由乔治·普莱特指挥。
新年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节日。人们庆祝新年的方式有各种各样,但世界各大城市都不约而同地会有一场高水准的音乐会,在轻松美妙的音乐中宣告新的一年的开始。
新年举行音乐会的传统源自维也纳。时至今日,每年一度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仍是世界最引人注目的年度音乐盛会,全球绝大部分电视台和电台都进行现场直播,听众数以千万。每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票都要提前几年预订,音乐会的CD和录像资料的发行权都是各唱片公司争夺的焦点,因为它意味着崇高的声誉和丰厚的商业利润。中国中央电视台于1996年以后一直派专题摄制组去维也纳现场直播,使国人对维也纳和新年音乐会有了更多的了解。
每年的1 月1日上午,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大厅——富丽堂皇的维也纳金色大厅被鲜花装点得分外秀丽,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在全球的瞩目下举行,演出的曲目是被称为“圆舞曲之王”的小约翰•施特劳斯及其家族的音乐作品,由世界历史最悠久、素质最高超的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奏。新年音乐会展示的是人类最文明、最欢快、最明亮的侧面,高雅、轻松、豪华、热烈是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最大特点。
Mozart: Symphony No.39 Brahms: Symphony No.1 豆瓣
Herbert von Karajan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8年4月5日 出版发行: UNIVERSAL CLASSICS(P)(M)
奥地利指挥大师赫伯特.冯.卡拉扬一直对日本-这个美丽的东方国家充满了好感!在他整个指挥生涯中曾先后11次到日本访问演出!其中有9次是自己带着像维也纳爱乐和柏林爱乐乐团这样的世界一流演奏团体。从最早的1957年率维也纳爱乐乐团访问日本到他生命的最晚年1988年在东京的最后演奏会时隔了三十年。要知道日本是一个保守传统的国家,尤其是在古典音乐表演艺术方面。日本听众和评论家推祟的是像托斯卡尼尼、富特文格勒和克伦帕勒这种指挥风格的演奏。并在他们的头衔上冠以巨匠的字样。而卡拉扬当时只能被称为名手之类的。可见卡拉扬并非是一到日本就被认可的,有一次他去日本开音乐会,他的自弹自挥的巴赫第三号勃兰登堡协奏曲演完竟然无人鼓掌,第二天报刊上恶评如潮、著名评论家在论评卡拉扬的指挥时用了表面化、程式化、没有进入到作曲家的内心世界等评语!但卡拉扬对待艺术的态度是极其严肃的,在他其后的访问日本演出使的日本的评论慢慢的转变了,听众和评论家的风向开始变化了,从批评苛求转为一味赞美!我想卡拉扬这个唯意志论者不可能去使自己的艺术表演去迎合听众,只能是他用强大的意志贯穿于音乐作品中去征服观众。在卡拉扬的晚年,日本人开出了最高的价码、最高的礼遇去诱使卡拉扬访问演出!这三张唱片分别取之1988年5月2日、5月4日、5月5日在东京三得利音乐厅的实况演出录音!当年这几场音乐会的票价最低是500美金!人们明白在历经多次脊椎手术的卡拉扬大限将至,一位教授对他的学生们说:你们要永远记住这种声音,这种世界上最美的声音即将消失,再也无法重现!
最后一张唱片内容是莫扎特的笫三十九交响曲和勃拉姆斯的第一交响曲。七九年卡拉扬访问而我在现场的音乐会曲目与此相同。莫扎特的交响曲演奏的更加流利明快,音色极美难能有后人效仿!勃拉姆斯的第一交响曲则音色十分阴郁,演奏力大势沉。音响效果始终鲜活清晰、并不因为声音厚重而浑浊。终乐章演奏气如长虹、令人陶醉。这才是卡拉扬棒下全盛时期的柏林爱乐乐团的表现,如今你再听不到了,你现在听到的只是西蒙.拉特尔爵士棒下如同无人驾驶的火车似的柏林爱乐乐团的表现。曲终日本听众狂热的掌声也足以说明一切问题!
2010年5月29日 听过
卡爷在生命最后演绎出来的勃一都是那么的悲壮,他在89年的勃一成了音乐圣经的首选,勃一似乎最适合历经沧桑的老人来演绎/另:日本人做的CD音质真的很强,虽然转成无损也能和其他的对比出好坏来
BPO Brahms DG Karajan Mozart
卡拉扬 瓦格纳 作品集 唐豪塞序曲 齐格飞牧歌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 豆瓣
Jessye Norman / Wiener Philharmoniker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88年7月12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这个录音卡拉扬在是1987年8月萨尔茨堡音乐节上音乐会的现场录音。其中《齐格弗里德牧歌》的演绎和卡拉扬与柏林爱乐的录音有所不同,在抒情的同时,加入了一种紧张和专注的感觉,增加了整首乐曲的戏剧性,和典雅雄伟的《唐豪塞》序曲以及《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可谓相得益彰。另外,《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爱之死》由杰西·诺曼独唱,热情洋溢、绚丽灿烂。
马泽尔率纽约爱乐乐团访问平壤 豆瓣
Lorin Maazel / New York Philharmonic Orchestra 类型: 古典
出版发行: medici arts
Lorin Maazel conducts the New York Philharmonic Orchestra in this performance in Pyongyang, North Korea. Recorded live at the East Pyongyang Grand Theatre, this 2008 concert features renditions of pieces by Wagner, Dvorak, and Gershwin.
2011年1月26日 听过
居然是韩版的~~~连个英文字幕都没有~~~清一色的棒子语。8过棒子女淫不管是北棒的天生丽质还是南棒子的整容女都很养眼。怎么看怎么我就想到了斯特恩在中国~~~~都是去动物园一样的眼神
DVD EURO.ARTS MBC Maazel NYPO
德国班贝格交响乐团中国国家大剧院音乐会 豆瓣
Bamberger Symphoniker / Jonathan Nott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11年1月4日 出版发行: 古典爱好者精华
班贝格交响乐团:
即巴伐利亚州立爱乐乐团,在音乐界享有崇高的地位,被称为“巴伐利亚全球文化大使”,在世界各地演出。此外,班贝格交响乐团还不断接到国际著名音乐节的邀请,其交响乐唱片也获得了包括MIDEM古典唱片大奖、国际“Toblach创作棚”唱片奖在内的众多国际奖项。
班贝格交响乐团成员来自前布拉格德国爱乐乐团核心人员。二战后,他们被班贝格这座位于雷格尼茨河河畔的城市收留,成为他们的第二故乡。与布拉格爱乐乐团间的关联使班贝格交响乐团继承了上溯至十九甚至十八世纪的音乐传统。数十年来,曾担任过乐团首席和客席指挥的艺术家带领着乐团一路成长,并引导乐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1950年,班贝格交响乐团迎来了首位首席指挥约瑟夫•凯伯特,他是布拉格德国爱乐乐团的前任总监。詹姆斯•洛克伦和豪斯特•斯坦恩是继约瑟夫•凯伯特之后的两任首席指挥家。其他许多伟大的指挥家也曾与乐团亲密合作,并引导乐团形成自身独特的演奏音色,这些特质现今也已成为班贝格交响乐团的特色之一:这些指挥家有鲁道夫•肯佩、汉斯•卡纳匹兹布什、克莱门斯•克劳斯、乔治•索尔蒂爵士、克里斯托夫•冯•多赫纳伊、魏陶德•罗威基、君特•旺德、维托尔德•卢托斯瓦夫斯基、英戈•梅兹马赫、朱塞佩•辛诺波里和克里斯托夫•艾森巴赫、班贝格交响乐团的首位名誉指挥家欧根•约胡姆,以及现任名誉指挥家赫伯特•布洛姆施泰特。在赫伯特担任名誉指挥家的三十年间,他与巴伐利亚州立爱乐乐团和班贝格市之间形成了亲密无间的合作关系。
自2000年1月起,首席指挥家乔纳森•诺特担任乐团的艺术总监。2006年3月,赫伯特•布隆斯达特担任乐团的荣誉指挥,这一职务对乐团来说也十分重要;2010/2011演出季伊始,罗宾•塔西提加入班贝格交响乐团,担任首席客座指挥家。在乔纳森•诺特执掌乐团期间,乐团严格遵循传统。他将历任指挥家的辉煌成绩沿袭至21世纪,并获得了巨大成功。在任期内,他参加了2004年萨尔茨堡音乐节、2007年圣彼得堡的白夜节、2008年北京音乐节、2009年伦敦逍遥音乐节以及2009年古斯塔夫•马勒音乐周。除此之外,班贝格交响乐团及其英国籍首席指挥家诺特还成为德国大型音乐节的常客,如柏林音乐节、波恩的贝多芬音乐节以及巴特基辛根的夏季音乐节。而且班贝格交响乐团还在德国和欧洲其他各国做过巡回演出、在日本和南美进行过三次巡回演出,并在美国进行过两次巡回演出。近年来,瓦汀•列宾、特鲁斯•莫克和皮埃尔-劳伦特•艾马尔等杰出音乐家均曾是班贝格交响乐团的常驻艺术家,并随同班贝格交响乐团一同进行国内和国际巡回演出。
虽然班贝格交响乐团的常奏曲目中仍以马勒的音乐为主,但在乔纳森•诺特的带领下,乐团的常奏曲目近年来已不断扩展,节目非常多样化。巴伐利亚州立爱乐乐团所演奏的马勒曲目历来备受推崇,但乔纳森•诺特带领乐团所演绎的版本仍然在音乐界造成了极为轰动的影响。班贝格交响乐团和乔纳森•诺特的马勒曲目CD获得了众多重要奖项,这也再次证明了他们在演奏马勒曲目方面的崇高成就。
班贝格交响乐团蜚声海外,不仅因为他的音乐会演出,而且在培养青年音乐家方面也做出了杰出贡献。自2004年以来,班贝格交响乐团即开始举办马勒国际指挥比赛,并迅速获得了世界声誉,成为选拔青年才俊的严苛考场。
-------------------------
指挥:乔纳森•诺特
2000年1月,乔纳森•诺特担任班贝格交响乐团,即巴伐利亚州立爱乐乐团的首席指挥。自此之后,诺特与乐团的合作娴熟无间,在世界各地的演出获得了巨大成功,赢得广泛赞誉与关注。
诺特和班贝格交响乐团的足迹踏遍德国和欧洲的顶级音乐之都,曾在爱丁堡、萨尔茨堡、圣彼得堡、北京、琉森及席列斯韦格-霍斯坦举行的国际音乐节以及伦敦逍遥音乐会上登台献艺;并在日本、南美和美国举办数场巡回演出,获得了空前成功。英国《卫报》是这样评价诺特和班贝格交响乐团的:“总体来说,我认为他们在管弦乐方面的合作振奋人心”。
2007年,乔纳森•诺特成为琉森音乐节的“艺术家之星”,而班贝格交响乐团也作为音乐节的常驻乐团登台。在这位首席指挥家的带领下,该乐团还作为常驻乐团,参加了2005年爱丁堡国际音乐节,以及2008/2009演出季中科隆爱乐音乐厅的演出。
诺特及班贝格交响乐团录制的CD唱片接连不断地囊括各种大奖,如“MIDEM古典唱片大奖”、“国际Toblach 创作棚”唱片奖及《留声机》杂志“编辑首选奖”等。这些奖项也再次印证了乔纳森•诺特在班贝格交响乐团中获得的艺术成就及国际认可。而他所指挥的音乐会数量更是令人叹为观止 ——在这位第四任首席指挥家的执棒下,乐团的演出已逾450场。2009年5月,诺特将任期合约续签至2012年。
在过去几年里,乔纳森•诺特已指挥过欧美绝大多数的一流管弦乐队。其中包括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维也纳和慕尼黑爱乐乐团、苏黎世音乐厅管弦乐团、莱比锡布商大厦(格万特豪斯)管弦乐团、汉堡NDR交响乐团、克里夫兰管弦乐团、纽约和洛杉矶爱乐乐团、东京NHK交响乐团,他还与古斯塔夫•马勒青年管弦乐团合作在欧洲进行了巡演。而在与柏林爱乐乐团的合作中,乔纳森•诺特录制了里盖蒂的全部管弦乐作品和各种版本的《安魂曲》。音乐媒体对这些CD给予了高度赞誉,《法兰克福汇报》在2010年3月的诺特专刊中写道:“里盖蒂本人并非一位简单的观察家,他会对音乐演绎者做出严苛的评论,但他在评价诺特的指挥时,也不吝奖掖之词。”作为现代音乐的热烈拥护者,乔纳森•诺特还指挥了布里安•芬尼豪赫、沃尔夫冈•里姆、赫尔穆特•拉亨曼、阿里博特•莱曼创作的作品及班贝格交响乐团委约作品的首演。
Last Concert Tokyo 1988 - Beethoven: Symphony No.4 / Mussorgsky: 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 / 贝多芬第四交响曲/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 1988东京现场版 豆瓣
ベルリン・フィルハーモニー管弦楽団 カラヤン(ヘルベルト・フォン) / 柏林爱乐乐团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Orchester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8年5月21日 出版发行: UNIVERSAL CLASSICS(P)(M)
奥地利指挥大师赫伯特.冯.卡拉扬一直对日本-这个美丽的东方国家充满了好感!在他整个指挥生涯中曾先后11次到日本访问演出!其中有9次是自己带着像维也纳爱乐和柏林爱乐乐团这样的世界一流演奏团体。从最早的1957年率维也纳爱乐乐团访问日本到他生命的最晚年1988年在东京的最后演奏会时隔了三十年。要知道日本是一个保守传统的国家,尤其是在古典音乐表演艺术方面。日本听众和评论家推祟的是像托斯卡尼尼、富特文格勒和克伦帕勒这种指挥风格的演奏。并在他们的头衔上冠以巨匠的字样。而卡拉扬当时只能被称为名手之类的。可见卡拉扬并非是一到日本就被认可的,有一次他去日本开音乐会,他的自弹自挥的巴赫第三号勃兰登堡协奏曲演完竟然无人鼓掌,第二天报刊上恶评如潮、著名评论家在论评卡拉扬的指挥时用了表面化、程式化、没有进入到作曲家的内心世界等评语!但卡拉扬对待艺术的态度是极其严肃的,在他其后的访问日本演出使的日本的评论慢慢的转变了,听众和评论家的风向开始变化了,从批评苛求转为一味赞美!我想卡拉扬这个唯意志论者不可能去使自己的艺术表演去迎合听众,只能是他用强大的意志贯穿于音乐作品中去征服观众。在卡拉扬的晚年,日本人开出了最高的价码、最高的礼遇去诱使卡拉扬访问演出!这三张唱片分别取之1988年5月2日、5月4日、5月5日在东京三得利音乐厅的实况演出录音!当年这几场音乐会的票价最低是500美金!人们明白在历经多次脊椎手术的卡拉扬大限将至,一位教授对他的学生们说:你们要永远记住这种声音,这种世界上最美的声音即将消失,再也无法重现!
第二张唱片的曲目是贝多芬的第四交响曲和穆索尔斯基的《展览会上的图画》。贝四是我十分喜爱的曲目,卡拉扬晚年的保留曲目中一直有这个曲子。与以往相比卡拉扬这个贝四则更多充满了冥想和人性的光辉,如同天鹅的细长颈子那样的高贵。我与清水亚当一直认为卡拉扬在六十代与DG公司录音的那个贝四在艺术的完整性上好过小克莱伯那个著名的贝四,这点恐怕会和小克莱伯的那些拥趸们产生争论,但听了这个现场,我更增强了这种看法!而展览会上的图画则充分反映了一位世界级的指挥大师对管弦乐色彩的精深理解和对管弦乐团声音的了如指掌,这可不是阿巴多和穆蒂们能够调的出的色彩。这就印证了那位非凡的管弦乐配器大师-理查.施特劳斯那向名言:要成为一名指挥家非到八十岁不可!
柴可夫斯基:悲愴交響曲/莫札特:第29號交響曲 / Mozart Symphony No.29/Tchaikovsky Symphony No.6 Pathetique 豆瓣
赫伯特·冯·卡拉扬 Karajan / 柏林爱乐乐团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Orchester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8年6月4日 出版发行: DG
奥地利指挥大师赫伯特.冯.卡拉扬一直对日本-这个美丽的东方国家充满了好感!在他整个指挥生涯中曾先后11次到日本访问演出!其中有9次是自己带着像维也纳爱乐和柏林爱乐乐团这样的世界一流演奏团体。从最早的1957年率维也纳爱乐乐团访问日本到他生命的最晚年1988年在东京的最后演奏会时隔了三十年。要知道日本是一个保守传统的国家,尤其是在古典音乐表演艺术方面。日本听众和评论家推祟的是像托斯卡尼尼、富特文格勒和克伦帕勒这种指挥风格的演奏。并在他们的头衔上冠以巨匠的字样。而卡拉扬当时只能被称为名手之类的。可见卡拉扬并非是一到日本就被认可的,有一次他去日本开音乐会,他的自弹自挥的巴赫第三号勃兰登堡协奏曲演完竟然无人鼓掌,第二天报刊上恶评如潮、著名评论家在论评卡拉扬的指挥时用了表面化、程式化、没有进入到作曲家的内心世界等评语!但卡拉扬对待艺术的态度是极其严肃的,在他其后的访问日本演出使的日本的评论慢慢的转变了,听众和评论家的风向开始变化了,从批评苛求转为一味赞美!我想卡拉扬这个唯意志论者不可能去使自己的艺术表演去迎合听众,只能是他用强大的意志贯穿于音乐作品中去征服观众。在卡拉扬的晚年,日本人开出了最高的价码、最高的礼遇去诱使卡拉扬访问演出!这三张唱片分别取之1988年5月2日、5月4日、5月5日在东京三得利音乐厅的实况演出录音!当年这几场音乐会的票价最低是500美金!人们明白在历经多次脊椎手术的卡拉扬大限将至,一位教授对他的学生们说:你们要永远记住这种声音,这种世界上最美的声音即将消失,再也无法重现!
第一张唱片的内容是莫扎特的第29交响曲和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卡拉扬在解读那首莫扎特第29交响曲时,和通常我们在唱片中听到是完全不一样的,卡拉扬用简单直接的手法,把这首看似简单的交响曲表现的音调如歌,那些美妙的旋律直接由卡拉扬心中流出,流进听众心里那样,完全没有以往卡拉扬的莫扎特交响曲唱片里那种僵硬、华丽、不近人情的表述方式。我坚信晚年的卡拉扬是回归莫扎特的那种内心欢乐的。而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则充满了巨大的热情。卡拉扬一生在录音室灌制过八次,这些唱片我都有,在没听这个东京现场前,我认为卡拉扬与英国的爱乐管弦乐团和与维也纳爱乐乐团的那次立体声数码录音为最佳。卡拉扬一生反复演奏、灌录柴可夫斯基的交响曲次数超过他的德奥同胞的交响曲!依我看是柴可夫斯基作品中那种管弦乐技法充满了色彩绚丽和奢华的表演、浪漫的热情和激情之间巨大的戏剧冲突深深吸引着卡拉扬,令他乐此不疲!我坚持认为卡拉扬棒下的柴可夫斯基交响曲胜过穆拉文斯基的,老穆的那些突然炸响的铜管令我心脏病发作!经过反复聆听,东京的这个录音对表现即将来临的死亡、作曲家的心境是超一流的、与理查.施特劳斯的交响诗《死与变形》中的死亡描写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Beethoven: Symphony No. 9 in D minor, Op. 125 (1977) 豆瓣
Herbert von Karajan / Anna Tomowa-Sintow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8年3月25日 出版发行: EuroArts
Beethoven, Karajan and the Berlin Philharmonic is one of the most perfect combinations ever to have emerged from the classical music world. When the Ninth Symphony is performed at a New Year’s Eve concert, it becomes an even more spectacular event. Karajan’s rousing interpretation of Beethoven's most admired symphony has long acquired legendary status. Now Euroarts is releasing it in a recording made in Berlin’s Philharmonic Hall on New Year’s Eve 1977 in celebration of the conductor’s 100th birthday this year. Born in Salzburg on 5 April 1908, Herbert von Karajan was one of the most widely respected performing musicians appearing in the past century. He influenced fellow musicians and public taste for generations through his live appearances and recordings, especially in the role of Principal Conductor of the Berlin Philharmonic, which he led for more than 30 years, moulding the orchestra into an ensemble of peerless power, tonal beauty and stylistic flexibility. The Ninth is an affirmation of optimism and beauty, written when Beethoven was almost completely deaf and the final movement is considered by many to be the composer's crowning glory. It had been Beethoven's lifelong dream to set Schiller's “Ode to Joy” to music, for the poem expressed the fulfilment of Beethoven's most passionate desire: peace and brotherhood in the world. Giving eloquent voice to this plea are the world-renowned soloists Anna Tomowa-Sintow, Agnes Baltsa, René Kollo and José van Dam. This concert recording on DVD has all the elements that audiences came to expect from Karajan – strong, elegant conducting and a truly moving musical event.
Beethoven Symphony No.9 Choral 豆瓣
阿尔维德·杨松斯 Arvid Jansons / 东德柏林广播交响乐团 Rundfunk-Sinfonieorchester Berlin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7年11月18日 出版发行: Weitblick
1973年12月31日ベルリン・フリードリヒシュタットパラストに於けるステレオ・ライヴ録音(Friedrichstadtpalast Berlin Konzertmitschnitt)
今をときめくマリス・ヤンソンスの偉大なる父アルヴィド・ヤンソンス(1914-1984)。レニングラードフィル黄金時代の指揮者を務め、我が国には手兵などと度々来日するのみならず、東京交響楽団にも名誉指揮者として客演を繰り返しました。マリスがインターナショナル的な音楽を志向しているのと対照的に、19世紀にルーツをもつ巨匠らしく、個性的で重厚な表現には圧倒されます。レコードが極端に少ない故に、没後20年少々なのに忘れられかけているのは残念です。実際はレパートリーは非常に広く、優秀なオーケストラ・トレーナーとしても知られ、東京交響楽団初客演時には、「鉛を金に変えた」とまで絶賛されました。第9の録音が残されていたとは驚きですが、旧東ベルリンの大晦日、普段はミュージカルやレビュー上演でお馴染みのフリードリヒシュタットパラストで開かれた祝祭的公演です。内容はシリアスそのものでじっくりと遅いテンポが採用され、噛み締めるような一点一画を疎かにせぬ謹厳なリズム刻みには、頭が下がります。堂々たる威容は、ドイツ伝統的演奏を愛好するマニアも納得の名演と思われます。マリス・ヤンソンス氏もリリースを即決され、WEITBLICKでは、今後もアルヴィド・ヤンソンスの名演を紹介してゆく予定です。英語、日本語、ドイツ語によるライナーノート付。
Symphony No. 2 in C minor 'Resurrection' 豆瓣
RSO / Ljubljana
发布日期 2000年2月23日
马勒《复活》备忘录
● 马勒,毕罗与《复活》
德布西和马勒是横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的两位音乐大师,对二十世纪音乐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但德布西的音乐一直都有广大的听眾群,而马勒的作品在1960年代之前,只有被少数指挥家、作曲家以及音乐专家所熟知。60年代之后,藉由唱片录音之助,马勒才取得乐坛上的正统地位,成为音乐史上重要的作曲家之一。马勒在世时是一位极被肯定的指挥家,但做为一位作曲家,他显然生不逢时,即便他汉堡歌剧院的同僚,首演过好几部当时最前进的作曲家华格纳作品的指挥家毕罗(Hans von Bülow),也不能略识其好。马勒全长五个乐章的第二号交响曲《复活》,写作时间经历六年—— 一直到1894年,毕罗去世,他参加其葬礼,在听到从教堂管风琴坛上传来的德国诗人克洛普斯托克(Klopstock,1724-1803)讚美诗〈复活〉的合唱后,才彷彿电击般受到感动,完成了附有女声独唱与合唱的最后两个乐章的写作。但讽刺的是他曾在1891年将他名为〈葬礼〉的第一乐章在钢琴上弹给毕罗听,毕罗当时听了说:「跟它比起来,华格纳的《崔斯坦》像是一首海顿的交响曲。」又说:「如果我听到的是音乐,那么我再也不敢说我懂音乐了。」
● 马勒作品与生平的重要元素:反讽
马勒的交响曲体制庞大,将十九世纪音乐所标誌的巨大性发挥到极致。但他同时兼顾诸多细节,使得他的作品有一种亲密性的特质。马勒以过人的天份,将宏伟的音乐架构与室内乐般亲密的气氛融合为一。他企图藉由音乐传达出最深刻的哲学问题:人类在自然和宇宙中的地位,以及由此引发的矛盾的人类经验:悲剧,欢乐,动乱,救赎……。世界的欢愉和苦难原本就是互相衝突、相互矛盾的,而马勒透过反讽手法表达此一主题。「反讽」是不断出现在马勒作品与生平与的一个重要元素。在他身上,我们可以很清楚地见到一种「二元性」。最常被提到的一个事例,是他死前一年向精神分析大师佛洛依德的告解。
据佛洛依德所记,马勒的爸爸是个很粗暴的人,与妻子的关係并不好,使马勒从小就生活在家庭暴力的阴影下。有一次马勒的父母又开始争吵,马勒受不了便夺门而出,到街上却听到手摇风琴奏出的流行曲调〈噢,亲爱的奥古斯丁〉(即中译〈当我们同在一起〉)。逃出家里的争吵,却在街上听见欢乐的歌谣,这是一种很大的情境转变,此种「人生至大不幸与俚俗娱乐的交错并置」,自此即深植在马勒脑中。可以说,马勒在还没认识生命之前,就已认识了「反讽」。
马勒交响曲作品中的「二元性」特质,表现在简单对应複杂、高雅对应俗艳、官能对应理智、紊乱对应抒情、欢乐对应阴霾……等对立情境。他喜欢在乐曲中做很大的情绪转变。马勒曾经表示:一首交响曲就是一个世界,必须无所不包。
● 马勒《复活》:生命的问答
马勒说《复活》交响曲第一乐章〈葬礼〉乃其前一首交响曲《巨人》中的英雄之死亡,亦为其一生之剪影,同时也一个大哉问:「你为何而生?为何而苦?难道一切只是一个巨大、骇人听闻的笑话?」马勒说他对这问题的解答就是最后一个乐章。的确,整首交响曲的目标乃是往最后面两个附有歌曲的乐章推进。第一乐章长大(约20分鐘)而剧力万钧,但它并不是一个直接了当的葬礼进行曲,一首悲歌,或像贝多芬《英雄交响曲》那样的輓歌,它要更苦些——它是争辩性的、寻问性的,对显然毫无意义、充满矛盾的人生。马勒说奏完这个乐章后,必须至少要有五分鐘休息的间隔。
第二乐章是明朗快活的兰德勒舞曲(Ländler,奥地利乡村舞曲),让人想到自然之美,山水、田园给人类的慰藉。马勒说这是对过去的回忆,英雄过去生活中欢乐幸福的一面,纯粹无瑕的阳光。我们知道,马勒这时已在阿特湖畔的史坦巴赫(Steinbach)建了他第一间夏日「作曲小屋」。他在湖光山色间创作,大自然的美景清音尽皆涵化其中。马勒说:「在我的世界中整个自然界都发而为声」——发而为声,讚美那创造它的天主。
第三乐章是令人印象深刻的詼谐曲,在表面詼谐的音乐气氛下,激盪着一股焦躁、难以言述的暗流。马勒说彷彿从前乐章意犹未尽的梦中醒来,再度回到生活的喧嚣中,常常觉得人生不停流动,莫名的恐怖向你袭来,彷彿在远处,以听不见音乐的距离看明亮的舞蹈会场。这个乐章的旋律使用了马勒先前所谱的《少年魔号》歌曲〈圣安东尼向鱼说教〉,是由急促的十六分音符音型构成的「常动曲」。原曲是一首讽刺歌,讲因没有人上教堂而改向鱼说教,眾鱼欣然聚集,然而听完后依然旧习难改,贪婪的照样贪婪,淫荡的照样淫荡。马勒没有用其歌词,但原诗的讽刺、戏謔精神在焉。此乐章散发讥誚的幽默,彷彿狂乱的女巫之舞,是马勒式的第一次鬼怪式的詼谐曲:每日的生活在偏狭、忌妒、琐碎中延续,旋转,旋转,无休止地旋转。这首詼谐曲具有更多马勒式的「世俗」风格特色,这是街巷、酒馆式的音乐,粗野、鲁莽、俚俗,虽然今天,隔了一百多年,坐在国家音乐厅里听它,会觉得还相当高尚、优雅(因为它已经变成经典了!)。马勒是很懂得资源回收,让用过的音乐材料复活、再生的作曲家。《第一号交响曲》一、三乐章用了两首自己写的《年轻旅人之歌》的旋律。《第四号交响曲》第四乐章〈天国的生活〉的旋律早出现在《第三号交响曲》第五乐章里。《第五号交响曲》第五乐章序奏用了《少年魔号》歌曲〈高知性之歌讚〉开头的主题。《第七号交响曲》第二乐章引用了《少年魔号》歌曲〈死鼓手〉开头的进行曲音型。但他大概没想到,他《复活》交响曲的第三乐章,日后会被别的作曲家回收、再利用。
第四乐章是一个简短的、冥思默想的乐章,非常柔美动人,由女低音唱出以德国民谣诗集《少年魔号》中〈原光〉一诗谱成的歌,其旋律据说是马勒创作中最优美的。这是马勒交响曲中第一个有人声歌唱的乐章。
有女低音、女高音独唱与合唱的第五乐章,长达三十几分鐘,像是一幅巨大的壁画,描写「末日审判」巨大的呼号,以及随之而来的「复活」。马勒说末日来临,大地震动,基石裂开,殭尸站立,所有的人向最后审判日前进,富人和穷人,高贵的和低贱的,皇帝和叫化子,全无区别。而后,啟示的小号响起。在神秘的静寂中,传来夜鶯之声。圣者和天上之人,合唱着:「复活,是的,你将复活,/我的尘灰啊,在短暂的歇息后……」。此乐章的歌词,前面是克洛普斯托克的圣诗〈复活〉,后面则是马勒自己所写:「要相信啊,我的心,要相信:/你没有失去甚么!……/要相信啊:你的诞生绝非枉然,/你的生存和磨难绝非枉然!……/生者必灭,/灭者必复活!/不要畏惧!/準备迎接新生吧!……/复活,是的,你将复活,/我的心啊,就在一瞬间!/你奋力以求的一切/将领你得见上帝!」这就是马勒所说,对於「为何而生?为何而苦?」的问题的解答:对慈爱的天父的信念,对复活后幸福永生的信念。依照这个答案,整首交响曲自然可视作一个自悲剧的人生(第一乐章)、朴实的人生(第二乐章)、衝击性的混乱人生(第三乐章)解放,进而憧憬死亡、追求永生的过程。
但我觉得马勒此曲不仅表现对救赎的信念与希望、对深奥激情的探索,更表现出人类生活的困顿、混乱、欢娱、荒谬、怪诞……。怀疑、绝望和对信念的渴望、信念的恢复形成鲜明的对比。来世的「复活」固然可以期待,如其不然,这可鄙复可爱的人生,应该也有其存活之道。我觉得马勒在前三个乐章里透露给我们很多这样的讯息。因此,我们或许可以换个方向,不要以描绘期待来世「复活」的第五乐章为高峰,而以铺陈、调侃现实混乱人生的第三乐章为中心。这第三乐章的确令人着迷,要不然二十世纪作曲家贝里欧怎会将它挪用到他的作品里?
● 《复活》的复活:马勒与贝里欧
义大利战后最知名的作曲家贝里欧(Berio, 1925-2003),1968年《交响曲》(为管弦乐团与八名独唱者,包括朗诵者)的第三乐章,从头到尾以马勒《复活》交响曲第三乐章詼谐曲为骨乾,管弦乐在其上拼贴了从蒙特维尔第、巴哈、布拉姆斯到荀白克、魏本、贝尔格、布列兹、史托克豪森等十几位作曲家的作品片段,独唱者和朗诵者复织进一层以朗诵为主的歌词——大多数拼贴自贝克特(Beckett)的小说,不时还可听到“Keep going!”的叫声。此曲因多层、繁複之拼贴手法广为人知,其天真、迷人,瓦解了许多人对二十世纪新音乐的敌意。这是贝里欧对马勒的致敬,也是马勒第二号交响曲《复活》的另一种复活。
贝里欧说:「马勒的交响曲啟发了这一乐章音乐材料的处理。人们可以把词和音乐的这种联繫看成一种解释,一种近乎意识流和梦的解释。因为那种流动性是马勒詼谐曲最直接的表徵。它像是一条河流,载着我们途经各种景色,而最终消失在周围大量的音乐现象中。」马勒与贝里欧的这两首交响曲的第三乐章,让我想起诗人瘂弦在〈如歌的行板〉一诗中所说的:「而既被目为一条河总得继续流下去/世界老这样总这样……」
作者:陈 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