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
无主孤军 (2006) 豆瓣
Hârtia va fi albastră
导演: 拉杜·蒙泰安 演员: Paul Ipate / Adi Carauleanu
其它标题: Hârtia va fi albastră / 纸会变成蓝色
1989年罗马尼亚,齐奥塞斯库下台的革命之夜。分散各处的军队,有的早已跟群众打成一片,有的仍在听候不存在的指挥。负责保卫最高领导人安全的内务部,与站在救国阵线委员会一边的国防部队,在市中心等重要地点展开对攻。
内务部的一支巡逻小队里,有个满腔热血的士兵科斯蒂(保罗•伊帕特饰)。他不顾中尉(安迪•卡拉尔里努饰)劝阻,只身赶往打得不可开交的电视台,歼灭“恐怖分子”。如果第二天收队时丢了个手下,中尉当然不好交待。于是他决定放弃巡逻,带着手下开着装甲车,誓要找回科斯蒂。
2008年4月26日 看过
这其实很严肃
2008年4月26日 评论 冲动的人民+冲动的国家=荒诞可悲的故事 - 在斯大林模式近五十年的压抑下,东欧的积怨终于在剧变中得到了总爆发。美国及其阵营认为这是一次巨大的胜利,东欧各国也认为自己将迎来西方式的自由、民主。然而在某些国家,事实是:罗马尼亚陷入骚乱,经济下滑,险些演变成内战;南斯拉夫共和国一分为五,原本是兄弟的人民相互间大打出手。国家不断分裂。剧变打破了独裁专制,但是却带来了无政府的混乱状态。这,恐怕不是热爱自由的人们所追求的吧。 前些天看了一部罗马尼亚电影《无主孤军》(罗马尼亚的电影当年以“搂搂抱抱”而著称),让我切身感受到了当年罗马尼亚政变之时的混乱、荒唐与可悲。那种荒诞,让我想起了经常在书上可以看到关于文革的描写以及偶尔从上一代人那里听说的文革故事。是的,不论是一切“左”的文革还是统统“右”的剧变、解体,都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剧。现如今,不少捷克人重新开始审视伏契克,重新拾起被遗弃的《绞刑架下的报告》,承认他是捷克的民族英雄而非仅仅是共产党强力推销的偶像;在俄罗斯,人们正在恢复起对苏联老兵们的尊重,重新客观地认识列宁、斯大林等人的行为;在罗马尼亚,人们也开始反思这场政变,反思它给罗马尼亚人带来的究竟是什么。我想在《无主孤军》里已经表达了一种反思:政变带给“人民”的或许是“自由、民主、平等”,但是带给个人的却只是无常的命运,生命的无辜逝去和家庭的不幸。 影片一开始是两个罗马尼亚内务部的士兵(差不多相当于中国的内卫武警)一个戎装、一个便装,爬出一辆代号18-34的轻型轮式装甲车抽烟。突然,一名士兵爬上对面的步兵战车拉响了机枪的枪栓,抽烟的戎装士兵虽然感到不对劲,但在反应过来之前,对面的机枪响起,把他打倒在血泊里。车内的士兵试图冲出车外,但是马上被打死在车门旁。幸存的便装士兵以车体为掩护多活了几秒,仍在试图逃走时被打死。一个恼怒的声音传来:“停火!停火!谁下令开枪的?!谁下令的……”开火的士兵们面面相觑…… 于是影片开始倒叙,原来18-34号车在昨夜(即1989年12月22日,齐奥塞斯库出逃被抓回的当晚)奉命在布加勒斯特市区巡逻。小队里,有个受了西化思想、熏陶满腔热血的士兵科斯蒂。他不顾尼克中尉劝阻,只身赶往打得不可开交的电视台(反对罗共的救国委员会将在这里发布齐氏被捕的消息,挺共的内务部等一些部队和武装群众随即向电视台发起进攻),去为“人民”而战,歼灭“恐怖分子”(其实是“挺共派”武装,其中甚至有与他同一阵营的内务部部队)。不知为何,中尉竟未枪毙他,由他去了。由于不能缺人回到基地,科斯蒂走后不久,尼克中尉就带着大家去找他。在电视台,尼克找到了正在与“反罗共派”武装(其中有国防军)交火的内务部部队,却糊里糊涂地被缴了枪,连收条都没有。而科斯蒂先是糊里糊涂地跟着“反罗共派”的人去干仗,然后又糊里糊涂地被“反罗共派”的人当成了内务部特务,被关起来准备枪毙。这时。尼克中尉到了科斯蒂家找他,影片交待了一个情节:科斯蒂的父亲是罗共高官的保健医生,是“高干子弟”,所以中尉不敢怠慢。科斯蒂的母亲和未婚妻正在为他的安全担忧。科斯蒂那边,由于他说出了父亲的名字,“反罗共派”的一个头头似乎和他父亲有交情,加上尼克中尉和那位头头的一番沟通,科斯蒂终于被放了回来。他十分后悔自己的行为。一夜惊险过后,大家身心俱疲,回到基地门口报了口令,等待放行。谁也不知为什么,中尉记得很清楚而且再三确认的口令“Blue”竟是错的,于是就发生了开头的一幕。便装士兵正是科斯蒂。 整个影片贯穿始终的是混乱:混乱的国家、混乱的城市、混乱的战斗、混乱的阵营、混乱的口令、混乱的枪击……谁也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一切是那样的荒唐,却又是那样的真实。特别是影片运用了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开头的枪击显得尤为真实,就像我们在反映波黑、中东等冲突的纪录片中所见的那样。在这样一场大规模的骚乱中,没有哪个百姓能从中得到任何的政治实惠,得利只是少数人,牺牲的却是大多数。
2006 东欧 历史 社会 罗马尼亚
十二公民 (2014) 豆瓣 维基数据 IMDb TMDB
十二公民
7.7 (704 个评分) 导演: 徐昂 演员: 何冰 / 韩童生
其它标题: 12公民 / 十二个中国人
某高校模拟法庭,正就社会上不久前发生的一起真实案件展开辩论。案件的嫌疑人是某房地产商收养的富二代,其生父是来自河南的务工人员。案发当晚,有人听到富二代和其生父发生激烈争吵,随后生父被人在家中杀害。学生们围绕嫌疑人是否有罪展开激烈辩论,而他们的父亲作为陪审团观摩整个法庭的审判过程。休庭期间,12名陪审员被带到另一个房间展开讨论,他们必须在一个小时内得出结论,而且需要全票通过嫌疑人是否有罪。这些人来自各行各业,有着不同的背景。大家普遍希望尽快敷衍了事,谁知第一轮投票过后,只有8号陪审员(何冰 饰)认为嫌疑人无罪。有的人暴跳如雷、有的人奚落戏谑、有的人摇摆不定、有的则固执己见。这是一场关于良心和道义的鏖战……
本片根据经典影片《十二怒汉》改编。
美国工厂 (2019) TMDB Eggplant.place 豆瓣 维基数据 IMDb
American Factory
8.1 (803 个评分) 导演: 史蒂文·博格纳尔 / 朱莉娅·赖克特 演员: 曹德旺 / 王河
其它标题: American Factory / アメリカン・ファクトリー
《美国工厂》是一部 Netflix 原创纪录片,由 Higher Ground Productions 和 Participant Media 出品,荣获奥斯卡金像奖®提名并斩获艾美奖®的朱莉娅·赖克特和史蒂文·博格纳尔(《最后一辆车:通用王国的破产》《A Lion in the House》《正观“红色”》)打造。这部广受好评的电影深入研究了后工业时代的俄亥俄州,一位中国亿万富翁在当地一家废弃的通用汽车工厂中开设新工厂,并雇佣了 2000 名美国蓝领工人。随着高科技中国企业与美国工人阶级产生冲突,最初的希望和乐观遭受了挫折。
寄生虫 (2019) TMDB IMDb Eggplant.place 豆瓣 维基数据
기생충
8.4 (2671 个评分) 导演: 奉俊昊 演员: 宋康昊 / 李善均
其它标题: Parasite / Parasitas
基宇(崔宇植 饰)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之中,和妹妹基婷(朴素丹 饰)以及父母在狭窄的地下室里过着相依为命的日子。一天,基宇的同学上门拜访,他告诉基宇,自己在一个有钱人家里给他们的女儿做家教,太太是一个头脑简单出手又阔绰的女人,因为自己要出国留学,所以将家教的职位暂时转交给基宇。就这样,基宇来到了朴社长(李善均 饰)家中,并且见到了他的太太(赵汝贞 饰),没过多久,基宇的妹妹和父母也如同寄生虫一般的进入了朴社长家里工作。然而,他们的野心并没有止步于此,基宇更是和大小姐坠入了爱河。随着时间的推移,朴社长家里隐藏的秘密渐渐浮出了水面。
西虹市首富 (2018)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TMDB
西虹市首富
5.9 (1206 个评分) 导演: 闫非 / 彭大魔 演员: 沈腾 / 宋芸桦
其它标题: Hello Mr. Billionaire / 서홍시수부
西虹市丙级球队大翔队的守门员王多鱼(沈腾 饰)因比赛失利被教练开除,一筹莫展之际王多鱼突然收到神秘人士金老板(张晨光 饰)的邀请,被告知自己竟然是保险大亨王老太爷(李立群 饰)的唯一继承人,遗产高达百亿!但是王老太爷给出了一个非常奇葩的条件,那就是要求王多鱼在一个月内花光十亿,还不能告诉身边人,否则失去继承权。王多鱼毫不犹豫签下了“军令状”,与好友庄强(张一鸣 饰)以及财务夏竹(宋芸桦 饰)一起开启了“挥金之旅”,即将成为西虹市首富的王多鱼,第一次感受到了做富人的快乐,同时也发现想要挥金如土实在没有那么简单!
危楼愚夫 (2014)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TMDB
Дурак
8.5 (304 个评分) 导演: 尤里·贝科夫 演员: 阿尔焦姆·贝斯特罗夫 / 娜塔莉亚·苏尔科娃
其它标题: Дурак / 惊爆危楼(台)
管道工接到报告说某个住满底层群众的筒子楼水管崩裂,去勘察时发现大楼豆腐渣工程即将在24小时内倒塌,于是通过母亲好友联系到女镇长,女镇长和手下考虑了自身利益,又经扶植女镇长上位的经济操手怂恿,大家决定放弃转移大楼中的820名住客并暗中杀害了两个头头当做替罪羊。
其中被杀的 负责建筑的头临死替管道工求了情,允许他闭嘴带着家人远走他乡,管道工心中良心未死,不听父母及妻子的劝告执意去救人……
英雄时代 (2004) 豆瓣
영웅시대
导演: So Won-Young / 金镇民 演员: 车仁表 / 全光烈
该剧以韩国两大著名企业三星与现代创始人为原型人物改编而成,讲述了两大商业巨子跌宕起伏的一生。车仁表饰演的主人公千泰山出身贫寒,为了替妹妹筹集医药费,与朋友一起外出打工,却出师不利,空手而回。被父亲强行带回家的千泰山却并甘于庸庸碌碌的过一辈子,再次离家出走来到汉城,在那里和从日本求学归来的青年大稿成为好友,从此两人的命运便被紧紧的联系在了一起……

一部久经考验无上光荣的大韩民国经济史诗。韩战后,在废墟瓦砾中创造奇迹和传说的经济界英雄们,壮烈的人生写照。
<英雄时代>,再现了被称为‘汉江奇迹’的大韩民国经济成长过程中,企业人辉煌的创业历程。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从两位主人公的少年时代开始,至解放前他们发展到财阀萌芽状态的浮沉过程为中心主线,演绎了一位出身为江原道贫穷农民的儿子,另一位从早稻田大学中途辍学后,对事业有着天赋感的人生经历。千泰山,出生在贫穷农民家的长子,自小不断地接受父亲关于贫穷家庭的长子应尽的义务教诲。但是,他们的土地太少,家族成员太多,以他稚嫩的目光,发觉在自己的家乡没有适合自己的事情可做。泰山为了筹备年幼妹妹的治疗费,和同伴们一起离家出走了。但社会无法接受年少的他们,而被父亲拉回了家乡。偷去了家里全部财产-卖牛的钱,他和朋友们再次出去闯荡。但当时的汉城京城也是一个残酷无情的世界。同一时期,出身在庆尚道地主家的小儿子国大镐,从日本早稻田大学中途辍学回来后,一度沉迷于赌博和酗酒,同时观察世态,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事业。后来,将来要成为一生的对手和朋友的两个人,在京城车站前偶然相遇...
2020年10月30日 想看 二 日 同 天(独孤永宰饰演朴正熙,李昌焕客串)
历史 社会 韩剧
有闲阶级论 豆瓣
作者: [美国] 托斯丹·邦德·凡勃伦 南海出版公司 2007 - 11
《有闲阶级论(彩图珍藏本)》托尔斯坦·本德·凡勃伦(1857-1929)的横空之作《有闲阶级论》问世于100多年前。作者通过研究制度的起源,观察社会上的经济现象,尤其是上层阶层的有闲特权与消费特征,来探讨制度与经济现象之间的奥妙关系。书中对社会现象、消费行为、人类心理的剖析入木三分,阐明了习惯、文化和制度如何塑造人类行为,以及人类行为的变化怎样影响经济。同时又从有闲阶级的角度出发,阐明了这样一个主旨:什么是经济人的本质?社会为什么会产生有闲阶级?“有闲”本身的经济意义是什么?
100多年过去了,相似的经济现象在世界各地,包括经济迅速发展的中国上演不衰,诸如人们对金融投资的热衷,对教育文化的重视,对时尚品牌的追逐,对享乐主义的崇尚……这本百年经典同样可以解释今天你我身边的经济现象。
这个版本对原著进行了加工,增加了近250幅精美的插图,包括古老的文物图片、经典的油画、时尚的摄影等,并配有生动的图说,既能帮助您理解文意,又能让您获得“悦读”的视觉享受。
以诈止诈 豆瓣
作者: [美国] 刘墉 接力出版社 2006 - 4
刘墉先生的“诈系列”作品一直深受广大青少年的喜爱,《以诈止诈》是“诈系列”的最新作品。作品更辛辣,更为深刻地揭露了人性的本质。表达了刘墉先生"以战止战,以毒攻毒,以诈止诈"的思想,以及"愿战争带来的是和平,疫苗带来的是健康,诈带来的是坦诚与善良"的愿望。
全书共分十五章。每章聚集一个主题。刘墉先生在书中全面地阐述了这样的概念:"我不是教你诈,是教你以诈止诈,免得你人在诈中不自知。前面被蒙,后面被骗,还以为遇上贵人,成了帮凶!"
谁杀了古典音乐 豆瓣
Who Killed Classical Music?
作者: (英)莱布雷希特 译者: 查修杰 / 施壁玉 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3 - 3
从巴赫和亨德尔的时代开始,本书深入描述古典音乐这个产业,它将告诉你许许多多的古典音乐明星是如何被塑造出来的,也让你看到隐藏在串串音符之下的贪婪与私欲。作者认为古典音乐死了,而且是艺术自我毁灭的牺牲品,他邀请我们一起来找出谁是凶手。
2010年6月2日 已读
此公乃古典界宋祖德。不失为之一读,让我们可以立体地了解音乐的历史,特别是音乐经纪人的历史。有些野史八卦八卦还是蛮有趣的
Music 内幕 历史 古典 古典音乐
青春禁忌游戏 豆瓣
Дорогая Елена Сергеевна
8.7 (13 个评分) 作者: [俄]柳德米拉·拉祖莫夫斯卡娅 译者: 童宁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3 - 3
他们酗酒,他们撒谎,他们作弊,他们早恋,他们肆无忌惮。他们是高中生,却老谋深算;他们理想远大,却难过考试关;他们是苏维埃青年,却让老师感到心寒……他们经历了极度的疯狂,然而最终——他们醒了,一场过火的青春游戏,让正当年轻和曾经年轻的心——体味青春。
本剧原名《亲爱的叶莲娜·谢尔盖耶夫娜》,是前苏联女作家柳德米拉·苏莫夫斯卡雅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的代表作。在前苏联一经上演就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但由于本剧对社会问题准确、深刻的揭示,引起了前苏联当局的重视,此剧甚至曾一度遭到禁演。解禁之后又迅速在欧洲以及美国、加拿大地区引起了轰动。2003年3月由中央戏剧学院学生搬上北京舞台(这也是该剧在亚洲地区的首度公演),并计划在全国进行巡回演出 。
剧本讲述了4名即将高中毕业的学生,为得到老师保管的存放试卷的保险柜钥匙,以便换掉他们上午考得并不理想的试卷而精心策划、实施的一个残酷“游戏”。在瘦弱、善良、孤独的女教师叶莲娜·谢尔盖耶夫娜面前,4名学生充分展示了与他们实际年龄不符的势利、残酷和冷漠。他们用利诱、劝说、威胁等各种“卑鄙下流”手段,甚至不惜用当着老师的面假装强奸女同学的办法逼迫老师就范。4名学生魔鬼般的通宵折腾,最终彻底摧垮了老师的理想主义情操。女老师叶莲娜·谢尔盖耶夫娜自杀,两名学生心中的善被唤醒,而这个觉醒会转化为向善的努力吗?
作者简介
柳德米拉·拉祖莫夫斯卡娅,毕业于列宁格勒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20世纪80年代俄罗斯戏剧新浪潮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著有戏剧集《无土的花园》(1989年)。《青春禁忌游戏》是她最富盛名的剧作。

译者简介
童宁,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系,戏剧文学硕士,中央戏剧学院教师。译有包括普希金五部小悲剧在内的多部俄罗斯剧作。
世界海军史探奇 豆瓣
作者: 萨苏 / 章骞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10 - 1
《世界海军史探奇》内容简介:海军和海战之所以有其魅力,首先是由于在海洋上作战,在战胜敌手之前,还必须跨越大自然给人类造就的天然障碍,必须征服汹涌的大海,仅仅这一点就充满了冒险和浪漫,可以有说不完道不尽的故事……在大海上,真实的历史永远比小说更加传奇。
怎样鉴别黄色歌曲 豆瓣
7.6 (66 个评分) 作者: 《人民音乐》编辑部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2
目录
一种精神腐蚀剂.......................伍雍谊
—对我国三十、四十年代黄色歌曲的认识
怎样看待港台“流行歌曲”..............周荫昌
关于“流行音乐”的对话.................瞿维
分清轻音乐与靡靡之音..................丁善德
从衡量靡靡之音的尺寸谈起..............王云阶
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周大风
——谈港澳流行庸俗歌曲的渗入
还历史本来面目........................南咏
——关于《何日君再来》的答问
也谈《何日君再来》问世经过.............应国靖
《蔷薇处处开》是一首什么样的歌曲?........陆维
资本主义世界的“流行音乐”.............伍雍谊
2010年5月31日 已读
荒唐年代一奇书
2010年12月7日 评论 选段,我只看到了socialism的无力挣扎 - 资本主义世界的“流行音乐” 伍雍谊     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流行音乐”的影响,是我国三十年代 的黄色歌曲产生的原因之一.因此, 了解一点资本主义世界流行 音乐的情况对我们认识我国的黄色音乐是有一定帮助的。 流行音乐。是一种商品化的音乐。在这种音乐的发源地美 国,就称它为Commercial music(即“商品化的音乐”或“商 业化的音乐”)。流行音乐的乐手和歌手、作曲者,大都是受资本家 雇佣的由有些所谓独立经营的流行音乐组织,实际上也是通过经 济合同的方式受资本家的约束和支配.流行音乐一般运用比较简 易通俗的表现手法,大部分以庸俗的、色情的、感官刺激的内容 和情趣迎合一些人的低级趣味,因而它具有一定的吸引入的力量口 再经过资本家运用他们所掌握的现代化传播工具(广播、电视、 唱片、录音带等等)的推广,以及无数夜总会、酒吧间的表演, 流行音乐在资本主义世界得到最广泛的传播。一个流行音乐作品 流传越广,资本家赚取的利润也就越大。这是流行音乐得以流行 的主要原因。 流行音乐起源于美国爵士(Jass)音乐口爵士原是美国黑人用 以自我娱乐的一种即兴演奏、演唱的音乐,本来还具有质朴、明 朗的特点,但后来被资本家看中,把它作为攫取利润的工具,成 为商品化音乐以后,也就变质了。爵士音乐产生子十九世纪末, 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是极盛时期。爵士音乐在发展过程中,又产 生各种不同的类型。如拉格泰姆(Ragtime)、布鲁斯(Blues)、 熱情(Hot)、甜蜜(Sweet)、冷静(Coo)、摇曳(Swing)、可怖 (Boogie_Woogie)、正直(Straight)等等。爵士音乐歌手的代 表人物有阿尔.佐逊(Al Johson)、宾。克罗斯贝(Ding Cros— by)、法兰克.辛那特拉(Frank Sinatra)等人。 现代的流行音乐,虽然和爵士音乐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但它 的表现手法仍然可看出爵士音乐的痕迹。就以现在的港台流行歌 曲来说,它的器乐伴奏以及在演唱上依然吸收了爵士音乐的某些 表现方法。既然爵士音乐是流行音乐的祖宗,并且仍然对流行音 乐的创作、表演有很大的影响,那么了解一些它的主要特点是有 好处的。 爵士音乐约特点之一,是大量应用切分节奏。它的切分节奏 的应用和一般音乐中的切分法有根本不同的用法。爵士是配合一 种激狂的舞蹈的音乐,舞滔时.拍手、顿足、身体一上一下地颠 跃着.它采用4/4拍子,但并不依照每小节两个重音的节奏规律进 行,而是避开正规的重音,而留待舞昭者动作之后发出。比如一 首名为(苏莎进行曲》的爵士乐曲,它的节奏重音不是在舞蹈者 脚落地时发出,而是在舞蹈者的腿摆动时发出,它狡猾地规避着 人们心理上所希望的重音,而强迫人们接受非心理需要的不正常 的重音.按照这种节奏来跳舞,就像是神经质的痉挛。 为着规避那正常的重音,它采取各种不同的方法。一种方法 是延迟或先发5口规律的正常的步行节奏的重音;另一种方法是使 用互相冲突的重音群而暂时地使丟的节奏线条暗晦,但并不真正 地改变它,第三种方法是几乎全部抑制所有的重音,并同时使用 其他两种方法来规避那基本的节奏.爵士音乐的节奏,违反人类 正常的心理要求,它引导人走向反常、近乎癫狂的状态中去。 它的第二个特点,是在曲调与和声进行上造成模糊的、怪诞 的效果。它的曲调,一方面为了模仿黑人音乐的风格,常使用五 声音阶的旋法,但另一方面又经常在旋律进行中降低音阶(大调 式音阶)的三度音和七度音,即所谓“蓝色音”(Blue Note), 造成调性模糊的效果,同时产生一些怪僻的音程进行。在和声方 面,使用“混杂和弦”、加六度和弦包括属七和弦在内的各种七和 弦,以造成尖锐的不协和效果。和声进行中也由于“蓝色音”的 使用,更增加了调性模糊的感觉0由于蓝色音在曲调与和声中的 应用,造成一种既非大调也非小调的游移不定的效果,这就是所 谓爵士色彩。 第三个特点、在爵士音乐的配器和乐器演奏方面。一般的爵 士乐队,用一个双簧管、一个短号、一个萨克索风、一个伸缩长 号,还有钢琴和打击乐器。演奏时,管乐器使用弱音器,或将乐 器口塞住,故意造成一种含浓重鼻音的音色、刺耳的炸裂音。伸 缩长号则不断使用滑奏法,发出怪诞的音响。这种种手法,主要 是为了制造一种感官刺激的效果,以适应夜总会之类的色情的、 低级趣味的娱乐场所的需要。 到了五十年代,在美国出现了摇摆舞(Rock)音乐,取代了 爵士音乐的地位.这种音乐以疯狂的节奏、嘶叫般的歌唱、 简 单的旋律为其特点。到六十年代,摇摆舞音乐又发展为摇滚 &lt;Rock and Roll)音乐,它是在摇摆舞音乐的基础上加强打击乐 器的演奏, 以激烈的噪音来造成刺激神经的效果。 美国的艾尔维斯.普列斯雷(E]vis.PresLcy工935-一工977)是 风靡资本主义世界的摇摆舞音乐、摇滚音乐的歌手。他的绰号叫 “猫王”o他到哪里表演,哪里的青少年就为主疯狂口他录制的唱 片,在资本主义世界是最畅销的。他的演唱能引发听众的潜意 识,以致随着他的演唱而欢笑、号哭、歇斯的里地喊叫。他的摇 滚音乐是一种为青年人提供的宣泄情绪的手段,他们发泄的是一 种迷惘、模糊、盲目冲动的激情。 英国的“曱壳虫”乐队,是六十年代末、七.:一年代初红极一 时的摇滚音乐乐队。许多年青人对他们的演口昌象着了迷一样,并 且模仿他们的服饰、发型, 以此为时髦。后来,瑞典的“艾巴” {Abba)摇滚乐乐队兴起,又成为资本主义世界最热门的流行音 乐乐队。1977年2月,该乐队在伦敦的阿尔伯特音乐厅演出时, 这个拥有一万一千多个座位的音乐厅的五万多张预售门票被一抢 而光。3月间在澳大利亚的悉尼演出时,摇滚乐迷们连续两天冒 着连绵细雨在剧场外排队买票。自1973年至1978年,艾巴乐队 录制的唱片在全世界共售出五千万单张和三千万套,价值达1.29 亿美元。 在资本主义世界,常举行摇滚乐集会。在这种场合,摇滚乐 和酗酒、吸毒、斗殴、同性恋等等相伴而行。一场摇滚乐集会实 际上就是一场疯狂的骚乱,有人甚至在其中丧生.因此,每当有 这种集会举行,警察们就如临大敌,严防出现什么意外事件。流 行音乐发展到摇滚乐,实际上已经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不治 之症日 七十年代末期,又出现了迪斯科(DisCo)音乐, 现正逐渐取 代摇滚乐的地位。迪斯科音乐的特点是。把旋律和歌词减少到最 低限度,运用无强弱对比的、呆板而急促的战鼓似的连续重击节 奏。迪斯科舞则是全身不停歇的急速的跳跃或扭动。舞者可以随 意采取任何一种动作形式。实际上就是跳舞者可以釆取最适于发 泄自己内心的狂热情绪的方式。 现代的流行音乐,除了在旋律、节奏、演唱、演奏等的变化 以外,一个新的因素就是电子乐器的应用口流行音乐中使用电子 乐器,并不是要用新的表演工具来进行美好的艺术创造,而是利: 用电子乐器音量、音色变化的优越条件,制造出更具刺激性的以 及种种怪诞的音响效果。 西方的一些评论家认为.青年人热衷于摇滚音乐,是用以发 泄反对父母管教、反对社会的约束的思想感情。他们反对任何的 约束和社会秩序。而迪斯科则为那些幻想破灭了的人们提供一种 逃避现实的手段。 这和意见,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现代流行音乐之所以在资本 主义世界盛行的原区,但它只接触到表面现象,并没有从根本上 给以说明。实际上,流行音乐之所以在资本主义世界盛行,是由 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本身决定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思想的、精神的 支柱是自私自利、个人利益高于一切。这也就是他们所谓的价值 观念。所谓反对任何约束’实际上就是个人主义极端膨胀的结 果。而当在那些为追求个人利益的人们在弱肉强食、尔虞我诈的 现实中一旦遭受挫折,就会感到处身于孤立无援的境地,他们只 看到自己所追求的东西的破灭'看不到前途,因此他们想从流行 音乐中寻找自己的悲观消极的精神的寄托。无论是个人主义膨胀 或者是个人主义的追求的破灭,只不过是同一事物的不同表现,其 本质是同样的,都是从个人出发.因此,可以说’流行音乐是反 映和宣泄个人欲望的一种手段。这是它得以盛行的原因之一。另 一方面,以追求利润为目的这一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规律,为流 行音乐的生产和传播提供了物质保证,这是流行音乐得以盛行的 又一原因。 从以上介绍的流行音乐的发展情况可以看出,流行音乐总是 不断地花样翻新,并且同一类型的流行音乐的曲目也频繁地更 替,它没有什么艺术价值可言。它所以这样做,是为了迎合资本 主义社会人们的消极的精神生活的需要,也是资本家们为了赚钱 的需要。 最后,还应该说明,上面说的是对资本主义世界流行音乐的 基本性质的看法。在流行音乐中, 由于一些歌手处于社会的下 层,有时也运用他们所能掌握的音乐手段来表现他们以及他们周 围的人民群众对社会、对统治阶级的不满,揭露某些社会黑暗现 象,创作出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作品。但是,这种对资本主义社 会的针砭,力量是软弱的。这类作品在整个流行音乐中所占分量 很少。同时,它也不是豢养它的资本家所需要的东西。因此,即 使流行音乐中有少量的有一定积极意义的戌份,也不可能改变流 行音乐的基本性质。
中国 中国音乐 历史 反人类 奇书
青春的蹉跌 豆瓣
作者: 石川达三 译者: 金中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81
《青春的磋跌》讲述法律系学生江藤贤一郎的故事。此人才华出众,前程似锦,但他一方面耽于女色,和自己辅导过的女学生美登子维持着肉体关系,另一方面为了爬到社会上层,又卑躬屈膝地去讨他并不喜爱的康子的欢心。作品塑造了一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最后落得身败名裂的青年学生形象。
书屋 豆瓣
8.2 (10 个评分)
读书人的心灵家园
思索者的精神领地
《书屋》 月刊
主管 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 湖南教育出版社
编辑·出版 书屋杂志社
地址 长沙市韶山北路443号 □邮编410007
电话 (0731)5791300 5486812
传真 (0731)5791300
封面题字 杨福音
随笔 豆瓣
《随笔》的创刊号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一本杂志。记者找到的第一期《随笔》创刊号,出版于1979年6月,按照当时正常的出版日期来推算,正式编辑应该在4月,而且,当时《随笔》用的是书号,而不是现在通行的刊号。此外,在《随笔》的创刊号上,也没有杂志第几期的标志。
对于中国出版界来说,1979年实在是个值得一提再提的年份。这一年,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开完,全国上下一片沸腾,解放思想的口号深入人心,于是,一大批文化出版物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这其中,当时的广东人民出版社一下就推出了13种刊物,包括至今仍在中国知识界具有重要影响的《随笔》。
处于初创时期的《随笔》,一切都在摸索之中,然而,以文史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基调从一开始就是有意识定下来的。在当时,“两个凡是”对人们思想的禁锢还没有完全消除,许多文章的言论也保留有相当“文革”时期的痕迹,而文史知识类的文章,在无意中开了一扇让人们思考的窗口,不仅传播了知识,而且以其轻松、随和的文风引起了众多读者的注意。
到上世纪80年代,《随笔》经过不断的探索进入了较为稳定的发展时期,许多在《随笔》上发表的作品都表达出了对现实和历史的真实反映。对“文革”、反右、胡风案件等事件,通过当事者的回顾,形成了以说真话的知识分子为主的一个园地,并逐渐形成了刊物的自我品格。包括巴金、聂绀弩、杨绛、季羡林等人,都曾经在《随笔》上发表文章,他们的名字与文章,让越来越多的读者知道并喜欢上了《随笔》。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遇罗克的《出身论》第一次正式全文发表,就是在1983年的《随笔》上,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在1980年,《光明日报》发表了《划破黑夜的陨星》,让越来越多人认识了遇罗克,而当时的《随笔》冒着一定的风险,将这篇闪烁着思想光芒的《出身论》正式发表,人们才真正认识到这位年轻的烈士、思想解放战士遇罗克的形象。
这一时期,也是《随笔》逐渐走向全国的阶段。
进入到90年代,《随笔》在全国知识界已经积累了相当的口碑。1993年,《随笔》对办刊宗旨作了一些调整,提出要把《随笔》办成“广义性大散文”的口号,逐渐奠定了在中国文学刊物上的地位。而国内媒体对《随笔》也保持了相当的关注,中新社在1993年7月的报道中说:“冰心和夏衍都把《随笔》看作他们最喜爱的刊物之一,认为《随笔》‘没有乱七八糟的东西’,‘办刊方针很严肃’”。而《人民日报》与《中华读书报》也在同年的报道中说:“值得庆幸的是,广州还有人凭借读书人的性情和良知,撑起了一隅传统知识分子的空间。”也就在此时,中国知识界有了“北有《读书》,南有《随笔》”的说法。
冰眼看日本 豆瓣
8.1 (13 个评分) 作者: 俞天任 语文出版社 2009 - 11
《冰眼看日本》是一个中国人在日本15年的观察与思考。“无能”的日本警察,连自己也“卫”不了的自卫队,可怕的日本制造,只重团体不重个人的校运会,当日本遭遇大地震太大最盼丈夫死,没有身份证的国度,富孩子的穷生活,日本人让“爱国教育”走开,靖国神社就是这么个东西,中国人没见过的技能“奥运会”。
我们真的了解日本吗?中国距离日本到底有多远?
鸡同鸭讲的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这个词在日本犯忌,不能说。这个“国”字,老让人想起原来那个“皇国”。也就是说,战后一直到现在,“爱国主义”就等于“军国主义”,不是全等于起码也是约等于,反正正经人不用那词。不用那词用什么词?根本就不用,为什么要爱?这是不是个“国”?
只重团体不重个人的校运会
日本的学校运动会自始至终没有个人表演的任何舞台,全部项目强调的只有一点:团体,你所在的团体。通过这种大量的训练和最后的比赛,对孩子们潜意识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日本孩子从小就从这些训练中知道:只有抱成了团才能战胜对手。
太太最盼丈夫死。
日本的老两口,女方先走了,男的很快就会跟着而去,而男的先走了的话,你看着吧,女的顿时年轻了起来,精精神神地准能再活个几十年。
没有身份证的国度
日本人对人手一号的身份证号码十分反感。也不知道是谁,给身份证制度起了个绰号叫“国民全员总番号制”。这个制度到底为什么不好也没有人说得清楚,但据说是军国主义的东西,起码会引起军国主义,战争的惨痛回忆,使日本人对这种被迫全部公开自己隐私信息的东西,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本能的仇视。
非常道 豆瓣
7.4 (36 个评分) 作者: 余世存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 5
以类似《世说新语》的体裁,截取自晚清、民国而至解放后的历史片断,记录了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为代表的同治重臣,以孙中山、袁世凯为代表的辛亥豪雄,以胡适、陈独秀为代表的新文化先锋,以毛泽东、蒋介石为代表的国共两党,以钱锺书、陈寅恪为代表的传统文人,以李敖、王小波为代表的文坛斗士,等等。分为:史景、政事、文林、武运、革命、问世、人论、英风、狂狷、等共三十二编。
光荣与梦想 豆瓣
The Glory and the Dream
8.4 (32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威廉·曼彻斯特 译者: 广东外国语学院美英问题研究室翻译组 海南出版社 三环出版社 2004 - 2
本书是美国的一部断代史,勾画了从1932年罗斯福总统上台前后,到1972年尼克松总统任期内水门事件的四十年间美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全景式画卷。这是一部场景宏大,又描写细腻的历史巨著。作者对这四十年间美国历届政府从诞生到终结全过程中的两党纷争和内部分歧,对这一阶段全世界所经历的每一件大事都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和叙述;同时,对这四十年间发生在全世界,尤其是与美国有关联的方方面面都给予了细致入微的刻画。从“补偿金大军”风潮、经济大萧条、总统竞选、二次世界大战、原子弹爆炸、朝鲜战争、越南战争、肯尼迪遇刺身亡、尼克松郑入水门事件,到美国人的精神风貌、社会时尚、各阶层的生活状况,再到演艺界的奇闻趣事、妇女的流行服装、青少年的时髦追求,甚至英语词汇的最新演变和人们的性观念都做了面面俱到的讲述。对于每一位读者来说,阅读此书是从本质上深刻了解美国的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
本书在1979年曾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过,它的面世在当时及以后的漫长岁月里曾在中国读者中引起过较好的反响,甚至对一大批中国记者的写作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厚黑学 豆瓣
6.8 (5 个评分) 作者: 李宗吾 求实出版社 1989 - 1
历史上所有的大奸大雄,无一不是“厚脸皮、黑心肝”……《丑陋的中国人》作者柏杨在作品中屡屡提到“厚黑”二字。“厚黑”从何而来?一读本书便知。《厚黑学》是解放前讽刺官场弊病的轰动全国的一部力作。他提出的“厚黑”二字当时不绝于耳、脍炙人口。本书被人们称为不可多得的奇书,八十年代又成为台湾、香港地区及日本的畅销书。作者文笔犀利、讽刺辛辣,许多观点令人拍案叫绝,诸如《做官六字真言》、《办事二妙法》、《怕老婆哲学》等读来也饶有风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