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托兰
最后一百天 豆瓣
The Last 100 Days
作者: (美) 约翰·托兰 译者: 刘永刚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8 - 1
现在应该做的是揭露,而非控诉。
二十一个国家的亲历者,数百次采访,数千份第一手资料
全景展现“二战”欧洲战场的最后一百天,揭开希特勒第三帝国毁灭的秘密
《最后一百天:希特勒第三帝国覆亡记》是美国著名历史学家、作家约翰·托兰的代表作,被公认为20世纪最伟大的历史纪实作品之 一。
本书将读者真正地带入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一百天的欧洲战场。雅尔塔会议、雷马根的突破、德累斯顿大轰炸、希特勒在地下堡垒中最后的日子不再只是抽象的历史名 词,而是一幅幅惊心动魄的历史画卷。
托兰曾经对二十一个国家的见证人进行了数百次的访谈,还查阅了数千份第一手资料;事后报告、参谋部的日志、大量绝密信件和私人文献。
他用自己的生花妙笔从宏观和微观上呈现出欧洲战场的最后一百天:不仅展现了美英苏三国之间波诡云谲的政治博弈以及对战后世界秩序的构想,第三帝国大厦将崩之际,纳粹政权内部的挣扎,还讲述了身处关键历史时刻的普通人的命运。
也许,在人类的历史上,再没有另外的一百天,会比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欧洲战场上的最后一百天更为举足轻重,更为影响深远。三个月之内,罗斯福、希特勒,以及墨索里尼先后离世。同样告别这个世界的还有纳粹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欧洲胜利日”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同时也标志着另一个时代的开始。而在这个新的时代中,存在着及其美好的希望与极其惊人的恐怖。
——约翰·托兰
每一个故事——人物描写、作战计划、讽刺手法、谍战大幕、大规模暴行、疯狂、外交官、将军、士兵、狙击手、冷静之人和狂热之人。希特勒的占星术、艾森豪威尔将军受降日早晨之所读、吉斯林的最后一次乘车、命令、新命令、烦躁不安的政治家、战略争论、战火与死亡的恶臭、发往莫斯科的电报、冲锋陷阵的大军、离散的难民……扣人心弦,研究透彻、细节翔实——尽在此书中!
——《纽约时报》
一部引人入胜的编年史……叙述场景多样,从每条战线、每个会议室的秘密场景,到解放了的营地,到希特勒的地堡,再到美国兵轰炸莱茵河上的铁路桥……一幅历史画卷在托兰手中编织出来。
——《芝加哥论坛报》
难得的佳作……令读者从头到尾都心存悬念……每个场景仿佛都是特写镜头,直截了当,让人感觉身临其境,仿佛在历史现场倾听人物对话,权衡得失,体会首脑们的情绪。
——《纽约时报书评》
在他的每一本书中,托兰都要采访那个历史事实的实际参与者,有时是采访好几百个,以便从这些最了解这件事的人中得到这一事件的不同方面。他尽可能地对这些被采访者持一种客观态度。“我相信这是我的责任,”他说,“把一切都告诉你,让你自己得出结论。我把自己的意见控制在最小限度之内。”
——《当代作家传略》
2019年4月14日 已读
看得出翻译已经尽可能的在他的知识范围之外搜索一些补充背景,然而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这样的补充多少还是会显得有一些漏洞。托兰这部六十年代的作品现在依旧让人不觉得过时,对场景的戏剧性叙述让人仍能感受到那个混乱世代的动荡。不知道在冷战结束之后他对斯大林的看法又会有什么新的想法呢?
二战 历史 希特勒 社科历史 第三帝国
约翰·托兰自传 豆瓣
Captured by History: One Man's Vision of Our Tumultuous Century
作者: 〔美〕约翰·托兰 译者: 郭强 / 张顺生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20 - 6
★普利策奖得主、知名二战历史学者、《希特勒传》作者约翰·托兰封笔之作。
★亲历20世纪影响世界格局的重大事件。
★还原希特勒、墨索里尼、东条英机、罗斯福、麦克阿瑟等人独家秘闻。
★五十年创作心血,近百年史事,上千名历史人物速写。
==========
【内容简介】
约翰·托兰最大的创作特色,就是从始至终不带任何偏见地记录了以二战历史为主的近代史。他可以为了一本书采访上百个人,做长达数年的调研,目的就是为了尽所有的可能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个人传记,不如说约翰·托兰忠实地记录了他亲身参与的20世纪的重要史事,更偏向于社科历史类著作。
【编辑推荐】
您可能不知道约翰·托兰是谁,但假如您对历史感兴趣,能从历史中获得乐趣和体悟,请您务必要读一读此书。
【外媒推荐】
托兰的这本书,表述清晰,文字平易,实事求是。……他坚韧不拔的个性帮助他克服了重重阻碍,使他得以发掘到许多埋藏在历史长河深处的真相。——《纽约时报书评》
作为一名讲述历史的作家,托兰先生的叙述建立在对成百上千名历史事件当事人的采访之上。他力求以尽可能多的角度揭示这些历史事件的全貌,并诠释这些历史事件对知名人物和普通人所施加的影响。——《华盛顿邮报》
在这部自传里,普利策奖得主、历史学家约翰·托兰记录了他个人的回忆,以及他为自己不同作品所做的大量采访调研工作期间的一些趣闻逸事。……他的引人入胜的、极具可读性的自传十分卓越地向读者展现了20世纪的历史。——《图书馆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