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文学
特工人生“深喉”回忆录 豆瓣
作者:
马克·费尔特
译者:
信强 白璐 程涛
2007
- 9
1972年,《华盛顿邮报》两位记者鲍勃·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坦根据来自政府高层的神秘人物“深喉”提供的线索,爆出美国有史以来最惊人的政治丑闻之一--水门事件,最终导致尼克松黯然下台。三十多年来,“深喉”是谁一直是困扰美国政界的新闻界的一大谜团。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曾发誓在“深喉”有生之年绝不透露他的身份。所以,当2005年92岁的联邦调查局前副局长马克·费尔特终于公开自己“深喉”的身份时,立即在美国各界引起轰动。
从马克·费尔特决定将他所知道的水门事件内情告诉《华盛顿邮报》的年轻记者鲍勃·伍德沃德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他将在美国历史上留下重要一页。他相信,这个二十世纪最大的政治丑闻,最终必定会公开,而丑闻的主角尼克松总统,也必将下台。
在这部回忆录中,费尔特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犯罪浪潮开始说起,讲述了他身为联邦调查局探员在犯罪浪潮中、在六十年代文化革命中,乃至在水门事件中扮演的角色。
本书不仅仅是对水门事件的大公开,也是一个FBI特工的传奇人生回忆、对联邦调查局文化的剖析,和对二十世纪中期美国内部政治斗争的反思。
从马克·费尔特决定将他所知道的水门事件内情告诉《华盛顿邮报》的年轻记者鲍勃·伍德沃德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他将在美国历史上留下重要一页。他相信,这个二十世纪最大的政治丑闻,最终必定会公开,而丑闻的主角尼克松总统,也必将下台。
在这部回忆录中,费尔特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犯罪浪潮开始说起,讲述了他身为联邦调查局探员在犯罪浪潮中、在六十年代文化革命中,乃至在水门事件中扮演的角色。
本书不仅仅是对水门事件的大公开,也是一个FBI特工的传奇人生回忆、对联邦调查局文化的剖析,和对二十世纪中期美国内部政治斗争的反思。
巴黎烧了吗? 豆瓣
8.7 (6 个评分)
作者:
[美] 拉莱·科林斯
/
[法] 多米尼克·拉皮埃尔
译者:
董乐山
译林出版社
2002
- 7
1944年8月25日。地堡“狼穴”。
希特勒气急败坏地问总参谋长约德尔士将:“巴黎烧了吗?”
当天,正是巴黎解放日。
这本书讲述的,正是二战末期盟军解放巴黎的全过程,此中译本是老翻译家董乐山的最后译作。
《巴黎烧了吗?》生动而又详细地描绘了1944年8月解放巴黎的战斗全过程。两位作家拉莱·科林斯和多米尼克·拉皮埃尔分别是美国《新闻周刊》和法国《巴黎竞赛》的记者。他们在作品的史实方面力求翔实,花了将近三年时间搜集材料,翻阅了美、法、德三方面的军事档案,采访了上至艾森豪威尔、戴高乐高级助手、肖尔铁茨,下至法、美、德军普通士兵和巴黎市民共达800多人,采用了其中536人的亲身经历,因此能使这部作品做到事事有数据,人人有下落,句句有出处。另一方面他们又发挥了新闻记者的特长,能把文章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令人觉得仿佛在读一本扣人心弦的惊险小说,放不下手来。作为报告文学,它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典范的作品。
希特勒气急败坏地问总参谋长约德尔士将:“巴黎烧了吗?”
当天,正是巴黎解放日。
这本书讲述的,正是二战末期盟军解放巴黎的全过程,此中译本是老翻译家董乐山的最后译作。
《巴黎烧了吗?》生动而又详细地描绘了1944年8月解放巴黎的战斗全过程。两位作家拉莱·科林斯和多米尼克·拉皮埃尔分别是美国《新闻周刊》和法国《巴黎竞赛》的记者。他们在作品的史实方面力求翔实,花了将近三年时间搜集材料,翻阅了美、法、德三方面的军事档案,采访了上至艾森豪威尔、戴高乐高级助手、肖尔铁茨,下至法、美、德军普通士兵和巴黎市民共达800多人,采用了其中536人的亲身经历,因此能使这部作品做到事事有数据,人人有下落,句句有出处。另一方面他们又发挥了新闻记者的特长,能把文章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令人觉得仿佛在读一本扣人心弦的惊险小说,放不下手来。作为报告文学,它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典范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