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
克伦佩勒的漫长旅途 (1985) 豆瓣
Otto Klemperer's Long Journey Through His Times
导演: Philo Bregstein 演员: 奥托·克伦佩勒
其它标题: Otto Klemperer's Long Journey Through His Times / Otto Klemperers lange Reise durch seine Zeit
This is an excellent, updated version of a 1974 documentary on the great German conductor Otto Klemperer whose life spanned two World Wars and the vagaries of communism vs. capitalism. Klemperer also fully absorbed his environment, musical or otherwise, and assessed it accurately. In addition to interviews with the German conductor and his colleagues, director Philo Bregstein uses historical footage to provide a needed background that further highlights the conductor's achievements. In the late '30s, Klemperer came to the U.S. to escape Nazi persecution and suffered a stroke -- he was diagnosed as having a brain tumor. After World War II, he went to live in Budapest and worked at the opera there. During the post-war years, communism was pushing "Social Realism" in art, literature, and music, and Klemperer's love of composers like Schonberg, Stravinsky, and Mahler ran against the grain. Repression drove Klemperer to the U.S. again, just in time to be persecuted during the McCarthy era. The last years of his life were spent in West Germany, where he died at the age of 88 in 1974. For anyone interested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music, as well as modern history, this is a very informative documentary. ~ Eleanor Mannikka, Rovi
极权养成记 (2005) 豆瓣
طوفان في بلد البعث
8.0 (5 个评分) 导演: 奥马尔·阿米尔拉雷
其它标题: طوفان في بلد البعث / 复兴党国家的洪灾
Omar Amiralay是叙利亚最著名的纪录片导演,从70年代就开始拍摄纪录片,大多涉及到阿拉伯世界特殊而敏感的政治、宗教和民俗文化,作品多次被禁,本人也曾流亡海外多年。
A Flood in Baath Country
[TUFAN FI BALAD EL-BA'TH]
Directed by Omar Amiralay
Syria/France, 2003
Color. 46 min. Arabic with English subtitles.
In 1970, Omar Amiralay made a short documentary, Film-Essay on the Euphrates Dam, in praise of the ruling Baath party's project to construct an impressive system of dams. Today, after fatal construction flaws have been discovered, his controversial new film, A Flood in Baath Country, explores the metaphorical implications of such weakness. Without commentary or criticism, Amiralay's film exposes Baath party propaganda and its debilitating effects on the people of al-Mashi village, 400 kilometers (250 miles) northeast of Damascus. The camera moves slowly from students to teachers to government officials, with everyone reciting the exact same praises for the president and slogans glorifying the Baath party. The film is the harshest indictment yet of the regime, portraying the devastating effects of 35 years of rigid Baath party rule on Syrian society.
"There is nothing enigmatic, by contrast, about Omar Amiralay's documentaries. They're as outspoken as can be--and yet they, too, convey their argument through unforgettably strong images." – Stuart Klawans, The Nation
The filmmaker's first film is a short film to the glory of the Euphrates dam, the pride of the ruling Baath party. "I regret this youthful error". 33 years later, he unveils the indoctrination at work in the village classroom.
There is nothing enigmatic, by contrast, about Omar Amiralay's documentaries. They're as outspoken as can be--and yet they, too, convey their argument through unforgettably strong images. Among the most forceful of his films is A Flood in Baath Country (2003), which has the added benefit of encapsulating Amiralay's career for you. In 1970, fresh out of film school and fired with enthusiasm for the Baath regime, he made a short titled Film-Essay on the Euphrates Dam. At the beginning of A Flood in Baath Country, you see footage from this early work: brief views of dam construction, shot in expert imitation of Amiralay's beloved Dziga Vertov. Meanwhile, on the soundtrack, the present-day Amiralay speaks of his distress at having made such a film. Construction was shoddy; dams have fatally collapsed. As for the artificial Lake Assad, beneath whose waters stand inundated villages, it now seems to Amiralay to be the perfect symbol of the Baath regime, which seeks to submerge all life in Syria.
南太平洋 (2009) 豆瓣
South Pacific
9.5 (58 个评分) 导演: 马克·布朗罗 / Chiara Bellati 演员: 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 Benedict Cumberbatch / Mike Rowe
1.海洋岛屿
它们非同的隔绝产生了地球上其它地方所没有的一些最稀奇、惊人和不安定的生存例子,从撕扯掉椰子的大蟹,到把猎物钉在匕首般爪子上食肉毛虫。
人类文明同样不同。五旬节岛上的人们从高高的木制脚手架上纵身鱼跃来庆祝他们每年的收获,只用丛林藤本植物来阻止坠落。
在微小的恩浮塔岛,或许是地球上最僻远的人类社会,当地人为了生存完全依赖他们的庄稼和捕猎。
2.漂流者
在南太平洋并没有荒岛这一回事。它们也许是地球上最偏僻,但2万余个岛屿个个都被开拓了,从新几内亚,天堂鸟的家园,部落野蛮的成人仪式将年轻的战士变成鳄鱼人,到斐济,法属玻利尼西和夏威夷。
这是最后漂流者的故事,从咸水鳄和巨鳗到冠鬣蜥和怪蛙,为了成功不顾一切到达数千哩远的岛屿。这些旅程是很好的功绩。据估计每6万年才有一个物种到达夏威夷。难以相信,这么多的开拓者到达这些受到大自然像龙卷风和海啸接二连三粗暴打击的岛屿。
南太平洋首次人类,玻利尼西亚人的航行,难以忘怀。这些旅程的确是最伟大的探索行动,甚至可以断言,他们永远地改变了南太平洋的大自然。
3.蔚蓝大海
大部分地区是偏僻的,蓝色的旷野的南太平洋是海洋沙漠。海洋中生活着许多动物,它们中有鲨鱼,鲸鱼和海龟,不得不行进异常的距离去生存。虎鲨航行数百哩去享用刚会飞翔的信天翁幼雏的盛宴,每年,抹香鲸从南太平洋的一边旅行另一边去觅食和交配。它们的旅行以悲剧为结局。
但南太平洋并不全是沙漠。新西兰超级富饶的海岸支撑着庞大的特技专家-海豚群,它的珊瑚礁是地球上最丰富多样的,没有几个地方的野生动物比古怪的加拉帕戈斯群岛更丰富的,是热带企鹅和冲浪高手海狮的发源地。
片中始终贯穿着最大的海难故事-令人鼓舞的莫比·迪克的事件(白鲸记)。揭示出在这片看似蔚蓝的大海里巨大的生存挑战。
4.海洋火山
目击地球上最大的海洋中的岛屿出生,成长和死亡。数百万年的历程浓缩在1小时,展现海底火山爆发时难以忘目的影像,熔岩流在海浪下面爆炸。路和房子被熔岩流埋葬。从狂暴开始显露无比丰富的珊瑚礁供养着大群的灰真鲨和大蝠鲼。
南太平洋升起的陆地同样为一些非常陌生的动物带来生命,从能在热带冰雪中兴旺发达的吸血虫,依靠火山泉孵蛋的塚雉,到被珊瑚山截留的大群水母群。
5.奇异的岛屿
在南太平洋的孤岛上有着无战斗力的鹦鹉,翻地觅食的蝙蝠,大石龙子和在树上的袋鼠。野生动物以奇怪的方式演化。在岛上生存可能要付出高代价,对于新来的物种,全都想挣脱这地狱。这里展现出一个难题:为什么动物能完美的适应了岛屿生活,轻易地放弃了灵魂?答案由生存在新西兰海岸外的小岛上,某些不太可能存在的动物来揭示。
人类历史上的活动区域进一步表明,无论它曾是否田园般的,南太平洋岛屿上的生命从未远离过灾难。
6.脆弱的天堂
南太平洋仍相对健康,鱼群丰富,但这是个脆弱的天堂。国际捕鱼渔船为鲨鱼,信天翁和金枪鱼敲响了严重的警钟,对这片美丽的大海还有其它的暗藏危险。这一集注视怎么来维护海洋及其野生动物。
从该地区人类历史的诸多迹象表明,田园般的,充满生机的南太平洋从未远离过灾难。
中世纪生活 (2004) 豆瓣
Medieval Lives
8.2 (26 个评分) 导演: Nigel Miller 演员: 特瑞·琼斯 Terry Jones
主持人将逐一介绍中世纪各种社会阶层的原型-骑士,农民,闺秀,僧侣,歹徒,君王,商人以及哲学家。在片子中将到访这些人曾经生活过的一些有代表性的地点,重新构建他们曾经生活过的世界,因此观众朋友将看到一大群鲜活的生活在中世纪的人。制作人通过运用现代化彩色的手段,展现给观众朋友许多发生在中世纪时的种种传说与故事。
钢琴梦 (2002) 豆瓣
导演: 韩君倩
其它标题: Piano Dream
在中国北京,生活着一个特殊的群体——学习音乐的孩子和陪读的父母们。电影《钢琴梦》把视点对准了一个活泼、淘气、很有音乐天赋的钢琴少年和他的含辛茹苦的陪读母亲。记录了钢琴少年磕磕绊绊的成长和失落了梦想的母亲这代人对孩子的殷殷之情……一部关于梦想的电影,一个“望子成龙”的故事,一段两代人的梦之旅。呈现了人物命运的沧桑与变化,折射了时代和机遇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公元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一代中国人,成长于文革动乱时期。中学毕业时到农村插队落户,70年代末他们纷纷回到城市,回到故乡。当他们结婚生子时恰逢中国的“计划生育”,所以他们的孩子有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之称。他们中很多失落了梦想的人把希望寄托在他们唯一的孩子身上。这两代人之间的关系和所发生的故事正是影片《钢琴梦》的创作者所要关注的。
本片 获得2003年第2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纪录片奖,第八届中国电影华表奖最佳纪录片奖。
2012年9月5日 想看 男猪脚因为盗窃被抓了http://gd.qq.com/a/20120619/000620.htm 药家鑫的故事再度上演——如果导演再拍个续集这个故事就更内涵了……
纪录片 钢琴 韩君倩 音乐
布鲁克纳的抉择 (1995) 豆瓣
Bruckners Entscheidung
导演: Jan Schmidt-Garre 演员: 约阿希姆·鲍尔 / Markus Ertelthalner
其它标题: Bruckners Entscheidung
十九世纪下半叶,德国乐坛的杰出交响作曲家布鲁克纳性格内向,缺乏自信。他在四十三岁上,还未决定是否投身专业创作。是去维也纳进修作曲专业,还是留在故乡林茨当一名教堂管风琴师?他左右为难。
摄制于1995年的传记电影再现了作曲家生平中这一插曲。德国著名演员Joachim Bauer出演作曲家布鲁克纳一角。
该片曾在2009年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用眼倾听——古典音乐纪录片展映”活动中,5月9日上映于新天地国际影城。
映像记录史 太平洋战争 (1992) 豆瓣
映像记録史 太平洋戦争
导演: NHK
其它标题: 映像记録史 太平洋戦争
1992年NHK拍摄的纪念太平洋战争的系列纪录片,分前、后两篇。本纪录片通过美、日、英等国摄影记者及工作者在二战中的太平洋战争时期拍下的珍贵镜头,展示这段悲壮的历史。
高清越战 第一季 (2011) 豆瓣
Vietnam in HD Season 1 所属 电视剧集: 高清越战
导演: Sammy Jackson 演员: 胡志明
为纪念退伍军人节,历史频道首映一部新的长达六个小时的关于越南战争的系列记录片,详细记录了越南战争的始末,很多资料都是首次披露,其中还包含了大量越战记者拍摄的战地录象....
恐龙再现 (2007) 豆瓣
Dinosaurs: Giants of Patagonia
导演: Marc Fafard 演员: 唐纳德·萨瑟兰 / Rodolfo Coria
其它标题: Dinosaurs: Giants of Patagonia / 恐龙: 巴塔哥尼亚的巨兽
如果没有那一系列的地质变动和彗星的经过,我们的星球可能依然为恐龙所统治。我们对恐龙非常好奇,许多人都希望恐龙依然活着。幸运的是,大型电影恐龙的3D制作活灵活现的向观众展示了这种巨大的生物。
东京审判 (1983) 豆瓣
東京裁判
7.9 (10 个评分) 导演: 小林正树 演员: 佐藤庆
其它标题: 東京裁判 / Tokyo saiban
围绕着東京审判这一重要历史事件, 本片除了讲述过程外, 更重要的还是提出了一系列国际法法律问题和伦理道德疑问, 如事后法问题, 战争罪的有無, 以及个人辩护和国家辩护的选择和远东国际法庭战犯的选择标准及其幕後秘辛等. 一些问题如天皇是否有罪, 事后法等问题甚至至今仍然存在争论, 另外通过本片影像的翔实记录, 也了解到了一些以前不知道的事实, 如满州国皇帝溥仪曾经在法庭上做伪证, 以及日本战后一度出现的反天皇言论是如此大胆等~
另外也许是年代的关系, 这部 1980 年代拍摄的纪录片可能受到是当年左派运动的影响, 全片不时透出恶心的反美主义的倾向, 而又因为当年资料解密程度不够, 部分细节与最近看到的 NHK 東京审判纪录片的分析有所出入, 一方面是对天皇等国体的批评的展现十分大胆, 但另一方面又有隐隐的民族主义, 对对被告写下無罪的少数派判决的帕尔法官观点的部分引用等等都有不公正之嫌
苏利文兄弟 (1943) 豆瓣
The Fighing Sullvan
演员: 约瑟夫(Joseph) / 弗朗西斯(Francis)
其它标题: The Fighing Sullvan / 战斗在苏利文
背景故事: 苏利文五兄弟是依阿华州的第一代爱尔兰移民托马斯·苏利文和阿莱塔的儿子。他们分别是:约瑟夫(Joseph)、弗朗西斯(Francis)、阿伯特(Albert)、麦迪逊(Madison)和乔治·苏利文(George Sullivan)。
珍珠港事件后,五兄弟一起报名加入海军,并向海军部门请求,在条件容许的情况下在同一艘舰上服役,考虑到五兄弟同时入伍在美国是绝无仅有的,海军同意了他们的请求。
1942年2月,苏利文兄弟被派往刚刚编入现役的轻巡洋舰“朱诺”号(CL 52),并随舰奔赴太平洋战区。他们的加入使“朱诺”号成为美国海军中唯一一艘拥有五兄弟的舰艇。
1942年11月13日,在之前的战斗中受创的“朱诺”被日本潜艇击沉,最终仅14人幸存。而苏利文5兄弟全部遇难。
苏利文五兄弟的遇难,在美国引起了极大的震动。美军为了避免这类惨剧再次发生,特意颁布了“单独存活者政策”,规定同一家族的直系亲属不得在同一部队服役。同年十一月,美国国会通过明文宪定:同一家族的同胞兄弟不得全部上前线,以避免一个家庭的孩子全部阵亡,这就是所谓的“苏利文法案”。
夜与雾 (1956) 豆瓣 IMDb Min reol TMDB 维基数据
Nuit et brouillard
9.3 (248 个评分) 导演: 阿伦·雷乃 演员: 米歇尔·布凯
其它标题: Nuit et brouillard / Night and Fog
1956年导演阿伦•雷乃用摄影机带领观众重回奥斯维辛。当年纳粹集中营的旧址上已是一片祥和美丽的野外风光。然而时间倒回到1933年纳粹党掌权之时,整个城市被阴霾笼罩——大片修建起来的集中营房排列整齐,大量犹太人被抓进集中营开始接受非人的折磨和侮辱。这里对人种进行分级,在皮肤上纹上编号,在衣服上缝制等级的徽章。疾病,饥饿,劳役使集中营尸体遍地。1942年希莱姆到访,奉行“破坏”政策,集中营难民进入更加悲惨的境遇,被药品公司买下用作实验。1945年,集中营人数倍增后已不堪负荷,成堆的尸体被推土机推入大坑掩埋......
沙特阿拉伯揭秘 (2016) 豆瓣
Saudi Arabia Uncovered
其它标题: Saudi Arabia Uncovered / 野蛮之国:沙特阿拉伯揭秘
长期以来,沙特阿拉伯与美英等西 方国家保持着密切的盟友关系。如今,英国媒体的一部纪录片,再次把这个“最野蛮、最神秘的残暴政权”推上了风口浪尖。
这部名叫《野蛮之国:沙特阿拉伯揭秘》(Saudi Arabia Uncovered)的影片将在本周二首次播出,由英国独立电视台(Independent Television)和公共电视新闻网(Public Broadcasting Service)联合制作。为了拍摄视频,许多人进行了广泛的“卧底调查”。
英国媒体称,纪录片揭露了沙特与英国以及西方国家深层的虚伪关系。英国政府十分清楚沙特所有的暴行,尽管如此,英国依然决心维持与其良好的关系。
人生果实 (2017) 豆瓣
人生フルーツ
8.9 (427 个评分) 导演: 伏原健之 演员: 津端修一 / 津端英子
其它标题: 人生フルーツ / 积存时间的生活(台)
一部极其感人的纪录电影《积存时间的生活》,日本导演伏原健之拍摄,由日本影后树木希林担任旁白,日本现代陶渊明津端夫妇生活纪录片。藉由津端修一夫妇丰富的生活阅历,一幢深居林间的小屋,探索那些深藏于时间长河中的真正瑰宝。
一部极其感人的纪录电影,由新闻工作出身的日本导演伏原健之拍摄,他在三顾茅庐后,终以四封信获得隐居山林建筑师津端修一与英子夫妇点头「我们愿意协助」,开始著手拍摄这部电影。
一幢深居林间的小屋,位于日本高藏寺新城的一隅。那是建筑师津端修一、按著其师安东尼雷蒙德自豪的木造住宅所建成的。一年四季景緻万千,庭园栽植的上百种蔬果,经由其妻英子的巧手都成了道道佳餚。不论烹饪、裁缝、耕作,没有一样能难得倒她。他们的家居处处充满体贴与用心,印证建筑大师科比意的名言「房子该是生活的藏宝盒」。
津端修一曾任日本住宅公团首席建筑师,60年代便提出保留树林为风开道的理念,希望新的建案都能开始与自然共生,却不为当时以发展经济优先的政策所採纳,徒成一片片了无生气的集合住宅。他于是改从自身做起,不仅放下繁忙工作,并在住宅区购入土地、盖起房屋也种植了林木。在历经半世纪的时光后,两夫妇的勤奋与优雅,果然为这片淨土栽下了无数珍宝...
天安门 (1995) 维基数据 IMDb TMDB
The Gate of Heavenly Peace
9.4 (91 个评分) 导演: Richard Gordon / Carma Hinton
其它标题: The Gate of Heavenly Peace / 天安門 (映画)
《天安门》(英语:The Gate of Heavenly Peace),美国制作的访问纪录片,通过访问及回顾,描述关于1989年发生在天安门等地的整个八九学运。该片曾于香港一间戏院上映了几个月,上映期间宣称是由法国拍摄[来源请求],但事实上,该电影是由美国纪录片制作人卡玛及其丈夫高富贵(英语:Richard Gordon)担任导演及制片,David Carnochan担任副导演及剪辑工作。该片是美国公共电视台(PBS)的Frontline系列历史纪录片的一集,但同时也作为单独的纪录片上映、发行和参展。该片于1995年10月在美国首映。本片由美国国家人文科学基金、福特基金会、洛克菲勒基金会及美国公共广播局资助拍摄。
按照该纪录片的说法,影片“通过采访当年经历过这场运动的学生、工人、知识分子、和政府官员,再现了这五十天内发生的争端、愤怒、无畏、亢奋、荒诞、以及种种悲剧,并对运动中人们所习惯的思维观念和话语体系提出了批评和质疑”。
影片内容在探讨运动发生的原因,和部分运动领袖在抗议运动进行中的不适当行为。尤其是影片针对另外一位运动指挥柴玲,在她逃亡过程中对外界关于6月4日清晨在天安门广场发生的“坦克把学生碾成肉饼”、广场死亡人数达200至4000多的描述,绝食运动发起人之一的台湾歌星侯德建强调,他“6点半还在广场上,一点也没有看见”,他接着表示这些描述是“以谎言打击敌人”。其他包括刘晓波、韩东方、吴国光、梁晓燕等人都在反思当时社会和自己的行为。
不过,影片还是纪录了部分发生在天安门周围,以及北京其他街区的解放军开枪及人民伤亡的情况,其中包括后来发起“天安门母亲”活动的丁子霖描述她儿子参加抗议活动被打死的经过。影片还纪录了在当时有人因为接受境外记者采访说政府有拿“坦克压学生”而被判刑10年。影片最后以画外音的方式,指出邓小平“面对改革带来的危机,他拿起来旧式武器”,他“想在历史上留下知民爱民的名声”“但是六四屠杀成为他无法抹去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