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爱乐乐团
布鲁诺·瓦尔特:马勒 第一交响曲/第二交响曲/旅行者之歌 豆瓣
Bruno Walter / Columbia Symphony Orchestra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5年1月24日 出版发行: Sony
D大调第一交响曲“泰坦”
古斯塔夫·马勒是最后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交响乐作曲家,为古典音乐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音乐以整个浪漫主义传统“后裔”的身份,不仅投其浪漫主义渲染人士之所好,同时,由于他对调性的新处理而显现了伯格的革新手法,从而被看成是新旧音乐之间承上启下的桥梁性音乐。
第一交响曲是马勒1885年有感于德国作家约翰·保罗的小说《泰坦》创作而成的,泰坦是希腊神话中的天神乌拉纽斯和地神盖娅所生的六男六女,被囚于地狱之中的一些可怖而强暴的形象,在德国浪漫主义文学中具有重要地位。马勒的第一交响曲主要表现大自然的明朗和光辉的一面,以及人同大自然交融一体的狂喜感情,是爱情和幻想的园地,是青春和活力的礼赞,虽然个别乐章也出现过死的形象,但对未来的渴望却完全是乐观的。此外,这部作品同作者的歌曲集《流浪少年之歌》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共同构成了作者青年时代的一部自传体论述。
第一交响曲原分为两个部分,五个乐章。后来经过几度修改,最后按照四乐章的版本出版和演出,把原先的第二乐章合并到第一乐章中。
第一乐章:引子描写大自然从漫长的冬眠中苏醒。音乐主题是《流浪少年之歌》中的民间歌曲《清晨穿越草原》,用纯粹的奥地利民歌的语言描述了原野上清晨的美景和路边菩提树下的憩息。
第二乐章:激动的谐谑曲,音乐简练而单纯。乐曲的主题生动地描绘出一幅生活风俗性画面,它的音调和节奏如连德勒舞曲,十分富有维也纳圆舞曲的特点。
第三乐章:是一首卡洛风格的葬礼进行曲。音乐同前一乐章形成鲜明的对比,田园诗的气氛消失了。卡洛是法国一位著名的版画家,他偏爱塑造一些可怖和罕见的形象,这里指的是关于树林中一些小动物埋葬一位死难猎人的民间故事。作者把这个景象写成一个卓越的乐章,这里,噩梦、嘲弄、怪相和一本正经相互交融在一起。乐曲中段同先前形成鲜明对比,是一首明朗、抒情的歌曲性主题,然而它并没有得到广阔的发展,不间断地转入终曲。
第四乐章:表现一个受到严重创伤的心灵一声突然的绝望的呼喊。第一主题具有英勇的气概;第二主题却是如歌的咏唱,十分优美动人。在音乐的尾声又产生出一个新的主题,它像是对青春胜利的赞颂,对战胜邪恶的绝望的人们的赞颂,在这欢呼胜利的尾声中,作者特意要求所有管乐器把喇叭口朝上吹奏,同时要求圆号演奏者全部起立,让圆号的音响统御整个乐队,直到全曲辉煌的结束。
————————————————————————————————————
c小调第二交响曲“复活”
马勒的第二《复活》交响曲是除了他的第一交响曲外,演出机会和录音均最多的一首,单是录音的版本,估计最少已有三十多个。
马勒完成第一交响曲后,即动手写作第二《复活》交响曲,费时六年,到1894年7月25日完成,时年三十四岁。1895年5月4日,在理察·斯特劳斯指挥下,于柏林首演了前三个乐章,但反应不佳,乐评几乎全是抨击和谩骂。12月13日,才由马勒亲自指挥下演奏全曲五个乐章,这次演出票房极差,不少乐评人亦拒不出席,马勒演出当天又不适,演出后便晕倒,但反应却很成功。
全曲重点在前后两个乐章
第二交响曲中,马勒最初题有暗示性的解说。第一乐章是表现第一交响曲的英雄的葬礼:“我愿意把第一乐章题为送葬曲,把他运到墓地后,曾反思:他为何而生,为何而苦恼?……在终章中,给出了答案。”
事实上,马勒费了很长的时间和精力,为终章寻找适当的歌词,思考它的音乐和结构,他曾博览群书,细读整本圣经,后来他祟拜的指挥家毕罗去世,马勒前往汉堡参加葬礼,在安息礼拜中聆听到克罗斯托克(Klopstock)作词的《复活颂歌》(Auferstehen/Resurrection ode),深受感动,并决定拿这诗篇写作第二交响曲的终乐章。至于第二、三、四等三个乐章,则以间奏曲的感觉创作,因此,全曲的重心也就在前后两个乐章上。
首乐章是一阕葬礼进行曲
第一乐章:庄严肃穆的快板,C小调,4/4拍子(葬礼进行曲)
结构上有如是扩大了的奏鸣曲式,在强奏的弦乐颤音上,由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奏出粗犷有力的片断动机,不久出现以C小调为中心的第一主题,由双簧管和英国号主奏,随后又由另两三个相异的主题,构成第一主题群,阴暗的音色带有不祥的气氛。在由第一小提琴主奏的第二主题中,也相继出现几段不同的主题,随后英国管的新主题,给人印象也很深。
这两个主题群结构复杂,所以呈示部很庞大。展开部中除用已呈示的主题外,还加入别的新主题,再现部则加以浓缩精简,两个主题变得隐晦。
次乐章是往日幸福回忆的间奏曲
第二乐章:中庸的行板,降A大调,3/8拍子(连德勒舞曲)
马勒将这乐章当做回忆幸福的往日的间奏曲,表现失败的英雄的爱,是整首交响曲中音乐较为明朗的部份。
弦乐合奏的主题,是朴素的连德勒舞曲(发源于奥地利南部 Landler 的慢圆舞曲,是圆舞曲的前身),写得极美,较海顿、舒伯特等前辈的连德勒舞曲写得更为精致美妙。这个主题共反复出现三次,中间安插了两个没有显著的对比性格的中段曲调。
第三乐章是尖酸讽刺的谐谑曲
第三乐章:沉着的,流畅的,C小调,3/8拍子(谐谑曲)
这乐章可以说是《青年的魔笛》中的歌曲《圣安东尼与鱼群》(St. Anthony and The Fishes)的管弦乐版本,复杂的织体、尖酸般的幽默、冷嘲般的讽刺,将前乐章渴望、沉思的气氛一扫而空。
整个乐章以三段体作成,由定音鼓和低音乐器的四度动机开始,但立即出现第一小提琴流动的明快的主题,中段主题由法国号和小号高奏出来,弦乐器再配以流畅的伴奏。全曲在首段重现后,空洞且了无生气地静静终止。
第四乐章女低音之歌《原始之光》
第四乐章:非常庄严但质朴地,降D大调,4/4拍子(原始之光)
这是一段管弦乐伴奏的声乐曲,由女低音唱出《青年的魔笛》中的《原始之光》(Urlicht),歌词中译:
啊!红艳的玫瑰/一无所有/痛苦悲伤/我多希望去天堂
我来到宽广洁净的大道/有个天使来到我前进的道路阻挡/噢不!你不能拒绝我/因我是属神的便应归回上神的地方/亲爱的主赐我亮光引我进福乐的永生。
整个乐章根据歌词可分为两段,首段有圣咏般的伴奏,次段则有纤细而流动的感觉,但最后又返回开始时的气氛,安宁、镇定而平静地结束。
终章女声独唱与大合唱《复活颂歌》
第五乐章:谐谑曲的速度,降A大调,3/8拍子(复活颂歌)
紧接着第四乐章不停演奏,整个乐章可分为器乐的前段与声乐的后段两部份。以弦乐总奏,有如叫嚣呼号,带有凄怆感和焦虑感的狂野强奏开始,接着幕后四个法国号和四个小号,在多种打击乐器伴同下,吹奏出一段信号曲,在远处消失。其后,此一铜管乐加打击乐的幕后“小乐队”,还不时出现,营造遥远(天外之音)的效果。
马勒在这乐章的最早的总谱上注释为“沙漠的呼声”。很快,木管组便奏出圣咏般的新主题,经过宁静的乐段,便进入马勒所说的“一切已死之人的进行曲”,从打击乐开始,乐器逐渐增加,音量亦逐渐增大,最后整个乐队再次卷入混乱与恐怖的嘶叫声中,有如死亡的号哭充满了大地,马勒对这段音乐有这样的解说:
“当最后审判来临,大地震动,最后的号筒响彻云霄,所有坟墓都裂开了,墓中的死人都复活挣扎起来,呻吟着,战憟着,加入行进中的行列富有的、贫穷的、农民、君主、主教、教王,都在恐怖中战栗,高声呼求,恳求怜悯。”
这段具有强大张力,爆发出有如暴风雨般的强大音响的音乐,不仅预示了该曲面世后仅十年便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恐怖,更深刻地描写了人类在二十世纪在精神上和肉体上的痛苦忧伤。
加入声乐的后段,由女高音独唱和合唱,徐缓而庄严地唱出克罗斯托克带有神秘感的《复活颂歌》
歌词中译:
(女高音及合唱)
复活吧,是的,你将复活/凡圣之身,小憩后将复活/不朽的生命!不朽的生命!/主将召唤你,赐福予你。
你播的种又盛开/收获的主前行/他将收获聚齐/甚至是我们这些亡人!
(女低音)
噢,信主吧,我的心灵,噢信主吧/汝等并无所失/汝等渴求归汝有/凡汝之所爱/凡汝之所求皆归汝!
(女高音)
噢,信主吧/汝之降生非徒然!/无徒然的生命/无徒然的痛苦!
(合唱)
凡已生者/必死!/凡已死者必将再生!/莫再战栗莫再战栗!/装备自己重生,装备自己重生!
(女高音、女低音及合唱)
噢痛苦无处不在!/但我把痛苦压倒!/噢死亡!你征伏一切/如今也被征伏!
展开我为自己赢得的翅膀/心中爱意激荡/我将翱翔九天/直飞肉眼难及的光明/展开我为自己赢得的翅膀/翱翔九天
(合唱)
我会死去,以求重生!
(齐唱)
复活吧,你将复活/瞬间我的心灵将复苏!/心灵的期望和搏战/向上帝,向上帝/将引你前赴上帝圣殿!
当全曲进入结尾的复活动机时,钟鼓齐鸣,庄严的风琴也加入总奏中,人声大合唱和强大的管弦乐融成一体,形成强大的,充满欢乐的高潮结束,“复活”的信念为人类带来了盼望和乐观!
2010年12月14日 听过
Ging heut morgen uebers Feld,马勒还真会省事,同一个旋律两首歌,配器几乎都没变。马勒学生的演绎我想应该很权威了吧
CBSSO Mahler NYPO Sony Walter
马泽尔率纽约爱乐乐团访问平壤 豆瓣
Lorin Maazel / New York Philharmonic Orchestra 类型: 古典
出版发行: medici arts
Lorin Maazel conducts the New York Philharmonic Orchestra in this performance in Pyongyang, North Korea. Recorded live at the East Pyongyang Grand Theatre, this 2008 concert features renditions of pieces by Wagner, Dvorak, and Gershwin.
2011年1月26日 听过
居然是韩版的~~~连个英文字幕都没有~~~清一色的棒子语。8过棒子女淫不管是北棒的天生丽质还是南棒子的整容女都很养眼。怎么看怎么我就想到了斯特恩在中国~~~~都是去动物园一样的眼神
DVD EURO.ARTS MBC Maazel NYPO
布鲁诺·瓦尔特:1953-1956的莫扎特交响曲录音 豆瓣
Bruno Walter / New York Philharmonic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6年11月3日 出版发行: Andromeda
瓦尔特的现场版9首莫交(25、28、29和36是和哥伦比亚交响乐团的,35、38-41是和纽约爱乐的)
虽然这套莫交的知名度不如CBS那套哥伦比亚交响乐团录音室录音,但看在CBS的那些母带已经不存在了的份上,这也必须是最后6首莫交的首选了,当然瓦尔特的现场水平还是远高于录音室
贝多芬协奏曲全集第二辑 豆瓣
Ludwig van Beethoven / Stephen Bishop Kovacevich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4年10月11日 出版发行: Philips
详细内容: Disc: 1 1. Piano Concerto No. 5 In E Flat, Op. 7: Allegro2. Piano Concerto No. 5 In E Flat, Op. 7: Adagio Un Poco Mosso3. Piano Concerto No. 5 In E Flat, Op. 7: Rondo. Allegro4. Concerto In C , Op. 56 For Piano, Violin, And Cello With Orchestra: Allegro5. Concerto In C , Op. 56 For Piano, Violin, And Cello With Orchestra: Largo6. Concerto In C , Op. 56 For Piano, Violin, And Cello With Orchestra: Rondo alla PolaccaDisc: 2 1. Violin Concerto In D, Op. 61: Allegro Ma Non Troppo2. Violin Concerto In D, Op. 61: Larghetto3. Violin Concerto In D, Op. 61: Rondo. Allegro4. Piano Concerto In E Flat, WoO 4: Allegro Moderato5. Piano Concerto In E Flat, WoO 4: Larghetto6. Piano Concerto In E Flat, WoO 4: Rondo. Allegretto广告语: 贝多芬(1770-1827)一生共创作了5部钢琴协奏曲,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作于1808-1809年间。前四部钢琴协奏曲首演时都是由贝多芬亲自担任钢琴声部的演奏,但是当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首演时,因为贝多芬已经基本失聪,无法胜任钢琴演奏,只能由他的得意门生、著名的钢琴演奏家车尔尼担任独奏。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后来又由17岁的李斯特在巴黎演奏而大获成功,盛名远播,倍受欢迎。此CD收录了钢琴协奏曲第5号,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等著名曲目。
伯恩斯坦:宏大的进行曲 豆瓣
伦纳德·伯恩斯坦 Leonard Bernstein 类型: 古典
出版发行: Sony
这部由SONY(France)S.A-2000年出版的唱片,记录了Leonard Bernstein早期率领New York Philiharmonic演奏的一些进行曲,曲目多而杂,但是还是彰显出大师独特的风格,使得进行曲在他的手下更加气势磅礴、赋有活力和张力。加之SONY完美音质的确是一张非常值得收藏的唱片,而法国人将他做成黄金版是不是能更深刻的说明这一点呢?
萨巴塔:贝多芬第五交响曲/雷斯庇基 罗马的松树 豆瓣
Victor de Sabata 萨巴塔 / 纽约爱乐乐团 New York Philharmonic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0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Urania
维克多·德·萨巴塔1892年4月10日出生于意大利的里雅斯特,1967年12月11日逝世于意大利圣马格利塔,是一位杰出的指挥家
萨巴塔是一位合唱指挥之子。他受教于米兰音乐学院,在米雪·萨拉丁诺底下学习对位,又跟吉阿科莫·奥尔菲斯学习作曲,除此之外,萨巴塔还会演奏钢琴和小提琴。1910年他以一首管弦乐组曲作为毕业作品获得Diploma学位。于此之后他专注于作曲,并且在它的歌剧《巨石》(Il Macigno)和交响诗《青春》(juventus)获得了成功,该作品甚至成为大指挥家理查·施特劳斯和托斯卡尼尼的常演曲目。1918年,萨巴塔开始从事指挥。他不但在其本土意大利,还到蒙地卡罗指挥歌剧,包括拉威尔歌剧《孩子与魔术》的首演和普契尼歌剧《燕子》的法语首演。1929年他和辛辛那提交响乐团合作数月后,便终身与斯卡拉歌剧院结谊。在那里,他首先以歌剧《西部女郎》登台,接着便以一场精彩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大获成功。二战前他主要在意大利活动,不过也有例外,例如在1937年他访问了柏林和慕尼黑,并在1939年到拜鲁伊特指挥。
战后,他立刻恢复其巡回。1946年萨巴塔作为前轴心国指挥登台伦敦。1950年他再率斯卡拉公司访问伦敦,还有爱丁堡,并指挥了柏林,维也纳,伦敦,芝加哥,纽约,费城和波士顿等地的乐团。1953到57年他担任斯卡拉歌剧院的艺术指导。
1953年后,萨巴塔的健康开始转坏,而且后来因关节炎而跛废,其指挥活动也开始减少。1957年他在托斯卡尼尼的葬礼上指挥,这也是他最后一次公开亮相。虽然如此,他一直担任着斯卡拉的艺术顾问。
Beethoven: Symphonies Nos. 1 & 2 豆瓣
Leonard Bernstein / New York Philharmonic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9年9月14日 出版发行: CBS Masterworks
一、继承先师传统——第一交响曲
作品号:21 创作:1798-1799年间
顾名思义,《第一交响曲》是贝多芬伟大一生中的第一部交响曲体裁的作品,但事实上早在1788-1789年间,也就是贝多芬20岁不到的时候,他就曾经试图创作交响乐,但是没能获得成功。《第一交响曲》真正问世已经是十年以后的1800年,贝多芬当时已经三十岁了。其实在“边听边入门”系列中的那篇《辉煌交响之路的第一步——解析贝多芬第一交响曲 》一文中,我们已经对这部作品作了比较详尽的介绍,——这是一部“充满了海顿和莫扎特一辈所特有的音调,在很多方面继承了海顿交响曲传统”的作品。那么我们就从这一点入手,来看看贝多芬与两位交响曲创作领域的前辈——莫扎特以及海顿,有着怎样的联系,因为我觉得这是《第一交响曲》艺术风格背后隐藏的故事。
贝多芬1770年出生在德国波恩,生活在充满音乐艺术的浓郁氛围中,而且贝多芬从小就展现出了非凡的音乐天赋。在当时莫扎特已经是很多人心目中的音乐神童,贝多芬的父亲也就立志把自己的儿子培养成这样的人物。11岁的时候,贝多芬从学校辍学,开始了属于自己的音乐旅程。随后他跟随父亲和一些颇具水准的乐师学习乐器演奏以及音乐理论,逐渐展现出了才华。当时欧洲真正的艺术中心是奥地利的维也纳,所以贝多芬接受了朋友的建议和帮助,在自己17岁那年第一次来到维也纳,试图在那里继续提升自己的音乐功底。
当时维也纳是名副其实的音乐之都,因为那里荟萃了以莫扎特、海顿为主的一大批有才情的音乐大师。到达维也纳不久,贝多芬就见到了长他14岁的音乐巨匠莫扎特,会面的地点是在莫扎特的家中,据说那是一次有很多人出席的聚会。贝多芬显得非常拘束,因为他对莫扎特怀着一种非常崇敬的态度。但即便如此,他也没有忘记展示一下自己独特的才华。贝多芬让莫扎特指定一个音乐主题,他来进行颇有难度、也更见功底的即兴创作独奏。莫扎特应允了这个要求,结果贝多芬略加思索就按照大师给出的要求,完整而流畅的创作并演奏了一段优美的旋律,以至于莫扎特十分欣喜,对在场的众人预言——贝多芬将是未来的杰出音乐大师!这就是这两位历史上最负盛名作曲家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见面。可以说,在以后的日子里,贝多芬一直非常崇敬莫扎特,甚至自诩为——迄今最崇拜莫扎特的人。
由于母亲病危,贝多芬在到达维也纳之后不久不得不重新回到波恩,并且永远告别了母亲。但他终究觉得当时的波恩过于封闭,要想达到自己的音乐理想,必须去维也纳。所以,1792年他第二次来到了音乐之都,在那里开始长达数年之久的学习和积累,并且得以拜海顿为师。海顿被称之为“交响乐”之父,一生创作过100多部交响曲。不过根据史书记载,海顿非常看重贝多芬的才华,并觉得他是一个非常值得培养的后起之秀,但因为某些原因并没有教授贝多芬太多的实际知识。即便如此,贝多芬日后依然把海顿尊为自己在维也纳时期最重要的师长,海顿的作品和理念给了贝多芬很多灵感。
莫扎特和海顿是古典时期最重要的两位作曲家,贝多芬作为他们的后辈乃至学生,从他们两位的作品中汲取了非常丰富的养分,这些前辈赋予的精粹也正集中表现在《第一交响曲》当中。虽然这是贝多芬在交响乐创作领域的处女作,但是这并不说明这部作品尚不够水准。事实上,贝多芬创作《第一交响曲》的时候已经三十而立,自己在维也纳学习已经有八年,并且已经在当地立足稳固,从一名出色的演奏家逐渐转型为作曲家,甚至已经有了比较出名的原创音乐作品。在十八世纪末期,他所创作的《“悲怆”钢琴奏鸣曲》以及前两部钢琴协奏曲已经普遍受到维也纳听众的好评与接受,在这个基础上,创作于1798-1799年,1800年首演的《第一交响曲》,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不过可惜的是,由于乐团素质有限,这部作品的首演并没有获得成功。但是其旋律中表现出来的乐思,还是让人感受到了来自贝多芬的与众不同。
对于《第一交响曲》的评价,古往今来几乎是众口一词的。其整体风格沿袭了前辈莫扎特、海顿的很多东西,有些评论家甚至感觉有些许节奏正是莫扎特在以前某部作品中使用过的。《第一交响曲》给人幽默通俗的第一感觉,而又略带一些舞蹈性,韵味上接近莫扎特、海顿时期的交响曲。但是我们不能粗浅的把这种类似或者雷同归结为这部作品的缺陷或者不成功,而应当理解为真正伟大的贝多芬那个时候还处于摸索、探寻的阶段。而且在《第一交响曲》的某些旋律段中,贝多芬依然展现出了自己不同凡响的一面,只是这种独创的态度显得还不够开放,而过于拘谨。所以我以前说过,欣赏这部作品是一件颇具兴味的事情,这部旋律不失激昂、幽默的作品,听来通俗易懂,但与贝多芬以后的那些名作又似乎有着较大的区别。通过这样的对比,正可以显现出其在创作上的风格转变。
二、摆脱死亡的阴影——第二交响曲
作品号:36 创作:1802年
或许大家从很多正面或者侧面的资料中会了解到,贝多芬是一个失聪者,通俗的说就是“聋子”。其实这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的疾病引起的,而且是逐渐加重,最终导致全聋。就在贝多芬在维也纳立足稳定,并且创作了一系列出色音乐作品,包括《第一交响曲》之后,他的健康状况开始出现问题,主要是听觉的衰弱以及严重的腹泻。其实在贝多芬30岁不到的时候,他就已经感觉到了自己的听力越来越差,经历了数年的痛苦,他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但是在求医问药的过程中,医生的治疗手段并没有改观贝多芬耳疾的病情。他需要和人用很大的音量来进行交流,对于微弱的声响很不敏感。尤其对于一个音乐家而言,这其中的痛苦,是常人所难以体味的。
但是在这段时间,贝多芬并没有被病痛的折磨所制伏,他依然坚持创作,足见其内心深处具备的坚忍不拔的意志。而且这段时间内涌现出了一大批以后流传广泛的名作,包括钢琴奏鸣曲《月光》、《暴风雨》以及小提琴奏鸣曲《春天》。所以有人说,这段时期贝多芬的创作功底又提升了一个层次,力量却是来自同病痛的对抗。但是病魔是无情的,它一直在不断折磨着贝多芬,因此在1802年4月份,作曲家接受了医生的劝告,离开了闹市区,来到位于维也纳郊区的海利根施塔特休养。虽然腹泻病症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但耳疾依旧越发加重,贝多芬甚至时常有预感,自己将很快会告别这个有声世界,而变成一个彻底的失聪者。在来到海利根施塔特半年后,贝多芬开始感到寂寞与绝望,以至于写下了一份遗书,向自己的兄弟和朋友交待了后事,这份文献后来被称之为《Heiligenstadt Testament(海利根施塔特遗嘱)》
但是令人欣慰的是,贝多芬并没有为此寻短见。相反这纸遗书反而激发了他尚未爆发的潜能。有人说,这正是贝多芬被称为伟人的最好理由。在强大的病魔以及精神压力下,虽然一度绝望过,但是最终作曲家没有被这些负面的东西压垮,他最终还是站起来了,挺过来了。可以这么说,通过这份遗书,贝多芬实际上重新审视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成为了后来继续大踏步行走在人生道路上的强大动力。最终这份遗书并没有交给亲属或者朋友,而是一直由他本人保存,直到贝多芬真正去世之后才被人们发现。
从死亡阴影中走出来的贝多芬,在1802年10月左右回到了维也纳,并马上创作了《第二交响曲》。所以读到这里,你应该了解我为什么在前面花了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贝多芬与病魔、死亡作斗争的经历——因为《第二交响曲》是贝多芬重新对生活充满信心、对未来充满期待的一首赞歌,同时也可以将其看成对《海利根施塔特遗嘱》精神内涵的音乐化提炼和总结。
或许贝多芬的这部《第二交响曲》是他所有九首交响作品中最不起眼的,但我们决不能就此忽略它的艺术价值,其实只要仔细看了前面的篇章,您就应该意识到它对贝多芬而言重大的意义。对于这部作品的看法,不同的评论家有不同的观点。有些人认为整部作品洋溢着乐观向上的“青春气息”以及对生活的渴望。但也有人认为,《第二交响曲》的前两个乐章“光明与黑暗始终在进行着搏斗,黑暗似乎取得了暂时的胜利”,直到第三、第四乐章才是真正的属于欢乐、胜利的旋律,他们称这部作品走了两个极端。但无论如何,在思想性上《第二交响曲》已经超越了《第一交响曲》,他更富有内涵和哲理。而在艺术性上,则依然稍稍带有莫扎特、海顿时期的影子,但属于贝多芬自己的东西已经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了。在经历了死亡的阴影后,作曲家对人生有了更加透彻的认识,所以在独创性方面也显得越加个性化和大胆。总之我觉得,《第二交响曲》虽无出名的乐章和段落,也没有很大名气,但其将思想和旋律的冲突性融为一体,很能体现贝多芬坚韧的个性风范!
(转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