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
音乐剧《悲惨世界》十周年纪念音乐会 豆瓣
Les Misérables in Concert
9.9 (43 个评分) 类型: 音乐剧 编剧: Alain Boublil / Herbert Kretzmer
其它标题: Les Misérables in Concert / Les Misérables - The Musical That Swept the World,Les Misérables - 10th Anniversary Concert at the Royal Albert Hall 导演: John Caird / Paul Kafno 演员: Colm Wilkinson / Philip Quast / Ruthie Henshall / Jenny Galloway / Alun Armstrong



This was filmed live in 1995 at the Royal Albert Hall to celebrate the play's 10th anniversary, performed by the Berli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Colm Wilkinson, Michael Ball, and Alun Armstrong all reprised their roles from the Original London Cast. Colm Wilkison also reprised his role for the Broadway cast.
Michael Maguire and Judy Kuhn both reprised their roles from the original Broadway cast.
Frances Ruffelle was originally meant to perform the role of Eponine in this concert, but she could not attend because she had family obligations, thus Lea Salonga was chosen to play the part.

剑侠情缘2 豆瓣
8.7 (17 个评分) 2000年6月5日
类型: 角色扮演 平台: PC
南宋末年,宋金交兵之际,峰火连天,民不聊生,两国关系更是每况越下。南宋名将张如梦及金国国师之女南宫彩虹,在尝试过以各种方式,也无法力挽狂澜,解救天下苍生,最后只好避走大漠,过着与世无争的日子,并产下一子 - 南宫飞云。
在江湖榜上排行第三第四的张如梦及南宫彩虹的调下,南宫飞云的文材武略都是上上之选,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缺乏历练。为让爱子能真正成为一名顶天立地的大侠,双亲终于忍痛让南宫飞云独闯江湖。
一个身怀绝技,胸中满腔热血的懵懂少年,他会遇上什么样的奇人异事?为什么他会碰到连宋帝都要敬他三分的长歌门门主柴嵩,还有一个美若天仙的女子燕若云是如何左右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这些人和事对南宫飞云日后成为一代奇侠又有何影响?
游戏特色
超感人的故事情节
《剑侠情缘2》的故事,是一个全新的小说情节。以历史战争为背景,发展出一个曲折的故事。有豪气乾云的侠客情义,有肝肠寸断的儿女情长,看南宫飞云如何带着一身的绝技独闯江湖,看智勇双全的柴嵩如何成为左右世局的关键人物,看燕如雪的美,看赵无双的痴、独孤剑的狂…….一个让你如同在看一部武侠巨作的游戏,让你亲身体验中国的武侠世界。
超流畅的游戏画面
《剑侠情缘2》采最新式的实时绘图引擎,拥有最流畅的游戏画面,玩家在进入游戏后,不会因为要等下一个画面而失去游戏的娱乐性。648*480的分辨率,16位高彩显示,可适应目前国内99.99%的计算机平台,不需再加装任何软硬件设备,即可立即享受一流的游戏品质。45度俯视,可将地图画面以最完整、最清晰的方式呈现。游戏人物可依玩家操控习惯,向四面八方行走,没有方向限制,较一般滚动条式进行的游戏,拥有具高的自主性。另外游戏中的人物、场景、物品等图像,都是用3D绘图的方式制作,因此有较高的分辨率及真实性,甚至游戏角色的表情变化都做到微妙微肖的地步。
超劲的武功招式
《剑侠情缘2》中的武功效果大量使用即时光影效果,透过16位高彩仿真特效,使原本只存在小说中的虚幻神功,重现各位玩家的面前!战斗系统采实时作战的方式进行,不必再浪费时间等待游戏进入战斗画面,同时由于游戏没有方向性的限制,故主角可以向任何方何的敌人施展武功招式。游戏中的实时绘图引擎,可同时处理1000幅以上的游戏贴图,因此玩家不用使用3D加速卡就可以体验深入敌境,力挑整个金营,实现百人大混战的快感,也不会因此而使游戏延迟。
超浓厚的民族色彩剧情及音乐
《剑侠情缘2》拥有超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所有的寰宇楼阁、人物服饰、庭园造景,完全依据中国传统的风格绘制让玩家在一进入游戏之初,就可以感觉彷佛进入时光隧道,回到当时的情景一般。而游戏的音乐更是按照古风乐谱重新编写,另外还加入了一点New Age的味道,强化了二胡、笛、三弦、古争、琵琶等传统乐器的特色,使这套游戏玩起来更有古色古香的感觉。音乐文件采用MP3格式播放,档案较WAV文件的档案容量小,品质更好。其它音交更全部采用高品的声采样,并根据游戏中的人物位置自动进行声场定位,且支持A-3D效果,只要有双声道的喇叭,就可以仿真出超真实的立体环绕音响效果,使游戏更逼真!
2015年4月13日 玩过
当时火的不行,只可惜作弊码太简单,全世界都知道……
RPG 中国 武侠 经典
大富翁4 豆瓣
9.3 (122 个评分) 其它标题: Richman 4 1998年10月5日
类型: 益智 / 模拟 平台: PC 开发者: Softstar Entertainment Inc. 出版发行: Softstar Entertainment Inc.
由大宇资讯于1998年制作的棋盘类游戏
暗黑破坏神2 豆瓣
9.5 (85 个评分) 其它标题: Diablo 2 / D2 2000年6月29日
类型: 乱斗/清版 / 角色扮演 平台: PC / Mac / PS4 / Xbox One / Nintendo Switch 开发者: Blizzard North 出版发行: Blizzard Entertainment
《暗黑破坏神II》是由暴雪娱乐于2000年6月29日发行的一款动作角色扮演游戏。是《暗黑破坏神系列》的第二代。资料片《暗黑破坏神II:毁灭之王》在2001年发行。玩家可在单人模板及多人模式进行游戏以及在battle.net与其他玩家共同游玩。
命令与征服:红色警戒 豆瓣
9.1 (31 个评分) 其它标题: 红警95 / Command & Conquer: Red Alert 1996年10月31日
类型: 即时战略 平台: PC / PS3 / PS 开发者: Westwood Studios, Inc. 出版发行: Electronic Arts / Virgin Interactive Entertainment, Inc.
Command & Conquer: Red Alert,中译名 命令与征服:红色警戒,为一款实时策略游戏。
游戏背景为1950的一个平行世界,在这个世界中,爱因斯坦制造了时间机器,回到1924的兰兹伯格,与希特勒相遇,但由于不同时间的人不能接触,造成了希特勒在该时间线的消失。自此苏俄顺利坐大,与西方世界在欧非大陆上争雄。武器、人物设定多取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
游戏引擎基于Command & Conquer。
故事通过Kane与Command & Conquer系列联系在了一起。
命令与征服:尤里的复仇 豆瓣
9.0 (94 个评分) 其它标题: 红色警戒2:尤里的复仇 / Command & Conquer Red Alert 2: Yuri's Revenge 2001年10月9日
类型: 即时战略 / 模拟 平台: PC 开发者: Westwood Studios, Inc. 出版发行: Electronic Arts
斯大林死后,美国扶植罗曼诺夫(俄国沙皇的后代)为傀儡苏联总理。但是罗曼诺夫趁墨西哥 民众引发暴动时,攻击美国。而且使用心灵控制,控制了美国各大城市的居民,并且令他们 为苏联而战。 盟军结局 靠着爱因斯坦的时空传送仪,盟军击破莫斯科,而罗曼诺夫被谭雅抓获,送往伦敦 审判。接续的是《红色警戒2:尤里的复仇》。   苏联结局 尤里为夺权,谋杀了罗曼诺夫和维拉迪摩将军,后来被苏军情报员截获罗曼诺夫生 前的录映带,后期故事围绕着“为总理报仇”的主旋律,后来,玩家控制的指挥官 成功统一全世界,并发展航天事业。结局最后,尤里的大脑狂吼“我会复仇 的!”,揭开了《尤里的复仇》的序幕。
扫雷 豆瓣
8.7 (158 个评分) 其它标题: 踩地雷 / Minesweeper 1990年10月8日
类型: 益智 平台: PC / GB / Windows Phone / 浏览器 / TGCD 开发者: Microsoft Studios / Arc System Works Co., Ltd. 出版发行: Pack-In-Video Co., Ltd / Microsoft Studios
踩地雷(中国大陆译作扫雷,台湾、港澳、马新译作踩地雷)是一款單人的電腦遊戲。遊戲目標是找出所有沒有地雷的方格,完成遊戲;要是按了有地雷的方格,遊戲結束。遊戲以完成時間來評高低。
此款遊戲最有名的是Windows作業系統的版本,搭載於Windows 3.1之後的所有版本,遊戲難度分成初級、中級和高級三種,玩家亦可自行設定方塊數和地雷數。其他作業系統或平台都有人開發踩地雷的程式。
Windows版本
於Windows 7運行的踩地雷
Windows版本有以下幾種等級:
初級:8 × 8或9 × 9,10顆地雷
中級:16 × 16,40顆地雷
高級:30 × 16,99顆地雷
自訂:最小可從8 × 8到最大30 × 24,10至668顆地雷(地雷數最多為(長 − 1) × (寬 − 1) + 1)
有趣的是,8 × 8的地雷密度和16 × 16的密度是相同的(10/64 = 40/256),但8 × 8仍然比較簡單,主要是因為其初次點擊後方塊的改變機會較少,玩家須猜測的機會也比較少。
Windows XP中,地雷是隨意配置的,玩家初次點選的方塊若剛好為地雷的方塊,那麼這顆地雷會消失而轉移到左上角的方塊。如果左上角原來就有地雷的話,就會換到其鄰近的方塊,次序為左→右、上→下。配置改變後,遊戲會以尚未初次點擊的狀態下繼續進行,這樣的動作是確保玩家不會在第一次點擊時就失敗。
Windows Vista的初次點擊機制是相同的,然而,其與Windows XP不同的是初次點擊方塊四周的方塊也都是安全的,此舉是為了保證初次點擊方塊是空白的。
[编辑]MSN Messenger版本
2003年,微軟公司開發了一個新的版本,搭載於MSN Messenger上(6.0版本之後),遊戲中文名稱一樣為「踩地雷」。此為兩人對戰的版本,共有51顆地雷,玩家必須找尋地雷埋藏的方塊,首先找到26地雷的一方即為獲勝。
过山车大亨 豆瓣
9.3 (9 个评分) 其它标题: RCT / RollerCoaster Tycoon 1999年3月31日
类型: 模拟 / 策略 平台: PC / Xbox 开发者: Frontier Developments Ltd. / Chris Sawyer Productions 出版发行: GameTap / Hasbro Interactive, Inc.
模擬樂園(英文:Roller Coaster Tycoon,簡稱RCT)为由Atari发行,由Chris Sawyer及Frontier Developments开发的虚拟经营游戏。目前模擬樂園的最新版本为模擬樂園3,发行时间为2005年7月13日。2010年8月14日Atari表示有意開發模擬樂園4遊戲。
红巾特攻队 豆瓣
其它标题: Sky Destroyer / 零式战斗机 1985年11月14日
类型: 射击 平台: FC/NES/红白机 / Arcade/街机 开发者: Magical Company 出版发行: Taito Corporation
早期FC都以低K游戏为主,但低K不等于低素,在这些低K游戏里也有一些是令人耳目一新的,比如这款《红巾特攻队》。游戏里你是一名零式战机的驾驶员,在空中翻飞翱翔攻击敌人,敌人包括飞机和军舰。一共三关,分别为白天、黄昏和黑夜。每关关尾都有BOSS,击败即可进入下一关。这个游戏最新鲜的地方当然不是这些,而是玩家视角不再以常见的横版2D或纵版2D显示,而是彻头彻尾的3D场景,以当时的眼光来看,这个视角还是有一定震撼力的。如果说《红巾特攻队》不以3D视角为卖点的话,那么这个游戏就趋于平淡无奇了。
2020年10月24日 玩过
只记得总是打不中敌人一下子就被打下来了(后来知道这是玉碎了)
1985 FC STG Taito 射击
多拉蒂:1812序曲/意大利狂想曲/威灵顿的胜利 豆瓣
9.0 (8 个评分) Antal Dorati / Miniapolis Symphony Orchestra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5年11月14日 出版发行: Mercury
先说一下此曲的创作背景《1812序曲》是伟大的俄国音乐家柴可夫斯基在1880年创作的作品。是为了庆祝莫斯科救主基督大教堂的建成而写的。这所教堂曾经于1812年法俄战争时毁于战火。而柴可夫斯基的这首作品也用音乐的形式回眸了当年血与火的战争场景。《1812序曲》描述的是1812年发生的法俄战争。在十九世纪初,法国人的英雄拿破仑横扫欧洲大陆。在1812年,他把枪口瞄向了欧洲东面的庞然大物俄国。在当年的6月22日,他发动了对俄国的侵略战争。俄国人民奋起抵抗,在巴格拉季昂、库图佐夫等优秀将领的率领下,粉碎了法国人的进攻,使拿破仑的法兰西帝国走向衰亡。柴可夫斯基在作品中,对于战前俄国人民的平静生活、战争时双方激战的场面以及战后俄国人民庆祝胜利等场景都用音乐做了细致的刻画。
下面来说一下此张CD,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是音乐、音响界的“斗气曲”,不断有新的版本、录音面世,TELARC、PHILIPS、MERCURY、DG等唱片公司出品的曲目都是发烧友津津乐道的录音杰作。这些唱片中有一张被称为“里程碑”的录音,即以MERCHRY PRESENCE发行的《1812序曲》和《威灵顿的胜利》,四十年来畅销不衰。当年的LP唱片销量超过了200万张,而如今它有成为广大音乐、音响爱好者新的收藏热点:LP唱片的录音版本经录音师的再次整理,发行激光唱片曲目包括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意大利随想曲》,以及贝多芬的《威灵顿的胜利》。
唱片采用当时的模拟录音母带制作,录音动用真枪真炮一齐开火。采用的大炮是从美国西点军校博物馆找到的拿破仑时代的法国大炮,这门大炮于1775年6月20日在法国杜埃制造,重3180磅。为了再现莫斯科的钟声,工作人员仔细研究了莫斯科钟声的音响,选用了劳拉·斯波尔曼·洛克菲勒纪念编钟,由大小74座钟组成,当中有一座世界上最重的低音钟重达40296磅。为了表现类似于莫斯科的钟声效果,工作人员又把编钟放置在瑞沃赛德教堂的钟楼上,把MERCURY三轨立体声录音的3支话筒分别高高的挂在钟楼上,左声道的话筒靠近低音钟,右声道的话筒靠近中音种,中间的话筒靠近高音钟,之后进行后期制作。再出激光唱片时,原版的三轨录音的音乐效果磁带再次合成,使欣赏者能够充分领略到音乐、炮声与钟声一起鸣响所产生的空间感。
《1812序曲》录制于1958年4月5日,录音地点是明尼苏达州诺斯罗普大会堂。其中劳拉·斯波尔曼·洛克菲勒编钟录制于1958年5月10日,加农炮录制于1958年7月10日,地点是西点军校。《意大利随想曲》录制于1955年12月22日。《威灵顿的胜利》录制于1960年6月9日,地点是伦敦城外温伯利城音乐厅,枪炮声录制于1960年8月20日,地点是西点军校。
枪炮声的录音可以说是非常棘手,整个过程都在室外。首先要保证在录音时话筒别被子弹击中,其次是话筒拾音头的长度位置,在录制钟声的时候话筒在20米的高空。还有就是必须把握录音的机会必须一次成功,因为博物馆收藏的大炮已经一个多世纪填入过炮弹了,火药是军校的专家专门调制的。
录音的最大难题是声音效果的混音,这在技术上相当有难度。只从技术上来说,《1812序曲》还比价容易,只有16声炮声和两组钟声但《威灵顿的胜利》则不同,里面有194声炮击和25处枪的连发,要求非常准确地出现在某一小节段落。贝多芬甚至在乐谱上作出了标注。
《1812序曲》MERCURY的CD版本总体上来说,曲目并不新,搭配也是老套路发行目的有赚钱之嫌。但此唱片最大的成功,主要是乐曲的演绎。在众多的类似的的录音版本中此版CD的音乐特点比较突出,在乐曲的处理手法上多拉第与其他著名指挥家也不同,且多拉第也是听过指挥这几部作品的录音后被人们广为接受。
归结起来这张唱片有以下特点。
1 曲目搭配得当。
2 录音相当出色,当年的LP唱片发行量超过200万张,所以此录音版本值得收藏。
3 演奏中的“音乐味”突出。
4 曲目时间略短。
5 迪姆斯·泰勒在唱片中近20分钟有关录音的英文讲解对普通听众没有意义,但对于有兴趣的发烧友和专业人士或许有益。
指环王 魔戒 双塔奇兵 电影原声音乐 豆瓣
9.6 (45 个评分) Howard Shore / Isabel Bayrakdarian (soprano) 类型: 原声
发布日期 2002年12月10日 出版发行: Reprise / Wea
Howard Leslie Shore OC is a Canadian composer and conductor noted for his film scores. He has composed the scores for over 80 films, most notably the scores for The Lord of the Rings and The Hobbit film trilogies.
(1969) 豆瓣
Мост
8.6 (96 个评分) 导演: 哈伊鲁丁·克尔瓦瓦茨 演员: 韦利米尔·巴塔·日沃伊诺维奇 / 斯洛博丹·佩罗维奇
其它标题: Мост / Most
1944年,德军投入重兵守卫南斯拉夫境内的一座大桥,党卫军上校霍夫曼博士处心积虑防止南游击队的攻击。同一时间,游击队少校“老虎”(Velimir 'Bata' Zivojinovic 饰)接到上级命令:为阻止德军汇合,必须在七天之内找到建桥工程师将桥炸毁。老虎与老战友——爆破专家扎瓦多尼(Boris Dvornik 饰)以及他的助手班比诺、沉默寡言的战士狄希、曾参与建桥的游击队员曼纳,组成了一支行动小队。老虎从盖世太保手中救出工程师,在接近大桥的过程中与德国护卫军队发生激战,有游击队员与联络员牺牲了,但也有新的力量补充进来。在破解了德军的间谍渗入之后,游击队员们终于将大桥炸毁。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1972) 豆瓣
А зори здесь тихие
8.4 (47 个评分) 导演: 斯坦尼斯拉夫·罗斯托茨基 演员: 安德烈·马尔蒂诺夫 / 伊琳娜·多尔加诺娃
其它标题: А зори здесь тихие / A zori zdes tikhie
本片根据鲍瓦西里耶夫于小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改编。
影片获1973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纪念奖、全苏电影节大奖,1975年又获列宁奖金。
1942年之夏,瓦斯柯夫准尉带领一个排的四联装高射炮的炮手驻扎在一个靠近小车站的村子里。一天,班长丽达在不远的树林里发现了空降的德军。 瓦斯柯夫带 领一支小分队去搜查敌军,成员包括丽萨、迦尔卡、丽达、索妮娅、冉妮娅五个姑娘。队员们英勇牺牲了,受重伤的丽达不愿连累准尉把儿子托付给他后饮弹自尽。悲愤的瓦斯柯夫一举歼灭敌军营,光荣完成了任务获得援救。多年后,瓦斯柯夫带着丽达那个现在是军官的儿子来到当年他母亲牺牲的小树林,对所有的女兵们表示了深深的敬意。
最长的一天 (1962)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The Longest Day
8.8 (42 个评分) 导演: 肯·安纳金 / 安德鲁·马顿 演员: 理查德·伯顿 / 肖恩·康纳利
其它标题: The Longest Day / 碧血长天(港)
影片描绘的是登陆诺曼底的第一天所发生的事件,所谓最长的一天是该片分别从盟军和德军双方面的角度同时描述诺曼第登陆这一历史战役的来龙去脉,以及双方在此期间的重要反应,手法平实,场面逼真,让整个事件在观众眼前重现。并且粗中有细,无论是决策的将军还是登陆的士兵都写得栩栩如生:英军战机低空飞过攻击;美国特种部队遭德军射击;一群法国修女冒着枪林弹雨抢救联军伤兵……
2008年4月26日 看过
2008年4月26日 评论 永远的D日 - D日 1944年6月6日 “无论对于盟军还是我们,这都将会是最长的一天。”――德国陆军元帅埃尔温·隆美尔 15万盟军将士,在经过了两年多的准备后,在这一天的清晨乘船抵达英国南部的怀特岛海域集结。几个小时后,一场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两栖登陆行动拉开了序幕。 柯尼利厄斯·瑞恩这位敏锐的爱尔兰记者,以其特有的眼光,利用各种资料,甚至亲自访问艾森豪威尔、蒙哥马利等亲历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战争画卷。 1962年这部与同名纪实文学一样永垂不朽的电影诞生在当今最著名的电影巨头20 century Fox的摄影棚里。在黑白片时代,如此宏大的场景令后人也叹为观止。 六七十年代是一个激情四射的年代。在经过近二十年的恢复建设后,欧美已经回到了甚至大大超过战前发展水平。物质生活的丰富带来精神生活的需求。而那场刻骨铭心的战争给人的记忆犹新,电影题材由此纷纷瞄准二战。各国战时的英雄主义气氛尚未消去,为了表现英雄主义和宏大的战争场面,各大电影公司不遗余力地动用最新的拍摄技术的效果制作。《最长的一天》就是在这种环境中诞生的blockbuster,大量的航拍镜头与5位数的群众演员外加一 在当时的电影界恐怕也是luxury。因此它无可争议地成为诺曼底登陆题材电影中的经典。 六七十年代的二战电影,一般都有大牌加盟,如1965年的《坦克大战》(the battle of bulge)请到了亨利·方达和罗伯特·萧;1970年《中途岛》(midway)则有亨利方达,查尔顿·赫斯登(主演《宾虚》),罗伯特·米切姆,三船敏郎(《罗生门》《山本五十六》) 1977年瑞恩的绝笔《遥远的桥》(a bridge too far)请到了肖恩·康纳利和安东尼·霍普金斯。而作为这一系列电影的起点,《最长的一天》汇集了空前的整容。你能看见罗伯特米切姆饰演的美29步兵师副师长科塔准将在奥马哈海滩上大喊:“留在海滩上的只有两种人,死人和将死的人。现在让我们离开这个鬼地方!”;亨利方达饰演的美第4步兵师副师长小西奥多罗斯福准将忍着病痛向师长雷蒙德巴顿少将请缨;理查德伯顿饰演的RAF飞行员在酒吧里发牢骚;肖恩康纳利饰演的英国小兵在水里栽跟头… 这部与原著一样史诗般的作品,闪动着那个时代激情的火花。 因为离二战相去不到二十年,电影中不少细节都做得和原来一样,一些道具也不难找到。这在后来那个动辄用现代武器硬充二战武器的时代(《坦克大决战》《巴顿将军》)实在是难能可贵。即使是《大决战》这样应官方要求不计成本的“政治片”也做不到这一点。 现在我就内容谈谈这部片子。关于那场激动人心的战役,迄今已有六十余年了。当年的亲历者大都已不在人世。但是人们始终不会忘记这“改变世界的一天”。这一天敲响了纳粹的丧钟,“从这一天起,第三帝国的寿命只剩下不到一年了”;这一天开始了铁幕的酝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当第一名伞兵踏上欧洲大陆时,他已经济为那道看不见的柏林墙——铁幕——添上了第一块砖;这一天开创了人类战争史上的新纪元,大规模两栖登陆作战不再是纸上谈兵,海陆空三军第一次并肩作战(当时美军在太平洋上的登陆战的主力是海军陆战队,不属于陆军编制)。 艾森豪威尔,作为这一奇迹的最高统帅,以他非凡的组织协调能力完成了他一生中最灿烂的战争作品;而隆美尔则不幸地当了这幕大戏的配角。尽管他预计攻击点可能是诺曼底,却宁愿相信是在加来,并预计六月中旬以前盟军不会登陆,于是在六月五日他风尘仆仆赶回家为妻子过生日(她的生日是六月六日)。这几乎是他在埃及时的境况的重演(隆美尔预计蒙蒂十一月前不会发起进攻,而且进攻重点是北线,于是就安心回维也纳度假去了。而在十月二十三日夜,蒙哥马利先是在北线佯攻,随后在南线发起全面进攻。德军全线溃败,这就是著名的阿拉曼战役)。结果这一天他失算了。一个半月后,他丢掉了整个诺曼底。再过了三个月,他丢掉了性命。 D日的故事在不断被传诵,《六月六日》、《红一纵队》、《拯救大兵瑞恩》、《兄弟连》……但是《最长的一天》将与D日一样成为永恒。
1962 二战 历史 战争 最长的一日
突出部之役 (1965) 豆瓣 IMDb
Battle of the Bulge
8.0 (6 个评分) 导演: 肯·安纳金 演员: 亨利·方达 / 罗伯特·肖
其它标题: Battle of the Bulge / 坦克大决战(港/台)
描述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盟军与德军的一场坦克大战,德军由罗伯特.萧饰演的希斯将军率领,企图在圣诞前夕对盟军作全面反击,但计划功败垂成,被亨利.方达饰演的凯晨将军发现,因而双方发生殊死战。原来的宽银幕电影颇能表现出这部巨制的战争气势,在小荧幕上播映当然大打折扣。不过,导演肯.安纳金的叙事手法仍算流畅,加上一群老牌演员罗伯特.瑞安,查理斯.布朗森等也演出卖力,使影片维持了相当的娱乐性。
2008年4月26日 看过
除了帅气的罗伯特-萧和激动人心的<Panzerlied>没留下什么印象。Panzerlied是唯一的亮点
二战 历史 坦克 战争 戰爭
解放3:主攻方向 (1971) 豆瓣
Освобождение: Направление главного удара
8.0 (26 个评分) 导演: 尤里·奥泽洛夫 演员: 米哈伊尔·诺日金 / 尼古拉·奥拉宁
其它标题: Освобождение: Направление главного удара / Освобождение
为纪念苏联卫国战争30周年,前苏联莫斯科电影制片厂于1970—1972年,拍摄了一部堪称前苏联电影史上耗资最巨、规模最大、场面最为壮观的战争题材影片———《解放》。影片从1943年苏联红军反攻(库尔斯克战役)开始,到强渡涅伯河,解放基辅,最后攻克柏林。分为五集,片长将近8个小时。导演尤里·奥泽洛夫为强调“纪实性”、“史诗性”,在影片中穿插了大量的真实历史文献镜头。影片还出现了不少历史人物,如斯大林、朱可夫、罗斯福、丘吉尔、希特勒、墨索里尼等。此外,影片还蕴涵丰富感人的故事情节,从苏、德两军统帅到普通士兵,从苏军反攻到德军覆没,成功地表现了一种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008年4月26日 看过
一堆经典到雷人的台词
2012年8月19日 评论 一堆现在看来比较雷人的台词以及场景设计 - 装甲19师师长跑进曼施泰因的指挥部:“对不起,元帅阁下,我的师……全完了………………我会遵守军人的职责” 跑出去,随后一声枪响。 “怎么回事?”曼施泰因问。 副官出去后回来报告:“他自杀了。” “毫无意义。”曼施泰因说 这也许是意大利总参谋部唯一一次成功的战例--墨索里尼被捕时对逮捕他的士兵与将领说。 德国在等待你建立功勋--希特勒对斯科尔兹内 206团团长卢金中校率两个营渡过第聂伯河建立登陆场,由于主攻方向改变,得不到炮火支援,损失很大。卢金自己也负了重伤,他把炮营营长茨维塔耶夫大尉找来,说:“留下你的枪给我,自己再去找一把,率部突围吧。” 茨维塔耶夫终于冲出包围圈,见到师长说:“我把全营都带回来了……15人……只有15人……” “我不想死,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啊?”--茨维塔耶夫大尉手下的一名士官在德军轰炸中阵亡,临死前木然地瞪着蓝天…… 没有你们这些男人,我们就要死了--卓娅奇卡(斯维塔耶夫的恋人)对斯维塔耶夫等战士(我总觉得有种XE的想法XD) 瓦:真不是时候啊,这次我不能亲自参加了,谁来代替我指挥呢? 朱:我代替你,瓦图京同志。你会好起来的,多多保重,我们在波兰还会见面的。 瓦:日切(波兰语,生命之意)。 朱:什么? 警卫员:他总在重复这句话,元帅同志。 瓦:……日切……是波兰话‘生命’的意思…… 多静啊,打破它真可惜。--华西列夫斯基 在战斗前,我总是要刮胡子。与其让敌人刮,还不如自己刮得好。--援苏的自由法国诺曼第飞行团飞行员 莫德尔:“元帅阁下,元首交给我一项重大使命:接替你的职务!” 布施:“我想元首还交给你另一项使命:挡住布尔什维克的进攻。” 莫德尔:“为什么苏联人能取得这么大的战果?” 布施:“他们作战完全违反军事理论。” 莫德尔:“在战争中只有一条理论,就是要善于取胜!” (影片中莫德尔总是一副穷凶极恶的形象,由此看出莫德尔确实是苏联人十分忌惮的对手) 博布鲁伊斯克包围圈内的最高指挥官加曼上将接到莫德尔的命令: “加曼将军,不能把一点物资留给布尔什维克!” 加曼:“是!元帅阁下!” (对部下)“凡是撤不走的物资,都烧光,全部烧光!” 朱可夫走进某团团部,团参谋长过来报告情况,朱可夫问:“你们团长呢?” 参谋长答:“在休息。” 朱可夫道:“叫醒他。” (参谋长摇醒团长,团长迷迷糊糊站起来向朱可夫报告) 朱可夫:“你们团进展如何?” 团长:“……恩……呃……战士们都很勇敢……” 朱可夫(对参谋长):“你说。” 参谋长:“报告元帅同志,我们在机床厂一带进攻受阻,伤亡很大。” 朱可夫(对参谋长):“少校同志,从现在起,你就是该团团长。至于你嘛,中校同志,应该做他的副团长!” 雷巴尔科(对勤务兵):“我叫你悠着点悠着点,只给我放两块方糖,你非给我放三块,政委都说我:‘将军同志,你胖的连坦克都钻不进去了’。” 攻占了柏林动物园,科涅夫前来视察,遇到一个中士肩上蹲一个猴,问道: “怎么了?” 中士:“我受伤了。” 科涅夫(看猴子):“这位呢?” 中士:“一样,我也给它包扎了一下。” 科涅夫(笑):“带它去医疗站,要特别照顾,就说是科涅夫元帅的命令。” 一个苏军坦克手与一个波兰侦察兵去找坦克燃料,在一个车站发现了一辆油罐车。 坦克手上去打开盖子闻了闻,对波兰兵说:“给我个杯子。” 波兰兵:“要杯子干嘛?” 坦克手:“拿来就是了。” (波兰兵递上,也爬了上去。见坦克手舀了一杯,准备喝,十分吃惊) 波兰兵:“你这是干什么?” 坦克手:“我们俄罗斯坦克兵有个习惯,喜欢用舌头尝尝坦克燃料的质量。你要来一口吗?” 波兰兵:“不要。” 坦克手(喝了一口):“爽。” 波兰兵(好奇地一闻):“是酒精!我也来一口!” (戈培尔帮希特勒了解柏林前线情况,按电话簿随便拨了个号码) 戈培尔:“我是‘柏林城防司令’,你们那有俄国人吗?” 老太太:“有,先生。” 戈培尔:“他们在干嘛?” 老太太:“在唱歌。” 戈培尔:“什么?在唱歌?!” 老太太:“对啊。司令先生,请问你是俄国的城防司令还是德国的城防司令?” 戈培尔:“德国的!他妈的!(对希特勒)他们已经到了威廉大街了。” (柏林前线,政工人员们正在给士兵拍党证用的照片) 教导员(对士兵):“看着照相机,精神点。准备,一、二、三……” (“轰!”一声巨响,大家急忙趴下) 教导员:“再来一次。” 摄影师:“还要拍啊?” 教导员:“这不是给朋友拍照,这是党交给的任务!” 苏756步兵团长(接到电话):“什么?(帝国大厦)二楼拿下来了?好样的!”转头道:“接师长!” 苏150步兵师长:“占领二楼了?好样的!再往上冲!--接司令员!” 瓦西里·伊万诺维奇·库兹涅佐夫(突击第三集团军司令员):“占领了二楼?你们拖得太久了。旗子,快点,把旗子插上去!--接元帅。” 朱可夫:“怎么才占领二楼,太慢了,行动太慢了,将军。——接斯大林同志。” 希特勒自杀时拿的居然是马卡洛夫手枪(代替瓦尔特?)?! 希特勒强迫爱娃自杀时的动作像强奸…… 根据克莱布斯的要求,一名苏军通信兵中尉被派到总理府地下避弹室装电话(直通莫斯科的),一进门,中尉扫了一眼避弹室,说:“你们这太不像话了,该收拾一下了。” 装好了,正在调试,戈培尔正好出来。中尉礼貌地问: “你好,请问盥洗室在哪?” 戈培尔恶狠狠地剜了他一眼,关上门,进去了。 中尉离开避弹室,出门前正赶上戈培尔叫卫兵用枪打死自己与玛格达,感叹道: “你们这儿确实不太象话。”
1969 二战 全景式 前苏联 历史
战争与和平 (1966) TMDB IMDb Eggplant.place 豆瓣 维基数据
Война и мир
9.2 (123 个评分) 导演: 谢尔盖·邦达尔丘克 演员: 谢尔盖·邦达尔丘克 / 柳德米拉·萨维里耶娃
其它标题: Guerra e pace / Война и мир
本片改编自俄国文豪托尔斯泰的同名作品《战争与和平》,围绕1812年俄国卫国战争为中心,以贵族小姐娜塔莎(柳德米拉·萨维里耶娃 Lyudmila Savelyeva饰)、贵族青年皮埃尔(谢尔盖·邦达尔丘克 Sergei Bondarchuk饰)和安德烈公爵(维亚切斯拉夫·吉洪诺夫 Vyacheslav Tikhonov饰)三人的情感故事为线索,反映了1805年至1820年的重大事件,展示了当时俄国社会的风貌。
本部1968年前苏联版的《战争与和平》耗时五年完成,耗资高达5亿6000万美元,堪称影史上最昂贵的影片,在苏联电影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影片拍摄得到了苏联军方的大力协助,在世界影史上,本片成为动用临时演员最多的影片之一。这部长达六个半小时的宏伟巨制,以其宏大的场面和史诗般的镜头语言,完美地呈现了俄法战争时期俄罗斯大地广阔的历史画卷,也极其忠实地再现了托尔斯泰的长篇巨著。
卡桑德拉大桥 (1976) 豆瓣
The Cassandra Crossing
8.2 (151 个评分) 导演: 乔治·P·科斯马图斯 演员: 索菲娅·罗兰 / 理查德·哈里斯
其它标题: The Cassandra Crossing / 飞越夺命桥
《卡桑德拉大桥》是一部英国,意大利和西德联合拍摄的影片,该片的拍摄手法与内容成为此后灾难片的经典模式。
恐怖分子闯进了日内瓦的国际卫生组织总部,欲实施恐怖袭击,受到了保安人员的阻击。追捕过程中,警员不小心将实验品鼠疫细菌打碎溅到罪犯身上。一名歹徒当场感染腐烂而死,另一名 窜到一列开往斯特哥尔摩的火车上。病毒感染非常快,整个火车上许多人都给传染上了这种细菌,国际警局为这种鼠疫细菌不传染给其他人,对火车进行控制,不许在任何车站停留,并要将其开到卡桑德拉大桥给毁掉。女作家珍妮弗(索菲娅·罗兰 Sophia Loren 饰)和丈夫张伯伦医生(理查德·哈里斯 Richard Harris 饰)也被卷入。医生通过实验方法使许多人解除细菌,却不被上级相信,只有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解决,列车上的人们与防化部队发生冲突,人们纷纷拿起武器。众人的命运跟随火车一起驶向未知....
勇闯夺命岛 (1996) TMDB 豆瓣 Min reol IMDb 维基数据
The Rock
8.0 (522 个评分) 导演: 迈克尔·贝 演员: 肖恩·康纳利 / 尼古拉斯·凯奇
其它标题: The Rock / 石破天惊(港)
美国海军陆战队法兰(艾德•哈里斯 Ed Harris 饰)将军因不满政府对退伍、战死军人及其家属的补偿和福利不满,率领部下将美军最新研制的生化武器――VX毒气弹――偷运到罗克岛,劫持了81名正在该岛观光的游客,控制了该岛。要挟美国政府48小时内支付1亿元赎金否则将杀死人质并用毒气弹袭击旧金山。
罗克岛之前曾是美国防卫最严密的监狱,易守难攻。美国政府偶然从档案中发现前英国特工梅森(肖恩•康纳利 Sean Connery 饰)曾顺利从该监狱出逃,于是他们请来了梅森,要求他30小时之内带领特种部队攻占这座“魔鬼岛”……
2008年5月1日 看过
听说的,试试吧
2010年4月30日 评论 [影视音响技术概论作业]《The Rock》:生不逢时的神话 - 据说《勇闯夺命岛》在当年(1996)上映时票房不敌《碟中谍》(同为动作片相比较)败下阵来。即使Rock 提前一年上映,还是有可能会落败,因为1995年另有一部blockbuster——007的《黄金眼》。 但是这说明了什么呢?至少我们看到,1994-1999年这六年间,好莱坞是一段充满激情的岁月,至少在中国人心目中,从1994年第一部分账式大片《亡命天涯》(The Fugitive,一代影帝哈里森·福特主演)开始的一连串好莱坞大片,组成了90年代中后期的黄金年代。人们认识哈里森福特、认识了施瓦辛格、认识了尼古拉斯凯奇、认识了布鲁斯南(那个时代的邦德007)。在那样一个每个导演都是极富激情,灵感无限的年代里,要想夺得头魁实在是不容易。那个时代的每一部作品都是如此经典,让人百看不厌。所以说,Rock 在那样一个年代落败,实属生不逢时。 毫无疑问,the rock打破了人们既有的道德观念,在这部电影里,真正称得上“反派”的可能只有那两个两个存心搞破坏的士官。哈默准将是基于正义的理由一时想不开而做了恐怖分子,他的困境正如一句老话:“我爱国国不爱我。”尽管如此,他也并没有把对国家恨发泄在普通民众的身上。占领rock岛时他偷偷让学生参观团先离开以避免伤害儿童,最后一刻改变导弹方向都体现了他身上人性的光辉,老特务梅森说得很准:“他是一个军人,不是屠夫。”;而老特务梅森为国尽忠却被国家抛弃,整整蹲了30多年大牢,但他也没有怨言,只是默默地等待机会;即使是令人反感的FBI局长沃顿,坚守从胡佛(FBI终身局长)时代就留下的使命:牢牢看住梅森,为国家尽自己的职责。尼古拉斯凯奇更不用说,这个“英雄”打破了以往英雄人物“无敌小强”的形象,他也会胆怯,也会慌乱。但是因为使命的存在,驱使着他终于克服恐惧,完成了人物。 影片让观众在很短的时间内经历了多种心情,先是哈默将军的控诉,再是“义愤填膺”的行动,从凯奇的惊险拆弹,到康纳利机智逃脱和他见到女儿的短暂温情。最让人落泪的一幕当属陆战队和海豹部队的那场对射戏,两支可以说是同袍兄弟的部队竟到了手足相残的地步。让人无限唏嘘。虽然后面凯奇和康纳利的行为是好莱坞传统的个人英雄主义。但是有了两个人的演绎,更体现出一种合作精神。 至于说到视觉和听觉的技术问题,我其实对音效并不是非常有研究(有研究也就不会来上这门课了)。据说那段精彩的追车戏用得是实拍,所以声音都是真实发出的。而且应用了大量的短镜头,使得在整段戏中,基本没有超过10秒以上的镜头,所有镜头差不多都在5——8秒之间。而且镜头设置多样,除了没有俯拍,跟随、平行、正视甚至在史丹利和梅森驾驶的车头前方绑上摄像头,整段戏让观众目不暇给,高度兴奋。 最后想说一点的是,本片的配乐是我最喜欢的两位好莱坞配乐大师(可能也是好莱坞最富盛名的)汉斯·齐默尔(Hans Zimmer,另一位是《星球大战》、《侏罗纪公园》的配乐者威廉姆斯)的代表作。表现哈默将军的悲情theme和表现康纳利的紧张theme都成为了电影配乐史上的经典之作,被广泛引用。因为我是个搞音乐的人,所以对配乐会有比别人更多一点点的关注吧。
NicolasCage 动作 尼古拉斯·凯奇 尼古拉斯凯奇 经典
光荣战役 (1989) TMDB 豆瓣 维基数据 IMDb
Glory
8.1 (41 个评分) 导演: 爱德华·兹威克 演员: 马修·布罗德里克 / 丹泽尔·华盛顿
其它标题: 光榮戰役 / 光榮
美国南北战争,白人军官罗伯特·古尔德萧(马修·布罗德里克 饰)在战斗中负伤,被一位名叫约翰·罗林斯(摩根·弗里曼 饰)的掘墓人发现送进了野战医院。在波士顿养病期间,罗伯特自愿接下了全部由黑人组成的“麻州第五十四兵团”指挥官的职务。然而面对种族歧视的严重偏见和白人同僚的冷嘲热讽,以及新兵瑞普(丹泽尔·华盛顿 饰)的种种质疑,他毅然将一群从南方黑奴制度中脱逃至北方的乌合之众训练成一支纪律严明的部队。由他率领的黑人兵团“麻州第五十四兵团”,在南方的查尔斯顿港瓦格纳炮台争夺战中写下光辉的一页。然而罗伯特自己却在上战场攻坚时壮烈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