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
雪白血红 豆瓣
Blood Red Snow: The Memoirs of a German Soldier on the Eastern Front
作者: [德]京特·K·科朔雷克 译者: 小小冰人 汕头大学出版社 2012 - 6
这本回忆录是二战期间服役于东线的一名德军士兵的第一人称记述。作者并未着眼于对战争原因或战术使用的审视。相反,他通过记录日期,着手呈现出德军士兵日复一日所面临的现实,以及他们通常横死战场的命运。科朔雷克的许多战友被苏军坦克碾死,或被炮弹炸成碎片。作为一本毫无保留地捕捉到战争的无常和恐怖的著作,强烈推荐给各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
战争是这样开始的 豆瓣
作者: 巴格拉米杨 译者: 赖铭传 / 王树森 解放军出版社 1984 - 8
本书介绍了乌克兰苏联军队战前备战措施及战斗初期在德军突然袭击下主力遭到重大失利和重建后的反攻的情况
胜利之路 豆瓣
Дороги Победы
作者: 巴巴贾尼扬 译者: 刘名子 解放军出版社 1986 - 2
苏联坦克兵主帅巴巴贾尼扬的回忆录
2012年10月5日 已读
高中学校图书馆看的,和巴格拉米杨的那本回忆录一起看的……我们高中有些书还是很珍版的。
二战 军事 历史 回忆录 坦克
二战风云4:地狱之门 豆瓣
Hell's Gate
作者: (美)道格拉斯·E·纳什 译者: 小小冰人 电脑报电子音像出版社 2011 - 1
《二战风云4:地狱之门(切尔卡瑟战役·1944.1-1944.2)》内容简介:在西方国家里几乎没有人知道,切尔卡瑟战役(也被称为科尔孙包围圈)在前苏联与德国依然是一个引起争议的话题。尽管与庞大的莫斯科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以及库尔斯克战役相比,切尔卡瑟战役的规模较小,但这场战役在苏德战场上却占有重要的位置。切尔卡瑟战役使德军在乌克兰最后的进攻力量被消耗殆尽,从而为苏军在1944年夏秋季胜利挺进波兰、罗马尼亚以及巴尔干创造了有利条件。
切尔卡瑟战役与那些动辄投入上百万兵力的庞大战役相比,有些相形见绌,沿着格尼洛伊季基奇河两岸所发生的事情已经渐渐被人遗忘。可是,对于1944年1月底被包围在那里的60000名德军士兵而言,这可能是他们所经历过的最血腥最残酷、最令人疲惫、最具道义要求的一场战斗。他们当中,34%的人最终未能逃脱。
作为数年辛勤搜寻以及对幸存者采访的成果,《地狱之门》对这场绝望的战斗做出了逐日逐时的出色记述,并通过地图和相关军事文件,在战术层面上对此进行了分析。另外,《二战风云4:地狱之门(切尔卡瑟战役·1944.1-1944.2)》还在个人层面上,通过那些冒险跳入格尼洛伊季基奇河以便从苏军手里逃生的军官和士兵的话语,对这一战役进行了描述。
库尔斯克 豆瓣
作者: 邓肯·安德森 译者: 李清站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 5
1943年2月初,斯大林格勒会战后,苏军乘胜进攻,于2月15日收复了乌克兰第二大城市卡尔可夫,德军在苏联南部的处境日趋恶化。希特勒撤消了受到严重打击的B集团军群番号,重新组建了南方集团军群,并任命曼施泰因元帅为司令。2月19日,曼施泰因指挥南方集团军群向顿聂兹河和第聂伯河之间的苏军发起反击,于3月17日重新夺回卡尔可夫,18日又占领了别尔哥罗德,苏军被迫后撤至库尔斯克南面的奥博扬地域。自此,形成了一个以库尔斯克为中心的突出部。在突出部的北面,德中央集团军群控制了奥廖尔附近的突出部。在南面,德南方集团军群控制了别尔哥罗德地域。在突出部内的是苏中央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苏德双方在库尔斯克地域附近都暂时转入防御,整个苏德战场在总趋势上也出现了平静的春季。
“堡垒”计划:
曼施泰因仔细分析了战场的局势后,得出的结论是:德国最好的结局,就是设法消耗苏军的实力,然后伺机使苏联接受一个不分胜负的和平。为达到这个目的,德军应绝对避免使用静态防守的战术。为此,他向希特勒提出了两个东线战场作战计划草案:一是放弃顿聂兹河和米斯河防线,把苏军诱人顿河下游,再使用预先集结在那里的德军装甲部队攻击苏军侧面,将其围歼;二是先发制人,在苏军补充冬季损失之前,就发动攻击。至于德军攻击的目标,曼施泰因认为应选在苏军在库尔斯克城周围的突出地区。
希特勒没有选择第一种方案,他害怕哪怕是暂时的撤退,都会影响罗马利亚和土耳其的态度,他还割舍不下顿聂兹盆地的经济价值,也不想把1941年冬季寸土必争夺来的土地,就这样被斯大林不费吹灰之力就夺回去。
1943年4月15日,希特勒发布了第6号训令。他在训令中说:“这次进攻具有决定性意义,它应迅速完成并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进攻应使我们得以掌握今年春夏两季的主动权……每个指挥官和士兵都必须深刻理解这次进攻的决定性意义。库尔斯克地区的胜利应当成为照耀全世界的火炬。”为此,德最高统帅部拟定了代号为“堡垒”的作战计划。计划自北面奥廖尔和南面别尔哥罗德向库尔斯克突出部实施向心突击,围歼苏中央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攻占库尔斯克,尔后向西南方面军后方突击。
为实施“堡垒”计划,德军调集了中央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的17个装甲师、3个摩托化师和16个步兵师。北面中央集团军群派出了由莫德尔指挥的第9集团军,辖有6个装甲师、1个摩托化师和11个步兵师;南翼南方集团军群出动了两个军团,他们是霍特指挥的第4装甲集团军和肯夫指挥的肯夫兵团,共有11个装甲师、2个摩托化师和5个步兵师。另外约有20个师准备在突击集团翼侧行动,第4、第6航空队进行空中支援。总兵力为90万人,2700辆坦克,1万门火炮和2000多架飞机。
苏军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地域集结了130万人的兵力,2万多门火炮,3400辆坦克和2100余架飞机。北边是罗科索夫斯基指挥的中央方面军,南边是瓦图京指挥的沃罗涅日方面军。另外突出部的北面有波波夫指挥的布良斯克方面军,南边是马利诺夫斯基的西南方面军。突出部后方的预备队则是可涅夫指挥的草原方面军。总兵力超过200万,坦克更多达5000辆。
曼施泰因建议发动进攻的时间最好选在5月上旬,那时地面干燥,利于德军装甲部队的行动,而此时苏军尚未调集足够的装甲兵力。但因德国的新型虎式、豹式坦克交货迟误,而希特勒坚持要等到拥有足够的新型坦克才发动攻击。结果等到7月初,希特勒终于决定于7月5日凌晨午3时30分展开攻击,这时德军的先利之机已经丧失殆尽。
铁甲大搏杀:
就在德军准备于5月上旬发起进攻时,苏方情报部们就获得了情报。于是,苏军统帅部把作战警报和命令传了下去,要求各部队严阵以待,随时做好御敌准备。7月2日,苏军总参谋部终于接到德军转入进攻的最新情报。情报说德军至迟不超过7月6日在库尔斯克方向展开攻击。总参谋长华西列夫斯立即电令各部队严加戒备。7月4日,一小股德军透入苏军阵地进行火力侦察,战斗中一名德军士兵被俘,他向苏军供认,他们每人分到了一份干粮和伏特加酒,为的是明日拂晓转入突击。苏军统帅部当即将这一最新情况通报了各前线部队指挥官。
7月5日凌晨2时20分,苏沃罗涅日方面军抢先实施了炮火和航空兵的反准备。霎时,隆隆的炮声,飞机的轰鸣声,各种炸弹的爆炸声打破了深夜的宁静。战争史上著名的库尔斯克大会战开始了。
本来,苏军是防御性作战战略,但这提前的反准备炮火却使德军前沿阵地的官兵以为是苏军要向他们进攻了。苏军的炮火先行摧毁了德军部分炮兵阵地,打乱了德军前沿阵地的通讯指挥系统。不过苏军的反准备炮火略嫌早了些,倘若再晚30—40分钟,那么效果可能更好。因为德军装甲部队和步兵大多未开始进攻前的集结。
7月5日清晨6时左右,德军终于开始发起进攻。在北面奥廖尔方向上,莫德尔投入了第9集团军的3个装甲师及4个步兵师,共约500百辆坦克及自行强击炮,以25英里宽的正面,向苏中央方面军第13集团军的左翼进攻。德军坦克梯队大都排成一个楔形,冲在前端是10—15辆装甲最厚的虎式坦克和斐迪南式自行强击炮。斐迪南式自行强击炮是当时德军装甲最厚的突击炮,88毫米炮可以在1800米的的距离击毁T-34坦克。虽然它靠著厚重的装甲突破了苏军阵地,但由于在设计上没有配备机关枪,不能摧毁苏军火力点,因而使步兵无法跟进,结果在失去步兵掩护的情况下,很快就被苏军击毁。第9集团军整个白天的5次突击进攻都被击退。只是到了傍晚,莫德尔再次投入兵力,才勉强楔入苏第13集团军的阵地。即使这样,最大纵深也只有6公里,更多的是2—3公里。
同日,南方集团军群从南面的别尔哥罗德发起进攻,曼施泰因在不足50公里的正面展开了3个装甲军,由左至右分别是第48装甲军、第2SS党卫装甲军(属霍特的第4装甲集团军)及第3装甲军(属肯夫兵团),进攻兵力共8个装甲师、1个机械化师及5个步兵师,坦克共约700百辆。当天,霍特的楔形坦克队在空军及炮兵的强力支援下,顺利的突破苏军近卫第6集团军的阵地。傍晚的一场雨使得攻势暂时停了下来,肯夫的部队也在近卫第7集团军的阵地前受挫。
7月6日清晨,德军再次发起进攻,所有各部队的正面全都是激烈的血战。莫德尔的第9集团军在伤亡惨重及弹药大量消耗下不得不放弃了前进。2天以来,第9集团军仅仅前进了6—9公里而已,然而却付出了死伤25000人、2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以及200架飞机的代价。在南面,南方集团军群的3个装甲军在损失了近200辆坦克后,继续向奥博扬方向缓慢逼进。
7月7日,莫德尔投入了预备队,但他发起的5次攻势都没能获得多大的进展。南面霍特的攻势则比较顺利,第48装甲军顺利的突破了几个据点,击退了苏军第3机械化集团军。
在前3天的战斗中,中央集团军群击毁了379辆苏军坦克,南方集团军群则击毁了483辆。这总共862辆的坦克,德国空军即包办了291辆,而德国空军本身只损失了54架飞机而已。
7月8日,莫德尔集结了300辆坦克再度发动了猛烈的攻势。首当其冲的是苏军第3反坦克旅。苏军炮兵直到650—750码的距离才开火,并且大都能坚守炮位。其中一个营在摧毁17辆坦克后,全营只剩3人存活。第3反坦克旅也几乎全军覆没。在南面,苏第3机械化集团军以40辆T-34对德军第48装甲军展开反击,结果以大败收场。
战至7月10日,莫德尔已经用完了所有的预备队,并且损失了全军将近三分之二的坦克。罗科索夫斯基的中央方面军渐渐对德第9集团军展开反击,莫德尔只得转攻为守。在南面,霍特前进到了战略要地奥博扬附近,严重威胁到库尔斯克的南面。其间主力“大德意志”师的豹式坦克频频产生机械故障,但是该师仍然能够发挥相当的战力。位于攻击正面中央的第2SS党卫装甲军,与第48装甲军联手击退了苏军第1坦克集团军及近卫第2、第5坦克军,迫使苏军后退并重整防线。同时肯夫兵团也打通一条进路,巩固了第4装甲集团军的右侧翼。
到7月11日为止,北面中央集团军群的第9集团军大约突破了20公里,不过似乎已经无法再前进了。南面南方集团军则前进了30多公里,3个装甲军都突进到了奥博扬以及交通要地普罗霍罗夫卡的前方。但苏军在炮兵及空军的强力支援下,瓦图京的沃罗涅日方面军挡住了南面德军进一步占领奥博扬的企图,同时也向朱可夫请求增援。朱可夫于是下令可涅夫的草原方面军向普罗霍罗夫卡增援。德军在11日的攻势里击毁了220辆苏军坦克和70架战机。自“堡垒作战”发动以来,苏军已经损失了1640辆坦克、1400门火炮以及被俘虏了28000人。
7月12日,防守北面奥略尔突出部的德中央集团军群的第2装甲集团军遭到苏西方方面军、布良斯克方面军及中央方面军的攻击,中央集团军群总部不得不把莫德尔的第9集团军的4个师抽回防守,德军北面攻势因此停顿下来。
在南面,南方集团军群的装甲军继续向奥博扬和普罗霍罗夫卡实施猛烈突击,担任主攻的是豪瑟指挥的第2SS党卫装甲军,辖有近700辆坦克,其中约100辆是虎式坦克。其左侧是第48装甲军,右侧还有肯夫兵团的300辆坦克支援。当日上午9点,在普罗霍罗夫卡城的南郊,第2SS党卫装甲军遭遇到草原方面军派来增援的部队,主要是罗托米斯托夫指挥的近卫第5坦克集团军,该集团军拥有850辆坦克,大部份是T-34。另外还有近卫第5集团军。这两个部队自7月初即被保留做为预备队,兵员及装备都经过充份的补充。
两军装甲主力相遇后,很快就绞杀在一起。德军的坦克炮虽然能在1500—1800公尺的距离开火,但在这种情况下,虎式坦克强力的火炮及厚重的装甲都讨不到什么便宜,反而是巨大的炮塔不易旋转成了致命伤。不多久,草原上上到处都是坦克的残骸。浓密的烟硝弥漫了战场,坦克行进和射击扬起的沙尘更阻碍了两军的视野,两军的士兵也混杂在其中互相厮杀。炮声、枪声、爆炸声、喊杀声和哀号声响成一片。坦克手侥幸的从燃烧的坦克里爬出后,往往被迫拿起步枪像步兵一样的作战,有时双方的坦克手甚至用匕首肉博。除第2SS党卫装甲军外,第48装甲军也遭遇了苏第1坦克集团军和近卫第6集团军。肯夫兵团到了下午也投入了普罗霍罗夫卡的战斗。德军第4航空队和苏军第2、第17航空军的飞机都尽全力支援地面战斗,空中和地面爆炸声不绝于耳。
这场普罗霍罗夫卡空前规模坦克大战一直持续到傍晚才结束。在历经8个小时血战后,德第2SS党卫装甲军和苏近卫第5坦克坦克集团军都损失了超过350辆坦克,德军步兵伤亡多达1万人,苏军步兵损失不详。到7月12日为止,南方集团群击溃了苏军10个坦克军或机械化军的预备队,向前突破了30—40公里。俘获苏军24000人,缴获、击毁苏军坦克1800辆、野战炮267门,战防炮1080门。
苏军的反击:
蓄势以久的苏军投入了大批的预备队,使得库尔斯克一带的苏军累计兵力多达264万人、火炮52500门、坦克8200辆,飞机也多达6950架。连日来德军也对库尔斯克增援,共投入了154万人、16000门火炮以及5000辆坦克、5000架飞机。
7月13日,希特勒紧急召回克鲁格和曼施泰因开会,他首先宣布英美联军已于7月10日在西西里岛登陆,意大利的情势恶化。希特勒认为德军必须要抽调兵力到意大利和巴尔干半岛,因此“堡垒”作战可能被迫停止。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克鲁格也支持停止该作战,因为苏军已经开始攻进奥略尔突出部,突出部有将近60万德军,包括49万战斗部队。如果不及早将德军撤出该地区,极可能会重演斯大林格勒的悲剧。曼施泰因则认为德军已经到了胜利的边缘,就这样放弃苦战的成果未免太可惜了,他表示至少要把苏军的预备队全部击溃才罢手。最后希特勒还是根据地中海和中央集团军群的情况,决定停止“堡垒”作战。作为妥协,他同意让曼施泰因的南方中央集团军群继续攻击库尔斯克的苏军,直到击溃苏军装甲预备队为止。
在北面奥略尔方向,苏军于7月12日就开始转入反攻,投入兵力达到128万人、2万门火炮以及2400辆坦克、2000架飞机。苏军以近卫第11坦克集团军为主,向德第2装甲军团的阵地突破。苏军火炮的密度达到每公里150—200门,坦克密度也达到每公里15—20辆。然而即使是这么强力的反攻,苏军仍然无法重演斯大林格勒的大包围。莫德尔利用数道预备好的防线,巧妙地迟滞苏军的攻势,慢慢地将德军撤出奥略尔。直到8月5日苏军才终于收复奥略尔,大部份的德军已经安然撤退到下一道防线。而在南部战线,希特勒于7月17日撤出了第2SS党卫装甲军前往意大利。于是曼施泰因只好停止攻势,向后撤退。8月3日,苏沃罗涅日方面军和草原方面军在西南方面军的配合下,向南方集团军群发起大规模反攻,于8月23日收复了卡尔可夫。至此,库尔斯克大会战结束。
这次大会战,德军损失近50万人,坦克1500多辆,作战飞机3500多架,火炮3000余门。这些惨重损失,使德军在苏德战场上完全转入了战略防御。尽管德军一度击溃4倍于己的苏军,苏军损失也很惨重,但苏德战场的主动权还是完全转移到苏军手中。对此,前西德历史学家格利茨评价说:“库尔斯克大会战对于德军是致命危机的开端。”
本书附光盘1张。
决战柯尼斯堡 豆瓣
作者: 周思成 中国长安出版社 2014 - 8
“掳掠人的,必被掳掠;用刀杀人的,必被刀杀。”从古至今,战争带给人民的,只有灾难、贫瘠和苦痛,无论最终战胜或战败。
《决战柯尼斯堡:二战德军东普鲁士最后的要塞陷落纪实》参考了大量立场各异的战史著作和德苏双方高级将领的回忆录,试图从公平的角度,忠实还原酷寒与战争风暴中心的人间炼狱,并从德国历史和精神深处,揭示出柯尼斯堡不应被遗忘的人性伤痕,警示后人和平的珍贵。
2018年2月22日 已读
你可知加里宁格勒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与布雷斯劳、但泽、梅梅尔、斯德丁一样是永远的德意志之殇
东普鲁士 二战 军事 历史 德军
Мятежный "Сторожевой". Последний парад капитана 3-го ранга Саблина 豆瓣
作者: Шигин В.В. Вече 2013
Новая книга известного российского писателя-мариниста капитана 1-го ранга Владимира Шигина посвящена драматическим событиям ноября 1975 года, когда заместитель командира большого противолодочного корабля «Сторожевой» по политической части капитан 3-го ранга Саблин поднял мятеж, предъявив ультиматум Л.И. Брежневу, чтобы начать в СССР новую, 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ую, революцию. Об этом происшествии слышали многие, но никто до сих пор не мог дать полную и объективную картину случившегося.
Автору впервые удалось получить доступ к уникальным документам архива ФСБ РФ, которые еще никогда и нигде не публиковались, встретиться со многими участниками и свидетелями тех событий. Как всегда, В. Шигин выстраивает свою версию происшедших событий, подкрепляя ее многими доселе неизвестными фактами.
2023年5月30日 在读 俄罗斯军事作家希金上校关于萨布林事件的“纪实文学”
军事 历史 政治 苏联
人·战争·梦想 豆瓣
作者: 瓦·瓦连尼科夫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2005 - 1
俄罗斯大将瓦连尼科夫在本书中描述了自己在苏联时代的青少年生活以及在此背景下投入伟大卫国战争的经历。从战争动员到参加军官训练直至奔赴沙场,作者亲历了战争中的许多重要事件。书中详尽讲述投入残酷的期大林格勒战役,参加大反攻强渡第聂伯河,席卷东欧德军进而攻克柏林、占领帝国大厦等一系列史诗性行动。作者以“战壕真实”展示历史画面,更加贴近事物本来面目。其本人是当年频出于苏联纪录片中的那们从莫斯科中央机场迎接来自德国战场的胜利旗帜、并手执其参加红场受阅的青年指挥官。由于战后身居高位得以接触大量内部材料,本书还披露了许多此前未曾公开的解密文献和史实。作者对二战重要国际人物有着自己的理解,特别是对盟军行动、“诺曼底登陆”和苏德战场的军事意义之阐释堪为富有俄甸斯军人个性的一家之言。
帝国的消亡 豆瓣
Гибель империи
作者: [俄] E. T. 盖达尔 译者: 王尊贤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 6
《帝国的消亡:当代俄罗斯的教训》的作者从介绍世界历史上各帝国衰落的过程开始,从呈现上世纪80年代苏联经济状况入手,抽丝剥茧似地分析了苏联由食品短缺、物价飙升、货币危机、金融失信、石油价格下跌、政策失当而引起的经济恶化,如何一步步地演变为危机、演变为灾难、演变为破产,最后演变为政治失控.导致了苏联的消亡,使人们了解到苏联的解体并不是在骤然间迅猛地分崩离析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和必然的结果。
高加索会战 豆瓣
Битва за Кавказ
作者: [苏]A.A.格列奇科 译者: 杨树人 张文良 三联书店 1978
本书是苏联前国防部长格列奇科写的一部军事历史书籍。书中叙述了高加索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概况,苏联最高统帅部的防御措施和对该地区作战行动的指挥。
高加索会战由众多的攻防作战组成,历时一年零三个月,双方参战兵力达五、六十个师。
苏联党政军头目多人参加过这里作战和本书的编写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今天苏军的战略思想、作战原则和特点(特别是山地作战特点)、各军兵种的战斗使用和协同动作的组织原则。作者宣称:“这些经验,时至今日也有现实意义”。本书对我们了解苏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特别是在山地作战中的组织、准备和指挥情况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特译出供有关部门研究参考。
见证 豆瓣 谷歌图书
9.4 (9 个评分) 作者: [苏] 肖斯塔科维奇 口述 / 伏尔科夫 记录并整理 译者: 叶琼芳 花城出版社 1998 - 1
《见证》内容简介:这不是关于我自己的回忆录。这是关于他人的回忆录。别人会写到我们,而且自然会撒谎——但那是他们的事。 关于往事,必须说真话,否则就什么也别说。追忆往事十分困难,只有说真话才值得追忆。
回头看,除了一片废墟,我什么也看不到;只有尸骨成山。我不想在这些废墟上建造新的波将金村。
我们要努力只讲真话。这是困难的。我是许多事件的目击者,而这些都是重要的事件。我认识很多名人显要……
布列斯特的要塞 豆瓣
Брестская крепость
作者: [苏]谢·斯米尔诺夫 译者: 徐昌汉 / 赵立枝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6 - 3
2014年9月10日 想读 就像中国在出版“敌方”的书的时候都会删删改改外加“请读者注意鉴别”一样,这样的书也得去掉社会主义歌颂体文字提取信息
二战 俄国文学 军事 卫国战争 历史
红鹰中队 豆瓣
作者: 史蒂夫•戴维斯 译者: 熊杰 陕西出版集团三秦出版社 2011 - 10
全书共计三十万字,近百张珍贵照片。是根据“红鹰”中队69名飞行员中的31人的回忆整理而成,作者史蒂夫戴维斯收集整理了65个小时的采访录音,并查阅了与之相关的所有现存官方解密资料。
主要内容
“红鹰中队”是美国空军一支用于模拟苏联空军的对抗训练中队,其属于美军的Constant Peg项目,该项目曾是美国军方的高度机密,而红鹰中队更是其机密核心。1988年,红鹰中队解散,实际上是融入到了美军每年一度的红旗军演。2006年,美国空军公开承认曾在拉斯维加斯西北部的托诺帕试验靶场使用苏制战机进行训练和研究工作。随后,4名曾参与该项目的飞行员也结束了数十年的沉默,向公众媒体透露相关信息。自此,传闻中的Constant Peg项目和美国空军4477红鹰测试评估中队终于得到证实。
该书详细介绍了从1968-1988年,红鹰中队的创立、发展过程、机构设置、重大事件……。全面揭示了美国空军这一曾经的最高机密的神秘面纱。对于全面了解当代美空军训练模式和战术规范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
前美国空军参谋长约翰上将为本书作序
美军最高机密首次在国内批露.
美军最神秘的部队!
一支完全由苏制米格战机组成的美国空军部队!
一群30多年完全被美国政府否认存在的人!
Operation Barbarossa 1941 (3)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作者: Robert Kirchubel / Peter Dennis Osprey Publishing 2007 - 8
Osprey's third and final volume in the Barbarossa trilogy, this title completes the account of the strategic intricacies of the German campaign against Russia. Detailing the final Nazi push for Moscow, Robert Kirchubel examines the causes behind the German failure, including the inability to re-supply troops or provide reserves, and the lack of decent German winter uniforms and transport.

Full-color artwork, maps and bird's-eye views illustrate the campaign in detail, revealing how the Red Army capitalized on every German weakness in spite of its own flaws.
卡廷惨案真相 豆瓣
作者: 乌卡什·贝尔特拉姆 译者: 乌兰 新星出版社 2012 - 5
卡廷事件(Katyn Massacre),又称卡廷惨案、卡廷森林大屠杀,指二战期间,1940年春,大约22000名波兰军人、知识分子、政界人士和公职人员在卡廷森林、加里宁等地遭到苏联军队杀害的事件;共有约22000名波兰人被害,其中在卡廷森林被害的有4000余人;1943年,发现波兰军人尸体的纳粹德国称杀害事件为苏联所为,遭到苏联否认;直至1990年,波兰总统的雅鲁泽尔斯基访苏时,苏方才正式承认对卡廷事件负全部责任;2010年4月,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下令公开俄方掌握的卡廷事件历史文件,这是首次向公众公开卡廷事件的相关材料;另外有同名电影。
这本书是在波兰总统飞机失事后专门为中国编辑的书,这不是一本成书,是文本资料,编辑这本书的目的是让中国读者了解这一重要历史事件的真相,是第一本直接用波兰文翻译成中文的历史资料书。
在乌苏里的莽林中 豆瓣
9.5 (8 个评分) 作者: [苏]弗·克·阿尔谢尼耶夫 译者: 王士燮 / 沈曼丽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 2
弗·克 阿尔谢尼耶夫考察西伯利亚原始森林时,遇到了一位赫哲族猎人德尔苏·乌扎拉,请他做向导。流浪猎人乌扎拉譬觉灵敏 对山林无比熟悉 能嗅到动物的气息。辨别人和动物的足迹等等。他凭借高超的生存本领,数度帮助阿尔谢尼耶夫和他的队伍渡过难关,多次救了阿尔谢尼耶夫等人性命。两个男人在森林探险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5年以后,阿尔谢尼耶夫把德尔苏带到生活无虞的城市居住。可老猎人处处与现代化的社会发生冲突。最后,属于大自然的德尔苏·乌扎拉返回莽林中,不幸死于盗贼之手。
本书是对一个善良朴实平凡的人的终极关怀,是一曲普通人的生命的挽歌。
本书是苏联地理学家阿尔谢尼耶夫于二十世纪初在乌苏里地区考察后写出的地理考察报告,也是一部堪与《瓦尔登湖》相媲美的绿色文学经典,全书分为《乌苏里山区历险记》(原名《乌苏里地区之行》)和《德尔苏·乌扎拉》两部分。日本电影大师黑泽明根据该书改编的电影 《德尔苏·乌扎拉》引起国际影坛轰动,获得1975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毕生的事业(上下) 豆瓣
Дело всей жизни
作者: [苏]亚.米.华西列夫斯基 译者: 柯雄 三联书店 1977 - 7
作者在斯大林格勒大会战、解放顿巴斯、克里米亚、白俄罗斯以及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的战役中负责主持军事部署,在东普鲁士历次战役和在远东粉碎日军的各次战役中亲自指挥作战。书中叙述作者的生平经历以卫国战争时期为主,对以上历次重要战役的组织、准备和实施、指挥以及战时苏军大本营的战略考虑等活动均作了较详细的叙述,因此本书对苏陆军的发展和作者在第二次大战期间指挥和参与的一些战役,提供了不少资料,有一定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