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曼底登陆
最长的一天 (1962)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The Longest Day
8.8 (42 个评分) 导演: 肯·安纳金 / 安德鲁·马顿 演员: 理查德·伯顿 / 肖恩·康纳利
其它标题: The Longest Day / 碧血长天(港)
影片描绘的是登陆诺曼底的第一天所发生的事件,所谓最长的一天是该片分别从盟军和德军双方面的角度同时描述诺曼第登陆这一历史战役的来龙去脉,以及双方在此期间的重要反应,手法平实,场面逼真,让整个事件在观众眼前重现。并且粗中有细,无论是决策的将军还是登陆的士兵都写得栩栩如生:英军战机低空飞过攻击;美国特种部队遭德军射击;一群法国修女冒着枪林弹雨抢救联军伤兵……
2008年4月26日 看过
2008年4月26日 评论 永远的D日 - D日 1944年6月6日 “无论对于盟军还是我们,这都将会是最长的一天。”――德国陆军元帅埃尔温·隆美尔 15万盟军将士,在经过了两年多的准备后,在这一天的清晨乘船抵达英国南部的怀特岛海域集结。几个小时后,一场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两栖登陆行动拉开了序幕。 柯尼利厄斯·瑞恩这位敏锐的爱尔兰记者,以其特有的眼光,利用各种资料,甚至亲自访问艾森豪威尔、蒙哥马利等亲历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战争画卷。 1962年这部与同名纪实文学一样永垂不朽的电影诞生在当今最著名的电影巨头20 century Fox的摄影棚里。在黑白片时代,如此宏大的场景令后人也叹为观止。 六七十年代是一个激情四射的年代。在经过近二十年的恢复建设后,欧美已经回到了甚至大大超过战前发展水平。物质生活的丰富带来精神生活的需求。而那场刻骨铭心的战争给人的记忆犹新,电影题材由此纷纷瞄准二战。各国战时的英雄主义气氛尚未消去,为了表现英雄主义和宏大的战争场面,各大电影公司不遗余力地动用最新的拍摄技术的效果制作。《最长的一天》就是在这种环境中诞生的blockbuster,大量的航拍镜头与5位数的群众演员外加一 在当时的电影界恐怕也是luxury。因此它无可争议地成为诺曼底登陆题材电影中的经典。 六七十年代的二战电影,一般都有大牌加盟,如1965年的《坦克大战》(the battle of bulge)请到了亨利·方达和罗伯特·萧;1970年《中途岛》(midway)则有亨利方达,查尔顿·赫斯登(主演《宾虚》),罗伯特·米切姆,三船敏郎(《罗生门》《山本五十六》) 1977年瑞恩的绝笔《遥远的桥》(a bridge too far)请到了肖恩·康纳利和安东尼·霍普金斯。而作为这一系列电影的起点,《最长的一天》汇集了空前的整容。你能看见罗伯特米切姆饰演的美29步兵师副师长科塔准将在奥马哈海滩上大喊:“留在海滩上的只有两种人,死人和将死的人。现在让我们离开这个鬼地方!”;亨利方达饰演的美第4步兵师副师长小西奥多罗斯福准将忍着病痛向师长雷蒙德巴顿少将请缨;理查德伯顿饰演的RAF飞行员在酒吧里发牢骚;肖恩康纳利饰演的英国小兵在水里栽跟头… 这部与原著一样史诗般的作品,闪动着那个时代激情的火花。 因为离二战相去不到二十年,电影中不少细节都做得和原来一样,一些道具也不难找到。这在后来那个动辄用现代武器硬充二战武器的时代(《坦克大决战》《巴顿将军》)实在是难能可贵。即使是《大决战》这样应官方要求不计成本的“政治片”也做不到这一点。 现在我就内容谈谈这部片子。关于那场激动人心的战役,迄今已有六十余年了。当年的亲历者大都已不在人世。但是人们始终不会忘记这“改变世界的一天”。这一天敲响了纳粹的丧钟,“从这一天起,第三帝国的寿命只剩下不到一年了”;这一天开始了铁幕的酝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当第一名伞兵踏上欧洲大陆时,他已经济为那道看不见的柏林墙——铁幕——添上了第一块砖;这一天开创了人类战争史上的新纪元,大规模两栖登陆作战不再是纸上谈兵,海陆空三军第一次并肩作战(当时美军在太平洋上的登陆战的主力是海军陆战队,不属于陆军编制)。 艾森豪威尔,作为这一奇迹的最高统帅,以他非凡的组织协调能力完成了他一生中最灿烂的战争作品;而隆美尔则不幸地当了这幕大戏的配角。尽管他预计攻击点可能是诺曼底,却宁愿相信是在加来,并预计六月中旬以前盟军不会登陆,于是在六月五日他风尘仆仆赶回家为妻子过生日(她的生日是六月六日)。这几乎是他在埃及时的境况的重演(隆美尔预计蒙蒂十一月前不会发起进攻,而且进攻重点是北线,于是就安心回维也纳度假去了。而在十月二十三日夜,蒙哥马利先是在北线佯攻,随后在南线发起全面进攻。德军全线溃败,这就是著名的阿拉曼战役)。结果这一天他失算了。一个半月后,他丢掉了整个诺曼底。再过了三个月,他丢掉了性命。 D日的故事在不断被传诵,《六月六日》、《红一纵队》、《拯救大兵瑞恩》、《兄弟连》……但是《最长的一天》将与D日一样成为永恒。
1962 二战 历史 战争 最长的一日
诺曼底大风暴 (2004) 豆瓣
Ike: Countdown To D-Day
导演: 罗伯特·哈蒙 Robert Harmon 演员: 汤姆·塞立克 / 蒂莫西·博顿斯
其它标题: Ike: Countdown To D-Day / 艾帅与登陆日
本片记录了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前90天紧张的作战准备,同时描绘了点射的最高指挥官-欧洲盟军最高司令艾森豪威尔面对众多分歧、困难极大的情况下,如何排除各种不利因素,指挥若定,最终取得胜利的情节。这场战役也使他名扬四海,载入史册。
美国2004年罗伯特哈蒙执导的电视电影,老牌影星汤姆塞立克(《三个奶爸一个娃》)主演。他在片中表现不俗,影片并非以大场面的动作为追求,而是把镜头对准战役双方的指挥部,刻画人物细致,不失为二战电影嘉作。
2008年5月16日 看过
2008年5月28日 评论 艾克之于我 - 如果说诺曼底是一场规模宏大的演出,那么它的总导演必定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导演。人们津津乐道于D日当天那些传奇的英雄故事,却总是忽略了那些幕后英雄,那些幕后的故事。 应当感谢本片的导演,他以一种新的视角去观察这场60年前的经典战役,也给了我们更多的启发和思考。在这部影片中,艾森豪威尔等历史人物上再是以往史诗片里那种神话了的形象。他们也是人,和普通的士兵、军官一样,是有血有肉,有各种欲望、私心与私生活的人。但是他们的责任,却是足以被神话了的。一个普通人担负起了上平常的任务,他就成为了一个上平常的人。如果成功,他就成了一位上朽的人。这也就是杰出人物与人民群众的区别。 毫无疑问,指挥三百多万大军攻向西欧,特别是在一天内指挥十几万大军攻上一段窄窄的海滩;同时要协调好陆海空三军特别是处于三军交汇处的海军陆战队、空降兵、海军航空兵的行动;以及打理好英美法加等多国部队的关系。这样的重任无论谁都上敢轻易接下,即使是总管全局、运筹帷幄的马歇尔,布鲁克。艾克在得到任命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拜访邱吉尔,要求得到英方的全力支持。在与邱吉尔一番交涉后,首相大人作出了让步,并郑重地告诫艾克:“将军,你现在所要求的权力之大是前所未有的,亚历山大大帝没有,恺撒亦没有。” 获得上级的授权只是第一步,还需有下级的拥戴与朊从。对乱说话但有实力的巴顿,他有打有用:为了盟军团结将他冷藏,为了拓展登陆场由于被将他用于登陆后的行动;对酒后失言且能力平平的亨利·米勒中将(此公是艾森豪威尔在西点军校的室友),他铁面无私,硬是把米勒调回国内。赢得了他的参谋班子的集体信任。 此外,还有难缠的戴高乐,为了赢得他手下法军以及法国人民(别以为法国人民真的做好了欢迎老美)的支持,艾克作为最高统帅,上得上作出相当大的让步,为的,就是赢得这整场战役的胜利。 虽然说天时上如地利,地利上如人和。但是现代战争重视对人的生命的最大限度的保护。能少死人就尽量少死人。所以对天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英吉利海峡的天气之差是出了名的。为了凑到一个好的时机,艾克和他的将军、参谋们把D日H时一再延后,当到了6月5日时,恶劣的天气再次降临。此时如果再延期,就要延后三个礼拜,那样希特勒发现盟军意图的几率又将高出许多。打,还是上打?这成了一个艰难的抉择,毕竟关乎十几万人的生命啊!当盟军首席气象官史塔格上校报告天气在6日将有短暂好转时,艾克当机立断:进攻!恶劣的天气影响了盟军,自然也迷惑了德军。于是就有了那段可歌可泣的故事。 前些日子一直在忙双语晚会的事,忙里偷闲看了这部片子。心里感触颇深,联想到当时自己的situation。当时已是考试始过,晚会迫在眉睫然诸多节目八字未有一撇。双语前一日及当日,诸多事务亟待处理,多方关系千头万绪,需一条条理清、协调,正如艾克在D日前后的情形。所以有了经历再重看电影就有了上同体验。 当然,我自然是上敢以豪门名将自比的。艾克及其班子的伟绩,当是永载史册的,让我历数他们的名字,献以我最深的敬意。(使用的是他们的最高军衔) 德怀特·艾森豪威尔(Dwight D Eisenhower)美国陆军五星上将 盟军欧洲远征军最高司令 伯纳德 蒙哥马利(Bernard Montgomory)英国帝国元帅 诺曼底登陆地面部队总指挥 亚瑟 威廉 特德(Arthur William Tedder)英国皇家空军元帅 盟军欧洲远征军最高副司令兼战略空军总指挥 伯特伦 拉姆齐(Bertram Ramsay)英国皇家海军上将 诺曼底登陆行动海军总指挥。1945年因空难不幸殉职。 特拉福德 利—马洛里(Trafford Leigh-Mallory)英国皇家空军上将 诺曼底登陆行动战术空军总指挥。1944年11月在前往缅甸赴任途中因空难殉职。 奥马尔 布雷德利(Omar Bradley)美国陆军陆军五星上将 美第一集团军司令。 小乔治 史密斯 巴顿(George Smith Patton Jr.)美国陆军上将 美“第一集团军”司令。登陆后任美第三集团军司令。
战争 电影 美国 艾森豪威尔 诺曼底登陆
大西洋壁垒 豆瓣
作者: 杨增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8 - 10
《大西洋壁垒:隆美尔的铜墙铁壁》回眸了大西洋壁垒上的经典战役,对二战时德军营建大西洋防线及盟军对之的突破进行了具体而平实的叙述。自亚当夏娃被逐出温暖安适的伊甸园开始,追求安全感的斗争就伴随着人类的整个历史。从山川沟壑到藤牌木盾,一切自然和人工的物体都被用来增加防御的可靠性。这一切发展到20世纪,科技的进步已经削弱了防御与进攻的绝对隔阂,强大的火力也被用来增加防御的厚度,终于催生出一条空前恐怖的漫长壁垒。
诺曼底的六支军队 豆瓣
作者: [美]约翰·基根 译者: 小小冰人 中国长安出版社 2015 - 1
盟军对诺曼底海滩的进攻是一场几近完美的胜利,但还是经历了三个月的苦战才将德军在诺曼底的防御彻底打垮,并解放了巴黎。本书对这场战役进行了出色的、极为独特的描述,面对这些战斗,读者们经受着严峻的考验——每个人都会邂逅一个不同民族的观点。我们通过这种方式了解到的东西,就像亲身参与美军伞兵的空降,跟随加拿大士兵冒着弹雨向前推进,陪伴苏格兰步兵步行穿过田野,搭乘一辆英军坦克对敌发起进攻,投身于德国人在莫尔坦发动的反击,在波兰人的指挥下封闭法莱斯包围圈,作为一名“自由法国”的战士解放巴黎。本书在超越传统军事史的同时,也为二战中这场最重要的战役勾勒出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诺曼底登陆是二战乃至人类历史上规模zui为宏大的登陆作战,它的成功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态势发生了根本性转折。参与登陆作战的有德国、美国、英国、加拿大、波兰、法国等多国部队,他们与严阵以待的德军展开了长达两个月的殊死搏斗。《诺曼底的六支军队:从D日到巴黎解放(1944年6月6日~8月5日)》从英美两国艰难确立作战计划讲起,独辟蹊径地剖析了上述六国所面临的不同处境和桌面下的博弈,除了紧张的战斗场面,本书还将诺曼底登陆的幕后全面、立体地展现在我们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