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协
Brahms: Piano Concerto No. 1 豆瓣
8.0 (7 个评分) Glenn Gould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8年9月22日 出版发行: Sme
转自天涯社区《一场离经叛道的演出》,作者普鲁士蓝:60年代初,正值演奏生涯巅峰的古尔德却生出了“演出的恐惧”,日复一日的音乐会重复曲目令他心生厌倦,他下决心准备退出舞台。
恰在这时,发生了1962年4月的勃拉姆斯第一钢琴协奏曲的“演出事件”,这场在公众和音乐界引起一场山崩海啸般轩然大波的“速度之争”,几乎成了更直接导致古尔德远离舞台的诱因。
1962年,古尔德还不满30岁,这位年轻的加拿大钢琴家内心深处充满着非常浪漫的冲动,他不止一次的说过“我是一个根深蒂固的浪漫派”、“我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不可救药的浪漫派”之类的话,但他对浪漫主义音乐的看法却与同时代人截然不同,他对萧邦、李斯特、舒曼、柴可夫斯基都有些不屑一顾,而对勃拉姆斯是情有独钟的。他对勃拉姆斯音乐中很少有人能够体会的那种即兴随意的流动十分入迷。他对勃拉姆斯的诠释也完全不是人们想象中的那种严谨、克制的古典态度,而更强调一种充满了热烈冲动的浪漫气息。
这一年,古尔德计划与伯恩斯坦合作,演奏勃拉姆斯的第一钢琴协奏曲。他认为,这首乐曲绝不应当演奏成一般浪漫主义作品那样的竞争气势和夸张风格,它是一部为乐队与钢琴而作的交响乐,最重要的应当是结构上的有机统一,而非通常人们理解上的戏剧性的冲突。他说:“我所要做的一切都是刻意减少主题之间英雄性与抒情性的对比,更加着力于表现主题群中结构材料的对应关系”。
这决定了古尔德对这首乐曲的演绎一定是非正统的,是惊世骇俗、离经叛道的。他坚持用一种极慢的速度来演奏。他对勃拉姆斯在乐谱上的标记“庄严的”做出了自己的解释,他认为那应该意味着沉着和缓慢,只有这样音乐才会有更为宽广的呼吸,内在的律动才会一致。他把自己的这一发现兴冲冲的告知伯恩斯坦。对此,伯恩斯坦既感震惊,又不无欣赏,应当开诚布公的说,伯恩斯坦对于年轻的古尔德的这一大胆尝试是全力给予了支持的。他决定和古尔德一起冒一回险。
这一年的4月6日,古尔德与伯恩斯坦指挥下的纽约爱乐乐团合作演出了勃拉姆斯第一钢琴协奏曲。伯恩斯坦一定觉得他应该对观众有个交代,让大家对接下来的演出有个心理准备,因此他决定在开演几分钟前对观众谈谈“这个非同寻常的演出”。正当观众席上安静下来,大家等待演出开始时,伯恩斯坦突然在指挥台上转过身来,面向观众发表了一个演说,事后也有人认为这是一篇免责声明。
在这段唱片上纪录下来的声明中,他称赞古尔德是一个“有头脑、有想法的演奏家”,认为古尔德对勃拉姆斯第一钢琴协奏曲的诠释在某些时候具有“令人惊异的新鲜感和说服力”。但他也说明,这将是一次“非常反常规的演奏,与我以前听过的或梦想过的诠释都完全不同。虽然我不完全同意古尔德的做法,但他是一个严肃的、聪慧的艺术家,我们还是进行了合作”。他称自己努力尽到一个协奏者的责任。

这场音乐会的录音当然被保留了下来,1998年Sony公司发行了CD。由于它清晰地纪录下来整场音乐会的实况,所以使我们得以重温那一时刻。伯恩斯坦在音乐会开始前的声明也被完整的纪录下来,人们在这场音乐会上的反应我们也甚至可以想象和感受。现场录音,讨厌的永远都是那些观众此起彼伏的咳嗽声。
作为古尔德一个特立独行或者说空前绝后的演出,它值得我们聆听和收藏。如果不是学究的音乐文献考据者,我们就没理由拒绝一次不一样的欣赏音乐的机会。
前面既说了那么多,你可以想象这张唱片上的勃拉姆斯第一钢琴协奏曲会是怎样“面目全非”的一个。它的速度很慢,透着更多的随意和亲切感而不是勃拉姆斯音乐中的凝重和庄严感,缓慢的速度有时令人感觉荒谬。但正是在这样的慢速度里,古尔德的演奏无比清晰,不动声色,达到一种少有的高洁和纯净,音色极富魅力。当然,你必须要放弃传统的对这部乐曲的认知,把它当作一部新的作品来欣赏,你会听到许多此前没有听到过的东西。从现场来看,观众对此的反应仍非常热烈,对于古尔德和伯恩斯坦近乎颠覆性的一次演出报以掌声。
但是评论界却不这样看,那些自以为是的专业人士们不可能容忍古尔德的恣意妄为,而无知的、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外行的记者们更是捕风捉影信口雌黄,整个评论界都充斥着恶毒的攻击,不仅说古尔德的演奏“慢得使人昏昏欲睡”,说“听上去令人极不耐烦,好像长时间在车站等车的感觉”,顺带着他们也攻击伯恩斯坦“违反了指挥的职业道德”和“不负责任”。比这还要尖刻的挖苦更有甚者。
这场演出的录音从此便“臭名昭著”,古尔德的自尊心受此打击之后,对音乐界的评论以及音乐会的体制充满更深的厌恶,此后他出现在舞台上的次数日渐稀少且越发不加修饰直至两年后彻底告别了音乐会现场。

古尔德的协奏曲录音本就十分稀少,除巴赫的贝多芬的,勃拉姆斯的仅录制了第一,而且仅此一版。它是否珍贵也是见仁见智。但我认为,但凡对这首曲目充满热爱的乐迷,是不应当错过听到它的机会的。它不仅只具有文献的价值,更是一场极具欣赏性的精彩演出。
柴可夫斯基&勃拉姆斯钢琴协奏曲第一号 豆瓣
Walter / Vladimir Horowitz
发布日期 1948年4月11日 出版发行: Music & Arts
《勃拉姆斯第一号钢琴协奏曲》
勃拉姆斯的第一号钢琴协奏曲一开始其实是首为双钢琴所写的奏鸣曲,后来他将之改写成交响曲,最后才成为钢琴协奏曲,全曲正式完成的时间是1859年。勃拉姆斯最早有了腹稿并要创作此曲是在1854年。当时正是舒曼病危之际。随着舒曼的生命踏入尾声,这首协奏曲也渐渐成形,也因此全曲隐约间是一首为舒曼所写的安魂曲,尤其在第二乐章更是明显可以听出这种哀伤的气质。
这首协奏曲于1858年首演于汗诺瓦,由勃拉姆斯亲自担任钢琴独奏,指挥是姚阿幸。次年他们再度演出此曲获得肯定后,就让勃拉姆斯进一步将此曲带到莱比锡布商大厦管弦乐团去演出,可是当地的听众却反映极差。此曲日后又移师汉堡演出,这次的反应则较佳。不久此曲就成为克拉拉•舒曼的曲目,受到她许多的提倡之功。此曲的交响意念甚浓,曾被当时一位乐评人戏称为带有钢琴伴奏的交响曲,也因此难免会让初接触到它的听众感到迷惑。
第一乐章:
一开始带有一种悲剧的庄严感,第一主题音乐中强烈的颤音带著一种不祥的预言风格,随后音乐才有柔和的转变,第二主题在此呼之欲出,然而管弦乐团这时又反复,将音乐带回开头的气氛,一直到钢琴进入才退让。然而,就连钢琴的介入也无法扭转乐曲原有的性格,屈服于开始主题的粗暴颤音,就在这时第二主题浮现,由钢琴带起一段颂歌般的旋律。接下来这些主题则由钢琴独奏以艰难的乐句发展得更深入,而后再现部中的音乐则出现一连串令人惊奇的转调。
第二乐章:
慢板,勃拉姆斯在主旋律之上写了“愿那以主之名而来者受庇佑”,一般相信这指的是他的恩师舒曼,不过也有人说勃拉姆斯曾提过那是指克拉拉•舒曼。不过这段文字后来被勃拉姆斯删去,以避免流露过多的感情。乐章由弦乐团拉奏—段长的主题旋律,巴松管扣低音提琴则相和接续。这时钢琴则在这段旋律上添加一种冥想的气质。法国号在第一和第二乐章都有相当具风格的演奏乐段,钢琴则在这之后发展出新的旋律。
终乐章:
一开始就相当充满活力且引人注意,勃拉姆斯籍由轮旋曲式让许多不同的观念在乐章中对比,随后钢琴以F大调插入一段音乐并由管弦乐团衔接,再交由小提琴展开另一段插入句,整段音乐于是以对位的方式呈现,这时乐章的第一主题也出现,但音乐随之转为抒情性格。随后出现一段装饰奏,上标“有幻想风的”,音乐以属音堆砌而成,在和声演奏之间有一个持续音却始终不变,这也是勃拉姆斯作品的一个特色,最后音乐进入动人的结尾。
《柴科夫斯基第一号钢琴协奏曲》
柴科夫斯基一共写了三首钢琴协奏曲,其中《降b小调第一号》是被演奏得最多的一首,作品中略含俄国味的主题,以及充满斯拉夫式粗线条和色彩的管弦乐法,正是这首乐曲的魅力所在,这首钢琴协奏曲是第一流的钢琴家们竞相演奏的曲目。
本曲作于1874年,于1875年十月在美国波士顿首演。作品完成后,并未按照一般的习惯立刻在自己的国家初演,是因为当时莫斯科音乐学院的校长,柴科夫斯基的友人尼古拉·鲁宾斯坦 (Nikolay Rubinstein, 1835 - 1881,俄罗斯著名钢琴家安东·鲁宾斯坦的弟弟)斥责此作品华而不实,无独创性,不适于用钢琴演奏。柴科夫斯基对此感到很屈辱,但他对这首乐曲有很大的信心,于是把乐谱寄给法国钢琴家汉斯·封·彪罗(Hans von Bulw,1830-1894),由这位钢琴家旅美演出时在波士顿首演,获得巨大的成功。十一个月后,才在俄罗斯上演,同样也获得了成功。后来,尼古拉·鲁宾斯坦郑重地向柴科夫斯基谢罪,从此之后他经常把这首乐曲加在他的演奏会曲目里,于是二人和好如初。1889年,柴科夫斯基将这首乐曲略加修订,成为现行的乐谱。
第一乐章:极为庄严而不太快的快板,降b小调,3/4拍。本乐章是全曲中最为著名的乐章。作品以四支圆号的引子为开始,随后展现的是极其雄壮和辉煌的主题,这个激动人心的主题甚至比整部钢琴协奏曲还要著名,是每年柴科夫斯基音乐节的开场曲,也经常被大量的影视作品所引用,为广大听众所熟知。第二乐章(朴实的小行板)和第三乐章(热情的快板)也都十分出色。这部作品是柴科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
(转自网络,原作者不详)
Brahms concerto "derives from a set of 78 rpm glass-based acetate broadcast transcription discs in the Dutch Radio archives.
Unfortunately one disc was broken and the missing material (measures 210-310 in the first movement) was replaced here with the corresponding passage from the Horowitz performance of 17 March 1935 with Toscanini and the New York Philharmonic.
Vladimir Horowitz preferred Bruno Walter as a concerto collaborator to his redoubtable father-in-law Arturo Toscanini, and it shows in these broadcast performances. The sound is quite poor in the 1948 Tchaikovsky air check, yet you can hear that the pianist relishes having more breathing space in the slow movement. Of greater value is the Brahms, a work neither Horowitz nor Walter recorded commercially. Tempos are 20 percent faster than the norm today, yet nothing ever sounds scrambled, as it did in the 1935 Horowitz/Toscanini/New York Philharmonic broadcast. The latter is drawn upon to fill in three minutes missing from the Amsterdam broadcast (the cascading octaves in the first movement). Walter provides an incisive framework for his fiery soloist, who sings as much as he thunders here. Though not state-of-the-art for its time, the sound is certainly listenable. Bryce Morrison's notes deal with Horowitz at length, but not the performances in hand. In sum, this mid-price reissue is a must for Horowitz enthusiasts.
------Jed Distler
Brahms - Piano Concertos; Overtures; Haydn Variations 豆瓣
Claudio Arrau / Bernard Haitink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3年8月10日 出版发行: Philips
作为一位伟大的古典作曲家,约翰奈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的钢琴作品不多,但几乎每首都是精品。特别是作曲家仅有的2首钢琴协奏曲,既具有19世纪传统的钢琴与管弦乐炫技的辉煌,又有深刻含蓄的内涵。为世人所传颂。特别是降B大调《第二号钢琴协奏曲》,堪称勃拉姆斯的代表作品之一。乐曲采用协奏曲历史上罕见的四乐章形式,而且主奏钢琴并未占据绝对主导的地位,这首乐曲具有勃拉姆斯所独有的沉着与厚重,同时又有他明朗、温柔的另一面。另外包含2首序曲,分别是《悲剧序曲》和《学院庆典序曲》,以及《海顿主题变奏曲》,聆听之,有助于完整了解作曲家的深邃。
伯纳德·海丁克(Bernard Haitink),以擅长指挥德奥体系交响曲而备受世人称颂,携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管弦乐团,把握恰到好处。至于同样伟大的阿劳(Claudio Arrau), 技术,激情的完美协调,自是不会让我们失望。
中国皇牌协奏曲选 - 黄河、梁祝 豆瓣
Nagoya Philharmonic Orchestea / 林克昌 类型: 古典
出版发行: Hong Kong Records Ltd.
《梁祝》与《黄河》,在中国现代音乐史上一直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不仅由于《梁祝》为最能表现中国人细腻情感、及《黄河》所表现的深刻民族情操;更因为这两部被改写为协奏曲形式后的作品,屡被国际上知名乐团及演奏家演奏;加上《梁祝、黄河》本身的创作争议性,使得《梁祝、黄河》几十年来备受瞩目。
这两部运用中国音乐素材、完全由中国人创作的作品,曾在海内外出版过数种版本;这张 HK Records 公司八十年代出版的《梁祝、黄河》(RCA Red Seal 香港版)向来在海外华人、乐迷心中拥有崇高地位。整张专辑由《黄河》磅礴的《黄河船夫曲》揭开序曲,之后的《黄河颂》、《黄河愤》及《保卫黄河》,出生于纽约的钢琴家艾斯坦钢琴演奏极富热情,充分表现出黄河的澎湃气势。《梁祝》的《相爱》、《抗婚》、《化蝶》,西崎崇子虽没有权威演绎者俞丽拿长期受大陆江南风情浸溺的游刃有余,在乐曲的技巧掌握及情感表现上倒也细致可人。尤金·奥曼迪、林克昌二位指挥大师使全片呈现的浓郁、香醇风味以及华贵、高雅气质,更加令人闻之欲醉、微熏陶然。众所周知,小泽征尔七十年代借助波士顿交响带动了《二泉映月》和《草原小姐妹》的美国热,尤金·奥曼迪指挥费城管弦乐团为钢琴协奏曲《黄河》推波助澜,一直在乐坛传为佳话。本片的另一位主角、台湾乐评界曾出于好意赞颂为“东方卡拉扬”的林克昌先生(尽管卡拉扬在林先生心中并非褒义词)也是这张唱片光芒万丈的重要原因。上世纪六十年代,林先生早已是享誉世界的华人指挥家,那时的小泽征尔和梅塔还刚初出茅庐。林先生青年时期就得到“音乐哲学家”埃奈斯库真传、成了华人首屈一指的小提琴家。后凭借过硬的演奏本领、跨行而为指挥。因为乃弦乐出身,排练要求弦乐统一音色、地道指法和整齐把位,加之实行乐队声部分排及多次排练,十分精通营造“音色”和“配器效果”,林克昌也成了配器大师们如里姆斯基·柯萨科夫、柏辽兹、拉赫玛尼诺夫、柴可夫斯基作品的不二诠释者。早年应周总理邀请、林先生满怀爱国热忱报效祖国,上任当时“国内第一团”的中央广播交响乐团首席指挥,成为中国指挥界的领军人物。后因特殊政治动荡时期,林先生一家被总理特批出境,艺术历程跌荡起伏、令人唏嘘……
时至今日,尽管当初创作《梁祝》《黄河》的时代背景均已改变,但身为中国人所具有的共同情感,仍教人听《梁祝》《黄河》时莫不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