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
穆索尔斯基传 豆瓣
作者: (英)卡瑞尔・爱默生 译者: 刘昊/秦立彦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 10
《穆索尔斯基传》内容简介:莫戴斯特·穆索尔斯基是俄罗斯最伟大的歌剧作曲家,同时也可能是受到最大的误解的艺术家。《穆索尔斯基传》作者力图将真实的穆索尔斯基从“钦定”的神话中解救出来,从那些“牺牲者”、“圣徒”以及“野蛮的天才”的沉重光环下解救出来。如果艺术家的生活是悲剧性的,那不仅是因为他不为时人所理解,而且还由于一系列的因素造成了他的贫困:农奴解放、亲朋的去世、孤独、不善营生、酗酒等。这些因素在多大程度上促成了他独特的艺术观念的形成呢?《穆索尔斯基传》作者更倾向于从经济和心理的角度出发,解读这位伟大作曲家辉煌的崛起和令人痛惜的早逝——一个天才的故事。
修补裂痕 豆瓣
作者: 伊凡·休伊特 译者: 孙红杰 / 杨燕迪 校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 6
本书是对古典音乐走完20世纪旅程后的历史反思。作者伊凡·休伊特[Ivan Hewett]敏感地意识到,在音乐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格局,以及电子工业和互联网技术已迫使音乐接受方式发生巨大转型的当下,音乐文化的面貌已不再是丰富多彩,而是扑朔迷离——我们已进入了“新新音乐”时代,艺术已没有“雅、俗”之分和“是、非”之别,我们时时刻刻被形形色色的“音乐”所包围,却不幸地已丧失了评判其优劣的意识和准绳,甚至连体验音乐的激情也在日益麻木。音乐,是否还持续具有可供标榜的价值?如果有,它是什么;又该如何评判?这正是本书的核心论题之一。 休伊特对此采取明朗的肯定态度,认为:音乐是一种饱含价值的话语体系,具有与人性类似的“升华性”或“超越性”,因此不能对之采取漠不关心的随意态度和回避价值评判的中庸眼神[参见第一章];引领我们通向音乐价值的可靠向导不是别的,正是古典音乐以及与它一脉相承的现代精神。在休伊特看来,古典音乐和现代音乐并非通常所谓的“敌对关系”,而是解决同一问题的两种方案,即,当曾经统一的音乐领域迫于社会变革而四分五裂时,如何“修补裂痕”以使其复归统一。音乐领域过去曾掺杂着宇宙数学、经院哲学和社会功能,既不独立、更不统一,古典音乐是这第一道“裂痕” 的催生物,它“弥合裂痕”的办法是在不脱离传统和社会现实的情况下发展形式规范,从而孕育普适性的公众音乐话语;但随后由于其内部的扩张[如和声的发展、文学的渗入]和外部的融合[与流行音乐和世界音乐等“他者” ],艺术音乐重又走向了分裂,于是诞生了新音乐。现代主义者前赴后继所苦心探索的,也正是能够弥合裂痕、以使音乐领域复归统一的最佳方案[这同古典音乐相像]。而由于这些方案均有缺陷[或是脱离传统,或是脱离社会,或是缺乏形式价值,详见第六章“本真性”]且各自独立、相互轻蔑,故终未如愿,由此出现了第一段描述的种种“病态”。正是在这种境遇下,休伊特真挚地呼唤古典音乐的“超越”理想,并主张这种音乐精神应成为我们认识当今音乐文化的最佳向导。 不过作者坦言,时下乃是流行音乐派系纷呈、世界音乐异军突起、古典理想正位处边缘并日渐消融之际,把古典音乐视为价值准绳无异于冒险挑衅之举,但作者通过对各种音乐样式所主张的“本真性”[即某种音乐样式借以标示其不可替代性的品质]、以及这种“本真性”在各样式的代表性曲目中的实现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介,最终说明了“古典”准绳的合理性。
弹音论乐 豆瓣
作者: 罗基敏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 2
本书是一本音乐理论论文集,对历史上的音乐作品或音乐现象以及古典和现代乐器也作了相关的评介和探讨。思路清晰,文笔流畅,把严肃的音乐理论用意趣横生的现代语言表现出来是本书的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说,本书即是一部凝固在文字中的音乐作品,相信有一定审美情趣的读者会对她情有独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