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九
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马勒第九交响曲 / 金卡马九 Spotify 豆瓣
8.9 (9 个评分) Gustav Mahler / Herbert von Karajan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4年10月11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马勒《第九交响曲》.一般都看作是他的“告别”之作。在此.他要告别的,正是他深深爱着的人世间。
《第九交响曲》作于1909一1910年,由布鲁诺?瓦尔特于1912年6月12日在维也纳指挥首演。在此曲之前的《大地之歌》,原应称为《第九交响曲》,因考虑到与第九有关连的作曲家的命运,才合第九不用。作此曲时,马勒好像已安然超越了死亡,在第一乐章发展部也曾记有“呵,我消逝了的青春,我消费了的爱”,第三乐章开头记有“给在阿波罗的我的弟兄”,第四乐章结尾有“像死那样结束”。这首作品按美国音乐评论家唐斯的说法,4个乐章好比“浩大的死亡之舞,按每乐章顺序分别为:死亡作为解放者,死亡作为死亡舞的伴奏者,死亡作为战场上的敌手,以及最后死亡作为一个起慰藉作用的友人。”
共4个乐章:
1.悠闲的行板对大调,扩大的奏鸣曲式。圆号、竖琴、低音弦乐构成短小序奏后,第二小提琴呈示断断续续的第一主题,木管变形承接后,变成灰暗的D小调。第一小提琴呈现第二主题,弦乐与木管对位,铜管加人后又回到D大调,将第一主题作发展处理,大提琴、小提琴、木管承接后,变为降B大调,展开以第二主题为中心的对位发展。到顶点时,小提琴与木管奏第三主题,壮丽地发展,平静后,进人发展部。定音鼓表达序奏动机后,圆号抒情地处理第一主题,双簧管承接,变成坚毅的快板。圆号表现第三主题的发展,弦乐急速作半音阶下降。变为降B/J’调,第二主题作热情的处理。第一、第二主题加以变形,对位达到高潮,平静后在序奏动机上小号奏F小调葬礼进行曲曲调,不久变成D大调,以第一主题进人再现部。再现部—一再现呈现部材料。如果说发展部充满与死神的搏斗,再现部已在平静净化的气氛中,宁静地吟咏,各乐器纷纷作华彩处理,最后以弦乐幽静的泛音而结束。这个乐章以死亡降临开头,主旋律则是告别的不同表现。柏格认为,这是马勒“有生以来所写的最最神圣的东西,它表现了他对人世的异常热爱,表现他多么渴望在世间平静地生活,渴望享受大自然的深逮奥秘——在死亡到来之前。因为死神的降临是无可抗拒的,整个乐章渗透了死亡的征兆,它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尘世的一切理想都以它而告终。”马勒的学生布鲁诺?瓦尔特 则认为:“这一乐章发展成为离别情绪的一个凄恻动人而又高洁庄重的缩影,徘徊在离别的悲哀和对天国光辉的幻觉之间的退想是独一无二的,它使这一乐章升华到天堂幸福的境界。”
2(大调,指示“以缓慢的兰德勒舞曲速度”,相当于谐谁乐章。全乐章有3种兰德勒舞曲风格旋律,开头在低音管与中提琴所奏的轻松短小序奏引导下,第二小提琴像古提琴呈示第一兰德勒舞曲旋律,低音管与中提琴以对位缠绕。变得活泼后,第二兰德勒舞曲旋以E大调圆舞曲风格出现于第一小提琴,结构如回旋曲。圆号与小提琴奏缓慢的第二兰德勒舞曲旋律,低音管与大提琴引进第一兰德勒舞曲旋律的对位,进人第二段。第二段先以6个变形发展第二兰德勒舞曲旋律,再以第二兰德勒舞曲第一插句与第三兰德勒舞曲对位,以5种变奏发展。第三段先发展第一兰德勒舞曲,再利用第二兰德勒舞曲的插句作为经过句,移至第二兰德勒舞曲的发展,以4个变奏达高潮。第二兰德勒舞曲的插句加人,又出现4个变奏。第四段以回忆的方式暗示第一兰德勒舞曲,第三兰德勒舞曲亦加以暗示后,进人结尾,以第一兰德勒舞曲的回忆构成宁静的尾声。
3.回旋剧曲,幽默地人小调,很快的快板。主题片断构成日短小序奏后,第一小提琴呈示回旋曲主题,它对位、变形后,圆号与小提琴都引人新旋律,第一小提琴再引出第一副主题,展开二重小赋格。小赋格的两个主题来自回旋曲材料,它达到顶点后,再由圆号与木管再现第一副主题,圆号奏《第三交响曲》第一乐章的牧羊神主题。接着,圆号与低音弦乐以对位进行,单簧管加人后,双簧管与小提琴以新旋律f小调奏二重小赋格。这个小赋格因铜管所奏的第二副主题而中断。这个副主题发展处理后,不久回旋曲主题再现,结尾变成急板,进行曲形态。
4.慢板,降D大调,回旋曲式。在缓慢的小提琴动态后,小提琴奏出有些灰暗的回旋曲主题,这是第三乐章后一个小赋格引申而来的。此主题进行中。小提琴奏第一副主题,回旋曲主题经过插句而变形,经过句作自由的幻想发展,最后是平静的结尾。这一乐章充分体现“平静地向世界告别”,中部有跌宕起伏的意大利风格旋律,最后旋律片断越来越不协和,它最后消退为“沉寂”,就像布鲁诺?瓦尔特形容:“就像一片云彩消失在蔚蓝色的天空中。”应该41&/D4k% 06说,这首交响曲“最大限度拓展了调性的表现力,达到了调性音乐的极限。
尽管卡拉扬录制的其他马勒作品都平平而已,但是他的两个《第9交响曲》还是十分出色,更胜一筹。较早的是模拟录音的版本,这个版本的外乐章既丰富又紧凑,表达了作品深深的激情。中间两个乐章既出出,又精细优雅。由于圆润宽广的录音的帮助,两个乐章中突然出现的极轻的乐段,声音虽然很轻,但都十分真切,听众很少能在唱片中体会这种效果。速度自由自在,但又控制得很好。听卡拉扬,最感动人的莫过于第一乐章结束的哀伤无以复加之际,第二乐章忽然飘入了一种在骨底子里充满凄凉之情的舞曲。舞曲本身是执著而认真的,但是为何要放在第一乐章对人世无比的眷恋之情都已——一受摧之后?马勒实在还是不能忘惰于人间,即使死亡已一次次前来召唤。然而除此之外,人又能把自己置于何处呢?那么,即使已是满目悲凉.不妨暂且让人心灵起舞,虽然舞得如此让人心酸。卡拉扬的第四乐章,,不仅表现出高贵和坚忍,同时他也表现出一种动人的情感,从而大大削弱了沉寂的感觉,令人想到有一种圣咏气氛在,他似乎觉得应该将马勒的“第九”射入这一道光束,才是可以放心的,事实上卡拉扬在此也确是给予了某种暖色调的感情表述。而伯恩斯坦则给人以“此情无计可消除”的深深震动,这给他那准备接受死亡来临的心境抹上了一层巨大的怅们,又使人仿佛看到最后一片云彩渐渐消失在天空远处,只留下一丝哀婉之情在空间回荡不散。现在有了一个非常便宜的版本可以替换较早的模拟录音版(1980年)。DG公司将原来的版本重新在其双张系列中发行,这样我们只需花一半的钱就可以获得重新制作的数字录音版。而且其中(亡儿之歌)和(吕克特诗歌谱曲5首)的演奏与其他版本有所不同,更胜一筹。路德维希的演唱也独具特色,非常漂亮地抓住了歌曲的沉静之美。尽管麦克风传送出来的声音有时不够均衡,但录音仍可说是手俩圆润,堪演唱媲美。
过了不到两年,卡拉扬又在柏林录制了这部作品的现场演出。两种版本的主要不同之处是,新版本舍弃了马勒式的死亡意愿,末乐章中有一种新的、灼热的乐观情绪,因此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这个版本采用“原声”数字处理技术,但弦乐声相当有质感。我认为卡拉扬的这个现场版不如他早两年的录音版。
如果谁喜欢对马勒《第9交响曲》的无拘无束,完全诉诸感情的解读,那么辛诺波利的版本当为上选,尽管在演奏中他时常会这样或那样地改变速度和乐句,不过他始终想要表现出一种热烈情绪。录音圆润、热情,有一种生动的现场感,铜管乐队光芒四射,这些因素都增加了这个版本的冲击力。在宏大、从容不迫的外乐章中,高潮部分十分有力,在这一点上,很少有其他版本能与之媲美的。而在中间的两个乐章中,鲜活的“点子”生动地传达出其怪诞感。西诺波里将他问这种解读方法一直贯彻到底,缓慢的终乐章仍然充满激情,并没有超然于尘世,直至最后的“最弱音”依然保持着温暖,并未消失在虚无之中。
巴比罗利现场演出的马勒交响曲给柏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录音也反应出了乐手们的热烈反应。在录制其他乐章之前,巴比罗利首先选择录制缓慢、紧张的末乐章,而演奏的美感使这个乐章确实称得上是这部作品的顶点。其他的乐章也演奏得活泼有力。这个版本绝对是物美价廉。
克勒姆佩雷尔的这个版本是在1967年他的一场大病之后录制的。但并未因病痛而表现出丝毫憔粹和衰弱;从录音的音质圆润和稳定中可以感觉到他的体力。克勒姆佩雷尔将崇高的末乐章演绎得极有张力,同时也很含蓄克制,不是直白地将他的深层次情感表露得一览无遗。
因巴尔的解读也许没有卡拉扬那样史诗般的力量宽广的幅度,但是如果从某种角度看,他的这个相对单纯的版本可以说十分紧凑。如同现场演出一样具有变化的张力,并在最后达致寂静的顶点。因巴尔不像卡拉扬的那样具有悲剧性,而是在轻唱(大地之“中的“EWig”(永恒)的同时,狂喜而迷乱地向曲终发展。附加(第10交响曲)的柔板顺理成章,其解读同样自然而温区。两部作品的录音都十分出色,平衡自然,堪称Denon的典范。
这个感人至深的(第九交响曲)版本是1990年4月在布拉迪斯拉发的现场录音,由贾德指挥青年马勒乐团的才华横溢的年轻乐手们演奏的。动态宽广、明亮生动的录音使得他们的演奏极有感染力。乐手们从始至终全情投人,演奏极其出色,听众根本没有必要因为他们的年轻而降低要求。(第10交响曲)的柔板的演奏尽管也令人满意,不过没有(第9)那么突出。这首柔板录制于1987年8月,由另一支乐队(其乐手都来自欧洲经济共同体国家)一欧洲共同体青年交响乐团演奏。
马勒《第9交响曲》在伯恩斯坦的1979年指挥柏林爱乐乐团的现场录音,演奏精细优雅、光芒四射。在伯恩斯坦的指挥下,演绎极富于表现力,反应极其火爆。伯恩斯坦的第一乐章初听觉其细微处情感表达极足,简直要疑心其是否会因此而顾不上整体?但是一曲终了,不由深深叹服于他准确传递出了马勒在此表达的感受:即那种虽然作好了一切心理准备以平静面对死亡,但仍不由自主地感受到了刻骨铭心的苦痛,并且因为说到底还是全身心牵挂在人世上,因而仍要经受心灵折磨的复杂感觉。在卡拉扬是柔惰万种处,伯恩斯坦则是一派“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景况。人在数度遭受死神打击之际,仍衷心保留他认为是珍贵的思想和感情而不眠,这岂非正是一种贞洁而崇高的精神的缘故?伯恩斯坦的第二乐章,表现了一个正在起舞却恍然发觉自已不知竟为何起舞者的心灵,他像是回忆起了第一乐章中曾经有过的那些感情.然而眼下又不知如何是好.于是不免舞得有些意兴阑珊而索寞。伯恩斯坦在此的风格是相当怪异的,这种风格在马勒那个原本就是怪异的第三乐章中更为突出。第三乐章其实是一连串尖锐而不可解问题的激烈提出,并且在对答案无所求的情绪支配下,流露出嘲讽来。伯恩斯坦的解读简洁紧凑,自然优美,速度控制得从容不迫,表现出一种相对沉静、内省的特征。
瓦尔特的Sony(原为CBS)版录制于1961年的二月末和2月初。制作人约翰?麦克留尔趁机录下了当时指挥家与阿诺德?米凯利斯的对话。谈话日期在5年前,共16分钟。瓦尔特在一开始缺少一种神秘感,但在篇幅颇长的整个第1乐章中,他的诠释非常平稳,速度控制比其他版本更严,并从而建立起了前后连贯的整体结构。中间的两个乐章与第1乐章类似,聚焦清晰而无亲切感。末乐章紧张激烈、坚忍有力,没有极轻的乐段。演奏非常出色,与他著名的(1938年)与维也纳爱乐合作的版本有很大不同。该版(由麦克?达顿提供)现在也有转录的版本,录音质量一流。1938年的录音是最早发行的(第9交响曲)的版本,他也是最早指挥这首交响曲的指挥家。演奏的开始部分还感觉不出有什么特别高明之处,而且不时夹杂着冒失的咳嗽声。但是比起绝大多数当代录音,瓦尔特随后的演绎更生动地表现出维也纳音乐厅的氛围,他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强。在第1乐章中,乐队有时有些出乱,但这并没有影响整体的紧凑。末乐章虽然速度较快,但却并不觉匆忙,而且仍给人以温以静江之感。新的DU ttOH转录版本(直接从78转的老式唱片转录)虽然仍无法去除观众席的杂音,但是比起EMI转录版(CDH763029-2)平衡大为改进,尤其是末乐章的弦乐声音极其自然、可信。
马勒-第九交响曲 / 拉特尔指挥柏林爱乐乐团 豆瓣
Simon Rattle /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8年3月3日 出版发行: EMI
"The performance of Gustav Mahler’s 9th symphony was one of the most wonderful accomplishments of Simon Rattle as conductor of this orchestra."
Berliner Zeitung
EMI Classics are pleased to release a new recording of Gustav Mahler's Symphony No. 9 by Simon Rattle and the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taped live during concerts in October 2007. Sir Simon and the Orchestra subsequently performed the symphony at the Salzburg and Lucerne festivals before taking it to America in November, where they headlined Carnegie Hall's "Berlin in Lights" festival and performed it again in Boston's Symphony Hall. To coincide with the "Berlin in Lights" festival, EMI made available a digital pre-release of the alb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