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友友
伯恩斯坦/马友友:肖斯塔科维奇第五交响曲/第一大提琴协奏曲 豆瓣
10.0 (6 个评分) 作曲:Dmitri Shostakovich / 指挥家:Leonard Bernstein, Eugene Ormandy
出版发行: Sony
肖斯塔科维奇
《第五交响曲,Op.47》&《第一大提琴协奏曲,Op.107》
这首交响曲创作于1937年,同年11月在列宁格勒首演。肖斯塔科维奇本人称这部作品是“一个苏联艺术家对于公正批评的实际的,创造性的回答。”这是由于1932年以来,随着苏联加强整顿国内的体制,艺术受到“社会主义写实”教条路线的指导,结果连早已扬名世界的肖斯塔科维奇的作品,亦受到苏联当局的批判。这部作品就是作者在这种情况下所完成的。《第五交响曲》规模宏大,风格鲜明,具有“贝多芬的精神”,因此此曲也常被比拟为《革命交响曲》,或被评为“新贝多芬风格”的交响曲。虽然此曲的直接理念被认为是“人性的设定”,但是乐曲并不设标题,而以纯音乐构成。
第一乐章从容的快板。这个大胆跳动的主题,令人联想起贝多芬的大赋格曲主题。大提琴和低音提琴以八度奏出的主题阴沉而森严。次乐章为传统的诙谐曲乐章。低音弦乐展开了急促的主题,并由木管乐器对此句做应答,时而插入令人眩目的法国号乐句。接下来的柔板是全曲中最纯美的乐章。全部铜管乐器都不派用场,而是用弦乐器展示出柔和动人的旋律线。声部的处理简单明了,效果始终清新透明。室内乐般微妙的配器法体现了肖斯塔科维奇独特的作曲风格。第四乐章鼓乐长鸣,由小号,长号和大号在猛烈的定音鼓声之后奏出一连串雷鸣般的回旋曲迭句,有着火山爆发般的力度。
降E大调《第一大提琴协奏曲》完成于1959年夏天,同年10月4日在莫斯科首演。从曲式和内容上看,此曲与《第一小提琴协奏曲》颇为相似,但这部作品的旋律却格外优美而且通俗易懂。大提琴从低音到高音,纵横无羁地驰骋着,显示出绝佳的技巧效果,因而成为倍受大提琴家欢迎的演奏曲目。演奏这部乐曲,管弦乐只采用规模较小的双管编制,但加添了钢片琴。第一乐章的主要动机形成全曲的基本动机;该曲原来计划写成三个乐章,但到后来变成了四个乐章的格局。其原因是本来附于第二乐章完结处有一段难得一见的长大装饰奏,长度甚至超过了终曲,因此作曲家索性将它独立为一个乐章。肖氏的个性在此乐章中表现得异常鲜明。
肖斯塔科维奇的作品旋律剑拔弩张,节奏繁衍多变,情绪强烈,创造大胆,富有哲理性。据介绍,他1959年完成的《降E大调第一大提琴协奏曲》是献给学生罗斯特罗波维奇并由他首演的,肖斯塔科维奇比罗斯特罗波维奇年长21岁,两人既是师生关系,又是志同道合的忘年挚友。他俩的合作产生了这部妙不可言的“第一”协奏曲。
贝多芬:第一钢琴协奏曲/三重协奏曲 豆瓣
Herbert von Karajan / Christoph Eschenbach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1年9月30日 出版发行: DG
C大调第一号钢琴协奏曲,作品完成于1798 年,并于当年在布拉格首演。虽名为《第一号》钢琴协奏曲,却比他的《降 B大调第二号钢琴协奏曲》的完成要晚三年,只是由于前者出版早而被定为第一号。从作品本身来看,第一号比第二号要成熟许多,在管弦乐法上,本曲已加入了单簧管、小号与定音鼓等乐器。这部作品是贝多芬年轻时代的代表作之一。
全曲共分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 灿烂的快板,C大调,4/4拍子,协奏风奏鸣曲形式。音乐意气风发, 主部主题坚定有力,副部主题优雅柔美。 整个乐章旋律虽然平稳,但渐渐装饰得异常华丽,主奏钢琴的技巧性很强。
第二乐章 最缓板,降A大调,2/2拍子,三段体。 曲调抒情、柔美,平缓如歌的主题平和、安宁,充满希望。
第三乐章 诙谐的快板,C大调,2/4拍子,回旋曲形式。主奏钢琴若无其事地奏出了回旋主题,显得非常轻快,错落有致的节奏显得朝气蓬勃。随后是管弦乐充满气势的反复,主奏钢琴在发展部分,充分体现出作者日趋成熟的作曲技巧。最后,在一种排山倒海的气势之下,全曲结束。
---------------------------------
贝多芬为小提琴、大提琴、钢琴与乐队而作的《三重协奏曲》 (作品56号) 与那些具有反映历史重大题材与博大精深充满人类至爱、每个音符都迸发着思想火花的交响曲相比有着很大的差别.这首《三重协奏曲》创作于1803年.当时愤世嫉俗的贝多芬在写作他的《英雄交响曲》的同时, 又要为取悦于他的一位贵族学生同时也是他的主要经济赞助人鲁道夫公爵而创作.这位鲁道夫公爵曾经当了贝多芬20多年的钢琴学生, 在此期间他曾经给予过贝多芬以极为丰厚的报酬与物质资助, 从而使贝多芬能得以减轻生活的重负而专心从事作曲并为世人留下了众多的惊世骇俗之作.从这个意义上讲, 鲁道夫公爵的善举确实值得称颂.贝多芬为了感谢公爵遂决定创作一首作品题献给他, 以示回报.运用什么体裁写作使贝多芬大伤脑筋, 虽然当时公爵已做了贝多芬多年的学生, 但据资料证实, 鲁道夫公爵的琴艺仍属极为一般.贝多芬为了让这位特殊的学生能在当时的上流社会社交场所中具有显山露水公开上台演奏的机会与能力, 于是在反复思量后便决定采用以三重奏协奏曲的形式来进行音乐创作.
《三重协奏曲》(即《C大调钢琴、小提琴与大提琴协奏曲》)是贝多芬运用小提琴、大提琴、钢琴三件乐器的组合与交响乐队相对置形式写成的一首协奏曲.在这首作品中, 贝多芬将室内乐纤细温暖的重奏形式与大型的具有磅礴气势的交响性协奏曲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从而产生出一种生机盎然的新形式.虽然这一形式并非由贝多芬所创立, 并且这首乐曲的艺术成就和音乐价值在音乐史上也不能算做是经典之作, 但是它的问世及音乐表现力的充分展现, 却为以后的浪漫主义创作拓宽了思路、树立了典范.
德沃夏克在布拉格 豆瓣
9.5 (16 个评分) Rudolf Firkušný / Yo-Yo Ma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4年3月22日 出版发行: Sony
在这张CD里,女中音Frederica von State只唱了二首歌,其中一首是「妈妈教我的歌」。但是,就这二首歌就足以让她入选。短短的二首歌,但是她表现出圆润甜美与厚实的嗓音却让人赞赏再三。除了女主角之外,这张CD的其它节目也是所有女中音演唱CD所没有的。您同时还可以听到帕尔曼、马友友、Rudolf Firkusny以及小泽征尔指挥波士顿交响乐团的精彩演出。这张是1993年12月16日在布拉格史麦塔纳厅所录下的,全部都是德弗札克的作品。没想到在这个厅里所录下的音质会这么的优美,我建议所有古典乐迷都要买一张.——摘自《刘汉盛榜单100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