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PO
贝多芬 :交响曲全集(卡拉扬指挥) 豆瓣
9.3 (6 个评分) Herbert von Karajan / Berlin Philharmonic 类型: 古典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贝多芬交响曲全集》/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维也纳歌唱家合唱团。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奏的这个60年代版一致公认为最首要的选择,录音也堪称模拟时代的范本,此低价版套装也更加显得超值,不可错过。63年版“企鹅”评价三星
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 & 斯拉夫舞曲 豆瓣
Herbert von Karajan
发布日期 1964年11月18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1892年,美国纽约国家音乐学院聘请德沃夏克出任该院的院长,德沃夏克则应邀赴美。这部《第九交响曲》即是德沃夏克在美国停留的将近三年期间内,大约在1893年五月完成的作品。这部交响乐实际上是作者对于美国所在的“新大陆”所产生的印象的体现,曲中虽然有类似“黑人灵歌”与美洲“印第安民谣”的旋律出现,但德沃夏克并不是原封不动地将这些民谣歌曲作为主题题材,而是在自己的创作乐思中揉进这些民谣的精神而加以表现。将此交响曲命名为“自新大陆”者,正是作曲者德沃夏克本人。(也有的版本译为“新大陆”或“新世界”交响曲)
全曲共分为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 序奏,慢板,e小调,4/8拍子。此序奏部分颇为宏大,其主题与相继的主部快板部分有极其微妙的关系,担负一种连贯全曲的特殊任务,甚至可称之为全曲精神的中心旋律。乐章的引子部分由弦乐器、定音鼓和管乐器竞相奏出强烈而热情的节奏,暗喻了美国那种紧张、忙碌的快节奏生活 ; 乐章的主部主题贯穿了全曲的四个乐章,其特性与居住于匈牙利和波西米亚境内的马札儿民族固有的民俗音乐具有共通的性质。这一特殊主题靠着巧妙发展,转达了不同于以往音乐世界的“新世界”的消息, 具有强烈的震撼效果。德沃夏克当时背井离乡,乡愁蕴积,故而引用了他少年时期耳熟能详的民俗歌曲特质,以遣思乡念国的情怀。乐章中另一段优美的旋律透露出浓浓的乡愁,恰是作者这种心情的体现。
第二乐章 最缓板,降D大调,4/4拍子,复合三段体。这一乐章是整部交响曲中最为有名的乐章,经常被提出来单独演奏,其浓烈的乡愁之情,恰恰是德沃夏克本人身处他乡时,对祖国无限眷恋之情的体现。整个乐队的木管部分在低音区合奏出充满哀伤气氛的几个和弦之后,由英国管独奏出充满奇异美感和神妙情趣的慢板主题,弦乐以简单的和弦作为伴奏,这就是本乐章的第一主题,此部分被誉为所有交响曲中最为动人的慢板乐章。事实上,也正因为有了这段旋律,这首交响曲才博得全世界人民的由衷喜爱。这充满无限乡愁的美丽旋律,曾被后人填上歌词,而改编成为一首名叫《恋故乡》的歌曲,并在美国广泛流传、家喻户晓。本乐章的第二主题由长笛和双簧管交替奏出, 旋律优美绝伦,在忽高忽低的情绪中流露出了一种无言的凄凉,仍是作者思乡之情的反映。 本乐章的第三主题转为明快而活泼的旋律,具有一些捷克民间舞蹈音乐的风格。
第三乐章谐谑曲,从“海华沙的婚宴”中的印第安舞蹈中得到启发,舞蹈由快而慢地不停旋转。音乐有两个主题,第一主题轻快而活泼,带有跳跃的情绪;第二主题清丽、明快,富有五声音阶特色;两个主题彼此应和、模仿。 乐章的中间部分主题悠长而婉转,是典型的捷克民间音乐风格。
第四乐章快板,奏鸣曲式。气势宏大而雄伟,这个总结性的乐章将前面乐章的主要主题一一再现,同时孕育出新的主题,彼此交织成一股感情的洪流,抒发了作者想象中和家人聚首时的欢乐情景。乐章的主部主题由圆号和小号共同奏出,威武而雄壮;副部主题则是柔美、抒情性旋律,由单簧管奏出。这一切经过发展之后,形成辉煌的结尾。
威尔海姆·富特文格勒-《战时Melodiya传奇录音》 豆瓣
WILHELM FURTWANGLER /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发布日期 2006年7月15日 出版发行: MELODIYA(RUS)
富特文格勒 戰時傳奇錄音Melodiya MEL-FURT16 套裝16CD
紀念大師冥誕120週年, 限量珍藏版本
全套16CD皆採獨立規格包裝 (非環保包裝)並編註序號備查;
特沿用Melodiya 原始古樸LP封面及內頁圖文,意義非凡
源自Melodiya原始母帶,精心轉製,不同凡嚮
敬告 非100% "福迷" (FURT FANS)者 ,不建議隨興擁有!!
2006年7月15日 全球獨家 限量發行
卡拉扬:贝多芬D大调第二交响曲作品36号/降B大调第四交响曲作品60号 豆瓣
Herbert von Kalajan /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发布日期 2007年11月18日 出版发行: 杰盛音响
贝多芬,路德维希·凡(1770-1827)德国作曲家,祖籍费尔德,生于波恩,后移民至波恩。父为当地选帝侯的宫延乐手和歌手。1779年贝多芬成为聂费的学生,后任他的助手。历任宫廷副管风琴师、歌剧乐队的中提琴手等。后又师徒海顿、申克、阿尔布雷,希茨贝格和萨列里等人。1786年访问维也纳,曾 莫扎特即与演奏,颇得莫扎特赞许。1792年在维也纳定居,1795年首次以作曲家和钢琴家身份登台湾奏并获得成功。1798年他双耳失聪,发展到1819年时病情恶化到只能书谈。但他仍以顽强的毅力进行创作,在此后的30年里,他源源不断地创作出各种体裁的作品。他于1827年逝世,在瓦林举行的葬礼,有2万余人自发参加送葬行列,成为全国的重大事件。现葬于维也纳中心公墓。他生前饱受困苦熬煎又顽强地与疾病作斗争,但是他并不屈服,他要“扼住命运的咽喉”,贝多芬在音乐史和音乐发展史中的作用是极其伟大的,被誉与“乐圣”。他是世界上最富于独创精神的作曲家之一,在他一生的最后阶段创作了一些伟大,最富于思想性的作品。他是集古典音乐之大成,开浪漫之音乐之先河的伟大作曲家。对后世的影响巨大。其一生作品浩如烟海,其中著名的有:九部交响曲(著名的有《英雄》、《命运》、《田园》、《合唱》交响曲),钢琴奏鸣曲32首,钢琴协奏曲5首、变奏曲21套、管弦乐曲、合唱曲、歌剧、芭蕾舞剧、室内乐等。附碟附送精美手册,此手册包含作曲家、演奏家生平简介,深入浅出的作品分析,中、外文对照的声乐作品唱词。以及古典音乐时期的割分、世界著名乐团、指挥家及古典音乐小百科。定会在您欣赏古典音乐的同时有所帮助。
阿巴多: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命运之歌 豆瓣
Claudio Abbado /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1年9月2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一大段引子以后,阿巴多立即投入热烈的、戏剧性的解读,节奏疾徐有致,色调浓淡相宜,从开头的“最微弱”逐步增强,直至终乐章达到戏剧性的顶峰,自始至终一气呵成。《命运之歌》演唱得极好,做搭配特别有吸引力。此碟无疑为首选。
——《企鹅激光唱片指南》
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马勒第九交响曲 / 金卡马九 Spotify 豆瓣
8.9 (9 个评分) Gustav Mahler / Herbert von Karajan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4年10月11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马勒《第九交响曲》.一般都看作是他的“告别”之作。在此.他要告别的,正是他深深爱着的人世间。
《第九交响曲》作于1909一1910年,由布鲁诺?瓦尔特于1912年6月12日在维也纳指挥首演。在此曲之前的《大地之歌》,原应称为《第九交响曲》,因考虑到与第九有关连的作曲家的命运,才合第九不用。作此曲时,马勒好像已安然超越了死亡,在第一乐章发展部也曾记有“呵,我消逝了的青春,我消费了的爱”,第三乐章开头记有“给在阿波罗的我的弟兄”,第四乐章结尾有“像死那样结束”。这首作品按美国音乐评论家唐斯的说法,4个乐章好比“浩大的死亡之舞,按每乐章顺序分别为:死亡作为解放者,死亡作为死亡舞的伴奏者,死亡作为战场上的敌手,以及最后死亡作为一个起慰藉作用的友人。”
共4个乐章:
1.悠闲的行板对大调,扩大的奏鸣曲式。圆号、竖琴、低音弦乐构成短小序奏后,第二小提琴呈示断断续续的第一主题,木管变形承接后,变成灰暗的D小调。第一小提琴呈现第二主题,弦乐与木管对位,铜管加人后又回到D大调,将第一主题作发展处理,大提琴、小提琴、木管承接后,变为降B大调,展开以第二主题为中心的对位发展。到顶点时,小提琴与木管奏第三主题,壮丽地发展,平静后,进人发展部。定音鼓表达序奏动机后,圆号抒情地处理第一主题,双簧管承接,变成坚毅的快板。圆号表现第三主题的发展,弦乐急速作半音阶下降。变为降B/J’调,第二主题作热情的处理。第一、第二主题加以变形,对位达到高潮,平静后在序奏动机上小号奏F小调葬礼进行曲曲调,不久变成D大调,以第一主题进人再现部。再现部—一再现呈现部材料。如果说发展部充满与死神的搏斗,再现部已在平静净化的气氛中,宁静地吟咏,各乐器纷纷作华彩处理,最后以弦乐幽静的泛音而结束。这个乐章以死亡降临开头,主旋律则是告别的不同表现。柏格认为,这是马勒“有生以来所写的最最神圣的东西,它表现了他对人世的异常热爱,表现他多么渴望在世间平静地生活,渴望享受大自然的深逮奥秘——在死亡到来之前。因为死神的降临是无可抗拒的,整个乐章渗透了死亡的征兆,它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尘世的一切理想都以它而告终。”马勒的学生布鲁诺?瓦尔特 则认为:“这一乐章发展成为离别情绪的一个凄恻动人而又高洁庄重的缩影,徘徊在离别的悲哀和对天国光辉的幻觉之间的退想是独一无二的,它使这一乐章升华到天堂幸福的境界。”
2(大调,指示“以缓慢的兰德勒舞曲速度”,相当于谐谁乐章。全乐章有3种兰德勒舞曲风格旋律,开头在低音管与中提琴所奏的轻松短小序奏引导下,第二小提琴像古提琴呈示第一兰德勒舞曲旋律,低音管与中提琴以对位缠绕。变得活泼后,第二兰德勒舞曲旋以E大调圆舞曲风格出现于第一小提琴,结构如回旋曲。圆号与小提琴奏缓慢的第二兰德勒舞曲旋律,低音管与大提琴引进第一兰德勒舞曲旋律的对位,进人第二段。第二段先以6个变形发展第二兰德勒舞曲旋律,再以第二兰德勒舞曲第一插句与第三兰德勒舞曲对位,以5种变奏发展。第三段先发展第一兰德勒舞曲,再利用第二兰德勒舞曲的插句作为经过句,移至第二兰德勒舞曲的发展,以4个变奏达高潮。第二兰德勒舞曲的插句加人,又出现4个变奏。第四段以回忆的方式暗示第一兰德勒舞曲,第三兰德勒舞曲亦加以暗示后,进人结尾,以第一兰德勒舞曲的回忆构成宁静的尾声。
3.回旋剧曲,幽默地人小调,很快的快板。主题片断构成日短小序奏后,第一小提琴呈示回旋曲主题,它对位、变形后,圆号与小提琴都引人新旋律,第一小提琴再引出第一副主题,展开二重小赋格。小赋格的两个主题来自回旋曲材料,它达到顶点后,再由圆号与木管再现第一副主题,圆号奏《第三交响曲》第一乐章的牧羊神主题。接着,圆号与低音弦乐以对位进行,单簧管加人后,双簧管与小提琴以新旋律f小调奏二重小赋格。这个小赋格因铜管所奏的第二副主题而中断。这个副主题发展处理后,不久回旋曲主题再现,结尾变成急板,进行曲形态。
4.慢板,降D大调,回旋曲式。在缓慢的小提琴动态后,小提琴奏出有些灰暗的回旋曲主题,这是第三乐章后一个小赋格引申而来的。此主题进行中。小提琴奏第一副主题,回旋曲主题经过插句而变形,经过句作自由的幻想发展,最后是平静的结尾。这一乐章充分体现“平静地向世界告别”,中部有跌宕起伏的意大利风格旋律,最后旋律片断越来越不协和,它最后消退为“沉寂”,就像布鲁诺?瓦尔特形容:“就像一片云彩消失在蔚蓝色的天空中。”应该41&/D4k% 06说,这首交响曲“最大限度拓展了调性的表现力,达到了调性音乐的极限。
尽管卡拉扬录制的其他马勒作品都平平而已,但是他的两个《第9交响曲》还是十分出色,更胜一筹。较早的是模拟录音的版本,这个版本的外乐章既丰富又紧凑,表达了作品深深的激情。中间两个乐章既出出,又精细优雅。由于圆润宽广的录音的帮助,两个乐章中突然出现的极轻的乐段,声音虽然很轻,但都十分真切,听众很少能在唱片中体会这种效果。速度自由自在,但又控制得很好。听卡拉扬,最感动人的莫过于第一乐章结束的哀伤无以复加之际,第二乐章忽然飘入了一种在骨底子里充满凄凉之情的舞曲。舞曲本身是执著而认真的,但是为何要放在第一乐章对人世无比的眷恋之情都已——一受摧之后?马勒实在还是不能忘惰于人间,即使死亡已一次次前来召唤。然而除此之外,人又能把自己置于何处呢?那么,即使已是满目悲凉.不妨暂且让人心灵起舞,虽然舞得如此让人心酸。卡拉扬的第四乐章,,不仅表现出高贵和坚忍,同时他也表现出一种动人的情感,从而大大削弱了沉寂的感觉,令人想到有一种圣咏气氛在,他似乎觉得应该将马勒的“第九”射入这一道光束,才是可以放心的,事实上卡拉扬在此也确是给予了某种暖色调的感情表述。而伯恩斯坦则给人以“此情无计可消除”的深深震动,这给他那准备接受死亡来临的心境抹上了一层巨大的怅们,又使人仿佛看到最后一片云彩渐渐消失在天空远处,只留下一丝哀婉之情在空间回荡不散。现在有了一个非常便宜的版本可以替换较早的模拟录音版(1980年)。DG公司将原来的版本重新在其双张系列中发行,这样我们只需花一半的钱就可以获得重新制作的数字录音版。而且其中(亡儿之歌)和(吕克特诗歌谱曲5首)的演奏与其他版本有所不同,更胜一筹。路德维希的演唱也独具特色,非常漂亮地抓住了歌曲的沉静之美。尽管麦克风传送出来的声音有时不够均衡,但录音仍可说是手俩圆润,堪演唱媲美。
过了不到两年,卡拉扬又在柏林录制了这部作品的现场演出。两种版本的主要不同之处是,新版本舍弃了马勒式的死亡意愿,末乐章中有一种新的、灼热的乐观情绪,因此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这个版本采用“原声”数字处理技术,但弦乐声相当有质感。我认为卡拉扬的这个现场版不如他早两年的录音版。
如果谁喜欢对马勒《第9交响曲》的无拘无束,完全诉诸感情的解读,那么辛诺波利的版本当为上选,尽管在演奏中他时常会这样或那样地改变速度和乐句,不过他始终想要表现出一种热烈情绪。录音圆润、热情,有一种生动的现场感,铜管乐队光芒四射,这些因素都增加了这个版本的冲击力。在宏大、从容不迫的外乐章中,高潮部分十分有力,在这一点上,很少有其他版本能与之媲美的。而在中间的两个乐章中,鲜活的“点子”生动地传达出其怪诞感。西诺波里将他问这种解读方法一直贯彻到底,缓慢的终乐章仍然充满激情,并没有超然于尘世,直至最后的“最弱音”依然保持着温暖,并未消失在虚无之中。
巴比罗利现场演出的马勒交响曲给柏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录音也反应出了乐手们的热烈反应。在录制其他乐章之前,巴比罗利首先选择录制缓慢、紧张的末乐章,而演奏的美感使这个乐章确实称得上是这部作品的顶点。其他的乐章也演奏得活泼有力。这个版本绝对是物美价廉。
克勒姆佩雷尔的这个版本是在1967年他的一场大病之后录制的。但并未因病痛而表现出丝毫憔粹和衰弱;从录音的音质圆润和稳定中可以感觉到他的体力。克勒姆佩雷尔将崇高的末乐章演绎得极有张力,同时也很含蓄克制,不是直白地将他的深层次情感表露得一览无遗。
因巴尔的解读也许没有卡拉扬那样史诗般的力量宽广的幅度,但是如果从某种角度看,他的这个相对单纯的版本可以说十分紧凑。如同现场演出一样具有变化的张力,并在最后达致寂静的顶点。因巴尔不像卡拉扬的那样具有悲剧性,而是在轻唱(大地之“中的“EWig”(永恒)的同时,狂喜而迷乱地向曲终发展。附加(第10交响曲)的柔板顺理成章,其解读同样自然而温区。两部作品的录音都十分出色,平衡自然,堪称Denon的典范。
这个感人至深的(第九交响曲)版本是1990年4月在布拉迪斯拉发的现场录音,由贾德指挥青年马勒乐团的才华横溢的年轻乐手们演奏的。动态宽广、明亮生动的录音使得他们的演奏极有感染力。乐手们从始至终全情投人,演奏极其出色,听众根本没有必要因为他们的年轻而降低要求。(第10交响曲)的柔板的演奏尽管也令人满意,不过没有(第9)那么突出。这首柔板录制于1987年8月,由另一支乐队(其乐手都来自欧洲经济共同体国家)一欧洲共同体青年交响乐团演奏。
马勒《第9交响曲》在伯恩斯坦的1979年指挥柏林爱乐乐团的现场录音,演奏精细优雅、光芒四射。在伯恩斯坦的指挥下,演绎极富于表现力,反应极其火爆。伯恩斯坦的第一乐章初听觉其细微处情感表达极足,简直要疑心其是否会因此而顾不上整体?但是一曲终了,不由深深叹服于他准确传递出了马勒在此表达的感受:即那种虽然作好了一切心理准备以平静面对死亡,但仍不由自主地感受到了刻骨铭心的苦痛,并且因为说到底还是全身心牵挂在人世上,因而仍要经受心灵折磨的复杂感觉。在卡拉扬是柔惰万种处,伯恩斯坦则是一派“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景况。人在数度遭受死神打击之际,仍衷心保留他认为是珍贵的思想和感情而不眠,这岂非正是一种贞洁而崇高的精神的缘故?伯恩斯坦的第二乐章,表现了一个正在起舞却恍然发觉自已不知竟为何起舞者的心灵,他像是回忆起了第一乐章中曾经有过的那些感情.然而眼下又不知如何是好.于是不免舞得有些意兴阑珊而索寞。伯恩斯坦在此的风格是相当怪异的,这种风格在马勒那个原本就是怪异的第三乐章中更为突出。第三乐章其实是一连串尖锐而不可解问题的激烈提出,并且在对答案无所求的情绪支配下,流露出嘲讽来。伯恩斯坦的解读简洁紧凑,自然优美,速度控制得从容不迫,表现出一种相对沉静、内省的特征。
瓦尔特的Sony(原为CBS)版录制于1961年的二月末和2月初。制作人约翰?麦克留尔趁机录下了当时指挥家与阿诺德?米凯利斯的对话。谈话日期在5年前,共16分钟。瓦尔特在一开始缺少一种神秘感,但在篇幅颇长的整个第1乐章中,他的诠释非常平稳,速度控制比其他版本更严,并从而建立起了前后连贯的整体结构。中间的两个乐章与第1乐章类似,聚焦清晰而无亲切感。末乐章紧张激烈、坚忍有力,没有极轻的乐段。演奏非常出色,与他著名的(1938年)与维也纳爱乐合作的版本有很大不同。该版(由麦克?达顿提供)现在也有转录的版本,录音质量一流。1938年的录音是最早发行的(第9交响曲)的版本,他也是最早指挥这首交响曲的指挥家。演奏的开始部分还感觉不出有什么特别高明之处,而且不时夹杂着冒失的咳嗽声。但是比起绝大多数当代录音,瓦尔特随后的演绎更生动地表现出维也纳音乐厅的氛围,他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强。在第1乐章中,乐队有时有些出乱,但这并没有影响整体的紧凑。末乐章虽然速度较快,但却并不觉匆忙,而且仍给人以温以静江之感。新的DU ttOH转录版本(直接从78转的老式唱片转录)虽然仍无法去除观众席的杂音,但是比起EMI转录版(CDH763029-2)平衡大为改进,尤其是末乐章的弦乐声音极其自然、可信。
贝多芬:第四、五钢琴协奏曲(肯普夫) 豆瓣
9.2 (8 个评分) Ludwig van Beethoven / Ferdinand Leitner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5年2月20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详细内容: 1. Concerto For Piano And Orchestra No. 4 In G Major: Allegro moderato2. Concerto For Piano And Orchestra No. 4 In G Major: Andante con moto3. Concerto For Piano And Orchestra No. 4 In G Major: Rondo Vivace4. Concerto For Piano And Orchestra No. 5 In E Flat Major 'Emperor': Allegro5. Concerto For Piano And Orchestra No. 5 In E Flat Major 'Emperor': Adagio un poco mosso - attacca6. Concerto For Piano And Orchestra No. 5 In E Flat Major 'Emperor': Rondo - Allegro广告语: 贝多芬第4、5钢琴协奏曲,著名钢琴家肯普夫演奏,莱特纳指挥柏林爱乐乐团协奏。DG大荷花版,企鹅唱片指南评为三星。肯普夫和莱特纳这一特别的组合使这张唱片成为此DG大荷花这些中价系列中最出色的推荐,重整为数字录音之后显然提高了声音的质量,《第4协奏曲》的平衡十分自然。肯普夫灵巧的指法和明暗相交的音色很能抓住人,指挥家控制有素,保证了诠释的整体性。虽说《皇帝》算不上一史诗般的演绎,但是却很有力度,令人振奋。肯普夫的音色范围宽广,甚至连半音都不放过,手指好像在键盘上一掠而过,极强处跳跃,有冲击力,莱特纳的管弦乐配合水平极高,柏林爱乐乐团的演奏既有气势又悠扬温情。
Dvorák: Cello Concerto / Tchaikovsky: Variations on a Rococo Theme 豆瓣
9.3 (28 个评分) Mstislaw Rostropowitsch / Herbert von Karajan
发布日期 1995年2月24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01 Cello Concerto in B minor, Op.104 - 1. Allegro 15:44
02 Cello Concerto in B minor, Op.104 - 2. Adagio ma non troppo 12:40
03 Cello Concerto in B minor, Op.104 - 3. Finale (Allegro moderato) 12:57
04 Variations on a Rococo Theme, Op.33 - Moderato assai quasi andante 1:00
05 Variations on a Rococo Theme, Op.33 - Tema: Moderato semplice 1:42
06 Variations on a Rococo Theme, Op.33 - Variazione I: Tempo del Tema 0:52
07 Variations on a Rococo Theme, Op.33 - Variazione II: Tempo del Tema 1:13
08 Variations on a Rococo Theme, Op.33 - Variazione III: Andante sostenuto 3:59
09 Variations on a Rococo Theme, Op.33 - Variazione IV: Andante grazioso 1:53
10 Variations on a Rococo Theme, Op.33 - Variazione V: Allegro moderato 3:28
11 Variations on a Rococo Theme, Op.33 - Variazione VI: Andante 2:52
12 Variations on a Rococo Theme, Op.33 - Variazione VII e Coda: Allegro vivo 1:58
Beethoven: Symphonie No. 9; Overture "Egmont" 豆瓣 Spotify
9.6 (10 个评分) Ferenc Fricsay /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1年1月2日 出版发行: Dg Imports
早逝的匈牙利优秀指挥家 Ferenc Fricsay 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奏贝多芬第九交响曲,1958 年录音,2001 年发行 CD。媒体和听众普遍认为这是贝九最优秀的录音之一。电影《发条橙》曾使用此录音。
2010年3月31日 听过
第一个立体声
2010年6月1日 评论 费伦克·弗里乔伊的贝多芬(碟片插页介绍) -          1957年新年之夜柏林爱乐乐团照传统惯例演奏了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以此作为一年里最后一场音乐会。音乐会由乐团经理杰哈德·冯·维斯特曼组织,地点在音乐学院音乐厅,三年来,西柏林所有的管弦乐团都在此演出。柏林每日镜报的首席音乐评论员对这次音乐会有如下评价: 很久没听到以如此直接的视角对这部作品自然和自发的演奏了:这部我们非常熟悉的作品里很多在以前让我们困惑的、模糊不清的、未消化的东西现在以令人惊奇的清晰解释出来,即便是里面的原始性——巨人般的规模——总之,所有从前未演奏出来的东西被开发出来,成为鼓舞人心、活力热情的军乐。费舍尔-迪斯考以巨大的冲击力冲进那个代表人类的声音进入纯粹的音乐世界的乐章,表达出人性急切的呼唤、雄辩的风格使得这一乐章力度强劲。杰出的独唱家谢弗莱德、弗雷斯特、哈弗里格,再加上热情的圣赫德维奇教堂合唱团,一起为演奏的成功做出贡献。不仅仅是在席勒的《欢乐颂》里面,他们保持了交响曲的整体性,这要归功于永不自我满足的、依然坚决也许有点悲剧性的指挥家。他正处在春风得意的时期,被认为是现代的真正的贝多芬的演绎者。 这个录音可以称作是同样的奇迹。从1957年12月28日一直到1958年1月2日,在加上1958年4月的其中两天,分成六个录音日完成。录音地点在达莱姆区的耶稣基督教堂。这是柏林爱乐在DG公司的第一个立体声录音。费里乔伊当年43岁,是他任巴伐利亚歌剧院音乐总监的第二个演出季。当年夏天他在慕尼黑和巴伐利亚管弦乐团录制了《费德里奥》,这是DG在战后的黄标厂牌中的第一个录音,1992年在DG的“文献”系列中重新发行。在这个录音中,谢弗莱德、哈弗里格、费舍尔-迪斯考也是台柱。 费里乔伊在一个固定的时间段就会回到贝多芬。对他的演绎反复思考。他在早期的所受的决定性的影响来自布达佩斯的音乐学院,因此他深深根植于欧洲的音乐传统,特别是维也纳古典主义的传统,也正是在这里,他建立了20世纪音乐的联系。他的老师包括巴托克、柯达伊、恩斯特·冯·多赫南伊、里奥·维纳、根据约瑟夫·拉夫的说法,这对他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这些老师让他感受到音乐的脉搏,教给他作曲的创作过程必须在演绎中得到体现,演绎不是主观的臆想,而是要深入到作品本身的含义和内在的规律。对艺术的责任感构成了费里乔伊的第二天性,并成为他音乐指挥的基石。 这也是费里乔伊对贝多芬作品的演绎方式的精神。贝多芬在费里乔伊的指挥生涯中占据绝对重要的地位。从1933年开始,他在赛格德(匈牙利南部城市)指挥当地的一支军乐队和镇上的交响乐团,后来他在当地市立歌剧院任指挥。为了吸引喜欢轻松音乐的听众去听古典音乐和歌剧,他改编贝多芬的交响曲用他的管乐队演奏。他和柏林爱乐的第一次演奏会是在1948年12月16日,他代替因害怕柏林封锁而未能前来的欧根·约胡姆,当时他以贝多芬第一交响曲开场。汉斯·海因茨·斯图肯施密特在《新日报》上评论道: “先生们,不要把这当做戏剧,把它当作喜剧”,费里乔伊在贝多芬第一交响曲的排练时对乐手们说。你必须看过他的排练才能知道这位匈牙利指挥家对音乐和技术的要求有多严格。弦乐组的每一个弓法、管乐组的每一次呼吸、力度的细微的变化都经过仔细的分析。对于他灵敏的耳朵来说,三角铁从上敲击和从下敲击的音色有着天壤之别。对费里乔伊而言,技术和艺术的结合才能创造不同寻常的高度统一。戏剧性和室内乐性是费里乔伊指挥中的两极,他借此获得客观的力量。 斯图肯施密特的观点不仅适用于费里乔伊卓越的贝多芬演绎,同时也适用于他的整体指挥风格。斯图肯施密特指出的优秀素质在5年之后的同一作品的录音中也体现了出来,这个录音室费里乔伊贝多芬交响曲全集录音计划的第一步,后来他放弃了,因为他还没有找到清楚表达他的作曲家的观点的方法。现在这个贝九的录音标志着新的开始,9个月后他录制了贝三“英雄”。在1948年成功指挥柏林市立歌剧院演出威尔第的歌剧《唐·卡洛斯》之后,1949年6月5日他指挥了贝多芬的《费德里奥》,这次演出和前者一样在费里乔伊的职业生涯中意义非凡。《费德里奥》和贝九是他短暂的指挥生涯中经常演奏的曲目。无论是在RIAS乐团还在市立歌剧院,没有一个音乐季他会遗漏贝多芬的作品。1959年他重新执掌RIAS乐团(这时已经改名为柏林广播交响乐团),又是以贝多芬的作品——《艾格蒙特》——作为演出季的开始。1960年10月他指挥柏林爱乐在达莱姆区的耶稣基督教堂录制了贝七,1961年录制了贝五。由于长期的病患,他的交响曲全集以及《艾格蒙特》全曲录制计划就此搁浅。虽然1961年9月24日他在新建的柏林德意志歌剧院指挥了莫扎特的《唐璜》,但是计划中的《费德里奥》的重录还是不得不交给阿图尔·罗特。他计划在1963年维也纳音乐节开幕式上指挥贝多芬的《合唱幻想曲》和贝九也难以实现。他和柏林广播交响乐团的最后一次音乐会是1961年11月16日在波恩,演奏的全是贝多芬的作品,这次音乐会是替代一次外交官和记者的舞会,舞会因为几周前柏林墙的修建而取消了。他的最后一场音乐会是1961年12月7日在伦敦皇家节日音乐厅指挥伦敦爱乐演奏贝七。这之后,经历了长久的病痛和超过十次的手术,他于1963年2月20日在巴塞尔去世。虽然只有15年的时间,但在音乐世界充分展示指挥家的天赋,费里乔伊的去世拥有让人怀念。 Norbert Horning (翻译:李林)
BPO Beethoven DG Fricsay symphony
Herbert von Karajan: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im Takt der Zeit 1963 / 卡拉扬:1963年新柏林爱乐音乐厅落成典礼贝九现场版录音 豆瓣
Herbert von Karajan /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6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1963年10月15日,新的柏林愛樂音樂廳 ( Berlin Philarmonie )開幕,為慶祝新據點的落成,由卡拉揚帶領柏林愛樂演出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見5月6日網誌)。這場音樂會由Memories發售立體聲版,這幾天CD入手,Memories很妙,在封底資訊欄寫著Kind Permission: Herbert von Karajan Club,CD則在台灣壓片,可惜台灣無管道可買。
以1960年非正規錄音的品質來看,此碟的音質算相當好。
Gundula Janowitz (S) , Sieglinde Wagner (A) , Luigi Alva (T) ,Otto Wiener (Bs)
St.Hedwig Cathedrale Chor ,RIAS Kammer Chor
1.Allegro ma non troppo un poco maestoso 15:02
2.Molto vivace 10:06
3.Adagio molto e cantabile 15:58
4.Presto Allegro assai 24:10
罗斯包德:西贝柳斯 芬兰颂 卡累利阿组曲 图涅翁拉的天鹅 管弦乐作品 豆瓣
Hans Rosbaud / Berli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6年1月3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详细内容: 1. Finlandia, Op. 262. Valse Triste, Op. 443. The Swan Of Tuonela, Op. 22 No. 34. Festivo, Op. 25 No.35. Karelia-Suite, Op. 11: 1. Intermezzo - Moderato6. Karelia-Suite, Op. 11: 2. Ballade - Tempo di menuetto7. Karelia-Suite, Op. 11: 3. Alla marcia - Moderato8. Tapiola, Op. 112广告语:  简·西贝柳斯(Jean Sibelius,1865-1957),芬兰最著名的作曲家、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初学小提琴和音乐理论,毕业于赫尔辛基音乐学院,后赴柏林、维也纳进修。著有多部作品,凝聚着炽热的爱国主义感情和浓厚的民族特色,因而获得了世界的公认。自1950年起在赫尔辛基举办了一年一度的国际音乐节——西贝柳斯音乐周。  其代表作有广为流传的交响诗《芬兰颂》、七部交响曲、交响传奇曲四首(包括著名的《土奥涅拉的天鹅》)、小提琴协奏曲、交响诗《萨加》(即《冰洲古史》)、《忧郁圆舞曲》(戏剧配乐的一章)、弦乐四重奏《内心之》,以及为莎士比亚戏剧《暴风雨》的配乐。此外还作有大量的歌曲、钢琴曲等等《西贝柳斯作品集》:《芬兰颂》作品op.26,《优伤圆舞曲》作品op.44,《图涅拉的天鹅》作品op.11“欢乐”,“卡雷里亚”,“塔皮奥拉”/罗斯伯格指挥柏林爱乐乐团。1955年录音,大师版
2010年5月26日 听过
据说是最好的芬兰颂版本~~我倒觉得柔和了一些~~~一边打WOW一边听Sibelius,觉得音乐很配
BPO DG Sibelius symphony 交响曲
Mozart: Symphony No.39 Brahms: Symphony No.1 豆瓣
Herbert von Karajan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8年4月5日 出版发行: UNIVERSAL CLASSICS(P)(M)
奥地利指挥大师赫伯特.冯.卡拉扬一直对日本-这个美丽的东方国家充满了好感!在他整个指挥生涯中曾先后11次到日本访问演出!其中有9次是自己带着像维也纳爱乐和柏林爱乐乐团这样的世界一流演奏团体。从最早的1957年率维也纳爱乐乐团访问日本到他生命的最晚年1988年在东京的最后演奏会时隔了三十年。要知道日本是一个保守传统的国家,尤其是在古典音乐表演艺术方面。日本听众和评论家推祟的是像托斯卡尼尼、富特文格勒和克伦帕勒这种指挥风格的演奏。并在他们的头衔上冠以巨匠的字样。而卡拉扬当时只能被称为名手之类的。可见卡拉扬并非是一到日本就被认可的,有一次他去日本开音乐会,他的自弹自挥的巴赫第三号勃兰登堡协奏曲演完竟然无人鼓掌,第二天报刊上恶评如潮、著名评论家在论评卡拉扬的指挥时用了表面化、程式化、没有进入到作曲家的内心世界等评语!但卡拉扬对待艺术的态度是极其严肃的,在他其后的访问日本演出使的日本的评论慢慢的转变了,听众和评论家的风向开始变化了,从批评苛求转为一味赞美!我想卡拉扬这个唯意志论者不可能去使自己的艺术表演去迎合听众,只能是他用强大的意志贯穿于音乐作品中去征服观众。在卡拉扬的晚年,日本人开出了最高的价码、最高的礼遇去诱使卡拉扬访问演出!这三张唱片分别取之1988年5月2日、5月4日、5月5日在东京三得利音乐厅的实况演出录音!当年这几场音乐会的票价最低是500美金!人们明白在历经多次脊椎手术的卡拉扬大限将至,一位教授对他的学生们说:你们要永远记住这种声音,这种世界上最美的声音即将消失,再也无法重现!
最后一张唱片内容是莫扎特的笫三十九交响曲和勃拉姆斯的第一交响曲。七九年卡拉扬访问而我在现场的音乐会曲目与此相同。莫扎特的交响曲演奏的更加流利明快,音色极美难能有后人效仿!勃拉姆斯的第一交响曲则音色十分阴郁,演奏力大势沉。音响效果始终鲜活清晰、并不因为声音厚重而浑浊。终乐章演奏气如长虹、令人陶醉。这才是卡拉扬棒下全盛时期的柏林爱乐乐团的表现,如今你再听不到了,你现在听到的只是西蒙.拉特尔爵士棒下如同无人驾驶的火车似的柏林爱乐乐团的表现。曲终日本听众狂热的掌声也足以说明一切问题!
2010年5月29日 听过
卡爷在生命最后演绎出来的勃一都是那么的悲壮,他在89年的勃一成了音乐圣经的首选,勃一似乎最适合历经沧桑的老人来演绎/另:日本人做的CD音质真的很强,虽然转成无损也能和其他的对比出好坏来
BPO Brahms DG Karajan Mozart
Brahms: Symphonie No. 1 豆瓣
9.8 (9 个评分) Karajan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87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专辑简介:
卡爷指挥的交响曲一向来在专业的乐迷当中都是毁誉参半的,特别是80年代以后的录音。但其实也有例外,例如他的勃拉姆斯交响曲,尤其是70年代的那个全集,得到了高度的评价,而我们现在听到的这个80年代版虽然是保持了当时的风格-弱化对比,强化录音的人工处理,但是依然可以作为一个不可多得的版本来聆听。企鹅评价三星。
在这个第一里面,卡爷的处理力度还算可以,保持了一贯的奥德派指挥德精确严谨德作风。音色风格依然是不强调动态对比和声部差异。弦乐声部犹如被打磨过的,质感特别好,铜管乐在需要时还是可以表现的十分有金属光泽。由于特意的处理,音响效果很特别,整个乐团都被一股绵延的弦乐声浪所包围。这样做使得音响厚重而浑然一体,声音饱满,但是动态狭小,气势不足,力度稍欠。
结尾处依然的卡爷风格,拉长了最后一个音符,长到我觉得很烦很烦...
如果一定要听卡爷的勃交,还是推荐听他70年代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