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S
杜普蕾: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谜语变奏曲 豆瓣 Spotify
Du Pre / Barenboim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5年10月18日 出版发行: Sony Classical
巴伦博伊姆和杜普蕾在1967年结婚经常搭档进行室内乐演出,并留下了大量精彩的录音。这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私密交流空间。虽然杜普蕾早就录制了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但是他们期待着能够来一次埃尔加的“回归”
1970年11月,巴伦博伊姆正好在费城管弦乐团担任客席演奏员,杜普蕾也随行。这段录音是他们举行一场音乐会时留下的录音。两人在听过录音后认为这是相当完美一个现场录音:杜普蕾和乐队配合的天衣无缝。这份录音很好地表达了两人的音乐理念:虽然音乐演出碰巧的临场完美发挥,但实际上是实实在在的完美表现而不是几百个演奏员单调的合一。音乐必须能够“呼吸”,是活的,其表达的细微差别是不能用言语来形容的。完美的音乐不仅仅是“正确”,任何一个精心准备的瞬间都有可能出差错。但在这样的场合,任何差错都是正确的。
2010年5月14日 听过
我一定是没找到好的巴比罗利版录音~~~不过论厚重不及巴比罗利版~~
Barenboim CBS Elgar Sony cello
塞尔:理查·施特劳斯交响诗 豆瓣
George Szell / Cleveland Orchestra
发布日期 1990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报纸版
理查·施特劳斯 Richard Strauss (1864.6.11~1949.9.8)
德国作曲家,生于幕尼黑。父弗朗兹·施特劳斯为慕尼黑宫廷歌剧院乐队的圆号演奏家,给予儿子良好的音乐教育。理夏德最早的作品如管弦乐《节日进行曲》(op.1)和短小可爱的管乐小夜曲(op.7),写作时尚未满十岁。1885年,中断了在慕尼黑大学的学习生涯,去迈宁根当汉斯·冯·比洛的助理指挥,不出一年,即继比洛而任首席指挥,在迈宁根乐队的一位小提琴师,瓦格纳的侄婿亚历山大·里特的影响下,他从布拉姆斯转向李斯特和瓦格纳的风格。从《意大利之行》(1887)起,大胆创作了一系列交响诗和描绘性交响曲,使之名利双收,并引起人们关于标题音乐的优点之争。继续用这一形式写作的作品有《唐璜》(1889)、《死与净化》(1890)、《梯尔·艾伦斯皮格尔的恶作剧》(1895)、《唐吉诃德》(1898)、《英雄的生涯》(1899)和《家庭交响曲》(1904)。与此同时,他的指挥生涯也有进展,慕尼黑歌剧院和魏玛宫廷歌剧院都聘请他去工作。1891年,科西玛·瓦格纳邀他去拜罗伊特指挥《汤豪舍》。1894年,主要在瓦格纳音乐的影响下完成第一部歌剧《贡特拉姆》,并在魏玛首演,由波琳·德·阿娜(后成为他的妻子)饰演女主角。至此,他似乎已成为瓦格纳的最理想的继承者。1894年任柏林爱乐乐团指挥,1898年任柏林皇家歌剧院指挥,1919至1924年与肖尔克同为维也纳歌剧院指挥。但他的家在上巴伐利亚的加米施,写完《莎乐美》(1905)——第一部轰动一时而争议甚大的成功歌剧——后,即定居加米施。皇帝说这部病态的歌剧对施特劳斯不会有什么好处,据说施特劳斯回答皇帝说,是这部歌剧的收益使他得以建造他的乡间别墅。下一部歌剧《埃莱克特拉》(1909)几乎同样骇人听闻,在这部根据索福克勒斯原作改编的歌剧中,他取得着名的维也纳诗人、戏剧家胡戈·冯·霍夫曼斯塔尔的合作,霍夫曼斯塔尔除这部歌剧的台本外,还接连为施特劳斯写了五个台本——《玫瑰骑士》(1911)、《阿里阿德涅在纳克索斯》(1912—1916)、《没有影子的女人》(1919)、《埃及的海伦》(1928)和《阿拉贝拉》(1933)。霍夫曼斯塔尔在写作上述最后一个台本时,因受到儿子自杀的刺激,中风而死。人们一般认为是霍夫曼斯塔尔使施特劳斯从《莎乐美》和《埃莱克特拉》这类过度病态的作品转向后期音乐的比较和悦的风格,《玫瑰骑士》标志洛可可式的转折。但是这样做是好是坏,意见不一。有些权威人士认为,施特劳斯为自己制造了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德国淘气鬼的声誉后,创作开始走下坡路。有的则认为他是必须通过《莎乐美》和《埃莱克特拉》的不拘一格才能到达成熟期的比较文明的风格。这种风格的最后几部作品,如最后一部歌剧《随想曲》(1942)——以18世纪为背景的精致的谈心式作品——表现了施特劳斯最纯净最富灵感的技艺。对于施特劳斯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我们既有可能不分轩轾地加以欣赏,也有可能因他在漫长的一生中留下如此风格迥异的佳作而感到欣慰。他在纳粹时期的活动也同样是自相矛盾的。他的歌剧《和平日》(1938)获得希特勒的嘉许,他也的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留在德国。但是,他的喜歌剧《沉默的女人》(1935)的台本作者是他大胆支持的犹太人斯蒂凡·茨威格。另外,虽说他为弦乐队而写的《变形曲》(1945)被普遍认为是为希特勒创作的挽歌,战后甚至在荷兰禁止上演,但它的音乐可能只是表现对他所热爱的德国遭到毁坏而感到的悲痛。
施特劳斯的主要作品有:
(1)歌剧:《贡特拉姆》(魏玛,1894),《火荒》(德累斯顿,1901),《莎乐美》(德累斯顿,1905);《埃莱克特拉》(德累斯顿,1909);《玫瑰骑士》(德累斯顿,1911),《阿里阿德涅在纳克索斯》(斯图加特,1912;修改本在维也纳,1916),《没有影子的女人》(维也纳,1919),《间奏曲》(德累斯顿,1927),《埃及的海伦》(德累斯顿,1928),《阿拉贝拉》(德累斯顿,1933),《沉默的女人》(德累斯顿,1935),《和平日》(慕尼黑,1938),《达夫尼》(德累斯顿,1938),《随想曲》(慕尼黑,1942)和《达奈之恋》(萨尔茨堡,1952)。
(2)芭蕾舞剧《约瑟夫的故事》(巴黎,1914)和《甩奶油》(维也纳,1924)。
(3)管弦乐:音诗:《意大利之行》(1887),《麦克白》(1887),《唐璜》(1888),《死与净化》(1889),《梯尔·艾伦施皮格尔的恶作剧》(1895),《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1896),《唐吉诃德》(1897),《英雄的生涯》(1898),《家庭交响曲》(1903),《阿尔卑斯山交响曲》(1915);f小调交响曲(1884);小提琴协奏曲(1883);圆号协奏曲二首(1884,1942);双簧管协奏曲(1945);单簧管与大管二重小协奏曲(1948);二十三件弦乐器的《变形曲》(1945)和《资产阶级绅士》组曲(1919)。
(4)室内乐:弦乐四重奏(1881),大提琴奏鸣曲(1883),钢琴四重奏(1884)和小提琴奏鸣曲(1887)。
(5) 歌曲:四组用乐队伴奏(1897—1921),二十六组用钢琴伴奏(1882—1929),以及乐队伴奏的《四首最后的歌》。
(6)钢琴曲:b小调奏鸣曲(1881)和两组小品(1881,1883)。
编订格鲁克的《伊菲姬妮在陶里德》(1894),莫扎特的《伊多梅纽斯》(1930)和柏辽兹的《乐器法》(1905)。
格什温 本人纸带录音 MTT 托马斯:蓝色狂想曲等 豆瓣
George Gershwin / Michael Tilson Thomas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0年10月25日 出版发行: Sony
格什温的充满美国式朝气的旋律总是能够一下子就打动听众。美国式的抒情,美国式的洒脱,美国式的异想天开,这些都是格什温音乐带给我们的最富有特征的精神素质。这张唱片上 的两首格什温代表作,无疑也是美国音乐的代表作,十二分地流行了。若论音乐的潇洒,我可真想不起来还有什么曲子能比《一个美国人在巴黎》更做得神采飞扬了。
《蓝色狂想曲》是唱片演录的热门。托马斯的这个版本非常特别:这里面弹钢琴的竟然是作曲家本人!
我们知道,格什温最初就是一个很出色的钢琴家。1925年他亲自演奏了《蓝色狂想曲》的钢琴版,并且留下一个相当不错,足够清晰的录音。因而到了70年代,托马斯另辟蹊径,指挥乐队为这个钢琴版录音配上了管弦乐,配得丝纹不差,很能以“假”乱真。听起来,它比我们通常听到的历时15分钟以上的《蓝色狂想曲》演奏得快些,只有13分钟。你或许不大习惯这速度,而我也不敢肯定它更符合格什温本意,毕竟当他独奏钢琴时是并不需要给乐队发挥留出时间余地的。不过,我倒敢说,比起速度正常,而且也是极为精彩的伯恩斯坦的名演奏(SONY SMK 42264),托马斯的这张爵士味更足,乐队的配合显得更洒脱些.
George Gershwin (1898-1937), 美国著名作曲家,生于纽约布鲁克林,曾广泛接触和研究通俗音乐领域的 各种体裁风格,写过大量的流行歌曲和数十部歌舞表演、音乐剧,是百老汇舞台 和好莱坞的名作曲家。
1924年为保尔·怀特曼的爵士音乐会写了《蓝色狂想曲》获得巨大成功,影响了 美国和其他国家的作曲家在作品中运用爵士的手法。接着,创作了管弦乐曲《一个美国人在巴黎》、 《第二狂想曲》、《古巴序曲》,并以描写黑人生活的歌剧《波基与贝丝》达到创作的顶点。 格什温的卓越贡献是把德彪西和拉赫玛尼诺夫的风格与美国的爵士乐风格结合了起来,虽缺乏熟练的 写作技巧,却是个了不起的旋律天才。他的歌曲总是活泼有趣,温柔清新;大型乐曲则节奏明快, 和声优美,富于幽默感,既有独特的个性,又是典型的美国风格,因而具有持久的艺术魅力。 1937年夏因脑癌去世,年仅三十九岁。 [ 格什温、《蓝色狂想曲》与格罗菲 ] 在乔治·格什温的代表作《蓝色狂想曲》里,可以找到美国爵士音乐和感伤音乐在节奏上、旋律上 与和声上最好的扩展运用。格什温梦想着把建立在爵士乐上的感伤歌曲带进美国音乐厅里来。他的第一首 音乐会型的作品《蓝色狂想曲》是以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为模型的,就是说,是为了用全部 交响乐队伴奏的钢琴独奏而写的。 格什温后来学习了配器法,以便能为自己的音乐作品创作出他认为最有效果的器乐部分,但是 对于《蓝色狂想曲》,他却请来一个熟练的改编者来编谱。这个改编者就是美国著名作曲家 菲尔德·格罗菲(Ferde Grofe),这个人后来用他配器的才能来为他自己的某些作品写作—— 大多数是美国场面的音画。他的《大峡谷组曲》可谓用来表现大自然的色彩和情调感的一个令人目眩的 乐器调色展览会。
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田园] 豆瓣
哥伦比亚交响乐团
发布日期 1956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上海声像出版社
布鲁诺·华尔特对“田园”交响曲的演绎,是本世纪指挥家中的传奇,而他也一向对这部作品情有独钟,早在78转的录音时代,他就传有两版。本片是他1960年代的录音,被欧美乐评视为他指挥艺术的颠峰之作。在此片中,他驱使一腔热血,驾驭手下的哥伦比亚交响乐团,展现出最具人文关怀和人性的演出,没有激昂,没有矫作,只是想尽办法把音乐中属于人的一面,尽情渲泄。作为二十世纪德国最伟大的指挥家之一,华尔特把音符凿刻成音我,那温柔与人性的光辉是失落已久的真心。
Beethoven: Symphonies Nos. 1 & 2 豆瓣
Leonard Bernstein / New York Philharmonic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9年9月14日 出版发行: CBS Masterworks
一、继承先师传统——第一交响曲
作品号:21 创作:1798-1799年间
顾名思义,《第一交响曲》是贝多芬伟大一生中的第一部交响曲体裁的作品,但事实上早在1788-1789年间,也就是贝多芬20岁不到的时候,他就曾经试图创作交响乐,但是没能获得成功。《第一交响曲》真正问世已经是十年以后的1800年,贝多芬当时已经三十岁了。其实在“边听边入门”系列中的那篇《辉煌交响之路的第一步——解析贝多芬第一交响曲 》一文中,我们已经对这部作品作了比较详尽的介绍,——这是一部“充满了海顿和莫扎特一辈所特有的音调,在很多方面继承了海顿交响曲传统”的作品。那么我们就从这一点入手,来看看贝多芬与两位交响曲创作领域的前辈——莫扎特以及海顿,有着怎样的联系,因为我觉得这是《第一交响曲》艺术风格背后隐藏的故事。
贝多芬1770年出生在德国波恩,生活在充满音乐艺术的浓郁氛围中,而且贝多芬从小就展现出了非凡的音乐天赋。在当时莫扎特已经是很多人心目中的音乐神童,贝多芬的父亲也就立志把自己的儿子培养成这样的人物。11岁的时候,贝多芬从学校辍学,开始了属于自己的音乐旅程。随后他跟随父亲和一些颇具水准的乐师学习乐器演奏以及音乐理论,逐渐展现出了才华。当时欧洲真正的艺术中心是奥地利的维也纳,所以贝多芬接受了朋友的建议和帮助,在自己17岁那年第一次来到维也纳,试图在那里继续提升自己的音乐功底。
当时维也纳是名副其实的音乐之都,因为那里荟萃了以莫扎特、海顿为主的一大批有才情的音乐大师。到达维也纳不久,贝多芬就见到了长他14岁的音乐巨匠莫扎特,会面的地点是在莫扎特的家中,据说那是一次有很多人出席的聚会。贝多芬显得非常拘束,因为他对莫扎特怀着一种非常崇敬的态度。但即便如此,他也没有忘记展示一下自己独特的才华。贝多芬让莫扎特指定一个音乐主题,他来进行颇有难度、也更见功底的即兴创作独奏。莫扎特应允了这个要求,结果贝多芬略加思索就按照大师给出的要求,完整而流畅的创作并演奏了一段优美的旋律,以至于莫扎特十分欣喜,对在场的众人预言——贝多芬将是未来的杰出音乐大师!这就是这两位历史上最负盛名作曲家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见面。可以说,在以后的日子里,贝多芬一直非常崇敬莫扎特,甚至自诩为——迄今最崇拜莫扎特的人。
由于母亲病危,贝多芬在到达维也纳之后不久不得不重新回到波恩,并且永远告别了母亲。但他终究觉得当时的波恩过于封闭,要想达到自己的音乐理想,必须去维也纳。所以,1792年他第二次来到了音乐之都,在那里开始长达数年之久的学习和积累,并且得以拜海顿为师。海顿被称之为“交响乐”之父,一生创作过100多部交响曲。不过根据史书记载,海顿非常看重贝多芬的才华,并觉得他是一个非常值得培养的后起之秀,但因为某些原因并没有教授贝多芬太多的实际知识。即便如此,贝多芬日后依然把海顿尊为自己在维也纳时期最重要的师长,海顿的作品和理念给了贝多芬很多灵感。
莫扎特和海顿是古典时期最重要的两位作曲家,贝多芬作为他们的后辈乃至学生,从他们两位的作品中汲取了非常丰富的养分,这些前辈赋予的精粹也正集中表现在《第一交响曲》当中。虽然这是贝多芬在交响乐创作领域的处女作,但是这并不说明这部作品尚不够水准。事实上,贝多芬创作《第一交响曲》的时候已经三十而立,自己在维也纳学习已经有八年,并且已经在当地立足稳固,从一名出色的演奏家逐渐转型为作曲家,甚至已经有了比较出名的原创音乐作品。在十八世纪末期,他所创作的《“悲怆”钢琴奏鸣曲》以及前两部钢琴协奏曲已经普遍受到维也纳听众的好评与接受,在这个基础上,创作于1798-1799年,1800年首演的《第一交响曲》,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不过可惜的是,由于乐团素质有限,这部作品的首演并没有获得成功。但是其旋律中表现出来的乐思,还是让人感受到了来自贝多芬的与众不同。
对于《第一交响曲》的评价,古往今来几乎是众口一词的。其整体风格沿袭了前辈莫扎特、海顿的很多东西,有些评论家甚至感觉有些许节奏正是莫扎特在以前某部作品中使用过的。《第一交响曲》给人幽默通俗的第一感觉,而又略带一些舞蹈性,韵味上接近莫扎特、海顿时期的交响曲。但是我们不能粗浅的把这种类似或者雷同归结为这部作品的缺陷或者不成功,而应当理解为真正伟大的贝多芬那个时候还处于摸索、探寻的阶段。而且在《第一交响曲》的某些旋律段中,贝多芬依然展现出了自己不同凡响的一面,只是这种独创的态度显得还不够开放,而过于拘谨。所以我以前说过,欣赏这部作品是一件颇具兴味的事情,这部旋律不失激昂、幽默的作品,听来通俗易懂,但与贝多芬以后的那些名作又似乎有着较大的区别。通过这样的对比,正可以显现出其在创作上的风格转变。
二、摆脱死亡的阴影——第二交响曲
作品号:36 创作:1802年
或许大家从很多正面或者侧面的资料中会了解到,贝多芬是一个失聪者,通俗的说就是“聋子”。其实这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的疾病引起的,而且是逐渐加重,最终导致全聋。就在贝多芬在维也纳立足稳定,并且创作了一系列出色音乐作品,包括《第一交响曲》之后,他的健康状况开始出现问题,主要是听觉的衰弱以及严重的腹泻。其实在贝多芬30岁不到的时候,他就已经感觉到了自己的听力越来越差,经历了数年的痛苦,他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但是在求医问药的过程中,医生的治疗手段并没有改观贝多芬耳疾的病情。他需要和人用很大的音量来进行交流,对于微弱的声响很不敏感。尤其对于一个音乐家而言,这其中的痛苦,是常人所难以体味的。
但是在这段时间,贝多芬并没有被病痛的折磨所制伏,他依然坚持创作,足见其内心深处具备的坚忍不拔的意志。而且这段时间内涌现出了一大批以后流传广泛的名作,包括钢琴奏鸣曲《月光》、《暴风雨》以及小提琴奏鸣曲《春天》。所以有人说,这段时期贝多芬的创作功底又提升了一个层次,力量却是来自同病痛的对抗。但是病魔是无情的,它一直在不断折磨着贝多芬,因此在1802年4月份,作曲家接受了医生的劝告,离开了闹市区,来到位于维也纳郊区的海利根施塔特休养。虽然腹泻病症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但耳疾依旧越发加重,贝多芬甚至时常有预感,自己将很快会告别这个有声世界,而变成一个彻底的失聪者。在来到海利根施塔特半年后,贝多芬开始感到寂寞与绝望,以至于写下了一份遗书,向自己的兄弟和朋友交待了后事,这份文献后来被称之为《Heiligenstadt Testament(海利根施塔特遗嘱)》
但是令人欣慰的是,贝多芬并没有为此寻短见。相反这纸遗书反而激发了他尚未爆发的潜能。有人说,这正是贝多芬被称为伟人的最好理由。在强大的病魔以及精神压力下,虽然一度绝望过,但是最终作曲家没有被这些负面的东西压垮,他最终还是站起来了,挺过来了。可以这么说,通过这份遗书,贝多芬实际上重新审视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成为了后来继续大踏步行走在人生道路上的强大动力。最终这份遗书并没有交给亲属或者朋友,而是一直由他本人保存,直到贝多芬真正去世之后才被人们发现。
从死亡阴影中走出来的贝多芬,在1802年10月左右回到了维也纳,并马上创作了《第二交响曲》。所以读到这里,你应该了解我为什么在前面花了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贝多芬与病魔、死亡作斗争的经历——因为《第二交响曲》是贝多芬重新对生活充满信心、对未来充满期待的一首赞歌,同时也可以将其看成对《海利根施塔特遗嘱》精神内涵的音乐化提炼和总结。
或许贝多芬的这部《第二交响曲》是他所有九首交响作品中最不起眼的,但我们决不能就此忽略它的艺术价值,其实只要仔细看了前面的篇章,您就应该意识到它对贝多芬而言重大的意义。对于这部作品的看法,不同的评论家有不同的观点。有些人认为整部作品洋溢着乐观向上的“青春气息”以及对生活的渴望。但也有人认为,《第二交响曲》的前两个乐章“光明与黑暗始终在进行着搏斗,黑暗似乎取得了暂时的胜利”,直到第三、第四乐章才是真正的属于欢乐、胜利的旋律,他们称这部作品走了两个极端。但无论如何,在思想性上《第二交响曲》已经超越了《第一交响曲》,他更富有内涵和哲理。而在艺术性上,则依然稍稍带有莫扎特、海顿时期的影子,但属于贝多芬自己的东西已经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了。在经历了死亡的阴影后,作曲家对人生有了更加透彻的认识,所以在独创性方面也显得越加个性化和大胆。总之我觉得,《第二交响曲》虽无出名的乐章和段落,也没有很大名气,但其将思想和旋律的冲突性融为一体,很能体现贝多芬坚韧的个性风范!
(转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