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CCA
比才:阿莱城姑娘组曲/卡门组曲 豆瓣
【乐 队】Montreal Symphony Orchestra / 夏尔 迪图瓦 Charles Dutoit 类型: 古典
出版发行: DEECA
法国作曲家比才,生于1838年,卒于1875年,一生只活了37岁。但是他的音乐却代表着法国19世纪哦音乐的最高成就,他的歌剧《卡门》是世界歌剧史上不朽的篇章。
阿莱城姑娘组曲(L'arlesienne Suites)简介:
阿莱城姑娘是法国大文豪都德的戏剧作品,比才为该剧撰写了二十七首的管弦乐曲,其中六首附有混声合唱。《阿莱城姑娘》当初首演失败,但比才为戏剧写的配乐却没有遭到恶评。事后比才自其中选了四首改编成管弦乐曲,供音乐会使用,这也是比才的作品中很少在当时就获得成功的一部。这就是后来广为流传的《第一组曲》。
比才去世后,他的好友巴黎音乐院作曲教授吉罗亦另挑选了几段音乐,加上比才的歌剧《伯斯美女》中的一部小步舞曲,编成了《第二组曲》。法国现代音乐大师德彪西和杜卡都是吉罗的学生,中国音乐家冼星海又是杜卡的学生,这是题外话了.不论是第一组曲或是第二组曲,至今仍是极受欢迎。
《阿莱城姑娘》剧情是这样的: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阿莱城近郊有一位农村青年弗雷德里,长得健壮又英俊,人却很腼腆。某日于阿莱城街上邂逅了一位美丽姑娘,弗雷德里深深为其着迷,只是碍于已有男友而作罢。在家人极力反对下,弗雷德里决定忘了她,并与邻村的少女薇薇成亲。不料订婚当日,弗雷德里竟听到阿莱城姑娘欲与情人私奔的消息。夹杂着忌妒与悲忿,弗雷德里跳楼自杀身亡。
第一组曲的第一首是《前奏曲》,快板。该曲原本是第一幕的前奏曲。法国号,木管与弦乐器充满力道的齐奏出主题。主题是普罗旺斯当地的民谣《三王进行曲》,出现于原剧第三幕第二场的混声合唱。不但气势澎湃,也华丽无比。接下来主题变奏四次,首先是双簧管奏出主题,其它木管乐器静静的于一旁伴奏,相当优美,我们会发现这一小段是以对位法写成。然后,木管乐器奏出主题,由弦乐器伴奏,充满了热情。之后,法国号与大提琴共同奏出主题,伴奏的低音管展现了独特的效果。最后的变奏则以合奏回到原先的快板,便接着进入第二段的行板,由弦乐伴随着萨克斯风缓缓奏出白痴弟弟的主题,这是少数可以在古典音乐中听到萨克斯风美好效果的段落,徐缓而优美,接下来竖琴搭配着竖笛继续着,是我相当喜爱的段落,法国人真不愧是使用木管的天才。第三段则以小提琴来奏出主题,主题是菲特列的苦恼动机,逐渐盘旋向上达到激昂的高潮而结束第一曲。第二曲为《小步舞曲》,为原剧中第三幕开始前的间奏曲。弦乐轻快的展开明朗的主题,挣脱了之前的阴霾气氛。之后则以萨克斯风与竖笛奏出副旋律来承接。高低起伏,音色充满了变化,小提琴则在一旁以对位法一同进行,展现了乡村的喜庆气氛。第三曲,稍慢板。此为原剧第三幕第二景菲特列家的老仆与薇薇的养母重温旧情的音乐,也是第三幕第二景的《间奏曲》。小提琴与大提琴一齐奏出美好的主题,伴上中提琴宁静徐缓的伴随,渐渐的达到高潮。似乎可以感受到两人之间那股若有似无的情爱再度燃起火焰。第四曲,钟。为第三幕第一景的配乐。比才在此以法国号,竖琴,小提琴及中提琴共同模彷出教堂的钟声,效果巧妙而独特,欢乐明快的主旋律结束后,进入第二段。由长笛吹出美妙幽静的旋律,最后则再以模仿钟声结束全曲.
第二组曲的第一首是牧歌,是取自第二幕的《间奏曲》。由管弦乐奏出徐缓壮大的主题,有一种广大辽阔的感受。之后长笛与竖笛奏出另一段轻快的旋律,伴随着长鼓的舞蹈节奏,双簧管与短笛承接并发展下去。最后又回到主题,优美的进入下一首。第二首,《间奏曲》。为原剧第二幕第一,二景间的间奏曲。管弦乐齐奏出严肃而略带悲剧性的旋律,暗示着已沉溺而无法自拔的菲特列。幽幽自其间透出的萨克斯风则是家人企图挽救他的心情。 萨克斯风接下来更将其发展为主旋律,幽静而哀凄。可以强烈感受到那种意欲拯救最亲近的家人却又无计可施的痛苦与伤悲。第二曲在一个戏剧性的结尾后告终。第三曲,《小步舞曲》。现在本曲是第三幕第二景的前奏曲,是吉罗自比才的《伯斯美女》中所取出的,其实原剧中并没有这段音乐。主题由长笛的独奏展开,在竖琴柔美的伴奏之下,展现出阴柔细致的风格。慢慢的,其它乐器逐渐加入合奏,渐渐的达到了高潮,之后再转回长笛与竖琴合奏的美妙开头,所不同的是此时萨克斯风也担任了重要的角色。第四曲,法朗多舞曲。为原剧第三幕村民所跳的《法朗多舞曲》,桂洛与《三王进行曲》融合在一起。首先管弦乐齐奏出《三王进行曲》的主题,接下下来可以听到比才以赋格方式发展主题。然后,木管开始奏出法朗多舞曲的主题,长鼓于一旁敲击节奏,此时乐曲逐渐加速,动感与热情不断感染着我们。而后两个主题开始交错出现。最后的高潮则是两个主题以对位方式同时进行,在速度与强度不断提高中,不但将听众的情绪推到最高点。同时第一,二组曲也以相同主题前后呼应,壮丽的终结全曲。
卡门组曲(Carmen Suites)简介:
歌剧《卡门》 完成于1874年秋,是比才的最后一部歌剧,也是当今世界上上演率最高的一部歌剧。 四幕歌剧 《卡门》主要塑造了一个相貌美丽而性格倔强的吉卜赛姑娘——烟厂女工卡门。卡门使军人班长唐·豪塞堕入情网,并舍弃了他在农村时的情人 —— 温柔而善良的米卡爱拉。后来唐·豪塞因为放走了与女工们打架的卡门而被捕入狱,出狱后他又加入了卡门所在的走私贩的行列。卡门后来又爱上了斗牛士埃斯卡米里奥,在卡门为埃斯卡米里奥斗牛胜利而欢呼时,她却死在了唐·豪塞的剑下。
1875年3月3日,歌剧《卡门》在巴黎喜歌剧院初次演出时,并没有获得成功。第一次上演后的整整一夜,直至里黎明,可怜的比才一直在巴黎寂静的街道上沉默而绝望地徘徊着,痛苦地忍受着自己最心爱的作品的失败。在首演后的三个月,杰出的作曲家,钢琴家,歌剧《卡门》的作者---比才因为一场肺炎突然去世.在他去世后,歌剧《卡门》的演出情况才逐渐好起来,如今,在全世界范围内凡是有歌剧的地方都有《卡门》。
《卡门组曲》是歌剧《卡门》中音乐的选曲,演出时有各种版本编排。当然这些撷取自《卡门》歌剧精彩片段或改编的展演形式,都不是比才本人的意思。以管弦乐版本的《卡门组曲》而言,这都是后来的指挥家及演奏者们由歌剧《卡门》中,挑选出各幕的前奏曲以及间奏曲,再搭配改编其它精彩段落,才组成的一大组或两组《卡门组曲》,也因此小曲的选曲、组合、演奏顺序都有相当的弹性。在这样的情况下,所谓的卡门组曲,就不再具有故事连串的意义,而是《卡门歌剧选粹的器乐版》。这张唱片的《卡门组曲》是由FRITZ HOFFMANN选编的。以下是最常被演奏的九首「卡门组曲」选曲,依歌剧中的出现顺序介绍。
一、前奏曲(Overture)、又名斗牛士(Les toreadors),为著名的卡门序曲。该曲中包括两个主题,首先是在斗牛场上,喧闹的群众为盛装的斗牛士欢呼喝采;第二主题是具威风气势的斗牛士之歌,主旋律取自第二幕中斗牛士爱斯卡密罗出场的音乐,该处歌词写道,「斗牛士,当振奋起来,…西班牙少女正专注看着你,爱情正在等待」。二个主题虽不同,但同以进行曲节奏贯穿,让整出歌剧在序曲时就注入热情的情绪。
二、悲剧的预示。紧接在序曲之后,悲郁的旋律与热闹的序曲形成强烈对比,低音部的主旋律,预告主角无可逃避的悲剧性命运。
三、卫兵交接(La Garde montante),出现于歌剧中第一幕。喧闹的广场上,小号吹出卫兵交班的信号,随后短笛吹出换班队伍行进的音乐,歌剧中,队伍还跟者一群顽皮的儿童,模仿阿兵哥的脚步,并随着旋律唱歌。
四、哈巴内拉舞曲(Habanera),为第一幕中卡门出场时所唱的咏叹调。面对诸多注意她的士兵,她只心仪正在专注擦枪的荷西,随而眼神频送秋波,身体也跳起了哈巴内拉舞曲,口中唱着,「爱情就像难以驯服的飞鸟,…爱情就像毫无规矩的及吉普赛男孩,…你不爱我,没啥关系,但若让我爱上你,你可就要当心了」。
五、龙骑兵之歌(Les dragons d’Alcala),第二幕开始前的间奏曲。荷西在放走卡门之后,当晚便一直唱着这首歌来到了酒店。该首乐曲简单而朴实,代表还尚未逃离军营的荷西背景之单纯,也对比于复杂而纷乱的酒店。
六、波西米亚之歌(Chanson boheme),出现在第二幕的酒店中,卡门正好与她的吉普赛朋友密谈走私之事,此时荷西正好出现,卡门就为他献上这首煽情而极具感官气息的舞蹈。
七、间奏曲(Intermezzo),第三幕开始前之间奏曲。在竖琴温柔的伴奏下,长笛吹奏出轻盈而优美的曲调,描写剧中另一名女性角色蜜卡拉(Micaela)纯洁的爱情。蜜卡耶拉是男主角荷西青梅竹马的情人,对荷西始终坚贞不渝,甚至在深夜时独自进入走私犯藏匿的山区,传递荷西的母亲病危的消息。
八、走私贩进行曲(Marche des contrebandiers),为第三幕开头的一场六重唱。描述走私贩在夜间背着货物,小心翼翼穿越群山的情状。剧中歌词在于彼此提醒山路的危险,并互相激励,因攀过山头,钱就到手了。
九、阿拉冈舞曲(Aragonaise),第四幕开始前的间奏曲。西班牙舞曲色彩浓烈,描绘斗牛场上艳阳高照、观众挥汗等待斗牛士出场的景象,比才于此用了多种打击乐,节奏感十足。
兰切贝里《关不住的女儿》(园丁的女儿)奶妈碟 豆瓣
8.8 (5 个评分) Orchestra of the Royal Opera House Covent Garden / John Lanchbery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76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Decca Classics
介质为1CD!

法国浪漫派作曲家埃罗尔德 (Herold),对大家来说也许十分陌生,然而他创作的芭蕾舞剧《关不住的女儿》(La Fille Mal Gardee)音乐,却是非常著名、让人喜爱的,特别是在音响界影响颇广,几乎无人不知。

1960年英国迪卡(Decca)公司在伦敦的金斯威大厅录制了芭蕾舞剧《关不住的女儿》音乐选曲唱片,由英国作曲家约翰·兰奇贝里(John Lanchbery)编配埃罗尔德创作的舞剧音乐,并指挥柯文特花园皇家歌剧院管弦乐团演奏,2年后出版了LP唱片。由于该唱片音乐优美,生动亲切,高潮迭起,活泼轻松,录音层次分明,音场深阔,乐器结象及定位准确,以及高水平的指挥与演奏,使此碟大放异彩,深得人们喜爱,让人百听不厌。

1994年迪卡公司把该唱片翻成CD,CD中精选了第一幕15个部分、第二幕6个部分音乐,虽不是全剧音乐,但也是该剧的大部分音乐,基本代表了该舞剧的主要音乐内容和精华部分。

指挥兰奇贝里的润色加工,为音乐增加了新的活力。他指挥柯文特花园皇家歌剧院管弦乐队,演奏手法独到、细腻、流畅。因此,整个音乐都非常统一、协调、娱乐性强,不愧是经典的音乐,精心的演绎,惊人的录音。

01 Act I: No.1 Intro/No.2 Dance Of The Cock And Hens/No.3 Lise And The Ribbon
02 Act I, No.10 Thomas And Alain
03 Act I No.13 Picnic/No.14 Fl Dance/No.15 Quarrel/No.16 The Fanny Elssler Pas De Deux...
04 Act I No.17 Simone/No.17a Clog Dance/No.18 Maypole Dance/No.19 Storm And Finale
05 Act II No.22 Spinning/No.23 Tambourine Dance (Aria Con Var)/No.24 Harvesters
06 Act II No.27 Thomas, Alain And The Notaries
07 Act II No.29 Pas De Deux/No.30 Final
Symphonies 豆瓣
Sir Georg Solti
发布日期 2007年9月11日 出版发行: Decca
Georg Solti 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演奏贝多芬九部交响曲,1972 到 1974 年录音,那时候 Solti 接手 CSO 不久。此为 2007 年 Solti 逝世十周年之际 Decca 发行重制版。
2011年10月29日 听过
后面的对话录音,老爷子的口音很有爱~~非英语母语的口音有时候听得明白些~~
Beethoven Box-set CSO DECCA Solti
Brahms: The Symphonies 豆瓣
Georg Solti / 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2年2月11日 出版发行: Decca
指挥家 Georg Solti 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演奏勃拉姆斯交响曲和两首序曲,1978 和 1979 年录音,1991 年 Decca 发行套装。此套唱片被认为是勃拉姆斯交响曲优秀的演奏录音之一。
索尔蒂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门德尔松第四交响曲“意大利”;肖斯塔科维奇第五交响曲 豆瓣
Shostakovich / Mendelssohn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5年1月17日 出版发行: Decca
本片系取自1993年2月维也纳乐友协会音乐厅实况,也是索尔蒂晚年多场音乐会完全相同(如九十年代东京 Suntory Hall)的一组“强打”曲目。门德尔松《第四交响曲》(意大利),索尔蒂采取偏快速度,但并非盲目猛冲,他充分“利用”维也纳爱乐的美声体质巧妙奏出室内乐纹理及田园芳香,而末乐章的舞蹈节奏则火花四射、畅快无比。肖斯塔科维奇《第五交响曲》同样速度偏快,但张力十足,其中诙谐乐章可以听到马勒廻声,慢板乐章则丝毫未见沉溺之痕。末乐章结尾猛爆处,索尔蒂先采“超快速”升腾再放慢脚步释放能量,格局之大,放眼天下也只有他做得出来。印象中 WPO 好似首度灌录肖氏《第五》,果真如此,收藏价值当然更为提高。
● 门德尔松:第四交响曲(意大利)
门德尔松的《第四交响曲》(意大利),A大调,op.90,受伦敦爱乐协会委托而作,作于1832-1833年,1833年5月13日由他本人指挥首演,呈献给伦敦爱乐协会。此曲灵感来自对意大利的印象,共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活泼的快板,A大调,奏鸣曲式。第一主题有明亮的舞蹈节奏,以小提琴纯净地表现,展现对意大利明亮的天空与蔚蓝的海水的印象。第二主题由单簧管以E大调表现,带有淡淡哀愁。发展部先以赋格形态处理新的旋律,再发展第一、第二主题。再现部明朗地再现两个主题。
第二乐章:流畅的行板,d小调,短小的序奏表现优美宁静的少女的祈祷,主部双簧管演奏的主旋律亦极优美。之后有一个副旋律,主旋律、副旋律与序奏旋律交织。有人称此乐章为《朝圣者进行曲》,其旋律来自罗马宗教仪式。
第三乐章:稍快的中板,A大调,三段体,类似于小步舞曲与谐谑曲之综合。主旋律朴素而活泼,近似德国民间舞曲,中段极为优美,浸透了华丽和优雅。
第四乐章:急板,C大调,有标题为“沙塔莱拉舞曲”。沙塔莱拉是罗马一带的民间舞曲,由男女张开手臂共舞,其中有后退、旋转,舞蹈热烈而豪放,这个乐章第一主题以沙塔莱拉舞曲为中心,后接第二、第三主题的发展。第三主题为意大利塔兰泰拉舞曲,两种舞曲节奏交织而推向高潮。据说此乐章来自对罗马狂欢节的感受。
● 肖斯塔科维奇:第五交响曲
这首交响曲d小调,op.47,作于1937年,肖斯塔科维奇本人对此曲有如下说明:“此曲主题在于表现人性,作品始终以抒情为基点,在中心,我设定一个人的种种体验。末乐章是解决前面各乐章对悲剧的追问,并引导至光明灿烂的人生观、生命的喜悦。”据前苏联评论家的解读,第一乐章为“对自己的追问或童年记忆”,第二乐章为“对一去不复返的过去无法倒回之嘲笑”,第三乐章是“痛苦的眼泪”,第四乐章是“对前面各乐章疑问的回答”。此曲1937年11月21日由穆拉文斯基指挥列宁格勒爱乐乐团首演。四个乐章分别为:
第一乐章:中板转从容的快板。先由低音弦乐与高音弦乐作八度音程卡农,拉开序幕,第一小提琴奏第一主题,与序幕动机结合而产生一个节奏,这个节奏反复后,第一小提琴又展示第二主题,产生经过部乐念后,长笛奏新旋律,双簧管承接而结束呈示部。发展部为这些乐念的自由变形发展。中提琴奏b小调部分后,第一层次先由大提琴、低音提琴的拨奏引出钢琴进行、圆号扩大与小号以赋格方式覆盖。进入从容快板后,第二层次为快速音群的高涨,然后第三层次,小军鼓节奏上发展成管乐进行曲再体现出管弦乐的色彩缤纷。在进行曲尾加入木琴而进入再现部,中高音部弦乐与木管群以卡农进行,长号、低音号和小号把第二主题乐念作四度卡农。在全体乐器快速音群后,再以长笛、圆号的卡农进入尾奏。
第二乐章:小快板,谐谑乐章。低音弦乐呈示主题后,木管应答,插入圆号乐句,以8分音符打转。中间部以相同的8分音符为主体,旋律轻快,第三段再现主部。
第三乐章:最缓板。相当长的弦乐表现旋律之后,长笛奏出与第一乐章乐念相关的旋律。速度转快后,在小提琴陪衬下,木管一次又一次奏抒情的独白。管钟敲击两下后,加入钢琴、木琴发展,大提琴进行独白,交给小提琴。最后在竖琴伴奏下的小提琴再奏与第一乐章乐念相关的旋律,构成竖琴、纲片琴、木管的回声。
第四乐章:不太快的快板。在定音鼓敲击下,小号、长号奏该乐章主要主题,该主题扩大而形成进行曲风格。它与谐谑乐章主题般旋律结合而形成强烈的节奏。最后在8分音符的敲击下鼓乐齐鸣,在D音齐奏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