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iner
莱纳之声 豆瓣
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 Byron Janis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3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RCA
若说莱纳的众多录音,弱水三千只想取一瓢饮之,《莱纳之声》无疑是不二之选。它集合了Living Stereo众多优秀录音当中,精选出乐评认为最能表现演奏力和发烧音效的莱纳作品编辑而成,录音由著名制作人李察·莫尔和超重量级的录音师路易士·莱顿联手合作。
本片收录拉威尔《西班牙狂想曲》、《死公主的帕帆舞曲》,李斯特《死之舞》、韦伯《邀舞》、拉赫曼尼诺夫《死之岛》,首首都是考验管弦乐表现的乐曲。但在莱纳棒下,每首曲子性格鲜明、流畅悦耳,就像一道道可口精致的小菜,色香味具全入口难忘。《莱纳之声》始录于1956年,是RCA的“The Reiner Sound”系列中最经典古典录音之一,莱纳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演奏,堂音丰满,低频宏伟,瞬变、冲击力惊人。
这张唱片录音准确、开阔、透明……在历来的评论里,公认这个录音是指挥家功力和录音效果的完美统一,不愧为模拟录音时期的典范之作,难怪被评为TAS榜上的发烧天碟。
弗里茨·莱纳: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斯美塔那 被出卖的新嫁娘序曲/韦恩伯格 波尔卡和赋格 豆瓣
8.0 (6 个评分) Fritz Reiner / 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5年3月14日 出版发行: RCA
RCA Living Stereo 系列,企鹅三星名盘!德沃夏克(Antonin Dvorak)的“New World Symphony 新世界交响曲”,展现出了19世纪浪漫乐派作曲家塑造优美旋律的精致。莱纳(Fritz Reiner)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也将其引领到了前所未有的超高境界,让我们体验到了19世纪遗留下的大师手法,是何等迷人啊!再加上黄金时代的刘易斯·莱顿(Lewis Layton)的录音水准,更加使这一唱片版本以 Living Stereo 最高技艺展现了名盘风范。录音上,无论是德沃夏克(Antonin Dvorak)的作品还是斯美塔那(Bedrich Smetana)的“The Bartered Bride:Overture 被出卖的新娘序曲”、温伯格(Jaromir Weinberger)的“Schwanda:Polka and Fugue 波卡舞曲与赋格”,该专辑继承了莱顿(Lewis Layton)的录音风格,动态凶猛,中频甜美,浑然一体,意境深远。
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Antonin Dvorak,1841—1904)的“New World Symphony 新世界交响曲”是他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一部作品,同时也是世界交响音乐宝库中的珍品之一。在“新世界”交响曲中,德沃夏克(Antonin Dvorak)运用了大量的黑人音乐素材,又溶入了他的波希米亚情结和斯拉夫音韵。
本专辑是著名指挥莱纳(Fritz Reiner)的又一项指挥传奇,亦为 Living Stereo 这个持续热卖的发烧系列中的最新及最重要的出版录音之一,在LP时代便被评为超级发烧片,更名列 TAS 发烧唱片榜上,威力十足。
2010年6月15日 听过
开头不舒服了小小一下~~~念故乡有点快~~~还是最终还是被CSO的音色征服了
CSO Dvořák RCA Reiner Smetana
世纪大师莱纳的指挥艺术 豆瓣
芝加哥交响乐团 / 弗里茨·莱纳
发布日期 2005年9月1日 出版发行: 中国文联音像出版社
莱纳(1888-1963),匈牙利籍的世界级著名指挥家,一生荣誉无数,尤其以领导芝加哥交响乐团成为世界上最知名交响乐团之一的成就而闻名于世。

莱纳的演绎展现了古典主义者的品味:清流、精炼、典雅、均衡感、豪放雄浑、丝丝入扣。他善于演绎各种类型的作品,尤其擅长莫扎特和理查德·施特劳斯的作品,更被誉为20世纪音乐的最佳代言人。在他的带领下,芝加哥交响乐团成为“世界上最精确最具张力的乐团”!莱纳是一个纪律严明的乐队指挥,一个相信只有高水准的技巧与运用才能带来高水准演奏的指挥家,他能把听众的神经细胞紧紧扣住,每一秒钟都是高潮,造句的无穷变化突出了乐曲色彩感,在起伏有致、无比的质感当中缔造极具瑰丽气派与视听震撼的伟大场面,音乐充满血肉肌理而又活力十足,同时在那些沸腾的爆棚乐段里,渗入了温婉动人的暖意,为管弦乐的表现树立新的里程碑。

在这张专辑中,你会听到伟大的指挥家莱纳与蜚声世界的芝加哥交响乐团,是如何将生命力灌注在音乐里,把罗西尼、贝多芬、海顿、韦伯、拉威尔等十位音乐巨匠传世作品的灵魂演绎得淋漓尽致的!对于古典爱乐者来言,这绝对是一张值得典藏的珍贵大碟。
Tchaikovsky: Piano Concerto No.1, Rachmaninov: Piano Concerto No.2 / Cliburn 豆瓣
Van Cliburn / Kiril Kondrashin
发布日期 2004年9月14日 出版发行: RCA Red Seal
TWO COMPLETE LIVING STEREO LPS ON A SINGLE DISC!

Van Cliburn's history-making gold medal at the first Tchaikovsky Competition in Moscow at the height of the cold war helped his Tchaikovsky Concerto No. 1 to become classical music's first platinum record.
罗西尼:序曲“塞尔维亚理发师”、“灰姑娘”、“鹊贼”、“软梯”、“布鲁斯基诺先生”、“威廉-退尔” / Fritz Reiner : Rossini Overtures / 弗里茨·莱纳:罗西尼序曲集 豆瓣
8.4 (5 个评分) Fritz Reiner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0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RCA
专集曲目:
1.The Barber Of Seville 塞维利亚理发师序曲
2.The Thieving Magpie 贼鹊序曲
3.Cinderella灰姑娘序曲
4.Il Signor Bruschino布鲁斯基诺先生序曲
5.The Silken Ladder曲绸梯序
6.Guillaume Tell威廉·退尔序曲
这是唱片史上无与伦比的罗西尼序曲表演,里面有“塞维利亚理发师”、“灰姑娘”、“鹊贼”等名曲。乐团的龙飞凤舞,指挥的光芒四射,真是后无来者。甚至托斯卡尼尼的演绎都及不上莱纳的辉煌潇洒。莱纳的演绎显见总谱被改动的地方非常多,但口味极高级,效果精彩。在《贼鹊》序曲中,他用一对边鼓分置乐队左右两边打,包你听得开心到弹起。这也是唱碟史上少有奇妙现场感的录音,动态之狂野,显示录音师(L.Layto)在调好平衡后再不理会大高潮时RCA灯胆录音机的过载削波失真。听过得瘾,连失真也觉得悦耳。
乔阿基诺·安东尼奥·罗西尼(Rossini Gioacchino Antonio,1792—1868年),意大利杰出的作曲家。1792年2月29日出生在意大利中部的佩萨罗,他由此获得了“佩萨罗天鹅”的美称。他自幼爱好音乐,才华洋溢,钢琴、小提琴、中提琴无一不通。最初跟父亲学习小号,后又学习了哈普西科德和歌唱,不久即在唱诗班中担任独唱,还常在剧场演奏哈普西科德。1804年曾师从P.A.泰塞伊。1806年入博洛尼亚音乐学校学习声乐和大提琴,并师从S.马太学习和声学和对位法。但罗西尼对学校刻板繁琐的课程不感兴趣,却深为该校图书馆珍藏的总谱和手稿所吸引,潜心研究D.奇马罗萨、J.海顿、W.A.莫扎特的作品,得益非浅。对此,罗西尼在日后回忆说,我仅有的音乐知识“是从总谱里得来的”。学生时期他创作了一些器乐曲和宗教音乐。1807年写了他的第一部歌剧《德梅特里奥与波利比奥》。1810年毕业,上演了他的喜歌剧《婚约》。1810—1815年,经常以作曲家兼指挥或歌手的身份参加流动戏班的演出,奔波于意大利各城市。为了谋生,罗西尼必需不断地创作新歌剧供戏班上演。结果,他在短短的4年内,竟写了15部歌剧。1813年正歌剧《坦克雷迪》在威尼斯公演,受到欢迎;接着喜歌剧《意大利女郎在阿尔及尔》又获成功,从此名声大振。法国作家司汤达说,在意大利,谈论罗西尼的人比谈论拿破仑的人还要多。此时罗西尼仅21岁。1815年罗西尼接受那不勒斯著名剧院经理D.巴尔巴亚的聘请,任那不勒斯歌剧院、圣卡罗剧院和丰多剧院的艺术指导。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土耳其人在意大利》(1814)、《奥赛罗》(1816)以及喜歌剧《塞维利亚的理发师》(1816),此后又创作了《灰姑娘》、《贼鹊》(1817)、《摩西在埃及》(1818,1827年修改为《摩西》)、《湖上美人》(1819)、《塞弥拉弥斯》(1823)等歌剧。他在不满32岁时,已写作了25部歌剧。1816年是罗西尼创作生涯里重要的年份。2月20日,《塞维利亚的理发师》在罗马首演,但由于反对派的严重干扰,加上演出中出现的一些技术性失误,首演遭到惨败。但罗西尼并未灰心,他立即对首演中的不足之处作了修改。在第二天的演出中,这部杰作终于深深地打动了观众。在紧接着的几场演出后,激动的人群打着火把,簇拥着罗西尼回家。《塞维利亚的理发师》在罗西尼生前就上演过500多场,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里,成为演出场次最多的歌剧之一。1822年罗西尼随意大利歌剧团到欧洲各国演出,备受欢迎。狂热的赞誉,优厚的报酬接踵而至,他从此过着富裕豪华的生活。1824年,罗西尼受聘为巴黎意大利歌剧院的领导,后又被委任为皇家作曲家和歌唱监察。这期间他为宣传意大利歌剧,提携青年人做了许多工作。年轻的V.贝利尼、G.多尼采蒂、G.迈耶贝尔都曾得到他的关心和帮助。法国七月革命前夕,巴黎的自由民主思想日益高涨,罗西尼也受到强烈的感染,于1829年写出了他最后的一部杰作《威廉·退尔》。至此,他共创作了38部歌剧和若干器乐曲及康塔塔等作品。此后的39年,他只写了两个宗教题材的作品和一些短曲。这位赫赫有名的多产作曲家在他创作成熟的盛年突然搁笔,其原因何在,至今仍是一个谜。1836年罗西尼回到博洛尼亚,1839年出任博洛尼亚音乐学校的校长。1848年移居佛罗伦萨,1855年重返巴黎定居。罗西尼的后半生,是依靠获得的声望而生活着。罗西尼喜好烹调,曾开过一家名为“走向美食家的天堂”的餐厅,以厨趣为乐。1868年11月13日,罗西尼在巴黎的寓所逝世。9年后,他的遗骸运回佛罗伦萨,他的故乡人为他的迁葬举行了极其隆重的仪式。
《塞维利亚的理发师》(Il Barbiere Siviglia) 和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一样,都是根据法国喜剧作家博马舍的三部曲写成的。罗西尼的《塞维利亚的理发师》是1816年间为罗马狂欢节的演出而创作的,第一次演出由于有人故意捣乱而完全失败,但是第二次上演却受到广大听众的热烈欢迎,据说热情的听众还因此为罗西尼举行了火炬庆祝游行。
歌剧叙述了作为理发师的费加罗帮助一位美少女脱离贪财好色的监护人的控制,与其情投意合的心上人终成眷属的故事。据说这部歌剧是罗西尼只用了十几天的时间完成的,是最体现罗西尼音乐天才的作品。序曲很长的慢板引子过后,主题开始时的音乐有效地把听者引入了欢乐而诙谐的气氛中,后又从管弦乐队深处升起了一个温馨而亲切的旋律,宛如一首充满青春活力和散发着爱情芳香的歌曲。后面的旋律又描绘出一个节庆欢乐的舞蹈场面。作品的结尾部分非常宏伟、宽广而华美,在毫无节制的狂欢气氛中结束。
《威廉·退尔》(Guillaume Tell) 是德国伟大的诗人和戏剧作家席勒的最后一部重要剧作,这部作品以十三世纪瑞士农民团结起来反抗奥地利暴政的故事为题材,歌颂了瑞士人民反抗异族压迫、争取民族独立的英勇斗争精神。
罗西尼的歌剧《威廉·退尔》即是根据这部作品而写,为罗西尼的代表作,体现了其艺术的最高峰。剧序曲比歌剧本身更为有名,是音乐会上经常演出的节目之一。
这首序曲共分四个乐章,连续演奏,是较罕见的分乐章歌剧序曲。
第一乐章富有诗意,出色地描绘了深居的宁静和大自然的美景;
第二乐章则是暴风雨场面的描写,天空乌云密布,雷鸣电闪,体现了一场艰苦卓绝的斗争。
第三乐章是描写暴风雨过后,一片清新的田园景色,阿尔卑斯山在暴风雨后又恢复了原来的恬静,英国管奏出的是一个美妙非凡的牧歌风旋律。
第四乐章,号角的合奏响起,这是一首充满光和热的进行曲,为听众所普遍钟爱。乐章开始时的军号声是进军的号召,随后的主题是瑞士军队的写照;音乐充满了罕有的热情和英勇刚毅的精神。
《软梯》(La scala di seta) 是罗西尼创作的独幕歌剧。台本受弗朗索瓦的一部法国喜剧的启发,叙述一对秘密夫妻,软梯是丈夫爬进妻子闺房用的,因为妻子的父亲妒意甚浓,严加看管。这是罗西尼的第六部歌剧,1812年初演于威尼斯,在国外很少上演,但是序曲部份晶莹可爱,在音乐会上备受欢迎。
《贼鹊》(La gazza ladra) 是罗西尼创作的第二十部歌剧,于1817年在米兰首演。作品创作于欧洲连年战争岁月之后,迎合了民众渴求安宁的情绪。在这部歌剧中,罗西尼以其特有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现出皆大欢喜的喜剧气氛,从而使罗西尼成为当时的风云人物。
这部歌剧的剧情围绕着一把银匙的下落和作为小偷的一只喜鹊而展开,描写了一个美貌的少女被误判绞刑而最后获释,以及她的父亲同时被赦免的故事。
与罗西尼其他的许多序曲一样,歌剧《贼鹊》序曲也采用了奏鸣曲形式。乐曲开始时是一段庄重豪迈,扣人心弦的小鼓滚奏,为即将出现的进行曲风格的合奏音乐定下了基调。鼓乐尚末停息,合奏部分的主题便雄壮而豪放地出现了。序曲的第二主题首先出现在双簧管上,并经过多次反复,强度逐渐加大,最后达到了暴风雨般的高潮。这种"渐强"是罗西尼惯用的手法,几乎在他的每首歌剧序曲中都可以听到这种渐强乐句,这几乎成了他的一种癖好,罗西尼的同时代人甚至给他取了一个外号:"渐强先生。"但这是一种绝妙的癖好,在加强气氛、使人振奋、增强戏剧感染力等诸多方面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这种方式被后人称为"罗西尼式的渐强"。
2010年12月7日 听过
爆棚
2011年4月6日 评论 转载两则 - 来自:东方经济     弗里茨· 莱纳与芝加哥交响乐团的合作可谓乐团历史上特別成功的一例 而他们合作的录音构成了个伟大的音乐传奇. 1888年12月19日菜纳生于布达佩斯一个商人家庭.莱纳第一个指挥职务是19O8年(21岁)担任布达佩斯喜歌剧院合唱指挥。1910-1914年他指挥瓦格纳《帕西法尔》的演出.使他名声鹊起。l914-1922年.莱纳出任德累斯顿国家歌剧院首席指挥。1938年莱纳重新回到指挥台主理匹兹堡交响乐团长达1O年。从1948年开始.莱纳在大都会歌剧院担任了5年的音乐总监兼首席指挥其间于1953年指挥首演斯特拉文斯基的《浪子的历程》得到作曲家的称赞。在莱纳一生指挥生涯中 最辉煌的时期是他任职芝加哥交响乐团的1O年他竟然在短短的几年里就把处于低潮期的CSO恢复了元气,与托斯卡尼尼、比彻姆、斯托科夫斯基、富特文格勒等并称为20世纪指挥巨头.他的指挥忠于原作结构清晰速度桔确,Rubato得体.色彩华丽,音响光洁,音乐热情。以最小的动作来获得最大的效果,这是他的指挥理念也是他的指挥特色。 莱纳对录音不是很感兴趣却为RCA录有不少优质唱片 这张 罗西尼序曲集 中收录了《塞维利亚理发师》、《贼鹊》、《灰姑娘》、《布鲁斯基诺》 《威廉 退尔》等名剧目的序曲音乐。事实上 罗西尼歌剧序曲远比他的歌剧本身更为后人所熟知. 在这张唱片中 乐团的龙飞风舞、指挥的光芒四射真是后无来者。甚至连托斯卡尼尼这位天皇级指挥演绎的版本都沒有这个版本那么辉煌潇洒。莱纳的演绎显见总谱被改动的地方非常多 但口味极高级 没有弄巧成拙、不三不四的痕迹效果精彩,极富创造力。重要的是 ,莱纳是个纪律严明的乐队指挥.也是个相信只有高水准的技巧与运用才能带来高水准演奏的人。这点在罗西尼序曲的开头部分体现得尤为明显。在这一段里莱纳努力细致演绎作品的力量 这带来了极大的回报.音乐与极端的串直相连,仅仅在充满记号的高潮部分由于欠缺清晰而显得拥塞。但这问题不大,你也难以找到一千更激动人心的版本。 更让人吃惊的是这张唱片史上少有的拥有如此奇妙现场感的录音竟然是录于半个世纪以前发烧友可以发现这张唱片的动态之扛野几乎可把最大型的系统 赶尽杀绝’最高潮处的录音 录音师刘易斯 雷顿在调好平衡度后,便不理会爆棚演奏时RCA电子管录音机的过载削波失真.不过相信此刻,听得十分过癮的你,连失真都觉得非常悦耳. 来自:China AVPhile 罗西尼歌剧序曲录音的专辑迄今为止已经出得不少.但是这款专辑还是值得推介.从內容安排上看,整张CD上的6首,《塞维利亚理发师》序曲《威廉退尔》序曲算是听众最熟悉的.《贼鹊》序曲和《灰姑娘》序曲次之.而《软梯》和《布鲁斯基诺先生》这两部歌剧相对说来属于较冷门之作,无论上演频辜和出版录音专辑的机辜都较小,自然其序曲我门听得也少,看来专辑注重搭配.这款专辑还属于老录音一一是1958年的“出土”.不过.它却是款大手笔之作——由莱纳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演录.负贡此碟的录音技术的也是大手笔——由录音工程师刘易斯莱顿(Lewis Layton)担纲。综合音效上比较注重器乐色质的清晰亮丽,层次解析度的分明以及动态的强劲甚至爆棚。是当时的音响音乐爱家就推崇的“发烧”经典。还有,这些录音都采用了早期的立体声技术.现在欣赏起来,除了因模拟录音带来的些许背景噪音外.整体感觉还相当棒。 (张爱和)
CSO RCA Reiner Rossini orchestral
穆索尔斯基:展览会上的图画、荒山之夜 豆瓣
Fritz Reiner / 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4年3月28日 出版发行: RCA
《图画展览会》是俄罗斯作曲家莫德斯特·彼得罗维奇·穆索尔斯基1874年为纪念去世的挚友建筑家、美术家维克托·哈特曼(Victor Hartman,1842-1873)而创作的钢琴组曲,它全面反映了作曲家的创作风格,不仅是穆索尔斯基的代表性作品,而且是19世纪俄国乐坛最为杰出的钢琴名作和19世纪俄国最有独创性的乐曲之一。
维克托·哈特曼曾游学于法、意、德等国,有大量描绘风俗的画作,但却于1873年突然夭亡,穆索尔斯基对于失去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老朋友深感悲痛。他在致哈特曼的另一好友斯塔索夫的信中曾感叹地写道:“啊,多么不幸!俄罗斯多灾多难的艺术啊!”
在斯塔索夫的努力下,一八七四年一月在彼得堡美术学校举办了哈特曼遗作展,展出了他所创作的建筑设计图、水彩画、素描、速写及其他美术作品共计四百余件,哈特曼所展示出的广阔的社会生活风貌及他的艺术才华深深打动了穆索尔斯基,并唤醒了他强烈的创作欲望,同年六月他创作了本曲,他在给斯塔索夫的信中说:“我正在为哈特曼的画作曲,乐思和音调源源而来,使我都无暇顾及记谱。”
乐曲是由与“图画”有关的十首小品,以及有间奏功用的“漫步”主题组合而成。其配合之佳,表现了穆索尔斯基所独有的大胆的创造性,因此,时至今日仍然很受欢迎。这种直接了当的表现方式,对后来的法国印象派有很大的影响。
然而可惜的是这部独创性的钢琴组曲在作曲家生前几乎没有人在音乐会上演奏过,直至本世纪二十年代才开始在欧洲流传,直到穆索尔斯基去世五年后,经俄国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推荐才得以出版乐谱,很多作曲家对于这一钢琴组曲的管弦乐编曲有浓厚的兴趣,各种管弦乐、管乐合奏和吉他独奏的改编曲也相继出现。法国作曲家拉威尔于1922年将其改编为管弦乐,从此这部作品广为流传。
钢琴家叶夫根尼·基辛一九七一年出生于莫斯科,是一位天才型人物。两岁时就已经在家中的旧钢琴上即兴弹奏,他父亲还为他这时的弹奏作了录音。他六岁进了音乐学校,随安娜帕芙洛娜学习,这位老师成了他终生唯一的一位钢琴老师,至今仍持续指导他。他七岁时就演奏贝多芬的奏鸣曲和莫札特的钢琴协奏曲,十岁首度演奏莫札特第二十号协奏曲,十六岁正式到西方国家巡回演出,他更在一九八八年与卡拉扬和柏林爱乐合作,随后他又和阿巴多、祖宾梅塔等人合作,成为极受美国人喜爱的钢琴神童,九一年开始他也与小泽征尔、巴伦波因等人合作,他是当前唯一受邀到美国葛莱美颁奖典礼上现场弹奏的古典音乐家。
基辛从一九八八年起开始进录音室录音,当时他录的就是拉赫曼尼诺夫第二号钢琴协奏曲,随后他又录了海顿、普罗高菲夫和萧斯塔高维奇的钢琴协奏曲等等录音,都受到乐坛极高的评价。基辛在十二岁时就以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演奏者,登上莫斯科音乐院大厅,演奏了两首萧邦的钢琴协奏曲,这是当着全世界前来参加当年柴可夫斯基钢琴大赛的参赛者和评审与观众面前的演出,他的低龄和惊人的技巧,立刻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而基辛也因此立刻成为世界乐坛的新星。其实基辛早已是俄国上下所熟知的神童,这场比赛只是让他因此扬名世界而已。
俄罗斯作曲家,1839年3月21日出生于普斯科夫省卡列沃镇。 他是19世纪第一批以俄罗斯民歌为创作基础的著名俄国作曲家之一。其歌曲和歌剧以现实主义为特点,人物刻画鲜明,深刻反映了俄罗斯生活。他的音乐语言大胆独特,和声与配器别具一格而简炼,作品虽不多,但对后世作曲家有深远影响。父为地主,曾祖母是农奴。
自称幼时听保姆讲俄国神话故事对他是最大的创作动力。母为优秀钢琴家,随母学钢琴,七岁就能演奏李斯特简单的钢琴曲。1849年随父去圣彼得堡入彼得保罗学校,为以后入军界做好准备。与此同时,从格尔克学习音乐。
1852年入帝国禁卫军士官学校,又初试作曲,并对文学、历史、绘画、哲学,科学、天文学以及神学均甚爱好。1856年任禁卫团少尉,结识作曲家鲍罗丁。同年冬,又接触到格林卡的音乐,更加深其作品俄罗斯化的倾向。后投巴拉基列夫门下,遂退出军界,立志专事音乐。1866年作一套关于普通人的歌曲,创作渐趋成熟。1868年开始作声乐套曲《保育室》和为果戈里的《婚事》第一幕配乐。1869年根据普希金的著作自编脚本,完成歌剧《鲍里斯·戈东诺夫》,但帝国歌剧院拒绝上演;1872年8月完成第二稿,终于在1874年2月在圣彼得堡首演。1872年与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同住。后遇诗人库图佐夫,受其激励写有两组忧郁的声乐套曲《没有太阳》(1874)和《死之歌舞》(1875~1877)。1865年丧母同住一室的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又在1872年结婚离去,因而生活孤寂,潦倒嗜酒。身后遗下未完成歌剧稿《霍万希那》,后由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完成。
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格林卡 (Mikhail Ivanovitch Glinka,1804-1857),著名的俄罗斯作曲家,从小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喜爱、熟悉当地民歌,1830年到意大利求学,回国后于1837年任宫廷唱诗班乐长,1839年辞职,后游历欧洲。1857年病逝于柏林。格林卡是俄罗斯民族音乐真正的奠基人,被尊称为“俄罗斯音乐之父”他为俄罗斯民族音乐的发展开创了广阔的前景,对俄罗斯民族音乐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之后,俄罗斯相继出现了一大批思想成熟,技法高超的民族音乐大师。
他的两部歌剧《伊凡·苏萨宁》和《鲁斯兰与柳德米拉》不仅是俄罗斯歌剧宝库中的珍品,而且也是世界歌剧史上的杰作。他的代表作还有管弦乐序曲《马德里之夜》等。此外,他还作有管弦乐曲、室内乐曲、钢琴曲和歌曲等。“让我每时每刻都和人民在一起,我要和人民同甘苦,共欢乐。”——格林卡这句名言不仅说明了他与俄罗斯民众的亲密关系,而且也可以用来概括他的音乐创作。
意大利作曲家、钢琴家。1866年4月1日生于意大利恩波利(Empoli)一个音乐家庭,父亲是一位音乐家,母亲是德籍钢琴家。少年时代是在的里雅斯特(Trieste)度过的, 随她的母亲学习钢琴。1875年曾在维也纳音乐学院学习。后随家庭迁至格拉茨(Graz), 并于1878-1881年在这里跟随W. A. Remy学习了和声、对位和作曲。
1886年,他为摆脱父亲的音乐影响而来到音乐都市莱比锡。在这里,他结识了许多音乐界的朋友,诸如格里格、
德利乌斯(Delius)、柴可夫斯基、辛丁(Sinding)和马勒等。 1888年在赫尔辛基音乐学院担任钢琴教师,与西贝柳斯成为朋友。1890年、1891年先后在莫斯科和波士顿任教。不久移居纽约,筹办音乐会。1894年回到欧洲并定居于柏林,致力于创作。自1900年一直到1915年,他又转向钢琴演奏的事业,辗转巡回演出,足迹遍及世界各地。此外还时常在魏玛、维也纳、巴塞尔讲学,指挥乐团演奏,并进行音乐哲学的研究,和歌剧的创作。
1913年,担任意大利博洛尼亚剧院(Musical Lyceum of Bologna)总监。 1915年,一次大战爆发后前往纽
约,这时他在意大利和德国成为不受欢迎的人,因此他于这年秋天在瑞士申请政治避难。在苏黎世的五年中,虽然心理上承受了很大的痛苦,但在艺术上却有很大的收获,完成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巴赫·布索尼版》,创作了歌剧《图兰朵》、《阿莱基诺》及大部分《浮士德博士》。他在苏黎世的寓所成为当时艺术家们聚会的场所。
在接受了苏黎世大学荣誉博士的那年,他离开瑞士前往英国,并于1920年回到柏林,接受普鲁士艺术学院作曲教授的职务。由于通货膨胀,他不得不再次开始筹办音乐会演出,但由于日益恶化的身体健康,使他终止了演出。1924年7月27日,布索尼逝世于柏林。
布索尼是20世纪20年代开始盛行的新古典主义音乐(Jungen Klassizitat)的先驱。他认为音乐应当保持严格的客观精神和中立态度,而古典的对位手法以及帕蒂塔、大协奏曲、托卡塔、帕萨卡里亚、里切尔卡列等古典
形式是实践这种理论的最好途径。在创作上模拟古代音乐风格,而在手法用现代的技术,形成新的拟古风格。他的后期创作手法在当时有很浓厚的超前意识,他在韦伯恩、巴托克、梅西安之前运用了近代作曲手法,这和他前期作品的古典乐派和浪漫乐派影响形成强烈的反差。由于他在德国受音乐教育,大半生也在德国度过,所以风格常常游离于德国和意大利之间,有时强调意大利特色,有时又流露出德国气质,性格中呈现矛盾和复杂的状态。
俄罗斯作曲家和音乐社会活动家米里·阿列克谢耶维奇·巴拉基列夫,在1837年1月2日诞生在下诺夫戈罗德一个出身破落贵族的小官员家庭里。1855年,十九岁的巴拉基列夫来到彼得堡,由于乌雷贝雪夫的帮助,他很快便得到音乐界的赏识。同年年底,巴拉基列夫在为林格卡弹奏他以歌剧《伊凡·苏萨宁》主题写成的幻想曲后,格林卡对他的才华给予很高的评价,还把他看作自己的未来继承者。
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有一些禀青年作曲家聚集在巴拉基列夫和斯塔索夫的周围,当中有居伊、穆索尔斯基、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和鲍罗丁,他们自然地形成了一个时常被斯塔索夫称为“强力集团”的音乐团体。
“强力集团”作曲家以民间创作作为革新音乐艺术的源泉,他们的许多活动和作品确实充满了强力的气息,他们创立的“新俄罗斯乐派”以格林卡为楷模,自称为“鲁斯兰派”。巴拉基列夫是第一个在作品中表现出这新乐派倾向和风格的作曲家,他对“强力集团”作曲家及柴科夫斯基和格拉祖诺夫等人的产生过一些有益的影响。
在巴拉基列夫的创作中,虽有不少浪漫曲和歌曲(钢琴作品如幻想曲《伊斯拉美》还是俄国钢琴音乐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但是巴拉基列夫的大部分作品,却是风俗性或标题性的交响音乐。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交响诗《在捷克》和《塔玛拉》及《三首俄罗斯民歌主题序曲》等。巴拉基列夫的交响音乐作品具有画面性和史诗性特征,形象的对比多于戏剧性冲突,变奏的手法多于奏鸣曲形式原则的运用。所有这些都是同民间歌曲创作的特点密切相关的。他的一些作品成为格林卡和“强力集团”其他作曲家之间承前启后的重要环节。
弗里茨·莱纳指挥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 豆瓣
Fritz Reiner / The Royal Philharmonic
发布日期 1994年6月23日 出版发行: Chesky Records
“记得有人说莱纳听了自己这个勃拉姆斯录音感动的哭了,这个版本确实有值得聆听的地方。笔者认为这个版本有勃拉姆斯傲骨凛然的霸气,却又不失铁汉的柔情,前者可以听他的第四乐章,后者可以听他的第二乐章。
虽然将录音的优劣也放在版本比较的考量有一点奇怪,但是我们却必须说,录音确实会影响聆听时的整体感受。就如之前说过的,莱纳这个录音诠释的非常爽朗,而且又不缺曲子中的灰暗面,如果你可以接受索尔蒂的诠释方法,那么应该可以轻易接受这个莱纳的最后录音。”
——以上引用蓝昌松先生的评点。这是一张著名的录音,我仅仅在线听过而已。个人觉得莱纳首乐章主题速度过快,皇家爱乐的弦乐还没有完全放开。但莱纳终究功力不凡,乐队是渐入佳境。之后的几个乐章都完成得很好,莱纳的独有气质在末乐章尤为突出。
总之是一次上佳水平的演绎,虽然不是完美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