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y
不能说的秘密 豆瓣
9.0 (174 个评分) 周杰倫 / Terdsak Janpan 类型: 原声
发布日期 2007年8月13日 出版发行: Sony BMG
周杰伦 首部导演、原创剧本、主演电影作品“不能说的秘密”
首次钢琴演奏、创作电影配乐专辑
隐藏在琴键与指间的爱恋秘密 穿梭在古典与流行的浪漫音符
典藏纪录册 8/10限量推出
纯爱永不散场 经典豪华收录:
*100页典藏纪录册,叶湘伦和路小雨的秘密精彩剧照,珍藏感动(内共50张精彩剧照)
*4首主题歌、插曲~
「不能说的秘密」周杰伦最刻骨的情歌、「女孩别为我哭泣」名词人黄俊郎首度现声
「晴天娃娃」江语晨初试啼声清新之作、「情人的眼泪」湘伦与小雨最爱的歌
*21首周杰伦&泰国配乐大师Terdsak Janpan联手编织的唯美配乐
典藏纪录册原声带不惜成本的精装与厚重,绝对等同於看完电影之後的深深愁怅与意犹未尽

他的音乐很电影 他的电影很音乐
『不能说的秘密』是周杰伦首部自导自演电影作品,从音乐人转化成电影人的他,第一部作
品的题材就是他最爱的音乐;他的音乐作品中蕴藏著强烈的电影感,他的电影作品则弥漫著独特
的旋律与节奏,以意想不到的方式牵动著观影者的情绪;他,说故事的功力和写歌一样厉害。
首支电影主题曲创新手法在线上音乐独卖造成话题;但是为了让整部电影作品的生命延续与
完整,杰伦还是在百忙中完成这张原声带的制作,精彩结合电影与音乐,这是其它导演或是歌手
一辈子都不太可能做到的,但是杰伦以无比的毅力与超能力达成了!原声带在包装上更费了心思
,由pao&paws设计团队将整张专辑的视觉,以『湘伦和小雨的秘密纪念册』为概念,一本精装厚
皮的相本,里面深藏50张精彩剧照、一张配乐CD、还有湘伦和小雨的深情对白;这本典藏纪录册
原声带不惜成本的精装与厚重,绝对等同於看完电影之後的深深愁怅与意犹未尽!
周杰伦”不能说的秘密”电影主题曲
“不能说的秘密”是周杰伦策划执导的大银幕处男作,从原创故事、主演、配乐甚至是影片
剪接都亲力亲为,这部电影作品对他来说意义非凡。而电影主题曲当然也不假他人之手,杰伦以
英式摇滚曲风,谱出带点悬疑色彩的浪漫爱情故事,用不同以往坚毅笃定的钢琴弹奏方式,从头
不间断地延续著孤独沧桑的气息,简单却深植人心,歌曲最後的结尾用钟声来表达对校园的怀念

不能说的秘密MV拍摄---
今天是12月25日 我还是忘不了你
我把想说的话 都录在这里
最後 这首歌也送给你 ……不能说的秘密
远远的沙滩,白色的钢琴上放著一个透明玻璃瓶,杰伦把想说的话、自己的歌录在手机里,
放入瓶中抛向大海,这象徵「瓶中信」的手机,或许永远沉入海里,也或许哪一天被那女孩拾获
,揭晓这个藏在手机里的不能说的秘密。MV拍摄手法和以往周董的抒情歌一样走的是浪漫路线,
钢琴、乐团都搬到外景与大自然融入,特别的是他还设计了瓶中”机”的创意,透明玻璃瓶里装
了周董代言的手机,手机里录的就是他「不能说的秘密」!
【电影介绍】
˙创意∕导演:周杰伦˙音乐∕主题曲:周杰伦
˙演员:周杰伦(头文字D、满城尽带黄金甲) 桂纶美(蓝色大门) 黄秋生(头文字D)苏明明
˙剧情:本片为周杰伦首部自导自演的大银幕作品,故事也是来自周杰伦本身创意,而筹划
拍摄的过程更是引发媒体及观众高度的好奇与期待。电影剧情描述高中生叶湘伦(周杰伦饰)出身
单亲家庭,并且在父亲(黄秋生饰)任教的学校就读。而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他热爱音乐并且琴
艺过人。某日,班上来了一位同样喜爱弹琴的新同学路小雨(桂纶美饰),投缘的两人形影不离,
情感也日渐加温,然而小雨总是相当神秘,还常弹奏一首未曾问世,但优美动听的曲子。而每当
小伦想多了解小雨一些,她常欲言又止,只都推说是秘密。但有一天,在一场误会发生後,小雨
再也没来上过课,思念小雨又一头雾水的小伦决心要找出这个不能说的秘密…
范特西 豆瓣 Spotify 苹果音乐 豆瓣 豆瓣 豆瓣 Spotify 豆瓣
9.3 (595 个评分) Jay Chou 类型: 流行
发布日期 2001年9月14日 出版发行: © 2001 JVR Music International Ltd. / ℗ 2001 JVR Music International Ltd.
回溯時代潮流,《范特西》出世前,新時代的 R&B 和嘻哈音樂早已席捲全球,華語樂壇也有諸如陶喆、王力宏等歌手加入這波浪潮。周杰倫也乘著這股勢頭而起,卻更勝一籌地以國語、台語、日語交織穿梭,嘻哈、R&B、古典、搖滾輪番上演,大膽而豐富的想像力與滿溢的音樂才華讓《范特西》至今聽來依然是一套集創造力之大成、難以望其項背的流行幻想組曲。「范特西」源自英文「fantasy」,意為幻想。在這張天馬行空的專輯中,周杰倫也展現了自己跨越古今中外的綺想:〈愛在西元前〉穿越到三千七百多年前的古巴比倫,融合 R&B 與嘻哈歌唱恆久的愛,〈威廉古堡〉以管風琴帶我們來到中世紀歐洲詭譎迷離的吸血鬼城堡,〈上海一九四三〉用五聲音階譜寫二次大戰時期老上海弄堂的斑駁時光,〈忍者〉的快意饒舌搭配日本傳統樂器營造日本電玩意象,〈雙截棍〉熔重金屬、古典鋼琴、嘻哈、Funk 等多種元素於一爐,開闢周杰倫「中國風饒舌」道路。在這些充滿奇思妙想的歌曲間,周杰倫也穿插了書寫日常的情歌:〈安靜〉〈簡單愛〉〈開不了口〉〈對不起〉首首情歌不僅在愛情各個階段中代表歡快、悸動到遺憾、失落,也成為了無數人感情歷程中的最佳見證與陪伴;最特別的題材要數〈爸我回來了〉,以經典有力的 Boombap 鼓組配上敘事型歌詞,以青少年視角重現家暴目睹兒的場景,喚起對於家庭暴力的公眾討論。方文山的詞、周杰倫的曲,以及林邁可、洪敬堯、鍾興民領銜的編曲,三者共同締造了這一張流行音樂經典。對 21 世紀的華語樂壇而言,《范特西》釋放了華語音樂的想像力,展現了華語音樂多元化的可能;對周杰倫本人而言,《范特西》亦開啟了他創作的範式,成為其音樂生涯的一座高峰。

⊙周杰伦要发片了!

在这段不算短的日子中,喜爱杰伦的歌迷们,仅能透过市面上流传属于杰伦气息的旋律,来稍稍抚慰失落的心情。经过将近一年时间的精墩细熬,大家万众期待的周杰伦第二张专辑---「范特西」,终于在歌迷们的千呼万唤声中,决定于2001年9月份与大众见面!
⊙Welcome To Jay's Fantasy World
此次周杰伦的音乐层面,不仅突破以往的制作水平、创作更臻成熟,他所发挥的奇特幻想力及个人特质,更淋漓尽致地融入于他的歌曲里。听杰伦的音乐,就犹如畅游梦幻的游乐世界;听杰伦的音乐,你将会享受比上一张专辑更多的惊艳。现在,就请你准备系好安全带,和我们一起进入周杰伦的「音乐幻想世界」!
周杰伦的第二张专辑---「范特西」(音同Fantasy),充分反射出杰伦思绪充沛的一面,他独特的想象空间,可说是构成此张专辑的主要原动力。仅仅浏览「爸我回来了」、「双截棍」、「忍者」、「爱在公元前」、「上海一九四三」、「威廉古堡」等特殊歌名,大家的好奇心就会不自觉被轻轻挑起,从杰伦更多元化的音乐尝试,不难嗅出他此番强烈的企图心,而这突破自己的考验,杰伦不仅做到了,而且,做得还十分出色!
⊙作曲无限大 填词铁三角
关于杰伦「范特西」专辑的制作阵容,作曲方面里逤当然由R&B小天王周杰伦一手包办,除了囊括以往大家熟悉的抒情R&B歌曲,如:蕴涵动人情感的「开不了口」、旋律清新明快的「简单爱」、百万绿茶广告曲「对不起」,以及最能敲开听众心扉的「安静」,这一次杰伦更加扩大想象空间,将Hip Hop、Rock、加快版Rap,甚至把非常民族风味的多层次风格搬上台面,例:「双截棍」里宛如李小龙般的勇猛跳跃、「忍者」中犹如进入东洋电玩世界的快感、「爱在公元前」里重回美索不达米亚美丽的传奇、「威廉古堡」中神秘吸血鬼华丽吊诡的气氛,以及重现上海滩怀旧时代的「上海一九四三」,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鲜少人知道杰伦在学时期主修的是大提琴,他在钢琴之外的演奏才华,也将首次在「爸我回来了」这首歌中展露无疑。以上总总所列,已足以让人垂涎三尺,但孰知,这仅是「范特西」专辑中绝妙精华的一部份罢了。
在填词部分,此次则仍维持上张专辑的「铁三角」,由笔触纯稚直接的Vivian徐若瑄、用字饶富新意的新生代填词家方文山,以及惯用特有年轻语言的周杰伦。看徐若瑄的词,会带给人一丝可爱童稚的气息;看方文山的词,会带给人们无限惊喜及文艺气质的提升;看周杰伦的词,会让年轻人打从心底产生共鸣之声,这坚强的「铁三角」组合,不仅为杰伦的音乐架上许多分,更让大家在听歌的同时,同步在视觉上收到惊讶的刺激效果!
⊙视觉造型抢眼多变 MTV多重角色扮演
「忍者」,一向给人神秘、诡谲多变的感觉,他所赋予的使命是神圣不可侵犯,甚至可以不惜牺牲性命去达成。如此职业杀手的强烈视觉,建筑在充满幻想魅力的专辑中,形成了非常有趣的对比及震撼,因此,在这张专辑的内页呈现上,杰伦首度尝试穿上改良后的忍者造型;在MTV的画面表现,杰伦将因应不同歌曲的需求,化身为歌曲中的主角演出,充分满足观众在视觉上的享受,因此,这张专辑所拍摄的音乐录像带,相信将会是除音乐外,另一个令人期待的爆点!
⊙不断挑战音乐的可能性  不断突破自己的可能性

2001年崭新的周杰伦,正以惊人的爆发力在歌坛闯荡,他接续不断地努力超越自己、求新求变的态度,只为求能将最优质的音乐呈现给喜爱他的歌迷,仅让我们拭目以待,周杰伦「范特西」的音乐魔力!
欢迎光临---周杰伦的音乐幻想世界!
Dangerous 豆瓣
9.5 (113 个评分) Michael Jackson 类型: 流行
发布日期 1991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Sony
Dangerous is the eighth studio album by Michael Jackson, released on November 26, 1991. It became his second to debut at #1 on the Billboard 200 album chart, where it spent the next four consecutive weeks. The album had sold over 42 million copies worldwide.[2] The album won one Grammy for Best Engineered Album - Non Classical won by Bruce Swedien & Teddy Riley[3] and is the most successful new jack swing album of all time.[4] Dangerous was the first album ever to spawn eight consecutive UK Top 20 hits.
伯恩斯坦/马友友:肖斯塔科维奇第五交响曲/第一大提琴协奏曲 豆瓣
10.0 (6 个评分) 作曲:Dmitri Shostakovich / 指挥家:Leonard Bernstein, Eugene Ormandy
出版发行: Sony
肖斯塔科维奇
《第五交响曲,Op.47》&《第一大提琴协奏曲,Op.107》
这首交响曲创作于1937年,同年11月在列宁格勒首演。肖斯塔科维奇本人称这部作品是“一个苏联艺术家对于公正批评的实际的,创造性的回答。”这是由于1932年以来,随着苏联加强整顿国内的体制,艺术受到“社会主义写实”教条路线的指导,结果连早已扬名世界的肖斯塔科维奇的作品,亦受到苏联当局的批判。这部作品就是作者在这种情况下所完成的。《第五交响曲》规模宏大,风格鲜明,具有“贝多芬的精神”,因此此曲也常被比拟为《革命交响曲》,或被评为“新贝多芬风格”的交响曲。虽然此曲的直接理念被认为是“人性的设定”,但是乐曲并不设标题,而以纯音乐构成。
第一乐章从容的快板。这个大胆跳动的主题,令人联想起贝多芬的大赋格曲主题。大提琴和低音提琴以八度奏出的主题阴沉而森严。次乐章为传统的诙谐曲乐章。低音弦乐展开了急促的主题,并由木管乐器对此句做应答,时而插入令人眩目的法国号乐句。接下来的柔板是全曲中最纯美的乐章。全部铜管乐器都不派用场,而是用弦乐器展示出柔和动人的旋律线。声部的处理简单明了,效果始终清新透明。室内乐般微妙的配器法体现了肖斯塔科维奇独特的作曲风格。第四乐章鼓乐长鸣,由小号,长号和大号在猛烈的定音鼓声之后奏出一连串雷鸣般的回旋曲迭句,有着火山爆发般的力度。
降E大调《第一大提琴协奏曲》完成于1959年夏天,同年10月4日在莫斯科首演。从曲式和内容上看,此曲与《第一小提琴协奏曲》颇为相似,但这部作品的旋律却格外优美而且通俗易懂。大提琴从低音到高音,纵横无羁地驰骋着,显示出绝佳的技巧效果,因而成为倍受大提琴家欢迎的演奏曲目。演奏这部乐曲,管弦乐只采用规模较小的双管编制,但加添了钢片琴。第一乐章的主要动机形成全曲的基本动机;该曲原来计划写成三个乐章,但到后来变成了四个乐章的格局。其原因是本来附于第二乐章完结处有一段难得一见的长大装饰奏,长度甚至超过了终曲,因此作曲家索性将它独立为一个乐章。肖氏的个性在此乐章中表现得异常鲜明。
肖斯塔科维奇的作品旋律剑拔弩张,节奏繁衍多变,情绪强烈,创造大胆,富有哲理性。据介绍,他1959年完成的《降E大调第一大提琴协奏曲》是献给学生罗斯特罗波维奇并由他首演的,肖斯塔科维奇比罗斯特罗波维奇年长21岁,两人既是师生关系,又是志同道合的忘年挚友。他俩的合作产生了这部妙不可言的“第一”协奏曲。
古尔德:巴赫 哥德堡变奏曲 1955版 豆瓣
9.7 (61 个评分) Johann Sebastian Bach / Glenn Gould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2年10月27日 出版发行: Sony
巴赫在世的最后几年,主要花费时间在删改和完成先前的作品上面,但他仍继续写出新的作品。
《键盘练习曲集》第三卷出版之后,过了3年,第四卷在1742年也问世了,其实这是一套完整的作品。内容是咏叹调的三十首变奏曲,是巴赫为学生哥德堡(Goldberg)创作的乐曲。据说,俄罗斯驻德雷思顿大使冯·凯塞林男爵(Baron von Kaiseriling)因为晚上经常失眠,就让他的管风琴师哥德堡作一首催眠曲,用来在入睡前弹奏,哥德堡就向他教师巴赫求救,巴赫信手拈来,在短时间内,创作了这部作品。不过据英国传纪作家,蒂姆·道雷的《巴赫传》所述,这首曲子其实是凯塞林男爵直接委托巴赫写的,因与巴赫有师徒缘份的哥德堡每晚必须弹奏此曲而得名。这部作品堪称是“巴赫所有键盘作品中结构最简单、最扎实的作品,它气势磅礴、雄壮精美,经由技艺超群的大师巧妙演泽,将最严密的逻辑秩序和最自由的抒情表达融而为一,使人为之惊叹”。
加拿大钢琴家古尔德很好地把握了巴赫的精髓,用现代钢琴再现了这部原为大键琴写的作品的丰富内涵。古尔德成名后,第一张录制的唱片就是这首《哥德堡变奏曲》,当时的录音公司,即sony公司的前身哥伦比亚公司的职员问他,是不是换一首常见的,要知道在古尔德之前只有著名的波兰钢琴家兰多夫斯卡录过此曲,这样会不会太冒险。但年青的古尔德很有礼貌地固执了已见。就在它的唱片发行后,全世界爱乐者的心都被征服了,原先对巴赫音乐敬而远之的人,通过古尔德的诠释,开始读懂了巴赫严谨背后的美,许多人将其视为珍品。也许世界上唯一对这张唱片不满意的就是古尔德本人。在数码技术出来后,古尔德又重新录制了此首,且是他生平唯一的一次重录。原先自己用了20多年的斯坦威钢琴也变成了雅马哈钢琴,还是别人闲置在一边的旧钢琴。
谁也不清楚古尔德为什么重录这部作品。重录,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先前的否定,不过他的确公开否定了被公认为他里程碑的1955年录制版。“我无法与录制这张唱片的这个人的精神形成认同,就像这张唱片是一个别的什么人录制的与我无关。”确实,摆在我们面前的这张唱片,似乎没有先前演释的那种猛然攫住你的力量,但它更加严肃,更加柔情,更加具有声层的感染力……咏叹调主题沉静的深思,第15变奏中触键的变幻莫测,第25变奏中史诗般的距离感,所有这一切使这个1981的数码版,染上了一层超物然外的深刻宁静的气质。演奏时间也由原来的38分27秒放慢至51分15秒,特别是最后的咏叹调,他真的是在说,永别了,有种有意拖长的,令人揪心的口吻……
早先少数几个演奏过《哥德堡变奏曲》的钢琴家基本上都遵循老的传统。现在古尔德重又回到了早先的传统。但是这不是简单的回复,而是更高层次的扬弃。如作品以同一主题不断变奏的同度卡农、二度卡农、三度卡农直至九度卡农贯穿其中,互相之间安排性格不同的两个间播段进行对比,最后又回到“本体”——主题本身,这种既变化又统一,既和谐又对比,从一个本源出发,逐步发展,变形又回到本体,这一构想本身却具有更普遍、更广泛、更宏观的哲学内涵。正如黑格尔在《美学》中所说的,艺术在感性的面纱下揭示理念的发展,直到“看到更远的精神这一客观形式回转过来,把它扬弃,而后又返回自身”。
虽然,可以将古尔德1981年的版本,听成是他死前的永诀,如果仔细倾听,认真品味。我们发觉他的表情并没有过份的沉痛和悲哀,相反很宁静、深秋般的宁静。古尔德在巴赫的伟大音乐中,战胜了死亡,超越了自我,在生命最后时刻,似乎真正接受了上帝的福音。他知道自己已修成正果,成了名副其实的艺术圣徒。
他,从巴赫开始,以巴赫结束。
曲目介绍:
J. S. 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BWV988,是巴赫著名的键盘作品,大约作于1741-1742年间。这部伟大的变奏曲原名叫做《有各种变奏的咏叹调》,1742年出版,此作为巴赫的学生哥德堡(Johan Theophil Goldberg)而作。哥德堡是侍奉当时驻在德累斯顿的俄国使臣凯瑟林(Hermann Karl Von Keyserlingk)伯爵的年轻演奏家。巴赫曾把他的《B小调弥撒》献给凯瑟林,因此而获得“宫廷音乐家”的封号。1741-1742年间,凯瑟林居住在莱比锡,让哥德堡师从巴赫,学习演奏技巧。伯爵患不眠症,失眠时就需哥德堡为其演奏,哥德堡以演奏需要,求巴赫帮助谱曲。巴赫当时作成这部变奏曲之后,凯瑟林送他一只装满100枚金路易的金杯以酬谢。
这是音乐史上规模最大,结构最恢宏,也是最伟大的变奏曲。这部变奏曲是为两层大键琴而作,巴赫在各段变奏里都指定了键盘的种类。变奏曲的形式,是以一个基本主题,引导出对比命题和对应(反对)命题,然后再探求演绎与对比的各种可能性。巴赫这部作品,以他1725年为安娜·玛格达琳娜而作的小曲集中的一首萨拉班德舞曲作为主题,发展成30段变奏。这30的数字,由3所支配,以3个成一组的变奏,以卡农的方式表达:一位齐声的卡农,二为二度卡农,三为三度卡农……此后达到第九个卡农后,第十变奏为四声部的赋格,之间不断出现创意曲、托卡它、咏叹调等各种形式。第一曾与第二层键盘交替。第十六变奏作为中心,速度分为前后两半,这种作曲技巧所构成的建筑结构之微妙,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这部作品共分32段,第一段以那首萨拉班德舞曲的主题开头,第32段是经过30段变奏后和缓地、平静地重新回到主题,不同的是第一段的简单主题经过30段变奏后,已变得异常丰富和复杂。
30段变奏分别是:
1.使用第一层键盘,二声部,前奏曲风格,拍子和调性与主题类同。
2.三声部,实用第一层键盘,上二声部暗示主题,低音不随基本旋律。
3.卡农,三声部,实用第一层键盘。
4.模仿前一变奏。
5.第一、第二层键盘交替表达。
6.第一层键盘的二度卡农。
7.第一、二层键盘交替表达,西西里舞曲风格。
8.使用第二层键盘,二声部,活泼的托卡它风格。
9.使用第一层键盘的三度卡农,三声部。
10.第一层键盘,四声部的小赋格。
11.使用第二层键盘的托卡它风格。
12.第一层键盘,四度卡农。
13.使用第二层键盘,抒情风格。
14.使用第二层键盘,活泼的前奏曲风格。
15.由原来一直的G大调转为G小调,第一层键盘,五度转位卡农,行板。
16.又变成G大调,前半部慢后半部快,序曲,把法国风格序曲的三段式改为两部:前半部为二声部前奏曲风格,行板;后半部为三声部小赋格,快板。
17.使用第二层键盘,二声部的托卡它风格。
18.使用第一层键盘的六度卡农。
19.使用第一层键盘,舞曲风格,三声部。
20.使用第二层键盘,具华丽的技巧。
21.七度卡农,部分使用半音阶。
22.托卡它风格,宁静的调子。
23.使用第二层键盘,模仿对位方式。
24.八度卡农,使用第一层键盘。
25.变成G小调,使用第二层键盘,浪漫的幻想曲性质,偏重于半音阶技法。
26.恢复G大调,前奏曲风格,慢拍和快拍子之间的旋律对比。
27.使用第二层键盘,九度卡农。
28.使用一贯的震音发挥华丽效果。
29.主调音乐样式,第一、第二层键盘交替。
30.使用第一键盘,标记是Quodlibet。Quodlibet是起源于中世纪的演唱方式,一种组合数首熟悉的民歌的乐曲。这里使用了17世纪意大利流行的民歌《被甘蓝和芜菁所追赶》和德国民歌《离开家已有许久》,使两者旋律以对位的方式互为缠绕。
2010年3月24日 听过
把钢琴弹得如同大键琴一般颗粒圆润,这是怎样奇妙的一种感觉啊
Bach Gould Sony baroque piano
Nodame Cantabile [Best 100 Collection Box] 豆瓣
9.7 (13 个评分) オムニバス(クラシック)
发布日期 2006年12月13日 出版发行: ソニーミュージックエンタテインメント
曲目リスト
ディスク:1
1. ピアノ・ソナタ第8番ハ短調 作品13「悲愴」 第1楽章 グラーヴェ:アレグロ・ディ・モルト・エ・コン・ブリオ
2. ピアノ・ソナタ第8番ハ短調 作品13「悲愴」 第2楽章 アダージョ・カンタービレ
3. ピアノ・ソナタ第8番ハ短調 作品13「悲愴」 第3楽章 ロンド:アレグロ
4. 2台のピアノのためのソナタ ニ長調 K.448(375a) 第1楽章:アレグロ・コン・スピーリト
5. 2台のピアノのためのソナタ ニ長調 K.448(375a) 第2楽章 アンダンテ
6. 2台のピアノのためのソナタ ニ長調 K.448(375a) 第3楽章 モルト・アレグロ
7. ヴァイオリン・ソナタ第5番ヘ長調 作品24「春」 第1楽章 アレグロ
8. ヴァイオリン・ソナタ第5番ヘ長調 作品24「春」 第2楽章 アダージョ・モルト・エスプレッシーヴォ
9. ヴァイオリン・ソナタ第5番ヘ長調 作品24「春」 第3楽章 スケルツォ:アレグロ・モルト
10. ヴァイオリン・ソナタ第5番ヘ長調 作品24「春」 第4楽章 ロンド:アレグロ・マ・ノン・トロッポ
11. メフィスト・ワルツ第1番「村の居酒屋での踊り」
12. ペトルーシュカからの3楽章~第1楽章 ロシアの踊り
13. 交響曲第8番変ホ長調「千人の交響曲」~第1部「現われたまえ、創造の主、聖霊よ」より冒頭部分
ディスク:2
1. 交響曲第9番ニ短調 作品125「合唱」 第1楽章 アレグロ・マ・ノン・トロッポ、ウン・ポコ・マエストーソ
2. 交響曲第9番ニ短調 作品125「合唱」 第2楽章 モルト・ヴィヴァーチェ
3. 交響曲第9番ニ短調 作品125「合唱」 第3楽章 アダージョ・モルト・エ・カンタービレ
4. 交響曲第9番ニ短調 作品125「合唱」 第4楽章 プレスト-アレグロ・アッサイ
5. カルメン幻想曲 作品25 序奏:アレグロ・モデラート
6. カルメン幻想曲 作品25 1.モデラート
7. カルメン幻想曲 作品25 2.レント・アッサイ
8. カルメン幻想曲 作品25 3.アレグロ・モデラート
9. カルメン幻想曲 作品25 4.モデラート
ディスク:3
1. 交響曲第7番イ長調 作品92 第1楽章 ポコ・ソステヌート-ヴィヴァーチェ
2. 交響曲第7番イ長調 作品92 第2楽章 アレグレット
3. 交響曲第7番イ長調 作品92 第3楽章 プレスト-トリオ:アッサイ・メノ・プレスト
4. 交響曲第7番イ長調 作品92 第4楽章 アレグロ・コン・ブリオ
5. 交響曲第8番ト長調 作品88 第1楽章 アレグロ・コン・ブリオ
6. 交響曲第8番ト長調 作品88 第2楽章 アダージョ
7. 交響曲第8番ト長調 作品88 第3楽章 アレグレット・グラツィオーソ-モルト・ヴィヴァーチェ
8. 交響曲第8番ト長調 作品88 第4楽章 アレグロ・マ・ノン・トロッポ
ディスク:4
1. 交響曲第3番変ホ長調 作品55「英雄」 第1楽章 アレグロ・コン・ブリオ
2. 交響曲第3番変ホ長調 作品55「英雄」 第2楽章 葬送行進曲:アダージョ・アッサイ
3. 交響曲第3番変ホ長調 作品55「英雄」 第3楽章 スケルツォ:アレグロ・ヴィヴァーチェ
4. 交響曲第3番変ホ長調 作品55「英雄」 第4楽章 フィナーレ:アレグロ・モルト
5. ピアノ・ソナタ第8番イ短調K.310(300d) 第1楽章:アレグロ・マエストーソ
6. ピアノ・ソナタ第8番イ短調K.310(300d) 第2楽章 アンダンテ・カンタービレ・コン・エスプレッシオーネ
7. ピアノ・ソナタ第8番イ短調K.310(300d) 第3楽章 プレスト
ディスク:5
1. ピアノ協奏曲第2番ハ短調 作品18 第1楽章 モデラート
2. ピアノ協奏曲第2番ハ短調 作品18 第2楽章 アダージョ・ソステヌート
3. ピアノ協奏曲第2番ハ短調 作品18 第3楽章 アレグロ・スケルツァンド
4. オーボエ協奏曲ハ長調 K.314(285d) 第1楽章 アレグロ・アペルト
5. オーボエ協奏曲ハ長調 K.314(285d) 第2楽章 アダージョ・ノン・トロッポ
6. オーボエ協奏曲ハ長調 K.314(285d) 第3楽章 ロンド・アレグレット
7. 交響詩「ティル・オイレンシュピーゲルの愉快ないたずら」作品28
ディスク:6
1. ラプソディ・イン・ブルー
2. チェコ組曲(ボヘミア組曲)ニ短調 作品39より ポルカ
3. チェコ組曲(ボヘミア組曲)ニ短調 作品39より フィナーレ:フリアント
4. 交響曲第1番ハ短調 作品68 第1楽章 ウン・ポコ・ソステヌート-アレグロ
5. 交響曲第1番ハ短調 作品68 第2楽章 アンダンテ・ソステヌート
6. 交響曲第1番ハ短調 作品68 第3楽章 ウン・ポコ・アレグレット・エ・グラツィオーソ
7. 交響曲第1番ハ短調 作品68 第4楽章 アダージョ-ピウ・アンダンテ-アレグロ・ノン・トロッポ・マ・コン・ブリオ
8. 無伴奏ヴァイオリンのためのパルティータ第2番ニ短調 BWV1004~第3楽章 サラバンド
ディスク:7
1. バレエ「ロメオとジュリエット」作品64より モンタギュー家とキャプレット家(第2組曲第1曲)
2. バレエ組曲「くるみ割り人形」作品71aより 2.特徴のある舞曲 b)こんぺい糖の踊り
3. バレエ組曲「くるみ割り人形」作品71aより 3.花のワルツ
4. ピアノ・ソナタ第16番イ短調 D 845 第1楽章 モデラート
5. ピアノ・ソナタ第16番イ短調 D 845 第2楽章 アンダンテ、ポコ・モッソ
6. ピアノ・ソナタ第16番イ短調 D 845 第3楽章 スケルツォ:アレグロ・ヴィヴァーチェ-トリオ
7. ピアノ・ソナタ第16番イ短調 D 845 第4楽章 ロンド:アレグロ・ヴィヴァーチェ
8. 平均律クラヴィーア曲集第2巻~前奏曲とフーガ 第16番 ト短調 BWV.885 前奏曲
9. 平均律クラヴィーア曲集第2巻~前奏曲とフーガ 第16番 ト短調 BWV.885 フーガ
10. 練習曲第4番嬰ハ短調 作品10-4
11. 超絶技巧練習曲第5番変ロ長調「鬼火」
12. 夜のガスパール~3.スカルボ
ディスク:8
1. パガニーニの主題による変奏曲 作品35 第1巻 主題
2. パガニーニの主題による変奏曲 作品35 第1巻 第1変奏
3. パガニーニの主題による変奏曲 作品35 第1巻 第2変奏
4. パガニーニの主題による変奏曲 作品35 第1巻 第3変奏
5. パガニーニの主題による変奏曲 作品35 第1巻 第4変奏
6. パガニーニの主題による変奏曲 作品35 第1巻 第5変奏
7. パガニーニの主題による変奏曲 作品35 第1巻 第6変奏
8. パガニーニの主題による変奏曲 作品35 第1巻 第7変奏
9. パガニーニの主題による変奏曲 作品35 第1巻 第8変奏
10. パガニーニの主題による変奏曲 作品35 第1巻 第9変奏
11. パガニーニの主題による変奏曲 作品35 第1巻 第10変奏
12. パガニーニの主題による変奏曲 作品35 第1巻 第11変奏
13. パガニーニの主題による変奏曲 作品35 第1巻 第12変奏
14. パガニーニの主題による変奏曲 作品35 第1巻 第13変奏
15. パガニーニの主題による変奏曲 作品35 第1巻 第14変奏
16. パガニーニの主題による変奏曲 作品35 第2巻 主題
17. パガニーニの主題による変奏曲 作品35 第2巻 第1変奏
18. パガニーニの主題による変奏曲 作品35 第2巻 第2変奏
19. パガニーニの主題による変奏曲 作品35 第2巻 第3変奏
20. パガニーニの主題による変奏曲 作品35 第2巻 第4変奏
21. パガニーニの主題による変奏曲 作品35 第2巻 第5変奏
22. パガニーニの主題による変奏曲 作品35 第2巻 第6変奏
23. パガニーニの主題による変奏曲 作品35 第2巻 第7変奏
24. パガニーニの主題による変奏曲 作品35 第2巻 第8変奏
25. パガニーニの主題による変奏曲 作品35 第2巻 第9変奏
26. パガニーニの主題による変奏曲 作品35 第2巻 第10変奏
27. パガニーニの主題による変奏曲 作品35 第2巻 第11変奏
28. パガニーニの主題による変奏曲 作品35 第2巻 第12変奏
29. パガニーニの主題による変奏曲 作品35 第2巻 第13変奏
30. パガニーニの主題による変奏曲 作品35 第2巻 第14変奏
31. ピアノ・ソナタ第23番ヘ短調 作品57「熱情」 第1楽章 アレグロ・アッサイ
32. ピアノ・ソナタ第23番ヘ短調 作品57「熱情」 第2楽章 アンダンテ・コン・モト
33. ピアノ・ソナタ第23番ヘ短調 作品57「熱情」 第3楽章 アレグロ・マ・ノン・トロッポ-プレスト
34. ピアノ・ソナタ第2番ト短調 作品22~第1楽章 できるだけ急速に
35. 前奏曲第21番変ロ長調 作品28-21 カンタービレ
36. 喜びの島
杜普蕾: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谜语变奏曲 豆瓣 Spotify
Du Pre / Barenboim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5年10月18日 出版发行: Sony Classical
巴伦博伊姆和杜普蕾在1967年结婚经常搭档进行室内乐演出,并留下了大量精彩的录音。这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私密交流空间。虽然杜普蕾早就录制了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但是他们期待着能够来一次埃尔加的“回归”
1970年11月,巴伦博伊姆正好在费城管弦乐团担任客席演奏员,杜普蕾也随行。这段录音是他们举行一场音乐会时留下的录音。两人在听过录音后认为这是相当完美一个现场录音:杜普蕾和乐队配合的天衣无缝。这份录音很好地表达了两人的音乐理念:虽然音乐演出碰巧的临场完美发挥,但实际上是实实在在的完美表现而不是几百个演奏员单调的合一。音乐必须能够“呼吸”,是活的,其表达的细微差别是不能用言语来形容的。完美的音乐不仅仅是“正确”,任何一个精心准备的瞬间都有可能出差错。但在这样的场合,任何差错都是正确的。
2010年5月14日 听过
我一定是没找到好的巴比罗利版录音~~~不过论厚重不及巴比罗利版~~
Barenboim CBS Elgar Sony cello
巴赫《戈德堡变奏曲》 / 格伦·古尔德1981年第二版录音 / 巴赫:《哥德堡变奏曲》(1981年数字版) / 巴赫:《哥德堡变奏曲》(1981年数码录音版) 豆瓣
9.9 (153 个评分) Glenn Gould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3年3月8日 出版发行: Glenn Gould Edition
巴赫在世的最后几年,主要花费时间在删改和完成先前的作品上面,但他仍继续写出新的作品。
《键盘练习曲集》第三卷出版之后,过了3年,第四卷在1742年也问世了,其实这是一套完整的作品。内容是咏叹调的三十首变奏曲,是巴赫为学生哥德堡(Goldberg)创作的乐曲。据说,俄罗斯驻德雷思顿大使冯·凯塞林男爵(Baron von Kaiseriling)因为晚上经常失眠,就让他的管风琴师哥德堡作一首催眠曲,用来在入睡前弹奏,哥德堡就向他教师巴赫求救,巴赫信手拈来,在短时间内,创作了这部作品。不过据英国传纪作家,蒂姆·道雷的《巴赫传》所述,这首曲子其实是凯塞林男爵直接委托巴赫写的,因与巴赫有师徒缘份的哥德堡每晚必须弹奏此曲而得名。这部作品堪称是“巴赫所有键盘作品中结构最简单、最扎实的作品,它气势磅礴、雄壮精美,经由技艺超群的大师巧妙演泽,将最严密的逻辑秩序和最自由的抒情表达融而为一,使人为之惊叹”。
加拿大钢琴家古尔德很好地把握了巴赫的精髓,用现代钢琴再现了这部原为大键琴写的作品的丰富内涵。古尔德成名后,第一张录制的唱片就是这首《哥德堡变奏曲》,当时的录音公司,即sony公司的前身哥伦比亚公司的职员问他,是不是换一首常见的,要知道在古尔德之前只有著名的波兰钢琴家兰多夫斯卡录过此曲,这样会不会太冒险。但年青的古尔德很有礼貌地固执了已见。就在它的唱片发行后,全世界爱乐者的心都被征服了,原先对巴赫音乐敬而远之的人,通过古尔德的诠释,开始读懂了巴赫严谨背后的美,许多人将其视为珍品。也许世界上唯一对这张唱片不满意的就是古尔德本人。在数码技术出来后,古尔德又重新录制了此首,且是他生平唯一的一次重录。原先自己用了20多年的斯坦威钢琴也变成了雅马哈钢琴,还是别人闲置在一边的旧钢琴。
谁也不清楚古尔德为什么重录这部作品。重录,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先前的否定,不过他的确公开否定了被公认为他里程碑的1955年录制版。“我无法与录制这张唱片的这个人的精神形成认同,就像这张唱片是一个别的什么人录制的与我无关。”确实,摆在我们面前的这张唱片,似乎没有先前演释的那种猛然攫住你的力量,但它更加严肃,更加柔情,更加具有声层的感染力……咏叹调主题沉静的深思,第15变奏中触键的变幻莫测,第25变奏中史诗般的距离感,所有这一切使这个1981的数码版,染上了一层超物然外的深刻宁静的气质。演奏时间也由原来的38分27秒放慢至51分15秒,特别是最后的咏叹调,他真的是在说,永别了,有种有意拖长的,令人揪心的口吻……
早先少数几个演奏过《哥德堡变奏曲》的钢琴家基本上都遵循老的传统。现在古尔德重又回到了早先的传统。但是这不是简单的回复,而是更高层次的扬弃。如作品以同一主题不断变奏的同度卡农、二度卡农、三度卡农直至九度卡农贯穿其中,互相之间安排性格不同的两个间播段进行对比,最后又回到“本体”——主题本身,这种既变化又统一,既和谐又对比,从一个本源出发,逐步发展,变形又回到本体,这一构想本身却具有更普遍、更广泛、更宏观的哲学内涵。正如黑格尔在《美学》中所说的,艺术在感性的面纱下揭示理念的发展,直到“看到更远的精神这一客观形式回转过来,把它扬弃,而后又返回自身”。
虽然,可以将古尔德1981年的版本,听成是他死前的永诀,如果仔细倾听,认真品味。我们发觉他的表情并没有过份的沉痛和悲哀,相反很宁静、深秋般的宁静。古尔德在巴赫的伟大音乐中,战胜了死亡,超越了自我,在生命最后时刻,似乎真正接受了上帝的福音。他知道自己已修成正果,成了名副其实的艺术圣徒。
他,从巴赫开始,以巴赫结束。
曲目介绍:
J. S. 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BWV988,是巴赫著名的键盘作品,大约作于1741-1742年间。这部伟大的变奏曲原名叫做《有各种变奏的咏叹调》,1742年出版,此作为巴赫的学生哥德堡(Johan Theophil Goldberg)而作。哥德堡是侍奉当时驻在德累斯顿的俄国使臣凯瑟林(Hermann Karl Von Keyserlingk)伯爵的年轻演奏家。巴赫曾把他的《B小调弥撒》献给凯瑟林,因此而获得“宫廷音乐家”的封号。1741-1742年间,凯瑟林居住在莱比锡,让哥德堡师从巴赫,学习演奏技巧。伯爵患不眠症,失眠时就需哥德堡为其演奏,哥德堡以演奏需要,求巴赫帮助谱曲。巴赫当时作成这部变奏曲之后,凯瑟林送他一只装满100枚金路易的金杯以酬谢。
这是音乐史上规模最大,结构最恢宏,也是最伟大的变奏曲。这部变奏曲是为两层大键琴而作,巴赫在各段变奏里都指定了键盘的种类。变奏曲的形式,是以一个基本主题,引导出对比命题和对应(反对)命题,然后再探求演绎与对比的各种可能性。巴赫这部作品,以他1725年为安娜·玛格达琳娜而作的小曲集中的一首萨拉班德舞曲作为主题,发展成30段变奏。这30的数字,由3所支配,以3个成一组的变奏,以卡农的方式表达:一位齐声的卡农,二为二度卡农,三为三度卡农……此后达到第九个卡农后,第十变奏为四声部的赋格,之间不断出现创意曲、托卡它、咏叹调等各种形式。第一曾与第二层键盘交替。第十六变奏作为中心,速度分为前后两半,这种作曲技巧所构成的建筑结构之微妙,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这部作品共分32段,第一段以那首萨拉班德舞曲的主题开头,第32段是经过30段变奏后和缓地、平静地重新回到主题,不同的是第一段的简单主题经过30段变奏后,已变得异常丰富和复杂。
30段变奏分别是:
1.使用第一层键盘,二声部,前奏曲风格,拍子和调性与主题类同。
2.三声部,实用第一层键盘,上二声部暗示主题,低音不随基本旋律。
3.卡农,三声部,实用第一层键盘。
4.模仿前一变奏。
5.第一、第二层键盘交替表达。
6.第一层键盘的二度卡农。
7.第一、二层键盘交替表达,西西里舞曲风格。
8.使用第二层键盘,二声部,活泼的托卡它风格。
9.使用第一层键盘的三度卡农,三声部。
10.第一层键盘,四声部的小赋格。
11.使用第二层键盘的托卡它风格。
12.第一层键盘,四度卡农。
13.使用第二层键盘,抒情风格。
14.使用第二层键盘,活泼的前奏曲风格。
15.由原来一直的G大调转为G小调,第一层键盘,五度转位卡农,行板。
16.又变成G大调,前半部慢后半部快,序曲,把法国风格序曲的三段式改为两部:前半部为二声部前奏曲风格,行板;后半部为三声部小赋格,快板。
17.使用第二层键盘,二声部的托卡它风格。
18.使用第一层键盘的六度卡农。
19.使用第一层键盘,舞曲风格,三声部。
20.使用第二层键盘,具华丽的技巧。
21.七度卡农,部分使用半音阶。
22.托卡它风格,宁静的调子。
23.使用第二层键盘,模仿对位方式。
24.八度卡农,使用第一层键盘。
25.变成G小调,使用第二层键盘,浪漫的幻想曲性质,偏重于半音阶技法。
26.恢复G大调,前奏曲风格,慢拍和快拍子之间的旋律对比。
27.使用第二层键盘,九度卡农。
28.使用一贯的震音发挥华丽效果。
29.主调音乐样式,第一、第二层键盘交替。
30.使用第一键盘,标记是Quodlibet。Quodlibet是起源于中世纪的演唱方式,一种组合数首熟悉的民歌的乐曲。这里使用了17世纪意大利流行的民歌《被甘蓝和芜菁所追赶》和德国民歌《离开家已有许久》,使两者旋律以对位的方式互为缠绕。
德沃夏克在布拉格 豆瓣
9.5 (16 个评分) Rudolf Firkušný / Yo-Yo Ma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4年3月22日 出版发行: Sony
在这张CD里,女中音Frederica von State只唱了二首歌,其中一首是「妈妈教我的歌」。但是,就这二首歌就足以让她入选。短短的二首歌,但是她表现出圆润甜美与厚实的嗓音却让人赞赏再三。除了女主角之外,这张CD的其它节目也是所有女中音演唱CD所没有的。您同时还可以听到帕尔曼、马友友、Rudolf Firkusny以及小泽征尔指挥波士顿交响乐团的精彩演出。这张是1993年12月16日在布拉格史麦塔纳厅所录下的,全部都是德弗札克的作品。没想到在这个厅里所录下的音质会这么的优美,我建议所有古典乐迷都要买一张.——摘自《刘汉盛榜单100碟》
塞尔:理查·施特劳斯交响诗 豆瓣
George Szell / Cleveland Orchestra
发布日期 1990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报纸版
理查·施特劳斯 Richard Strauss (1864.6.11~1949.9.8)
德国作曲家,生于幕尼黑。父弗朗兹·施特劳斯为慕尼黑宫廷歌剧院乐队的圆号演奏家,给予儿子良好的音乐教育。理夏德最早的作品如管弦乐《节日进行曲》(op.1)和短小可爱的管乐小夜曲(op.7),写作时尚未满十岁。1885年,中断了在慕尼黑大学的学习生涯,去迈宁根当汉斯·冯·比洛的助理指挥,不出一年,即继比洛而任首席指挥,在迈宁根乐队的一位小提琴师,瓦格纳的侄婿亚历山大·里特的影响下,他从布拉姆斯转向李斯特和瓦格纳的风格。从《意大利之行》(1887)起,大胆创作了一系列交响诗和描绘性交响曲,使之名利双收,并引起人们关于标题音乐的优点之争。继续用这一形式写作的作品有《唐璜》(1889)、《死与净化》(1890)、《梯尔·艾伦斯皮格尔的恶作剧》(1895)、《唐吉诃德》(1898)、《英雄的生涯》(1899)和《家庭交响曲》(1904)。与此同时,他的指挥生涯也有进展,慕尼黑歌剧院和魏玛宫廷歌剧院都聘请他去工作。1891年,科西玛·瓦格纳邀他去拜罗伊特指挥《汤豪舍》。1894年,主要在瓦格纳音乐的影响下完成第一部歌剧《贡特拉姆》,并在魏玛首演,由波琳·德·阿娜(后成为他的妻子)饰演女主角。至此,他似乎已成为瓦格纳的最理想的继承者。1894年任柏林爱乐乐团指挥,1898年任柏林皇家歌剧院指挥,1919至1924年与肖尔克同为维也纳歌剧院指挥。但他的家在上巴伐利亚的加米施,写完《莎乐美》(1905)——第一部轰动一时而争议甚大的成功歌剧——后,即定居加米施。皇帝说这部病态的歌剧对施特劳斯不会有什么好处,据说施特劳斯回答皇帝说,是这部歌剧的收益使他得以建造他的乡间别墅。下一部歌剧《埃莱克特拉》(1909)几乎同样骇人听闻,在这部根据索福克勒斯原作改编的歌剧中,他取得着名的维也纳诗人、戏剧家胡戈·冯·霍夫曼斯塔尔的合作,霍夫曼斯塔尔除这部歌剧的台本外,还接连为施特劳斯写了五个台本——《玫瑰骑士》(1911)、《阿里阿德涅在纳克索斯》(1912—1916)、《没有影子的女人》(1919)、《埃及的海伦》(1928)和《阿拉贝拉》(1933)。霍夫曼斯塔尔在写作上述最后一个台本时,因受到儿子自杀的刺激,中风而死。人们一般认为是霍夫曼斯塔尔使施特劳斯从《莎乐美》和《埃莱克特拉》这类过度病态的作品转向后期音乐的比较和悦的风格,《玫瑰骑士》标志洛可可式的转折。但是这样做是好是坏,意见不一。有些权威人士认为,施特劳斯为自己制造了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德国淘气鬼的声誉后,创作开始走下坡路。有的则认为他是必须通过《莎乐美》和《埃莱克特拉》的不拘一格才能到达成熟期的比较文明的风格。这种风格的最后几部作品,如最后一部歌剧《随想曲》(1942)——以18世纪为背景的精致的谈心式作品——表现了施特劳斯最纯净最富灵感的技艺。对于施特劳斯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我们既有可能不分轩轾地加以欣赏,也有可能因他在漫长的一生中留下如此风格迥异的佳作而感到欣慰。他在纳粹时期的活动也同样是自相矛盾的。他的歌剧《和平日》(1938)获得希特勒的嘉许,他也的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留在德国。但是,他的喜歌剧《沉默的女人》(1935)的台本作者是他大胆支持的犹太人斯蒂凡·茨威格。另外,虽说他为弦乐队而写的《变形曲》(1945)被普遍认为是为希特勒创作的挽歌,战后甚至在荷兰禁止上演,但它的音乐可能只是表现对他所热爱的德国遭到毁坏而感到的悲痛。
施特劳斯的主要作品有:
(1)歌剧:《贡特拉姆》(魏玛,1894),《火荒》(德累斯顿,1901),《莎乐美》(德累斯顿,1905);《埃莱克特拉》(德累斯顿,1909);《玫瑰骑士》(德累斯顿,1911),《阿里阿德涅在纳克索斯》(斯图加特,1912;修改本在维也纳,1916),《没有影子的女人》(维也纳,1919),《间奏曲》(德累斯顿,1927),《埃及的海伦》(德累斯顿,1928),《阿拉贝拉》(德累斯顿,1933),《沉默的女人》(德累斯顿,1935),《和平日》(慕尼黑,1938),《达夫尼》(德累斯顿,1938),《随想曲》(慕尼黑,1942)和《达奈之恋》(萨尔茨堡,1952)。
(2)芭蕾舞剧《约瑟夫的故事》(巴黎,1914)和《甩奶油》(维也纳,1924)。
(3)管弦乐:音诗:《意大利之行》(1887),《麦克白》(1887),《唐璜》(1888),《死与净化》(1889),《梯尔·艾伦施皮格尔的恶作剧》(1895),《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1896),《唐吉诃德》(1897),《英雄的生涯》(1898),《家庭交响曲》(1903),《阿尔卑斯山交响曲》(1915);f小调交响曲(1884);小提琴协奏曲(1883);圆号协奏曲二首(1884,1942);双簧管协奏曲(1945);单簧管与大管二重小协奏曲(1948);二十三件弦乐器的《变形曲》(1945)和《资产阶级绅士》组曲(1919)。
(4)室内乐:弦乐四重奏(1881),大提琴奏鸣曲(1883),钢琴四重奏(1884)和小提琴奏鸣曲(1887)。
(5) 歌曲:四组用乐队伴奏(1897—1921),二十六组用钢琴伴奏(1882—1929),以及乐队伴奏的《四首最后的歌》。
(6)钢琴曲:b小调奏鸣曲(1881)和两组小品(1881,1883)。
编订格鲁克的《伊菲姬妮在陶里德》(1894),莫扎特的《伊多梅纽斯》(1930)和柏辽兹的《乐器法》(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