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y
迈克尔·杰克逊 《危险》 特别版 豆瓣
Michael Jackson
发布日期 2001年10月17日 出版发行: Sony
Michael Jackson 于 1991 年发行的第八张专辑 Dangerous,2001 年重发行重制特别版,美国地区。这是 MJ 签约 Sony 后的第一张专辑,也是他的第一张没有 Quincy Jones 参与制作的专辑。(罗伊)
布鲁诺·瓦尔特:马勒 第一交响曲/第二交响曲/旅行者之歌 豆瓣
Bruno Walter / Columbia Symphony Orchestra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5年1月24日 出版发行: Sony
D大调第一交响曲“泰坦”
古斯塔夫·马勒是最后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交响乐作曲家,为古典音乐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音乐以整个浪漫主义传统“后裔”的身份,不仅投其浪漫主义渲染人士之所好,同时,由于他对调性的新处理而显现了伯格的革新手法,从而被看成是新旧音乐之间承上启下的桥梁性音乐。
第一交响曲是马勒1885年有感于德国作家约翰·保罗的小说《泰坦》创作而成的,泰坦是希腊神话中的天神乌拉纽斯和地神盖娅所生的六男六女,被囚于地狱之中的一些可怖而强暴的形象,在德国浪漫主义文学中具有重要地位。马勒的第一交响曲主要表现大自然的明朗和光辉的一面,以及人同大自然交融一体的狂喜感情,是爱情和幻想的园地,是青春和活力的礼赞,虽然个别乐章也出现过死的形象,但对未来的渴望却完全是乐观的。此外,这部作品同作者的歌曲集《流浪少年之歌》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共同构成了作者青年时代的一部自传体论述。
第一交响曲原分为两个部分,五个乐章。后来经过几度修改,最后按照四乐章的版本出版和演出,把原先的第二乐章合并到第一乐章中。
第一乐章:引子描写大自然从漫长的冬眠中苏醒。音乐主题是《流浪少年之歌》中的民间歌曲《清晨穿越草原》,用纯粹的奥地利民歌的语言描述了原野上清晨的美景和路边菩提树下的憩息。
第二乐章:激动的谐谑曲,音乐简练而单纯。乐曲的主题生动地描绘出一幅生活风俗性画面,它的音调和节奏如连德勒舞曲,十分富有维也纳圆舞曲的特点。
第三乐章:是一首卡洛风格的葬礼进行曲。音乐同前一乐章形成鲜明的对比,田园诗的气氛消失了。卡洛是法国一位著名的版画家,他偏爱塑造一些可怖和罕见的形象,这里指的是关于树林中一些小动物埋葬一位死难猎人的民间故事。作者把这个景象写成一个卓越的乐章,这里,噩梦、嘲弄、怪相和一本正经相互交融在一起。乐曲中段同先前形成鲜明对比,是一首明朗、抒情的歌曲性主题,然而它并没有得到广阔的发展,不间断地转入终曲。
第四乐章:表现一个受到严重创伤的心灵一声突然的绝望的呼喊。第一主题具有英勇的气概;第二主题却是如歌的咏唱,十分优美动人。在音乐的尾声又产生出一个新的主题,它像是对青春胜利的赞颂,对战胜邪恶的绝望的人们的赞颂,在这欢呼胜利的尾声中,作者特意要求所有管乐器把喇叭口朝上吹奏,同时要求圆号演奏者全部起立,让圆号的音响统御整个乐队,直到全曲辉煌的结束。
————————————————————————————————————
c小调第二交响曲“复活”
马勒的第二《复活》交响曲是除了他的第一交响曲外,演出机会和录音均最多的一首,单是录音的版本,估计最少已有三十多个。
马勒完成第一交响曲后,即动手写作第二《复活》交响曲,费时六年,到1894年7月25日完成,时年三十四岁。1895年5月4日,在理察·斯特劳斯指挥下,于柏林首演了前三个乐章,但反应不佳,乐评几乎全是抨击和谩骂。12月13日,才由马勒亲自指挥下演奏全曲五个乐章,这次演出票房极差,不少乐评人亦拒不出席,马勒演出当天又不适,演出后便晕倒,但反应却很成功。
全曲重点在前后两个乐章
第二交响曲中,马勒最初题有暗示性的解说。第一乐章是表现第一交响曲的英雄的葬礼:“我愿意把第一乐章题为送葬曲,把他运到墓地后,曾反思:他为何而生,为何而苦恼?……在终章中,给出了答案。”
事实上,马勒费了很长的时间和精力,为终章寻找适当的歌词,思考它的音乐和结构,他曾博览群书,细读整本圣经,后来他祟拜的指挥家毕罗去世,马勒前往汉堡参加葬礼,在安息礼拜中聆听到克罗斯托克(Klopstock)作词的《复活颂歌》(Auferstehen/Resurrection ode),深受感动,并决定拿这诗篇写作第二交响曲的终乐章。至于第二、三、四等三个乐章,则以间奏曲的感觉创作,因此,全曲的重心也就在前后两个乐章上。
首乐章是一阕葬礼进行曲
第一乐章:庄严肃穆的快板,C小调,4/4拍子(葬礼进行曲)
结构上有如是扩大了的奏鸣曲式,在强奏的弦乐颤音上,由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奏出粗犷有力的片断动机,不久出现以C小调为中心的第一主题,由双簧管和英国号主奏,随后又由另两三个相异的主题,构成第一主题群,阴暗的音色带有不祥的气氛。在由第一小提琴主奏的第二主题中,也相继出现几段不同的主题,随后英国管的新主题,给人印象也很深。
这两个主题群结构复杂,所以呈示部很庞大。展开部中除用已呈示的主题外,还加入别的新主题,再现部则加以浓缩精简,两个主题变得隐晦。
次乐章是往日幸福回忆的间奏曲
第二乐章:中庸的行板,降A大调,3/8拍子(连德勒舞曲)
马勒将这乐章当做回忆幸福的往日的间奏曲,表现失败的英雄的爱,是整首交响曲中音乐较为明朗的部份。
弦乐合奏的主题,是朴素的连德勒舞曲(发源于奥地利南部 Landler 的慢圆舞曲,是圆舞曲的前身),写得极美,较海顿、舒伯特等前辈的连德勒舞曲写得更为精致美妙。这个主题共反复出现三次,中间安插了两个没有显著的对比性格的中段曲调。
第三乐章是尖酸讽刺的谐谑曲
第三乐章:沉着的,流畅的,C小调,3/8拍子(谐谑曲)
这乐章可以说是《青年的魔笛》中的歌曲《圣安东尼与鱼群》(St. Anthony and The Fishes)的管弦乐版本,复杂的织体、尖酸般的幽默、冷嘲般的讽刺,将前乐章渴望、沉思的气氛一扫而空。
整个乐章以三段体作成,由定音鼓和低音乐器的四度动机开始,但立即出现第一小提琴流动的明快的主题,中段主题由法国号和小号高奏出来,弦乐器再配以流畅的伴奏。全曲在首段重现后,空洞且了无生气地静静终止。
第四乐章女低音之歌《原始之光》
第四乐章:非常庄严但质朴地,降D大调,4/4拍子(原始之光)
这是一段管弦乐伴奏的声乐曲,由女低音唱出《青年的魔笛》中的《原始之光》(Urlicht),歌词中译:
啊!红艳的玫瑰/一无所有/痛苦悲伤/我多希望去天堂
我来到宽广洁净的大道/有个天使来到我前进的道路阻挡/噢不!你不能拒绝我/因我是属神的便应归回上神的地方/亲爱的主赐我亮光引我进福乐的永生。
整个乐章根据歌词可分为两段,首段有圣咏般的伴奏,次段则有纤细而流动的感觉,但最后又返回开始时的气氛,安宁、镇定而平静地结束。
终章女声独唱与大合唱《复活颂歌》
第五乐章:谐谑曲的速度,降A大调,3/8拍子(复活颂歌)
紧接着第四乐章不停演奏,整个乐章可分为器乐的前段与声乐的后段两部份。以弦乐总奏,有如叫嚣呼号,带有凄怆感和焦虑感的狂野强奏开始,接着幕后四个法国号和四个小号,在多种打击乐器伴同下,吹奏出一段信号曲,在远处消失。其后,此一铜管乐加打击乐的幕后“小乐队”,还不时出现,营造遥远(天外之音)的效果。
马勒在这乐章的最早的总谱上注释为“沙漠的呼声”。很快,木管组便奏出圣咏般的新主题,经过宁静的乐段,便进入马勒所说的“一切已死之人的进行曲”,从打击乐开始,乐器逐渐增加,音量亦逐渐增大,最后整个乐队再次卷入混乱与恐怖的嘶叫声中,有如死亡的号哭充满了大地,马勒对这段音乐有这样的解说:
“当最后审判来临,大地震动,最后的号筒响彻云霄,所有坟墓都裂开了,墓中的死人都复活挣扎起来,呻吟着,战憟着,加入行进中的行列富有的、贫穷的、农民、君主、主教、教王,都在恐怖中战栗,高声呼求,恳求怜悯。”
这段具有强大张力,爆发出有如暴风雨般的强大音响的音乐,不仅预示了该曲面世后仅十年便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恐怖,更深刻地描写了人类在二十世纪在精神上和肉体上的痛苦忧伤。
加入声乐的后段,由女高音独唱和合唱,徐缓而庄严地唱出克罗斯托克带有神秘感的《复活颂歌》
歌词中译:
(女高音及合唱)
复活吧,是的,你将复活/凡圣之身,小憩后将复活/不朽的生命!不朽的生命!/主将召唤你,赐福予你。
你播的种又盛开/收获的主前行/他将收获聚齐/甚至是我们这些亡人!
(女低音)
噢,信主吧,我的心灵,噢信主吧/汝等并无所失/汝等渴求归汝有/凡汝之所爱/凡汝之所求皆归汝!
(女高音)
噢,信主吧/汝之降生非徒然!/无徒然的生命/无徒然的痛苦!
(合唱)
凡已生者/必死!/凡已死者必将再生!/莫再战栗莫再战栗!/装备自己重生,装备自己重生!
(女高音、女低音及合唱)
噢痛苦无处不在!/但我把痛苦压倒!/噢死亡!你征伏一切/如今也被征伏!
展开我为自己赢得的翅膀/心中爱意激荡/我将翱翔九天/直飞肉眼难及的光明/展开我为自己赢得的翅膀/翱翔九天
(合唱)
我会死去,以求重生!
(齐唱)
复活吧,你将复活/瞬间我的心灵将复苏!/心灵的期望和搏战/向上帝,向上帝/将引你前赴上帝圣殿!
当全曲进入结尾的复活动机时,钟鼓齐鸣,庄严的风琴也加入总奏中,人声大合唱和强大的管弦乐融成一体,形成强大的,充满欢乐的高潮结束,“复活”的信念为人类带来了盼望和乐观!
2010年12月14日 听过
Ging heut morgen uebers Feld,马勒还真会省事,同一个旋律两首歌,配器几乎都没变。马勒学生的演绎我想应该很权威了吧
CBSSO Mahler NYPO Sony Walter
格什温 本人纸带录音 MTT 托马斯:蓝色狂想曲等 豆瓣
George Gershwin / Michael Tilson Thomas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0年10月25日 出版发行: Sony
格什温的充满美国式朝气的旋律总是能够一下子就打动听众。美国式的抒情,美国式的洒脱,美国式的异想天开,这些都是格什温音乐带给我们的最富有特征的精神素质。这张唱片上 的两首格什温代表作,无疑也是美国音乐的代表作,十二分地流行了。若论音乐的潇洒,我可真想不起来还有什么曲子能比《一个美国人在巴黎》更做得神采飞扬了。
《蓝色狂想曲》是唱片演录的热门。托马斯的这个版本非常特别:这里面弹钢琴的竟然是作曲家本人!
我们知道,格什温最初就是一个很出色的钢琴家。1925年他亲自演奏了《蓝色狂想曲》的钢琴版,并且留下一个相当不错,足够清晰的录音。因而到了70年代,托马斯另辟蹊径,指挥乐队为这个钢琴版录音配上了管弦乐,配得丝纹不差,很能以“假”乱真。听起来,它比我们通常听到的历时15分钟以上的《蓝色狂想曲》演奏得快些,只有13分钟。你或许不大习惯这速度,而我也不敢肯定它更符合格什温本意,毕竟当他独奏钢琴时是并不需要给乐队发挥留出时间余地的。不过,我倒敢说,比起速度正常,而且也是极为精彩的伯恩斯坦的名演奏(SONY SMK 42264),托马斯的这张爵士味更足,乐队的配合显得更洒脱些.
George Gershwin (1898-1937), 美国著名作曲家,生于纽约布鲁克林,曾广泛接触和研究通俗音乐领域的 各种体裁风格,写过大量的流行歌曲和数十部歌舞表演、音乐剧,是百老汇舞台 和好莱坞的名作曲家。
1924年为保尔·怀特曼的爵士音乐会写了《蓝色狂想曲》获得巨大成功,影响了 美国和其他国家的作曲家在作品中运用爵士的手法。接着,创作了管弦乐曲《一个美国人在巴黎》、 《第二狂想曲》、《古巴序曲》,并以描写黑人生活的歌剧《波基与贝丝》达到创作的顶点。 格什温的卓越贡献是把德彪西和拉赫玛尼诺夫的风格与美国的爵士乐风格结合了起来,虽缺乏熟练的 写作技巧,却是个了不起的旋律天才。他的歌曲总是活泼有趣,温柔清新;大型乐曲则节奏明快, 和声优美,富于幽默感,既有独特的个性,又是典型的美国风格,因而具有持久的艺术魅力。 1937年夏因脑癌去世,年仅三十九岁。 [ 格什温、《蓝色狂想曲》与格罗菲 ] 在乔治·格什温的代表作《蓝色狂想曲》里,可以找到美国爵士音乐和感伤音乐在节奏上、旋律上 与和声上最好的扩展运用。格什温梦想着把建立在爵士乐上的感伤歌曲带进美国音乐厅里来。他的第一首 音乐会型的作品《蓝色狂想曲》是以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为模型的,就是说,是为了用全部 交响乐队伴奏的钢琴独奏而写的。 格什温后来学习了配器法,以便能为自己的音乐作品创作出他认为最有效果的器乐部分,但是 对于《蓝色狂想曲》,他却请来一个熟练的改编者来编谱。这个改编者就是美国著名作曲家 菲尔德·格罗菲(Ferde Grofe),这个人后来用他配器的才能来为他自己的某些作品写作—— 大多数是美国场面的音画。他的《大峡谷组曲》可谓用来表现大自然的色彩和情调感的一个令人目眩的 乐器调色展览会。
Beethoven: Piano Concerto No. 3 in C Minor, Op. 37 豆瓣
9.4 (7 个评分) Glenn Gould / ,Herbert Von Karajan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8年5月31日 出版发行: Sony classical
一个传奇的录音。卡拉扬与古尔德的怪异组合,给人的第一印象一定是极其不协调的。一个是工整严谨的德奥大师,另一个则是古灵精怪的钢琴怪杰。
这里的贝多芬第三钢琴协奏曲的录音时间是在1957年。卡拉扬和古尔德可谓刚刚步入他们事业的辉煌时期,两人有着较为接近的情绪和精神风貌,合作自然也是一流的水准。要说这个录音有多少出彩的地方,那也未必。但我们可以在第一乐章中听到卡拉扬无比细腻而谦逊的伴奏以及古尔德天马行空的流畅和恣肆。而进入第二乐章的闲庭漫步,我想卡拉扬是所有指挥家中最能给予独奏者以自由发挥空间的一位了,所以我们能听到古尔德的沉思冥想和卡拉扬的宽广音域,两者相得益彰,星月交辉。最后一个乐章自始都以一个较为平淡的速度进行,只有到了尾声部分的最后几个小节,我们才终于等到了卡拉扬异乎寻常的爆发力,这是我听过的所有版本中,最宏大最有气势的结尾了!
Bach: 6 Suites for Cello, BWV 1007-1012 豆瓣
9.4 (28 个评分) Anner Bylsma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5年6月19日 出版发行: Sony
J. S. 巴赫的独奏大提琴组曲,BWV1007—1012,大约作于1717年,克滕。巴赫的这一套组曲采取标准的古典组曲形式,即集数种古典舞曲组成。当时克滕宫廷中有两位古大提琴演奏家阿贝尔与李尼希克,巴赫以这两位演奏家作为对象作成这套组曲,这套组曲谱系巴赫的第二位妻子安娜·玛格达琳娜抄下来,原谱没有速度标记。现在这套组曲的速度标记有多种历代著名大提琴演奏家所标标志,公认的版本是19世纪著名大提琴家H.贝尔卡所标,卡萨尔斯所标版本也极为重要。(林逸聪)
毕斯马(Anner Bylsma),出生于1934年的荷兰大提琴家,他对巴洛克音乐投注了相当多的心力,1976年他成为第一位灌录巴洛克大提琴的演奏家,而且曾经灌录过维瓦第全部的大提琴作品。他所演奏的巴赫无伴奏评价相当高,虽然名气不大但是却是一位「巷内人」都知道的实力派大师,他两次灌录巴哈无伴奏大提琴曲加上他在巴洛克音乐上的努力,让大家以为他只在巴洛克音乐上钻研,其实巴洛克只是他擅长的类型之一。出身自音乐世家的毕斯马父亲是位长号手、作曲家、指挥家,他们家族中没有人学习过大提琴,1934年出生的他起初师承Carel Van Leeuwen Boomkamp,在老师身上学到对古乐以及古代大提琴的很多知识,1962-68年间,他在阿姆斯特丹大会堂管弦乐团担任大提琴首席,六零年代早期他与莱昂哈特、布鲁根等古乐名家,一起的组成的Quado Amsterdam,尝试用当代乐器诠释巴赫那个时期作曲家的作品,但是一开始合作毕斯马就觉得事情不对劲,因为不管他怎样轻柔的演奏大提琴,总是会将布鲁根的直笛声「盖掉」,后来他们发现答案是大提琴必须用「肠弦」。毕斯马的琴声充满了人性,他不以速度、炫技、华丽为诉求,展现的是宁静、内敛、沉思的味道,加上其大师风范精彩可期。(转自Marcelproust相关介绍)
此版录于1992年,使用了名琴Servais。
伯恩斯坦:宏大的进行曲 豆瓣
伦纳德·伯恩斯坦 Leonard Bernstein 类型: 古典
出版发行: Sony
这部由SONY(France)S.A-2000年出版的唱片,记录了Leonard Bernstein早期率领New York Philiharmonic演奏的一些进行曲,曲目多而杂,但是还是彰显出大师独特的风格,使得进行曲在他的手下更加气势磅礴、赋有活力和张力。加之SONY完美音质的确是一张非常值得收藏的唱片,而法国人将他做成黄金版是不是能更深刻的说明这一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