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haikovsky
柴可夫斯基:悲愴交響曲/莫札特:第29號交響曲 / Mozart Symphony No.29/Tchaikovsky Symphony No.6 Pathetique 豆瓣
赫伯特·冯·卡拉扬 Karajan / 柏林爱乐乐团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Orchester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8年6月4日 出版发行: DG
奥地利指挥大师赫伯特.冯.卡拉扬一直对日本-这个美丽的东方国家充满了好感!在他整个指挥生涯中曾先后11次到日本访问演出!其中有9次是自己带着像维也纳爱乐和柏林爱乐乐团这样的世界一流演奏团体。从最早的1957年率维也纳爱乐乐团访问日本到他生命的最晚年1988年在东京的最后演奏会时隔了三十年。要知道日本是一个保守传统的国家,尤其是在古典音乐表演艺术方面。日本听众和评论家推祟的是像托斯卡尼尼、富特文格勒和克伦帕勒这种指挥风格的演奏。并在他们的头衔上冠以巨匠的字样。而卡拉扬当时只能被称为名手之类的。可见卡拉扬并非是一到日本就被认可的,有一次他去日本开音乐会,他的自弹自挥的巴赫第三号勃兰登堡协奏曲演完竟然无人鼓掌,第二天报刊上恶评如潮、著名评论家在论评卡拉扬的指挥时用了表面化、程式化、没有进入到作曲家的内心世界等评语!但卡拉扬对待艺术的态度是极其严肃的,在他其后的访问日本演出使的日本的评论慢慢的转变了,听众和评论家的风向开始变化了,从批评苛求转为一味赞美!我想卡拉扬这个唯意志论者不可能去使自己的艺术表演去迎合听众,只能是他用强大的意志贯穿于音乐作品中去征服观众。在卡拉扬的晚年,日本人开出了最高的价码、最高的礼遇去诱使卡拉扬访问演出!这三张唱片分别取之1988年5月2日、5月4日、5月5日在东京三得利音乐厅的实况演出录音!当年这几场音乐会的票价最低是500美金!人们明白在历经多次脊椎手术的卡拉扬大限将至,一位教授对他的学生们说:你们要永远记住这种声音,这种世界上最美的声音即将消失,再也无法重现!
第一张唱片的内容是莫扎特的第29交响曲和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卡拉扬在解读那首莫扎特第29交响曲时,和通常我们在唱片中听到是完全不一样的,卡拉扬用简单直接的手法,把这首看似简单的交响曲表现的音调如歌,那些美妙的旋律直接由卡拉扬心中流出,流进听众心里那样,完全没有以往卡拉扬的莫扎特交响曲唱片里那种僵硬、华丽、不近人情的表述方式。我坚信晚年的卡拉扬是回归莫扎特的那种内心欢乐的。而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则充满了巨大的热情。卡拉扬一生在录音室灌制过八次,这些唱片我都有,在没听这个东京现场前,我认为卡拉扬与英国的爱乐管弦乐团和与维也纳爱乐乐团的那次立体声数码录音为最佳。卡拉扬一生反复演奏、灌录柴可夫斯基的交响曲次数超过他的德奥同胞的交响曲!依我看是柴可夫斯基作品中那种管弦乐技法充满了色彩绚丽和奢华的表演、浪漫的热情和激情之间巨大的戏剧冲突深深吸引着卡拉扬,令他乐此不疲!我坚持认为卡拉扬棒下的柴可夫斯基交响曲胜过穆拉文斯基的,老穆的那些突然炸响的铜管令我心脏病发作!经过反复聆听,东京的这个录音对表现即将来临的死亡、作曲家的心境是超一流的、与理查.施特劳斯的交响诗《死与变形》中的死亡描写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捷米尔卡诺夫指挥圣彼得堡爱乐乐团: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 豆瓣
捷米尔卡诺夫 Yuri Temirkanov / 圣彼得堡(列宁格勒)爱乐乐团 Saint Petersburg Philharmonic Orchestra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8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RCA
《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最具权威性的完美组合,老柴复活了。1893年10月28日,柴科夫斯基在他去世前9天指挥圣彼得堡爱乐乐团首演了他生平最成功、最得意的《第六交响曲“悲怆”》。而之后接过穆拉文斯基指挥棒的特米尔卡诺夫,也曾多次率领圣彼得堡爱乐乐团成功演奏柴科夫斯基的这首伟大杰作。
多年来,特米尔卡诺夫为乐团建立起了充满激情、极为明净、结构严整的演奏风格,从而缔造了属于他个人的“特米尔卡诺夫时代”。乐团尤为擅长演奏俄罗斯传统曲目,其中最具权威性的就是对柴科夫斯基和肖斯塔科维奇作品的完美诠释。
本专辑中,这个最具权威性的经典组合带来的、鲜明的俄罗斯传统特色,大有老柴复活的意义。
●柴科夫斯基最著名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选段
●特米尔卡诺夫率领的圣彼得堡爱乐乐团对柴科夫斯基作品的完美诠释是最具权威性的
●无可争议的经典组合版本
《日本唱片艺术》特选。圣彼得堡爱乐乐团(列宁格勒)/ 特米尔卡诺夫 指挥。
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 小提琴协奏曲 豆瓣
9.8 (8 个评分) Herbert von Karajan / Lazar Berman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89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Polygram Records
这套《 柴可夫斯基 - No. 1 钢琴协奏曲 :No . 1 钢琴协奏曲 及 小提琴协奏曲》 由DG 唱片公司发行于1989 年,分别由钢琴家拉扎尔• 贝尔曼 和 小提琴家克里斯蒂安• 费拉斯主奏, 赫伯特• 冯• 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奏录制.
拉扎尔• 贝尔曼(Lazar Bermen , 1930) 一是20 世纪俄罗斯著名的钢琴家之一,以触键轻巧、音色厚实、有光泽,和弦处理鲜明,弹奏速度自然,表情细致而著称于世.他对作品的诊释,常常是在整体把握音乐的创作构思下,充分表达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既有缠绵、柔美之情,也有铿锵、恢宏之势.贝尔曼擅长演奏李斯特的作品,他于1963 年演录的李斯特的《 超级练习曲》 的唱片,深得卡拉扬的赏识.其次,他更擅长演奏俄罗斯作曲家的作品,尤其是柴可夫斯基的作品,那种在独自黯淡色调中隐藏着温暖情感的演绎无人能及,经他演奏和录制的柴可夫斯基的《 第一钢琴协奏曲》 ,被公认为是权威性的版本,深受乐迷的喜爱和欢迎.
法国小提琴家克里斯蒂安• 费拉斯(Christian Ferras) ,先后在尼斯音乐学院和巴黎音乐学院从比斯德西(Bistesi)和卡威(Calvet)学习,曾获小提琴演奏和室内乐演奏奖.后又从埃乃斯库学习,17 岁参加蒂博国际小提琴比赛获第一名,尔后开始巡回演奏口其音色壮丽多采,卡拉扬与其合作的协奏曲,尤其好评如潮. 1960年开始费拉斯成为卡拉扬最喜爱的小提琴家并成为柏林爱乐人气指数最高的音乐家
赫伯特• 冯• 卡拉扬(Herbert von Karajan )为伟大的奥地利指挥家.自幼学钢琴,曾进维也纳音乐学校和萨尔兹堡的莫扎特音乐学院学习.他的指挥生涯先从小城乌尔姆开始,1938 年被聘为柏林歌剧院的指挥,1947 年任维也纳爱乐乐团和维也纳乐友协会管弦乐队指挥,1949 年起兼任米兰• 斯卡拉歌剧院常任指挥,1950 年兼任伦敦爱乐乐团常任指挥,1955 年起任柏林爱乐乐团的终身常任指挥,1956 年任维也纳国立歌剧院的音乐总指导.他是现代最著名的指挥家之一,人们称他为“欧洲音乐的总指导”。他也是拜罗伊特、萨尔兹堡音乐节的主要人物.1967 年开始主办他个人的音乐节― 复活节音乐周.
卡拉扬的指挥动作洒脱、大方、气势磅礴,并以准确和客观著称.卡拉扬有惊人的指挥技巧,与乐队的配合如水乳交融般天衣无缝,通过热情洋溢、奔放豪迈的演奏,将音乐准确而强有力地传达给听众。他擅长在忠实于原作的基础上,对作品进行精雕细刻、巧妙布局,甚至适度夸张,而这一切都围绕着塑造完美的音乐形象而进行。在指挥台上卡拉扬经常闭目深思,使得乐队各声部之间达到了演奏室内乐般的默契.在他的领导下,柏林爱乐乐团展现出了一种有如金属般的亮色,被誉为卡拉扬“音响”.卡拉扬指挥时不仅自己全身心投入音乐之中,而且还善于启发乐队队员,使他们懂得如何演奏,用魔法般的动作牢牢吸引住乐队.他所追求的目标就是,“把托斯卡尼尼的精确与富尔特文格勒的幻想结合在一起”。正是他的音乐天赋,加上对乐曲的正确理解和对乐队的严格要求,他的演出总能达到超常出众的艺术水平.

Tchaikovsky's Piano Concerto No. 1 in B flat minor op. 23, composed in Moscow during November and December 1874 and orchestrated during the next two months, is possibly the best-known and best-loved of all piano concertos. It is full of original ideas presented in a masterly fashion. It owes its popularity, however, less to these qualities than to the scope which it offers for dazzling pianistic virtuosity - and to the grandiose maestoso introduction to its firs movement, whose brash power and melodic simplicity can enthrall the listener - or repel him. "This" Tchaikovsky is really a matter of taste! However, the musical material of this celebrated (or notorious) introduction plays no further part, either during the first movement or in the rest of the work.
According to Modest Tchaikovsky, his brother originally intended to dedicate the First Piano Concerto to his friend the pianist and conductor Nikolai Rubinstein. Rubinstein generally helped and encouraged the young composer, but he criticized this concerto so harshly that Tchaikovsky, deeply offended and disappointed, turned to the great German conductor and pianist Hans von Bülow. (Thomas Kohlhase)
The expression "stinking music" which Eduard Hanslick used in 1881 after hearing Tchaikovsky's Violin Concerto, has often been angrily rebutted by laters writers. Tchaikovsky himself felt deeply offended when he heard about Hanslick's criticism. In fact, however, Hanslick had a high opinion for other works by Tchaikovsky. His attitude to the Violin Concerto was misunderstood. As a devotee of absolute music Hanslick not only took a sceptical view of all composers of "music of the future", among whom he included Tchaikovsky, but saw the turn away from Classical principles as a symptomatic of music in decline. There was also the fact that the Violin Concerto by Brahms, which had been written at about the same time as Tchaikovsky's concerto, and which Hanslick valued particulary highly, was diametrically opposed in its expressive content to Tchaikovsky's work. By comparison with the cool reserve and rarefied tonal language of Brahms, the unbridled expressive power of Tchaikovsky's music was bound to offend Hanslick's susceptibilities. That was what his words signified. Here were two utterly different concepts of the nature of a concerto. Hanslick's adverse reaction is fully understandable only when we remember that Tchaikovsky rejected the music of Brahms as pretentious and "without genuine depth", and described Brahms to Nadezhda von Meck as a "composer without any creative power". (Heinz Becker)
Tchaikovsky Festival 豆瓣
Adrian Leaper (Conductor) / 柴科夫斯基 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4年2月15日 出版发行: Naxos
老柴的《1812序曲》有很多种版本,几乎所有著名的指挥家都演绎过,大家也一定听过好几个不同版本了,这里只是给大家多一个选择的机会。
这张专辑是拿索斯出版发行,亚德利安-利珀(Adrian Leaper)指挥英国皇家爱乐乐团演奏,1991年的录音。此专辑得到企鹅唱片三星评鉴:“录音灿烂华丽,铜管乐极具分量,在《1812序曲》非常振奋人心的高潮中增加了逼真的炮声和宏亮的钟声,令人印象深刻。这款杰出唱片即使价格再贵,也值得购买。”
企鹅唱片评鉴对指挥亚德利安-利珀(Adrian Leaper)的评语:
“利珀(Adrian Leaper)是天生的柴可夫斯基作品演绎者。无论是在作曲家对意大利假日回忆的绚丽多姿的描述中;或是在《罗密欧与朱丽叶》富有浪漫色彩的激情和情绪激昂的冲突中;或是在那夹杂着些许忧郁的豪爽而以热情奔放结束的《斯拉夫进行曲》中;以及在《1812序曲》的热烈庆典中,他都能使皇家爱乐乐团不由自主地全身心投入演奏,且能令人振奋。
李德伦:柴可夫斯基第五交响曲 豆瓣
李德伦 Delun Li / 莫斯科交响乐团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3年11月18日 出版发行: 先科娱乐
关于乐团名称的说明
正确译名应该是莫斯科国立交响乐团,全名The Moscow State Symphony Orchestra(MSSO) (ru: Московский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академический симфонический оркестр)
1943年成立,罗日杰斯特文斯基的父亲阿诺索夫(Anosov)曾经担任过该团总监,而Anosov正是李德伦的指导老师,所以李德伦有机会指挥的只有可能是这个乐团


而称为“莫斯科交响乐团”的Moscow Symphony Orchestra 是1989年才成立的新乐团
柴可夫斯基&勃拉姆斯钢琴协奏曲第一号 豆瓣
Walter / Vladimir Horowitz
发布日期 1948年4月11日 出版发行: Music & Arts
《勃拉姆斯第一号钢琴协奏曲》
勃拉姆斯的第一号钢琴协奏曲一开始其实是首为双钢琴所写的奏鸣曲,后来他将之改写成交响曲,最后才成为钢琴协奏曲,全曲正式完成的时间是1859年。勃拉姆斯最早有了腹稿并要创作此曲是在1854年。当时正是舒曼病危之际。随着舒曼的生命踏入尾声,这首协奏曲也渐渐成形,也因此全曲隐约间是一首为舒曼所写的安魂曲,尤其在第二乐章更是明显可以听出这种哀伤的气质。
这首协奏曲于1858年首演于汗诺瓦,由勃拉姆斯亲自担任钢琴独奏,指挥是姚阿幸。次年他们再度演出此曲获得肯定后,就让勃拉姆斯进一步将此曲带到莱比锡布商大厦管弦乐团去演出,可是当地的听众却反映极差。此曲日后又移师汉堡演出,这次的反应则较佳。不久此曲就成为克拉拉•舒曼的曲目,受到她许多的提倡之功。此曲的交响意念甚浓,曾被当时一位乐评人戏称为带有钢琴伴奏的交响曲,也因此难免会让初接触到它的听众感到迷惑。
第一乐章:
一开始带有一种悲剧的庄严感,第一主题音乐中强烈的颤音带著一种不祥的预言风格,随后音乐才有柔和的转变,第二主题在此呼之欲出,然而管弦乐团这时又反复,将音乐带回开头的气氛,一直到钢琴进入才退让。然而,就连钢琴的介入也无法扭转乐曲原有的性格,屈服于开始主题的粗暴颤音,就在这时第二主题浮现,由钢琴带起一段颂歌般的旋律。接下来这些主题则由钢琴独奏以艰难的乐句发展得更深入,而后再现部中的音乐则出现一连串令人惊奇的转调。
第二乐章:
慢板,勃拉姆斯在主旋律之上写了“愿那以主之名而来者受庇佑”,一般相信这指的是他的恩师舒曼,不过也有人说勃拉姆斯曾提过那是指克拉拉•舒曼。不过这段文字后来被勃拉姆斯删去,以避免流露过多的感情。乐章由弦乐团拉奏—段长的主题旋律,巴松管扣低音提琴则相和接续。这时钢琴则在这段旋律上添加一种冥想的气质。法国号在第一和第二乐章都有相当具风格的演奏乐段,钢琴则在这之后发展出新的旋律。
终乐章:
一开始就相当充满活力且引人注意,勃拉姆斯籍由轮旋曲式让许多不同的观念在乐章中对比,随后钢琴以F大调插入一段音乐并由管弦乐团衔接,再交由小提琴展开另一段插入句,整段音乐于是以对位的方式呈现,这时乐章的第一主题也出现,但音乐随之转为抒情性格。随后出现一段装饰奏,上标“有幻想风的”,音乐以属音堆砌而成,在和声演奏之间有一个持续音却始终不变,这也是勃拉姆斯作品的一个特色,最后音乐进入动人的结尾。
《柴科夫斯基第一号钢琴协奏曲》
柴科夫斯基一共写了三首钢琴协奏曲,其中《降b小调第一号》是被演奏得最多的一首,作品中略含俄国味的主题,以及充满斯拉夫式粗线条和色彩的管弦乐法,正是这首乐曲的魅力所在,这首钢琴协奏曲是第一流的钢琴家们竞相演奏的曲目。
本曲作于1874年,于1875年十月在美国波士顿首演。作品完成后,并未按照一般的习惯立刻在自己的国家初演,是因为当时莫斯科音乐学院的校长,柴科夫斯基的友人尼古拉·鲁宾斯坦 (Nikolay Rubinstein, 1835 - 1881,俄罗斯著名钢琴家安东·鲁宾斯坦的弟弟)斥责此作品华而不实,无独创性,不适于用钢琴演奏。柴科夫斯基对此感到很屈辱,但他对这首乐曲有很大的信心,于是把乐谱寄给法国钢琴家汉斯·封·彪罗(Hans von Bulw,1830-1894),由这位钢琴家旅美演出时在波士顿首演,获得巨大的成功。十一个月后,才在俄罗斯上演,同样也获得了成功。后来,尼古拉·鲁宾斯坦郑重地向柴科夫斯基谢罪,从此之后他经常把这首乐曲加在他的演奏会曲目里,于是二人和好如初。1889年,柴科夫斯基将这首乐曲略加修订,成为现行的乐谱。
第一乐章:极为庄严而不太快的快板,降b小调,3/4拍。本乐章是全曲中最为著名的乐章。作品以四支圆号的引子为开始,随后展现的是极其雄壮和辉煌的主题,这个激动人心的主题甚至比整部钢琴协奏曲还要著名,是每年柴科夫斯基音乐节的开场曲,也经常被大量的影视作品所引用,为广大听众所熟知。第二乐章(朴实的小行板)和第三乐章(热情的快板)也都十分出色。这部作品是柴科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
(转自网络,原作者不详)
Brahms concerto "derives from a set of 78 rpm glass-based acetate broadcast transcription discs in the Dutch Radio archives.
Unfortunately one disc was broken and the missing material (measures 210-310 in the first movement) was replaced here with the corresponding passage from the Horowitz performance of 17 March 1935 with Toscanini and the New York Philharmonic.
Vladimir Horowitz preferred Bruno Walter as a concerto collaborator to his redoubtable father-in-law Arturo Toscanini, and it shows in these broadcast performances. The sound is quite poor in the 1948 Tchaikovsky air check, yet you can hear that the pianist relishes having more breathing space in the slow movement. Of greater value is the Brahms, a work neither Horowitz nor Walter recorded commercially. Tempos are 20 percent faster than the norm today, yet nothing ever sounds scrambled, as it did in the 1935 Horowitz/Toscanini/New York Philharmonic broadcast. The latter is drawn upon to fill in three minutes missing from the Amsterdam broadcast (the cascading octaves in the first movement). Walter provides an incisive framework for his fiery soloist, who sings as much as he thunders here. Though not state-of-the-art for its time, the sound is certainly listenable. Bryce Morrison's notes deal with Horowitz at length, but not the performances in hand. In sum, this mid-price reissue is a must for Horowitz enthusiasts.
------Jed Distler
柴可夫斯基:第一、二、三号弦乐四重奏;弦乐六重奏“佛罗伦萨的回忆” 豆瓣
Mstislav Rostropovich / Genrikh Talalyan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3年12月6日 出版发行: Melodiya
柴可夫斯基的室内乐曲非常少,而最具代表性的大概就是三首弦乐四重奏与弦乐六重奏《佛罗伦斯的回忆》了,在写作第一号弦乐四重奏之前,柴可夫斯基对室内乐的体裁并不熟悉,而且更可说是毫无兴趣。直到在一场为欢迎大文豪托尔斯泰的音乐会上,托尔斯泰聆赏至第一号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如歌似的行板]时感动地流下泪来,这对柴可夫斯基而言,真是莫大的光荣,于是才开始继续为室内乐写作。
担任演出的鲍罗定弦乐四重春甫于去年(一九九五)渡过五十个年团庆,名乐评家曹永坤先生曾盛赞此团堪称当今最好、最伟大弦乐四重奏团,他们最擅长的就是柴可夫斯基等俄国作曲家的作品诠释,由本专辑录音中乐迷即可明了,而特别推荐的就是本专辑中所收录的弦乐六重奏《佛罗伦斯的回忆》,在第二乐章与第三乐章中罗斯卓波维契、塔拉扬与鲍罗定弦乐四重奏的第一小提琴手杜宾斯基几段如歌如诉的三重奏,让人心绪随着音乐而起伏,荡漾不已!
Tchaikovsky, Korngold: Violin Concertos 豆瓣
Anne-Sophie Mutter / André Previn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4年10月1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Anne-Sophie Mutter is a musical phenomenon: for more than 45 years the virtuoso has now been a fixture in all the world’s major concert halls, making her mark on the classical music scene as a soloist, mentor and vision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