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lter
波特斯坦指挥北德广交:布鲁诺·瓦尔特:d小调交响曲 豆瓣
NDR Sinfonieorchester / Leon Botstein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9年1月27日 出版发行: Cpo
布鲁诺·瓦尔特:d小调交响曲
北德广播交响乐团/莱昂·波特斯坦
CPO 777163
瓦尔特在1906到1907年写了他的第一交响曲,稍后创作了第二交响曲。但是在指挥了马勒《第九交响曲》和《大地之歌》的首演之后,他便不再作曲了.1907年9月,瓦尔特为马勒指挥了第一交响曲,受到马勒的称赞.而首演之后, 维也纳《新自由报》的乐评人Julius Korngold则抨击瓦尔特的“现代主义思潮”并称瓦尔特只是“音符的编织匠”.瓦尔特后来在斯特拉斯堡指挥过此曲,此后该曲再也没有演出过。直到2004年才由波特斯坦指挥美国交响乐团在纽约第三次公演.这部具有重要意义的交响曲具有晚期浪漫主义风格、或后浪漫主义风格,并表现出瓦尔特极大的创作热情.这部作品并不只是“克隆”马勒的作品, 虽然其中有很多非常相似的片段;考虑到马勒对瓦尔特的影响,出现这种关联是正常的. 这部作品也不仅仅是理查·施特劳斯、策姆林斯基或马克思·雷格尔作品的变体,虽然某些特征容易让人联想起这些作曲家. 瓦尔特是有自己明显的风格的;但这种风格是否在作品中得到体现又是另一回事了.第一乐章起始平静,但很快压抑的情感就爆发了,并贯穿了大半个乐章.第二乐章 , 梦幻般的慢乐章。第三乐章是有力的三重华尔兹。末乐章激情而强有力, 宏大的结尾似乎预示的某些东西的到来。波特斯坦和他的汉堡乐团(指NDR)合作的这个录音质量从整体来说相当不错; 只是在一些合奏部分相对模糊,这是美中不足之处.这个瓦尔特第一交响曲的录音还是很受欢迎并值得推荐的.-- Peter Joelson
布鲁诺·瓦尔特:马勒 第一交响曲/第二交响曲/旅行者之歌 豆瓣
Bruno Walter / Columbia Symphony Orchestra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5年1月24日 出版发行: Sony
D大调第一交响曲“泰坦”
古斯塔夫·马勒是最后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交响乐作曲家,为古典音乐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音乐以整个浪漫主义传统“后裔”的身份,不仅投其浪漫主义渲染人士之所好,同时,由于他对调性的新处理而显现了伯格的革新手法,从而被看成是新旧音乐之间承上启下的桥梁性音乐。
第一交响曲是马勒1885年有感于德国作家约翰·保罗的小说《泰坦》创作而成的,泰坦是希腊神话中的天神乌拉纽斯和地神盖娅所生的六男六女,被囚于地狱之中的一些可怖而强暴的形象,在德国浪漫主义文学中具有重要地位。马勒的第一交响曲主要表现大自然的明朗和光辉的一面,以及人同大自然交融一体的狂喜感情,是爱情和幻想的园地,是青春和活力的礼赞,虽然个别乐章也出现过死的形象,但对未来的渴望却完全是乐观的。此外,这部作品同作者的歌曲集《流浪少年之歌》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共同构成了作者青年时代的一部自传体论述。
第一交响曲原分为两个部分,五个乐章。后来经过几度修改,最后按照四乐章的版本出版和演出,把原先的第二乐章合并到第一乐章中。
第一乐章:引子描写大自然从漫长的冬眠中苏醒。音乐主题是《流浪少年之歌》中的民间歌曲《清晨穿越草原》,用纯粹的奥地利民歌的语言描述了原野上清晨的美景和路边菩提树下的憩息。
第二乐章:激动的谐谑曲,音乐简练而单纯。乐曲的主题生动地描绘出一幅生活风俗性画面,它的音调和节奏如连德勒舞曲,十分富有维也纳圆舞曲的特点。
第三乐章:是一首卡洛风格的葬礼进行曲。音乐同前一乐章形成鲜明的对比,田园诗的气氛消失了。卡洛是法国一位著名的版画家,他偏爱塑造一些可怖和罕见的形象,这里指的是关于树林中一些小动物埋葬一位死难猎人的民间故事。作者把这个景象写成一个卓越的乐章,这里,噩梦、嘲弄、怪相和一本正经相互交融在一起。乐曲中段同先前形成鲜明对比,是一首明朗、抒情的歌曲性主题,然而它并没有得到广阔的发展,不间断地转入终曲。
第四乐章:表现一个受到严重创伤的心灵一声突然的绝望的呼喊。第一主题具有英勇的气概;第二主题却是如歌的咏唱,十分优美动人。在音乐的尾声又产生出一个新的主题,它像是对青春胜利的赞颂,对战胜邪恶的绝望的人们的赞颂,在这欢呼胜利的尾声中,作者特意要求所有管乐器把喇叭口朝上吹奏,同时要求圆号演奏者全部起立,让圆号的音响统御整个乐队,直到全曲辉煌的结束。
————————————————————————————————————
c小调第二交响曲“复活”
马勒的第二《复活》交响曲是除了他的第一交响曲外,演出机会和录音均最多的一首,单是录音的版本,估计最少已有三十多个。
马勒完成第一交响曲后,即动手写作第二《复活》交响曲,费时六年,到1894年7月25日完成,时年三十四岁。1895年5月4日,在理察·斯特劳斯指挥下,于柏林首演了前三个乐章,但反应不佳,乐评几乎全是抨击和谩骂。12月13日,才由马勒亲自指挥下演奏全曲五个乐章,这次演出票房极差,不少乐评人亦拒不出席,马勒演出当天又不适,演出后便晕倒,但反应却很成功。
全曲重点在前后两个乐章
第二交响曲中,马勒最初题有暗示性的解说。第一乐章是表现第一交响曲的英雄的葬礼:“我愿意把第一乐章题为送葬曲,把他运到墓地后,曾反思:他为何而生,为何而苦恼?……在终章中,给出了答案。”
事实上,马勒费了很长的时间和精力,为终章寻找适当的歌词,思考它的音乐和结构,他曾博览群书,细读整本圣经,后来他祟拜的指挥家毕罗去世,马勒前往汉堡参加葬礼,在安息礼拜中聆听到克罗斯托克(Klopstock)作词的《复活颂歌》(Auferstehen/Resurrection ode),深受感动,并决定拿这诗篇写作第二交响曲的终乐章。至于第二、三、四等三个乐章,则以间奏曲的感觉创作,因此,全曲的重心也就在前后两个乐章上。
首乐章是一阕葬礼进行曲
第一乐章:庄严肃穆的快板,C小调,4/4拍子(葬礼进行曲)
结构上有如是扩大了的奏鸣曲式,在强奏的弦乐颤音上,由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奏出粗犷有力的片断动机,不久出现以C小调为中心的第一主题,由双簧管和英国号主奏,随后又由另两三个相异的主题,构成第一主题群,阴暗的音色带有不祥的气氛。在由第一小提琴主奏的第二主题中,也相继出现几段不同的主题,随后英国管的新主题,给人印象也很深。
这两个主题群结构复杂,所以呈示部很庞大。展开部中除用已呈示的主题外,还加入别的新主题,再现部则加以浓缩精简,两个主题变得隐晦。
次乐章是往日幸福回忆的间奏曲
第二乐章:中庸的行板,降A大调,3/8拍子(连德勒舞曲)
马勒将这乐章当做回忆幸福的往日的间奏曲,表现失败的英雄的爱,是整首交响曲中音乐较为明朗的部份。
弦乐合奏的主题,是朴素的连德勒舞曲(发源于奥地利南部 Landler 的慢圆舞曲,是圆舞曲的前身),写得极美,较海顿、舒伯特等前辈的连德勒舞曲写得更为精致美妙。这个主题共反复出现三次,中间安插了两个没有显著的对比性格的中段曲调。
第三乐章是尖酸讽刺的谐谑曲
第三乐章:沉着的,流畅的,C小调,3/8拍子(谐谑曲)
这乐章可以说是《青年的魔笛》中的歌曲《圣安东尼与鱼群》(St. Anthony and The Fishes)的管弦乐版本,复杂的织体、尖酸般的幽默、冷嘲般的讽刺,将前乐章渴望、沉思的气氛一扫而空。
整个乐章以三段体作成,由定音鼓和低音乐器的四度动机开始,但立即出现第一小提琴流动的明快的主题,中段主题由法国号和小号高奏出来,弦乐器再配以流畅的伴奏。全曲在首段重现后,空洞且了无生气地静静终止。
第四乐章女低音之歌《原始之光》
第四乐章:非常庄严但质朴地,降D大调,4/4拍子(原始之光)
这是一段管弦乐伴奏的声乐曲,由女低音唱出《青年的魔笛》中的《原始之光》(Urlicht),歌词中译:
啊!红艳的玫瑰/一无所有/痛苦悲伤/我多希望去天堂
我来到宽广洁净的大道/有个天使来到我前进的道路阻挡/噢不!你不能拒绝我/因我是属神的便应归回上神的地方/亲爱的主赐我亮光引我进福乐的永生。
整个乐章根据歌词可分为两段,首段有圣咏般的伴奏,次段则有纤细而流动的感觉,但最后又返回开始时的气氛,安宁、镇定而平静地结束。
终章女声独唱与大合唱《复活颂歌》
第五乐章:谐谑曲的速度,降A大调,3/8拍子(复活颂歌)
紧接着第四乐章不停演奏,整个乐章可分为器乐的前段与声乐的后段两部份。以弦乐总奏,有如叫嚣呼号,带有凄怆感和焦虑感的狂野强奏开始,接着幕后四个法国号和四个小号,在多种打击乐器伴同下,吹奏出一段信号曲,在远处消失。其后,此一铜管乐加打击乐的幕后“小乐队”,还不时出现,营造遥远(天外之音)的效果。
马勒在这乐章的最早的总谱上注释为“沙漠的呼声”。很快,木管组便奏出圣咏般的新主题,经过宁静的乐段,便进入马勒所说的“一切已死之人的进行曲”,从打击乐开始,乐器逐渐增加,音量亦逐渐增大,最后整个乐队再次卷入混乱与恐怖的嘶叫声中,有如死亡的号哭充满了大地,马勒对这段音乐有这样的解说:
“当最后审判来临,大地震动,最后的号筒响彻云霄,所有坟墓都裂开了,墓中的死人都复活挣扎起来,呻吟着,战憟着,加入行进中的行列富有的、贫穷的、农民、君主、主教、教王,都在恐怖中战栗,高声呼求,恳求怜悯。”
这段具有强大张力,爆发出有如暴风雨般的强大音响的音乐,不仅预示了该曲面世后仅十年便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恐怖,更深刻地描写了人类在二十世纪在精神上和肉体上的痛苦忧伤。
加入声乐的后段,由女高音独唱和合唱,徐缓而庄严地唱出克罗斯托克带有神秘感的《复活颂歌》
歌词中译:
(女高音及合唱)
复活吧,是的,你将复活/凡圣之身,小憩后将复活/不朽的生命!不朽的生命!/主将召唤你,赐福予你。
你播的种又盛开/收获的主前行/他将收获聚齐/甚至是我们这些亡人!
(女低音)
噢,信主吧,我的心灵,噢信主吧/汝等并无所失/汝等渴求归汝有/凡汝之所爱/凡汝之所求皆归汝!
(女高音)
噢,信主吧/汝之降生非徒然!/无徒然的生命/无徒然的痛苦!
(合唱)
凡已生者/必死!/凡已死者必将再生!/莫再战栗莫再战栗!/装备自己重生,装备自己重生!
(女高音、女低音及合唱)
噢痛苦无处不在!/但我把痛苦压倒!/噢死亡!你征伏一切/如今也被征伏!
展开我为自己赢得的翅膀/心中爱意激荡/我将翱翔九天/直飞肉眼难及的光明/展开我为自己赢得的翅膀/翱翔九天
(合唱)
我会死去,以求重生!
(齐唱)
复活吧,你将复活/瞬间我的心灵将复苏!/心灵的期望和搏战/向上帝,向上帝/将引你前赴上帝圣殿!
当全曲进入结尾的复活动机时,钟鼓齐鸣,庄严的风琴也加入总奏中,人声大合唱和强大的管弦乐融成一体,形成强大的,充满欢乐的高潮结束,“复活”的信念为人类带来了盼望和乐观!
2010年12月14日 听过
Ging heut morgen uebers Feld,马勒还真会省事,同一个旋律两首歌,配器几乎都没变。马勒学生的演绎我想应该很权威了吧
CBSSO Mahler NYPO Sony Walter
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田园] 豆瓣
哥伦比亚交响乐团
发布日期 1956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上海声像出版社
布鲁诺·华尔特对“田园”交响曲的演绎,是本世纪指挥家中的传奇,而他也一向对这部作品情有独钟,早在78转的录音时代,他就传有两版。本片是他1960年代的录音,被欧美乐评视为他指挥艺术的颠峰之作。在此片中,他驱使一腔热血,驾驭手下的哥伦比亚交响乐团,展现出最具人文关怀和人性的演出,没有激昂,没有矫作,只是想尽办法把音乐中属于人的一面,尽情渲泄。作为二十世纪德国最伟大的指挥家之一,华尔特把音符凿刻成音我,那温柔与人性的光辉是失落已久的真心。
布鲁诺·瓦尔特:1953-1956的莫扎特交响曲录音 豆瓣
Bruno Walter / New York Philharmonic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6年11月3日 出版发行: Andromeda
瓦尔特的现场版9首莫交(25、28、29和36是和哥伦比亚交响乐团的,35、38-41是和纽约爱乐的)
虽然这套莫交的知名度不如CBS那套哥伦比亚交响乐团录音室录音,但看在CBS的那些母带已经不存在了的份上,这也必须是最后6首莫交的首选了,当然瓦尔特的现场水平还是远高于录音室
Symphonies 2 & 3 豆瓣
Bruno Walter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5年10月31日 出版发行: Sony
德国指挥家 Bruno Walter 指挥哥伦比亚交响乐团演奏勃拉姆斯第二和第三交响曲,1960 年录音,1995 年发行 Bruno Walter Edition
Bruno Walter in London: Beethoven Sym 9 豆瓣
布鲁诺·瓦尔特 Bruno Walter / Isobel Baillie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10年8月10日 出版发行: Music & Arts Program
When this performance was first released (on Bruno Walter Society LP No. BWS-742 in 1980) critic Mortimer H. Frank wrote in the USA journal Fanfare: I have always felt that Bruno Walter was at the height of his powers during the years 1941-54. Certainly his recordings from that period reveal a more flamboyant, disciplined, and energetic conductor than the Walter who - during his last years (1957-61), when he was in his '80s and recovering from two heart attacks - rerecorded in stereo with an inferior ad hoc orchestra the bulk of his basic repertory. Indeed, the Walter of those years sometimes sounds like a pale, timid imitation of what he once had been. At his best, Walter was a conductor of taste, temperament, and power - a far more dramatic and intense performer than his surviving discs often reveal. This is well illustrated in this newly released Beethoven Ninth, recorded in concert on November 13, 1947. Those who never heard Walter in his prime may be shocked by this London performance in which the first movement has a fiery, tough tension at times suggestive of Toscanini. With stabbing, powerful accents, crashing fortes, and uncommon vigor, Walter insistently presses forward in a reading of thrilling drama and power The Scherzo (with neither of its repeats observed) dances with demoniac fervor, although its "trio" would have been more effective at a slightly faster trempo... this Beethoven Ninth reveals a conductor of trenchant kinetic urgency. Those who have doubted Walter's greatness may well change their view after hearing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