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mber
Mozart: Piano Quartets 豆瓣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 BEAUX ARTS TRIO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0年10月25日 出版发行: Philips
美艺三重奏组辉煌而充满活力的演奏一直脍炙人口。如同柯曾—阿马德乌斯,他们也得益于第一流的数字录音。美艺的演出不仅“Con amore” (充满爱慕之情),而且新意迭出,常演常新;音响(尤其是钢琴)特别有真实感。
Suk Trio:Beethoven Piano Trio No.7"Archduke" Schubert Quintet"Trout" 豆瓣
小约瑟夫·苏克 Josef Suk Jr. / Smetana Quartet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85年11月1日 出版发行: Supraphon / Denon
专辑介绍
室内乐作品被认为是古典音乐中最精华的部分,但是大部分室内乐作品都不像交响曲÷协奏曲一样为人所知而且比较晦涩难懂。LZ认为室内乐入门最好的三首曲目分别是:贝多芬的大公三重奏,德沃夏克的美国四重奏和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这三首曲目覆盖了室内乐最常见的三种形式:钢琴三重奏,弦乐四重奏和钢琴五重奏,而且都有一个好记的名字,旋律优美,是室内乐入门的极佳首选。
《大公三重奏》(Beethoven piano trio No.7“Archduke”),是一首钢琴三重奏,是世界著名音乐大师贝多芬的重要作品。
这首乐曲,是贝多芬专为答谢鲁道夫大公而写的,这位维也纳大公,是贝多芬生活与创作的主要赞助人,因此称为《大公三重奏》。此曲首演于1814年,由贝多芬亲自担任钢琴演奏,而当时他几乎完全失聪了。
乐曲四部分,第一乐章就是轻快的进行曲,亲切流畅,如春风拂面,温和高贵而庄严。第二乐章是谐谑曲,极为活泼有趣,平实中有不经意又让人出乎意料的精致转调,活力十足,神采飞扬。第三乐章是变奏曲,由宽广而深情,逐渐加强,猛然跃入第四乐章,以舞曲般的回旋曲,让欣喜之情,形成了一片似乎永远唱不完、充满着生命之光的天地赞歌!(介绍来源于网络)
2012年11月30日 听过
我喜欢的组合 最通俗的室内乐曲目(结果被村上春树写进海边的卡夫卡有变大俗的趋势)
Beethoven Jan Jr Panenka QuartetSmetana
Schubert Quintet in A Major D.667 "The Trout "- Richter 豆瓣
Borodin Quartet / Richter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81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EMI
s of the Borodin Quartet: Michail Kopelman, violin; Dimitri Schebalin, viola;
Valentin Berlinsky, cello; with Georg Hortnagel, double-bass
录音时间:1981
唱片公司:EMI (Angel)
黑胶编号:DS-37846
唱片制作:Recording producer: John Mordler
Sound Engineer: Johann-Nikolaus Matthes
发行时间:1981
资源出处:Jimdrp 原版LP私人收藏,抓轨原发
黑胶标签:数位录音第一种标签 (Digital),第一版位
专辑曲目:
01. Schubert - Piano Quintet in A, D.667 - I Allegro vivace [0:13:29.16]
02. Schubert - Piano Quintet in A, D.667 - II Andante [0:08:28.68]
03. Schubert - Piano Quintet in A, D.667 - III Scherzo - Presto [0:04:27.74]
04. Schubert - Piano Quintet in A, D.667 - IV Tema (Andantino) con variazioni [0:07:38.32]
05. Schubert - Piano Quintet in A, D.667 - V Finale (Allegro giusto) [0:09:58.03]
钢琴独奏:舒伯特:《鳟鱼钢琴五重奏》 EMI 1980年6月录音 EMI{鳟鱼五重奏}表现出令人惊喜的清新灵秀之气。李赫特在这里与弦乐组配合默契,虽然还不能说水乳交融,却也早已互为呼应,携手并肩了。第三乐章那虔诚的心灵之表达,真是何等的动人,其间有丝丝颤动,像是某种美好的期待,流露出犹豫,没有把握,总是有那么点缺乏自信的样子,真的,舒伯特即使在怀有美好的希望之时,也总是显得有些羞涩。而第四乐章的主题演奏,听起来更有一股忧郁情绪透出,整个乐章就是在这种明暗交织中变化。传递出舒伯特即使是明快优美之中也带有几分伤感的情调来,使人想起舒伯特短暂的一生。舒伯特墓志铭上所写的那句话:”音乐在这里埋葬了一个丰饶的宝藏,但埋葬了更美好的希望。
前苏联的钢琴家中,李赫特应该算是在西方音乐圈子里最活跃的了(当然吉列尔斯也是不甘示弱的)。
延续历史的印迹,在好长一段历史阶段内未能尽窥苏联艺术大师的西方听众向来都把苏联的各种乐器的大师的录音视若奇珍异宝。鲍罗丁四重奏团也属于苏联的国宝。于是几个国宝之间的合作的录音,很多都被推上历史经典的地位。比如说罗斯卓波维奇和李赫特合作的贝多芬大提琴奏鸣曲(Philips)、奥伊斯特拉赫和奥伯林的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Philips)、卡拉扬和奥、罗、李三人的贝多芬三重协奏曲(EMI)等等,都是相当有地位的录音。
李赫特在中晚年的时候在EMI留下好几个录音,尤其是和鲍罗丁四重奏的合作,更是精彩得绚丽。这里介绍的80年6月份录制的舒伯特《鳟鱼五重奏》便是一个典型。
细心的朋友肯定能发现这个是数码录音了。80年是EMI开始采用数码方式录音的第二年。有人批评说:早期的数码录音技术不完善。听过这张CD之后,我觉得最客观的说法应该是:不是技术不完善,而是录音工程师是否掌握好新技术的要领——这张CD就是技术完善的铁证。90年代的时候EMI在红线系列(Red Line)也再版过这个录音,以前Dr Kuang曾在这里上传过那款红线系列的再版。从mp3来比较,我们已可以发觉再版的音效已经比这个正价版逊色不少了,这也印证了EMI正价版的魅力所在。80年的时候李赫特65岁,比起五六十年代的时候,琴弹得诗意更浓了。他在这个曲目里面的演绎,好多地方所迸发出来的闲庭信步,我觉得超过了Curzon的版本,而吉列尔斯版则更不能在诗意上与之相比;而在强音的乐段李赫特所展现的“爆发力”,却是Curzon的风格弹不出来的(当然这个曲子该不该这样弹,则是各家各言了)。 还有一个亮点就是小提琴演奏者Kopelman,感情丰富,演奏力度的控制很棒。情感浓厚时琴音如偶偶私语,拉得畅快时犹如乘风破浪,如此风度我也只在Spivakovsky演奏柴科夫斯基《旋律》(Everest录音)时见过。 鲍罗丁四重奏团不愧为世界上一流的室内乐团体,每位乐手的表演都是大师级的,我相信这个版本的组合,在技术水平上来讲要比很多经典的版本要高。
Bach: Les 6 Suites pour violoncelle 豆瓣
Paul Tortelier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2年5月17日 出版发行: EMI
托特利埃演奏巴赫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托特利埃(Paul Tortelier)法国大提琴家,同时也是钢琴家、作曲家,出身巴黎贫民窟,16岁以第一奖毕业於巴黎音乐院,17岁时在巴黎首演。1935-37年担任蒙地卡罗交响乐团一员,1937-39年则在波士顿交响乐团,之后回到巴黎。也曾到以色列一年,写下以色列交响曲。他的学生有杜普蕾、Maud Martin(妻子),他与小提琴家、指挥家儿子Y.P.托特里耶、女儿Maria de la Pau组过三重奏。
托特里耶曾在卡萨尔斯第一次到巴黎时,在他面前演奏受教,两人不仅情谊深厚,他更受到卡萨尔斯詮释此曲的极大影响。对於推广音乐不遗餘力的托特里耶,虽然兼具严肃与幽默的音乐家在面对音乐时却异常谦卑,他的詮释是「品味」的最佳代表。这位人道主义者,除了求教卡萨尔斯的机缘外,更对艺术与文学有浓厚兴趣以及极高的素养,他最钟情於罗丹的理念。
托特利埃是一位学者型演奏家,他的演奏被称为学院派的演奏。他的演奏曲目非常广泛,但他自己最钟情于巴赫的6首无伴奏组曲,他认为巴赫是大提琴艺术的起源,他起码录制过两套巴赫无伴奏组曲,在节奏、整体把握上,有极深的钻研,至今成为音乐学院学生体会巴赫魅力的教材,而他的沃尔顿协奏曲,也被认为是最具有魅力的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