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certo
Tchaikovsky / Liszt: First Piano Concertos 豆瓣
Alice Sara Ott / Münchner Philharmoniker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10年10月25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Alice Sara Ott,
Münchner Philharmoniker, Thomas Hengelbrock.
Alice Sara Ott在DG发行的第一张协奏曲专辑(DG 477 8779 2) , 指挥Thomas Hengelbrock 携Münchner Philharmoniker 演奏柴科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及李斯特《第一钢琴协奏曲》
普雷特涅夫: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 皇帝 豆瓣
Mikhail Pletnev / Russian National Orchestra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7年12月15日 出版发行: Dg Imports
01 Piano Concerto No.5 in E flat major Op.73 -"Emperor" - 1. Allegro
02 Piano Concerto No.5 in E flat major Op.73 -"Emperor" - 2. Adagio un poco mosso
03 Piano Concerto No.5 in E flat major Op.73 -"Emperor" - 3. Rondo (Allegro)
诹访内晶子:巴赫双小提琴协奏曲:两首小提琴协奏曲 豆瓣
诹访内晶子 Akiko Suwanai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8年12月3日 出版发行: Universal Japan
诹访内晶子Akiko Suwanai
日本小提琴家诹访内晶子,1972年生于东京,现今最年轻的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大赛金奖获得者。作为一位出色的独奏家,她创作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并且在古典乐坛建立了很高的国际声誉。

诹访内晶子精湛技巧和热情投入的结合,在当今的舞台上极为少见。与她合作的众多著名的指挥家中,包括伊利亚胡·殷巴尔,洛林·马泽尔,祖宾·梅塔,小泽征尔和潘德烈茨基等。她经常与纽约和洛杉矶爱乐乐团,波士顿交响乐团,华盛顿国家交响乐团,明尼苏达州和辛辛那提交响乐团合作赴北美作精彩演出。
诹访内晶子还与环球唱片公司签下独家唱片合同,她录制的七张专辑引起很大的关注,喝彩不断。2004年发行的最近一张专辑,是与指挥家夏尔·迪图瓦联合爱乐乐团演奏的法国歌剧。
诹访内晶子不但摘取了意大利热那亚的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大赛的桂冠,还在日本国际比赛和比利时伊丽莎白女王国际比赛中胜出,所得奖项多不胜数。她曾在日本最著名的桐朋音乐院和美国朱丽亚音乐学院攻读小提琴,师从迪蕾和林昭亮,在柏林艺术学院跟随海伯格学琴。除了学习音乐外,还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国际政治经济专业,可见其文化修养相当深厚。
诹访内晶子所用的小提琴是由意大利名匠-安托万史特拉瓦里(Antonio Stradivarius)制作的名琴「海豚Dolphin」,号称全球最好的五把小提琴之一,曾是她最欣赏的小提琴泰斗海菲茨的最爱。
她曾赢得过帕格尼尼、伊莉莎白小提琴大赛的第二名,并摘取过柴可夫斯基大赛的金牌,在古典音乐界已大有名气。印象中,有东方血统的小提琴女将已不足为先,郑京和、美岛丽、莎拉张个个威震世界。然而,她们中却没有一个象取访内晶子般还有令人妒忌的美貌。当安妮·索菲-穆特迈向半老徐娘之际,集迷人外貌、超技琴艺、慧黠头脑于一身的诹访内晶子将成为古典音乐界的新偶像,小提琴爱乐者最新的“梦中情人”。
Dvořák & Schumann: Cello Concerto 豆瓣
亚诺什 斯塔克 Janos Starker / Saint Louis Symphony Orchestra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9年11月20日 出版发行: BMGメディアジャパン
“RCA RED SEAL BEST 100”系列之062,BVCC-37262。
诹访内晶子:西贝柳斯、沃尔顿小提琴协奏曲 豆瓣
诹访内晶子 Akiko Suwanai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8年9月2日 出版发行: Decca Import
沃尔顿(W.William Walton,1902—1983)英国作曲家;1902年3月29日生于兰开夏郡的奥尔德姆,1983年3月8日卒于伊斯基亚岛。   1912年入牛津大教堂合唱学院,主要依靠自学掌握了作曲理论;他的音乐继承了浪漫主义传统,同时吸取各种现代手法。   早期作品如《门面》(1922)、为英国女作家E.西特韦尔的诗歌作朗诵配乐(后改编成两首管弦乐组曲)以及管弦乐序曲《朴次茅斯角》(1925)等,受到音乐界好评。从20年代末创作中提琴协奏曲开始,风格日趋成熟,长于抒情、幽默,技巧熟练特别是30年代的几部作品、如清唱剧《伯沙撒王的宴会》(1931,歌词内容选自《圣经》)、第一交响曲(1935)、小提琴协奏曲(1939)等,进一步确立了他作为英国重要作曲家的地位。   40年代以后,创作数量不多,重要作品有歌剧《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1954)、大提琴协奏曲(1956)、第二交响曲(1960)等。   此外,他为电影谱写的音乐,如根据莎士比亚原著改编的《亨利五世》(1944)、《哈姆雷特》(1947)等,亦获得很大成功。
贾尼斯、多拉蒂:拉赫玛尼诺夫:第二、三号钢琴协奏曲 豆瓣
9.0 (12 个评分) Byron Janis / Antal Dorati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1年11月8日 出版发行: Philips
贾尼斯的琴艺师承自本世纪浪漫大师霍洛维兹,因而乐斯特别细腻。由他演奏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三号钢琴协奏曲,为最受欢迎的铨释版本之一。深情愉悦的演绎,让听者立刻深受感动。此外,杜拉第所领导伦敦交响乐团和明尼亚波利交响乐团,也相得益彰的搭奏出管弦乐的唯美音色。

《企鹅唱片指南》把这张唱片评为三星带花的最高荣誉,评语如下:贾尼斯对这个作品有充分的理解,他的有条理的抒情表达和对旋律起伏的自然反应给人以持久的愉悦。终乐章要求演奏家有高超的技艺,而这个伟大的抒情旋律被表现的诗意盎然。虽然1960年的录音气氛热烈,但明尼阿波利斯的小提琴却缺乏1961年在沃特福德录音的圆润,《第3协奏曲》简单的起始得益于特别热烈的气氛。贾尼斯从容自若地将主旋律展开,在终乐章发展到终结高潮时他将乐曲所表现的激情不慌不忙地推至顶点。
巴伯《小提琴协奏曲》 / 康戈尔德-电影配乐《诱骗》戏剧配乐《无事生非》 豆瓣
Gil Shaham / Andre Previn
发布日期 1994年8月16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巴伯协奏曲的第一个音符出来,就像磁铁一样吸住你的耳朵,沙汉姆的音色就像是午后照进屋内的阳光一般的感觉,是一种温暖的幸福感。所以我不太那这个作品当做是美国作品。
至于Korngold(我觉得翻译成“科恩戈尔德”很难听),我对于这个作曲家的了解只有这首小提琴协奏曲。他是一个挺有名的好莱坞作曲家,这首协奏曲里面的素材也都是用他自己的电影配乐串起来的。不过这是一首迷人的作品,优美的旋律,加上海费茨的着名演奏,使它声名远播。所以,哪个小提琴家录制这首协奏曲,都不免让人拿来跟海大师比较一番,最后的结论当然都是:跟大师相比,其他人都要略逊一筹。不过,我敢说,沙汉姆的演奏,绝对不逊于任何人,包括海费茨在内。
无论你对这两首协奏曲是否了解,就算是只想听一听唯美的小提琴音色,这张唱片绝对是不二之选。我当初就是听了这张唱片之后,对沙汉姆刮目相看,后来又听了他很多录音。过两天我准备把他另一张堪称绝世演奏的唱片”魔鬼之舞“发出来,请朋友们耐心等待。
这张唱片还搭配了一首Korngold的“无事生非”组曲,指挥家普列文担任钢琴伴奏。很有特色,而且这个录音是这首作品在市场上的“孤本”,所以还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2010-8杨松斯美国巡演 豆瓣
马里斯·杨松斯 Mariss Jansons / 皇家大会堂管弦乐团 Royal Concertgebouw Orchestra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10年2月16日 出版发行: Jim DRP
专辑名称:杨森斯美国巡演 (二〇一〇年二月)
乐团指挥:Mariss Jansons
乐团演奏:Royal Concertgebouw Orchestra 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
提琴独奏:Janine Jansen
演录时间:2010年2月16日,纽约现场录音 Live recording
版本来源:现场广播录音 Radio Broadcast
发行时间:Never Release 从未发行
资源出处:Jimdrp 自现场广播录制,私人收藏,原发
录音音质:以 96kHz 24-bit Wav 直录 (以及 44kHz 24-bit APE)
[注:此APE乃本人自电脑播放96khz 24bit WAV再以CD录之,原只为自己在开车时方便聆听,质量可想而知。欲聆听原始WAV和高品质音源者可往本人博客下载。]
演出节目:
Sibelius: Violin Concerto
Rachmaninov: Symphony No. 2
弦外之音 豆瓣
杨洋 / 宁峰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11年6月25日 出版发行: DR Classics

和同样演奏大提琴的马友友相比,王健没名。
但他又很有名,1979年,以美国著名小提琴家斯特恩访华为题材拍摄的奥斯卡金奖纪录片《从毛泽东到莫扎特》里,就记录了他的演奏。他曾经获得过格莱美奖的提名,2006年录制的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专辑,在英国流行榜上排到了22位——古典类专辑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也是一个小小的奇迹。
昨晚,杭州大剧院,杭州爱乐指挥杨洋身边有两个人,坐着的是大提琴演奏家王健,站着的是小提琴演奏家宁峰。本来以为台风天气,来的人不会太多,结果猜错了,两位华人古典音乐界里的明星与杭州爱乐的合作,吸引力其实是与风雨无关的。
低沉的大提琴声响起,那是勃拉姆斯的最后一首管弦乐作品,《A小调二重奏协奏曲》。这部作品和昨晚演奏的勃拉姆斯《第二交响曲》,背后隐藏着一段关于友谊的故事:小提琴大师约阿希姆与勃拉姆斯是一对保持了30年友谊的好友,在勃拉姆斯创作《第二交响曲》时,约阿希姆提供了大量的意见。但之后,两人因为私事断交,直至勃拉姆斯创作了专门献给约阿希姆的《A小调二重奏协奏曲》。这首曲子首演时,由约阿希姆演奏小提琴,豪斯曼演奏大提琴,勃拉姆斯亲自指挥,成为两人重修旧好的标志。
1969年出生的王健和1981年出生的宁峰,除去他们的演奏都是充满激情以外,你也许很难在他们身上发现相同的地方。可在音乐里,低沉的大提琴、明亮的小提琴和乐团之间像是在进行一场对话,关于音乐的也是关于人生的。王健曾经说过:“艺术是我们感性的一个表达方法。我们的感性就像‘第三只眼睛’一样,可以在黑暗中看到光明。”
当勃拉姆斯《第二交响曲》最后一段旋律奏出,王健和宁峰谢幕了很多次,掌声就一直没有停下过。再返场,他们加演了一首《帕萨卡利亚舞曲》。一位现场的观众说这支乐曲让她快要哭了,她并不是那种很熟悉古典音乐的粉丝,可在音乐中,她一定也睁开了“另一只眼”。语言从琴弦上跳出,进入心灵,这就是“弦外之音”吧。
杭州爱乐2010-11音乐季虽然已经接近尾声,但接下来还会有精彩的演出:7月8日杭州爱乐将与韩国著名钢琴家白建宇演绎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7月15日的“凄美·爱”闭幕音乐会,杭州爱乐会用他们精彩的表现来回报杭州的爱乐者们。
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 小提琴协奏曲 豆瓣
9.8 (8 个评分) Herbert von Karajan / Lazar Berman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89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Polygram Records
这套《 柴可夫斯基 - No. 1 钢琴协奏曲 :No . 1 钢琴协奏曲 及 小提琴协奏曲》 由DG 唱片公司发行于1989 年,分别由钢琴家拉扎尔• 贝尔曼 和 小提琴家克里斯蒂安• 费拉斯主奏, 赫伯特• 冯• 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奏录制.
拉扎尔• 贝尔曼(Lazar Bermen , 1930) 一是20 世纪俄罗斯著名的钢琴家之一,以触键轻巧、音色厚实、有光泽,和弦处理鲜明,弹奏速度自然,表情细致而著称于世.他对作品的诊释,常常是在整体把握音乐的创作构思下,充分表达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既有缠绵、柔美之情,也有铿锵、恢宏之势.贝尔曼擅长演奏李斯特的作品,他于1963 年演录的李斯特的《 超级练习曲》 的唱片,深得卡拉扬的赏识.其次,他更擅长演奏俄罗斯作曲家的作品,尤其是柴可夫斯基的作品,那种在独自黯淡色调中隐藏着温暖情感的演绎无人能及,经他演奏和录制的柴可夫斯基的《 第一钢琴协奏曲》 ,被公认为是权威性的版本,深受乐迷的喜爱和欢迎.
法国小提琴家克里斯蒂安• 费拉斯(Christian Ferras) ,先后在尼斯音乐学院和巴黎音乐学院从比斯德西(Bistesi)和卡威(Calvet)学习,曾获小提琴演奏和室内乐演奏奖.后又从埃乃斯库学习,17 岁参加蒂博国际小提琴比赛获第一名,尔后开始巡回演奏口其音色壮丽多采,卡拉扬与其合作的协奏曲,尤其好评如潮. 1960年开始费拉斯成为卡拉扬最喜爱的小提琴家并成为柏林爱乐人气指数最高的音乐家
赫伯特• 冯• 卡拉扬(Herbert von Karajan )为伟大的奥地利指挥家.自幼学钢琴,曾进维也纳音乐学校和萨尔兹堡的莫扎特音乐学院学习.他的指挥生涯先从小城乌尔姆开始,1938 年被聘为柏林歌剧院的指挥,1947 年任维也纳爱乐乐团和维也纳乐友协会管弦乐队指挥,1949 年起兼任米兰• 斯卡拉歌剧院常任指挥,1950 年兼任伦敦爱乐乐团常任指挥,1955 年起任柏林爱乐乐团的终身常任指挥,1956 年任维也纳国立歌剧院的音乐总指导.他是现代最著名的指挥家之一,人们称他为“欧洲音乐的总指导”。他也是拜罗伊特、萨尔兹堡音乐节的主要人物.1967 年开始主办他个人的音乐节― 复活节音乐周.
卡拉扬的指挥动作洒脱、大方、气势磅礴,并以准确和客观著称.卡拉扬有惊人的指挥技巧,与乐队的配合如水乳交融般天衣无缝,通过热情洋溢、奔放豪迈的演奏,将音乐准确而强有力地传达给听众。他擅长在忠实于原作的基础上,对作品进行精雕细刻、巧妙布局,甚至适度夸张,而这一切都围绕着塑造完美的音乐形象而进行。在指挥台上卡拉扬经常闭目深思,使得乐队各声部之间达到了演奏室内乐般的默契.在他的领导下,柏林爱乐乐团展现出了一种有如金属般的亮色,被誉为卡拉扬“音响”.卡拉扬指挥时不仅自己全身心投入音乐之中,而且还善于启发乐队队员,使他们懂得如何演奏,用魔法般的动作牢牢吸引住乐队.他所追求的目标就是,“把托斯卡尼尼的精确与富尔特文格勒的幻想结合在一起”。正是他的音乐天赋,加上对乐曲的正确理解和对乐队的严格要求,他的演出总能达到超常出众的艺术水平.

Tchaikovsky's Piano Concerto No. 1 in B flat minor op. 23, composed in Moscow during November and December 1874 and orchestrated during the next two months, is possibly the best-known and best-loved of all piano concertos. It is full of original ideas presented in a masterly fashion. It owes its popularity, however, less to these qualities than to the scope which it offers for dazzling pianistic virtuosity - and to the grandiose maestoso introduction to its firs movement, whose brash power and melodic simplicity can enthrall the listener - or repel him. "This" Tchaikovsky is really a matter of taste! However, the musical material of this celebrated (or notorious) introduction plays no further part, either during the first movement or in the rest of the work.
According to Modest Tchaikovsky, his brother originally intended to dedicate the First Piano Concerto to his friend the pianist and conductor Nikolai Rubinstein. Rubinstein generally helped and encouraged the young composer, but he criticized this concerto so harshly that Tchaikovsky, deeply offended and disappointed, turned to the great German conductor and pianist Hans von Bülow. (Thomas Kohlhase)
The expression "stinking music" which Eduard Hanslick used in 1881 after hearing Tchaikovsky's Violin Concerto, has often been angrily rebutted by laters writers. Tchaikovsky himself felt deeply offended when he heard about Hanslick's criticism. In fact, however, Hanslick had a high opinion for other works by Tchaikovsky. His attitude to the Violin Concerto was misunderstood. As a devotee of absolute music Hanslick not only took a sceptical view of all composers of "music of the future", among whom he included Tchaikovsky, but saw the turn away from Classical principles as a symptomatic of music in decline. There was also the fact that the Violin Concerto by Brahms, which had been written at about the same time as Tchaikovsky's concerto, and which Hanslick valued particulary highly, was diametrically opposed in its expressive content to Tchaikovsky's work. By comparison with the cool reserve and rarefied tonal language of Brahms, the unbridled expressive power of Tchaikovsky's music was bound to offend Hanslick's susceptibilities. That was what his words signified. Here were two utterly different concepts of the nature of a concerto. Hanslick's adverse reaction is fully understandable only when we remember that Tchaikovsky rejected the music of Brahms as pretentious and "without genuine depth", and described Brahms to Nadezhda von Meck as a "composer without any creative power". (Heinz Bec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