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zz
密西西比音乐之旅:大河之歌(美国民间音乐) 豆瓣
Manny Lopez Quintet
发布日期 1998年11月17日 出版发行: Smithsonian Folkways
This two-hour, 36 track, musical journey down the Mississippi from the headwaters to the delta captures the power and diversity of American music in the late 20th century. The music, recorded between 1995 and 1997 in small towns and large cities along the river, reflects centuries of interaction and experimentation along America’s great waterway. 48-page booklet.
约翰·科川和约翰·哈特曼 豆瓣
9.7 (24 个评分) John Coltrane & Johnny Hartman 类型: 爵士
发布日期 1986年6月30日 出版发行: Grp Records
Although it is often reported that Coltrane and Hartman had known each other since their days playing with Dizzy Gillespie's band in the late 1940s, the truth is that their time in the band never overlapped. Coltrane might have heard Hartman sing at a 1950 Apollo Theater performance at which they shared the stage.Hartman is the only vocalist with whom the saxophonist would record as a leader. Initially when producer Bob Thiele approached Hartman with Coltrane's request that the two record together Hartman was hesitant as he did not consider himself a jazz singer and did not think he and Coltrane would complement one another musically.However, Thiele encouraged Hartman to go see Coltrane perform at Birdland in New York to see if something could be worked out. Hartman did so, and after the club closed he, Coltrane and Coltrane's pianist, McCoy Tyner, went over some songs together. On March 7, 1963, Coltrane and Hartman had decided on 10 songs for the record album, but en route to the studio they heard Nat King Cole on the radio performing "Lush Life", and Hartman immediately decided that song had to be included in their album.
The compilation was made that same day at the Van Gelder Studio in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Hartman once said that each song was done in only one take, except for "You Are Too Beautiful", which required two takes because Elvin Jones dropped one of his drumsticks during the first take.In 2005, the raw tapes were reviewed by jazz archivist Barry Kernfeld, who documented there were actually complete alternate takes for all six songs that he considered "absolutely riveting."Until clear ownership of these tapes is established between the Coltrane family and Universal Music, there are no plans for their release.
John Coltrane – tenor sax
Jimmy Garrison – double bass
Johnny Hartman - vocals
Elvin Jones – drums
McCoy Tyner – piano
2010年3月31日 听过
这就是我想要的那种爵士的感觉,咖啡的味道
Coltrane GRP jazz
肖斯塔科维奇:第一钢琴协奏曲、室内交响曲 豆瓣
蒙特利尔音乐合奏团 / Maxim Shostakovich 马克西姆·肖斯塔科维奇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9年2月1日 出版发行: Chandos
肖斯塔科维奇在莫斯科音乐学院读书时,是钢琴和作曲的双料高材生。他在作曲和演奏这两方面的天赋使他创作了《C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为钢琴、独奏小号和弦乐队而作),作品35号。这部作品创作于1932年,配器采用小型乐队的编制,这表明了他对古典室内乐形式深怀偏爱。作品于1933年10月15日首演,由斯蒂多里指挥列宁格勒爱乐乐团协奏,肖斯塔科维奇本人演奏钢琴,这一年他刚刚27岁。演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肖斯塔科维奇不止一次地说过,他的这部作品当年“填补了苏维埃器乐协奏曲音乐创作的空白”。
这部作品充满了灵感和朝气,既体现了古典室内乐的灵透,又有着现代交响乐的丰茂。全曲格调轻松欢快,有着莫扎特般的乐天情趣,而没有他其后交响曲中的那种历史沉重感。作品反映了作曲家此时的真实创作状态。肖斯塔科维奇在音乐的美学追求上,崇尚巴赫、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勃拉姆斯、柴科夫斯基等人,他不认同瓦格纳、理查·施特劳斯和马勒,更对勋伯格的前卫派敬而远之,但他在音乐形式和手法上的求新求变上,在和声的戏剧性冲突上,与“新古典主义”的斯特拉文斯基异曲同工。例如在第二和第四乐章中,肖斯塔科维奇两次运用了爵士乐的蓝调乐句。但只是浅尝辄止,没有加以过分的渲染。他继承了柴科夫斯基对于俄罗斯民歌旋律的咏叹,但又加进了滑稽和幽默的音乐元素,这在柴科夫斯基的音乐中是不多见的。而在钢琴的歌唱性方面,他更多地倾向于拉赫玛尼诺夫那样的抒情性, 宽广绵长,意境深远。这可以从第一乐章呈示部的第一主题那里听出。作品适度地恪守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框架之内。但是,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高明之处在于,他的音乐不是单纯地归为喜剧性或悲剧性,而是还包括有一种“第三性”的东西,也就是“冷眼看世界”的态度。
本协奏曲由肖斯塔科维的孙子小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Dmitri Shostakovich Jr.)钢琴演奏,其儿子马克辛姆·肖斯塔科维奇(Maxim Shostakovich)指挥蒙特利尔音乐合奏团协奏,乃肖氏三代人共同的一个作品。
肖斯塔科维奇的室内交响曲,其实都是弦乐四重奏的改编版。肖斯塔科维奇的学生巴尔沙伊改编了4首,据第三号(Op.73a)、第四号(Op.83a)、第八号(Op.110a)、第十号(Op.118a)弦乐四重奏改编,所以这4首交响曲最权威的版本就是巴尔沙伊指挥欧洲室内乐团DG版。而Chandos公司的这个版本是其中的第八号(Op.110a),由图洛维斯基指挥,蒙特利尔音乐合奏团演奏,也是一个可以备选的版本。
林肯音乐中心爵士管弦乐团 豆瓣
林肯音乐中心爵士管弦乐团
《林肯音乐中心爵士管弦乐团》林肯中心爵士乐团成立于1988年,是著名的林肯中心爵士组织的灵魂,是向世界展示、传蹯和推广爵士乐最杰出的组织。乐团由15位优秀的演奏家组成,音乐总监是著名的爵士乐作曲家和演奏家——温顿·马萨利斯。作为第一个赢得普利策音乐奖的爵士乐家,他已拥用无数的奖项和荣誉。他为哥伦比亚和索尼公司录制了三十多张优秀的爵士乐和古典乐唱片,并由此获得了8项葛莱美奖。1983、1984年,他连续两年成为唯一同一年度古典乐和爵士乐两项葛莱美奖得主。除此之外,他还获得法国和荷兰的权威艺术大奖,并被纳为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的荣誉成员。他还成为《生活》杂志和《时代周刊》等杂志的封面人物。1996年,他被美国《时代周刊》推选为25名美国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对爵士乐的贡献为他赢得了世界范围的尊敬。在马萨利斯的带领下,林肯中心爵士乐团已经成为世界一流的爵士乐团体。通过灌制唱片、讲座、参加电影和电视节目的拍摄以及在世界各地的巡回演出,他们已经将爵士乐推到了美国文化的最前沿。
都市新贵格调象征,带给您殿堂级的爵士享受,世界上最有权威性的美国爵士乐领域旗舰。
格什温 本人纸带录音 MTT 托马斯:蓝色狂想曲等 豆瓣
George Gershwin / Michael Tilson Thomas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0年10月25日 出版发行: Sony
格什温的充满美国式朝气的旋律总是能够一下子就打动听众。美国式的抒情,美国式的洒脱,美国式的异想天开,这些都是格什温音乐带给我们的最富有特征的精神素质。这张唱片上 的两首格什温代表作,无疑也是美国音乐的代表作,十二分地流行了。若论音乐的潇洒,我可真想不起来还有什么曲子能比《一个美国人在巴黎》更做得神采飞扬了。
《蓝色狂想曲》是唱片演录的热门。托马斯的这个版本非常特别:这里面弹钢琴的竟然是作曲家本人!
我们知道,格什温最初就是一个很出色的钢琴家。1925年他亲自演奏了《蓝色狂想曲》的钢琴版,并且留下一个相当不错,足够清晰的录音。因而到了70年代,托马斯另辟蹊径,指挥乐队为这个钢琴版录音配上了管弦乐,配得丝纹不差,很能以“假”乱真。听起来,它比我们通常听到的历时15分钟以上的《蓝色狂想曲》演奏得快些,只有13分钟。你或许不大习惯这速度,而我也不敢肯定它更符合格什温本意,毕竟当他独奏钢琴时是并不需要给乐队发挥留出时间余地的。不过,我倒敢说,比起速度正常,而且也是极为精彩的伯恩斯坦的名演奏(SONY SMK 42264),托马斯的这张爵士味更足,乐队的配合显得更洒脱些.
George Gershwin (1898-1937), 美国著名作曲家,生于纽约布鲁克林,曾广泛接触和研究通俗音乐领域的 各种体裁风格,写过大量的流行歌曲和数十部歌舞表演、音乐剧,是百老汇舞台 和好莱坞的名作曲家。
1924年为保尔·怀特曼的爵士音乐会写了《蓝色狂想曲》获得巨大成功,影响了 美国和其他国家的作曲家在作品中运用爵士的手法。接着,创作了管弦乐曲《一个美国人在巴黎》、 《第二狂想曲》、《古巴序曲》,并以描写黑人生活的歌剧《波基与贝丝》达到创作的顶点。 格什温的卓越贡献是把德彪西和拉赫玛尼诺夫的风格与美国的爵士乐风格结合了起来,虽缺乏熟练的 写作技巧,却是个了不起的旋律天才。他的歌曲总是活泼有趣,温柔清新;大型乐曲则节奏明快, 和声优美,富于幽默感,既有独特的个性,又是典型的美国风格,因而具有持久的艺术魅力。 1937年夏因脑癌去世,年仅三十九岁。 [ 格什温、《蓝色狂想曲》与格罗菲 ] 在乔治·格什温的代表作《蓝色狂想曲》里,可以找到美国爵士音乐和感伤音乐在节奏上、旋律上 与和声上最好的扩展运用。格什温梦想着把建立在爵士乐上的感伤歌曲带进美国音乐厅里来。他的第一首 音乐会型的作品《蓝色狂想曲》是以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为模型的,就是说,是为了用全部 交响乐队伴奏的钢琴独奏而写的。 格什温后来学习了配器法,以便能为自己的音乐作品创作出他认为最有效果的器乐部分,但是 对于《蓝色狂想曲》,他却请来一个熟练的改编者来编谱。这个改编者就是美国著名作曲家 菲尔德·格罗菲(Ferde Grofe),这个人后来用他配器的才能来为他自己的某些作品写作—— 大多数是美国场面的音画。他的《大峡谷组曲》可谓用来表现大自然的色彩和情调感的一个令人目眩的 乐器调色展览会。
Vivaldi: The Four Seasons 豆瓣
Jacques Loussier Trio
发布日期 1997年2月25日 出版发行: Telarc
01 Spring: I. Allegro
02 Spring: II. Largo
03 Spring: III. Allegro/Danza Pastorale
04 Summer: I. Allegro Non Molto
05 Summer: II. Adagio
06 Summer: III. Presto
07 Autumn: I. Allegro
08 Autumn: II. Adagio Molto
09 Autumn: III. Allegro
10 Winter: I. Allegro Non Molto
11 Winter: II. Largo
12 Winter: III. Alleg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