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intet
Franz Schubert: The Trout & The Greatest Love and the Greatest Sorrow 豆瓣
Daniel Barenboim / Jacqueline du Pre 类型: 古典
出版发行: Opus Arte
1.The Trout
On August 30th 1969, five young musicians, all of whom were about to become established as international artists of the highest rank, came together to play Schubert's "Trout Quintet" in the new Queen Elizabeth Hall in London. Their names: Daniel Barenboim, Itzhak Perlman, Pinchas Zukerman, Jacqueline du Pré and Zubin Mehta.
It was clear to us that the concert might well become legendary in time and so we decided to make a film about it.
The intention was two-fold: to film the concert itself live on stage, exactly as it happened, with five of the newly invented, silent 16mm film cameras and to make an introduction to it during the preceding week, documenting the preparations and, in particular, the spirit behind the event.
The artists had all been intimate friends for many years, but, more importantly, they had a great deal in common musically and, in addition, they shared an exuberance in their talents which was as appealing as it was filmable.
The introduction takes the television viewer into areas of music-making that are not normally accessible even to the committed concert-going public and the first part of the film ends with the final seven minutes of back-stage preparation before the concert. They are minutes which contain scenes that have passed into musical and television history.
The film then continues with the complete performance shot during the concert, just as it happened, with not a note re-taken.
2.The Greatest Love and the Greatest Sorrow
Franz SchubertSchubert's reputation also suffered from the fact that he did things differently and when a work of art is new and different, and the world cannot categorise or label it, it often takes a long time for the world to understand and accept what that work has to offer. In some ways, these things haunt Schubert's reputation even today.
To complicate the picture still further, Schubert lived, and in some ways his music continues to live, under the shadow of Beethoven. Schubert himself asked the question "Wer vermag nach Beethoven noch etwas zu machen?" (Who would dare to do anything after Beethoven?). The answer, of course, was Franz Peter Schubert and, most notably, in the music that he wrote after the death of his God, Ludvig van Beethoven.
爱默生四重奏组、罗斯特洛波维奇:舒伯特C大调弦乐五重奏 豆瓣
爱默生四重奏组 Emerson String Quartet / 罗斯特罗波维奇 Mstislav Leopoldovich Rostropovich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2年8月11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1828年秋,舒伯特病情已经加重了。但在生命的最后一个月里,他仍写下了两首惊世骇俗的作品:《C大调弦乐五重奏,作品956》《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作品960》。前者是舒伯特室内乐中的扛鼎之作,后者则堪称是贝多芬之后最好的钢琴奏鸣曲之一,也是他的遗作。
这首五重奏为2把小提琴、1把中提琴、2把大提琴而作。比起弦乐四重奏,这部作品更加浑厚、丰富,体现了舒伯特对于死亡的不祥预感以及他固有的乐观精神,情感起伏很大。不论从写作技巧还是精神层面来看,它都是室内乐作品中永恒的瑰宝。
舒伯特这首弦乐五重奏以两只大提琴的独特组合、切分音式的悸动节奏感、扣人心弦的旋律歌咏、情绪强烈变化的渲染力,不知安慰了多少心灵;其中第二只大提琴是一个完全独立的声部,可以独自引导旋律,也常常负责独特的节奏音型。 然而,舒伯特处理多只乐器的作曲技巧并不像贝多芬利用多声部对位;例如第一乐章歌谣般的第二主题,第一大提琴演奏主旋律,另一只则如同补足主旋律的尾韵般地助奏;再例如第四乐章一开始的主旋律由第一小提琴主奏,第二小提琴一下子参与主旋律形成八度音合奏,一会儿又完全脱离主旋律而单纯伴奏,如此产生微妙的音色变化,产生属于舒怕特的独特风格。
特别要指出最令人喜爱的第二乐章一开始的主旋律应该在第二小提琴,它以非常少的音符来刻划宁静地沉思。 要如此澄清不单是乐曲结构上的要求,还包括了存在于作曲家最后期作品中『神秘参与』般的心灵跃升之精神要求。 虽然我们可以把第一小提琴演奏的旋律(事实上是美化过的伴奏与助奏)当成主题而不妨碍对本乐章的喜爱(根据非正式的观察,即使是阅读总谱的老乐迷,还是有一大堆人不知道这乐章的主题是在第二小提琴),但是唯有第二小提琴上的那个真正主题才能让我们同时理解它与最后一首钢琴奏鸣曲(D.960)第二乐章里的神秘与宁静,而能深刻体会一个短命音乐家的不朽存在。 无怪有人声称这个乐章是可以陪伴着永远的安息,死后愿与这音乐同归尘土。
本乐曲一方面承接着第十五号弦乐四重奏的强烈音响效果,另一方面却加上足量的抒情气氛加以微妙平衡;于是第一乐章的发展部可以听到复杂对位与单纯歌谣间的平衡,第二乐章可以听到神秘悠远与热情表达的平衡;第三乐章出现最夸张的心灵对比,第四乐章硬是让凄怆的旋律融合进欢乐的节奏与单纯美感的旋律。 如此表现音乐家伟大的生命后期心灵,可说是舒伯特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舒曼/勃拉姆斯:钢琴五重奏 豆瓣
Jeno Jando / Kodaly Quartet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0年2月1日 出版发行: Naxos
舒曼:钢琴五重奏
SCHUMANN: Piano Quintet
这首五重奏,降E大调,OP.44,作于1842年,1843年1月8日由克拉拉主奏钢琴首演,共4个乐章:1.华丽的快板,降E大调,奏鸣曲式。呈示第一主题后,以变奏方式处理,钢琴从中抽出旋律,弦乐反复此旋律进 行。钢琴呈示第二主题后,各乐器确保,第一主题形成呈示部结尾。发展部由钢琴从容地奏第二主题变形始,增强力度呈示第一主题后,把第一主题动机分割发展。再现部第二主题在第一主题基础上再现,以第一主题而进入尾奏。2.稍宏大而以进行曲风格,葬礼进行曲风格,却以回旋曲形式。第一小提琴奏进行曲主题,确定后转C大调。第一小提琴和大提琴奏第一副主题,回归C小调后主题第一次再现,转F小调,钢琴奏第二副主题。中提琴第二次强调主题后,第一小提琴和大提琴提出第二副主题,第一小提琴和大提琴以F大调再提出第一副主题,最后以C大调和弦终止。3.谐谑曲,极快,降E大调,有2个中间部。以上升音阶型钢琴乐句始,进行对位处理。第一中间部为降G大调,第二中间部为降A大调。4.不太快的快板,降E大调,自由的奏鸣曲式。先由钢琴奏C小调有力的主题,这个主题经经过部转为G大调,中提琴呈示柔和的第二主题,各乐器反复后结束呈示部。发展部钢琴以E小调呈示第一主题后,钢琴E大调出现细小音型,引出中提琴奏第二主题,第一小提琴予以对位。钢琴在升C小调上以第一主题开始再现部,大提琴引出第二主题,尾奏在C小调上,钢琴提出第一主题,第二小提琴以对位开展赋格。钢琴再现第一乐章第一主题,第二小提琴再与之展开二重赋格而达高潮结束。
勃拉姆斯:钢琴五重奏
BRAHMS: Piano Quintet
勃拉姆斯的这首《钢琴五重奏》,F小调,OP.34,实际上是在F小调弦乐五重奏基础上改编而成。勃拉姆斯于1862年作成弦乐五重奏,因不满意,干1864年2月改编成两架钢琴的奏鸣曲,10月又改成钢琴五重奏形式。这首作品是勃拉姆斯中年时期的重要作品,共4个乐章:1.不很快的快板,F小调,奏鸣曲式。这一乐章的呈示部和发展部,第二主题的篇幅和比重都占很大的地位,它似一种暗藏在整体发展之后的动机,一点一点地升发开来。尾奏开头有一段,钢琴处理成背景,突出对位的弦乐四重奏的效果。2.稍慢的行板,降A大调,3段体,具舒伯特柔和而又抒情的风格,开头主题亦类似舒伯特《冬之旅》中的《休闲》旋律。第一段旋律在流动中多少有些沉郁,第二段弦乐器与钢琴交互对话速度加快,似倾诉又似回忆。第三段速度转化,又以降A大调展开。3.谐谑曲,快板,C小调,3段体。变化多端,其中风格不同的3个主题交互出现,拿波里六和弦得以普遍运用。第一段有很漂亮的赋格,第二段将高昂的情绪转为温暖的抒情,第三段为第一段再现。4.如歌的行板(序奏)转不很快的快板,回旋曲式,其尾声有急速而无限动荡的印象。
简诺•扬多 :Jeno Jando (1952—— )出生于匈牙利南部的佩奇。七岁就开始学钢琴,而后在李斯特音乐学院随卡特林•奈莫斯和保•卡多索学习,并在1974年成为后者的助手。扬多在国内外的许多钢琴大赛中获过大奖,其中包括在1973年匈牙利钢琴大赛和1977年悉尼国际钢琴大赛室内音乐组中夺得的桂冠。除了在匈牙利频频露面演出外,他还在东西欧,加拿大和日本一展其精湛的演奏技艺。绝大多数中国爱乐者最容易买到的就是Naxos厂牌的唱片,价廉物美,且录音上乘。而扬多恰是Naxos厂牌录音最多的钢琴家。
柯达伊四重奏团 Kodály Quartet
柯达伊四重奏团成立于1966年,由匈牙利布达佩斯李斯特音乐学院的学生组成。经过几次人员变动,柯达伊四重奏团已经成为具有匈牙利传统弦乐四重奏风格的演奏团体了。乐团成立初期,受到弗里吉斯·向陀尔、维尔莫斯·塔特拉伊和安德拉斯·米哈伊诸教授的悉心指导,尤其是后者对该重奏团起到继往开来的作用。
时至今日,柯达伊四重奏团差不多已走遍了欧、美与亚洲各地。他们的演奏曲目除了标准的古典曲目之外,偏重于匈牙利作曲的作品可称之为最准确与最权威的诠释。他们已经录制了全套的海顿、德彪西与拉威尔的弦乐四重奏作品,最近还准备为Naxos唱片公司录制贝多芬与舒伯特的弦乐四重奏。
柯达伊四重奏团自成立以来成绩斐然,至今已获得“李斯特奖”(1970)、“匈牙利共和国功勋艺术家”称号(1990)以及“巴托克·帕斯托利奖”(1996)。该团在Naxos演绎的多款海顿的室内乐作品都获得英国《企鹅唱片指南》三星以上的好评鉴,1993年发行的室内乐专辑(海顿:弦乐四重奏Op.64)被古典CD杂志评为最佳唱片,。
柯达伊四重奏团的首席小提琴阿蒂拉·法尔瓦伊:16岁时即进入李斯特音乐学院学习,师从斯尼科夫斯基教授。1979年获西盖蒂国际小提琴比赛二等奖。翌年获胡巴伊比赛一等奖。毕业以后,他在维也纳音乐学院的约瑟夫-西沃教授指导下继续深造。1980年加入柯达伊四重奏团。
第二小提琴托马斯·萨博出生于布达佩斯。七岁即开始学音乐。1969年毕业于李斯特音乐学院。当时他已经是匈牙利国家乐团的成员了。后来成为布达佩斯节日乐队的第二小提琴首席。在大学期间,萨博研习并演奏室内乐,1969年成为柯达伊四重奏团成员。
中提琴嘉博尔·费亚斯出生于杰尔,并在那里接受基本音乐教育。1963年-1967年进入李斯特音乐学院,并成为李斯特室内乐团成员。1966年他进入柯达伊四重奏团,1968年该团在布达佩斯举行的莱奥-韦纳国际四重奏比赛上获一等奖。1969年,费亚斯个人获ARD慕尼黑三重奏比赛二等奖。
大提琴杰尔吉·埃德尔:在李斯特音乐学院师从埃德-班达教授。完成学业后他继续在美国与加拿大的耶鲁大学(1978)、班夫中心美术学校(1983)以及威斯康星大学(1984-85)学习。他曾担任布达佩斯交响乐团的大提琴首席多年。他还是埃德尔弦乐四重奏团的创始人。
1999年11月9日,柯达伊弦乐四重奏团于第二届北京国际音乐节期间在北京音乐厅举办“室内乐作品音乐会”,中国的观众有幸亲耳聆听这个世界著名的重奏团的现场演出。
Suk Trio:Beethoven Piano Trio No.7"Archduke" Schubert Quintet"Trout" 豆瓣
小约瑟夫·苏克 Josef Suk Jr. / Smetana Quartet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85年11月1日 出版发行: Supraphon / Denon
专辑介绍
室内乐作品被认为是古典音乐中最精华的部分,但是大部分室内乐作品都不像交响曲÷协奏曲一样为人所知而且比较晦涩难懂。LZ认为室内乐入门最好的三首曲目分别是:贝多芬的大公三重奏,德沃夏克的美国四重奏和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这三首曲目覆盖了室内乐最常见的三种形式:钢琴三重奏,弦乐四重奏和钢琴五重奏,而且都有一个好记的名字,旋律优美,是室内乐入门的极佳首选。
《大公三重奏》(Beethoven piano trio No.7“Archduke”),是一首钢琴三重奏,是世界著名音乐大师贝多芬的重要作品。
这首乐曲,是贝多芬专为答谢鲁道夫大公而写的,这位维也纳大公,是贝多芬生活与创作的主要赞助人,因此称为《大公三重奏》。此曲首演于1814年,由贝多芬亲自担任钢琴演奏,而当时他几乎完全失聪了。
乐曲四部分,第一乐章就是轻快的进行曲,亲切流畅,如春风拂面,温和高贵而庄严。第二乐章是谐谑曲,极为活泼有趣,平实中有不经意又让人出乎意料的精致转调,活力十足,神采飞扬。第三乐章是变奏曲,由宽广而深情,逐渐加强,猛然跃入第四乐章,以舞曲般的回旋曲,让欣喜之情,形成了一片似乎永远唱不完、充满着生命之光的天地赞歌!(介绍来源于网络)
2012年11月30日 听过
我喜欢的组合 最通俗的室内乐曲目(结果被村上春树写进海边的卡夫卡有变大俗的趋势)
Beethoven Jan Jr Panenka QuartetSmeta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