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mphony
Bruckner: Symphony No. 4 豆瓣
8.7 (6 个评分) Sergiu Celibidache / Munich Philharmonic Orchestra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8年10月5日 出版发行: EMI
在现代演绎史上,罗马尼亚有两个天才,一个是英年早逝的钢琴家李帕蒂,另一个就是“怪杰”指挥家切利比达克。切利比达克有一句名言:“音乐不是美,美只是通向音乐的诱饵。音乐是真!”一个“真”字让晚年的切利比达克得以升华,达到了自己的理想境界。 切利比达克曾经与慕尼黑交响乐团合作长达17年,EMI发行的这套专辑是他们一起合作录制的布鲁克纳的第三至第九交响曲。 布鲁克纳是19世纪下半叶奥地利交响乐领域的一位大师,他的创作将晚期浪漫主义的音乐语言和古典主义的形式相结合,作品渗透了沉静、质朴、虔诚的宗教伦理观念,又充满了华丽、充满幻想的浪漫的情感宣言。
卡洛斯·克莱伯: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 豆瓣 Spotify
9.4 (33 个评分) Wiener Philharmoniker / Vienna Philharmonic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8年1月6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01 Symphony No.4 in E minor, Op.98 - 1. Allegro non troppo
02 Symphony No.4 in E minor, Op.98 - 2. Andante moderato
03 Symphony No.4 in E minor, Op.98 - 3. Allegro giocoso - Poco meno presto - Tempo I
04 Symphony No.4 in E minor, Op.98 - 4. Allegro energico e passionato - Più allegro
Abendroth:Last Symphonies 豆瓣
Hermann Abendroth / Rundfunk-Sinfonieorchester Leipzig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6年5月23日 出版发行: Berlin Classics
阿本德洛特1949-1956录音
阿本德洛特(Hermann Abendroth),德国指挥家。1883年 1月19日生于美因河畔法兰克福,1956年 5月29日卒于耶拿。
曾从L.图伊莱学习理论。
1903~1904年任慕尼黑管弦乐团指挥。
1905~1911年任吕贝克市歌剧院指挥。
1911年在埃森任指挥。后去科隆,同时在伦敦及其他欧洲城市担任客席指挥,确立了国际声誉.。
1915年起任科隆音乐学院院长。
1922年莱茵河音乐节上担任指挥。
1934~1942年继瓦尔特之后任莱比锡布店大厦(格万特豪斯)管弦乐团首席指挥。
1947年任魏玛音乐学校校长。
1949年任莱比锡广播电台音乐指导。
1951年他举办了布拉格春天国际音乐节。
阿本德洛特二战后留在东德,并且成为战后第一位获苏联政府之邀请在莫斯科亮相的德国指挥。他以擅长指挥德国古典音乐而著称,他的指挥特点是忠实于总谱、严谨而热情。
斯维特兰诺夫指挥苏联国交:柴可夫斯基第二交响曲[东京现场版] 豆瓣
斯维特兰诺夫 Evgeny Svetlanov / 俄罗斯(苏联)国家交响乐团 Russian(USSR) State Symphony Orchestra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2年11月18日 出版发行: Canyon
☆ 为纪念俄国指挥家史维特兰诺夫八十冥诞而发行的三十五份史氏生前录音作品之一。
☆ 史维特兰诺夫指挥的柴可夫斯基则一向被视为仅存的浪漫式俄国风格!
柴可夫斯基一共写有七首交响曲,但其中只有第一到第六号交响曲被视为正式作品,另一部曼符礼交响曲则被视为交响诗作品。其中最后三首交响曲是在他人生最艰苦的时期所创作的。第四号交响曲,被柴可夫斯基视为他和梅克夫人的交响曲,因为这是他特别为梅克夫人所写的。第五号交响曲也在描述命运,但却没有第四号那么表面化,而是深入到潜意识的底层去了。第六号交响曲「悲怆」在一八九三年十月二十八日首演完九天后,柴可夫斯基就过世,如今我们已经可以证实,他的死因是因为与一位俄国贵族有染,而被下令自杀以避免事端扩大。第二号交响曲呈现出柴可夫斯基受到白辽士影响的痕迹,但明显的地方则在柴氏引用俄国民谣的手法。他以各种不同的技巧来装点这些民谣,尤其是在终乐章里,他不断地反复乌克兰民谣「鹤」一曲的主题,再以管弦乐法和动机发展将此主题不断地变形,把交响曲作曲法发展到极致。第一号则因为冷冽的气氛而有「冬之梦」的标题。柴可夫斯基自承虽然此作中诸多不成熟,却是他最爱的一阙。
史维特兰诺夫指挥俄罗斯国家交响乐团演奏柴可夫斯基交响曲,不同于市面上使用Melodiya 1967年录音版本,而是于1990年东京现场演奏版本。这份录音是华纳古典计划纪念史维特兰诺夫八十冥诞而发行的三十五份史氏生前录音作品之一,这位刚在2002年过世的俄国指挥家,生前最后一个职位是俄国总理普丁手下的俄罗斯国家交响乐团,而他指挥的柴可夫斯基则一向被视为仅存的浪漫式俄国风格。
斯维特兰诺夫指挥苏联国交:柴可夫斯基第一交响曲“冬日梦幻”[东京现场版] 豆瓣
Evgeny Svetlanov / Russian(USSR) State Symphony Orchestra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2年8月21日 出版发行: PONY CANYON
☆ 为纪念俄国指挥家史维特兰诺夫八十冥诞而发行的三十五份史氏生前录音作品之一。
☆ 史维特兰诺夫指挥的柴可夫斯基则一向被视为仅存的浪漫式俄国风格!
柴可夫斯基一共写有七首交响曲,但其中只有第一到第六号交响曲被视为正式作品,另一部曼符礼交响曲则被视为交响诗作品。其中最后三首交响曲是在他人生最艰苦的时期所创作的。第四号交响曲,被柴可夫斯基视为他和梅克夫人的交响曲,因为这是他特别为梅克夫人所写的。第五号交响曲也在描述命运,但却没有第四号那么表面化,而是深入到潜意识的底层去了。第六号交响曲「悲怆」在一八九三年十月二十八日首演完九天后,柴可夫斯基就过世,如今我们已经可以证实,他的死因是因为与一位俄国贵族有染,而被下令自杀以避免事端扩大。第二号交响曲呈现出柴可夫斯基受到白辽士影响的痕迹,但明显的地方则在柴氏引用俄国民谣的手法。他以各种不同的技巧来装点这些民谣,尤其是在终乐章里,他不断地反复乌克兰民谣「鹤」一曲的主题,再以管弦乐法和动机发展将此主题不断地变形,把交响曲作曲法发展到极致。第一号则因为冷冽的气氛而有「冬之梦」的标题。柴可夫斯基自承虽然此作中诸多不成熟,却是他最爱的一阙。
史维特兰诺夫指挥俄罗斯国家交响乐团演奏柴可夫斯基交响曲,不同于市面上使用Melodiya 1967年录音版本,而是于1990年东京现场演奏版本。这份录音是华纳古典计划纪念史维特兰诺夫八十冥诞而发行的三十五份史氏生前录音作品之一,这位刚在2002年过世的俄国指挥家,生前最后一个职位是俄国总理普丁手下的俄罗斯国家交响乐团,而他指挥的柴可夫斯基则一向被视为仅存的浪漫式俄国风格。
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古尔德:贝多芬第三钢琴协奏曲;西贝柳斯第五交响曲 豆瓣
Glenn Gould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8年4月29日 出版发行: Sony Bmg Europe
Ludwig van Beethoven - Concerto for Piano and Orchestra No.3 C Minor op.37
1. Allegro con brio
2. largo
3. Rondo (Allegro)
Jean Sibelius - Symphony No.5 E-Flat Major op.82
4. Tempo molto moderato - Largamamente - Allegro moderato
5. Andante mosso
6. Allegro molto
舒伯特交响曲No.9 海顿交响曲第88号 豆瓣
9.6 (5 个评分) Furtwangler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6年4月9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Review from Amazon:
Since the entry below is worthless, I thought I'd write a more useful review of this title. When I first started seriously collecting classical music, I tended to avoid buying mono recordings. While I fell in love with golden age stereo performances, mono ones from a few years earlier just didn't sound as good. I tried to listen to historically significant discs, like the Casals Bach Cello Suites, Rachmaninoff Piano Concertos with the composer on piano, and the Furtwangler Beethoven 9th. But no matter how celebrated these performances were and how great the playing was, I just couldn't get passed the overall poor sound quality of the mono recordings. However, there are always exceptions to every rule, and this CD was definitely one of them.
This recording of the Schubert Symphony No. 9 coupled with the Haydn Symphony No. 88, by the Berlin Philharmonic under the baton of legendary conductor Wilhelm Furtwangler, is a mono recording from 1951-52. But this disc, part of the DG Originals Series has terrific sound, and my only complaint is it ever so slightly lacks the overall brightness and separation that stereo provides. In terms of an empathetic, passionate rendition, this is unparalleled. The Szell and Krips versions in early stereo of Schubert's Ninth may be equal to Furtwangler's, but they certainly don't surpass it. But the added treat here is the Haydn 88. I love the Paris and London Symphonies, so I was very excited about the inclusion of the 88th. There are surprisingly few recordings currently available on CD of Symphonies 88-91, unless you buy one of those major Haydn box sets. In all, this is a wonderful pair of symphonies, recorded excellently (despite being in mono), and performed impeccably.
这张CD其实包含了舒伯特第九交响曲“伟大”,和海顿交响曲第88号"Letter V",是DG唱片100周年100精选之一。继续发布福尔特文格勒的指挥作品,这一张也是不得不听的精品。
第九“伟大”交响曲的首乐章一开始由圆号缓缓的奏出主题,舒缓的旋律表现出一种深广意识,积聚了作者对人生、历史所感悟的“沉重”感,随着乐曲的进行,主题意识明显的逐渐加强,仿佛作者已经从以前的困惑苦恼中摆脱出来,而达到了一种更为高尚与超旷的思想境地,由此,可以看出它反映了当时维也纳音乐乐派(包括舒伯特自己)在深受多种多样的社会矛盾经历、走过艰难曲折的心路历程之后,在思想领域里面已经找到了一种自我解脱、自我超越的战斗武器。
聆听该乐章的时候,此前受第八“未完成”交响曲而迷漫在内心世界的那种沉闷、紧张状态便一扫而空!舒伯特的高尚人格、宽广胸襟都在这种自信十足的旋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矣!乐章中深邃、肃穆性的情感升华让人激动不已,听者如果达到如此物我两忘的精神境界,岂非人生一大快事乎?
次乐章如诗一般的旋律,依旧沉稳、轻快,循序渐进的节奏令人难以忘怀,真挚细腻的情感轻袭而来,新致纤巧、生动有趣;情深意远。仿佛作者一个完整的内心世界,一条奔涌的思想与情感,如山中清泉潺潺而出.....
诗意与热情温柔的巧妙结合,对音乐主题发展的巧妙组合,处处显示了舒伯特其精妙绝伦的想象力。
第三乐章,旋律奔放,思想意境高远、深婉,乐章结构波澜起伏不定,格调高下抑扬,在这样优美的意境之中,快意之情显而易见;清丽中又似含蓄有加,韵味悠长、绵绵不尽,强烈而又舒缓的放射出积极而又浪漫的光芒。
其中,乐章中部反复出现的舒缓、回肠荡气的旋律令人难以忘怀。
终乐章以一个惊人的长度再次增加了乐曲气势磅礴的伟大力量,犹如火山爆发般的急剧和有力节奏伊始,感情波澜层层迭迭、萦回不尽。作者为了加强抒情感人的艺术效果,将一个短小但气势恢宏的旋律支撑着整个乐章,使整个乐章铿强有力,不断激起听者心中阵阵漪涟,频频扣击听者心弦,令人振耳发瞶、感奋不已。使音乐的主旨表达得含蕴深长,耐人寻味。
海顿的第八十八交响曲,G大调,Hob.1.88,作于1787年,这是应艾斯特哈吉乐团小提琴手约翰·彼得·托斯特之约而作,共4个乐章:
1.慢板,G大调序奏,由两个8小节的乐节构成,强弱音互成对比,以确立主调。主部为快板,G大调,奏鸣曲式。呈示部毫无抒情成分,以器乐的乐念发展为基础。第一主题先由弦乐呈示,再加入管乐器重复。经过部前半以一小节为单位的单纯模进保持主调,后半则以巧妙的和声导入属调。第二主题为第一主题的附属,无鲜明特点。发展部大约分成4部分,第一部分以第一主题动机为素材,以D小调为中心;第二部分为插入的5小节,以第二主题为材料;第三部分以第一主题为动机展开,后半部在内声部叠以第二主题动机;第四部分运用结尾材料,移入关系大调。
2.最慢板,D朋,主题取自赞美歌《赞颂恩赐一切恩宠的神》,由双簧管与大提琴表现,此主题共有5个变奏部。
3.小步舞曲,稍快板,G大调。小步舞曲第二段的前半移为G小调,后半由小步舞曲部旋律再现而再度回复G大调。中间部由属调构成,第二段由A小调经C大调再回复D大调。
4.终曲,抖擞的快板,G大调,奏鸣曲式。第一主题由各段反复的二段体构成,第二主题无性格,完全是快速音群的形态。发展部以发展第一主题的材料为主,有很巧妙的转调。再现部以二段体的第一主题部再现,结束于属七和弦的强奏重复后,省略经过部,直按进入第二主题再现,然后是终结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