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
Pretty Sharp 豆瓣
作者:
Arnoldsche Verlagsanstalt Gmbh
This book provides insights into the innovative work of ther School of Product Design at the Dusseldorf University of Applied Arts under the direction of Elisabeth Holder and Herman Hermsen. This highlights many facets of jewellery and product design and the resulting tensions between art and design, ornament and commodity, unique specimen and serial production. The most recent creations by staff, students and graduates afford a comprehensive survey of the varied work inspired by this course. A textual kaleidoscope - taken from a round of talks between graduates and students - which reflects the different facets of college and professional life, rounds off the reflections on jewellery and product design at the Technical College Dusseldorf.
KGID 豆瓣
作者:
Florian Böhm
/
Pierre Doze
…
Phaidon Press
2005
- 6
This is the first publication on the work of Konstantin Grcic, one of the most interesting and prolific designers of today. The book offers an insight into his design process showing products at different stages of development together with a remarkable portfolio of finished pieces through sketches, drawings and specially commissioned photographs. Edited by photographer and visual researcher Florian B+hm and with texts by Konstantin Grcic, Francesca Picchi and Pierre Doze.
Nordic Light 豆瓣
作者:
Plummer, Henry
2012
- 5
This book celebrates established icons, newly discovered gems and contemporary masterworks that represent the highest expression of Scandinavian design and response to their environment. Fifty projects are featured in detail, ordered according to the way in which different light conditions have imparted particular qualities on the buildings. Henry Plummer treats his subject from a uniquely authoritative perspective in which his words resonate directly with his artfully taken images. Books that give a true sense of the magical light that have shaped great buildings are rare: this is a publication to savour. Nine chapters present established icons, newly discovered gems and contemporary masterworks, according to the way in which different light conditions have imparted particular qualities to buildings. Among the buildings featured are Arne Jacobsens town hall in Arhus, Denmark, Alvar Aaltos Villa Mairea in Finland, Klas Anshelms Malmo Konsthall in Sweden, and many others. Each chapter features an introduction, which traces the nature, quality and cultural history of that aspect of light.
留住手艺 豆瓣
8.5 (32 个评分)
作者:
[日] 盐野米松
译者:
英珂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 10
这本书记录的人物,或许将是日本最后一批传统手工艺者,他们和他们的祖辈千百年来取法自然,用树皮、藤条、篠竹等天赐之物编织布匹、打造工具、维持生活,由于工业化和全球化的冲击,这些精巧的手工技术濒临灭绝,匠人们依靠双手世代传承的宝贵记忆也终将无处安放,著名作家盐野米松二十余年来走遍日本,倾听和记录下了不同业种的匠人们的生活,本书选取了其中十六位手工艺人的访谈,系统而忠实地呈现了他们不为人知的处境和精细美妙的作品
本书纪录片式地呈现了:
最后的宫殿大木匠
在心中供养漆树的刮漆人
一百根芭蕉织出的一匹布
全日本最贵的源次锄
像一片竹叶的平田舟
一百五十年保持同一形状的满山钩
从木中取丝的椴木织
柳条饭盒
豆腐篮子
……
“我是怀着一颗幢憬和向往的心灵,观望过匠工们做活的众多孩子中的一个,也是为这些职业不复存在而深感遗憾的一代人的代表。出于这种感情,我用了不短的时间和多次的机会,寻找走访了现存的一些匠工和他们的作坊。听他们讲故事,看他们视为生命的工具。”
——盐野米松
“我们是靠手来记忆的。”
——竹编手艺人 夏林千野
本书纪录片式地呈现了:
最后的宫殿大木匠
在心中供养漆树的刮漆人
一百根芭蕉织出的一匹布
全日本最贵的源次锄
像一片竹叶的平田舟
一百五十年保持同一形状的满山钩
从木中取丝的椴木织
柳条饭盒
豆腐篮子
……
“我是怀着一颗幢憬和向往的心灵,观望过匠工们做活的众多孩子中的一个,也是为这些职业不复存在而深感遗憾的一代人的代表。出于这种感情,我用了不短的时间和多次的机会,寻找走访了现存的一些匠工和他们的作坊。听他们讲故事,看他们视为生命的工具。”
——盐野米松
“我们是靠手来记忆的。”
——竹编手艺人 夏林千野
Wabi-Sabi 豆瓣
Wabi-Sabi: for Artists, Designers, Poets & Philosophers
作者:
李歐納·柯仁
译者:
蔡美淑
行人文化實驗室
2011
- 7
日本茶道大師千利休,正要打掃滿是落葉的庭院。
首先,他仔細地將地面與草地清理得一乾二淨。
然後,他搖晃其中一顆樹,好讓少許的葉子掉下來。
這就完成了。
每個日本人都知道何謂wabi-sabi,但若要解釋,他們可能會猶豫很久,最後抱歉地說:「大概只有日本人才能體會。」這個神秘、日本人才懂的概念,正是日本千年美學基礎。無論京都的寺廟、庭院、屋瓦,還是東京的建築、茶碗、服飾,到處都是這個概念的展現。特別是在茶屋裡,每個動作與每樣器物,幾乎都是為了體會wabi-sabi而存在。
面對一個茶碗,我們應該從何開始欣賞?仔細檢查?還是單憑直覺?wabi-sabi的幾個觀念,可以轉變我們對事物的態度。比方說,本書提到「美其實只是一種與醜妥協的條件」。千利休曾經有個茶碗,在眾多茶碗並不突出,只是有一次,千利休將幾個茶碗放著讓弟子挑,最後剩下這個沒人拿,於是就稱之為「木守」(日本人稱最後沒被摘走的秋柿為「木守」),藉由命名與故事,利休改變了人與物的關係,從別人的「醜」產生了「美」的氛圍,這就是wabi-sabi。
是的,千利休正是將wabi-sabi發揮得淋漓盡致的實踐者,而這本書則是第一本把wabi-sabi整理出來,讓大家都能懂的書。本書內容用簡單的條例、比較與例子來帶領我們進入wabi-sabi的世界,設計者可以從中獲得創造的切入點(美國Amazon書店的讀者留言一再表示,這本書每年都讓他設計出新作品),一般旅遊愛好者、生活家,則可以找到新的支點,從此改變看待世界的態度。下次走進京都的廟宇,或捧起一個茶碗,除了驚歎,wabi-sabi還會讓你讀出它想說的話。
本書作者李歐納.科仁(Leonard Koren),曾在日本生活多年,擔任過著名日本雜誌BRUTUS的專欄作家長達三年。雖然受過專業建築訓練,但只蓋過一座茶屋。他在1994年寫下這本談wabi-sabi的專門著作,至今仍然是最多人引用討論的來源。
首先,他仔細地將地面與草地清理得一乾二淨。
然後,他搖晃其中一顆樹,好讓少許的葉子掉下來。
這就完成了。
每個日本人都知道何謂wabi-sabi,但若要解釋,他們可能會猶豫很久,最後抱歉地說:「大概只有日本人才能體會。」這個神秘、日本人才懂的概念,正是日本千年美學基礎。無論京都的寺廟、庭院、屋瓦,還是東京的建築、茶碗、服飾,到處都是這個概念的展現。特別是在茶屋裡,每個動作與每樣器物,幾乎都是為了體會wabi-sabi而存在。
面對一個茶碗,我們應該從何開始欣賞?仔細檢查?還是單憑直覺?wabi-sabi的幾個觀念,可以轉變我們對事物的態度。比方說,本書提到「美其實只是一種與醜妥協的條件」。千利休曾經有個茶碗,在眾多茶碗並不突出,只是有一次,千利休將幾個茶碗放著讓弟子挑,最後剩下這個沒人拿,於是就稱之為「木守」(日本人稱最後沒被摘走的秋柿為「木守」),藉由命名與故事,利休改變了人與物的關係,從別人的「醜」產生了「美」的氛圍,這就是wabi-sabi。
是的,千利休正是將wabi-sabi發揮得淋漓盡致的實踐者,而這本書則是第一本把wabi-sabi整理出來,讓大家都能懂的書。本書內容用簡單的條例、比較與例子來帶領我們進入wabi-sabi的世界,設計者可以從中獲得創造的切入點(美國Amazon書店的讀者留言一再表示,這本書每年都讓他設計出新作品),一般旅遊愛好者、生活家,則可以找到新的支點,從此改變看待世界的態度。下次走進京都的廟宇,或捧起一個茶碗,除了驚歎,wabi-sabi還會讓你讀出它想說的話。
本書作者李歐納.科仁(Leonard Koren),曾在日本生活多年,擔任過著名日本雜誌BRUTUS的專欄作家長達三年。雖然受過專業建築訓練,但只蓋過一座茶屋。他在1994年寫下這本談wabi-sabi的專門著作,至今仍然是最多人引用討論的來源。
Table Design 豆瓣
作者:
Azur Corporation
Azur Corporation
2007
- 5
Nordic Designers 豆瓣
作者:
DAVID SOKOL
Page One Publishing
2010
- 10
Popular understanding associates Nordic interiors and product designs with clean aesthetics, high craftsmanship, and empathy for human factors. Nordic designers both reinforces traditions and blasts stereotypes. In informal conversations with 59 of the best-known designers working in the Scandinavian region today – including llkka Suppanen, Claesson Koivisto Rune, and Monica Forster – author David Sokol examines current interpretations of democratic design and ecological conciousness, as well as new trends in conceptualization and form-making. Sokol’s engaging interviews also uncover these talents’ personal histories, motives, and aspirations. Nordic Designers paints a colorful picture of the contemporary creative scent, and makes a case for the increasing importance of sustainability, global awareness, and Nordic identity in the design disciplines.
Japanese Style 豆瓣
作者:
Sarah Ionsdale
2000
Tibetan Furniture 豆瓣
作者:
Buckley, Chris
Antique Collectors Club Ltd
一章木椅 豆瓣
作者:
趙廣超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2007
古時的中國人沒有坐椅子的習慣,但已講究得將坐姿分為;「坐」、「踞」、「跪」、「跽」四種。不同身份及性別的人會作出不同坐姿──女子一律屈膝而跪;宮殿內的大臣見皇帝時,會根據不同情況「跪」或「跽」;「踞」而不盤膝被認為;於禮不合,孟子更曾因妻子坐得不雅,而想要休妻……中國人慣於坐在蓆上、榻上和床上,直至東漢時期高足坐具傳入中國,再經過多年發展,椅子才普遍應用於民間。
中國人是怎樣從席地而坐進展至發明椅子,甚至製作出令國際收藏家也趨之若鶩的家具呢?一張看似簡單的中式木椅,可以告訴我們什麼?本書透過一張明式官帽椅的前世今生,介紹中國坐具的發展。一張官帽椅的解剖與鑑賞,透視了中國文化的精緻與綜合性,包括對材料與工藝的追求、文人的審美和讀書濟世的道德情操。
本書是三聯「國家藝術」系列開卷之作。本系列試圖從中國人的觀點看中國藝術文化,希望從日常生活的一鱗半爪中,尋回中國文化的基因。
中國人是怎樣從席地而坐進展至發明椅子,甚至製作出令國際收藏家也趨之若鶩的家具呢?一張看似簡單的中式木椅,可以告訴我們什麼?本書透過一張明式官帽椅的前世今生,介紹中國坐具的發展。一張官帽椅的解剖與鑑賞,透視了中國文化的精緻與綜合性,包括對材料與工藝的追求、文人的審美和讀書濟世的道德情操。
本書是三聯「國家藝術」系列開卷之作。本系列試圖從中國人的觀點看中國藝術文化,希望從日常生活的一鱗半爪中,尋回中國文化的基因。
不只中国木建筑 豆瓣
8.0 (16 个评分)
作者:
赵广超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
- 4
建筑艺术不应该是建筑学者、建筑历史家、甚至建筑专业者的专利品。所谓建筑设计(architecture)亦不应该像以往的观念,即只有“具有特殊意义的空间或结构”方可视为建筑设计,其他就只是“房子”不值一谈。“特殊”的含义,可解作“最高级”、“非一般”或“不寻常”的物料和技术应用。<br> 《不只中国木建筑》提醒大家毋须在房屋和建筑设计之间画出一条界线,因为最基本的房舍也会包含建筑艺术的精神和意义;“最高级的”建筑文化,也可以具有“平易”、闲适“的情调。 作者曾在法国接受教育,在香港院校执教东西方艺术设计多年,这一次利用了五年的课余时间,用带着感性的笔触,就一般被视为艰涩的传统建筑,写下16篇平易隽永的文章。本书以轻松活泼的方式去接触中国文化,可读性很高。
Wood Joints in Classical Japanese Archtecture 豆瓣
作者:
Torashichi Sumiyoshi
/
Gengo Matsui
Graphis Product Design 2 豆瓣
作者:
B Martin Pedersen
1997
家 豆瓣
7.1 (15 个评分)
作者:
[日] 无印良品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5
本书是日本著名生活家居品牌无印良品推出的“无印良品的生活方式”系列概念书之一。
本书的关键词为“要素”——一个围绕居家生活的重心,无印良品将其看做每个家装修的主题与灵魂。
它可以是一张大桌子、一台电视等实体,也可以是一处如庭园、浴室等的生活空间,甚至可以是光线等氛围营造因素,一个家的要素与家庭成员的构成、职业、爱好、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无印良品提供了一个关于家庭装修的良好建议,引导了大众如何去发掘自己家中的“要素”,并围绕此要素重新设计自己的生活。
以风格去界定家庭装修的方式已然显得过于刻板而不人性化,以“要素”为重心去重新发掘家的设计潜力与可能性,才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并实践的关键。这对于需要装修自己生活空间的任何读者来说都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本书的关键词为“要素”——一个围绕居家生活的重心,无印良品将其看做每个家装修的主题与灵魂。
它可以是一张大桌子、一台电视等实体,也可以是一处如庭园、浴室等的生活空间,甚至可以是光线等氛围营造因素,一个家的要素与家庭成员的构成、职业、爱好、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无印良品提供了一个关于家庭装修的良好建议,引导了大众如何去发掘自己家中的“要素”,并围绕此要素重新设计自己的生活。
以风格去界定家庭装修的方式已然显得过于刻板而不人性化,以“要素”为重心去重新发掘家的设计潜力与可能性,才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并实践的关键。这对于需要装修自己生活空间的任何读者来说都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明式家具珍赏 豆瓣
作者:
王世襄
文物出版社发行部
2003
- 9
《明式家具珍赏》内容简介:一、本画册收录明式家具珍品共162件,主要分为文字论述(前言)、彩色图片反和图版解说三个部分进行介绍。全书彩图连局部特写332幅,家具实测图42幅,黑白图186幅。前言部分有插图52幅。二、收录之家具,先分类,后按器形之由简而繁,造型之由基本形式到成熟阶段来作次序,编排出各家具之图号。遇有因版面上的设计问题而引致家具不能按图号顺序载出时,仍以学术分类为主,宁跳号而不改图号。三、局部特写图均以①、②……为号,而实测图,则仅在主图说明文字后加(附实测图),而不再另编图号。四、前言、图版解说中的(图版1)、(图版2)……指彩色图版;(插图1.1)、(插图2.1)……指前言内的插图。五、收录之家具在图版说明中均已注明藏处,但为使读者更清晰地一览藏者及其收藏品,故在书末再附有《家具收藏者一览表》,以供参考和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