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
Marriage and Morals 豆瓣
作者: Bertrand Russel Bertrand Russell Routledge 2009 - 4
在线阅读本书
Controversial and remarkably forward thinking, this book explores the changing role of marriage and codes of sexual ethics, and daringly sets out a new morality shaped by the dramatic societal changes which took place in the early parts of twentieth century.
2021年4月22日 已读
罗素先生大哲,他在人类性道德溯源分析中留下的许多判断,今天看依然进步:人类的性不是本能的产物,缺乏性教育、采取错误的性教育是人生不幸的源头,人类性道德中的禁忌限制几乎都来源于不理性的迷信,为了妒忌去限制爱的表达让人类丧失了成长的可能,脱离严肃的爱的性正在掏空人类的内心...那些垂炼流畅的文句书写让分析说理变得事半功倍,许多段落值得反复斟读甚至整篇记诵。以后会再多读几遍。
亲密关系 人文 原文 哲学 婚姻
我曾这样寂寞生活:辛波斯卡诗选2 豆瓣
8.3 (38 个评分) 作者: [波兰] 维斯瓦娃·辛波斯卡 译者: 胡桑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4 - 2
辛波斯卡正适合我对优秀文学家的定义,她的作品深刻而透明,同时没有放弃娱乐性。我为她知道我的存在而感到荣幸。
——伍迪·艾伦(知名导演、作家)
《我曾这样寂寞生活》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诗人辛波斯卡继《万物静默如谜》之后又一经典诗集。
在这本诗集中,诗人用机智、迷人的声音与语调 ,诉 说了对家人的怀念与赞美、对世间种种生活的爱、对消逝的时间与国度的迷恋、对日常和万物的诗意描摹,隐隐折射出诗人内心的丰富世界和她的寂寞生活。
书中收录《告别风景》《事件的版本》《从无馈赠》《我致力于创造一个世界》《在赫拉克利特的河中》《时代之子》等80多首隽永的诗作,同时重译了《万物静默如谜》中广为流传的《一见钟情》《种种可能》《在一颗小星星下》等10余首作品,可以在不同的译文中窥见经典的韵味。
作品入选“新浪中国年度十大好书”“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以及国内外个版本教科书
激发幾米创作灵感,令陈绮贞着迷,受基耶斯洛夫斯基推崇
........................................................................................................................................
辛波斯卡以精确的讽喻,揭示了人类现实中的历史背景和生态规律。
——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辞
辛波斯卡的诗,涉及每个人从自己生活中得知的一切。
——切斯拉夫·米沃什(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我看到了《一见钟情》,它所表达的意念和《红》这部电影十分相近。于是我决定留下这本诗集。
——基耶斯洛夫斯基(《蓝·白·红》三部曲导演)
辛波斯卡是激发我最多最美丽灵感的诗人。
——幾米(知名绘本作家)
在辛波斯卡的诗里,我知道少女的力量,我知道无辜的杀伤,我知道接二连三的疑问可以组合成一首停不了旋转的舞码。
——陈绮贞(知名歌手)
辛波斯卡用她的日子证明,抽签探望病人、出席葬礼、绑紧鞋带、填写履历表,这些就是诗人该做的事,该记录的永恒。
——“新浪中国年度十大好书”授奖辞
2020年10月31日 已读
与第一册重复的篇目正可比对。有一辑集中反映了诗人对社会、政治、战争的思索与追问。或许这些表述是诗人对过往的自己的反问与自省。
Szymborska 东欧 人文 动物 文学
万物静默如谜 豆瓣
8.7 (173 个评分) 作者: [波] 维斯拉瓦•辛波斯卡 译者: 陈黎 / 张芬龄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2 - 8
《辛波斯卡诗选:万物静默如谜》收录辛波斯卡各阶段名作75首,包括激发知名绘本作家幾米创作出《向左走,向右走》的《一见钟情》,收录高中语文教材的《底片》,网上广为流传的《在一颗小星星下》《种种可能》等,曾获得《洛杉矶时报》年度最佳图书。
辛波斯卡的诗取材于日常生活的事物和经验,甲虫、海参、石头、沙粒、天空;安眠药、履历表、衣服;电影、画作、剧场、梦境等等,在她的笔下无不焕发出新的诗意,让人们重新认识生活中常见的事物。
2020年10月31日 已读
辛波斯卡的诗歌向自然、动物投入许多关怀。由此间阐发的新奇想象反照了人类社会的矛盾与荒诞,呼唤对人性平凡的深思和关怀。《俯视》《植物的静默》等作品都是典型例子。书写生命即将抵达彼岸的几篇也非常动人。陈黎张芬龄伉俪的译笔辞采清丽,或许的确是诗人更能看清另一位诗人的内心吧。
人文 动物 文学 波兰
View with a Grain of Sand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Wislawa Szymborska 译者: Clare Cavanagh Harvest Books 1995 - 5
From one of Europe's most prominent and celebrated poets, a collection remarkable for its graceful lyricism. With acute irony tempered by a generous curiosity, Szymborska documents life's improbability as well as its transient beauty to capture the wonder of existence. Preface by Mark Strand. Translated by Stanislaw Baranczak and Clare Cavanagh, winners of the PEN Translation Prize.
2020年10月31日 已读
特意对照了英文翻译,暂且认为中文的译述更显文辞精炼。某种程度上提醒我应该提升对英文文辞的理解。
Szymborska 人文 动物 原文 文学
天真的人类学家 豆瓣 Goodreads
The Innocent Anthropologist
8.8 (204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奈吉尔·巴利 译者: 何颖怡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7
本书诚实但又不失风趣地记录了作为人类学家的作者在非洲喀麦隆多瓦悠人村落两次进行田野工作的经历,将人类学家如何克服乏味、灾难、生病与敌意的真实田野生活拍案叫绝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不同于一般的人类学研究报告,这是一部令人捧腹不止的人类学笔记,透过幽默的笔调,读者看到了人类学者如何与研究对象进行互动,在互动中如何调整他的学术成见,以及田野工作上的琐事如何影响后来研究结果、研究的盲点与反思。因此不管是严肃的读者、无聊地只想打发时间或者是向往非洲原始部落的异国情调而蠢蠢欲动的旅人,巴利这本书绝对是一个有趣的选择。
叩响命运的门 豆瓣
8.6 (7 个评分) 作者: 马小平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2 - 9
《叩响命运的门》内容简介:中国经济的发展,并没有带来精神的高扬,却陷入了物质主义、实利主义、消费主义、虚无主义、犬儒主义的泥坑,造成了精神的危机。中国社会已患上“人类文明缺乏症,人文素养缺乏症,公民素养缺乏症”。人们如果想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公民素养,该从哪里入手?当从阅读开始。《叩响命运的门》精选了古今中外最为著名的人文素养经典文本88篇。这些篇章充满生命的智慧和力量,通过对经典的阅读,我们可以和无缘谋面的历史巨人或不相识的朋友进行精神的对话,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文化意义的交流与传承。人在精神上得到修养,并能从中体会到生命的欢乐和自由。
重新发现社会 豆瓣
China's New Revolution
7.7 (35 个评分) 作者: 熊培云 新星出版社 2010 - 1
《重新发现社会》对身处“历史三峡”中的中国及其前途作了一次通盘思考,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以及历史、文化、互联网等领域。作者以“中国,重新发现社会”为大脉络,既条分缕析了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又提纲挈领地记录了近几十年来中国社会的革命性成长。如何超越左右纷争,重建国家伦理底线;如何重新焕发社会的活力与创造、扶正个体的权益与价值,即在“自由即秩序”的条件下建设一个“新新中国”,是本书探讨的重点。
至于作者为什么对中国未来有信心,读者当能从本书中找到答案。
评论
熊培云的社会观察,他的文笔,是如此细致和娓娓道来,让我恨不得重回小学,对自己的文学功底、人文社会科学“推倒重来”。对于我们这些从抑制独立思考的教育体系中出来的人来说,到大学毕业时还能保留住自己个性、特别是保留住思想个性的人,实在渺渺无几,而能够像熊培云这样独特洞察人、社会与国家的人就更是难得了。读他对电影、对文艺、对著作的评论,是一种思想享受。他的才华是上帝给我们中文世界的礼物,这种礼物让我们没有理由不感激。
熊培云的妙作很多,《世界离独裁只有五天》实在是少有的经典。
——陈志武 著名华人经济学家、耶鲁大学教授
熊培云之写作上承新启蒙的光照,下续独立批判之传统,以其犀利和洞识成为当下思想空间的有力捍卫者和扩展者。
——陈彦 旅法政论家、欧洲华人学会秘书长
有必要让更多人来读熊培云的文章,有病治病,无病健脑。
——郭光东 《南方周末》编委兼评论总监
至少是从2007年读到培云的《思想国》之后,一直追寻培云的思想。非常希望培云能通过电视与更多的人分享他的思想!《重新发现社会》见证了中国六十年沉浮,三十年成长。识字与不识字的都不妨想想:国为何物?国家何为?
——庄永志 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主编
《肖申克的救赎》中有这样一句话:“A strong man can save himself , a great man can save another !”——强者自救,圣者渡人。感谢老师一如既往的坚守,思想国伴随我最美好的大学时代。思想的恬静与内心的富庶,未来无穷,云终成海。
——张虹 南开大学2007级本科生
2012年10月31日 已读
他记录文明的累积、历史的的增量、秩序的拓展,时刻积极乐观的为社会做加法。熊培云所思所为,正是我们所真正需要的、最起码的正能量。
人文 熊培云 社会学 随笔
中国知识分子十论 豆瓣
7.3 (9 个评分) 作者: 许纪霖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 10
在《中国知识分子十论》中,以中国知识分子研究而闻名学界的许纪霖,将近年来最新的思考奉献给有着共同精神关怀的读者们。90年代以来的中国,进入了一个专业化和学院化的时代。后现代的大潮,颠覆了知识元语话的合法性。在专业化和现代化的双重夹攻下,知识分子死亡了吗?知识分子的公共性是否还有可能,又如何可能?
2012年2月3日 已读
梗概的探讨了“公知”的来由演变及其于现代化、后现代化语境下的生存与挑战。公知首先要于其研究领域之中成为权威(后现代知识分科、话语碎片化使然、要求,并以此重新获取话语权),秉持一种跨领域的公共关怀的本意,去关注社会问题;而对于特定社会问题又必须要有相关领域的专业、理性、合理的识见为基础。这是后现代语境中公共知识分子可能之途。
个体 人文 公共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 许纪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