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
仪式、政治与权力 豆瓣 谷歌图书
Ritual, Politics and Power
8.8 (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大卫·科泽 译者: 王海洲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5 - 11
作为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研究政治仪式的专著,本书对仪式这一人类学的核心议题与政治生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性研究,解释了仪式为何一直都是政治生活的关键组成部分,指出无论是保守还是革命的政治群体,其成功都与仪式的有效使用息息相关。本书探讨了潜藏在仪式的政治作用中的诸多普遍原则, 使用了古往今来、遍及全球的各种仪式资料,既显示出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广博的知识储备,又具有极强的可读性。
作者带领读者遍览各种时空中的政治仪式,它们来自于阿兹特克、苏联、法国大革命、非洲殖民地、意大利共产党和其他很多地方,都得到了深入而趣味盎然的分析……这是一项针对跨学科读者的政治人类学研究,它向非人类学家显现出,民族志分析与政治理论相比亦大有其用武之地。
——《美国人类学家》
本书是比较政治文化研究中的扛鼎之作,应成为所有学习政治学的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必读之作。
——《选择》(美国面向图书馆的最有影响力的期刊)
这是一本引人注目的力作,阐明了仪式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和政治生活的本质。该书语词洗练、文风优雅,谨推荐给普通读者、人类学家和政治学家。
——查尔斯·席博曼(《某些人:美国的犹太人及其目前的生活》和《刑事暴力、刑事司法》的作者)
麻風醫生與巨變中國 豆瓣
8.7 (6 个评分) 作者: 劉紹華 春山出版 2018 - 10
我不僅從麻風患者身上學到生命的韌性,也從醫師與救助者身上學到可貴的人性。在漫長的研究與書寫過程中,我發展出了一種信仰,我不知道它與宗教是否相似。我將自己當成一座橋梁,練習彎腰、承擔與跨越,因緣際會扮演起連結過去與現在、隱微與清晰、底層與公眾之間的研究書寫者角色。我有幸被人接納、聽其述說、見識歷史、體驗生活。既然幸運如我,無論有再多困難,我都得負重盡責地把這本書寫出來。
──摘自本書〈跋:黑暗中的熒熒燭光〉
人類學者劉紹華繼《我的涼山兄弟》,再次以廣受歧視誤解的疾病為鑿,敲開一段被遮蔽的歷史。
一般人聽到麻風,少有不覺駭然,此疾在患者外觀上造成的損害,有時令人怵目驚心,因此即使傳染力很低,卻仍長期背負沉重汙名。
一九四九年中共建政前,中國原是麻風流行之地,卻在三十年後達成世界衛生組織的防治標準,擺脫疫情威脅。這項成就得來不易,彼時苦難叢生的社會主義中國,究竟是如何辦到?這是作者試圖解開的謎團。
劉紹華的漫長解謎旅程,始自二○○三年,她在四川進行《我的涼山兄弟》時,第一次踏入麻風村。此後十餘年,她走訪中國各地的麻風聚落和防治機構,一共正式訪問四十五位不同世代的麻風醫生。麻風醫生的身影穿梭全書,如同當年他們奔忙於國家政治與底層苦痛之間。他們的生命故事,交織出社會主義中國麻風防疫運動的後臺樣貌、乃至人道理想與革命現實難以兩全的矛盾掙扎。
單數、大寫的歷史敘事,往往充滿虛構和流失真相。何況,從一九五○年代毛澤東展開極權統治,到一九八○年代鄧小平實施改革開放,其間巨變中國傷痕累累,官方對這段過往諱莫如深,更是緊控論述的詮釋權。本書以人類學民族誌方法為主,文獻爬梳為輔,勉力將歷史還諸沉默眾人,為時代留下複數的重要證言。
2020年2月16日 已读
台春山版。以对医疗防疫的政治性质查探而论,本书提供了一份极具说服力的史证。在宏观层面,作者从东西文明的遭遇(宗教传播)、民族国家尝试引入现代性重塑国家形象、权力施向重组、政治运动趋向以及全球化治理范式传入等面向揭示麻风防疫作为时代隐喻、治理实践的深层内涵。另一面,作者又在微观上呈现参与这个过程的麻风医生、患者的经历、情感体验,为这种宏观论证提供具体、细致的实证,提示该种政治实作与本该内在于医疗实践的人道价值的强劲冲突。是历史透视,也是对未来的警示。2020春天情势严峻之际读到如此一份医疗人类学书写,既怀感铭,又觉惋惜。因为这样的总结反思总被屏蔽于多数人的视线之外,理解依旧不因反思而增进,历史悲剧依然在循环重复。
中国 人类学 刘绍华 医疗人类学 医疗史
我的涼山兄弟 : 毒品、愛滋與流動青年 豆瓣 Goodreads
Passage to Manhood: Youth Migration, Heroin, and AIDS in Southwest China
8.5 (23 个评分) 作者: 劉紹華 群學 2013 - 1 其它标题: 我的涼山兄弟
歷經十年、長達二十個月的田野調查
一位年輕女性人類學者,勇敢跨入海洛因與愛滋病蔓延的偏遠山區
紀錄涼山諾蘇族兄弟在現代化浪潮中,輝煌又慘烈的青春探險
見證了現代與傳統、全球與在地、生命與死亡的交織辯證
2020年2月10日 已读
作者探查区辨,证明凉山州利姆乡的“边缘地”遭遇就是新自由主义全球化两面形塑力的有力注脚,疾病的传播、防控从来不是一个纯粹的“生物医学”问题。她的田野研究不仅提供了多面的理论批评,还总结了许多实践上的教训。总之,结构上的老问题经年依旧,多重叠加的他者化概念却非常新鲜。疫症蔓延间读到这本医疗人类学著述真是意义非常。2020.2.10
中国 人类学 全球化 刘绍华 劉紹華
人類學活在我的眼睛與血管裡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劉紹華 春山出版 2019 - 9
書寫是我理解這個世界與介入不平的方式。只希望不是發洩自我的主觀與情緒,而期待記錄自己理解差異後的感想與反省,才不負我曾大言不慚地說過:「人類學活在我的眼睛與血管裡。」──劉紹華

「同溫層」、「平行世界」,今日網路上的常見用語。網民(我們)自嘲老愛在同溫層中取暖,也嘲諷他人彷彿生活在平行世界。笑罵之餘,或許更該思索的是,如何同情地理解我們與他者、這個與那個世界之間的差異?

人類學家劉紹華提出了她的答案:以移動做為生命的方法。

一九九八年,劉紹華加入「臺北海外和平服務團」柬埔寨工作隊,展開了生命中首次的大跨度移動。當時的她,曾任記者、尚非學者,單純渴望以受過人類學訓練的雙眼,深入凝視異文化的日常。兩年旅居,她為這三千大千世界的一隅,寫下珠玉般的小小文章,連串成本書第一部「柬埔寨旅人」。她以筆攝影,捕捉生存現實的斷片,凝固具有張力之瞬間。她的文字鏡頭下沒有奇觀,只有激發物傷其類同理之心的隱隱盼望。

第二部「後柬埔寨時期」收錄的散作,則是作者成為學者、田野轉至中國後留下的紀錄。其中可見《我的涼山兄弟》民族誌番外、隱藏在當代中國高度發展表象下的魔鬼細節、旁觀他人之苦的掙扎。文章議論增多,但令人動容的情感、害人嘴角失守的幽默感,字裡行間並無缺席。

《人類學活在我的眼睛與血管裡》,這是作者的人生態度與思維調性,也是她二十年來行旅歷程的中場回顧。本書末尾,她說,「散文會幫我記住,我和我的時代。」新的時代一直來,作者允諾探索不歇。她的下一次生命移動,必將繼續幫我們記錄,我們和我們同類的故事。



作者簡介

劉紹華

人類學家,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任職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領域主要從愛滋、毒品與麻風(漢生病)等疫病的角度切入,分析國際與全球衛生,理解當代社會變遷的本質與傾向,以及身處變遷中的個人生命經驗與轉型。此外,亦從自然資源的治理變遷,研究環境、社會與政治經濟角力等議題。英文專書Passage to Manhood: Youth Migration, Heroin, and AIDS in Southwest Chin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及其譯寫而成的醫療民族誌《我的涼山兄弟:毒品、愛滋與流動青年》(群學,2013),獲得臺灣、中國、香港等地的諸多獎項肯定。新著《麻風醫生與巨變中國:後帝國實驗下的疾病隱喻與防疫歷史》(衛城,2018),為二○一八年臺灣Openbook中文創作年度好書、二○一九年香港文藝復興非虛構寫作獎得主。
 
宇宙观与生活世界 豆瓣
作者: 吴乔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 - 3
十万人口,僻处幽远,服饰绚烂,风俗特异。即使在民族风情绮丽纷呈的云南,花腰傣也是引人注目的族群。这其中,既有大众的兴趣,也有学术的关注。本书是力图结合两者的一种表述。
《宇宙观与生活世界》首先是一部民族志。要在有限的篇幅内,用清晰的线条描述完整的异文化之网络。牵引故事的时间线索是一个花腰傣女性的人生历程,它在亲属制度、信仰体系、社区生活等大背景上隐现,展开了个人,也展开了社会。
《宇宙观与生活世界》还是一本人类学理论著作。知微见著一向是人类学的长项,能从陌生的一小群人的文化结构观照整个人类的思维模式,以获自遥远的他者的知识来相对化我们自己。《宇宙观与生活世界》提出了时间观、空间观、人观、生命观、社会观等包含在“宇宙观”这个大问题之下的诸问题,并用案例和分析作了部分回答。
邊疆與帝國之間 豆瓣
9.2 (5 个评分) 作者: 連瑞枝 聯經出版公司 2019 - 9
「邊境社會」是一個被集體建構出來的概念。
歷史上的中國政治,建立了一套以華夏為中心的天下觀,透過朝貢與土司羈縻的方式,來維持其與邊緣四夷的政治秩序。
「華夏中心」形塑「典範歷史」的框架,相對於「中心」而存在的「邊境」,
被政治制度、官僚體系、特定的文明意識形態與文化架構,塑造成一個在地理、政治、權力與文化層面的邊陲地位。
連瑞枝在《邊疆與帝國之間:明朝統治下的西南人群與歷史》一書中,以中國西南之白人治理階層以及周邊鄰近人群為研究對象:識文與信仰佛教的白人精英階層曾維持六百年的佛教王權,在明朝統治下,成為帝國治理西南的重要中介者,他們在推動西南人群社會與歷史的形塑過程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書中沿著二個軸線,一是地方社會,一是帝國制度,討論不同人群如何在帝國身分制度下選擇成為僧人、士人與土官,並在土官與流官二元政治架構中,後續產生人群結群與社會聯盟對象之分流與變化。
西南人群為了申明身分而做出一系列的行動與選擇,而身分選擇的背後都有其政治與宗教的考量。書中主要以儀式權與儀式化機構的角度來討論人群與社會結盟的機制,這些精英階層為了尋求儀式權的合法性,也使其社會的整體精神隨著身分分流而產生歷史敘事的歧異與分化,包括大理白人世族的身分流動與移徙;土官聯姻、政治聯盟與「盜匪」動亂;乃至於在明朝儀式改革下,不同身分的人群如何透過一套儀式框架與政治語言來追求身分的合法性。
全書以地方人群的流動與階層重組、口傳到文字書寫、正統儀式權與歷史話語權等角度,來描寫一段族群政治流變與族群形塑的歷史。是一本致力於從邊境人群角度重構歷史的學術作品。
东京的空间人类学 豆瓣
東京の空間人類学
作者: [日] 阵内秀信 译者: 刘东洋 / 郭屹民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9 - 3
《东京的空间人类学》(東京の空間人類学)是日本学者阵内秀信于1985年写就的一本著作。该书不仅取得了不俗的销量,还荣获了当年的“三得利学艺奖”(相当于“日本的年度最佳图书奖”)。而以它为代表的上世纪80年代出版的一系列关于东京城市空间的著述,在日本大众传媒界掀起了所谓的“东京论”热潮。这股潮流直到今天仍然没有衰退。
五华楼 豆瓣
作者: C.P.费茨杰拉德(费子智) 译者: 刘晓峰 / 汪晖 民族出版社 2006 - 4
如果单从书名《五华楼》的字面上来理解,很容易将本书误认为是一本关于名胜古迹的著作。然而当我们仔细读下去的时候,这部出自西方学者之手,成书于大半个世纪前的著作却给了我们一种全新的感觉。仿佛从万米以上的高空中拨开云雾往下看到的情景一般,在喜马拉雅山脉西藏高原向南延伸的地带,在连接中国与缅甸、印度的蜀身毒道和茶马古道交汇地,在布满河谷和高原湖泊的滇西崇山峻岭中,“有一块狭长的富饶的稻米之乡镶嵌在苍山洱海之间,这里就是大理民家(白族)的家园”。于是,作者引领着我们穿越时空,回到了六七十年前的大理,重温了一遍祖辈生活的情景。全书以十一章的文字对白族地区的自然地理、历史渊源、社会结构、物产资源、生产生活习俗、经济状况、宗教信仰、对外交往、民族关系等方面作了生动的描述和中肯的分析,加上数百幅照片,全方位地再现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白族的生存发展状态,第一次以人类学家的眼光透彻地剖析了白族作为一个民族存在的种种特征,澄清了古往今来在白族研究方面某些含混不清的观点,堪称是第一部关于大理白族的优秀的人文地理学术专著。
2019年10月20日 已读
菲茨杰拉德所能看到的这片南疆大地,恐怕早已断绝了与古时的记忆连结。汉化程度极深的白族人也说不清自身的来历。一份人类学的关怀书写,最后发现只剩苍山洱海穿过了时光的雕琢,留了一部分原本的面貌与今人相逢。但她们静默不语,任凭一些奇幻的见闻、传说在她们之间流荡,让神往者自行畅想有关这片土地的身份。
云南 人类学 历史地理 大理 文化
祖蔭下 豆瓣
6.9 (8 个评分) 作者: 许烺光 译者: 王芃 / 徐隆德 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2001 - 7
由华裔人类学家许烺光撰写的《祖荫下》出版后在西方学术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书中以西镇“民家人”的家与亲属制度作为代表 ,分析整个中国情况的做法也由此受到了广泛的争议。对西镇的重访发现经历了 50多年变迁的西镇仍然生活在“祖荫下” ,他们在七月祭祖的同时 ,会在正二月间祭 拜当地的保护神———本主。他们的认同也存在着编撰家谱所呈现出的“汉人族源认同”与强烈的“白族认同”两个方面 ,是一种“双重认同”。“祖荫下”生活着的是一群不能仅仅用“汉人”来理解的多元文化群体
隐藏的祖先 豆瓣
作者: 连瑞枝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 5
这是一本以“土著观点”(native point of view)撰写而成的历史作品,作者透过云南大理区域史的研究。揭示“前中国帝制”时期边陲地区多元文化的历史景深。书中以丰富的地方性文献——包括图卷、雕刻、佛教经典、传说、墓志铭、家谱以及地方野史及碑刻等材料——从传说中的男女祖先、观音信仰、佛教仪式专家与贵族集团等不同的角度,重构西南地区的历史.并以此勾勒出西南人群如何透过虚拟的祖源传说、联姻关系与佛教经典正统。建立了以多元社群为基础的社会。
本书立足边陲社会内在的视野,采用细致的历史书写,有助于我们跨越中国王权的既定概念来思考边陲社会的历史意义,同时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富有地方历史逻辑的文化模式。
大澳 豆瓣
作者: 廖迪生 / 张兆和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2006
大澳,是香港這個發展迅速的城市中少數保存了傳統風貌的地方,因此為中外人士趨之若鶩。棚屋、水鄉、橫水渡,更是大澳引人注目的焦點所在。到底大澳是如何從一個珠江口的重要漁港(兼農、鹽業),變成為偏遠衰落的小漁村,再而成為遊人眼中的「東方威尼斯」呢?
本書的兩位作者──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廖迪生博士及張兆和博士,一位是土生土長的「大澳人」,另一位則曾在大澳任教小學,故都對大澳有著濃厚的感情。他們在80年代初開始便在大澳進行田野研究,從研究當地端午節的龍舟活動,到深入大澳的地方社會組織,自此,他們展開了長達二十年跟蹤大澳的旅程。
本書透過人類學的參與觀察、碑銘文字記錄、口述歷史的訪問內容、200多幀照片、錄像和繪圖等,重構了大澳的地區歷史。讀者可從中認識到大澳的變遷,大澳漁、鹽、農和工商業的發展,大澳人民生兒育女、婚嫁、喪葬等禮俗,大澳宗教活動中的社區組織,大澳的社區組織與團體,以及大澳與珠江口沿海聚落的關係等等。
本書亦可看作為解構地方文物與認同、香港歷史發展、中英兩國關係和南中國地方社會文化不可多得的研究課題。
洁净与危险 豆瓣
Purity and Danger: An Analysis of Concepts of Pollution and Taboo
8.8 (5 个评分) 作者: 玛丽·道格拉斯 译者: 黄剑波 / 柳博赟 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 2018 - 1
本书是人类学名著。作者从圣经和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于“洁净”与“肮脏”的理解入手,利用象征分析手法剖析人类的思维特点,并关注象征秩序与社会秩序的对应。在各社会文化系统中,洁净与污秽是属于更大的分类系统中的一部分。污秽是社会规范和秩序的违背,而污秽意味着危险,危险就是跨越不该跨越的界限而造成的恐惧。而脏(危险)的清除,即禁忌的产生、仪式的举行、犯罪的惩罚,是重新确立原有秩序、维系社会规范的手段。
美丽的标价 豆瓣
Pricing Beauty
7.5 (22 个评分) 作者: [美]阿什利·米尔斯 译者: 张皓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7
“当我踏进模特经纪公司办公室的那一刻,就走进了一个充满伦理、政治、女性主义的研究困境。”曾在纽约和伦敦做过模特的社会学家阿什利·米尔斯,以内行人的视角展现了模特世界的规则,检视了人们习以为常的“美丽”是如何定义的。书中涉及对男模、女模、经纪人、客户、摄影师、造型师等角色的广泛访谈,展现了魅力产业背后的政治与经济,甚至随意性。在这条深藏不露的文化生产流水线上,好看不是唯一的标准,合适的外形才是时尚的起源,人们接受训练、推销、打造成珍贵的商品。该书对新文化经济中的社会分析,经济社会学中性别与阶层研究带来了新的启发。
特权 豆瓣 Goodreads
Privilege: The Making of an Adolescent Elite at St. Paul's School
8.2 (42 个评分) 作者: 西莫斯·可汗 译者: 蔡寒韫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1
本书是一部参与式观察研究的范本,作者通过考察一所美国精英高中的日常,研究精英意识和行为是如何一步步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的。尤其是在现代信息社会知识易得的情况下,这些年轻人在接纳美式勤奋观的同时,不再比拼知识的占有。他们淡化了对“高尚情趣”和“你认识谁”的重视程度,取而代之关心一个人认识世界的方式和在这个世界里扮演的角色。这条成为精英的道路很特别,奇妙地结合了当代文化习俗和古典价值观。像圣保罗和常春藤这样的院校看上去越来越不像一个排外的游艇俱乐部,而是越来越接近我们多样性社会的一个缩影——一个包含细致具体的社会规则的微观世界。
2019年2月26日 已读
以民族志方式呈现一所美国私立高中的新精英养成流程。秘密在于:通过各类仪式实现身体规训,明确一个必须服从、融入并自在于其中的等级秩序,在暗示认知中神化群体,强调在经历中养成一种对多层人际关系的自觉,从而学会攀爬等级阶梯获取提升。本书最可贵之处,是能结合理论为这种养成法提供连贯的逻辑分析:既然要维持等级制,阶层、种族、性别平等就不可能,核心养成对象为了应对时代变化,需舍弃出身、知识、品味占有,而转向一种投机取巧的“思维”培养,拥抱文化平等主义,学成一套归因话语,以个人主义奋斗的口吻将持续、秩序化的不平等归结成个人际遇、选择差异,最终模糊不平等背后的阶层原因。作者的研究执行力极强,如果他不能深入许多受访者的生活细节之中,一些处境差异分析根本无法完成。
人类学 政治 教育 教育社会学 文化研究
泰利的街角 豆瓣
Tally's Corner: A Study of Negro Streetcorner Men
作者: 艾略特·列堡 译者: 李文茂 / 邹小艳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0 - 1
《泰利的街角:一项街角黑人的研究》内容简介:社会与人文科学领域的图书,销量超出一百万册的屈指可数,此书即为其中一种。自1987年间世以来,《泰利的街角:一项街角黑人的研究》一直广为众多关注城市贫民遭遇的学者、教师、学生,以及社会大众所阅读,并对几代政策制定者、社会活动家、咖啡馆哲学家们的思想影响深远。藉此书,很多人了解到美国都市中经济上被边缘化的黑人的困窘境地。有的人甚至在他们还从未听说过(或听说过但已忘记)作者名或书名时,已听说过此书中讲述的故事。
正是因为《泰利的街角:一项街角黑人的研究》的经典性及其在研究方法上的规范性,我们也将此书作为质性研究的一个经典范例展示给大家。
亲密行为 豆瓣 Goodreads
Intimate Behaviour:A Zoologist's Classic Study of Human Intimacy
8.2 (18 个评分) 作者: [英] 德斯蒙德·莫利斯 译者: 何道宽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 - 3
“裸猿”三部曲分别是《裸猿》、《人类动物园》和《亲密行为》。《亲密行为》收缩范围,专讲现代人的亲密行为,包括自我亲密、两性亲密和社会亲密。以作者动物学家和人类生物学的身份,他当然不满足于各种亲密行为模式的白描,而是要追溯其生物学根源:悠久的进化源头、母亲的亲密源头以及亲密行为缺失的替代机制和补偿机制。
《亲密行为》与《裸猿》和《人类动物园》不同,其突出特点是:(1)微观的视角而不是宏观的视角;(2)集中研究亲密行为,很少涉及其他行为模式;(3)集中研究现代人,罕有古今裸猿的比较;(4)集中研究人的行为,罕有人与动物的比较。尽管如此,人的生物学特性还是在《亲密行为》中贯穿始终。
德斯蒙德•莫利斯说,在193种猿猴中,只有一种猿猴全身赤裸,他们自诩为“智人”,实际却是“裸猿”。于是,他写的每个字都成为受了创伤的“智人”争论的对象——《裸猿》成为禁书,地下流通的书被没收,教会将其付之一炬;人类进化的思想遭到讥笑——却让《裸猿》三部曲卖了20 000 000册。三十年后,当“裸猿”再版时,莫里斯依然倔强,他在序言中声称一字不改,因为尽管我们创造了瑰丽的文明,仍然受制于基本的生物规律。
为什么会这样?如果人类的行为真的被莫利斯言中,我们该怎么办?莫利斯给出的答案未必是最好的、却可能是唯一的选择:你是旷世无双、无与伦比的物种里的一员。请理解你的动物本性并予以接受。
风景与认同 豆瓣
Landscape and Identity: Geographies of Nation and Class in England
作者: [美国] 温迪·J. 达比 译者: 张箭飞 / 赵红英 译林出版社 2011 - 1
本书是一项跨学科研究,涉及1750年至今的广阔时段,考察了风景在历史阶级关系和民族认同形成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全书分文化表达、政治内容和民族志三部分,论及风景区的立法史、风景进入权与政治进入权的冲突或互动、交通运输体系与景区环境保护的关系、围绕景区开发和土地使用展开的博弈、隐匿在风景里的权力关系等。多重视角相映成趣,在学术视野和方法上都具有启发性。
华南的乡村生活 豆瓣
Country Life in South China: the Sociology of Familism
作者: 【美】 葛学溥/Daniel Kulp 译者: 周大鸣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2 - 1
《华南的乡村生活:广东凤凰村的家族主义社会学研究》全方位地描述了一个乡村村落,记录和分析了凤凰村的人口、经济、政治、教育、婚姻和家庭、宗教信仰和社会控制等,并对凤凰村进行了体质人类学的调查,是广东最早的体质人类学的纪录之一。葛学溥自创了核心概念“家族主义”(Familism),他认为“家族主义”是一种社会制度,所有的行为、标准、思想、观念都产生或围绕着基于血缘聚居团体利益的社会制度。家族是所有价值判断的基础和标准。村落所有的其他制度,包括政治制度、社会控制、宗教信仰、亲属制度都是围绕家族主义这一核心。
鄉土香港 豆瓣
Village Life in Hong Kong : Politics, Gender, and Ritual in the New Territories
8.0 (5 个评分) 作者: 華琛(James L. Watson) / 華若璧(Rubie S. Watson) 译者: 張婉麗 / 廖迪生 香港中文大學 2011 - 7
本書是一部對中國人類學華南研究具有啓發性意義的經典著作。
兩位來自美國的人類學學者,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來到香港元朗新田及厦村居住,近距離觀察文氏及鄧氏兩個宗族的文化傳統,從人類學角度探討當時兩個鄉村的社會結構、性別差異及宗教禮儀。他們分工合作,紀錄及研究鄉村中男女的性別地位及等級觀念。
隨着新市鎮的興建,新界地貌已變,書中提及的某些小村落也從此消失,許多傳統禮儀不再流行,本書通過資料搜集呈現當年鄉村生活的各種精神活動,如過繼習俗、祭祠、結婚儀式及葬禮禁忌等這些已漸被遺忘的廣東鄉村禮儀。本書是本地歷史的獨特紀錄,其中理論更啓導了不少後學。
書評
這是一本值得關注及讚賞的非凡著作。它概述了兩位世界級學者的成就……他們對本土生活有著濃厚的興趣,對其研究的社區也充滿熱愛,這與強調全球流動性的新一代民族誌研究迥然不同……華琛及華若璧細膩又敏感地突顯了那些標誌着中國人類學重要時期的分析性議題及歷史證據。
── 蕭鳳霞 (美國耶魯大學人類學系教授)
作者大大超越鄉村的局限,在其有關命名或信仰與禮儀的相關性等經典文章中探討了中國文化及社會的根本面向。本書不僅是了解新界鄉村社會的重要讀物,也令人深刻理解塑造這個鄉村社會的更廣闊的文化及歷史力量。
── 孔邁隆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人類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