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
香港‧論述‧傳媒 豆瓣
作者: 張少強 / 梁啟智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2
就香港研究方向而言,由「港式文化研究」,到「文化政治」,再而「香港文化生活」,漸漸由香港文化與社會的大敍述,轉向社會變遷的細節。到最近,有感社會代際轉變,是時候引入創新思維,本書的主要貢獻在於收錄了不同學者對此重要轉變的新近研究。這些研究好讓我們有一大發現:昔日的「香港故事」雖然正在失效,卻沒有被大眾常識中新建的「常規」完全取代,因而整體局面總是內藏大量新舊張力和變數。就此,這些研究又提供了兩大線索。第一,香港的政治權力格局的重構和媒體運作條件的改變,使得任何對大眾事務的觀點和方案都必需面對眾聲喧嘩的洗禮。第二,這些觀點和方案,儘管看起來是為特定力量服務,甚或由特定力量激發出來,往往是頗為混雜含糊,自相矛盾,甚至具有自覺或不自覺的顛覆性。
南方周末:后台(第二辑) 豆瓣
7.7 (7 个评分) 作者: 南方周末《后台》 / 委会 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8
这是“追寻真相”的真相,这是“没有表达”的表达。
这本书,体现了一份影响全国的报纸新闻生产的秘密,展现了一个不断追求的媒体新闻后台操作的真相。
有人说,书中文章的价值甚至可能超过南方周末的公开报道。这当然是谬赞。不过,它确实从很独特的角度记录了新闻与新闻人、现实与反思者。
《后台》(第二辑)选目:
遭遇“深喉” (傅剑锋)
崔永元长征:上下不讨好? (程绮瑾)
与黑社会有关的男人,与李敖有关的女人 (张英)
城管“英雄”,小贩“凶手”? (赵凌)
给“最牛钉子户事件”收官 (张悦)
这是让娱乐制度恐怖的故事——杨丽娟报道后记 (袁蕾)
在德国问路为什么尽量找女性? (吴蔚)
南方周末历史上的三道招牌菜 (李红平)
我是记者,看到爱情 (徐楠)
专题:境外采访秘诀
2012年1月11日 已读
印象最深刻的是张悦老师关于最牛钉子户稿子的说明。媒体人坚持做时代客观的记录者,亦需要勇气与魄力。
传媒 南方周末 后台
发掘新闻 豆瓣
Discovering the News: A Social History of American Newspapers
8.5 (13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迈克尔·舒德森 译者: 陈昌凤 / 常江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本书以社会学为背景,将客观性当作一种文化现象加以考察,以此研究新闻专业性和媒介机构。 在研究美国现代报业开端时,着重解剖了两种报道模式——“故事模式”与“信息模式”。本书为我们提供了社会学视角的新闻事业变迁史,其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突破了传统的研究,把报业融入社会体系之中,又以新闻专业主义为中心,紧紧抓住与“客观性”相关联的新闻表现手段及其源起、目的,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书作为新闻传播学领域的经典读物为广大学者所推崇。
2010年4月26日 已读
完全刺穿了“客观性”的虚伪假面,呈现出了其背后的社会发展与业界斗争。当“客观性”不能再成为信仰,激进的批判已经沉寂冷却,新闻从业者需要带着怀疑与不满,恪守对社会负责的态度,用一字一句延续这场漫长的变革。
传媒 新闻学 社会学 舒德森
娱乐至死 童年的消逝 豆瓣 谷歌图书
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 Disappearance of Childhood
8.8 (4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尼尔·波兹曼 译者: 章艳 / 吴燕莛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5
《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里,波兹曼指出,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这是一份精彩、有力、重要且难以辩驳的控诉书。在《童年的消逝》里,波兹曼运用他对心理学、历史学、语义学和麦克卢汉学说的深刻见解以及常识,非常有说服力地阐述了一个触目惊心而且颇具独创的论题,即童年的诞生,是因为新的印刷媒介在儿童和成人之间强加了一些分界线,而在电视之类媒体的猛烈攻击下分界线变得越来越模糊,成人的性秘密和暴力问题转变为娱乐,新闻和广告定位在10岁孩子的智力水平。这也是一份内容翔实、令人震惊的警世书。
乔治·奥威尔曾在《一九八四年》中预占人们将会遭受外来压迫的奴役,失去自由,我们的文化成为受制文化,赫肯黎则在《美丽新世界》中表达了另外一种忧虑,人们会渐渐爱上压迫,崇拜那些使他们丧失思考能力的工业技术。作为新闻与传播学被广泛参阅和引用的经典,《娱乐至死》与《童年的消逝》想告诉人家的是,可能成为现实的,是赫胥黎的预言,而不是奥威尔的预言;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东西,而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2009年8月30日 已读
电子媒介正极速的毁灭着印刷造就的理性文明
传媒 波兹曼 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