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
The Hype Machine 豆瓣
作者: Sinan Aral Currency 2020 - 9
A landmark insider’s tour of how social media affects our decision-making and shapes our world in ways both useful and dangerous, with critical ideas on how to protect ourselves in the 2020 election and beyond
“The most important book of the year . . . a lively, engaging masterpiece.”—Erik Brynjolfsson, bestselling co-author of The Second Machine Age
MIT professor Sinan Aral isn’t only one of the world’s leading experts on social media—he’s also an entrepreneur and investor, giving him an unparalleled 360-degree view of the technology’s great promise as well as its outsize capacity to damage our politics, our economy, and even our personal health.
Drawing on two decades of his own research and business experience, Aral goes under the hood of the biggest, most powerful social networks to tackle the critical question of just how much social media actually shapes our choices, for better or worse. Aral shows how the tech behind social media offers the same set of behavior-influencing levers to both Russian hackers and brand marketers—to everyone who hopes to change the way we think and act—which is why its consequences affect everything from elections to business, dating to health. Along the way, he covers a wide array of topics, including how network effects fuel Twitter’s and Facebook’s massive growth to the neuroscience of how social media affects our brains, the real consequences of fake news, the power of social ratings, and the impact of social media on our kids.
In mapping out strategies for being more thoughtful consumers of social media, The Hype Machine offers the definitive guide to understanding and harnessing for good the technology that has redefined our world overnight.
重访灰色地带 豆瓣
8.5 (16 个评分) 作者: 刘海龙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 7
《重访灰色地带:传播研究史的书写与记忆》从那些被有意收编或无意误读的"灰色地带"入手,结合新发现的材料和语境,重新诠释传播学经典文本,以颠覆传播学术史主流叙事的霸权,寻找新的视角,解放传播研究的想象力。本书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重写传播学术思想史,在对拉斯维尔、哥伦比亚学派、芝加哥学派、中国传播研究的史前史、批判学派的失踪、本土化话语等问题的研究上,均推翻了目前的定论。
作为一个贴近意识形态的舶来学科,中国传播学的经验在诸社会科学中并不特殊。对传播学术史的反思也可为中国当代知识社会学的研究提供一个典型个案。
Contagious 豆瓣
作者: Priscilla Wald Duke University Press Books 2008 - 1
How should we understand the fear and fascination elicited by accounts of communicable disease outbreaks that proliferated, following the emergence of HIV, in scientific publications and the mainstream media? The repetition of particular characters, images, and story lines - of Patients Zero and superspreaders, hot zones and tenacious microbes - produced a formulaic narrative as they circulated through the media and were amplified in popular fiction and film. The 'outbreak narrative' begins with the identification of an emerging infection, follows it through the global networks of contact and contagion, and ends with the epidemiological work that contains it. Priscilla Wald argues that we need to understand the appeal and persistence of the outbreak narrative because the stories we tell about disease emergence have consequences. As they disseminate information, they affect survival rates and contagion routes. They upset economies. They promote or mitigate the stigmatizing of individuals, groups, locales, behaviors, and lifestyles. Wald traces how changing ideas about disease emergence and social interaction coalesced in the outbreak narrative. She returns to the early years of microbiology - to the identification of microbes and 'Typhoid Mary', the first known healthy human carrier of typhoid in the United States - to highlight the intertwined production of sociological theories of group formation ('social contagion') and medical theories of bacteriological infection at the turn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Following the evolution of these ideas, Wald shows how they were affected by - or reflected in - the advent of virology, Cold War ideas about 'alien' infiltration, science-fiction stories of brainwashing and body snatchers, and the HIV/AIDS pandemic. "Contagious" is a cautionary tale about how the stories we tell circumscribe our thinking about global health and human interactions as the world imagines - or refuses to imagine - the next Great Plague.
2020年7月7日 已读
The outbreak narrative study stresses how the social discourses form the authority of science and deflect the attention towards the structure problems throughout contagions. 作者整理“爆发叙事”的文本表述并还原其协同形成流行病学话语的经过,析出“零号病人”污名背后的内涵。它不过是基于种族、地域、gender、政治而设的他者恐惧。“伤寒玛丽”的故事生动地反映社会变迁之际对边界外的恐惧如何诠释“传染”如何规训群体内部。作者呼吁,这类话语让人看不到传染病背后的全球不平等、北对南的压迫及社会中的结构性问题,传达出强烈的社会关怀。
人类学 传播学 医学 医疗人类学 历史
宣传 豆瓣
9.3 (18 个评分) 作者: 刘海龙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13 - 1
本书是宣传概念的历史,也是宣传观念的历史。为了回答什么是宣传、它为什么会存在、大众为什么会容忍宣传等问题,本书追溯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宣传概念的产生、美国20世纪初宣传与民主的争论、俄国革命的宣传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宣传观念、二十世纪后期的新宣传等宣传观念发展的重要环节,并以此为背景,重点研究了中国宣传观念的产生、国民党及共产党宣传观念的建立、知识分子与宣传、1949年之后中国宣传观念的变迁等问题。本书以理性中立的笔调,详细描述了二十世纪以来各种宣传观念和话语的交锋,展示了一幅国家与个人、控制与自由、思想与身体等观念相互冲突的全景图像。本书提出的问题值得每个深受宣传影响的中国人思考。
传播学史 豆瓣
8.0 (5 个评分) 作者: [美] E·M·罗杰斯 译者: 殷晓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 - 7
《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撰写传播学史的历史学家具有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法,美国著名的传播学者E·M·罗杰斯通过传记式的编写工作,在人的基础上来理解传播学史,这是一个独特的视角,涉及众多人物与机构以及若干学科的知识背景,并以此表明,传播研究如何富有意义地影响了社会学,政治学和心理学等学科,这种有重点的综合研究使《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成为上述领域的学者必读的读物。《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内容丰富,史实性强,图文并茂,人物生平纪事详尽,叙述有通俗与专业相结合的特点,故会为传播学的广大专业与业余读者所喜爱。
虚实之间 豆瓣
7.1 (9 个评分) 作者: 李若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
《虚实之间》对20世纪50年代(及前后)在中国大陆暴发的一些较大规模的谣言现象作了深入剖析。这些谣言包括“毛人水怪”谣言、“割蛋”谣言、“仙水”“神药”谣言以及投毒的谣言。作者李若建指出,谣言是社会环境投射的影子。谣言也与民众的集体记忆紧密相关。“谣言往往是在把真实成分重新建构的过程中出现了位置错配”。作者认为,制止谣言最根本的方法是信息的公开、真实、及时。《虚实之间》在今天仍然具有启迪和警示意义。
科举与传播 豆瓣
作者: 陈平原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 5
《科举与传播:中国俗文学研究》强调俗文学研究的“精神性”“文学性”与“当代性”,在研究方法上理论研究、史料整理与田野调查等并重。作者队伍包括陈平原、陈文新、汤哲声、陈泳超、郑志良等活跃在中国俗文学研究一线上的优秀学者。论文集收集了中国俗文学研究领域近年来发表的优秀论文,显示了相关研究的实绩。
传播学教程 豆瓣
7.1 (16 个评分) 作者: 郭庆光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 4
《传播学教程(第2版)》旨在建构传播学核心理论,自第一版出版以来,得到了国内新闻传播学界和其他学科读者的广泛好评。这次再版,作者在原有的框架基础上,结合近十多年的发展做了进一步充实和修改。此次修改加重了对媒介技术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的论述,对网络时代传播格局的变化做了进一步分析,充实了个人信息处理的过程与模式的论述,增加了信息日寸代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内容,介绍了日趋成熟的“框架”理论及“第三人效果”理论等。作者期冀,《传播学教程(第2版)》的再版,能为新闻传播学及相关学科广大学子提供新的帮助。
2012年1月11日 已读
增加“基模理论”、“新闻框架”、“第三人效果”等理论,对原有议程设置、“沉默的螺旋”等理论亦有增补,增设媒介素养问题讨论。
传播学
传播学教程 豆瓣
7.4 (10 个评分) 作者: 郭庆光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 11
这本《传播学教程》是教育部“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教程中运用国内外传播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结合新媒介技术的发展,运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原理,阐释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现象;注重概念的明晰性和理论的系统性,对现代信息社会中的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以及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领域中的主要理论问题进行较为全面的阐述、分析和梳理,从而色勒出传播学的基本理论体系和框架。论述的重点是大众传播。
关于电视 豆瓣
Sur la télévision
作者: [法国] 皮埃尔·布迪厄 译者: 许钧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1
《关于电视(精)》系布尔迪厄在法兰西公学院讲授的两堂电视公开教学课的内容,该课脉络清晰,对学界所取得的有关电视的研究成果做了综合评介。课一剖析了影响电视的隐形媒介审查行为的内部机制,揭露了电视形象与电视话语这些假象背后的某些运作秘密。课二揭示了统治新闻场域的电视如何通过引入收视率逻辑,即对商业需求的蛊惑性服从逻辑,深刻地改变了不同场域的运作,这些场域不仅包括艺术、文学、哲学和政治场域,甚至包括法律和科学场域。
谣言心理学 豆瓣
作者: 奥尔波特 译者: 刘水平 / 梁元元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3 - 3
大部分日常社交谈话总包含着谣传。日常生活中我们与朋友聊天时,也充斥着各种有根据或无根据的小道消息。
这种社交谈话只是向我们的对话者表达一种含糊的友好感觉,避免沉默的尴尬,它们只是谣言传播的一种形式。
谣言的散布一直是重大的社会和心理问题,在危机时刻更是如此,每当社会局势紧张,不实的报道便恶毒地增长。
在大多数事情上,我们都是非专业的,谣言就因此而产生。我们没有时间,也没有耐心去检验我们所听到的是否背离证据的外在标准,即使有时这些标准存在,也能得到。所以我们抵御谣言惟一可靠的方法就是对所有道听途说的描述持普遍怀疑的态度。希望读者通过对本书的阅读能形成谨慎的怀疑态度。
技术垄断 豆瓣 Goodreads
Technopoly: The Surrender of Culture to Technology
9.0 (8 个评分) 作者: Neil Postman 译者: 何道宽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 10
《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认为,人类技术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工具使用、技术统治和技术垄断三个阶段;人类文化大约也分为相应的三种类型:工具使用文化、技术统治文化和技术垄断文化。和其他学者一样,波斯曼认为,技术和人的关系是亦敌亦友的关系,但他死死地盯着技术的阴暗面,以免技术对文化造成伤害。他认为:在工具使用文化阶段,技术服务、从属于社会和文化;在技术统治文化阶段,技术向文化发起攻击,并试图取而代之,但难以撼动文化;在技术垄断文化阶段,技术使信息泛滥成灾,使传统世界观消失得无影无形,技术垄断就是集权主义的技术统治。《技术垄断》认为,“信息革命”经历了印刷术、电报、摄影术、广播和电脑等五个阶段。在技术垄断到来之前,信息控制机制帮助人驾驭技术,这些机制有:法庭、学校、家庭、政党、国家和宗教。到了技术垄断阶段,抵御信息泛滥的多重堤坝和闸口土崩瓦解,世界就难以驾驭、难以把握了。《技术垄断》揭示技术垄断阶段各种“软”技术的欺骗作用,挞伐所谓的社会“科学”,谴责唯科学主义,它辨析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文学的异同,它为传统符号的耗竭扼腕痛惜,它号召人们以强烈的道德关怀和博爱之心去拼死抵抗技术垄断,并坚决反对文化向技术投降。
2009年12月26日 已读
历史的关怀是对抗技术垄断意识形态的最终神兵?不管答案是什么,我愿意响应波兹曼先生的号召,做一个爱心斗士。
传播学 波兹曼
谣言 豆瓣
Rumeurs: le plus vieux media du monde
7.7 (6 个评分) 作者: [法] 让-诺埃尔·卡普费雷 译者: 郑若麟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本书是传播学领域里的一本名著,在对公共舆论的探讨上有重要的地位。作者经过数千次电话调查,搜集了无数各种各样的谣言分析研究的结果。阐明了人们只有掌握了谣言的规律,才能找出控制它或者反击它的办法。作者充分运用了“年鉴学派”的研究方法,生动地论述了谣言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与作用。
作者搜集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法国流行的种种谣言,阐述了他们的起源和流传路径、人们为什么会相信它们、人们是如何利用谣言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的。他还分析了谣言在明星制度、政治、金融、商业行为中的作用,不仅着眼于谣言本身,更对谣言背后所附带的文化与社会背景进行了深入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