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
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 豆瓣
作者: 杨念群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1 - 9
本书尝试着提出一个“儒学地域化”的解释体系,通过研究儒学从官方的意识形态转化为民间的思想资源这一复杂的过程,展示了不同的儒学形态对近代知识分子言行的影响,这项研究不是对个别思想家脉络的追踪,也不是一般传统意义上的思想史著作,而是突破了以往近代史解释的日有框架,试图借用新的方法把思想史与社会史加以沟通,从而对一些旧有命题提出新解。“儒学地域化”体系的提出可能会引起讨论和争议,但本书在运用现代社会科学方法研究历史问题方面无疑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五四的另一面 豆瓣
作者: 杨念群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 - 4
☆ 著名历史学家杨念群教授,《何处是“江南”?》之后,另辟新径之作——
跨政治史、社会史、思想史、文化史等多元领域,融入对五四重要议题的全新思考,展现最为新锐的史学前沿研究。
☆五四一百周年纪念热潮中的理智冷静之作——
有意淡化纪念五四的仪式感,反对老调重弹、拘泥旧话题的“纪念史学”套路。
☆重新定位五四,发现斑 驳多彩、异常复杂的历史真相——
把五四放在由清末变革,到民初社会革命,直至20世纪40年代的历史长程中,进行重新定位。将五四视为上承民初政治改革危机,下启社会变革风潮的重要历史环节。以关注历史运动的动态视角,呈现五四丰富的意义。
☆探索五四的另一面:社会变革风潮——
创造性地指出,五四除了是一场“政治事件”和一种“个人自由觉醒”外,它掀起的社会变革风潮也不容忽视,甚至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深究五四时期“社会”观念如何产生,各类社会改造组织纷纷涌现的原因,发掘长期为人忽视的重要历史遗产。
☆关注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命运与抉择——
以康有为、梁启超、胡适和毛泽东为代表,勾勒出不同类型中国近代知识群体的面貌。从近代知识人不同活动区域和地方思想传承路线的角度,比较他们在思想和行动上产生的差异。
☆纵贯古今,理清中国现代历史转型的内在逻辑,发现有生命力的中国传统价值——
将五四前后涌现的各种概念、主义、思潮,置于中国具体的历史状况中进行分析,以此剖析五四后兴起的各类“主义”的思想来源,并考察它们和传统价值之间的关系。
☆五四研究面面观——
清晰梳理、有力反思既往各流派五四研究的各种观点。分析不同研究观点的形成原因,解码隐藏在观点背后的不同意识形态动机。
☆拓宽研究视野,重新思考政治史的活力——
充分考虑政治与各类社会文化因素的关联;尝试打通“思想”争论与基层实践的关系,探寻群体政治行动的逻辑。
---------------
本书引入了五四的社会改造面相,指出当时涌现出的各种“社会改造”构想是五四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作者将五四看作一场具有多维试验角度的社会文化运动,同时,通过把五四发生及延续的时段拉长至20世纪40年代,深度考察了五四一代成长起来的“新青年”面对各种时势变迁做出的反应和抉择。
----------------
杨念群称自己“不守‘家法’”,实际上是他刻意创新已经成为了习惯。
——《新京报》
对已构成中国生活常识的部分历史观提出质疑和修正,想办法克服一种刻板僵化的认识,激活鲜灵的思想,是杨念群一贯的追求。
——《南风窗》
在中国史学界里,杨念群一直是个“时髦”人物……他身体力行地倡导“多学科对话”,探索一条把西方社会科学理论和中国史学研究相结合的新路径。
——《南方人物周刊》
2019年6月11日 已读
将五四历史研究的视域做前后延伸,上溯晚清改制,下及20c40s的政治运动,重描五四一代立论行动的时代图景,为驳斥本质化诠释理论提供有力的可能理据。此外,作者又将思想变革与社会履践两种路径的发展脉络结合研判,挖掘“社会”概念在持不同立场的知识分子之间意味几何,从而更准确定位他们论述中“个人解放”“自由主义”等主张的实质内涵,也梳理了这些理念的兴起掩匿。
五四 儒学 历史 思想史 政治
儒学与女性 豆瓣
5.8 (5 个评分) 作者: [美]罗莎莉 译者: 丁佳伟 / 曹秀娟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5 - 3
本书主张通常被认为厌恶女性的、父权式的儒家哲学并非自其创立以来便是如此,尽管在历史上儒学与压迫现象相伴随,但它却包含着许多能够推动两性平等的理念,作者依据儒家伦理并结合中国历史对守节、缠足、纳妾等现象进行了深刻探讨,罗莎莉的这些研究为未来儒家女权主义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并使儒学成为妇女解放过程中一个可供选择的道德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