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
2022年5月14日 已读
好处是顺着朝代先后梳理了一些有代表性的诗歌作品,也能在分析讲述时提及必要的格律、文学手法知识。但选篇和分析的细处真是一言难尽:对于讲述战争的篇目缺乏多元的评判角度,而只一味“复古”代入,共情一种显然不符现代文明的武勇杀戮精神;讲述有关儒家士人精神的篇目也是带着自觉的立场带入,缺乏批评分析,采取明显的尊讳态度,多处出现前后矛盾的价值取向。比如,一边不惜生搬硬造“隐士型渔夫”“志士型渔夫”等词汇,颂扬在儒道姿态之间切换表演的士人形象,呈现出强烈的身份边界意识和优越的视角取景框,一边又认为体恤平民的士人才是“真正的儒家知识分子”;从可多样解读的农耕田园诗中明确附会上“性别分工”,书本终章却赞扬秋瑾的女权倡议;片面地评议宋明理学......这是教育书籍啊教授,不是你们精神儒家士人的布道讲堂,有点公允求真的精神这么难?
儒家 古典文艺 古诗 教育 文学